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永久檔案》對自由最殘酷的踐踏,美國政府不願面對的真相 賭上人生揭露大規模監聽醜聞,一本充滿勇氣與自由價值的自傳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permanent-record/ 這本書在說什麼 《永久檔案》是一本充滿勇氣與自由價值的自傳,作者是前美國國安局、中情局的情資系 統外包雇員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他是揭露「美國國安局稜鏡計畫」這起 大規模網路監控事件的吹哨者,這個醜聞也令一向以自由人權為主張的美國蒙羞。 自2007年開始,美國國安局濫權利用稜鏡計畫,監控全世界每天超過17億筆的網路與通信 資料,窺視全球所有人的一舉一動。史諾登原本秉持著服務國家的初衷,協助設計與打造 這個龐大的系統,但在內心的良知與價值觀拉扯下,最後選擇全盤揭露。 這本書是史諾登的自傳,他從求學階段開始回憶,娓娓道來像他這樣第一個成為網路世代 的人,心中對於隱私和自由抱持何種價值觀。書中也說明了他為什麼放棄自己前程似錦的 人生,選擇以真實身分挺身而出,揭露這醜陋的真相給世人。 現在被美國政府通緝的他,暫時在俄國接受政治庇護,他說:「我做了一件以我的職務來 說很危險的事。我決定說出事實。」美國司法部也對這本自傳提告違反揭密協議,他在 Twitter反擊道:「這是一本美國政府不願讓你讀到的書。」 侵犯隱私,即侵犯自由 自從911事件後,美國資安體系對於無法提前預警的行為感到愧疚,反恐意識深化到極致 的結果就是,掌控全球一切情資,避免同樣悲劇再演。然而,史諾登對於這種大規模監聽 的行為深感憤怒,原因之一來自於他認為隱私與自由本是脣齒相依的存在。 他說:「唯有對於人民權利的尊重,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自由。而我相信這些權利實際上 是國家權力的界線,明確界定一個政府到何種程度不得侵犯個人領域或個人自由,在美國 革命時期所謂的『自由』,在網路革命時期即所謂的『隱私』。」 我也曾經誤解過,認為如果自己沒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為何會害怕被監控?但用比較具 體的例證,就能說明隱私的重要:一個人的移民身份,失業歷史,財務歷史和健康記錄這 類的資訊,都是可能(也已經)被有心人事(或政府)用來對付自己的工具。 史諾登對於隱私意識低落的人這麼說道:「以自己沒有任何需要隱藏的,做為不在乎隱私 權的理由,就像是在說自己沒有任何話要表達,所以不在乎言論自由。」說起言論自由, 便讓人想起另一個國家:「中國」。 龜笑鱉無尾 自從這本自傳出版之後,中國便有許多聲音稱讚史諾登是一位「勇敢的揭密者」,以及群 起撻伐道「美帝的邪惡令人髮指」。有趣的是,這本自傳原定在2020年推出簡體中文版, 卻遭到中國刪減了許多內容(中國情資體系、防火長城、香港自治)。 史諾登憤怒地在Twitter上回應:「我的書《永久檔案》的簡體中文版已經被修改,違反 了合同。 隱藏關於國內監視與民主的基本真理,是對一個偉大社會尊嚴的侮辱。」今年2 月他雖然公布了未閹割的免費簡體中文版,但是下載的連結現在已失效(繁中版沒被和諧 )。 如今,中國境內的天網系統反而持續發展茁壯,運用無所不在的監視器、人臉辨識、人工 智慧來辨識定位全體國民,甚至整合社會評分系統,對人民進行終極的監控行動。在美國 已經立法禁止大規模監聽的同時,中國正在往這條道路加速駛去。 面對中國與美國兩大強權的壓迫,真是跟史諾登在書中的這句話起了很鮮明的對應:「專 制國家通常不是依法執政,政府是一群領導人。他們要求民眾保持忠誠,抵制異議。」我 們該提高對隱私的意識,更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自由。 我們這輩:網路世代 史諾登在這段揭密的心路歷程中,提到自己是「尚未數位化的最後一代」(他1983年出生 ),意指在他年幼時期,還是使用著底片相機、手寫日記、天線電視這些「類比世代」的 工具。隨著科技逐漸發展,這一切開始全面被「數位世代」的世界接管。 接著,他提到由於網路革命的出現,人們在網路上能夠匿名發言,或者使用多種不同的身 分,與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進行探索與討論。這段特別引起我的共鳴,回想起那老舊的數據 機,撥打著嗡嗡作響的聲音,螢幕緩緩地顯示出雅虎奇摩首頁,那種進入新世界的悸動。 與史諾登年齡相仿的我,可以體會那種接觸網路的青少年「以為自己是大人了,不會認為 自己是小孩」的感覺。也發現自從接觸網路而且得心應手之後,許多日常與人生的問題, 第一個不是問父母、也不是問朋友,而是問「Google」。 透過網路與數位拓展自己人生視野的同時,雖然強化了與國際世界的接軌,卻不知不覺地 疏遠了與親人的距離。起初還不是情感上的距離,而是認知與理解上的,但漸漸地,也影 響了情感。這種彼此之間,似乎活在平行世界的疏離,令人有種難以言喻的感傷。 原文版有聲書心得 這本書我是用Audible有聲書聽英文版《Permanent Record》。說書人與作者史諾登的年 紀相仿,讓我對於整段故事非常有帶入感。自傳裡面會提及許多的網際網路與科技術語, 尤其是資訊的安全部分,例如Encryption、Protocol、SSL…等許多翻成中文還不一定看 得懂的專有名詞。 對於一般比較沒有這方面背景的讀者可能會稍嫌吃力,算是稍微有門檻的一本有聲書。但 整體而言,說書的語調與敘事流暢度,仍是值得一聽,尤其是後半段揭密後的逃亡,扣人 心弦的過程不時讓我捏一把冷汗。 後記:反思「我們可以 vs. 我們應該」 在書中史諾登感慨道,法律的制定速度總是慢了科技一個世代:「自工業革命以來,學術 界、工業界、軍隊和政府中的技術人員做出許多決定,都是基於『我們可以』,而不是『 我們應該』所做出的。」 雖然許多的創新與突破,都是基於「我們可以」開始發想:例如人類本來就「應該」行走 於地面,可是萊特兄弟卻突破框架讓我們「可以」飛翔。但是,當道德倫理和普世價值, 與科技創新相互干涉的時候,這塊灰色地帶就成了嚴肅的課題。 我也開始思考這一點:現在許多年輕家長喜歡將兒女的一切,打從出生就全部數位化而且 公開分享,究竟是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們也可以」?但是,孩子並沒有同意、也 不一定願意公開哪些內容,「我們就應該」這麼早就替他做出選擇嗎? 身處「類比世代」與「數位世代」重疊時期的人們,會不會在指著中美強權的鼻子,罵他 們踐踏我們隱私自由的同時,卻早已對自己最親密的小傢伙,做出了類似甚至更全面性的 冒犯? -- 閱讀前哨站:閱讀筆記|投資觀點|公益計畫|https://readingoutp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3067664.A.81C.html
RLH: 時代真的變化好快 03/01 22:13
yoyo83117: 這本好看 03/02 23:27
jason59420: 推這本 03/06 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