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尹雪豔 大陸的台灣文學先鋒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對1980年代的大陸讀者來說,台灣文學讓他們看到受壓抑人性中柔軟的一 面,就像鄧麗君的歌聲!」中國社科院台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黎湘萍,研 究台灣文學超過20年,昨天他在「爾雅書房」演講,暢談兩岸文學。 1979年,冷戰時代結束,中國大陸發表「全國人大告台灣同胞書」,決定打 破兩岸之間近30年的隔絕。同年「當代雜誌」創刊,選錄白先勇小說「永遠的尹 雪豔」,台灣文學重新走進大陸。 「尹雪豔一出現,人人眼睛一亮,街頭爭相走告!」黎湘萍回憶,當時大陸 文壇還籠罩在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之下,認為「文學為政治服務」。白先勇細膩描 繪人性的小說一出現,立刻征服讀者的心。台灣文學自此「火紅」了整個1980年 代,不僅「台港文學選刊」洛陽紙貴,只要台灣作家一來演講,著作馬上被研究 生搶光。 「沒人懂台灣文學理論,你就摸摸看吧!」在指導教授的鼓勵下,當時還是 研究生的黎湘萍一頭栽進台灣文學。之後,學者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徵求研究台灣文學史的博士生,黎湘萍順利錄取。他的博士論文「台灣的憂鬱: 論陳映真的寫作與台灣的文學精神」,是大陸第一篇研究台灣文學的博士論文。 黎湘萍認為,不管是台灣文學或大陸文學,「都應該把前面兩個字摘掉,只 剩下文學」。 1950年代被認為是台灣「反共文學」的年代,他卻將當時的反共代表作「蓮 漪表妹」,拿來跟對岸的土改小說「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相比較 ,認為潘人木(台灣)、丁玲、周力波(大陸)等同代不同派的作家,同樣將小 說當成歷史來寫,展現了高度的相似性。 訪台六次,黎湘萍這次在台灣待了四個月,卻發現待的時間愈久,他愈不了 解台灣。「逢迎和憤怒,都不能寫歷史!」他反對台灣學者動輒用理論、政治立 場「套」台灣文學史,卻也承認自己「資料不全,了解不足」,離寫台灣文學史 「還有一段距離」。客觀、完整的台灣文學史何時出現?他認為恐怕還得等上很 長一段時間。 【2006/01/06 聯合報】 -- ★Junchoon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4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