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6.11.26  中國時報 《開券周報》---金屬音樂的風華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 搖滾記Chronicles. volume one、作者:巴布.狄倫(Bob Dylan)、譯者:吳貞儀 、出版:大塊文化公司、定價:320元、類別:自傳巴布.狄倫的歌聲正式到達台灣,應 該是在1966年左右,也就是越戰爆發的前後。最早也最廣為傳誦的歌曲,應屬〈在風中吹 送〉(Blowing in the Wind)。如果說,他的歌撫慰了那個苦悶年代多少台灣青年的心 靈,那麼戰後出生的知識分子,誠然有不計其數接受過他的洗禮。就像同一時期的披頭四 、瓊.拜雅、茱蒂.柯林斯的音樂那樣,以著金屬的節奏敲打著青年台灣。 這絕對不是誇張的記憶,因為這樣的記憶橫跨了許多世代。即使是七年級的讀書人, 都不禁會提到他的名字,並且也耳聞過他的歌聲。遠在亞洲的小小海島尚且如此,發跡於 紐約的狄倫,以著沙啞的喉音,伴隨著吉他與口琴的鼓動,更是洗滌了越戰以降美國青年 的心房。正如披頭四之於英國,狄倫在美國已經是 20世紀的重要傳說,甚至升格成為一 則神話。他簡單的詩般歌詞,乾淨如洗的背景音樂,像福音那樣感召了許多孤寂的靈魂, 甚至有著救贖的效應,挽回多少浪子的心。普林斯頓大學在1970年頒給他榮譽學位時,恰 如其份地這樣介紹:「他永遠是美國青年內心不安和焦慮的代言人。」縱然狄倫無法接受 如此的稱謂,廣大社會早已有類似的定評。 《搖滾記》是狄倫崛起成名40年後,寫出的一冊動人自傳。經過了將近10年的撰寫, 才完成出版。這本書讓讀者大開眼界,窺見這位傑出歌手是如何在曲折生命歷程中自我塑 造。如果沒有豐饒的文學傳說與音樂傳統做為靈魂底層的支撐,他的歌詞與旋律不可能那 樣輕易啟開美國的胸膛。他閱讀濟慈與雪萊的浪漫主義作品,也涉獵美國詩祖惠特曼的頌 歌,他甚至把崇高詩人葉慈與嬉皮詩人金斯堡的風格,鍛鑄在他的批判歌聲中。他選取反 叛性格強烈的詩人狄倫.托瑪斯(Dylan Thomas)的名字,做為自己的藝名,顯然有其微 言大義。由於不擇細壤,才能成其大。他張開自己的耳朵傾聽各種類型的歌聲,從50年代 貓王的搖滾樂,到 60年代抗議歌手的曲子,以至70年代低級酒吧的音樂。他的崇高,無 疑是建立在最為世俗的現實基礎上。 在60年代後期反越戰的大型演奏會上,他與瓊.拜雅登台合唱時,風靡了全美的叛逆 青年。包括越戰逃兵的美國總統柯林頓,也是他忠實的聽眾。狄倫的自傳中避開不談他與 拜雅的情感往來。他的筆觸集中於描述家庭生活的親密幸福,是一位隱居愛家的男人。他 的歌充滿濃厚的歷史意義,有些靈感竟然還是在圖書館讀完檔案資料而獲得。熱愛狄倫音 樂者,誰沒有聽過〈苦雨就要下降〉(A Hard Rain's Gonna Fall)、〈沿路血跡〉( Blood onthe Tracks)…?每首歌都與社會、政治、宗教緊緊銜接起來。對狄倫感到好奇 的話,都在書中可以找到答案。不過,有些答案,仍然還在風中吹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64.165 pk2:轉錄至看板 Chinese-B88 11/27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