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dia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作者: same (慢慢) 看板: politics : 時間: Mon Mar 29 05:16:42 2004 : : 不能夠瞭解為什麼你說,把階級想像定型的始作俑者是「自由時報」。 : 其實這是滿久以前的事情,其中的時序是很微妙的。 想推這篇... 以及其中的一些歷史記憶 不過對於時序,我想太過強調時序是落入因果論窠臼的。 : 台灣的媒體生態,在早年一直是很穩定的。兩報三台佔據絕大多數媒體 : 市場,三台不用說了,就是省、黨、軍的背景,而兩報老闆都是國民黨 : 中常委,但一直維持著一定程度的批判立場。 : 在李登輝時代,由於黑金盛行,政爭不斷,兩報的批判力度日益增強, : 而自由時報看準了台灣人總統的招牌,以本土化為號召,外加強力行銷 : 手法,創造出一個高度擁護李登輝,也同情民進黨的特殊立場,成就了 : 兩報之外的第三勢力,這樣的立場並不獨自由時報所有,但它是唯一的 : 一個大型媒體,所謂的本土化,也幾乎完全是經由自由時報長期鼓吹而 : 真正成型。 : 李登輝並不對本土化多作著墨,民進黨一開始也不談本土化,他們談的 : 就是政治改革而已,那種反外省人的鮮明台灣人主義,可說唯自由時報 : 所有,或說這些人集結在自由時報,部分的民進黨、建國黨、還有其他 : 政治性的社群及所謂的國民黨本土派,成為今日泛綠的基礎,而檯面上 : 並不存在這樣的政治集結。 : 而本土化對比於新黨所高舉的都會性,及其外省老兵支持者,自然就會 : 建構出一種相對性的形貌,而自由時報的成長,跟本土意識的增長,更 : 呈現相當密切的關聯。 : 簡單來說,如果沒有自由時報,只會有外省老兵在社會中成為一個特殊 : 現象和問題,以及改革跟反改革之爭。但因為有了自由時報,所以變成 : 外省人跟本省人的對立,擁李和反李的二分法。而這個對立和劃分,在 : 政治現實上是非常奇怪的,但就是被創造出來了。 : 民進黨一直期待自己是改革的政黨,而不是福佬人的政黨。在自由時報 : 高舉本土化和李登輝之前,他們其實還滿成功的。早年我跟學運份子有 : 不少往來,當然他們多數加入了民進黨,我們對於李登輝及自由時報, : 可說是十分厭惡的,對於政治革新跟國家現代化,他們分明就是反動的 : 勢力之一,跟老國民黨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但就是不能說什麼。 : 由自由時報開始,台灣分成兩個,到最後連媒體自身也變成統媒獨媒的 : 劃分,再也沒有中立客觀的媒體價值存在。在行銷上真是了不起的定位 : 方法,在社會進步上,則是可怕的錯誤。 現在的社會對民進黨的想像跟以前非常的不同。 早期的民進黨,標榜的就是民主改革, 一來這是一切改革之本,二來台獨或是本土化在當時還不是可以講的事。 是會殺頭的事。 那時候的民進黨有很多後來因為統獨路線退出的人, 一起在為台灣的民主改革而努力。 李敖並不算是,但當時他也是禁書的熱門作者,發誓一生要對抗蔣家獨裁。 : 自由時報塑造了兩個台灣,而其中的人們則不斷創造其自我認同和差異 : 想像,所謂的地域、學歷、城鄉差異,與其說是藍綠的陣營所在,不如 : 說是自由時報的市場劃分。 : 回到原題,一個歷史變化的形成,必然有許多內外在的因素,但其中的 : 起始者、主動者、推動者和完成者,則是其中的關鍵角色,自由時報是 : 主動者和推動者,其他媒體是被動者和抗拒者,所以談到這件事,自然 : 要說是自由時報而不是其他媒體。 : 特別要說的是,原本聯合報是傾向保守主義立場,中國時報則傾向自由 : 主義立場,根本就是與統獨無關,搞成統媒和獨媒,泛藍和泛綠媒體, : 完全就是自由時報的市場定位所造就出來的。 對中時/聯合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劃分,是可以認同的..尤其是在十年前 不過,去劃分責任在於自由或中時聯合,其實似乎都過於高估了 但是有個描述是可以接受的, 那就是自由一出現就是以擁護李登輝的立場出現... 甚至很多話李登輝並沒有說,但是自由去加以解釋闡述... 當年的李登輝什麼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只能說如果沒有自由時報不斷的幫李登輝包裝,打擊民進黨, 李登輝今天沒有辦法如此這樣的接收所謂本土意識 當年的李登輝對民進黨和改革者來講是種尷尬的存在。 民進黨與泛黨外有兩個色彩,或者反過來說對國民黨的不正當存在有兩種論述, 一個就是今日所熟知的外來政權國民黨與台灣獨立建國,不過聲音主要在海外 另一種則是對國民黨統治形式的批判,右派的民主改革與左派的黨國體制 當國民黨對民主改革逐漸放鬆以後,被壓抑的台獨聲音也開始出現。 然而李登輝在這個時候提出的本土化卻很大程度的吸納了民進黨反對的力量, 而自由時報也在這時出現,作為本土化理論的論述者存在。 從本土化這個字眼就可以知道這個概念一開始是描述李登輝的國民黨改革, 要改變國民黨的外來政權體制,所以當年自由時報是反民進黨的。 一直到98年的陳水扁與馬英九的對決,自由都還是站在陳水扁與民進黨的對立面。 與其說自由時報型塑所謂的本土意識, 我個人會覺得是一種接收,自由幫李登輝型塑了本土意識與形象, 而成功的替換了被壓抑多年只能在海外發聲在島內潛伏的台灣意識, 說自由有本事"創造"出本土意識未免太忽略了其他人長年的耕耘。 別忘了之前的台灣是長達四十年的戒嚴,二二八與之後的白色恐怖, 台灣人被壓抑敢怒而不敢言的悲情濃縮在不能叫出母親ㄟ名的歌聲中, 國民黨殖民政府長期欺壓與省籍歧視的不公平法規比日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才是讓台灣人覺悟身為被殖民者的真正脈絡。 而李登輝卻藉助自由的包裝,美其名為本土化幫外來政權粉飾, 輕易的接收台灣意識,看來不過是小蔣時代以台制台的升級版。 不可否認在李登輝時代所謂的本土化給本土意識在言論自由和民主參選上很大空間, 但這些李登輝輕易的接收為他的德政而抹煞外在社會力量的努力, 就好像今天國民黨把小蔣晚年對改革的讓步視為小蔣德政一樣荒謬。 就算沒有李登輝與自由時報,國民黨政府沒有主動開放, 這股社會力量還是會用另一種形式爆發,甚至是革命的形式。 就好像90年三月有幾萬人在中正廟靜坐絕食月餘促成的國會改選, 最後卻全變成了李登輝的德政,或者少數自命學運世代的光環。 只能說李登輝的本土化給台灣意識一個宣洩的缺口,想像的可能, 而李巧妙的運用這股力量成為他在國民黨內鬥爭的後盾。 不過如果從國民黨觀點來看卻不能不感謝李登輝, 如果沒有李登輝的本土化,國民黨會提早十年被推翻, 用更難看的方式走下歷史舞台。 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對李登輝是有怨懟的,至少在當年大多人有, 李登輝好像是台灣人的迷幻藥一樣把外來政權給重新包裝了, 國民黨本質上卻沒有變,一樣是個並非台灣人選出承認的外來政權。 李登輝在當時看來只是另一個顏家淦,一個外來政權的台人傀儡。 扯遠了...總之自由並不親近民進黨立場是對的, 在李登輝還在國民黨時當然不親近,在民進黨上台以後也時常批判, 不過說自由型塑本土意識與階級對立卻又未免高估, 如果說自由時報塑造美化了李登輝的形象與本土化台灣國民黨的可能, 這是我認同的,李登輝和所謂國民黨本土派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 而所謂的本土意識,早在國民黨的省籍歧視政策下就已經萌芽了。 李登輝和自由時報不過是台灣人被壓抑數十年後的宣洩之受益者。 -- Having come from the light and from the gods , here I am in exile , separated from them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UmbertoEco 來自: 218.35.92.164 (03/30 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