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弱勢族群書寫成風 【記者徐開塵/專題報導】 「剛來時我是外籍新娘,轉眼六、七年過去,現在的我,身分證和國籍都有 了。我已經忘記我是外籍新娘了,偏偏別人卻記憶猶新。」來自印尼的黎雪玲, 現在已能用中文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請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住在高雄縣六龜鄉的劉賢妹,70歲才進入補校念書,從ㄅㄆㄇ學到ABC, 短短三年,她不但已學會用電腦發e-mail,還將自己的故事一字一句在電腦上敲 打成書。她花錢印了25本《內山阿嬤》,被親友索閱一空,引來媒體報導,也為 她帶來出書的機會。 不論社會再多元開放與發展,仍然無法使每個人受到平等的對待。長期以來 被主流價值邊緣化的弱勢族群,未必是小眾,卻一直隱身於社會各層面各角落; 直到近年,多面觀照的出版市場,提供了一個發聲的機會,他們才站出來,讓自 己的故事、心聲和意見,被書寫、被看見和被討論。 目前台灣每三對新婚夫妻中,就有一對配偶非本地人,外籍新娘在台灣,長 期以來被「另眼相看」或被「漠視」,有苦說不出。《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書 收錄更多實例,她們來自中國、印尼、緬甸、越南等地,學會中文,終於有機會 寫出來台生活的心情轉折,也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基本人權。 天災人禍,是人生的一大試煉。九二一震災發生至今,受災者的遭遇陸續被 整理出版。今年是震後第六年,不論官方支持記錄重建區的故事《地動的花蕊》 ,兒福聯盟六年來定期訪視重建區兒童寫成的《瓦礫中的小樹之屋》,或是家毀 人亡的蔡麗香所寫的《重生》,都展現大慟過後堅持活下去的勇氣和革刃性,一 則則穿越低谷、再現希望的故事,讀來令人動容。 老兵和慰安婦是被命運作弄的另一群人。前兩年,學者齊邦媛和王德威編選 的《最後的黃埔》,收錄作家書寫外省老兵、眷村和探親的作品,是由文學角度 完整體現台灣外省族群的離散故事。今年是二戰結束60年,《鐵盒裡的青春》和 《沉默的傷痕》兩本台籍慰安婦的故事,加上高市文獻會出版《台籍老兵話滄桑 》等書,赤裸呈現戰爭的殘酷,以及在受害者身上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痕。 台灣原住民有語言無文字,長期借漢字寫作。70年代初期排灣族陳英雄的《 域外夢痕》出版,是台灣文學史上原住民文學的第一本個人作品集。這些年莫那 能、田雅各、夏曼藍波安、瓦歷斯諾幹、撒可努等多人都寫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孫大川教授更整理主編《台灣原住民文學》七書,呈現台灣原住民文學發展的軌 跡。 至於近年較受注意的另一個領域,則是同志書寫。除了白先勇的《孽子》被 視為同志文學的經典,發展到現在,同志議題已以不同文類表現,有張娟芬、許 佑生、紀大偉等談同志運動經驗的《揚起彩虹旗》,《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 是同志父母和同志子女自述心路歷程的真情記錄,《愛與信仰》則從宗教觀點為 同志爭平權,還有朱偉誠主編的《台灣同志小說選》等。近日同志書店晶晶書庫 負責人賴正哲出版《去公司上班》,以訪談整理同志地標台北新公園的故事,更 為台灣同志發展史梳理出一個清晰脈絡。 【2005/10/09 民生報】 -- ★Junchoon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