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龍應台現象」像台灣很多獨特的發展一樣是個奇蹟 (經濟起飛、 檳榔西施、核電廠與國家公園並存等等…),至於是優是劣經常像她 自己的泛泛空談一樣沒有定論。 拿這篇文章當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位作家一些有趣的特質。 她擅長丟出大題目又無法釐清概念之間的關係來混淆讀者的思考方向 。像民主、自由的本質、威權社會瓦解之後的政治社會演變等等都是 在政治學界反覆辯論研討的主題。作者既沒有意願比較印度民主、拉 美民主、俄羅斯民主發展的歷史,也沒有提出相關著作或引用比較有 說服力的結論。在輕描淡寫的章節裡,她只提出兩個例證 (庸俗的跨 年晚會、行銷政治人物的手法) 說明台灣的「民主讓她困惑」,進而 得出「今天的新瓶裝昨天的餿酒」這樣的結論,嚴格說來是情緒的宣 洩遠多於客觀的分析。 這篇文章接著跳到第二段「文學、知識和語言的敵人」。現代資本主 義社會運作的邏輯、政治權力與文化之間的的關係的確是艱深的課題 ,如果要做有意義的討論與引申,至少要有基本經濟、哲學、社會、 歷史學科的素養。或許是個人才疏學淺,我很少讀到作者像龍應台這 樣擷取幾段對話就把「開放資本主義社會的特質及其對文化的影響」 這樣複雜的概念簡單帶過。從這個視野來看,龍應台的文章對一般有 判斷力的讀者鮮少有知識上的幫助。 在這個部分,作者主要是懷疑「我們的讀者和年輕人有足夠的品味, 探查得出那趁虛而入的「絕對娛樂世界」的全盤統治,辨認得出文學 、知識和語言的敵人,抵擋得住理想主義的消費商品化,鑑別得出價 值的真偽義的消費商品化」,這是他真正要導引的問題,只不過東拉 西扯,不免讓年輕讀者難以抓住重點。即使是如此,技術上也有一些 缺陷與不足,例如:她引用美國作家菲力普‧羅斯與捷克作家克里瑪 的對話既沒有上下文也沒有背景介紹,只依照自己推演的邏輯來跳躍 前進。她引用Philip Roth 所說「商業廣告電視、大量陳腐乏味的電 視節目」來佐證「腐蝕自由的「禿鷹」有一種流動的面貌」,對照克 里瑪的回覆,簡直是重量完全不對稱的對話。因此,即便是以教誨的 (didactic) 心態,也給人有湊合不齊、急就章的感覺。 當然,她從克里瑪身上帶出卡夫卡的故事是為了向年輕人說明:「不 要看卡夫卡好像是自我、虛無到了極點,其實沒有離開「深刻和真實」 ,沒有離開某些最簡單、最原始但是最永恆的原則,譬如人道、譬如美 、譬如善與惡的分野、譬如思想和文學」。暫且先不論卡夫卡其人及 其作都差點完全流失的歷史偶然,關於這樣崇高的理想,當一個作者條 列出來的時候誰能不動容?誰會不同意?我倒是認為理想的界定、美感 的追求、品味的提升不是一般論述可以說得清楚或是華麗詞藻能夠畢其 功,這些毋寧是一種心智活動的啟迪,需要良師來帶領、需要時間來沉 澱、來昇華。因此,就像前一陣子板上熱烈討論亮軒所寫的"反書族"一 樣,我的想法和美國籃球史上傳奇教練 John Wooden的名言比較接近: 「年輕人需要的是模範,不是碎碎唸」 (Young people need models, not critics.)。雖然龍應台的出發點無可厚非,很顯然他並沒有遵循 to inform, to educate but never dictate 這樣的典範,令人懷疑這 篇文章對青少年讀者又有多少啟發。 至於作者最後說的「哪一個時代,可以不需要點火的人」,如果各位讀 過「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 這本小說,其中男主角 William 修士說過:「我們的心智所想像的如同一個網或一個梯子,用來抓到某 些東西,但是之後你必須把梯子丟棄」就可以知道「衝破傳統思想的 束縛、孕育於其中而能揚棄之後再新生的曲線演進過程」根本就是思想 史上的家常便飯,老實說真的不值得任何人再大鳴大放了。 -- Some things are best mended by a break. -- Edith Whart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1.156.222.211 ※ 編輯: ycjjen 來自: 141.156.222.211 (07/01 11:10)
overlapping:寫得好啊....跟您有強烈的同感......:)140.117.196.142 07/01
bordergogo:大推!220.142.101.128 07/01
Grant44:玫瑰之名是玫瑰的名字這本? 61.230.82.189 07/01
brianmay:推本文作者與apflake前文啊。很多人沒有清楚界ꤠ 61.62.224.7 07/02
brianmay:定自己所使用的語彙,概念上的混亂成為理之必然 61.62.224.7 07/02
carolmystery::) 210.58.41.120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