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as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hilia (你是我的小天使)》之銘言: : 請問哪位仁兄仁姐知道注音符號的由來 : 先謝過 其實從晚清以來就一直有人推動拼音符號,甚至拿它取代 現行文字。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好學,想想看,如果沒有這 些表音的符號,碰到不認識的生字怎麼知道要念什麼?當 然有反切也有韻書啦,但是對一般人而言都太難了,而且 南腔北調的沒個準。(像反切的前提是那些用來反切的字 先要會唸,而且大家都念得一樣啊>.<)採用表音的符號, 可以提高平民的識字率,在當初強國的考量下,增進人民 的素質是一定要的啦。 會推動這些符號當然是受到洋人的刺激,不過很大一部分 是跟日本相關的,特別是晚清甲午戰爭之後,有大量的日 本留學生,而日本之前也有取消漢字,全用拼音的運動。 (如果有看過「少爺的時代」這套漫畫的話,有一集石川 啄木嘗試用羅馬拼音翻譯日本小說!) 晚清以來許多地方有人提出不同的表音符號,許多人是參考 日本的假名。而在不同地方也有人發明拼他們方言的符號, 像潮洲人、溫州人發明的符號都有用來拼他們方言的音,江 南一代的人則表現出吳語的特色。 前面有人提到民國時統一推行的注音符號,也是經過許多爭 論的,特別是委員中有江南地方的人、有廣東人,其他像怎 麼排列、聲調怎麼標,也都有爭議。最後現在用的符號,其 實就是採用一些同聲韻而筆畫少的字的省筆、或直接採用古 字,以免跟現行的標準字體混淆。例如ㄅ是包的古字省筆、 ㄠ就是么的變形、ㄉ是刀加上一筆、ㄋ就是乃的省筆、ㄦ是 兒的下半部(還有一些是古字打不出來)。其實採用的原則 跟當初日本的假名還是很像的。有一些爭議的痕跡還是在的, 像原來制訂時有「万」這個符號,採取「萬」的簡寫,發作 類似「v」的音(應該有點像台語「萬」的聲母),原來這 個音在南方是普遍的,但是在北京話用不到,最後就被取消了。 當然在制訂注音符號同時,用羅馬字母替代象形文字的呼聲 一直都在。後來大陸制訂簡體字,甚至有一段時間嘗試以羅 馬拼音取代象形文字(失敗了),都可以說是跟晚清以來嘗 試一脈相傳。 ---- 那我就認真的回答了.... ※ 編輯: wuliaude 來自: 140.112.8.79 (06/14 14:40)
energei:應得的 推薦自:140.136.237.250 06/15
porker:受教受教... 推薦自:140.112.94.155 06/15
HNY:高手 :) 推薦自:61.225.169.149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