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本文轉錄自 prose 看板] 作者: rehtra (武英殿大學士爾雅) 看板: prose 標題: [轉錄] 夏濟安 吳魯芹 林以亮 時間: Thu Aug 17 12:36:34 2006 夏濟安 吳魯芹 林以亮 【廖之韻/記錄整理】 九歌出版社將散文家略分為兩大書系出版作品,一是「新世紀散文家」,一 是「典藏散文家」。前者為現在持續精進寫作的,像是余光中、張曉風等人;後 者是已較少動筆或已過世的散文家,例如夏濟安、吳魯芹、林以亮等。把典藏散 文家的塵封文章重新挖掘出來,就像挖寶,有驚喜,也有感動。他們的寫作風格 與關心的大小事,以現在眼光看來有著陌生中的熟悉,那一類的文章與那樣的故 事,是某個時代的寫照,也是現今我們可以回去重新思索的參照。 特別的是,吳魯芹生前不但致力於推動台灣現代文學,逝世後更由友人成立 基金會,邀請《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自西元1984年起輪流主辦「吳魯芹散文 獎」,迄今已二十二屆,從最早的林清玄到去年的楊敏盛(阿盛),得獎人皆為 公認有成就的作家,此獎也深獲文壇肯定與重視。 不久前,蔡文甫策畫了一個文學聚會,邀約了余光中、陳義芝、楊照、鍾怡 雯等四位當今活躍於文壇的作家,從不同角度共敘他們眼中的典藏散文家與作品。 十點相同論三傑 余光中算是跟夏濟安、林以亮、吳魯芹三人都熟識的。論年紀,這三人平均 年齡比余光中大了十歲左右,最年長的是生於1916年的夏濟安,最年輕的是生於 1919年的林以亮。余光中約莫在二十七、八歲時認識他們,那時他見到報上一篇 署名吳魯芹的妙文,主動去接近這位作者,還到他工作的美新處辦公室拜訪。後 來經吳魯芹推薦,他幫林以亮在香港籌編的《美國詩選》進行翻譯,這也是他和 林以亮交往的開始。就在他們亦師亦友的鼓勵和誘導下,余光中便硬著頭皮認真 譯起詩來,也受到相當啟發。 「夏濟安曾任台大教授,學問好,教學認真,也給學生許多啟發,但口才不 好,學生曾投書向學校反應過,當時的傅斯年校長為此特地聽了一堂夏濟安的課 ,確認夏濟安學問是真的好,才保住了飯碗。吳魯芹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後 來在台大、師大都有兼課,不過他不像夏濟安、夏志清(夏濟安之弟)那樣完全 投入學術,他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當時美新處是台灣新起的作家與畫家對外( 西方)的一個大出口處,而吳魯芹在美新處的華人雇員中位階最高,因此常幫忙 年輕的藝文家。林以亮本名宋淇,本在燕京大學,後因戰爭轉到上海光華大學就 讀,但他並不在大學教書,而是投入了電影界,曾任香港電懋製片、劭氏編審委 員會主任,後來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在他任內創辦了香港文學翻 譯地位最高的《譯叢》雜誌。」余光中稱他們三人為trinity (三位一體)的「 上海幫」,因為都出身於上海一帶,又都精通中英文,彼此間有許多相似處。 余光中歸納起來,這三人有十點共通處:(一)已故。(二)都是江南人, 以上海為求學中心。(三)三人同一輩分。(四)都是外文系出身,都翻譯過書 。(五)都是影迷,喜歡看電影,接受了許多西方電影。(六)有很深的美國關 係。(七)互相裡合外應,對文壇極有影響。但對現代詩的評價多有保留,不是 很滿意現代詩。(八)透過文學雜誌,影響了現代文學。(九)政治上反共。( 十)對余光中有很大的提攜。 余光中相信雖然他們那個時代過去了,但留下的這些書,各方面對我們這個 時代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 非刻意的美文家 雖然夏濟安等三人對現代詩認識不多,但身為現代詩人的陳義芝反倒十分重 視散文的成就,哪怕有些人說散文的藝術價值不高,或是以西方的標準認為文學 藝術只在於詩、小說、戲劇,他依然認為散文在中文文學傳統中無可取代。他說 :「一個文類的傳統是非常重要的,我很希望像典藏散文這一類的資產,還能被 年輕一輩的文學創作者認知與喜好。」 「當代的文學批評是建立在時代的趣味上,也是時代的趣味形成了大眾對文 學的一種品鑑。」近幾十年想到台灣散文,從琦君、張秀亞、張曉風、楊牧,到 簡媜、阿盛等,他們的抒情敘事筆法或主題,形成了我們對台灣當代散文最大的 認知。但是,陳義芝覺得還少了一些特質,就是楊照之前論董橋散文時所說的, 西方從《蒙田隨筆》奠基的essay 傳統。陳義芝說:「但楊照當時說,這在中文 世界裡是比較陌生的,現在我要強調,中文世界不是沒有這個傳統,只是未被廣 大讀者認知,譬如夏濟安、林以亮、吳魯芹,剛好呈現了中文世界裡尚未被普遍 肯定的散文創作成果與風格。這種風格很親切、很自由,上天入地,充滿了個人 化的知識趣味。」 夏濟安的《夏濟安日記》、吳魯芹的《低調淺彈———瞎三話四集》、林以 亮的《更上一層樓》都是曾出版過的「舊書」,「舊書」重出有被再發現的樂趣 。陳義芝認為這些典藏散文家接續了古代中文的傳統,他們寫的文章常圍繞在真 切的「我」,不須左顧右盼拉許多東西進來輔助,自身就已很足夠。所謂文章中 有個「自家」在內,在他們筆下是做到了。 其次,這三位散文家的筆調從容,悲世之意多,憤世之意少。當代的文章多 以憤世之情較為討好,悲世之情反被認為沒有力量,但是陳義芝認為境界深的、 眼光遠的、感染力比較大的,反而是悲世之意多、憤世之意少的作品。 陳義芝頗有感慨地說:「這樣的文章難度,其實就在於一種胸懷。有胸襟、 品格,不必刻意去經營文字,由肺腑之中流洩而出,是最有價值的。我愈來愈喜 歡這樣得其情、不一定得其詞的文章。」 青春救命書 「《夏濟安日記》是救過一命的書。」以這本書的讀者身分發言的楊照說這 本書對他意義重大,「國中時,我就讀過《夏濟安日記》,當時並無特別感受。 高中時,有一位女同學困擾於家庭關係,口頭禪是『從樓上跳下去』,也真有一 次我們一起到大樓的屋頂,對我而言是很大的壓力。她認為所有成人世界都是骯 髒恐怖的,人活過了二十歲以後就會不可愛到了極點。有一天我忽然決定把《夏 濟安日記》給她看,因為當時在我的想像中,夏濟安是個大學教授,卻又愛上自 己的學生,至少是個跟大家不一樣的『老頭』,對生活好像也有跟其他人不一樣 的想法。好幾個星期,她都持續讀著這本書,從此,不再提到『跳樓』,因為她 看到了一個人即使長大變老,還是可以擁有這樣真切的感情。」後來楊照發現, 寫該本日記時的夏濟安不過三十歲。 除了夏濟安之外,楊照又提到其他兩位先生對他的影響。他說大概是讀《夏 濟安日記》的前後,他也喜歡讀雜誌上的譯評,但一個國中生英文當然不識得幾 個,他就看上面翻譯好的中文,記得看過林以亮評論之詳細後,因而知道他們在 斟酌、在想辦法找到最好、最正確的中文的苦心。 這群有很好中文底子,英文又好得沒話說的作家,是文學史上非常寶貴的資 產。楊照說,我們這一代或許英文能力也不錯,但對於文字的敏感度絕對比不上 他們。 硬漢散文承先啟下 「老實說,余光中先生以上的作家對早年的我來說也算陌生。我的學生們更是 從我這一輩的作家開始往下讀,一直到很年輕的網路文學,『上面的那一片』對 他們而言更是全然陌生。」鍾怡雯認為重新再出上一代名家典藏散文,或許可以 讓這些文章不散失掉。 以她的閱讀經驗,對林以亮與吳魯芹比較有感覺。她認為這兩位先生可畫分 為一塊,上承梁實秋、林語堂,下接余光中、董橋、楊照等人,稱之為「硬漢散 文」,屬於比較陽剛型的;夏濟安則屬於另外一塊。 鍾怡雯在吳魯芹的文章中讀到了見識、批判、思考,以及對生命獨到的體悟 ,融合成感情與性情交錯而成的作品,似乎又帶著紳士性格在其內。林以亮的博 雜,又正是一位散文創作者所需要的。林以亮的文章有許多靈光乍現的東西,讓 鍾怡雯重新思考散文的可能性,或許還達不到現在對散文的嚴格要求,譬如寫散 文要有個完整架構,但這些靈光乍現的東西,也應該是可以被現代散文所接納的 。她認為散文不該都是「軟性」的東西,應該知性與感性兼具,「我的學生常喜 歡寫些喃喃自語的散文,而非見解式的;另外一種則是喜歡寫個大題目,但又因 為見解不夠而不好看。林以亮則是兩者都有,有見解也有抒情。」 至於《夏濟安日記》,鍾怡雯說這本書完全滿足了讀者對於散文的偷窺欲。 作為一個後輩去看那個時代的人,她不禁詫異怎麼會有人那樣清醒地活著,又那 麼敏感與焦慮,而且在寫日記的過程中,把白天的痛又加強了一次。 「能把思想與情緒,化為文字,就是一種才氣!必定是精采的、有個性的作 者。」鍾怡雯以此對三人作結。 【2006/08/17 聯合報】 -- 他來了,妓女;準備擁抱他吧。張開妳的腿,展示妳的美麗。不要有任何保留,要 令他全無招架之力。看到你,他會走近。脫去妳的衣服,讓他跨騎。 吉爾伽美什史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25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