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知識小說的震撼 曾志朗   2005/05/25 中國時報 去年聖誕節,一位學生送給我一份禮物,是小說家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的新作,上面附了一張小卡片,寫著:「科學原要帶我們遠離人類原 始無知的恐懼,但科學卻常常被用來製造對未來仍然無知的恐懼;什麼才能真正 讓我們脫離恐懼,科學嗎?」這幾句話讓我對克萊頓取名為「恐懼之邦」 (Stateof Fear)的小說真是充滿了好奇,尤其,兩年前奈米機械人集體入侵人 體的小說「奈米獵殺」(Prey)才讓人驚魂甫定,我很想知道,這回,創意十足 的克萊頓又要帶來什麼話題。 利用元旦假日的那個週末,終於把這本將近六百頁的小說,無暝無日一口氣 讀了一遍,包括克萊頓本人在小說結束後對氣候變遷與環保議題的深入思考。真 過癮!很久沒有這麼過癮的閱讀一本小說了。麥克.克萊頓再次出擊,果然不同 凡響,又一次震撼輿論界。在「京都議定書」生效的前夕,他居然發表了這本質 疑「氣候變遷災難論」的小說,引經據典,利用小說的情節,故事裡的人物,義 正詞嚴的駁斥那些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災難理論。怪不得小說一出來,就引起兩 極的反應。極端的環保人士恨死了這本小說,因為麥克毫不留情的指控他們是為 了維護利益(或達成某個政治正確的目標)而經常有意曲解氣候變遷的數據,甚 至不惜製造「恐懼」的預測,以收取更多的捐款;另一方面,則有越來越多的讀 者,因為讀了這本小說,而漸漸從生態災難的迷思中清醒過來,願意傾聽另一種 觀點。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讀了小說後,一開始義憤填膺,但仔 細想想後,科學的訓練使他們走出長久以來被媒體渲染所養成的制約恐懼的氛圍 ,終於能摘下有色眼鏡,對手中數據的詮釋,有更中立、更審慎的思考了。 我一打開小說,就被書裡的氣氛所吸引,故事裡的人物像「○○七情報員」 電影裡的凶狠角色,但故事裡的情節卻充滿了實實在在的科技新知,尤其小說裡 對Tsunami(海嘯) 形成的原理,與可能被引爆的過程,都敘述得那麼清楚可信 ,顯見克萊頓在下筆寫這本小說前的準備功夫做得多麼周詳,對其科學原理真是 了然於胸,而且他精心營造的懸疑之情,也使我對結局更加憧憬。雖然,在小說 裡,Tsunami 的巨大災難並沒有形成,但對我這個在電視上目睹東南亞海嘯的讀 者而言,聯想到的畫面是真的很恐怖的。 飽學多識,就事論事 沒想到小說裡那豐富的知識內涵會帶給我那樣大的震撼,我不得不被克萊頓 的飽學多識以及就事論事的執著所感動,他的用功與對文獻的掌握,絕非一般的 科幻作家所能及,而且他甘冒大不韙,「敢」在全世界都在大喊「溫室效應」的 時刻提出異議,也真是勇氣可嘉,令人敬佩。所以我很用心的在讀這本小說,不 但邊看邊做筆記,而且對書裡一再出現的各種數據與各類圖表,不停的比對及思 考它們的含義,甚至還經常上網去把書中所引用的一些原始文獻,詳細閱讀一遍 ,以確定克萊頓在小說裡的說法是有根有據的,而且我也很認真的把他所提到的 有關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做了一番整理。果然發現,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災難 說法,其實仍然是有很多存疑的,因為在我們的短暫生命中,對氣候變遷的起伏 ,很容易因身歷其境而感到意義重大,但若把時間拉長放遠,看千百年來的氣候 變遷,則眼前小小的起伏,也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這讓我想起王陽明寫的一首 詩:「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便道山高月更闊。」 一個半月前,我到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塔菲市開會,會議期間抽空到北部的 印地安保留區參訪安那薩西(Anasazi) 族的考古舊址。這個族群在一萬多年前 曾在該地建立了相當先進的文明,他們住在大大小小的山洞裡,農業、畜牧、教 育都很有成就,但在八百多年前,這個小王國突然瓦解,居民拋家棄洞,不知所 終。考古地理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說,他們離開的原因是氣候長年乾旱,五穀不生 ,吃不飽,只有出走了。同樣的故事發生在中南美洲馬雅文明,科學家發現,他 們也可能是因為長年乾旱而離開所建造的帝國,如今只留下金字塔狀的古蹟,供 現代遊客憑弔膜拜。所以,當我們在關心地球持續加溫的現象時,也許我們應該 問兩個問題:我們現在的氣候比八百年前更熱嗎?還有,我們現在的熱和八百年 前的熱會有同樣的含義嗎?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都還記得,三十幾年前,科學界不也傳說地球即將進入 小冰河期了嗎?那時候,我們只關心北極的冰原是否會增加,哪知道現在忽然反 過來擔心北極的冰山是否會因氣候變熱而融化變小,使海水因而上升呢?也憂心 格陵蘭島到底會變綠(天氣變熱了,樹多了)還是會變白(天氣變冷了,雪更厚 了)呢? 做他的讀者,很幸運 說真的,這本小說絕對可用來做為學習科學方法最有效的補充教材。它一再 提醒我們科學是不完整的,而不完整的知識體系,太容易被斷章取義,用來製造 恐懼。最可怕的是,科學知識雖然不完整,但因為它們總是被包裝得次序井然, 又是數字,又是圖表,整整齊齊的,就比較不會有人去注意到測量的準確性等問 題。比如說,我們對「環境」的歷史知識並不完備,對用什麼方法才叫「保護」 ,往往也言過其實;又如對下一百年地球溫度的計算,科學家的電腦模擬,誤差 可能會高達百分之四百,但常常看到某一方人士提出一個計算出來的數字就緊咬 不放,絲毫不顧其不準確的特性。 「恐懼之邦」是克萊頓的第十四本小說,嚴格說來,如果要以一個詞來形容 他所有小說的獨特之處,則以「知識」兩個字來加以表達,是非常恰當的。他的 每一本小說都點出了科技知識在某一個領域的展現。他的能耐就是把複雜的概念 ,用很生動的故事表現在現代人的生活情境中。這些知識的巨大能量常常會令讀 者感受到震撼的心情,但緊跟在震撼之後,就是一股不由自主的不安。這個不安 非常真實,常常在小說看完之後,仍然在腦海中盤旋,總覺得書中所提的科學預 測,即將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而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克萊頓小說中所描繪的 場景,竟然真的就在現實世界中一一呈現。 讀過他在一九六九年出版的「天外病菌」(The Andromeda Strain),對前 幾年發生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及SARS病毒所引起的恐慌,應該就不會 感到陌生,對P4實驗室層層防護的措施,也就不會感到過分繁瑣與冗餘了;此外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雖然是異想天開,但隨著基因複製的技術 越來越精進,我們誰也不敢說,那些猛龍一定不會從銀幕奔向人間;「奈米獵殺 」的奈米機械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二○○四年十二月初「恐懼之邦」出版了, 而年底在東南亞海域上就發生了強大的地震,與排山倒海、殺人無數的Tsunami 大災難。難道說,克萊頓真有預測未來的「天眼」嗎? 當然不是!其實,克萊頓對每一個他想深入討論的議題,都花費相當大的功 夫,很努力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他預測的準確性,就是那個知識體 系的自發性表現。也因為如此,克萊頓的小說每一本都充滿了知識的魅力,做他 的讀者,很幸運!Thanks, Mike, you did it again! (本文為遠流即將出版新書「恐懼之邦」序文) -- ★Junchoon 大姊息怒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