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江戶時代的驅魔神探-淺介《半七捕物帳》 文/銀色快手 初識岡本綺堂,是從他的短篇集《青蛙堂鬼談》開始。在一個春雪霏霏 的夜裡,作者以青蛙堂主人自居,邀集熟識與陌生的朋友在齊聚一堂舉 行怪談會。曲折離奇的故事,從說書人的口中娓娓道來。聽到入神處, 恐怖的感覺像是蜘蛛悄然爬上背脊,冰柱鑽入骨髓一般。如同每天按時 收看的八卦報導,觀眾只會接收最終呈現的結局,很少有人能親炙案發 當時,或抽絲剝繭地理出前因脈絡。 《青蛙堂》收錄的故事,大部分都是聽聞而來,缺乏明確的判準和依據 有些故事說到精采處,就這樣沒了下文,雖令人扼腕慨嘆,卻開啟讀者 的想像空間。人性的不可解、生離死別的妄執與愛恨情仇的糾葛,在字 裡行間淋漓盡現。相較之下,《半七捕物帳》就比較注重邏輯推演,因 果關係的安排鋪陳,對於江戶時代目睹之怪現狀,有合乎情理的解釋。 由於故事主述者是事件關係人(主角身兼警探與檢察官的角色)更增添 了故事的臨場感。 岡本綺堂憶起創作《半七》的靈感,源於柯南道爾所寫的《福爾摩斯》 系列。從事專職寫作之前,他曾經擔任過記者,也寫過傳統劇本,更是 日本近代革新戲劇界的重要推手。他的父親曾是任職英國駐日公使館的 官員,自幼跟隨其研究漢學,也從擔任翻譯的叔父那裡習得英文,使他 具有融貫東西、承先啟後的開闊視野。他所處的時代正好介於新舊交替 價值觀全面轉換暗潮洶湧的明治初期。在政治惡鬥的環境下,他毅然決 然走上文學創作之路。 當時的東京還保留了許多江戶遺習,精通戲曲的岡本綺堂,對於地方上 的風土民情、方言俚語、衙門捕快的生活實態,都有鉅細靡遺的知識掌 握,所以寫起《半七》可謂胸有成竹。以江戶時代為背景的「捕物帳」 是純然日本風味的偵探小說形式,有點像是明清盛行的公案小說,又摻 雜了鬼狐妖異、穿鑿附會之說,生動描繪了階級意識嚴明、迷信怪力亂 神、政局動盪不安的那個年代。 其特色在於作者成功地塑造「半七頭子」如此性情耿直、見義勇為的靈 魂人物。儘管登場的人物角色不盡相同,讀者仍可捕捉到一個維持正義 的執法者形象。跟隨著岡本綺堂的生花妙筆,讀者有幸深入高牆深院、 巷弄民宅,目擊事件的始末,又通過名捕半七這面照妖鏡,諸鬼怪(事 件的原兇)自動現形,伏首就擒,自然案情也就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還給世人一個合理的公道,讀來無比痛快! 作者擅於用季節時令、花草樹木、氣候變化等細節,還原當時的情景。 對於符合時令的飲食、衣著服飾、戲曲娛樂、歷史文物無不講究。宛如 帶領讀者穿梭時光隧道,置身於撲朔迷離、錯綜複雜的劇情之中,千姿 百態的人情風景盡收眼底。 在那個年代,既無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欠缺法醫鑑定等專業知識,查案 全憑直覺或推理,明察暗訪逐步縮小範圍,逮住兇嫌。事件的裁決往往 仰賴捕吏的眼明手快,省略現代推理冗長蕪雜的審訊經過,同時洋溢著 濃厚的人情味,這也是現代小說無法提供的樂趣。全書搭配江戶風俗畫 家三谷一馬精心手繪的插圖,更能讓讀者融入其中,體會行走在江戶街 道的真實感,加上日本文化專家茂呂美耶考據翔實的名詞註解,江戶的 繁華與蒼涼,旋即躍然紙上。 鬼由心生,自古宜然,這些偵探故事旨在激濁揚清,欲消除魔障,必先 洞察人性幽微,直視現象本質,那些被人忽略的微枝末節,往往是破案 的重要關鍵,套句廣告詞的流行說法就是「怪談始終來自於人性」。                    2005.07.22 筆於新店 -- 妖怪煉成陣 http://aguai.org/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29.227 ※ 編輯: azuku 來自: 61.229.29.227 (07/26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