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張愛玲逝世10年後評論篇》 尋找張愛鈴 徐淑卿(文字工作者)   2005/08/15 中國時報/開卷 但是中國學者陳子善前去一看,卻發現很多資料是錯的…。 過去這是只有左翼文人才會獲得的殊榮。 不久前上海靜安區政府在張愛玲以前居住的地方掛上「張愛玲故居」的牌子, 小說家朱天心曾以「只是一個手勢」,來形容張愛玲逝去的消息,因為在生 命最後的20年,張愛玲是形同不在的。但這個手勢卻不是一個消失的標記,反而 更像一個召喚的信號。1995年張愛玲去世之後,關於她個人與作品的評論大量湧 現,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指出,中國大陸曾就2003年的論文做過 統計,發現被研究最多的現代文學作家,依序是魯迅、胡適、張愛玲。可見張愛 玲雖然80年代才在中國大陸學者、作家圈子流傳,直到90年代才廣為人知,但現 在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顯學了。 尤其別具意義的是,1952年離開上海後,僅曾以書寫《赤地之戀》遙想上海 的張愛玲,終於要以另一種方式重返上海。繼1996年、2000年分別在台北、香港 舉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之後,今年10月下旬,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 料與研究中心即將召開「張愛玲與上海:國族、城市、性別與戰爭國際學術研討 會」。負責籌備此次會議的陳子善指出,以「張愛玲與上海」作為主題,是因為 上海是張愛玲開始寫作、以及寫出最精彩作品的地方。陳子善進一步解釋說,在 2000年香港嶺南大學所舉辦的「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就有學者 指出,張愛玲已經成為一個「時尚的符號」。許多人對張愛玲有誤解或曲解,認 為她的作品不外都市男女、情愛、家庭、婚姻等,陳子善認為張愛玲的確寫了很 多這方面的題材,也寫得很有特色,但是對於張愛玲作品的研究還是可以有更多 視野,這次在上海所舉辦的研討會,就特別希望關注張愛玲在20世紀中國的現代 性與文學之間,扮演了什麼角色。 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中 根據陳子善的觀察,中國大陸對於張愛玲的研究,主要還是在於小說、散文 藝術的成績上,也就是在文本研究上比較深入,和文化研究的結合才剛開始,不 像台灣學者張小虹等人已經累積一些成果。除了張愛玲的作品外,大陸學術界的 研究也延伸到張愛玲喜愛的古典文學如《紅樓夢》、《海上花》乃至於方言等, 可以說研究的領域不斷拓展中。 其實這次「張愛玲與上海」研討會的部分主軸,如性別、城市等,早在1996 年台北所舉辦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中就已是海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或者可 以這麼說,僅以中文世界可以看到的資料,從1973年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 (大地)、1990年鄭樹森編選的《張愛玲的小說世界》(允晨)為分界點,到 1995年周蕾在台灣出版的《婦女與中國現代性》(麥田),1999年由台北張愛玲 國際研討會論文結集的《閱讀張愛玲》(麥田),與2000年李歐梵《上海摩登》 (牛津),關於張愛玲的研究至遲在90年代就已經超越作品本身,而與各種理論 取向參差對照了。不過這不意味著「張愛玲與上海」研討會沒有超越以前的範圍 ,而更應當看待在這次研討會中提出哪些不同於台北、香港的觀照點,比如標舉 張愛玲與「中國現代性」的關連,就是反映了大陸學界目前非常關心的課題。 不過相對中文世界對張愛玲研究的方興未艾,張愛玲在西方世界是否同樣受 到關注則是值得觀察的。 在西方世界是否同樣受關注? 今年將《流言》翻譯成英文(Written on Water,哥倫比亞大學)的加州柏 克萊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安道(Andrew F. Jones) 認為,夏志清在美國研究中國 現代文學的領域裡,對於提升張愛玲的文學地位,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可惜的 是,張愛玲在這個圈子之外,對多數人來說還是默默無聞的。不過即使如此,英 語世界的學者還是有相當多關於張愛玲的研究成果,比較廣為人知的是李歐梵對 張愛玲的才華與魅力毫不保留的推崇,並且將她定義成一位現代主義的作家。另 外,還有一些學者以時興的學術潮流與理論研究張愛玲,比如和他合譯《流言》 的Nicole Huang,就從女性主義和物質主義的角度,討論當時出版世界的脈絡, 以及張愛玲如何在戰時艱困的上海建立起自己的名聲。其他的研究還包括從影視 以及離散的後殖民角色看待張愛玲,而這就距離她作品的文本分析較為遙遠了。 安道也指出,他將《流言》翻譯成英文,就是希望改變張愛玲僅被中國研究 者知曉的現狀,而為更多英語世界的讀者接受。因此他非常樂於看到對中國一無 所知的讀者,能夠發現張愛玲作品新穎迷人之處,在一些刊物上,他甚至將張愛 玲比擬為班雅明與蘇珊.桑塔,認為她是一位老於世故的知識分子。 張愛玲研究還需進一步努力 相對於張愛玲研究的豐富多彩,陳子善認為,張愛玲史料的出土則出現一種 「反差」。舉例來說,不久前上海靜安區政府在張愛玲以前居住的地方掛上「張 愛玲故居」的牌子,過去這是只有左翼文人才會獲得的殊榮。但是陳子善前去一 看,卻發現很多資料是錯的,包括張愛玲1920年出生,被誤寫為1921年;1952年 赴港被寫成赴美等。陳子善認為故居的牌子有紀念碑的意義,寫錯是很不應該的 。同樣關於張愛玲史料的缺乏還反映在兩件事情上。陳子善指出,任何重要的作 家一定有年譜,但是張愛玲至今還沒有完整的年譜,另外大陸關於張愛玲的傳記 雖有一些,但多是描述與感想,而不是建立在發現更多事實性的東西,因此內容 大同小異,沒有解決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陳子善認為,蒐尋張愛玲的史料還需 要進一步的努力,甚至可能找到張愛玲未被發現的佚文。 陳子善謙虛的認為,台灣在尋找張愛玲史料上做得更好,尤其《印刻》雜誌 發表了一些張愛玲的家書、英文自白等等。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周芬伶也指出 ,上個世紀至今,對於張愛玲了解較多的是她和胡蘭成以及和賴雅的婚姻,但是 從1967年賴雅去世至1995年為止,張愛玲這段時間做了些什麼,幾乎沒有一手資 料,因此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像張愛玲母親與炎櫻這邊,應該還有一些線索 。周芬伶說,就像過去認為胡蘭成幾乎沒有什麼可挖掘的了,但是找到他的姪女 青芸之後又有新的進展,她認為如果可以找到關鍵人物,對於張愛玲的研究還是 可以有所突破的。 -- ★Junchoon 哈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