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文學裡的莫斯科圖象 【劉森堯】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自從年輕時代開始寫作以來,就很嚮往兩種形式的小說創作,一種 是荷馬史詩,另一種是盧梭的《懺悔錄》,《戰爭與和平》正是這兩種寫作風格 結合在一起的產物。 荷馬史詩《伊利亞德》描寫希臘聯軍攻打特洛伊的故事,作者從希臘人觀點 描述這場有關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聖戰。《戰爭與和平》則是從俄國人觀點去看 拿破崙率領歐洲聯軍入侵俄羅斯的這場戰爭,這同樣是一場有關民族生死存亡的 聖戰。在這本長篇鉅著中,托爾斯泰花費許多筆墨鉅細靡遺寫出從一八○五年到 一八一二年之間兩場最重要的決定性戰役(即史上著名奧斯特里茲會戰和保羅既 諾會戰),以及拿破崙揮軍進駐莫斯科之後,歷史上有名的火燒莫斯科事件,這 場大火終於讓拿破崙無功而返,導致最後一敗塗地。 整體而言,這本小說一方面描寫俄羅斯民族在某一決定性特殊時刻的歷史, 另一方面又是托爾斯泰自己個人生活史的寫照,他透過所虛構人物寫出自己的人 生觀和世界觀。就後面這一點,作者所遵循的正是盧梭《懺悔錄》的寫作風格, 亦即赤裸裸剖析自己。 其實,這本小說真正的通篇主題,無非是生活和愛情而已,透過一場戰爭, 作者寫出了生活和愛情的真貌,像是一幅盛衰榮枯的巨幅人生圖畫,也好比是一 則波瀾壯闊的人生史詩,像鏡子一般,反映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契訶夫:三姐妹 契訶夫晚年所寫的幾個劇本擅於引用隱喻去反映生活的真正本質,《三姐妹 》一劇的第二幕裡,哥哥安德烈說:「我居然被生活欺騙了!」因為生活並未如 他所期待的樣子展現出來。《凡尼亞舅舅》中的主角活到四十七歲時失聲吶喊: 「我從未生活過!」問題是,在這個世界上,誰又真正生活過?契訶夫正是基於 這樣的命題,在臨死之前寫下幾齣偉大不朽的戲劇。 《三姐妹》的背景不在莫斯科,但莫斯科卻是該劇的一個重要中心主題。三 個姐妹在外省自從父母死後一直不滿意生活現狀,一心一意想回去莫斯科故居重 拾往日的輝煌生活,卻始終未能如願,她們的哥哥安德烈一樣陷在生活的泥沼而 不克自拔,甚至每下愈況。他本來努力想成為莫斯科大學的教授,但自從娶了一 個庸俗的女人之後,生活全盤皆敗,意志消沉,最後只能安於平凡現狀,難怪他 要慨嘆,他被生活欺騙了。 契訶夫的戲劇異於傳統寫實主義的地方是,他的戲劇沒有戲劇性,正如他的 短篇小說,他只描寫生活對人的影響,真正的生活並沒有太多戲劇性,每天吃飯 睡覺,摻雜對生活的厭煩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成見,到頭來幾乎每個人都被生活打 敗了,因為全是庸碌一場,為什麼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看不見這層事實呢?真的, 生活就像一把利刃,消磨人的意志和決心,許多人都在經歷挫敗的生活而不自知 。契訶夫的作品,不管是小說或戲劇,都在陳述這層道理。 巴斯特納克:齊瓦哥醫生 對成長於1960年代的這一代中年人而言,《齊瓦哥醫生》這本小說所改編的 電影,始終像是一則浪漫美好的記憶:風花雪月般的淒迷愛情、火車在雪地裡漫 無止境的奔跑……還有,我們較少注意到的蘇維埃共黨革命。 巴斯特納克向來以寫詩聞名文壇,但真正讓他聲名大噪的還是《齊瓦哥醫生 》這本小說,甚至還因此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本小說顯然帶有承續《戰爭與和 平》史詩體裁的企圖,透過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深入描寫生活和愛情的真貌, 而這恰好也正是作者的前輩大師托爾斯泰所熱中擅長的重要主題。 這本小說於一九五年代違背蘇聯政府的禁令在西方世界出版,曾經轟動一 時,許多人甚至以其反共主題而大作文章,事實上,從今天眼光看,這只不過是 作者以其知識分子的道德勇氣,真實描寫他對這場革命的感受而已,但其真正意 圖,最終還是回到文學的命題:描寫生活的哲學意義。一場革命只不過是更加凸 顯了生活的慘淡面貌而已,巴斯特納克真正要表達的正是這個罷了。 【2005/09/27 聯合報】 -- ★Junchoon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