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兒童月刊,一則歷史故事 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2005/08/22 中國時報/開卷 時間是70年代,台灣出現了一本雜誌名叫《兒童月刊》。 猜一猜,《兒童月刊》和以下哪一項運動有關? 1:科學。2:民主。3:保釣。4:反共。 它沉埋在多少人的記憶裡? 1971年底,台大法學院學生代表會舉辦「民主運動在台大」座談會,呼應《 大學雜誌》在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尼克森宣布訪問中國大陸等一連串外交 挫敗下,針對台灣國際困境所進行的熱烈討論。 1972年4月,《中央日報》副刊連續6天刊登「孤影」其人所撰的〈一個小市 民的心聲〉,文章隨即付印成20萬本小冊散發。那年,全台的國中、國小學生都 在挑燈閱讀《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還得撰寫讀後心得,闡述學生民主運動的可 怕。 極權政府打壓學運有陰陽二式,《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屬於陰柔一路,作者 引證大陸、法國、美國、日本的學生運動,慇慇勸說學運之不可行,綿密輸入「 學運到最後,必然導向暴力」的印象。 《兒童月刊》第0 期,也就是創刊號之前的試印本,正好誕生在《一個小市 民的心聲》轟動江湖之前兩個月。試印本為非賣品,它向讀者宣告:正式創刊後 每冊售價10元,若有貧苦兒童、國小圖書館、育幼院需要,可來信索閱,免費贈 送。這份雜誌的發起人,美國和台灣加起來共有63人,包括留美學生李遠哲、何 秀煌、林孝信、林懷民;台灣的王杏慶(南方朔)、楊國樞、瞿海源、張昭鼎、 林聖芬。以一份兒童刊物來說,這是一張不可思議的重量級名單,其中因緣何在 ?掛名發行人的南方朔說:「因為它就是保釣運動的延伸體」。 《科學月刊》的姐妹作 保釣運動催生了兩本雜誌,1970年元旦,一群身在海外、心懷台灣的留美學 生,在林孝信「科學報國」、「讓科學在台灣生根」的感召下,出錢出力創辦了 《科學月刊》,創刊號一舉衝出1萬8000份的好成績。 《科學月刊》的成功,讓林孝信想再辦一本雜誌。在海外留學生想像中,台 灣並沒有適合孩子閱讀的優良刊物,然而孩子心智的發展何其重要,不能陽春, 於是1972年,和《科學月刊》幾乎是同一批人,以保釣人士為主力的這群留學生 再度在海外發起捐款籌辦一本兒童刊物,並找到李南衡出任第一任主編。 李南衡當時在台灣第一家外商廣告公司格蘭擔任文案,薪水為國小教員的4 、5倍。在此4年前(1968年),他憑著一股捨我其誰的狂熱,獨立創辦一本「有 史以來最強」的《兒童雜誌》,結果叫好不叫座,3期就收攤,「ㄌㄧㄠ了18萬 」,約莫士林一棟透天厝的錢,只好安分守己到廣告公司上班,這個悲慘的夢一 直到《兒童月刊》出現,才有了快樂的續集。 一本健康、趣味的兒童雜誌 天底下哪有這款好康A代誌?李南衡想,竟然有一群人要出錢辦兒童雜誌, 而我只負責編務,其它什麼事情都不必管?他毫不考慮就點頭了,而且一毛編輯 費都不拿,「真正歡喜都來不及了」。不僅僅這樣,這位主編還號召到一群同事 或朋友,像邱清剛、曹俊彥、朱守谷、黃秀雄、趙國宗,大家下班後一起「下海 」做義工,拍照、畫插圖、排字。初期的編輯據點在格蘭廣告,李南衡記憶中, 《科學月刊》的人馬對《兒童月刊》編輯「不甚友善」,但後來《兒童月刊》還 是轉到《科學月刊》在八德路的辦公室夜戰,一群人經常在隔壁的空軍新生社打 點晚餐。曹俊彥回憶道:「感覺我們像是一群俠義之士。」 這就是標舉「中國的、健康的、快樂的」的《兒童月刊》,它告訴大朋友: 「有一群留美學生,他們在工作之餘,求學之中,念念不忘本地有好幾百萬的小 朋友,深信小朋友需要一本健康的、趣味的,有益的兒童雜誌。於是他們積極籌 畫,在全美發起募捐運動和徵募文稿,並配合本地熱心兒童教育的青年朋友籌辦 這本兒童月刊」。對小朋友,它說的是:「有一群在美國讀書、做事的叔叔阿姨 ,常常想起我們這裡有好幾百萬可愛的小朋友,需要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的好雜誌 。於是他們一塊錢、五塊錢、十塊錢,捐了很多錢,而且又寫文章畫畫寄回來, 和在台灣的叔叔阿姨配合起來」。 藝術文化、科學常識,還有益智遊戲 《兒童月刊》的內容,發起人一開始希望全數由海外知識份子供稿,但李南 衡讀過稿子後,認為大部分都不能用。「知識分子不懂得如何寫文章給孩子看」 ,不過他倒是十分欣賞詩人夏雲(王渝)改寫的美國圖文書如《小黑魚》,南方 朔也承認發起人「知識分子的理想味太濃」。孩子不會親近一份太嚴肅的雜誌, 所以李南衡堅持一要由台灣編輯掌握稿件主導權,二要刊登小朋友的文章。試印 本發刊後,除了開本,發行人也沒有太多意見,林孝信雖然「並不完全滿意」, 但《兒童月刊》的風格便如此定調。 每一期《兒童月刊》的徵文徵畫都設定主題(如:夢、月亮、雨…),再延 伸出相關的漫畫和知識,同時向小讀者介紹藝術、文化、科學常識,玩幾個益智 遊戲。講河洛話的李南衡大哥又邀請操江蘇口音的尉天驄叔叔出手,連寫了14篇 「跟小朋友聊天」,通過中華文化談天說地講故事。尉天驄當時還未做父親,但 他設想自己是個孩子、揣想孩子的心,文章就這麼寫出來了;奚淞則發表了一系 列自寫自畫的民間故事,如「牛郎和織女」、「白蛇傳」,「紙上動物園」也是 創舉。 為了辨認小朋友投稿的文章是否抄襲,李南衡買下所有作文範本如《小狀元 》、《作文指南》,一篇一篇仔細比對。從試刊本到第6期,李南衡編了7期《兒 童月刊》後,離開廣告公司轉赴新加坡做生意。第8 期開始由同樣任職格蘭廣告 的邱清剛接手,共編了12期。其間林懷民正好學成歸國,順理成章兼任《兒童月 刊》駐台的「海外代表」,和邱清剛兩人曾一起上華視的談話節目「今天」為雜 誌宣傳,南方朔也記得曾經為打開《兒童月刊》的市場而組成「促銷隊」。 20年後,1992年,李南衡赴美旅行,第一次見到林孝信,除了一部好一點的 車,身外之物對林孝信來說毫無意義。「他是個和尚,真正了不起的理想堅持者 。」直到今天,李南衡對林孝信仍然有一種全然超越意識形態的佩服與敬重。 不到兩年悄然消失 《科學月刊》以「科學人樸實無華」的風格獨立經營了三十多年,但《兒童 月刊》卻只存活兩年不到。它是怎麼結束的?李南衡記憶中有政治力介入,主要 由於背後出資者的保釣色彩。「為孩子做東西還有分派別嗎?」但他當時並不在 台灣,不甚清楚情況;南方朔認為問題恐怕出在不敵市場壓力,曹俊彥和已經移 民美國的邱清剛都認同南方朔的說法,《兒童月刊》雖然號稱不營利,但銷售數 字仍然是經營指標,它必須檢討一直不理想的銷售數字,也必得面對同類型雜誌 如《學友》、《東方少年》的競爭。邱清剛離開後,由畫家郭明福接手,郭明福 曾嘗試改變視覺風格,風雨飄搖中又撐過4、5期,《兒童月刊》便從市場悄然消 失。 同時消失的也是某種不問名利、義不容辭的時代精神,以及一個永遠來不及 解釋的問號:什麼樣的兒童雜誌,才是知識分子理想中的《兒童月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