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dia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politics 看板] 作者: same (慢慢) 看板: politics 標題: Re: 轉貼:包裝一場荒謬的「運動」,及其多重階級 … 時間: Mon Mar 29 16:27:50 2004 ※ 引述《snngy (LATUZA)》之銘言: : ※ 引述《same (慢慢)》之銘言: : : 特別要說的是,原本聯合報是傾向保守主義立場,中國時報則傾向自由 : : 主義立場,根本就是與統獨無關,搞成統媒和獨媒,泛藍和泛綠媒體, : : 完全就是自由時報的市場定位所造就出來的。 : 這種說法, 和某陣營以往一直強調的, : "台灣族群的分裂是李登輝和民進黨造成的"有什麼兩樣? 不一樣,李登輝在做的是權力鬥爭,用國民黨之外的既存力量,無論 好壞和立場,來打倒舊勢力。李登輝自身並不樂見台灣的族群分裂, 否則就不會出現新台灣人論述的存在。 所以在評價李登輝時,對於他所做的事情,我們必須給予正面評價, 他的問題在於權力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但仍不關於台灣族群 分裂,就算是有,也是這幾年才有的事。 他本身代表的台灣人總統的利益,相當部分為自由時報所得和利用, 所以要談自由時報而不是李登輝。 而民進黨就是「民主進步」黨,從一開始就是爭民主要改革,它接收 本土意識提昇的利益,也吸納族群主義者的群眾,或者可以說,無論 李登輝或民進黨,都有高度敏銳的政治嗅覺,能擴大其政治基礎。 也就是說,他們都是本土意識的利用者而不是推動者,他們不能說是 族群主義者,真正的推動者可說是自由時報和地下電台,其中真正有 潛移默化功效的,則是自由時報。 而這個族群意識,本質上是階級想像的再包裝,這就是為什麼有相當 比例的台灣人,並沒有太多的族群意識,因為他們沒有階級壓迫感。 : 在政媒關係之下,聯合和中時一直是既得益利者, : 他們以中立的姿態進行政治教育之實。 新聞工作者,本來就多數有啟蒙主義的傾向,中國時報在民進黨初期 給予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它的自由主義立場,跟李登輝不合,也因為 它非常厭惡地方派系。 當年王昇權傾朝野,若沒有中國時報保護陶百川與王昇槓上,阻止了 王昇進一步擴權,台灣的民主還要再倒退幾年。 聯合報則長期針貶政府的人事和行政措施,對國民黨的內幕,也報得 並不算少,而這其實無益於報紙銷量,卻能讓政府體制的運作,更為 清明有效。 所以不能說媒體的教育意義是錯誤的事情。 自由時報的問題,其實應該說是他以大報姿態做小報格局的特定市場 言論,無條件地挺李,致使媒體的監督功能嚴重破壞。說老實話,這 不算什麼大罪,重點還是人民缺乏自主意識,就這樣被牽著走。 : 在沒有選擇的時代,中時和聯合牽著所有台灣人的方向。 : 當自由時報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思維, : 自由時報的閱報率代表著台灣另一股力量, : 但聯合依然不在意這股民間思想,而往另個方向發展。 : 加上中時的推波助瀾,才造成兩大勢力的對抗。 討論媒體立場變化,其實應該首先觀察市場變化,市場定位就是一種 市場切割,聯合報在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的競爭下,市場逐漸流失, 早年中時和聯合一直在爭市場第一,但現實是聯合報僅僅能靠著大量 促銷活動和發報量灌水勉強維持而已。 在自由時報的強力競爭與本土定位下,聯合報已無法維持大報身段, 而它選擇了一個不太高明的反向定位,或者說它根本沒有去選擇,而 僅僅是在競爭意識下的隱性對立情結,和固守對方捨棄的市場罷了, 事情就是如此。 所以我之前才會說這是主動者和被動者的問題。 : 我可以發現,中時已經慢慢有在做修正, : 但是聯合報卻沒有, : 這絕不能單說是自由時報的市場定位造就出來的。 這樣子講,假設本來的市場狀況是這樣的: ┌┬──────┐ ││ 中國時報 │ │└─┬────┤ │其他│ 聯合報 │ └──┴────┘ 自由時報加入之後,它的理想定位方式是這樣: ┌────┬──┐ │ 自 由 │中時│ │ ├──┤ │ 時 報 │聯合│ └────┴──┘ 也就是想靠著閩南人佔多數的現實,重新分割市場,並獨佔切出來的 市場。 實際的操作結果是這樣: ┌─┬─────┐ │ │ 中國時報 │ ├┐└──┬──┤ ││ 自由 │聯合│ └┴───┴──┘ ↑其他(例如台時) 中時和聯合其實本身變化都不大,只是聯合報的競爭力弱,它本來在 閩南族群當中的言論市場可謂全垮,唯有固守剩下來的市場。 所以,這個對立的責任,是聯合報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1.29.210
veve:能不能把蘋果加入戰局之後的圖也畫出來:) 推 210.58.172.133 03/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