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原發表於《蒼白皮膚的美感》:http://blog.yam.com/wanderland/article/16541336   城市影響人們的生活,人同時也以觀點形塑城市,佇立於時光中,居民一代換過一代 ,歲月的斧鑿與人類的足跡是否足以傾城?這個問題,王安憶選擇用長句詳答。   我們首先來到1940年代的老上海弄堂。建築是人類生活與慾望的具象,從弄堂走入上 海是最好不過。弄堂之後是最能勾勒出生活樣態的「流言」,流言這玩意傳說該止於智者 ,而《長恨歌》要講的是一座城市,老少貧富誰能對留言無動於衷,聽來他家事,再以關 心自家事的熱誠傳播,不知不覺也編成一張五彩斑斕的百工圖。   王安憶對上海似乎有種超常的偏執迷戀,不管是面子/弄堂或裡子/流言,均鉅細靡遺 ,白描詳細部說,就連比昱同一件事情都要反覆舉例,正面反面都不放過。弄堂窗台上擺 什麼、燈怎樣亮怎樣滅、一天光線的明滅與街談巷議的起落……等等。一行行讀下來會覺 得上海這座城很複雜、矛盾,雖然一座城市理應擁有複雜的面貌,過於細節的描寫偶有見 樹不見林之感,挑戰閱讀的耐心。堆砌細節像蓋房子,細細琢磨可以讓地基實在,但稍有 不慎會出現漏洞但稍有不慎會出現漏洞,顧此失彼,選擇這樣的寫作方式可見王安憶對自 身文字駕馭力的自信。   比起繁複的名詞解釋,人的部分較吸引我,畢竟城市若無些故事性談起來就不美。主 角王琦瑤同時也是上海實質面的化身,貼近生活,不浮誇也不妄自菲薄,就象徵城市的角 度而言是有底蘊且得體的;若單從一名引動故事的角色來看,王琦瑤也是不令人討厭,知 進退有想法的女性。城市對人們展現的包容力,使其染上一層陰性色彩;而不可或缺的複 雜與矛盾,揉出一位中道角色。   書中三個部份正是王琦瑤/上海的少年、壯年、老年三部曲。   三部曲因年歲不同各有著力點。少年時單純的友誼最為珍貴,我很喜歡描寫王琦瑤、 吳佩珍和蔣麗莉三人關係消長的段落。王琦瑤和吳佩珍的相處屬於正常學生的類型,經歷 試鏡失敗事件後,被見證失敗者感到羞憤,見證者因間接促成試鏡而抱歉;想發洩失敗不 知如何開口,想安撫也跨不出步伐,不知不覺間情分便淡了。和蔣麗莉的關係就現實多了 ,蔣麗莉需要友情,王琦瑤半推半就的迎合一邊在上流社會曝光,被推上上海小姐選美的 舞台。三人間情感變化,我覺得是書中最精采的一段之一。   第一段另一個好看的橋段是上海小姐決選時王琦瑤出場的三套服裝,王安憶把形容詞 和氣氛掌握的很精準,具像立體的呈現在讀者眼前的不只是光彩耀目的選美舞台,還有風 華正盛的繁華上海,真正是書中氣氛的頂點。   壯年時期,上海改朝換代,在共產黨執政下有些陰鬱,王琦瑤解放前曾被國民黨政要 包養,所以避人耳目隱居於平安里中。在壓抑的時局中,王琦瑤和三兩朋友時常聚會,吃 用都講究,暗暗在巷內品味著生活的細節,間接重現舊日風華。這裡的生活細節較上一部 更瑣碎許多,好像琢磨琢磨著就可以讓好時光不消失,忘記外界險惡似的。   王琦瑤也和朋友之一康明遜發展出感情,這段情來的快去的也快,濃烈又日常,看似 偏激又滿不在乎的。王琦瑤產女看不太出所謂愛情的意涵,放棄墮胎的理由不太明確,看 著看著竟有些無法以理性解釋,一種傳承,世代交替的意味了。不論如何計算,一切都像 他們的爐邊遊戲一般,散了亂了壞了。   世代交替則是第三部的主題。這時的上海幾乎可說把王琦瑤拋在後頭,幸而豐富的內 涵與經歷使她不致自苦,還能打進年輕人圈子,將自己家變成小沙龍。無所求,自然能佔 優勢,可一但執著起什麼時,卻是力有未逮。王琦瑤的忘年之戀是整本書中最大的悲劇, 人都說愛情的力量是毀滅性的,這份力在無所依憑時更是摧枯拉朽。   整本書中景物、動作、笑語清楚分明,而音樂卻是少著墨的,第三部中的音樂描寫突 然有了背景感。不論是用複格描寫上海,還是小情人離開王琦瑤住處的歌樂聲,都把氣勢 襯托出來。這邊的氣勢和上海小姐的氣勢相同,將故事推向兩個峰,一個極高,另一個則 是極低。王琦瑤的故事經歷三次起落,馬不停蹄的奔向終局,在和四十年前電影相似的畫 面中結束。   美好的老時光被收藏在膠捲中呈現半死亡狀態,縱然我們有心將其取出播放試圖重現 ,然而時光的隔幕依然難以穿越,我們能得到彼時的種種細節,卻永遠無法真實感受事物 的核心。這也正是老時光最可恨也最美好的地方。 -- 模糊的結構,很模糊的病症,更糢糊的機能。 《蒼白皮膚的美感》:http://blog.yam.com/wanderland 每部電影都是一場偷窺,每次閱讀都是一回謀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