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茅盾文學獎:在期待與遺憾之間 □孫鬱(茅盾文學獎評委,魯迅博物館副館長) 茅盾文學獎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已不止一屆了。普遍的不滿與斥責裏,其 實隱藏著當下文學評判的差異。幾乎沒有多少年輕人對今年評選結果表示滿意。 這裡呈現了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是茅盾文學獎的藝術評價體系,一直遠離審美的 純粹性,更深地糾纏著社會學等非文學的因素;其二入選的作品缺少創新性與高 智性。整個評獎是一個妥協的過程,具有新風格和爭議性的《檀香刑》的落選似 乎證明了這兩點。 在最初的入圍名單裏,有幾部『遺珠』的作品是很有分量的。如《日光流年 》,給人帶來不少的興奮。我以為如果有這樣的長篇獲獎,會證明當下作家的想 像力和現實情懷還有著閃光之點。我們的閱讀經驗因了這樣的一種存在而獲得了 快感。《日光流年》是迄今為止我讀到的最具有精神維度的佳作。除了像《塵埃 落定》這樣的作品外,能與之比美的並不多見。然而這樣的作品因年度上的問題 遭到淘汰。『遺珠』系列的幾部作品都遇到了同樣的命運,這也可以說是在尋求 公平機制的同時,由於特殊原因而出現的不公平的結果。 《檀香刑》的落選是評委意識的差異使然。終評委有多數人對其持一種保留 的態度。一個普遍的看法是,茅盾文學傳統是反映當下生活、具有史詩意味的宏 大敘事,現實主義才是主調。而《檀香刑》一路狂歡的敘述語態,以及通篇的慘 烈之氣,和茅盾的審美意識相距甚遠。在入圍的二十幾部作品裏,莫言的小說是 最具有閱讀的挑戰性的。他的故事呈現方式與語言色彩,都是對舊有長篇模式的 一次衝擊。莫言已漸漸擺脫歐化敘述的模式,中土文明的灰暗感被塗抹得淋漓盡 致。這樣的嘗試是一種精神上的曆險,它刺痛了記憶之門,釋放出歷史的鬼氣。 我由此而想起魯迅對記憶的拷問,那是對當時『瞞與騙』文化意識的顛覆。茅盾 文學獎一直與莫言、余華、格非這一類作家無緣,深思起來也是存在著相悖的思 維習慣。在歷屆評選中,都有不錯的作品落選,比如《古船》、《活動變人形》 等等。而一些曾獲過獎的作品如《騷動之秋》、《抉擇》等等,現在很少有人再 喜歡閱讀了。茅盾文學獎從開始就是這樣:心靈化書寫為現實理性讓步。先鋒派 因被視為非和諧之音,被流行的旋律淹沒了。 其實在我的理解裏,茅盾先生創建長篇小說獎,乃是為了繁榮這一文學樣式 。他最年輕時的寫作,就具有一種向舊的敘述習慣挑戰的實驗性。《蝕》三部曲 和《子夜》的寫法,都為當年一些人所不容,長篇小說的創作空間在他那裏被打 開了。但是不知為什麼,後人對茅盾的理解,以及對這一獎項的定位,卻凝固在 一種寫實主義的框架中,忽略了茅盾文學創作傳統的前衛性,將茅盾藝術變成凝 固的模式是一種曲解。茅盾文學獎在青年作家中的威信漸漸失去,或許從此可以 找到一種注解? 近三十部入圍作品,經得起反覆閱讀的十分稀少。既便獲獎的那幾部,讀完 後大多難以再去翻閱。《張居正》是爭議最小的一部,它的宏闊空間與非意識形 態特徵,顯示了歷史美學的另一種可能性。只是歷史觀受到了儒家的影響,難以 具有尤瑟納爾和卡爾維諾式的渾厚和想像。《無字》是悲愴的詠嘆,寫女性的榮 辱頗具匠心,然而冗長與繁複破壞了和諧。宗璞的《東藏記》是極為特殊的文本 ,學識寓於故事情境之中,可謂溫潤清徹,獨步文壇。惟靈動不夠,被一些批評 家所譏。在入圍的作品中,有諸多可圈可點者,《花腔》的敘述結構,點染出歷 史記憶的多重性與荒誕性,不足的是,雕飾痕跡過重,未有出神入化之態。賈平 凹的《懷念狼》很有寓意,平淡語言的背後,乃大的悲欣。小說的氣象被什麼壓 抑了,不及他的《廢都》一唱三嘆。《白銀谷》是引人入勝之書,開篇的不凡之 筆,現出史家的胸襟,全書神奇詭秘,乃老中國兒女的心史。遺憾的是結局落入 俗套,未能超越舊我。《音樂會》的故事驚心動魄,為戰爭題材中的罕見之作。 作者用力過猛,張弛失度,使一部本應深切的作品從高臺上滑落下來。幾部反映 當下改革的作品,都有生活原型,或特別的想像力,思想大於藝術,先驗性的東 西擠壓了藝術的獨立性,在修養上不及《張居正》、《東藏記》,殊為可嘆。這 是入圍之作中最弱的群落。 我覺得當代的長篇小說,其成績還遠不及中短篇作品具有力度。閱讀這些作 品,每每生出遺憾的感覺。語言普遍的粗糙,智性停留在先驗的天地裏。這裡沒 有王小波式的幽默和有趣,亦無余華、格非式的機智。當選的與未當選的入圍作 品,都無太多誇耀的資本。檢驗文學的是讀者與時間,評獎與寫作並無關係。漢 語言的書寫遭到了歷史惰性的鉗制,和歐美與日本的長篇創作比,我們應當感到 慚愧。 2005/05/12 南方週末 -- ★Junchoon 大姊息怒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