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LitCritic 看板] 作者: bucklee (alessio) 看板: LitCritic 標題: 《開券周報》---兩個文化心靈的音樂對話 時間: Sun Sep 10 08:34:12 2006 2006.09.10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5130301+112006091000334,00.html 《開券周報》---兩個文化心靈的音樂對話 陳俊啟(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並行與弔詭 Parallels and Paradoxes:Explorations in Musicand Society作者 :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薩依德(Edward W. Said)編者:古策里米安(Ara Guzelimian)譯者:吳家恆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280元類別:音樂、文化本書是以色 列裔鋼琴家暨指揮家巴倫波因,以及已故後殖民理論家薩依德兩人的對話錄。對話錄體讓 我們想起歌德與艾克曼精彩的《對話錄》,然而在巴倫波因與薩依德的對話中,我們不僅 看到兩個文化心靈的交會,更由於兩人複雜的身份,及其深刻的文化關懷,對於音樂中的 調性、道地、忠實、速度、道德意涵;華格納在音樂史上的貢獻;音樂與社會、時代的微 妙關係,以及音樂的本質與功用等,都有精闢的見解。對於日漸式微的音樂教育、自我與 他者的關係、音樂在今天紛擾的世界裡扮演何種角色,兩位對話者都提供了我們省思的線 索。這不僅是一本對話錄,更是對音樂、社會、文化有深切關懷的人,都應該去閱讀思索 的一本重要的經典。 全書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巴倫波因與薩依德1995年在德國威瑪組成了「西東詩集工 作坊」(The West-Eastern Divan Workshop),齊聚以色列及阿拉伯年輕音樂家於一堂 ,用音樂來超脫以阿多年來的糾葛宿怨。「身份好比幾股潮流,流動不已,而非固定不動 的處所或靜止的一組物件」,「擁有多重身份,這不僅是可能的,…而且這也是我們一心 追求的。不同的文化只會讓人更豐富。」如何以寬容的心,「把自我向外投射,擁有一個 更廣闊的眼界」,去瞭解、分享人類共有的美好經驗及願景,才是健康的心態。在對談中 ,有關「身份」的議題,顯然是身處紛擾世界的我們應去思考關懷的重大議題。 對於華格納的討論,可說是本書最有趣的部分。巴倫波因破天荒在以色列公開演出華 格納音樂,而遭到以色列國會文教委員會的杯葛。兩人在對話中對華格納的反猶言談不無 批判,但仍以寬容超越的心態討論華格納在音樂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對於華格納在器樂配 置上的獨到,對音樂傳統的承繼及20世紀現代音樂的開展,都有相當的著墨,肯定了大師 的格局及地位。尤有甚者,薩依德由華格納音樂與時代精神的關連,對西方音樂在不同時 代獨特風格的展現,有發人深省的洞見。 最後,音樂與人生之關聯(音樂的道德性),在兩人對話中是絕不可忽視的。貝多芬 的《合唱》交響曲是對人生的肯定,「人生終究會圓滿,終會得自由,四海之內終成兄弟 」,是一種奮鬥,一種古典希臘悲劇式的淨化。但是在貝多芬從中期到晚期音樂的發展, 我們也看到由社會性到純粹美學領域的發展,這是一種追尋,挑戰,也是一種批判。從貝 多芬身上,我們看到音樂與音樂家的世界觀及價值觀是不可分的。如何「學著與生命的流 動不居共存」,並適度提出批判,這應該是音樂家,以及知識份子的天職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5.1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