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哀愁的背後 【陳黎.張芬齡/譯介】 秋曼‧哈笛(Choman Hardi),一九七四年生於伊拉克的南庫德斯坦。在她 出生後不久,她的家人即逃往伊朗。五歲時,她重返家鄉定居,直到十四歲。一 九八八年,伊拉克政府對庫德族進行化學武器攻擊,她的家人再度逃往伊朗。在 一九九三年遷居英國之前,她遊走於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 秋曼‧哈笛在牛津皇后學院攻讀哲學和心理學,獲頒哲學碩士學位。並以文 化衝擊下庫德族女性難民的心理健康為研究議題,獲坎特伯里肯特大學博士學位。 她曾經出版過三本以庫德語寫作的詩集:《毫無記憶的歸返》(丹麥,1996 ),《陰影之光》(瑞典,1998),以及《詩選》(庫德斯坦,2003);不過, 目前她以英文創作。二○○四年,她的第一本英語詩集《我們的生活》出版。 除了寫詩,秋曼‧哈笛是一名藝術家,也是「流亡作家之墨水!」(Exiled Writers' Ink!)協會的會長(這個協會由以英文和另種語言創作的知名流亡作家 組成)。她的父親阿瑪德‧哈笛(Ahmad Hardi)也住在倫敦,是一名頗受推崇的 著名詩人。 要了解秋曼‧哈笛的哀愁,我們得對她身為庫德族的成長背景有所了解。庫 德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西元前兩千年左右就定居在庫德斯坦地區(庫德斯坦包 括今天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部,敘利亞東北部,亞塞拜然與亞美 尼亞南部地區),今天的庫德族仍散居在這六個國家,接受不同政權的統治。雖 然庫德族尚能保有他們的語言、文化、居住的土地、生活方式,但由於地理的因 素和政治的現實,他們始終無法聯合建立自己的國家———「庫德斯坦國」,也 一直難逃被壓迫、被統治,甚至面臨種族滅絕的命運。列強與鄰國時常為了達到 其政治目的,而把庫德族當作利益交換的工具,也因此對其獨立建國百般阻撓。 庫德族無法長期忍受異族統治與壓迫,因此常以游擊戰,甚至恐怖手段,爭取其 政治、宗教的自由,藉以引起世人的注意。庫德族問題關係著中東地區的和平。 秋曼‧哈笛以敏銳的觀察和纖細的筆觸,敘說個人經驗和政治經驗中的精神 創傷,她的詩作常觸及悲劇、戰爭、迫害和驅逐等題材,但她並不只是呈現事實 ,她獨特的敘述節奏和優雅的風格使她的詩作遠遠超越報導文學的格局。她的詩 蘊含著某種寧靜和文明的特質,因此讀者彷彿可以在哭泣聲中找到療傷止痛的撫 慰力量。她在詩裡流下的不是出於自憐的眼淚;她賦予哀傷永恆的象徵意味,並 且用全新的形貌去塑造它們。讀她的詩的確讓人充滿哀愁,但哀愁的背後是令人 玩索再三的深刻意義。 【2005/11/02 聯合報】 -- ★Junchoon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