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金秋尋寶上海書展買氣挺旺 【記者徐開塵/報導】    學者常說我的散文多為我詩藝的延伸,卻較少論析我散文的諧謔傾向。一九  九二年廣西的灕江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專書,名為《余光中幽默散文賞析》,選 首次以「閱讀一個城市」為主題所舉辦的「上海書展」,昨天揭幕,九位上 海作家伴隨五萬餘冊上海出版品同時登台,是「海派文化」難得完整地在台呈現 。身為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又被視為「海派作家」代表,第四次來台的王安憶 幽默地說,吃雞蛋未必一定要見到母雞,這次她帶著一群雞來台,足證迫切推介 「上海雞」的心情。 不過,從書寫和閱讀的角度來看,王安憶期望台灣讀者忘記「海派」的刻板 印象,而由每位作家的作品去認識他們的寫作風格。她說:「一位真正的好作家 ,不應該有太強烈的地域色彩。」 結合出版與閱讀的「上海書展」,除了展售30家上海地區出版社的圖書,也 邀請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孫顒、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長天、先鋒派作家代表人物孫 甘露、被視為網路文學領袖的楊遺華(筆名陳村)等九位作家來台,進行城市書 寫的經驗交流。 王安憶說,這次來台作家多為五○年代左右出生於上海,不同於老一代作家 ,他們這群人成長於文革後的新時代,是上海穩定而封閉的時期,因此「仍保持 一種純度」;這又不同於年輕世代面對複雜多變的新上海。以至現在「上海作家 」究竟是生長於上海,或生活在上海,亦或書寫上海,更難定義。她認為,人的 流動複雜了,的確容易流失上海特色,「要編一本上海作家小說集,都很難取捨。」 即便如此,她仍不喜歡別人以「海派作家」這樣的模糊概念來定位她。她說 ,「上海風情」是近年熱門的主題,但他們寫作時不會自我強調上海特色。她也 曾以農村為書寫主題,可別人還是把她當作尋根作家。 兼具作家身分的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孫顒,倒覺得上海作家筆下的「海派特 質」,與地域文化特性有關,「海派」意指可吸納世界文化的開放態度,「上海 人說英語都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更何況文學的表現。」 孫顒舉出巴金、施蟄存、王安憶、余秋雨等人為例,說明這些上海作家都能 吸納不同文化養分,消化後呈現自己的風格。他說:「上海看似脫胎換骨的城市 ,其實是一個磁場、氣場和文化場。不論形式如何改變,上海作家的反芻能力、 細膩思維,在中國都是最獨特的。」即使比他們更年輕一點的陳丹燕、潘向黎等 ,仍具這樣的細膩思考特質。 昨天買氣不錯,售價高達9萬9000 元台幣的《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早上被 一位中醫師買下,由於是唯一一套,主辦單位情商下單不取貨,也吸引很多讀者 爭睹。另外,6萬4000 元台幣的《二十四史》全譯本,也已賣出。許多讀者在書 海尋寶,滿載而歸,連工作人員都驚歎:「怎麼中秋節還有那麼多人!」 上海書展在聯經文化天地展至25日,23日起在逢甲大學,25日起在高雄師大 展出。 【2005/09/19 民生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