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大學,如果沒有人文 【龍應台】 「宣傳共產」的蕭伯納 在一九三三年,當北京和上海各界都在準備盛大歡迎七十七歲的「和平老翁」 」訪華之前,蕭伯納先來到了香港,在港大禮堂做了一次演講……蕭氏說,在大 學裡,學生首先要學會「忘記」…… 這時候,或許有人會說,龍應台,你太苛求了。香港是個英國殖民地,對中國 文化本來就不熟悉。 但是我還有另一個發現。我發現在一九三三年,當北京和上海各界都在準備盛 大歡迎七十七歲的「和平老翁」訪華之前,蕭伯納先來到了香港,在港大禮堂做了 一次演講。一般坊間的紀錄說,蕭伯納不願意正式演講,只是與學生閒聊,閒聊中 ,蕭氏說,在大學裡,學生首先要學會「忘記」──「我們聽到、學到的東西,許 多是不正確的,要引我們入歧途的。在學校必須學,不學畢不了業,但要會忘記, 要將學到的東西忘記。」 可是,我又發現,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四日,「路透電」的消息說,蕭伯納在香 港大學演說了,而且報導的標題是「對香港大學生演說──蕭伯納宣傳共產」,中 國各報都刊登了消息。 這時,我才將蕭伯納港大之行和魯迅的文章連了起來。魯迅因為蕭氏的港大演 說而讚頌蕭伯納「偉大」: 但只就十四日香港「路透電」所傳,在香港大學對學生說的「如汝在二十歲時 不為赤色革命家,則在五十歲時將成不可能之僵石,汝欲在二十歲時成一赤色革命 家,則汝可得在四十歲時不致落伍之機會」的話,就知道他的偉大。 蕭伯納是一九二五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文學作品、政治思想和對社會 的介入,以及他所處的時代思潮,是英語世界裡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今天一萬 四千個港大學生,又瞭解多少呢? 大學是人文精神的泉源 如果我們所訓練出來的學生,將來的政府官員、律師、醫生,什麼技術都是一 流的,但是獨缺人文素養,獨缺對「人」的最深沉的認識,你會不會很不安呢? 來港大之後,做了種種發現,但是最大的發現還在於:人們一般不知道港大曾 經包容過、孕育過這麼重要的文化遺產。孫中山算是港大畢業生,大家都知道,而 且津津樂道,但是我不免有些「小人之心」,猜測孫中山在港大之所以廣為人知, 還是一個政治的尺度在衡量價值。大政治家,人們記得;大文學家,大歷史家,大 思想家,沒人知道。沒人知道,是不是因為,人們太不在乎人文的價值? 香港大學以它歷史的悠久和財力的豐沛,一直在為香港培育兩種人:優秀的政 府官員,優秀的專業菁英,譬如律師和醫師。在香港的價值觀和語境裡,我也注意 到,社會關注的核心一直是香港的經濟發展,求經濟發展,做決策的政府官員和影 響決策的專業菁英顯然是極為重要的支柱。 可是,就以政治、律師和醫師這三種行業來說,哪一行是可以不以對「人」的 深刻認識作為基礎的呢?對「人」不夠瞭解,政治就不可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對「人」不夠瞭解,法律將只是文字的繩索,不可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正義。對 「人」不夠瞭解,醫學的種種研究和發明,脫離人的終極關懷,可能變成技術的競 賽、腦力的遊戲,不可能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平安。我們所訓練的學生,將來要領導 這個社會走向未來的菁英,對「人」,有多少深刻的體會和認識呢? 所謂人文素養,其中包括美學、文學、史學、哲學酖酖剛好是我今天所談到的 朱光潛、張愛玲、陳寅恪所代表的,其實都是研究「人」的專門學問。你可以說人 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科學。而如果我們所訓練出來的學生,將來的政府官員、律師 、醫生,什麼技術都是一流的,但是獨缺人文素養,獨缺對「人」的最深沉的認識 ,你會不會很不安呢? 當你瞭解了港大曾經有過朱光潛、張愛玲、陳寅恪、許地山這樣的文化遺產, 你就發現,是的,在人文精神上,港大似乎有一個斷層。李卓芬副校長提醒我,這 種斷層,和一九五○年代開始,殖民政府因為反共懼共而有心推動的「去中國化」 是很有關係的。現在香港跟中國人文思想的「斷層」,不只是香港大學的問題,是 整個香港的問題。 他的診斷多麼精確。日本殖民台灣時,也是努力培養農業和醫學的專業技術人 才同時壓抑台灣人對思想學科的追求。「去中國化」恐怕還是表面,「去思想化」 才更是殖民主義的核心。而今天如果我們意識到問題之所在,加深人文精神的培養 ,豈不更要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呢? 今天的演講,看見校長和幾位副校長都全程在場,看見校友們對港大的前途如 此關切,我分外覺得感動。當外面的世界對香港人的刻板印象是「功利」、「勢利 」的時候,我自己的發現卻是:香港有特別多滿懷理想主義的有心人,總在尋找為 社會奉獻的機會和方式。 兩個建議 離開了人文,一個大學,不是大學,只是技術補習班而已…… 因此今天我有兩個具體的建議,一個是比較小的。那就是,希望港大花一筆小 小的經費,對港大的歷史做一次澈底的研究調查,讓港大的人文史可以浮現:許地 山的辦公室門口,陳寅恪的研究室前,被拆掉的張愛玲曾經住過的宿舍遺址,朱光 潛曾經流連忘返的校園山徑、孫中山和蕭伯納曾經演講的陸佑堂……每一個蘊含人 文意義的點,都可以豎一個小小的牌子,透過歷史告訴我們一代又一代不斷「提著 皮箱」到達校園的十九歲的青年:大學,是一個人文精神的泉源。所有的科學、技 術、經濟或商業管理的發明,都必須以「人」為它的根本關照。離開了人文,一個 大學,不是大學,只是技術補習班而已。 另一個建議是比較大的,那就是,希望港大在人文上做最重大的、最嚴肅的投 資,把原來就有的,從朱光潛、張愛玲、陳寅恪、許地山,甚至於蕭伯納,所一脈 相傳的人文傳統,一個斷掉了的人文傳統,重新焊接,重新出發。港大在百年前成 立之初的宗旨,就是為中國培育人才。今天我們不必把它狹隘地理解為為中國培育 人才,但是為中華文化培育人才,我想是一個當仁不讓的義務。香港或許此刻文化 的土壤過於澆薄,但是以香港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它比上海和台北都更有 潛力面對整個華文世界,搭出一個人文思想的平台,成為文化的聚光之處。 那麼給予時日,或許將來的港大,會栽培出新一代的張愛玲、朱光潛、陳寅恪 。不是偶而南來或者不小心「卡」在香港的文學家、史學家、美學家,而是香港自 己土壤裡長出來的才氣煥發的人。這,是我所想像的香港大學的責任。(下) 【2005/06/23 聯合報】 -- ★Junchoon 大姊息怒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206
corner0111:借轉~謝謝 140.127.70.1 06/24
weitzern:上下兩篇都借轉一下喔 ^^ 謝謝。202.178.160.107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