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verlapping (keroro)》之銘言: : 亨利是一位富裕家庭出身的二十四歲青年,雖然出身優裕,卻 : 沒有浮誇的紈褲子弟習氣,因為他大可輕易地透過關係謀求到 : 更好的職位,卻自願請調到較無前途的失物招領處,可以說是 : 一位非常特別的男孩,看似輕浮,卻有一顆純淨的心靈,自願 : 請調到失物招領處的他只為了工作愉快,而不為其他世俗成就 : ,他自述:「在失物招領處得到的快樂,是藉由幫助他人尋找 : 失物,從別人的快樂中獲得自己的成就」,這份心意實在非常 : 難得;也因為他的人格特質,逐漸地於失物招領處得到大家的 : 認同,其實該處原先只有主管哈姆斯,略長他幾歲的女職員寶 : 菈,年老的布斯曼,故事其實非常的平實,如同我們的日常生活 : 一般,這也是這本小說的特色,在日常生活的脈絡裡,隱喻著某 : 些深刻的內涵。 : 就在某次偶然境遇下,亨利結識了一位來自俄羅斯巴什克爾的年 : 輕數學博士-拉古廷,在這個地方,作者似乎勾勒出小說當中最 : 重要的一條線索,就是德國人民對於移民、他者的心態,或許也 : 可以延伸到白人對於遙遠東方的態度,其實在現實的現代德國社 : 會之中,移民問題是他們非常頭痛的社會議題,因為二戰的歷史 : 因素,德國有非常多來自土耳其以及東方的移民,造成他們很大 : 的困擾,如就業、補助、犯罪等難題,使得政府、社會有著極大 : 的負擔,也因此,在德國,政治光譜的極右派,向來存著民族主 : 義的聲浪,且一直居高不下,這些存有種族優越,對於移民的莫名 : 仇恨的族群,在書中具體化身為一群德國式的飆車族,仇視外來 : 者,不僅是一些具體的仇視行為,在一般民眾身上,也存在著若有 : 似無的歧視,使得來自中亞草原的年輕人拉古廷中斷在德國的研 : 究生活,最後傷心欲絕,爾後不告而別。 書名:《失物招領處》 作者:齊格飛‧藍茨 (Siegfried Lenz) 譯者:鄭納無 出版: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2005 年 9 月 1 日 《失物招領處》是一本平淡中帶著嘲諷,輕鬆裡含有寓意的小說。 對於不想要被文字恫嚇的青年學生、開始接觸小說不願意負擔太重 或純粹只是要享受故事樂趣的人來說,作者虛構了一個容易理解的 世界。它有一個讓人好奇的書名,一個討喜有趣的主角,好幾段自 然發展的情節,合起來編成令人回味的閱讀經驗。純粹就寫作技巧 而言,這本小說的特色是生活對話多、深奧旁白少,故事時間順序 與空間推移都很平順,人物的出現與刻劃自然親切,你可以在睡覺 以前、在咖啡桌旁、在海邊、在飛機上、在捷運車上隨興閱讀,更 可以和同學好友家人共同討論其中的人物與情節。遠流的「綠蠹魚 編選小組」花了相當多心思在這本書上,雖然我不諳原文,但是譯 文流暢,南方朔寫的導讀也有助於讀者進一步享受閱讀的樂趣。 但是對比較苛求或閱讀小說到中毒的人來說,藍茨的簡易上手就變 成作品的缺點。如果你期待德國當代第一流的作家會給你帶來新的 震撼與啟發,如果你好奇這本新作會不會超越作者1968年的成名作 《德文課》 (The German Lesson,Deutschstunde),或者你有興趣 拿來和其他語文的作家做一個綜合比較,那麼這本簡易溫馨的小說 就可能會讓你降低標準。 依據不同的需求與素養,同樣一本小說,讀者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我個人的偏見大致如下: 從開始在「失物招領處」工作開始,主角亨利的周圍就發生很多小 故事,他和同事寶菈的似有似無的戀情,老手同事布斯曼和老父之 間的感情,至於失物與主人的故事更有很多不一樣的線索;除了亨 利與拉古廷博士的因失物而巧遇以外,這些遭遇有一個共同的特色 就是「點到為止」。有一次亨利硬要和寶菈觀看一齣由寶菈先生配 音的電影,作者用了很長的篇幅敘述電影裡的故事,結果卻是不了 了之。布斯曼的老父高齡九十,有時出門就忘了回家,跑到外 面找人聊天,等到亨利和布斯曼把他找回來,他還是對亨利述說 當年勇,作者這一整段 (15) 都在寫年紀大的人失憶的徵狀,有些 讀者或許覺得很溫馨,我覺得這段插曲不是很成熟。又有一次, 寶菈在車站當場撿到一個等火車的人遺留的皮箱,她把箱子還給那 個已經上車的人,沒想到火車一開,竟然行李箱被丟出來,寶菈只 好拿回到「失物招領處」整理,進而導出下面這段對話:亨利說 「那傢伙想拋棄什麼,一定是這樣…」寶菈說「也許…就真正意義 來說,沒有所謂新的開始,之前總有什麼會跟著你,是你擺脫不了 的」亨利說「真的嗎?這我倒不太確定,有時會發生什麼事,然後 無意中,就有了新的開始。不過,再談下去,就耽誤您工作了」 (p.141) 有的人會覺得這段從丟包到對話是很好的安排,顯然寓意 深遠。我個人覺得首先丟包情節就不太可信,而「再談下去,就耽 誤您工作了」其實是思路鈍化的托辭,作者似乎對「人到底能不能 夠和過去劃清界線」這個主題想不出什麼話只好草草帶過去。 「失物招領處」裡發生的故事的確有潛力處理非常重要的主題 - 記憶、歷史、人性 -- 可惜作者像他書中遺忘東西的人一樣不是重 重提起、輕輕放下自己的情節就是忘了再回頭補述。雖然故事裡常 常出現一些半生半熟的哲學性話語像「我已習慣了不為遺失的東西 難過太久,畢竟大多數的東西都是可以替代的」(p.23)、「用過去 來證明我們或合理化我們,總是很方便的」(p.65),但是失之陳腐 ,並不能讓部分讀者有全新的啟發與想像力。這樣的缺陷最終嚴重 到主角亨利的個性都發展得不完全:作者似乎要藉著他看似與世無 爭的性格慢慢引導出一些深刻的看法,到最後卻回到了原點。喜歡 這本小說的人也許會替作者辯護:藍茨刻意營造一種氣氛,甚至把 故事的各種情節也當做亨利的個性一樣只求低調與可有可無。我不 知道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合理,我只能說藍茨的小說人物、事件張力 似乎都有限,以至於讀完以後只記得亨利不為天下先的犬儒性格, 他口口聲聲讓他認識人性與人生的工作,除了自己突發奇想辨認失 主身分的方法以外(最後也是上司哈姆斯對他印象最深刻的一點) ,實在看不出來改變了他什麼。 如果主角這部分平平的話,故事同時發展的第二條主線 -- 德國經 濟社會的困境與移民問題 -- 也沒有替小說加分。這是因為出身巴 什克爾的拉古亭博士不比亨利高明太多。作者為了突顯對少數民族 的關照,特別營造了一段亨利、他姊姊芭芭拉以及拉古廷參觀民俗 博物館的故事,結束了參觀以後,芭芭拉自言自語「費多 (拉古廷 的名字),遠離家鄉,身處異國,忽然看到家鄉的生活,一定是很特 別的感受,對吧?」「費多,你有沒有覺得高興?」「是的,但更 多的是一種觸動,和不由自主的同情…望向家鄉,產生同情」,這 樣的對話有些人也許說是真情流露,有些人會覺得感情太廉價了一 點。而造成拉古廷博士氣憤填膺不告而別的原因是因為在一次舞會 中,同桌有一對夫妻看不起並羞辱他,就因為女的說「空氣忽然變 得像是在羊廄裡;或許我們應該坐到別桌去」,使得他決定不顧一 切離開德國,這是不是合理的一個舉動,可能也有待商榷。 另一方面,藍茨以飛車黨的集結和騷擾行為來說明德國「排外」的 風潮只能算是社會新聞記者的手法,首先就失去南方朔所說的「諷喻」 作用。而飛車黨的行徑令人忍無可忍之後,鄰里群起的對抗以及惡霸 最後的潰敗也沒辦法深化,只能說滿足了讀者的正義感與同情心,無 助於讀者思考這個棘手的問題。 儘管藍茨 (1926--) 是德國當代數一數二的作家,寫這本小說的時候 也已經是接近八十歲高齡了。從他的小說題目可以看得出來想像力 依然很豐富,他的文字冷靜中帶有情感、故事主題明確,不管是南 方朔或是一般讀者都讀得出來。但畢竟年事已高,無法勝任不斷來回 照料並修改故事的能力是可以想見的,我想這是他很難突破早先成就 的主要原因。小說畢竟是智力加體力極限的挑戰,他可能沒有力氣全 盤關照小說中的人物與事件,因此編織出來的故事就很難是一幅緊密 紮實的畫面。如果用極端嚴格的標準來說,寫小說的人不但一直要擔 心故事永遠沒辦法結束,更擔心結束以後根本就一無是處 (useless) ,這種壓力不是平常人能夠承受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要感謝藍茨 這樣努力不懈的作者。 無論如何,如果時間、經濟許可的話,我還是鼓勵各位買或借這本小 說來閱讀,一方面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無論是誰的評論都只是 個參考而已;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檢驗自己對小說的理解 與感受是什麼。 -- 年輕的時候,多一個幻想,就覺得生命充實一分; 到了成熟的年紀,少一個幻想,便覺得充實一分。 -- Anne-Sophie Swetchi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overlapping:寫得好好喔,非常仔細,個人也非常同意。:).140.117.196.142 09/05
※ 編輯: ycjjen 來自: 141.156.221.87 (09/05 22:01)
funyee:前幾天看完了,完全同意您的見解! 59.112.92.143 05/05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