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巴金在巴黎 【■林載爵】 一百零一歲的巴金的逝世,讓我們驚覺到時序雖已近入二○○六年,但上個 世紀初的一個「五四」人物竟然還留存至今。一個當時義無反顧地自稱「安那其 主義者」的熱血青年,以他的身世將我們拉回那個時代,體認尋找生命的意義, 生活的答案,未來的出路的心靈狀態之中。 把巴金的思想帶入新境界的不是上海而是巴黎。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他搭 船離開了上海,在黃浦江上,他的眼裡裝滿了熱淚,低聲說了一句:「再見吧, 我不幸的鄉土喲!」經過三十五天的航行,二月十九日到達巴黎,住在拉丁區 Blanville 街五號旅館的五樓,看不見陽光,房裡一切都是灰色的,在陰雨連綿 ,潮濕寒冷的季節,他的心情也是灰色的。巴黎對他是一個陌生的城市,每個人 ,每棟房子都對他保守著祕密,他在清靜的、陰暗的、雨濕的街道上徘徊徬徨, 「我究竟去追求什麼呢?」他白天到大學聽課,到圖書館抄書,晚上補習法文, 空虛的心依舊,但一股不能撲滅的火還在心裡燃燒,聖母院的悲哀鐘聲沉重地打 在他的心上。 最奇特的經驗是,他會經過國葬院旁邊的一條路,走到盧梭的銅像腳下,不 自覺地伸出手去撫摸冰冷的石座,就像撫摸一個親人,然後抬起頭仰望那個拿了 書和草帽站著的巨人,那個被托爾斯泰稱為「十八世紀的全世界的良心」的法國 思想家,喃喃地說了許多話。這時他會忘記他的痛苦,一直到警察的腳步聲使他 突然明白自己活在怎樣的一個世界的時候。 有一天,他在書舖裡看到了一本義大利魚販子的自傳:《一個無產階級的生 活的故事》,主人翁的故事讓他好像大雨止後的天空那樣,頓時豁然開朗。於是 他不再在盧梭的銅像前哀訴了,義大利的魚販子在他的眼前變成了比「日內瓦公 民」還要偉大的巨人,擁有「全世界中最優美的精神」。 在啟蒙與反思,孤獨與憂鬱互相交錯的巴黎歲月中,每天晚上感到寂寞時, 就攤開筆記本,一面聽聖母院的鐘聲,一面揮筆,傾吐愛憎,發洩感情。最後發 展成他的第一本小說:《滅亡》,巴金的名字正式在巴黎出現,也開始進入中國 現代文學史。因為經濟拮据的因素,巴金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上旬回到上海。在 往後的日子裡,法國大革命歷史的相關人物與議題成為他創作的重要來源。 巴金再度回到巴黎已經是五十年之後了。一九七九年四月他率領中國作家代 表團赴法國,重回巴黎,他還是住在拉丁區,他再度走到盧梭雕像前,想起五十 二年前,多少個下著小雨的黃昏,他站在那裡,向「夢想消滅壓迫和不平等」的 作家,傾吐一個外國青年的寂寞痛苦。他說他從《懺悔錄》的作者那裡得到了安 慰。學到了說真話。此次的隨團翻譯是高行健,他在〈巴金在巴黎〉一文中,這 麼描述:「巴金的話不多,卻總是樸實誠摯而謙遜,他談到他來到法國尋找他舊 日的足跡,談到他是在法國學會寫小說的,談到痛苦而悲哀的時候,法國作家盧 梭、伏爾泰、雨果和左拉曾給予他精神上的支持,他是來向法國老師們致謝來的 。」九年後高行健流亡巴黎,再十二年,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在巴 黎」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2005/11/07 聯合報】 -- ★Junchoon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