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07.03.25  中國時報 《國際書訊》---沒讀過的書,照樣可以討論 胡悠悠 巴黎第八大學文學教授皮耶.拜亞(Pierre Bayard)年初推出新作《如何談論自己 沒讀過的書?》(Comment parler des livres que l’on n’a pas lus),出版不久即 登上暢銷書榜,據說連外語版權都很搶手。暢銷的原因推測有二:一是許多人以為這真的 是一本教戰守冊(其實全書論述紮實,更接近學術專書);二是「懂得如何談論自己沒讀 過的書」對法國人真的很重要。 第二點正是拜亞書中的論點之一。他認為,法國文化過度神聖化閱讀這件事,人們深 受三層壓力,一是必須閱讀;二是讀書必得從頭到尾,絲毫不能遺漏;三則不可亂談自己 沒讀過的書。這些限制,使得法國人對「不讀書」或「讀得不夠」充滿了罪惡感與羞恥心 。只是,人在江湖,難免碰上要談論自己沒讀過的書的窘境(譬如社交場合、考試、遇上 作者等),這時候,承認自己沒讀過這書那書,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大衛.洛奇小說中的 一名大學教師甚至為此身敗名裂,走上絕路)。懂得談沒讀過的書,是生存的必要技能, 也因此拜亞此書一出,就成了許多人爭飲的甘露。 拜亞向以觀點具顛覆性、政治態度不正確聞名。他認為,「讀書」和「討論書」是兩 回事。有時,詳細讀過一本書,真要談論它時反而可能造成障礙,因為會受細節所困,見 樹不見林。而且,書海浩瀚,就算讀過千百本,沒讀的總比讀過的多,所以多一本少一本 追根究柢沒有太大差別,能夠有「全面觀」才是較具意義的。 拜亞指出,所謂「沒讀過」又可以分為「瀏覽過」、「讀過但全忘光了」和「聽人家 談過」3種,這和「完全不知道某本書的存在」不同。通常我們只要聽過一本書的名字, 便不再對它一無所知,也就開始有了談這書的籌碼。而具有全面觀的人,不必讀過內容, 僅憑書的周邊線索,就能為它在書海中定位,甚至發表意見。將這種全面觀的哲學實踐得 最徹底的,是德國作家穆齊爾(Robert Musil)名著《沒有品質的人》裡的一名圖書館管 理員。為了讓自己對整座圖書館中的書海能有整體的觀照,而不陷入細節迷宮,他堅持一 本書也不讀,頂多只看目錄──而事實上,看目錄已經是閱讀,已可對書的內容有概略了 解。 拜亞也舉自己的經驗為例,證明沒讀過書也完全可以侃侃談書。他個人從沒讀過《尤 里西斯》,在大學課堂上卻不怕援引它,而且照樣能和同樣沒讀過此書的學生有精采交流 。拜亞書中不乏世界級文豪支持他的論點:詩人梵樂希從沒讀過普魯斯特,但在普氏過世 時卻能洋洋灑灑撰文哀悼文壇痛失巨擘;王爾德聲明從不讀自己要評論的作品,怕讀了會 受影響;巴爾札克小說中的評論家和出版人,評斷書的好壞或出不出版時,與作品全無關 係…。 拜亞強調,要談論一本你沒看過的書,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處境、談論時機,以及交 談對象。譬如遇到作者時,只要說好話稱讚他的作品,其他應該曖昧一點,避免談到太多 細節。此外,談論時務必堅守以下原則:不以沒讀過此書為恥;懂得堅持己見,勇於說服 ;盡情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必忌諱談論自己。如此以往,不但可以談得出色,不陷窘 境,甚至可以大出風頭。如果實踐得徹底,完全掙脫桎梏,海闊天空,甚至可以從談別人 的書,走上創造自己作品之途。 技巧看來似乎簡單,門檻卻也不低──你得要是個「素有文化修養」的人才行。說來 ,這本書並不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真要身體力行作者教誨,不懂裝懂亂談書的話, 應該還是穿幫的機會居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73.175 ※ 編輯: bucklee 來自: 220.136.173.175 (03/25 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