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讀後心得:面對反而是最好的解藥 在這苦樂交融的人生,學會接納一切情感,是你能為自己獻上的最美好禮物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why-do-i-do-that/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摯愛的親人因病離世,你說服自己,這對彼此都是一種解脫。但當 你觀看一部家庭電影時,忍不住抽泣,才發現傷痛從未遠去。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總 是習慣逃避和壓抑?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作者是擁有35年執業經驗的心理治療師約瑟夫.布爾戈( Joseph Burgo)。在這本備受心理醫師界讚賞的書中,他把心理學理論和生活案例做了完 美的融合,讓原本對心理學沒什麼概念的我,可以很快進入狀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事情,會被大腦轉化成情緒,然後自然地選擇一種習慣處理的方 式。但是,當這個情緒太過強烈而無法承受之時,我們為了逃避,就會選擇壓抑、否認、 轉移、理想化之類的方式去處理,作者稱為這些行為是「心理防衛機制」。 例如遭遇極大的哀痛,選擇「壓抑」;或者遭到上司的責難,卻選擇「遷怒」別人;甚至 明知遭到情人不平等的對待,卻過度「理想化」對方,選擇逆來順受。然而,一切的心理 防衛機制,其實都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作者透過許多生活中的案例,教我們如何「辨認」自己與別人表現出的防衛機制,也教我 們如何「卸下」這些防衛機制,與內心真實的情緒共處。最終,讓我們學會「為什麼懂得 面對不舒服情緒的人,反而能體驗更豐富的人生,以及如何成為這樣的人」。 |只有經歷了痛苦,方能真正醒過來。—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 你的心理防衛類型是什麼? 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會邀請你做一個練習題,確認自己比較符合哪種情況。不得不說, 這個練習題深深地吸引了我。當我發現自己幾乎完全符合其中一個組別時,我就更迫不及 待繼續讀下去,彷彿這本書就是為我而寫。 因此,我想邀請你花三分鐘做這個練習,找出自己可能不曾察覺的「心理防衛類型」。請 認真閱讀以下內容,挑選符合你自己的敘述。挑選那些符合你「真實現況」的敘述,而不 是你心中「想成為的樣子」的敘述。建議你拿張白紙,紀錄下每個組別的數量: A類:第一組 我不相信在我有需要時,別人會幫我 我總是遇到黏人類型的人 我認為太黏人和依賴都是一種軟弱表現 我很少暴飲暴食,可以自主控制飲食 對我來說,「性」並不如別人所認為的那樣重要 想把事辦好,就得親自動手 A類:第二組 遇到問題時,我總是幻想會有人替我「解決」 我不算暴飲暴食,但我希望自己能更確實地控制飲食 每次談戀愛,都會全心投入有時 我太依賴他人了 即使我知道這樣不好,但我有時還是會在約會時和對方發生關係 我對別人的重視,似乎勝過他們對我的重視 B類:第三組 表露激烈的情緒,會讓我感到不安 我很少流淚,只會偶爾在看悲傷電影的時候落淚 我很少生氣,從不會發火 我超級好說話 我時常嘗試新事物,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我總是擔心稍不留意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B類:第四組 我經常反應過度,隨之又懊悔不已 我認為被情緒吞沒很正常 我希望自己沒有情緒上的波動 我經常感到混亂,失去控制 我發脾氣的次數,數都數不清 我感覺自己像是壓抑了一大堆緊張的感覺 C類:第五組 我會花很長時間照鏡子 我會把大部分的積蓄用來買衣服、打扮自己 經常有人羨慕我的長相/成功/性格 在人際關係上,很少人符合我的交往標準 我喜歡在聚會時成為焦點 我認為對他人表現出不耐煩或輕視很正常 C類:第六組 我常感到自己「不如」朋友或初識之人 我容易對自己犯下的錯誤過分自責 我時常會對他人及他們的生活感到嫉妒 我害怕被人看輕 我無法接受批評並對此十分抗拒 我希望自己是另一個人 做完練習後,你也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每一組中的個別敘述產生同感,而不是完全對應某一 組的內容。重點並不是為了把自己歸類,而是瞭解你需要面對的心理挑戰是什麼。這是一 個辨識自己防衛機制的前奏,每個人都有可能和上述的所有議題糾纏著。 |自由的代價是時刻保持警覺。—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馬斯.傑弗遜 三種心理課題和對應的防衛類型 做完練習題之後,可以把自己傾向的類別對應到三種最常見的心理課題:A類是對需求、 慾望和依賴的問題;B類針對的是強烈的情緒與自我控制;C類則是關於自尊以及如何在 關係之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課題。 傾向第一組的讀者,很難承認自己的需求或依賴,防衛機制在於否認依賴,並勸自己忽視 欲望和需求。傾向第二組的讀者,反而過度依賴別人,被欲望和需求牽著鼻子走,防衛機 制是透過控制對方,讓自己得到有掌控感的安心。 傾向第三組的讀者,容易在面對強烈情緒時感到不自在。防衛機制是壓抑情緒,或逃避任 何造成這種情緒的局面。傾向第四組的讀者,經常感覺被自己的情緒吞沒,防衛機制是嘗 試不同的方式擺脫這些感受,或把情緒轉移到別的地方或人身上。 認同第五組和第六組敘述的讀者,都在與羞恥感和低自尊抗爭。傾向第五組的讀者,防衛 機制是為了說服自己及他人,相信與事實相反的那一面。傾向第六組的讀者,選擇的防衛 機制大部分會令他們失望,渴望成為另一個人本身就是一種防衛機制。 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發的三個重點 這一年多來,自從我用子彈筆記維持寫日誌的習慣、以及偶爾進行正念冥想之後,透過回 顧,發現自己有「迴避衝突、壓抑憤怒」的習慣傾向。當我瀏覽這本書的簡介與書評之後 ,意識到自己的習慣,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便產生興趣想更深入瞭解。 透過書中的引導,我漸漸地體會到,當自己選擇迴避這些痛苦情緒的同時,卻會失去了運 用這些情緒所能帶來的好處。例如有建設性的衝突,能讓問題獲得更有創意的解法;適時 表達憤怒,又不流於破壞性的詆毀,有助於推展事情的進展,或在受到苛刻時保護自己。 作者總共解析了十種人們常用的防衛機制,並且在每個章節的結尾,提出許多問題讓你回 答(就像心理諮詢師對你提問)。以下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感到最有啟發的三個重點。 1.我們無法逃避情緒,要學會接納與共存 這本書不同於普通的勵志書籍,作者不會要你擺脫痛苦、消滅恐懼、壓抑憤怒,因為這些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刻意逃避這些情緒,就會產生逃避與防衛的心態。結果,當 我們的防衛太嚴重或根深蒂固時,反而不可能體驗到豐富而滿足的情感生活。 事實上,人類不可能一直處於友善狀態。那些不為社會接受的情緒,如憤怒、仇恨、嫉妒 與妒忌,同樣屬於情感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學會接納 「無法逃避情緒」的事實,並且學會如何更妥善地應對情緒。 我特別喜歡作者對於「如何面對情緒」的見解,他說:「別期望自己能戰勝或擺脫這些令 人痛苦的感受。你並不是要成為一個更開明的大好人,再也不售這些難題的困擾,而是當 痛苦出現時,學會使用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2.什麼是健康的心理狀態?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常面對的心理課題有三種,與之對應的健康心理狀態分別是:(1) 需求與依賴的問題:誠實接納自己的需求、(2)情緒問題:學習忍受強烈的情感、(3 )自尊問題:懂得發展出自我價值感。 你能接納剛剛好的依賴性,並得到真正需要的東西。你擁有深刻的感受力,卻不擔心被其 淹沒,並相信這些情感會賦予生命與關係更多意義。你信任自我,雖然對自己並非百分之 百滿意,但堅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永不放棄成長的人。 除了我們常聽到「踏出舒適圈」的職場建議之外,這個觀念用在提升心理健康一樣適用: 「真正的心理成長,只有在選擇去做舒適圈以外的事情時才會發生。防衛機制是在內心養 成的應對習慣,若要成長,就得做與內心習慣相違背的事。」 3.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作者對這本書還有一個期許,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我認為可以把「 治療」這個詞改成「傾聽」,換個說法就是「心理傾聽師」,當你懂得如何傾聽自己內心 的聲音,將視角抽離、觀察自己,某種程度上你就成了自己的傾聽者。 就像最近另一本同為心理治療師寫的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也提到類似的概念:「 心理諮商提供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用同理心的角度傾聽,引導對方發現內心的聲音,從 旁支持讓對方自己想出解決對策。」 前最常見、也是我持續在練習的就是用「正念冥想」,觀察自己當下感受到的情緒。體驗 它,傾聽它,但不要讓情緒完全主導自己的決定。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情緒,因為很多時候 它們只是你防衛心態的展現。 擴大對自身感覺與頭腦認知的意識,與控制我們的「心念」保持距離。我們可以不時從自 己的想法裡抽離出來,就像站在河流的對岸,看著想法一個接一個地從大腦中流過。學習 傾聽自己的內心,與痛苦和喜樂共處,放手體驗但不隨之起舞。 |痛苦本身所帶來的問題,遠比不上我們為了抗拒痛苦而造成的問題還多。 後記:與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的閱讀過程,就像帶著自己走上一段內心聲音的探索之旅。 就像這本書的英文書名「Why do I do that?」的問題,隨著自己回答書中各種角度提出 的問句,逐漸明瞭自己慣性的防衛行為,為什麼選擇這麼做的背後原因。 我也回想起脫北者朴研美在自傳《為了活下去》說的這段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跨越的 沙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心理課題,那片沙漠雖然充滿了危險、痛苦、不 願面對的回憶,但終將是我們需要面對跟跨越的課題。 推薦這充滿真誠和情感的書,給每個不知不覺就開啟逃避模式的人。你可以把它當成探索 自我情緒的實用指南,也可以作為一個無聲陪伴的傾聽者。當你跟書中的問題進行對話, 也等於跟內心的自己展開對話,我們需要有與這個苦樂交融的生活正面對決的勇氣。 最後,送給我自己也送給你,書中這段讓我回味許久的段落:「除了不可避免的挫敗與痛 苦,你在無數體驗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珍視自己擁有的關係,同時在家人、朋友與伴 侶的關係中找到了深刻的意義。大多數時候,僅僅只是活著,便讓你感到慶幸不已。」 |我們終將活成內心無比強大的自己。— 本書作者約瑟夫.布爾戈 -- 閱讀前哨站:閱讀筆記|投資觀點|公益計畫|https://readingoutpos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4.226.2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4472354.A.B3E.html
RLH: 謝謝 07/11 23:47
messfang: 謝謝分享 07/12 01:36
also500: 感謝分享~ 07/12 11:23
ilsg: 謝謝分享 07/12 12:54
taelia: 謝謝分享 07/12 18:22
lplptttt: 謝謝分享 07/12 19:03
bizzz5171: 感謝分享 07/13 00:10
as4723903: 謝謝分享,多虧原OP分享,否則可能略過此書,書名看起 07/13 18:07
as4723903: 來我不太需要,但內容好像可以讓我更了解自己內心反應 07/13 18:07
as4723903: ,感謝! 07/13 18:07
mawan: 很棒的分享! 07/14 07:38
ieyasuli: 很棒的分享,謝謝。 07/15 19:03
neive: 謝謝分享~ 07/16 10:16
firejet: 推 來找書看看 07/22 17:48
warmup: 感謝分享 07/29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