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1954 年43歲的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 《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 的時候,正任教於英國 Salisbury 地區的一間中學 -- Bishop Wordsworths School。高汀畢業於牛津 大學,起先主修物理,後來轉攻讀文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間,他 曾經服役於英國皇家海軍 (Royal British Navy),參與過幾次重要 的戰役,其中包括 1944 年的諾曼地登陸。 這本看起來像是小學生荒島探險記的小說最初並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 ,美國地區初版只賣出了大約三千本。但是1950 60 年代美國的大學 生非常喜歡這本小說,很多人把它當做 J. D. Salinger《麥田捕手》 (1945) 的搭檔作品,因為如此才逐漸迫使文學評論界正視這本小說。 今天,《蒼蠅王》已經成為二十世紀英文小說的經典之作,高汀在 1983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英美的中學經常把它列為指定讀物。 在通俗文化方面,《蒼蠅王》曾經在1963 年 和 1990 年兩度被拍成 電影(雖然 90 年的新片觀眾口碑並不好),可以看出這本小說普遍被 一般人接受的程度。最近我在本地的龐諾書店(Barnes and Nobl) 裡 不但看到多家出版社不同時期出的版本,書架上陳列的數量也超越當 今一般暢銷書,能夠有如此深遠的影響,《蒼蠅王》的魅力與人氣顯 然有越陳越香的趨勢。 在專業研究的領域裡,《蒼蠅王》豐富的象徵與隱喻也曾經被眾多的 學者專家拿來和其他重要原創人物相提並論。例如:故事的戲劇手法 類似莎士比亞;人類心理學理論媲美佛洛伊德和 Carl Jung;哲學思 想可以與盧梭、沙特 (Sartre) 相提並論;政治諷刺的手法有如 George Orwell 和 Jonathan Swift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至於他對 人心幽暗 (darkness of human heart) 的暴露立刻使人聯想到 Joseph Conrad。半個世紀以來,這本小說及原作者吸引了一代又一 代的粉絲,圍繞在周邊的論文、文章、書籍更是不計其數。 以作者自己的話來說,《蒼蠅王》所要表現的主題是「社會的缺失要 追溯到人類天性的不完美」(The theme is an attempt to trace the defects of society back to the defects of human nature.)。我 們學到的教訓是「人類社會必須要依據個人的道德天性來塑造,而非 套用任何政治體系,無論這些體系如何自圓其說、如何了不起」 (The moral is that the shape of a society must depend on the ethical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and not on any political system however logical and respectable.)。 故事是敘述一群英國的小學生在戰爭中間搭乘飛機,結果飛機發生空 難以後他們飄落到太平洋上的一個無人島,他們之中最大的十二歲左 右 (biglun),小的只有五六歲(littlelun),沒有大人的指引,沒有 任何規則,他們只有自己組織起來,在島上一面求生存一面等待成人 的救援,結果他們實驗的方法由於恐懼、罪性加上邪惡最後崩潰得一 塌糊塗。 這個寓言乍看並不複雜,因為以小孩為主角的關係,書中並沒有像一 般經典小說一樣,出現哲學式的深奧對話或論述。在孩童生活在海島 樂園的虛構背景之下,作者卻鋪陳出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失樂園」 故事。任何人閱讀這本小說一開始就會感受到作者簡潔但有力的文字 魔力,他所描述的場景與人物特徵,顯現出千錘百鍊之後的文學語言 天份,對影像、聲音甚至氣味的描寫甚至讓讀者有超乎身歷其境的真 實感,無怪乎 E. M. Foster 在 1962 年版的簡介中稱讚作者創作的 「視覺效果精采到超越我們看到的東西」(The greatness of the vision transcends what is visible.)。 舉例來說,既然是海島,就可能出現一片珊瑚礁: The coral was scribbled in the sea as though a giant had bent down to reproduce the shape of the island in a flowing chalk line but tired before he had finished. Ralph (來福) 與 Jack (傑克) 是故事中對立的主角,分別象徵「民主 、制度」和「極權法西斯」,高汀這樣形容來福: He was old enough, twelve years and a few months, to have lost the prominent tummy of childhood and not yet old enough for adolescence to have made him awkward. 傑克原先有一批自己的夥伴,是一群唱詩班的小孩,他屬於有勇無謀的 梟雄人物: His face was crumpled and freckled, and ugly without silliness. Out of this face stared two light blue eyes, frustrated now, and turning, or ready to turn, to anger. 這兩個人最後變成仇敵,但是作者很早就這樣形容他們貌合神離的關係: They walked along, two continen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unable to communicate. 另外,Piggy 是一個肥胖患有氣喘但比較有腦筋的小孩(象徵科學與思維) ,也一直是來福身邊的策士,他戴的眼鏡後來成為生火的惟一工具,也變 成傑克要搶奪的對象: He took off his glasses and held them out to Ralph, blinking and smiling, and then started to wide them against his grubby windbreaker. An expression of pain and inward concentration altered the pale contours of his face. 起先來福受到大家的推舉,成為名義上的領導人。他堅持在島的最高 點以樹枝生火,如果有船經過的話,才有可能因為看到煙,上岸來拯 救失蹤的小孩。但是傑克比較重視眼前的生存與享受,雖然島上有取 之不盡的水果,他的心思放在獵殺野豬。結果有一天傑克為了獵豬, 忽略了為火堆加添樹枝的責任,正巧遠方有一艘船經過,因為火已經 滅了的關係,平白丟掉了大好獲救的機會。自此之後,來福與傑克漸 行漸遠,傑克仗著獵豬的本領,號召一批受不了美食誘惑的小孩自立 為王。但是傑克這一幫人少了 Piggy的眼鏡,沒有辦法生火,於是他 們趁著黑夜偷襲來福的營地,搶走了眼鏡。後來,來福和 Piggy想用 理性的方式找傑克談判要回眼鏡,沒想到傑克掌握武力與人馬以後, 不再理會勢單力薄的來福,先是在談判的中間殺死了 Piggy,接著又 發動一場全島的大搜索,也要置來福於死地... 在這個風光明媚的荒島上,隨著孩童的恐懼、自私、邪惡、凶暴、殺 戮,讀者彷彿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性洗禮。故事告一段落以後, 再回想起書中各種巧妙安排的情節,例如:從來沒真正出現的怪獸 (beast)、海螺 (conch)、眼鏡、每一位重要的主角 (Ralph, Jack, Piggy, Simon, Roger...),甚至是珊瑚礁、刺殺母豬後的慶典,認 真解讀它們,全書可以說充滿了譬喻、神話、政治論述、啟示錄、 諷刺,由這些串聯而成的寓言彰顯出對人性的不信任與對文明的懷疑 。甚至連最後的結局也沒有救贖 (redeem) 的可能,因為救起來福的 是一艘英國巡洋艦 (cruiser)上的士官兵,儘管這些成人結束了小島 上的恐怖故事,載運他們的巡洋艦,隨後不也要去執行殺人的任務? 由於歷史激烈的變動或個人獨特的遭遇,上個世紀對人類天性持悲觀 態度的小說一直沒有間斷過:Joseph Conrad, The Heart of Darkness (1902); Ford Madox Ford, The Good Soldier (1915); Franz Kafka, The Trial (1925); Erich Maria Remarque,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1928); Albert Camus, The Stranger(1942); 西班牙作家 Camilo Jose Cela, The Family of Pascual Duarte (1942); V. S. Naipaul, A Bend in the River (1979); 但是從沒有一本小說像 《蒼蠅王》一樣以小孩為主角赤裸裸地觸及人類的邪惡天性。無論成 人的世界如何令人失望,當我們想到小孩的時候,總是有天真無邪、 明天會更好的希望。Golding 卻把人類社會的不完美和孩童的邪惡本 性聯結在一起,對讀者所產生的衝擊與啟發實在太劇烈,因為不管他 們心中出現什麼樣的影像或概念 -- 法國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七三 一部隊、Rwanda 大屠殺 (Hotel Rwanda)、自殺攻擊、納粹集中營、 二二八事件 -- 都不得不承認人性的本質不能排除邪惡,而且邪惡到 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引以為傲的文明與秩序只不過是覆蓋在黑暗之心上 面薄薄的一層紗,隨時都有瓦解的可能。 -- Fiction reveals truths that reality obscures. -- Jessamyn Wes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8.88.146.138
chinefish:推:)很喜歡這本書^^您說的真好^^ 219.91.91.152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