精華區beta a-dia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三章 國民黨因應策略: 以科技代工取代傳產代工&.台灣香港化 ◆產業升級轉型似乎是朝野的共識,但藍綠雙方其實有著很不一樣的 思維。 ◆從1990年代至今,國民黨有兩個主軸:一是在製造業上繼續以資訊 硬體製造為策略重點,而讓傳統產業出走,以便空出土地、資金、 勞動力以支持資訊硬體產業;另外一個策略則是蕭萬長於1 9 9 5 年 正式提出的「亞太營運中心」, 基本精神就是「台灣新加坡化」或 「台灣香港化」。 1、海運中心行得通嗎? 「亞太營運中心」的基本精神就是「台灣新加坡化」或「台灣香港化」 ,因為新加坡或香港似乎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證明在低階製造業出走殆盡 的情形下,依靠貿易和服務業還是可以繼續維持高成長。1990年代初,以 香港為師,從表面看似乎蠻有道理的,因為完全放棄製造業、在海運的基 礎上建立高階服務業的香港,年平均成長率也可以繼續維持在6.8%。2000 年之後,馬蕭不斷批評的就是高雄港不但沒有成為亞太海運中心,港口貨 櫃吞吐量反而從世界排行第三掉到如今的第七、第八。他們認為這都是沒 有推動三通,以致亞太海運中心地位無法建立的緣故,在他們治國的藍圖 中,港口吞吐量成了台灣經濟力的關鍵指標。 產品升級將導致港口吞吐量上升遲滯 沒錯,上世紀1970、80年代,高雄港的竄升和今天中國上海等港口的 竄升都直接關聯到經濟的成長,然而這種發展關聯只適合在國家工業化起 步階段。一個經濟體開始製造大量、廉價產品時,原物料的大量進口或大 體積的貨品,如傢俱、玩具、雨傘等的出口,必造成港口吞吐量的飛升。 但是,一旦經濟繼續成長,產品升級,先進產品如電腦取代了傢俱商 品,價格雖大幅上升,但體積反大幅縮小,這時港口吞吐量的上昇勢必停 滯。所以台灣港口吞吐量上升遲滯是始於上世紀1990年代,而非今日。例 如從1993~1997年,年增率才5.4%,這時正是傳統產業出走最快的年代, 其下滑程度甚至比被馬蕭痛批經濟最糟的2000 年初期的6.13 % 更低。所 以,1990年代高雄港排名未掉,純然是中國這個世界代工廠的能量還沒如 2000年後充分發揮,加上中國深水港擴建工程尚未啟動的緣故。 港口吞吐量不代表經濟發展 事實上,把港口吞吐量的排名和經濟發展綁在一起,將會得到非常荒 謬的結論。2007世界港口吞吐量,依序是:新加坡、上海、香港、深圳、 釜山、高雄、鹿特丹、杜拜、漢堡、洛杉磯。將這排名套上馬蕭的理論, 那麼結論將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是在東亞,因為10大港口中有6 大 是在這裡。日本雖屬東亞國家,卻最落後,因為半個港口都沒有擠進前10 名。至於歐洲、美國也都不行,總共加起來才3個港口擠進了殿後的幾名。 如果我們用世界經濟論壇(WFE)的競爭力排名來比對一下,競爭力前 10名國家中竟有6 國沒有擠進前10大港,而競爭力第一的美國,只有一個 第10名的港口!這完全違反了我們的經驗事實。以前,排名並不是這樣的 ,1996年,世界十大貨櫃港清一色由四小龍和歐美日先進國家包辦,其中 先進國家佔了6 席:鹿特丹、長堤、漢堡、洛杉機、安特衛普、橫濱。如 果時間更往前推到上世紀中葉,四小龍還沒躍起時,10大港則是由先進國 家包辦。 因此,台灣港口吞吐量的排名逐步下滑恐怕是難以避免的。不過,台 灣要做的是進一步的產業升級,而不是去努力讓吞吐量排名回升,不明白 這一點,勢必導致策略錯誤的災難。 台灣不可能成為中國的門戶 港口吞吐量的維持除了直接出口外,還可以用轉口來支持。蕭萬長認 為香港是完全放棄製造業、改做轉口業。這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香港和 珠江三角洲雖然在行政區劃上是分開的,可是在經濟區位上卻是同一個經 濟體。深圳、東莞是香港的工廠,香港則是深圳、東莞的店面,這樣才支 撐了香港的繁榮。 台灣幻想成為中國的門戶,把整個中國作為腹地,卻無視於中國建港 潮所帶來的效應。2000年開始幾年內中國各地暴發建港狂潮,港口重複建 設,南京以下約300公里的長江沿岸,建成或正在建的萬噸級碼頭有110個 ,最密集的江陽以下40多公里處,平均每公里有一個碼頭,吞吐量都很大 ,各港口都吃不飽。到了2005年,中國中央不得不制訂港口法,進行建港 的管制審批。 長江三角洲如此,珠江三角洲、渤海灣全都如此。例如,香港已是良 港,1990年代深圳硬是再蓋深水港,現在渤海已有天津、秦皇島和深水港 大連,又要再蓋規模和香港、深圳別苗頭的營口港。各地方政府都不願讓 自己港口輸人,上海與寧波搶貨搶得最凶,自家人都爭得火熱,又怎會配 合台灣「作為中國的門戶」的一廂情願,不蓋洋山港,把上海貨送給高雄 或台中,成就亞太海空運籌中心呢? 中國狂建新港,香港及釜山也衰退 在中國建港狂潮下,貨櫃吞吐量趨緩的不只是台灣。香港和釜山都沒 有三通問題,但他們在新港口競爭之下,近年成長率甚至都落後高雄了。 2000 ~ 2006年,高雄港成長率為4.67 % ,領先了蕭萬長奉為典範的香港 (4.48%), 到了2006、2007年,他們稱羨的釜山成長率也落在高雄之後。 而隨經貿環境的變遷,台灣地區產業升級,產品朝「短、小、輕、薄 」發展,高雄港因無相關傳統產業成長的支援,亟需積極對外擴展貨源。 而我國也自2007年始至2011年止對高雄港約投入209 億元,進行聯外交通 系統改善、舊碼頭改建工程等,俾提升高雄港國際競爭力,同時2000年起 ,配合周邊產業轉型,推展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發展,開發自由貿易港區 ,洲際貨櫃中心等,進行全球營運,從以下圖表(見表一、二及圖三)也 可見高雄港的轉運功能其實並未依賴中國轉口。換句話說,高雄港的營運 仍是全球性格,而非依附大中華經濟圈的區塊經濟性格。 -- 請看林濁水怎麼來"拆解馬蕭財經神話" , 讓大家知道真相. *全文請至http://vivataiwan.tv/fsbookfs.html下載! 請大家努力轉寄 謝謝 -- 如果你跟我說 電視怎麼怎麼說 那我會跟你說 你是大便吃太多 ------------------------------------------ 我潛伏在台北的日子/一個高雄人的生活點滴 http://www.wretch.cc/blog/lyfel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