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ik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文:http://ppt.cc/bJUE ============================================================================== 機車&騎士空氣動力學 空氣動力學(aerodynamics)討論的是物體在氣體中運動所造成的氣流等等現象的交互 作用。任何東西在氣體中移動,或者是靜止的物體在流動氣體中,都可以用空氣動力學來 討論。只要有騎過車就一定感受過空氣所產生的巨大力量,而這個力量就是因為在空氣中 移動必須要推開運動方向前方的氣體而產生的。非常不同於其他的運輸工具,機車騎士是 暴露在氣流中的而且與外界環境直接互動,這讓騎車成為讓人興奮且非常愉快舒適的休閒 活動。 儘管是在低速時,機車和騎士所造成的空氣阻力對車輛性能與穩定性的影響還是很可 觀,而到了高速後,空氣阻力便佔據了影響機車整體性能與特性最重要的角色。事實上, 高速時引擎輸出動力也幾乎都是用來推開前方空氣這道"牆"。 而因為機車這項重要的特性,我們接下來會介紹你、你的機車、與你周遭的氣體之間 的關係,然後再概述氣流、車速、出力、正投影面積在你騎車時所造成的影響。 空氣阻力-原因和影響: 當機車在氣體中移動時,因為要推開行進方向前的氣體而產生空氣阻力,這個阻力也 常常被叫做拖曳力(drag),力的大小會隨著車速上升而上升。而一台正投影面積〈從車頭 方向看過去車&人的投影面積)越大,所需要推開的氣體也越多阻力自然便越大,而這兩者 間的關係是屬於正比關係,也就是說如果有台車和人的正投影面積是1平方公尺,另一組 是0.5平方公尺,那前者所產生的阻力是後者的兩倍。 正投影面積與拖曳力間的關係: 機車有非常多種形式和尺寸,從YZF-R1這種全整流罩到較高而且無罩的 MT-03之間的 差異非常大。就算不考慮騎士,R1本身流線的車身、賽車化設計的整流罩先天上就讓他的 正投影面積比 MT-03小上許多。而如果再考慮上騎士,因為騎姿的不同兩者間的高下就更 明顯了。較高的座高、內縮的低把、後移的腳踏都是為了讓騎士可以用較低伏的騎姿躲在 整流罩後,讓"車+人正投影面積"可以減到最小,只比單單只有"車"時的面積大一點。 但是在討論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時,正投影面積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其他像是車 箱有無、單人或雙載、風鏡大小等等都會對車輛造成影響。 引擎輸出、車速、拖曳力: 正投影面積與拖曳力間是正比關係,但是車速跟拖曳力間就不一樣了。他們之間的關 係是平方正比,也就是說當車速變兩倍,拖曳力會變四倍。 接下來的運算可能會更讓人印象深刻,如果你想要提升你的車速,那你需要增加多少 動力呢?答案是跟車速成三次方正比,所以如果你想要把你的車速變成兩倍,那你引擎要 輸出的動力要變八倍。這個原則讓車速的每一點提升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從機車極速 世界紀錄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所有挑戰極速的機車形狀都是細長型,以讓正投影面積可 以縮到最小。但是儘管他們已經讓車體盡其所能降低風阻,加強動力所能提升的車速還是 非常非常小。 Don Vesco是在1970年代,打破兩輪與四輪地表極速的名人之一,他們團隊所研發的 流線型車輛便是使用Yamaha設計的引擎。比較他在70與75年設計的兩台車,70年的紀錄為 250mph/403kph,75年的紀錄為300mph/483kph。車速提升了50mph/80kph 換算大概進步了 25%,但是引擎輸出卻需要提升100%,也就是說從700cc提升到1500cc。 理想的流線型車身: 了解正投影面積對拖曳力的影響後,便知道氣動效率(aerodynamically efficient) 較好的車看起來都較低而且比較瘦。然而,影響氣動效率的不單只這個因素,風洞測試顯 示,細長淚滴形的物體可以讓氣流流過物體時所產生的亂流減到最小,空氣阻力也最小。 空力設計好的車體可以在車輛推開氣體時讓氣流平順的流過車身,再在車尾部分整齊的會 合,盡量不產生渦流(eddy),這種流稱為層流(laminar flow),理想的情況是所有的流體 都以這種形式流過機車。但是在現實世界設計無法這麼完美,機車衝過氣體的時候會劇烈 的"攪動"氣體而產生上面所說的渦流形成紊流(turbulent flow),因而產生空氣阻力。 而雖然Yamaha的工程師都想設計出極低風阻係數的車,但設計出來的車會變得又細又 長而且還是封閉式,幾乎沒有實用性可言,只好向現實妥協。而實際設計時所要考慮的因 素就非常多了,從乘客的舒適性、機動性、懸吊行程、配重、油箱容量、車廂容量、維修 方不方便、引擎方不方便保養都是在設計時要考慮到的,而不只這些還有許多其他因素都 是讓現代機車長成這種形狀的原因。 R系列Supersport車款: 性能是Yamaha Supersport系列的最高宗旨,如R1和全新的R6在設計時為了讓氣動效 率最佳化,在車體設計上下了非常大的苦心。為了降低正投影面積,R1跟R6也設計得非常 瘦,短、薄的車尾也減少產生的亂流。騎士騎姿也大大影響氣動效率,座位/握把/腳踏三 個位置決定騎士騎姿讓產生的亂流減到最小,同時也使車與人的重量分配可以最理想。R1 採用的中置尾排也讓氣動效率更進一步提升,R6則是用上了短管。這些設計都是為了提升 氣動效率、減少亂流。 FZ Fazer & TDM Sports車款: 2006年,Sports車款的設計目標是盡可能的提升性能同時維持舒適度,並且不影響泛 用性。所以FZ1,TDM,FZ6的車體設計不僅僅要提升氣動效率,還要能有良好的遮風避雨的 能力。 FJR Sports Tourer車款: Sports Tourer車款要有在長途騎乘的舒適度和,所以2006FJR有電動調整風鏡和擋風 能力很好的整流罩並同時保持高氣動效率,讓騎士不會因為長時間因為風的吹襲而疲勞。 為了適應不同騎士,FJR側邊的整流罩可以兩段式的調整,調整範圍達30mm。 引擎輸出 VS 拖曳力 - 永不止息的戰鬥 從滑雪者的安全帽到火車--當然還有機車,只要是會移動的東西,他們對抗空氣阻力 的戰爭是不會結束的。當然,有些機車的空力設計可能遠勝過別人,但是只要是騎著機車 就一定可以感受到風從你身邊流過,這就是為什麼騎車永遠都是這麼的迷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40.112.244.92
jasonowl:M好快!! 04/09 23:05
nodefeat:推專業 04/09 23:05
ck940560:推 04/09 23:06
s9001111:推! 04/09 23:07
lsj168:當然爾~推! 04/09 23:07
vul3j9:台大的耶,高手 所以FF5側看才這麼像淚滴狀? 04/09 23:09
恩恩 而且FF5是進過風洞測試的 詳細:http://www.moto-works.jp/ogk/ff5_special_04.html
PoisonM:很棒!ψ(.___. )> 04/09 23:09
UmbraEric:推 04/09 23:21
seti:推!!不過我上學期的空洞被當了 這學期還在受迫害>"< 04/09 23:34
hsanchin:所以路上一堆人趴車是有根據的@@ 04/09 23:34
有趴有差 不過低速(6,70上下)時影響沒有非常大就是了 ※ 編輯: herejia 來自: 140.112.244.92 (04/09 23:43)
vul3j9:我爸北工的老師曾經算過,有些汽車後面那片擾流板,要開到 04/10 00:00
vul3j9:180以上才有明顯、有效的下壓力 04/10 00:00
ck940560:有趴有差 表速150的時候趴下去可以到160(雖然沒整流罩) 04/10 00:01
hkh0003:表速150的時候我根本不會想把頭伸到整流罩外XD 04/10 00:13
ck940560:還滿爽的 手一往外張開就會瞬間被推成朝後 04/10 00:16
ck940560:然後安全帽會被壓的根本抬不起來 04/10 00:17
ck940560:我還滿想知道一般街車/仿賽在速度多快時風阻會飆升 04/10 00:19
ck940560:像我家汽車140以下感覺不太出風阻 超過就開始變明顯 04/10 00:20
ck940560:過150會聽到很大聲沙沙沙的風聲 04/10 00:21
kevin135:面積很大的時候應該就不需要很快也會有感覺.拿個風爭騎車 04/10 00:22
ShineShineJu:Aerodynamic是吧~ 04/10 00:38
ninjaxin:街車騎姿 就是騎士自己在那邊當降落傘減速XDD 04/10 01:08
yang770610:反正就是一堆很難的學問ˊˋ 04/10 01:29
femckog:好文推 04/10 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