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如何改變一個人》華頓商學院五個最有效方法和心得 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學會改變一個人,就能改變一群人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catalyst/ 你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困擾:每次叫小孩子吃青菜他都不吃?每次提案給老闆的企劃都被退 件?每次跟客戶推銷新產品都被婉拒?到底是為什麼,我們只是想要對方「改變」一點心 意卻這麼困難?問題出在於人類的本性,你愈是推得用力,對方就愈是反抗。真正的訣竅 不是增加推力,而是「減少阻力」。 這本書在說什麼? 《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教授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他 專門在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和點子之所以會流行的原因。他在 這本書裡介紹了五種會妨礙和阻止改變的關鍵障礙,並且教我們具體的技巧和策略來減少 這些阻礙。 他提出了「催化劑」(Catalyst,同為英文書名)的概念,認為我們要促進任何人做出改 變時,不要只想著用外力和壓力的方式去逼迫,那只會得到反效果。反而要轉換念頭,思 考和聆聽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擋著對方不願意做出改變,然後像個催化劑一樣去消滅 這些阻礙,讓改變更好發生。 這本書提供了五個方法,分別是減少抗拒(Reactance)、減輕敝帚自珍現象(Endowment )、縮減距離(Distance)、降低不確定性(Uncertainty)、提出佐證( Corroborating Evidence),五個英文字首合在一起就是「減少」(REDUCE)的意思。催 化劑就是用來減少改變的阻力,讓人轉換心態,最後促成行動的方法。 一張圖解,五個減少阻力的方法 https://imgur.com/keWZWxt 1.減少抗拒心理 你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當我們被逼迫改變的時候,會在內心產生一種抗拒的心理。例如 ,每當我們感受到師長、老闆、父母、或任何其他人試圖要說服自己、命令自己,這種抗 拒的衝動就會自然產生。催化劑的效果就是減少這種本能的抗拒,反其道而行,用方法去 「鼓勵人們自己說服自己」。 我們來看這個「如何讓青少年不再抽菸」的故事。1990年代美國的青少年抽菸比率創下十 九年來的新高,政府祭出禁打香菸廣告、在香菸包裝加上健康警語、花大錢勸退年輕人, 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奏效。這個困難的任務落到了查克.沃夫(Chuck Wolfe)的頭上 ,他出了一個奇招。 他邀請眾多青少年進行一場「菸草高峰會」,指陳列出一些事實讓青少年自己主持和討論 ,這些事實包含:菸草業者如何操弄年輕群眾來推銷香菸、企業如何操弄媒體來讓抽菸看 起很酷。青少年們討論出一個名為「真相廣告」的活動,透過影片告訴大家香菸公司和媒 體正在試圖影響人們的感受。結果大獲成功,在活動推廣期間,青少年吸菸比率下降75% 。菸草公司甚至提起訴訟,要求中止這項計畫。與其叫青少年「不要」抽菸,不如讓他們 「自己決定」該怎麼做。 如同研究指出,人需要自由與自主權,感到掌控感,而且不喜歡任由他人擺布。把這個道 理應用到生活當中也可以,例如你要叫小孩子吃菜時,不要說:「給我吃這個!」而要改 說:「你想吃花椰菜還是胡蘿蔔?」提案給老闆的時候也不要只有一個選項,而是列出兩 到三個選項,搭配優劣比較給他選擇, 2.減輕敝帚自珍現象 如果事情還沒有到非常糟糕的程度,我們往往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會有想要主動 改變的念頭。我們也會因為持有某樣東西的時間越長,那些事物在我們心中的價值就越高 ,例如屋主眼中的自住宅價格總比市場價格高出許多。研究指出人們不喜歡改變,也不容 易太快接受新東西。催化劑就是要讓人感覺到「如果現在不改變,損失的只會更多」,凸 顯出不改變的缺點,藉此破除敝帚自珍的效應。 最經典的案例來自「英國脫歐公投」。公投是把決定權交予全民的決策方式,但數據說明 了大部分公投會以失敗收場,要改變成千上萬民眾的想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英國脫歐 的提案出來之後,由於英國的食物、燃料、藥品都仰賴進口,社會上普遍不被看好這個提 議,續留歐盟的預估勝率一度達到八成。 要解釋現況顯得容易得多,人們有守舊、不願嘗試新事物的心理,留歐派只要叫人民堅守 原狀就好。但是,脫歐派出了一個奇招,他們要讓脫歐看起來反倒像是「現況」。他們把 口號改成「奪回掌控感」,巧妙替整個辯論重新定調,提醒民眾英國以前並不是歐盟的一 部份,離開並不危險,反而是導正航線、重回正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令人跌破眼鏡,英 國人用自己的選票脫離了歐盟。 因此,為了讓人不再守舊、願意嘗試新的選項,就必須「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無 論是脫歐的「奪回掌控感」,或者是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都巧妙傳達了不採取行 動的下場會比較糟糕。我們常聽到理財專員說「要投資,否則錢會被通膨吃掉」也是類似 的道理。 3.縮短距離 我們對資訊的接受程度分成兩種:「接受區」和「拒絕區」。如果一個新的資訊落在我們 的接受區,我們就聽得進去。但是,如果落在拒絕區,我們會打從心底抗拒和忽略這個資 訊。催化劑的用途就是減少這段「面對一個新資訊,人們接受和拒絕之間的距離」,找出 彼此共通點,讓事情有轉圜的餘地。 作者舉2008年美國加州的「八號提案:禁止州內同性戀結婚」為例,起初正反兩方的距離 很遙遠,意見也非常偏激。支持同婚的團體無論推出多少遊行、文宣、演講,都難以改變 對方的想法。最後他們試著不要當「開口」的那一方,而是開始「聆聽」。傾聽了一萬五 千場反對同婚人士的訪談後,他們終於找到滿意的對話腳本,稱為「深度遊說」。 不同於傳統遊說只丟下資訊就射後不理,深度遊說的方法需要更多時間用來對談。維吉妮 亞是同婚團體的遊說者,他拜訪了反對者古斯塔夫,對方開頭就說:「我們南美洲人不喜 歡死娘炮。上帝讓你生下來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自作主張。」維吉妮亞和緩的回覆:「 我生下來就是同性戀,這是天生的,而非一種選擇。」 接著維吉妮亞談到她對另一半的愛,並且邀請古斯塔夫也聊聊他的伴侶。對方說自己平日 幫失能的太太洗澡,願意為她做一切的事情,他接著坦承:「是上帝讓我有能力愛一個失 能的人。到頭來,愛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維吉妮亞表示深有同感,在找到共通點、建 立深層連結後,她最後才聊法律如何保障婚姻,給予伴侶雙方都受到尊重和保護的安全感 。 最後,古斯塔夫改變了立場,他願意投票反對原本的反同婚法案。深度遊說的影響力不斷 擴散,最後改變美國人對同性戀的態度。 我們可以發現,「深度遊說」是鼓勵投票者從自身經驗找出類似的情境,不要求對方想像 「當別人」的感覺,而是回想自己「有類似感受」的時刻。催化劑不會向所有人發送一樣 的主張,而是瞄準與人們自身目標最相關的議題。改從共通點出發,而不是從爭議點,對 方轉向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還可能拉著別人一起改變。 4.降低不確定性 當我們要做出一個改變,通常會伴隨著不確定性,我們會懷疑改變之後真的比較好嗎?當 我們內心產生猶豫,就會阻礙我們採取改變。催化劑就是要瞭解人們心中的猶豫,讓改變 可以被試用、被體驗、可以被復原,然後進一步去降低「人們對於改變之後的不確定性」 ,消除人們內心的猶豫。 時光倒轉到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還不盛行,但是有遠見的尼克.史文莫恩(Nick Swinmurn)已經有了用「網路電商賣鞋」的點子,他架設了名為 Shoesite 的網站開始做 起生意。但是人們並不買單,生意奇慘無比,後來他發現「人們並不放心在網路上面買鞋 」,與其買了才知道合不合腳,不如開車去賣場購物比較實際。 面臨資金即將燒盡之際,他們腦力激盪出了一個方法:「提供免運費」。當時所有電商都 把運費當成獲利來源,這麼做無疑是在賠錢。但是令人驚喜的是,業績反而開始扶搖直上 。人們開始一次購買兩到三種不同尺寸的鞋子,留下合腳的,退回不合的。消費者就像在 實體店試穿一樣,不用替試穿的機會付費,購物方式從此改變。免運費的策略消除了人們 網路買鞋的最大障礙:不確定性。對了,這家公司後來改名叫做 Zappos。 我們內心對改變和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書中除了介紹 Zappos 用 免運費降低前期成本的故事,還介紹了 DropBox 免費增值的應用、Acura 豪華汽車讓人 有機會認識的主動出擊策略、以及蔚為流行的後悔也沒關係的無條件退貨、退錢策略。降 低不確定性,將有助於人們接納改變。 5.提供佐證 有時候要促成一個改變,還是有可能會遭遇到對方要求「更多」證據佐證的情況。我們常 常會在心裡質疑,別人願意採取某個改變的理由,跟我自己會不會喜歡有關係嗎?所以催 化劑會「善用具有影響力的佐證來當援軍」,利用社群、親友、社會的影響力來弭平對方 的質疑。 澳洲研究人員曾經做過一個「人們如何回應音效的實驗」,他們邀請大學生戴上耳機聆聽 單口喜劇的錄音,A組單純聽喜劇,沒有其他的音效;B組則會聽見預錄的罐頭笑聲。實驗 結果發現B組的學生更容易笑出來,如果聽見別人也在笑,人們就更容易發笑。那麼,這 個「別人」是誰會有影響嗎? 研究人員做了第二種實驗,這一次都會加入一模一樣的罐頭笑聲。A組的學生被提前告知 ,待會聽到的笑聲是來自於跟你「同一個」大學的人。B組的學生則被告知,發出笑聲的 那些人來自和你支持「不同」球隊的人。實驗結果發現,A組一樣笑得很開心,但是B組以 為發出笑聲的人是非我族類,笑的程度和完全不播放罐頭笑聲時幾乎一樣。 所以,無論是餐廳的評論、旅館的評價、對於一個產品或服務的看法,我們會比較在乎「 情況和我們一樣的人」是怎麼說的。當對方的境況跟我們愈像,他們所提供的佐證就愈會 得到我們的信任。催化劑的做法就是找出能夠讓人們「套用在自己身上」的佐證,來克服 和轉換原本的問題。 後記:任何人都可成為催化劑 我第一次讀 《如何改變一個人》 是聽 Audible 英文版的有聲書,後來發現有中文版又 再回味了一次。這是一本非常好閱讀、重點清晰、故事生動的實用書籍,從這本書中我們 可以認識那些阻礙人們改變的因素,並且設法採取不同的策略去消除那些障礙。與其怪罪 別人為什麼不改變,不如去瞭解是什麼因素阻礙了他們,並且自己「主動出擊」,成為減 少阻力的「催化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作者的前一本著作《瘋潮行銷》似乎有著更高的評價,因此我也 入手了那本書,很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同樣類型的書籍, 還有談判和說服力專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博士的《影響力》,他 用紮實的研究和案例說明「讓人們改變行為的原因」,這本經典也非常值得一讀。 讀了許多這類型的書籍,我認為可以用一句寧靜禱文的美好詩句來做總結,這句話是這麼 說的:「神啊,請賜我寧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 ;請賜我智慧,以分辨二者的不同。」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更別說改變世界,我們唯 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懂得分辨這兩種差異,把心力放在你能改變的事情上,成為催化劑去減少 阻礙,外界人事物隨之而來的改變將讓你感到驚喜。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0652683.A.AE8.html ※ 編輯: wackynoteis (114.34.226.252 臺灣), 09/03/2021 15:06:53
handcreambox: 寫得真好 09/04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