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別以為看過電影,就等於讀過小說! ◎陳儒修(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副教授) 文化研究學者華特.班雅明認為,小說讀者生活於孤寂之中。甚至於,小說讀者「利用小 說家提供給他的死亡,來為他自己的寒冷生命取暖」。班雅明將閱讀小說的經驗,比喻成 一種絕望境界,不僅絕望,還得靠他人的死亡,才能延續自己的生命。問題是:這個「他 人」是誰?是故事裡的人物?還是──小說作者本身? 如果把這樣的想法,說給《戰慄遊戲》裡面的暢銷小說家保羅.薛頓聽,他一定嗤之以鼻 :怎麼可能是小說家?小說家跟上帝一樣偉大,隨時可以讓自己筆下的人物死去活來,正 如同他利用一本小說,結束苦兒──一個讓他名利雙收的虛構角色──的生命,因為他已 經厭煩苦兒,他想寫點「真正的東西」。 當然,保羅這樣的想法,隨著他出車禍,以及遇見安妮.維克斯之後,完全改觀。他真的 需要認真思考班雅明那句話的意思。 《戰慄遊戲》是驚悚小說家史蒂芬.金一九八七年的作品,在一九九○年改編成同名電影 ,飾演安妮的凱西.貝茲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它的故事很簡單,有如一齣獨幕 劇,而且只有兩個角色:大作家保羅出車禍被安妮救起,卻成為她的禁臠,不用多久,保 羅就知道碰上一個不太正常的女人。保羅被虐待得生不如死,同時在安妮的威脅下,保羅 得寫一本小說救回他討厭的苦兒,因為安妮不准她死!最後免不了兩個人進行一場生死大 對決……。 至二○○五年為止,史蒂芬.金已經有超過五十部長短篇小說被改編為電影或電視影集, 然而《戰慄遊戲》故事內與故事外的種種,最值得玩味。 首先,這是一本「後設小說」,它的主題是關於小說創作與閱讀,故事開始於保羅完成一 部新小說,結束於另一本小說的誕生;它同時在思索作者與讀者的關係,尤其是那些公開 宣稱「我是你頭號書迷」的讀者,這些狂熱的讀者對於小說人物的強烈認同,有時候會試 圖影響作者,甚至威脅作者,要求作者改變某個人物的「命運」;它也關於小說創作真實 與虛構之間的差距,故事裡的保羅被安妮監禁,他卻必須在慘不忍睹的狀況下,不斷想出 羅曼蒂克的情節。 其次,這本小說具有強烈的自我反射意識,故事主角保羅是個小說家,正如同史蒂芬.金 是小說家;保羅在書中遭遇重大車禍,可以視為預示史蒂芬.金於一九九九年發生的車禍 ,使他在病床上躺了好一陣子。還有,安妮這個言行詭異的粉絲,其實在史蒂芬.金的生 活中不時出現,使得他不敢現身於新書發表會。例如槍殺約翰.藍儂的馬克.查普曼,就 是史蒂芬.金的「第一號粉絲」。也曾經有史蒂芬.金的粉絲闖入他的住家,還帶著一顆 假炸彈,因為他認為史蒂芬.金是從他那邊抄襲《戰慄遊戲》的構想。 史蒂芬.金更進一步建立保羅為「孤獨的小說家」,因為大部分的時間,他都被關在房間 裡面寫作,如此更符合前面班雅明的說法。的確,在《戰慄遊戲》裡,小說家與他的讀者 都是孤獨的,加上安妮陰晴不定,令人擔心保羅隨時會面對自己的死亡。 然而矛盾的是,如果根據「讀者反應」理論來看保羅與安妮的關係,安妮兼具「隱含的讀 者」、「理想的讀者」、以及真實的讀者等多重身分。不管保羅承不承認,他在《戰慄遊 戲》裡面書寫的小說《苦兒還魂記》,受到安妮的幫助與影響很大,一方面,他把安妮寫 入這本小說裡,另一方面,她在看完書稿之後的即時評論,觸發保羅繼續寫作的靈感。如 此的作者─讀者關係,也是很少有的。 把小說與電影做比較,可以用一句廣告台詞說明:別以為看過電影,就等於讀過小說!史 蒂芬.金善用文字描述安妮心情的轉變,而且是透過保羅的觀點,例如:   他看到安妮臉上一片空茫;黑黝黝的溝隙橫在高山的草原上,那裡寸草不長,深   不見底。女人的表情彷彿忘掉了自己的所有事情與經歷,她不僅忘了自己正在描   述一件事情,連記憶本身似乎也都忘了。 如此精確的形容,實在很難搬上銀幕。 電影《戰慄遊戲》從保羅被安妮囚禁之後,分出兩條敘述軸線,一邊是安妮與保羅,一邊 是老警長探查保羅的下落。然而精采的情節仍然是安妮對保羅的「照顧」,以及保羅如何 為保住自己的老命與她對抗。電影努力把安妮塑造成怪物,使得觀眾不會惋惜她最後的下 場。小說則會讓我們同情她,但也會很怕她,她的好好壞壞,不就跟我們每個人一樣?不 過影片透過鳥瞰鏡頭呈現安妮的住家聳立於一大片雪地與森林之中,附近沒有其他人跡或 房屋,這或許就是班雅明所要描述的孤寂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戰慄遊戲》,遠流出版公司,2006年7月出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1.105.61
Nilthoron:又要重新出版嗎?太好了 61.59.27.82 06/24 15:19
blissfully:標題下這樣 文章也懶的看 61.66.168.118 06/25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