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走進諾貝爾文學講評選現場 誰不愛葉利尼克? http://udn.com/NEWS/READING/X7/3549845.shtml 【聯合報/陳文芬/報導】 2006.10.09 02: --------------------------------------------------- 2005年十月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前,評選諾獎的瑞典學院院士安蘭德(Knut Ahn-lund)忽 然在報刊發表文章,指稱奧地利女作家葉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不該在2004年獲獎 ,引發軒然大波。當年諾獎沒有如預期在十月第一周公布,引發評選爭議傳聞。隔周十月 十三日,揭曉由英國劇作家品特(Harold Pinter)獲獎。 十月十六日瑞典學院三位院士思杜‧阿連(Sture Allen)、布‧拉爾夫(Bo Ralph)與 馬悅然飛抵北京,出席北京大學與瑞典大使館合辦的「斯特林堡戲劇節」。北京媒體追問 安蘭德的問題,曾任常務祕書的阿連說明是:評選工作沒有延遲,揭曉向來是十月第一周 或第二周。 瑞典學院院士是終身職,有人過世才能再選出繼任院士 今年初瑞典學院有兩位院士過世,拉舍‧居礽斯天(Lars Gyllensten)已有十多年未出 席評選會議,另一位厄斯登‧瑟斯坦(Oesten Sjoestrand)是近三、四年病得很厲害, 才不去開會。瑞典學院院士是終身職,不管院士來不來開會,十八把椅子得有人過世才能 再選繼任院士。大家知道,在所謂的「魯西迪事件」後,有三位院士以抗議為理由,不參 加評選,這三人是居礽斯天、女院士茄爾斯丁‧誒可滿(Kerstin Ekman)以及安蘭德。 小說家魯西迪遭到宗教追殺令時,瑞典作家協會希望瑞典學院能以學院名義向政府遞交抗 議。學院是獨立機構,不願意涉入。值得注意的是,院士們早以個人名義公開表達抗議, 居礽斯天在院內開會時也強烈反對以學院名義參加。接著他與當時的常務祕書阿連不合( 居礽斯天是前一任常務祕書,阿連也是他選出來的),他對外發言時,卻讓媒體相信他是 因為魯西迪事件而缺席。本來院士是不能透露會議內容的,另一位院士馬悅然氣不過他的 虛假,在學院年刊發表了一封給居礽斯天的公開信。 院士以缺席抗議:心目中的候選人很少得到支持 安蘭德的問題在於,院士們有義務寫作傳記或研究,交給學院簽約合作的出版社出書。安 蘭德因為對那家出版社總編輯不滿,要求到另一家大西洋出版社,牽涉合約,事情不好辦 。等到瑞典學院辦妥時,安蘭德也不來開會了。安蘭德是個天真的人,他雖然認為馬悅然 是他的敵人,但他讀了馬悅然《另一種鄉愁》瑞典文版,寫了有七行讚詞的一封信,認為 此書遠在這一年所有著作之上。 早在1937年就有院士以缺席做為抗議的辦法,有名的例子是保守而居於主導地位的評論家 舍克不喜歡《每日新聞》評論員福格爾克維斯特,後者做為一個平民教育家,頗受到尊敬 。舍克寫信給常務祕書厄斯特林(Oesterling)抱怨:他心目中的候選人很少得到支持。 讓每個文學開拓者獲獎:赫曼‧赫塞、艾略特與福克納 翻開百年諾貝爾文學獎史,1950年以前,頗受首任常務祕書維爾森的影響,對文學堅持「 理想主義」狹窄的視野。厄斯特林的抱負是讓每個文學開拓者獲獎: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艾略特(T. S. Eliot)、福克納(Faulkner)都屬於這個時期。當時 老一代院士很不安,尤其反對詩人獲獎。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1941年寫信給 另一位院士哈爾斯特姆(Hallstroem)說:「我們這一群老人一定要鬥爭,反對把瑞典學 院變為平庸詩人的危險。」 替候選人拉票意見不合,院士放話洩漏天機 院士們為爭取候選人拉票意見不合在所難免,棘手的狀況是院士洩漏天機,以西班牙語專 家隆德克維斯特最出名。1988年評選工作剛結束,此翁回答《哥德堡報》說,他心目中有 另一名阿拉伯作家阿杜尼斯做為候選人。內行人就聽得懂要在馬富茲(該年獲獎者)與阿 杜尼斯兩個阿拉伯文學的開拓者擇其一。 隆德克維斯特的作風獨特,往後人們誇大他在評選工作的地位,居礽斯天在回憶錄《記憶 ,僅僅是記憶》反駁隆德克維斯特在評選工作有決定權的傳聞:「他確實發表很多意見, 但前後矛盾,觀點變來變去,使得該通過的建議也沒通過。就聶魯達與懷特來說,他的態 度是一貫的──但遠不是決定性的──學院是由十八位獨立性強烈的院士所組成。」 馬悅然獲選院士,「這意味諾貝爾文學獎將來會有中文作家得獎。」 諾貝爾文學獎每醞釀一位候選人(進入最後階段的五名候選人)都要經過好幾年的時間。 馬悅然說,評選的制度很穩定,駕輕就熟,反而是今年一下子要討論補選出兩位新院士就 要多花心思了。 瑞典報紙說:究竟要選一位作家或者是語言學家(哪一種語言?)或者是歷史學家與文學 研究家,來出任院士?事涉未來發展,究竟是哪一個方向,太敏感又太不好猜了。 1985年春天,感情非常好的瑞典詩人托馬斯與漢學家馬悅然出訪北京。陪托馬斯遊長城的 詩人北島在《藍房子》一書寫到:托馬斯那時「身體壯得像牛,愛開玩笑」(「藍房子」 是托馬斯的房子與他著名的詩意象)。同行還有近年聲譽卓越的翻譯家李之義。瑞典大使 館的宴會上,大使離席接了一通電話,回來宣布:馬悅然獲選為瑞典學院院士!李之義留 意托馬斯的神情,優雅平靜。他早聽說了托馬斯與馬悅然同為熱門的院士人選。瑞典大使 跟李之義說:「李,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諾貝爾文學獎將來會有中文作家得獎。」 像白先勇這樣的作家在瑞典,一定可以當選院士 誰也沒想到會發生1989年民運悲劇。中國大陸自1993到2004年再度拒發馬悅然簽證,而托 馬斯1990年中風,依然寫詩,用左手彈鋼琴。媒體常猜測他是熱門的諾貝爾文學獎詩人之 一。就像瑞典大使的嗅覺,一個新語種語文專家獲選院士,為那個語文獲獎帶來莫大的希 望。香港《明報月刊》最近訪問馬悅然:「瑞典學院還會再安排一位漢學家進入學院嗎? 」答案是不會。 如果不能猜到是哪一個新語種的專家或文學研究者出線,那會是怎樣的作家可以選為院士 ?馬悅然回答我:像白先勇這樣的作家在瑞典,一定可以當選。 【2006/10/09 聯合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