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的容顏 槓桿遊戲 【楊錦郁/報導】 封面設計工程 結集二十年設計 出版個人首部封面專集 翁翁說和張耀交手最放開 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二十多年,甫出版國內個人第一部封面專集《書的容顏》 (黎明版),翁翁說:「作者、出版社和平面設計者是三角關係,通常我不希望 直接和作者溝通。」翁翁解釋說,因為作者對於封面設計都比較主觀,如果作者 有意見,他希望能透過出版社轉達,除非是例外的情形。 僵持、溝通、讓步的設計過程 所謂例外便是作者很強勢,出版社也相挺,那麼,書籍的平面設計者就得和 作者面對面坐下來談,翁翁舉例,設計張耀的書時,碰過前所未有的經驗,因為 張耀本身也從事視覺藝術工作,他在兩人合作的第一本書《黑白巴黎》中,企圖 藉由攝影補捉巴黎的顏色,但張耀不希望這本書做成攝影集或旅遊書的樣子,他 喜歡做成文學書。由於張耀對設計、字體、圖片等都非常堅持自己的看法,合作 方式對翁翁造成很嚴重的干擾。翁翁說:「張耀希望我去破壞他美麗的圖片,做 出一本有別於以前視覺經驗的書。」翁翁表示,若非張耀,他不會選用該書封面 那種字體。 就在不斷僵持、溝通、讓步過程,後來他們又合作了三本書:《彩色羅馬》 、《威尼斯進行式》、《八百年在路上》(以上皆時報文化版)。翁翁說:「我 得承認和張耀的合作,讓我在設計的過程中體認到放開和開放的樂趣。」 作家擁有專屬設計師時代來臨 現在平面設計者主要接收出版社指令,譬如,出版社會要求設計者把書系制 服化,或把封面底色做成一樣,呈現該出版社的sense 。類似張耀的書這樣的設 計工程算是殊例。 翁翁說:「現在是出版社給你很多不同類型的書,你便要依不同的內容去做 封面,同樣的,一般作者也沒有選擇的自主性。」他提出,出版工業領先全亞洲 的日本,會採另一種開放的做法,譬如,一個作家的作品,全由同一個平面設計 師設計封面,特色是,只要看到封面,大概便知道是哪個作家的作品,像菊地信 義是粟津則雄、古井吉、三浦雅士、吉增剛造等作家專屬的封面設計者,翁翁說 :「這種情形就像霍榮齡替遠流出版的金庸書系所做的水墨封面相仿。」 電腦影像革命所向披靡 二十年來,翁翁說設計的封面超過五千本,《書的容顏》僅收錄一九九四至 二○○四十年間四五○幀封面,翁翁坦言:「我保留這十年的作品,主要有意對 照那個時代設計風格。」他表示,凡是從事設計工作超過十年的人,都曾經歷過 手工時代,「那時候常要在字體的結構上花很多心思,中文是方塊結構,不像外 文那麼有變化效果,於是要在拓印、排列上花腦筋。」但是,近七、八年來,電 腦影像如風捲殘雲,文字要做甚麼效果都非難事,主要問題是,文字現在已被影 像覆蓋,連設計人的條件也不同以往,「從前設計者除了版面設計外,最好會插 畫。現在的設計者因有很多素材可運用,總的來說只要美學概念,嫻熟電腦便可 。」 擔起作者和讀者的橋樑 翁翁和他的書其實也一起見證台灣二十多年來的出版市場,根據翁翁觀察, 台灣的出版界一直處在亢奮的狀態,也就是說市場並沒有那麼大,但每年的出版 品卻遠超過讀者胃量。此外,生活書籍的出版量凌駕其他類型書,翁翁說:「以 前接的封面設計中,十本有六、七本是文學書;現在十本中,本地出版的書約只 有三本。」無論文學書的消長,對於從事平面設計的翁翁而言,這塊介於文化和 商業間的創作的發展空間是樂觀的,因為視覺時代的多面化、精緻化會讓讀者對 書籍印刷與封面要求愈來愈高。 翁翁認為封面設計雖不必承擔行銷責任,卻得擔起傳遞內容的橋樑角色。 【2005/05/17 聯合報】 -- ★Junchoon 大姊息怒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