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dia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politics 看板] 作者: same (慢慢) 看板: politics 標題: Re: 轉貼:包裝一場荒謬的「運動」,及其多重階級 … 時間: Mon Mar 29 21:01:42 2004 ※ 引述《LUKAKA (相信司法回歸法治)》之銘言: : 從政治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 閩南/基層/民粹這一塊市場是本來就存在的 : (否則李登輝無法如此順利將國民黨本土化) : 本來國民黨還能有效控制 : 但在時代改變之下 國民黨對其控制力漸弱 外又有民進黨的競爭 : 因此這塊市場就被突顯了出來 : 自由時報是直接對著這塊市場做切割沒錯 : 但其中有趣的是 : 為何中時聯合兩大報會一直忽略這一塊廣大的市場呢? : 為何不在自由出現後 一起競逐這塊市場的佔有率呢? 簡單來說,因為中時走小資路線,像都會、娛樂、旅遊、電腦、網路、 年輕人等等,它開創了大量的專刊,使得報紙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媒體, 而不獨以新聞為重。它認為這是正確、無須改變,而且必須持續深化的 策略。我也認為這是正確的。 中時的發報量並沒有增加,甚至萎縮了一些,但廣告業務的市場占有率 在聯合式微自由興起之後,卻更形擴大,曾經傳說佔了將近七成。廣告 才是媒體的生命,捨報量求廣告一點也沒錯。 聯合報則一直陷入被動防禦的危機當中,如果沒有民生報支撐,聯合報 這個媒體集團恐怕會崩潰,連記者都要靠愈來愈高的薪水才能止住人才 流失的危機,也就是說,它沒有能力做出夠大的改變,傳統企業的特點 就是,它可以花大錢做新東西,但它卻很難勇敢地改變現狀,就怕本業 不保一切完蛋,所以一開始沒跟上了,後來更不可能跟上。 : 自由時報的出現是一個"現象" : 而且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下 : 既有廠商忽視特定市場後 一定會出現的現象 : 但我不認為 : 這種社會階級差異深化的責任要由自由時報來背 : 我要問的是 : 自經濟起飛和社會正常化之後 : 有去注視到閩南/基層/民粹這塊市場的媒體在哪裡? : 是這些媒體棄守了這塊市場 最終才讓自由時報得以攻城掠地開疆擴土 : (鄉土劇 霹靂火現象亦然) : 相對於聯合的堅守防衛戰略 : 中時就常常割捨不下它這一部分的市場佔有率 : 而常常有"人格分裂""精神錯亂"的情事發生 中時對於記者的約束力一向不強,而且內部鬥爭嚴重,所以除了經營的 方向和社論之類的東西,經營者尚能掌握之外,其他則各行其是,所以 站在自由時報這種經營者意志很能貫徹的企業文化觀點來看,就會覺得 常有「人格分裂」的感覺。 其實他們是很看業績的,怎樣做業績好,誰就能當權,但出了小差錯, 又會被批鬥,好處就是雖然鬆散混亂卻有戰鬥力,因而企業總能在環境 變動下持續生存下來,壞處是人才流失快,被鬥倒的人往往出走,要是 沒有足夠人才遞補,就會青黃不接,新聞稿寫得亂七八糟。 把中時看作是一個整體,絕對會錯判狀況。許多對於中時的批評,其實 都犯了這個毛病。所以要說中時割捨不下有點怪怪的,因為裡頭就是有 不同派系,誰也沒辦法完全壓倒誰,騎牆派和孤鳥派也甚多。只要不是 鬧得太大,上頭是不太管的。 台灣各傳統行業的龍頭企業,常有這樣的類似情況,單以文化界來說, 中時、遠流、滾石,都有同樣的內部結構和企業文化。 : : 中時和聯合其實本身變化都不大,只是聯合報的競爭力弱,它本來在 : : 閩南族群當中的言論市場可謂全垮,唯有固守剩下來的市場。 : : 所以,這個對立的責任,是聯合報嗎? : 這是自由經濟市場力量加上長期忽略特定市場的既有媒體造成的現象 : 那麼這個對立的現象 : 其責任 要落在自由時報肩上嗎? 我認為,改革跟破壞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事,改革的榮耀跟破壞的罪業, 作為一個行動者,應該要一起承擔才是。就像我從來不認為流血革命的 功勞是革命者所有,而流血的責任卻是被革命者的錯誤一樣,既然造業 就有責任,否則以改革之名將可合理化任何作為,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召喚群眾鼓吹民粹的是自由時報,自由時報就對這些人有責任,這就像 連宋對前些日子在總統府前的群眾有責任一樣,不能因為群眾的不滿和 壓抑是既存事實或有其原因和背景而脫責。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1.29.210
LUKAKA:善 但我還是認為經濟力量無可抵禦 推140.112.245.218 03/2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