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雙薪家庭進化論》一封寫給所有夫妻的情書,與3個必修的課題 如何兼顧家庭、事業、愛情?現代雙薪夫妻不可不知的3道轉變與問題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ples-that-work/ 說在前頭,我愛死《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了。作者訪談上百對伴侶充滿人性溫暖與掙 扎的故事,挑戰並顛覆一般人對雙薪家庭「愛情、工作難兩全」的舊觀念,透過廣泛多元 的分析與歸納,說明雙薪伴侶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解決共同的課題、成就彼此的人生。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總認為夫妻之間的工作成就與家庭生活,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 你贏、就是我輸」。然而,這本書否定了這種過時的看法,而且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 們要如何建構我們的人生,讓兩個人都事業成功、愛情圓滿?」 《雙薪家庭進化論》的作者是組織行為學教授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她主要研究自我認同、領導力、職涯發展,也很享受自己與丈夫吉安皮 耶羅共同經營的雙薪家庭生活。他們也曾面臨艱難的挑戰,共同面對並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ouples That Work」,指的是一種「行得通的雙薪伴侶」模式。 珍妮佛在書中反覆提及「work」這個字,指的不只是「工作」本身,而是夫妻為了順利度 過轉變(包含掙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無法度過的則分道揚鑣或彼此怨懟)。 珍妮佛訪談身處人生不同階段的伴侶,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說明,如何讓彼此的工作更 具意義、感情更加圓滿。至於該做出哪些努力?她說:「關鍵不在於你們做了些什麼,而 在於你們如何做這件事。」讀完這本書,你會懂得「如何」。 這本書的研究、訪談與分析手法 本書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且紮實。總共有113對雙薪夫妻受訪,76對處於第一段感情、37 對處於第二、三段。受訪年齡介於26~63歲,來自32個國家(35%北美洲、40%歐洲、25%其 他地區)。其中102對是異性戀,11對是同性戀。60%私人企業、40%則任學術、公職或其 他機構。 珍妮佛引用俄國哲學作家列夫.托爾泰斯(Lev Tolstoy)的名言:「一個人若懂得如何 工作、如何去愛,他就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不但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 己的工作。」說明人生真正精彩的樣貌,是工作與愛情兩者並重。 對於婚姻的解讀,列夫.托爾泰斯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寫道:「幸福的家 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珍妮佛則透過無數的訪談與分析,歸納出雙薪伴 侶在一生中會歷經的「三次轉變」,讓我們得以窺見幸福伴侶的相似之處,也會讀到不幸 伴侶的各種境遇。 雙薪夫妻必經的三次轉變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這本書說道:「你 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這個說法或許已經贏得許多掌聲與 認同,但珍妮佛將進一步探討,做出這個抉擇之後將面臨的各種狀況。 珍妮佛的研究發現,雙薪夫妻從開始交往到退休,總共會歷經三次轉變,每次轉變都會歷 經新的問題與挑戰,帶來不同的憂慮,以及嶄新的相處模式。以下是三種轉變的起因: 第一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蜜月期過後:來自於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大事,例如搬到其他地方 居住、被升職或解僱、孩子剛出生、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或是家人的健康問題等。讓 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必須彼此互相依賴。 第二次轉變通常發生在中年的危機: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們以「存在問題」的形式 呈現,使我們懷疑,自己過的究竟是誰的人生。夫妻不再迎合他人的要求與期待,必須思 考他們想從工作、親密關係中獲得什麼。 第三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老年空巢期:來自於孩子終於離巢去求學、工作後,夫妻在家庭的 角色發生轉換,這樣的角色轉換導致自我認同喪失,進而產生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思考 ,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可預期的轉變,夫妻必須共同面對,透過坦率的溝通、相互的支持,去回答這些轉變 產生的三個人生課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課題1.蜜月期過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珍妮佛提出最重要的溝通方法「共同協商」,她發現:「能成就彼此的夫妻會慎重 地做出決定——他們彼此坦誠、相互溝通,而不是其中一方含蓄地給予暗示。」真正的夫 妻生活都是從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底限與恐懼時才開始。 其次,是夫妻雙方怎麼分擔傳統「妻子」的角色。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都高估自己負擔 家務的比例。女性認為她們包辦了大部分的家務,男性則認為,家務是由兩人平均分攤。 實際上,一般男性每週做16小時的家事,女性則是26小時。 兩人的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幾乎都是因為分工不明確,而不是不均。對於如何分擔家務 的討論,有五個具體步驟:(1) 列出所有的家務工作、(2) 我們可以不用做哪些事?(3) 我想負責什麼工作?(4) 我們可以外包哪些事?(5) 我們要如何分攤其餘的工作? 最後,討論並選定一種工作順位模式:(1) 主要、次要模式,(2) 輪流模式,(3) 雙重主 要模式。三種模式都能造就圓滿的伴侶關係,前提是彼此坦率、明確地溝通,並根據真正 的感受、需求、渴望與恐懼,一起做出決定。 課題2.中年的危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解決中年危機碰到的「存在問題」,夫妻必須建立兩個重要的心態。第一個是「成長 心態」,意即:(1) 捨棄「對的人」這樣的觀念、(2) 對另一伴的努力表示感謝、(3) 不 要把挑戰都當成壞事、(4) 重視過程勝過結果、(5) 一起慶祝你們的成長。 第二個是「安全堡壘心態」,鼓勵對方勇於探索與冒險,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提供對方 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彼此才能發展成完整的個體。具體做法是:(1) 鼓勵對方進行探索、 (2) 避免過度干涉、(3) 給予情感支持。 珍妮佛發現,那些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夫妻,從一開始就讓彼此參與思考的過程。這不 代表他們都一起思考,也不代表沒有其他人參與,或者他們沒有留時間給自己。 這意味著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直接展開新的生涯。他們也許會捨棄舊有 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會一起找出新的模式。 課題3.老年空巢期: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此時的夫妻,進入職涯高原期、身體狀況不若以往、孩子(如果有的話)也離開了這個家 。早上醒來,發現最初愛上的那個人已經變得截然不同。這種境況,會刺激彼此開始思考 :「現在我是誰?」、「我想在有生之年變成什麼樣的人?」 珍妮佛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夫妻倆再次成為「探索者」。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對自己、對 周遭的人,以及對這個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很少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總是會問「為什 麼?」無論身處任何年紀都能成為探索者,但隨著年紀漸長、責任日漸加重,多數人反而 會壓抑自己的好奇心。 當夫妻倆一起成為探索者時,效果更好。當彼此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對另 一伴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時,將開啟強大的能力,一起重獲新生。珍妮佛遇過許多,在 此時規劃出新道路的夫妻,這通常都和一起工作或追尋共同興趣有關。 我最喜歡的婚姻故事:希爾克和謝爾蓋 希爾克(女)是一位戰地記者,自年輕走遍各地戰區,只有過短暫的戀情,卻一直無法與 任何人長久。謝爾蓋(男)是個汙水工程師,有家庭但喜歡前往世界各地解決問題,最後 與求安穩固定的前妻分道揚鑣,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消退。 兩人偶然在盧安達相遇後決定廝守終身,定居在雅典郊區的海邊。希爾克說這段感情讓她 「開啟心靈的覺知」,開始以更人性的角度撰寫戰區報導。謝爾蓋則重拾工作的活力,說 另一半讓他「工作表現變得更好」,他更投入、也更抽離,興趣變得更加廣泛。 珍妮佛分析道:「正因為有了這段感情,他們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他們並非獨自打拼 ,而是和另一半一起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他們之所以變得更成功,不是因為 犧牲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而正是因為這段感情使然。」 一般人都認為,雙薪夫妻能期待的頂多是經由協商與妥協,把對彼此工作的傷害降到最低 ,並維繫兩人之間的關係。今日雙薪夫妻之所以面臨困境,就是因為我們既想擁有成功的 事業,也想擁有圓滿的愛情。然而,我們往往太重視工作,卻忽略對愛情付出的重要性。 後記 讀《雙薪家庭進化論》的過程中,這句話尤其觸動我心頭:「多數夫妻之所以在第一次轉 變期間辛苦掙扎、極度焦慮,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成為伴侶,他們還是獨立看待自 己的工作、人生,以及應負的責任。然而,真正的人生伴侶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賴 。」 回想自己前年擅自決定轉職,在去年分享子彈筆記一文的時候提到:「我跟另一半累積已 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 乎要分手。」所幸後來以「我們」的方式重新思考與溝通,才得以順利度過那次的轉變。 珍妮佛在書尾的致謝辭寫下這一段:「我的老公吉安皮耶羅使我深受啟發,開始著手撰寫 這本書。他一直支持我、給我建議,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他在我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在我 開心時和我一起慶祝;他晚上經常讀書中的內容讀到很晚,並提供我寶貴的意見。」 最後,她用羨煞眾人的語氣感性地說道:「這本書可能是我寫過最長的一封情書,但它將 不會是最後一封。」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智慧與洞見,值得所有在工作、感情投注大量心力 的伴侶好好讀一讀,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夫妻文情並茂的真摯情書。 -- 閱讀前哨站:閱讀筆記|投資觀點|公益計畫|https://readingoutp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82942695.A.0EE.html
qqqm: 推這本,昨天剛看完 03/01 16:11
torah: 好具體,有興趣! 03/02 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