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滿喫之味 【袁瓊瓊】 主題書單:朱振籓/《食在凡間》/聯合文學 朱振籓/《食隨知味》/麥田 朱振籓/《食家列傳》/聯合文學 劉黎兒/《東京滿喫俱樂部》/時報文化 張詠捷/《食物戀》/野人文化 石光華/《我的川菜生活》/時報文化 邱一新/《跟著大亨大小通吃》/方智 韓良露/《韓良露私房滋味》/麥田 食之味就是生之味 我在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去大陸的時候,印象最深是在貴州吃的一頓飯。 才上桌,跑堂就給每人面前送上一盤子辣油,就像吃西餐先上濃湯。那盤子 跟西餐喝濃湯的盤子一樣大,光看色調,就可以相信它絕不會名不副實。我活這 麼大,頭一次知道辣油也可以是一道菜,看看隔壁桌上,老練的食客面不改色, 已然拿起調羹舀來喝了。我隨即想像鮮紅的辣油順他們的食道而下,通過胃,通 過腸,在身體裡造成又紅又專的另一條道路。這之後,看到貴州人,我總覺得他 們身上有那一條紅色線路,就像另一條後天的血管。 食之味其實就是生之味。能吃的人死不了。我的易經老師馬叔禮說:有人要 自殺,不用去攔他,因為失去生機的人是聽不進勸的,最好是教他換個方法死。 馬老師的建議是勸他絕食。等到這人絕食數日,體內毒素排除後,一定會覺得餓 ,會想吃東西。只要有了食慾,那就死不了。所以能吃的人總是生機盎然,對人 生有無窮慾望,什麼他也有興趣,我認識的所謂美食家,或者特別能吃的朋友, 通常都喜好蕪雜,其實不只吃喝一項。 這個主題的作者們,在我看,就全是這一號人物。他們對食物的深情漫溢到 人生裡,而尤以劉黎兒精力旺盛。她的《東京滿喫俱樂部》無邊無界,其實「滿 喫」了東京的風景、文化、風習、人文,還「滿喫」到她自己的網路經驗。反倒 是真正談食物的篇幅不多。採寫意筆法,看完了你連拉麵裡是肉是菜都還搞不清 楚。但是她的書名「滿喫」充滿生之味,其實點出了「食物」在人生裡的真正位 置。 飲食牽涉太多 私人情感 「滿喫」是日語,意思是「充分享受」。這充分享受其實不單是照顧味蕾, 其實還在照顧五覺,照顧心,照顧身體。南方朔在朱振藩《食在凡間》的序中寫 :「飲食並不只是一種生物性的吞嚥行為而已,它同時也是一種歷史,一堆神話 ,一大群的符號表意系統。我們在飲食的時候,不只是吃食物,也是在吃文化。 」可作為「滿喫」一語的學術性解說。 事實上,真正教烹飪的書籍不論,談飲食的書,基本上是兩個路線,一個是 「私寫作」,所有的食物都與作者的感情、人際關係、生命歷程有關。另一個路 線就是袁枚《隨園食譜》以降,唐魯孫、逯耀東等集大成的「學院派」寫作。前 者很多情感,後者很多學問。 我個人看法,因為牽涉到太多私人情感,第一類的書籍,作者對食物的讚嘆 大半有待商榷。這種書要我們「滿喫」的不是作者介紹的食物,只是作者本人。 韓良露的《韓良露私房滋味》是她食遍天下的食經,令人嚮往。而張詠捷的《食 物戀》,我邊看邊為張詠捷樸素深情的書寫挑逗得直流口水,一邊又明智的決定 一定不要去吃他說的那些食物。 而朱振藩的《食在凡間》、《食隨知味》就讓人放心得多。幾乎每道菜都有 深厚的文化背景,挑明了隨機而動。看著朱振藩談這些飲食的掌故、歷史。他的 近作《食家列傳》說的則是中國歷代食家與名廚的故事,可說是一本「饞人的史 記」。吃任何一道菜都決不是那麼簡單,這麼多的才子佳人王公貴冑給背了書, 要不好吃那真是說不過去。我們區區小民卑微的味蕾不可能比那麼些金枝玉葉嬌 貴的。 食物的苦往往回甘 看完擲地有聲的《食在凡間》、《食隨知味》、《食家列傳》,反倒是邱一 新的《跟著大亨大小通吃》讓人沒有負擔。邱書甚簡單,宜放案頭,嘴饞的時候 去查他篇章後面的餐廳地址即可。至於可信度如何,吃了便知曉。邱書是要身體 力行的。 而石光華的《我的川菜生活》是唯一一本我想收藏的書。書封面是兩籮紅辣 椒曝曬在陽光下。較近的那個竹籮,箍邊已經散了,斷裂。那是個破竹籮,然而 陳放在裡面的辣椒又豔又亮,是食物,也是生活。 石光華是大陸四川人,把這本書當食譜書寫,因此介紹了不少四川料理的作 法,嚴謹的列出食物和份量、調理程序。但是作者同時也是烹調食物的人,他的 書寫因此不止於對這些食物的記憶和掌故,他對食物有真正的情感。從插畫上也 可以看出來,對石光華,一把蔥、一顆蒜,俱都有情有意。 石光華該算是「老三屆」,經歷過文革,和文革之後的由蕭條而繁榮,他對 簡單便宜的食物特別有情感。他談食物每每像劫後餘生,那種珍惜和眷戀令人動 容。「滿喫」石光華不是那麼愉悅的,甚且也不是辣,反是微苦。但是食物的苦 往往回甘,其實比真正的甘甜更有餘味。 【2005/09/18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