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我常常覺得,關於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題材 (意識、夢、潛意識、 記憶、失憶、深度對談、自我剖析、存在、催眠…) 有時就好像 「癢」一樣,明明感覺得到,卻很難搔到它。 也許正是因為難以捉摸、半夢半醒的關係,藝術家喜歡圍繞在心理 分析四周來做文章。Dostoevsky在《地下室手記》寫道:有些事只 能說給朋友聽,有些甚至朋友也不能說,另外有些事連告訴自己都 不行;西班牙導演 Pedro Almodovar 的電影 Habla con Ella (Talk to Her) 是藉著兩位昏迷不醒的女病患來述說現實世界的故 事;2004 年 Umberto Eco 最新的小說 The Mysterious Flame of Queen Loana 中間的主角也是一位患了失憶症的舊書商,在一場意 外之後,忘記了所有情感的聯繫 (朋友、家庭、子女、婚外情) 卻 牢牢記得一切跟書與文化有關的事物。 下面我想推薦的兩本小說乍看之下沒有太多關聯,但是都涉及到心理 分析,與其分開討論,不如擺在一起更有比較的樂趣。 Irvin D. Yalom 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在《當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這本小說裡,他虛構心理分析之父 Josef Breuer (1894年 Breuer與佛洛伊德合著的 Studies on Hysteria 開啟了二十世紀心理分析學科的先河) 與德國哲學家尼采1882 年在 維也納相遇的一段故事。當時尼采由於情感受挫,臨床上有貧血、 嘔吐、偏頭痛、妄想、憂鬱症的跡象,不但精神狀態低迷,甚至嚴重 到有自殺的傾向。在故事裡,Breuer 受尼采前女友 Lou Salome之托 ,決心要治療尼采的心理與身體病痛。但是尼采並非普通人,他的自 尊與哲學體系強烈到視痛苦 (misery) 為人生的試金石。尼采和 Breuer 在私人診所見過幾次面之後,拒絕接受 Breuer 進一步的建議 ,住進療養院接受專業的治療,因為他認為 Breuer 是在利用他,他 不可能成為任何人的棋子。不得已,Breuer在尼采即將離開維也納以 前,想出了一個妙計,他請尼采用他的哲學訓練當他的心理治療醫師 ,而他負責治療尼采的身體。兩個人各有專長,各有需要治療的地方 ,可以算是立於平等的地位,尼采考慮了一下,答應了這樣的安排。 原來 Dr. Breuer 當時是人人稱羨的名醫,出身富家且美貌的妻子為 他生育了五個小孩,表面上看來一切順遂,但是他內心深處卻有外人 不知道也無從抒發的遺憾與壓力。透過和尼采真誠的對話與殘酷的回 應,他最後終於跳出束縛,得以選擇 (而不是被人選擇) 他自己的人 生。而他也回過頭來幫助尼采暫時放下超人的面具、吐露出心理的鬱 卒,從而紓解身心的病痛。 我是在 Book 板讀到網友推薦這本小說之後才開始閱讀。通常,透過 學者或專家的小說故事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一些比較艱深而且沒時 間接觸的主題,這本小說並沒讓我失望。由於主角不是普通人物,書 中有許多作者熟讀各種著作以後編選的概念,如果這些概念放在一本 哲學或心理學的專論作品的話,讀者可能很快就要打瞌睡。但是透過 小說的手法,我們好像身歷其境一樣隨著故事的張弛、人物的情緒而 起伏,在負擔較輕的情況下,不但吸收到很多臨床與心理分析治療相 關的知識,連帶將尼采的重要哲學見解也一併消化。 作者說故事的功力令人相當驚訝。實際上 Breuer 並沒有見過尼采, 但許多週邊的人物與背景都有歷史根據。兩位開啟時代的巨人心靈之 間的對話與角力能夠引經據典寫到合情合理可以算是難能可貴,雖然 最後的轉折 (twist)稍微有一點突兀,我想也沒有其他人能設想出更 合理的安排了。 從 Yalom的小說我們知道,心理分析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老老實實說 出心裡的話。然而,毫不掩飾地把自己真正的感情與想法暴露在陌生 人面前也許比暴露身體還要困難 (我們看到蹓鳥俠的機會似乎比讀到 真情自傳來得更大)。在深度對談中間毫不保留地吐露一切,通常是 因為診斷出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醫師與病人充分交心才有治療的效果。 現在如果有一位世界級的作家用獨白的方式,好像你是他的心理醫生 一樣,把他自己年輕時候 (19歲到24歲) 的經驗與熱情毫不保留地說 給你聽,你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如果你想知道答案,J. M. Coetzee 的自傳體小說 《少年時》(Youth) 是值得一讀的心靈記錄。 《少年時》全書以「他」(he)為主角,透過他的行動、他的話語,我 們看到一個醉心文學、志在成為詩人的年輕人如何理解他周圍的世界 。他在大學裡主修數學與英國文學,畢業以後,由於對祖國南非政治 疏離、對家庭也了無牽掛,他隻身逃到英國倫敦闖天下。一方面要自 力更生、養活自己,一方面要吸收養分、期待有一天成為被上帝撿選 的藝術家。在這樣的計畫裡,少年科慈從沒有忘記自己對「愛」與 「藝術」的追求。從他冷靜、近乎客觀的敘述中間我們感覺得到早熟 的智慧: Happiness, he tells himself, teaches one nothing. Misery, on the other hand, steels one for the future. Misery is a school for the soul. 這些想法和尼采所說的: Whatever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My illness is a blessing. 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藝術家科慈對愛情的渴望與思索和哲學家尼采並不同調: Sex and creativity go together, everyone says so, and he doesnot doubt it.Because they are creators, artists possess the secret of love. Only love and art are, in his opinion, worthy of giving oneself to without reserve. 超人尼采本來就是藉孤獨來鍛鍊自己,可能受叔本華的影響,從來不 相信愛情或女性: The most desirable woman is the most frightening one.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 than with the desired. To love woman is to hate life. 到後來他愛上了 Lou Salome 這位聰慧的俄國籍少女,卻又被後者無 情地拋棄,他對女性的恨意自然變得更深。 少年科慈對「愛」的概念是從藝術家而來,他渴望體會藝術與愛情結 合的猛烈高溫。但是年少的他多半受動物本能驅使,除了男歡女愛以 外竟沒有一次的感情是他想維繫的。為了糊口,他很快找到 IBM高薪 的程式設計工作,但是做了一年多以後,他無法忍受為了五斗米犧牲 創作時間的生活方式,寧願辭去IBM 的工作。但是後來被情勢所逼 (英國政府不允許他無工作居留) 只好又加入了一家 International Computers 間接成為冷戰的一個小小幫手。在倫敦他總感覺自己是邊 際人,他的心思細密,觀察入微,各國的美女、各地來的移民、藝術 的泉源、英國的階級、南非的變化無一不牽動他敏感的神經。 相較之下,《當尼采哭泣》這本小說透過深度對話,側重的是生命 意義的尋求與淬煉: If you kill God, you must also leave the shelter of the temple. Not to take possession of your life plan is to let your existence be an accident. If one does not live in the right time, then one can never die at the right time. If we climb high enough, we will reach a height from which tragedy ceases to look tragic. 1960 年代初期,科慈在倫敦閱讀、欣賞電影並不斷向他景仰的宗師 (Ezra Pound, T. S. Eliot and Samuel Beckett 等等)吸收藝術養 分的時候,不過才二十出頭。1882 年尼采已經接近四十歲,三年以 後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如是說》(Thus Spoke Zarathustra)。 科慈的著作後來在英國大放異彩,兩次獲得英國 Booker Prize, 2003年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尼采說他的書要等一百年以後才 有人讀,又說: Hegel lamented on his deathbed that he only had only one student who understood him, and even that one student misunderstood him! I am unable to claim even one misunderstanding student. 這句話其實過於悲觀。憑著悍然面對生命的態度,勇於追根究底的 思想,他也已經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家。 曾經締造多頁美國籃球史的傳奇教練 John Wooden 說過: Young people need models, not critics. (年輕人需要的是模範,不是碎碎唸) 無論是嚮往作家的純真也好、哲學家的誠實也好,這兩本小說的主角都 是年輕人的 model。聆聽他們的生命樂章,或許我們也會有認識自己、 鞭策自己、進而超越自己的意願與勇氣。 -- Fiction reveals truths that reality obscures. -- Jessamyn Wes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1.156.187.12 ※ 編輯: ycjjen 來自: 141.156.186.15 (06/08 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