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0rz.tw/q2YrH 去年底,社科文獻甲骨文一口氣推出了幾本日本學者的中國史譯叢,主題有《西太后》 、《中國通史》、《倭寇》、杉山正明的《蒙古帝國的興亡》跟這本檀上寬的《永樂帝》 。本書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作者把寫作重心放在傳主本身對於“華夷秩序”的再建立, 是個有趣的觀察。 眾所周知的,中國在東亞的國際圈向來“有自己的玩法”,從儒家學說裡發展出的 “五服”、“朝貢”體系,隨著中原王朝興衰,運行了一千多年。在盛唐,經過四百年 的大融合新產生的華夏文明,有著強大國力而自信滿滿,只要是能夠遵守禮儀規範的教 化,就可以是“中國人”。而到了元朝,由“異族”皇帝所開啟的天下秩序更加入了 新的理論。繼承其後的明朝,太祖、成祖父子對於忽必烈時代的“萬邦來朝”只有羨慕 ,而欲效法之。 當然,這其中更深的原因是因為明從元手中奪回中原,是需要鄰近各國的承認來增添其 正統性,而對於永樂帝來說,武力篡奪後,更是需要藉此來得到認可。這就是朱棣屢次 派遣鄭和出航的原因。因此現代有些史學家對於明朝沒有繼續航海事業覺得扼腕可惜, 就是一種從根本上的嚴重誤解了。事實上,從永樂帝死在蒙古遠征的路上就可以看出, 大陸的威脅才是王朝真正的心腹大患,這跟歐洲人為了尋找生死攸關的商業利益而不斷 探險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檀上寬在本書中最有趣的地方是,他認為明成祖讓足利義滿稱臣,把日本納入天朝體系 內,是其“超越忽必烈”之處;同時,作者進一步認為“這並不是屈辱”,這只是一種 互利互惠的外交行為。他認為現代人讀者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應該要跳出現代的外交框 架去看待,才能得到正確的評價。 近年來,頗多人看待明朝都認為是個很關鍵的時刻,當時歐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而中 國雖然強盛,但卻日益內向。明太祖廢相,鞏固皇權,讓政府更趨於專制,永樂帝提出 華夷一家,恢復朝貢秩序,都被後來的清朝所接受,也成為近代中國的遺產,不可謂影 響不深遠。檀上寬在這本小書中雖然都略有點到,但都沒有深入探討,比較可惜。 總而言之,這本《永樂帝》論點清晰有新意,篇幅適中,做為簡單了解傳主本身的事業 ,是不錯的選擇,跟大家推薦之。 PS:另外,之前讀到一篇由海外漢學家周錫瑞寫的〈清朝如何變中國〉,個人非常喜 愛,也順便跟大家分享:http://0rz.tw/sWeYq -- 如果這輩子一定要寫些書讓自己不白活, 我希望能夠效法Edward Gibbon,寫出《中華民國衰亡史》, 媲美蘇維托尼烏斯,留下《台灣五帝傳》(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196.1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54159139.A.B75.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61.230.196.161), 01/30/2016 21:05:49 ※ 編輯: fatisuya (61.230.196.161), 01/30/2016 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