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果一本小說除了能讓人得到閱讀的愉悅之外,還能使人不那麼地殘酷,並且還能 讓人獲得某部分的心靈救贖,那本小說肯定是一部傑出的著作,德國小說家—齊格飛‧ 藍茨(Siegfried Lenz)的近作—《失物招領處》應該皆能符合上述的標準,並且超越 這個層次;被譽為德國當代三大作家之一的藍茨,與享譽國際文壇的德國諾貝爾文學獎 得主葛拉斯(Gunter Grass),於德國文壇的地位相孚,一般而言,台灣對德國文學界 向來是陌生的,但從這般讚譽陣仗看來,其著作應也不能小而覷之,在閱讀《失物招領 處》之後,對這般響亮的聲望便無絲毫懷疑。 第一次接觸藍茨的小說,所以並不知道其著作風格為何,但也因為對其背景的幾近 一無所知,所以閱讀其著作的感受可能也是最直觀、純粹的,更別有一番韻味,如同看 電影一樣,偶然看到一部佳作,那感受總是特別深刻,也無絲毫成見;在此,似乎得先 交代故事背景,《失物招領處》的背景可能是在當代,但文中並無明確交代時代脈絡, 不過從文中的脈絡可以得知,應該沒有疑問,是在現代德國,故事內容是陳述一位年輕 的德國青年—亨利˙倪浮,初到德國鐵路局的失物招領處工作的故事,由這個輻軸點開 展出整個故事的架構,或許如亨利所說,「失物招領處對他來說是個命運交會的地方。 」 亨利是一位富裕家庭出身的二十四歲青年,雖然出身優裕,卻沒有浮誇的紈褲子弟 習氣,因為他大可輕易地透過關係謀求到更好的職位,卻自願請調到較無前途的失物招 領處,可以說是一位非常特別的男孩,看似輕浮,卻有一顆純淨的心靈,自願請調到失 物招領處的他只為了工作愉快,而不為其他世俗成就,他自述:「在失物招領處得到的 快樂,是藉由幫助他人尋找失物,從別人的快樂中獲得自己的成就」,這份心意實在非 常難得;也因為他的人格特質,逐漸地於失物招領處得到大家的認同,其實該處原先只 有主管哈姆斯,略長他幾歲的女職員寶菈,年老的布斯曼,故事其實非常的平實,如同 我們的日常生活一般,這也是這本小說的特色,在日常生活的脈絡裡,隱喻著某些深刻 的內涵。 就在某次偶然境遇下,亨利結識了一位來自俄羅斯巴什克爾的年輕數學博士—拉古 廷,在這個地方,作者似乎勾勒出小說當中最重要的一條線索,就是德國人民對於移民 、他者的心態,或許也可以延伸到白人對於遙遠東方的態度,其實在現實的現代德國社 會之中,移民問題是他們非常頭痛的社會議題,因為二戰的歷史因素,德國有非常多來 自土耳其以及東方的移民,造成他們很大的困擾,如就業、補助、犯罪等難題,使得政 府、社會有著極大的負擔,也因此,在德國,政治光譜的極右派,向來存著民族主義的 聲浪,且一直居高不下,這些存有種族優越,對於移民的莫名仇恨的族群,在書中具體 化身為一群德國式的飆車族,仇視外來者,不僅是一些具體的仇視行為,在一般民眾身 上,也存在著若有似無的歧視,使得來自中亞草原的年輕人拉古廷中斷在德國的研究生 活,最後傷心欲絕,爾後不告而別。 其實這本小說,對於種族問題的反省是隱而未顯的,但是從主角亨利以及他姊姊芭 芭拉對於拉古廷的感情,可以發現藍茨要德國人學習的不只是對他者的寬容,如同某位 哲學家說過的:「寬容總預設著邪惡」,作者要求的更是相互地理解與溝通,尤其是芭 芭拉與拉古廷的淡淡情愫,藍茨的視野是超越種族藩籬的,有著近似理想主義的味道。 書中除了種族問題這條主線外,還存在另一核心—「記憶與遺忘」。應該可以說人 類有別於動物,很重要的一點是,人類是會說故事的存有,透過自我回憶與自我敘述, 透過溝通與他者對話,我們藉此構成自我,內在與外在的雙向溝通確定了「我是誰」, 但是新時代的特色是「遺忘」,也因此需要失物招領處的存在,人們越來越容易遺忘, 什麼都可能拋棄掉,什麼都可以代替,作者在這裡的另一個隱喻是,許多的意義是不容 代替的,那是一種回憶,一種獨特的扭帶,構築了現在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之間意義的 連結;「每個箱子都有一個故事,其實每件失物都有一段經歷,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就 會顯露出來」,作者的這段話的意義昭然若揭,很多我們視之理所當然的存在,總在理 所當然之中,逐漸流失淡忘,我們也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所以失物招領處實際 上還是一種記憶結合處,連結某個人流失的記憶,也連結起歷史中的自我與現在的我, 這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 除了幾個顯然的要點之外,作者在描繪情感時,那種淡然的處理,也讓人極為深刻 ,如亨利與寶菈之間的感情關係、布斯曼父子之間深厚的情感、亨利與芭芭拉的姊弟情 深、亨利與同僚的情誼,細微之處讓人更能咀嚼其中的深意,所以這本著作與其說是在 處理民族反省的大敘述的議題,自己更情願將之解讀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網絡的重構, 這是一種細緻卻深遠的問題,實際上,現代人很難像書中人物的交往如此的單純、無邪 ,書中表現出這一面,也許也是作者對於人性的另一種期盼,所以儘管這本書的線索眾 多,最吸引自己的還是這個部分,透過亨利幾乎純淨的人格,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的缺 點,如對外來者的態度,對於邪惡的道德勇氣,這點似乎也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地方。 如南方朔在導讀最後所言:「藍茨主張文學應該為道德服務,強調文學的諷喻性。 」,南方朔的詮釋不知道是否真為藍茨的本意,不過,最近剛好在思考這問題,好像一 直以來,美感/道德或藝術/真理這兩個主題,一向是小說的本質該以孰為重的永恆命 題之一,也是小說家本身的目標為何的問題,這涉及到的是小說的本身就是目的,或著 小說是為了某一更高的目的而存在的劃分,這問題其實也一直困擾著小說家們。 但是到了當代,小說本身逐漸確定了自身的目的性,如今,小說已經不是為了其他 更高的目的而存在,所以現在的小說可以只追求技巧的極致,也可以只追求某一特定瑣 碎的主題,小說本身已經不需要承載道德價值,也不需要文以載道了,這或許也是現代 發展所帶來的必然性,在現代的解魅的理性化過程中,個人的主觀價值已經重於外在的 道德價值,道德的判準之根源一大部分來自個人,依循而來,沒有人可以跟我們說,什 麼是最正確的,什麼是善的,所以純粹的藝術凌駕於一切也是可以預期的,因為既然沒 人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真理,小說家何德何能呢?他們如何能夠確定本身的正確性呢? 也因此,小說除卻了沈重的任務後,一直朝向解構自身的路徑走去,往著更輕薄、 更輕鬆的道路邁進,但是以極高的速度往這樣的方向奔馳,走到了極端,小說本身似乎 也喪失了其最獨特的重量,如果小說的職責只有愉悅,小說的存在只為了本身,這般的 後果,似乎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也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雖然個人以為《失物招領 處》並非如南方朔所言,存在著強烈的道德服務性,但是不可否認,作者也蘊含著許多 道德思考的任務給讀者,所以也存在著這個面向,但,是非常隱而不顯的,而除了某些 嚴肅議題的思考外,這本小說的背景非常容易進入,也非常易讀,小說自身的藝術成分 也不低,所以說,作者似乎將美感與道德思考之間做了部分完善的均衡。 最後,老實說,這本小說並非只有優點,其最大的缺點,個人以為是,線索太多, 結構過於鬆散,但是卻未構成這本小說的致命傷,在閱讀小說時,如果能更深入脈絡體 會,或許能更得到意想不到的感動,結構鬆散或是線索太多收得不緊密也可以理解,不 過這部小說,真的是看似簡單容易,卻承載非常多的思考節點,要說是優點也是,缺點 也可,端看讀者個人自己如何詮釋了,這本書雖然未到非常傑出之列,但憑藉著許多優 點,似乎還是頗值得一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196.142
ycjjen: 謝謝你的分享。現代眾多的小說雖然「往著更輕薄 138.88.0.202 09/04
ycjjen: 更輕鬆的道路邁進」,但不表示我們降低了對藝術 138.88.0.202 09/04
ycjjen: 作品的嚮往與渴求。上個世紀的經典之作只見類型 138.88.0.202 09/04
ycjjen: 更多樣,技巧更多元,但無論如何對讀者的啟發與 138.88.0.202 09/04
ycjjen: 激勵仍然是與古典作品相類似的。Albert Camus 說 138.88.0.202 09/04
ycjjen: : There is not a single true work of art that 138.88.0.202 09/04
ycjjen: has not in the end added to the inner freedom 138.88.0.202 09/04
ycjjen: of each person who has known and love it. 138.88.0.202 09/04
ycjjen: 又說: Freedom is nothing else but a chance to 138.88.0.202 09/04
ycjjen: be better. 我想用來判斷上乘的作品是一把碼尺。 138.88.0.202 09/04
BeTony:學長好久不見啦....:p 61.229.138.109 09/12
azuku:我覺得這篇心得寫得真好! 220.135.91.53 09/13
azuku:雖然頭尾兩段有點不知所云,不過還差強人意。 220.135.91.53 09/13
overlapping:謝謝您的指教,我也覺得有點衝突,只是懶得괠140.117.196.142 09/13
overlapping:修改了,呵呵.....:)140.117.196.142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