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不導之讀 關於《紙房子裡的人》 ◎傅月庵 之一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沒能得到心之所愛,另一種是得到了。」 (There are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to get your heart's desire. The other is to get it.)《紙房子裡的人》的悲劇,屬於後者。 之二 關於藏書,始終爭論不休的一件事是:到底要不要讀?小說家 E.M.佛斯特相信「讀比 藏重要」: 書中真正重要的,是裡面的--文字,生命之美酒--而非裝幀或印刷,不在於版本價值,更 非藏書狂所引以為珍、未裁切的毛邊。 哲學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則顯然認為「藏比讀重要」,甚至說「不讀書是藏書家 的特徵」: 曾經有個庸人讚美了一番阿那托爾‧法朗士的書房,最後問了一個常見的問題:「法朗士 先生,這些書您都讀過了吧?」回答足以說明問題:「還不到十分之一。我想您也並不是 每天都用您的賽佛爾(Severs)瓷器進餐的吧。」 紙房子裡的人既藏且讀,把每一本書的書眉、空白之處,都寫滿了心得。他不與俗同,他 金錢、心力兩拋,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悲劇於是幾乎註定要發生了。 之三 蓋紙房子的方法有二,一種是有形的,你可以不斷地購買、收藏各式各樣的書籍雜誌,被 印刷上了文字的紙張,最後四壁皆書,環堵典籍,紙房子漸漸成形;另一種是無形的,你 可以不停地閱讀到手的書籍,吞噬入目的文字,讀到你記憶不堪負荷,於是必須筆記下來 ,一本、兩本……,「搜、讀、寫」三位一體,然後,有無相通,你親自設計、只有你能 自由進出的紙房子也就宛如人間樂園,巍然聳立了。 之四 紙房子是人間樂園,卻超乎人間之外。原因在於它是以「字紙」搭蓋而成的。字紙有靈, 人所盡知。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生而為人,只要有錢有閒有心,「空間」限制 不大,然而,「時間」的拘縛,卻為凡人所不免。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逝者 如斯,誰也沒辦法。此世間唯一能穿梭時空,縱橫古今無礙的,捨「字紙」無它。但丁、 司馬遷早逝矣,但憑藉彙聚成《神曲》、《史記》的一張張字紙,兩人英靈不泯,音容宛 在。字紙有靈,此所以倉頡造字之日,「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字紙有靈,此亦所以 紙房子裡的人自樂其樂而不能之時,「字紙」便轉而成為「咒符」,且是無解的詛咒之緣 故。 之五 閱讀是一種解碼的過程,此一過程,既是銷解,也是累積:不停拆解的同時,也在不斷地 識別,化舊磚為新磚,一塊塊疊成新牆,造出新屋。讀得越多、越深,造的房子也就越高 、越大。「解碼」所憑藉的是「系統的記憶」,只是此一系統未必穩定,心理、生理因素 ,盡皆可能造成影響,一旦系統不穩,解碼無能,風吹雨打之下,牆倒屋傾也就不可避免 了。紙房子裡的人意外失去其編目索引,已經得到了的「心之所愛」,瞬間消失無蹤,滿 室典籍,一無可解,「你可以得到我的身體,卻永遠得不到我的真心」,通俗肥皂劇的台 詞,於是成了字紙迷宮裡陰森森的告白了。 之六 貫穿《紙房子裡的人》的線索是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陰影線》(The Shadow-Line) ,康拉德是實,《陰影線》是虛。如果你也想解碼,也想蓋起一棟紙房子,或者可以這樣 想想:「陰影線」之劃定,始於「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慾望是更自然、更 基本、更有力的,它潛藏在人心之中,與原始自然相呼應,無堅不摧。「人在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順藤摸瓜,漫漫追索的結局,「恐怖啊! 恐怖啊!」(the horror! the horror!)於是成為紙屋裡的人沉默的遺言,於白紙黑字之 間載浮載沉了。 之七 不是很有名卻很好的美國小說家薩洛揚(William Saroyan)講過一個故事:有名少年幾乎 天天來圖書館報到,卻終日望書,只是眺望瀏覽,並不把書抽取入手。管理員很好奇,終 於忍不住問他:你不讀書,整天在這裡看什麼?少年回答:太難了,實在讀不了。但書裡 裝滿了世界上千奇百怪的事情,這樣望望也像是在探險哩。管理員聞言大笑,那你就看吧 。 閱讀是危險的,紙房子或即火宅。有時候,隨緣閒看更安全。書各有命(Habent sua fata libelli),實在不用擔心它會怨你! ──────────────────────── 書人傅月庵的部落格【天上大風】http://blog.ylib.com/readit 《紙房子裡的人》http://0rz.net/9c1qB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1.105.61
bounded:推傅月庵218.172.228.169 06/01 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