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金元時期作家名覽(三) 陳泰   元詩人。字志同﹐號所安。茶陵(今屬湖南)人。延枯元年(1314)與歐陽玄同舉於鄉﹐以《天馬賦》得薦﹐考官批其卷曰﹕“氣骨蒼古﹐音節悠然。天門洞開﹐天馬可以自見矣﹗”延訪二年中進士﹐授龍泉主簿。然仕途不順﹐棲遲薄宦﹐唯以吟詠腎冶﹐竟至以終。其著作生前亦未成集﹐後由其曾孫陳樸輯以成編﹐明華亭教諭陳章刊行於世﹐故題為《所安道集》(一卷)。其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三六。 杜本(1276─1350)   元詩人。字伯原(又稱原父)﹐號清碧。清江(今江西樟樹)人。以上《救荒策》被薦於朝﹐召至京師未久歸隱武夷山中。文宗以幣征之﹐不赴。至正三年(1343)以右丞相脫脫舉薦召為翰林待制兼國史編修﹐行至杭州﹐稱疾固辭。平生沉靜寡欲﹐溫和好義。博學善屬文﹐天文地理、律歷度數靡不通究﹐尤工於篆隸書。所著《四書表義》、《六書通編》、《十原》等書﹐今未見傳﹔所增定《傷寒金鏡錄》﹐今尚存。又編輯《谷音》二卷﹐皆宋逸民詩選。死後門人程嗣祖輯其遺詩編為《清江碧峰集》一卷﹐《元詩選》錄其詩二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九、《清江碧蟑集》卷首危素所撰墓碑。 於文傳(127─1353)   元詩人。字壽道﹐號仁裡﹐晚號止齋。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嗜學﹐未冠﹐已有聲譽。長為蘇州及金壇兩縣學教諭﹐遷饒州慈湖書院山長。延訪二年(1315)登進士第﹐授昌國州同知﹐累遷長洲、烏程兩縣尹﹐升美源、吳江兩知州。所至清吏弊、纖民力﹐有古循吏之風。至正三年(1343)奉詔預修《宋史》﹐五年書成﹐授集賢待制﹐尋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元史》本傳謂其“氣貌沖偉﹐識度凝遠”﹐“為文務雅正﹐不事浮藻”。《元詩選》三集輯有《仁裡漫稿》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黃澄《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二七《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幹公神道碑》、《元史》卷一八五。 張雨(1277一約1348)   一作張天雨。元詩人。舊名澤之﹐又名嗣真﹔字伯雨﹐號貞居子﹐又號句曲外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博覽群籍﹐染翰為辭﹐悉有法度可觀。然性猖介﹐鄙流俗﹐不欲隨人俯仰。年甫弱冠﹐遍遊天台、括蒼諸名山﹐遂棄家為道士﹐登茅山。趙孟順與友善﹐以陶弘景期之。晚年與倪班、顧政、楊維板請人遊。維幀一代人望﹐獨尊其為前輩。年及古稀﹐又識劉基﹐如平生歡。著有《句曲外史集》﹐備詩、文、詞各體。《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豪邁灑落﹐體格道上”。另著有《玄品錄》。生平事跡見《新元史》卷二三八。 黃3ff(1277─1357)   元詩文家。字晉卿。義烏(今屬浙江)人。延枯二年(1315)進士。授台州臨海丞﹐歷諸暨州判官。至順二年(1331)﹐入為翰林應舉同知制浩﹐兼國史院編修﹐轉國子博士﹐出為江浙儒學提舉。至正三年(1343)引歸﹐以秘書少監致仕。七年﹐起為翰林直學士﹐升侍講。十年南還。年後溢文獻。詩文與虞集、揭溪斯、柳貫齊名﹐號“儒林四傑”。作文一以經術為本﹐布置謹嚴。工詩﹐所作《上京道中雜詩十二首》﹐盛傳於時。有《金華黃先生文集》傳世。生平事跡見★鵅撰L肪硪話艘弧? 周$sf(1277──1365)   元曲家、音韻學家。字日湛﹐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宋周邦彥後裔。工樂府、善音律。鑒於世之作樂府有逢雙不對﹐襯字尤多﹐或用韻不一﹐或拗而難唱﹐或歌其字音非其字等病﹐令人無所守﹐乃於泰定元年(1324)總結時人北曲音韻規律﹐著《中原音韻》﹐以為正語之本﹐變雅之端。以字之清濁分平聲為陰陽﹐以入聲直促難諧音調而悉派三聲。不僅為北曲音律之準繩﹐後亦為南曲傳奇所遵守﹐對近代“官話”至今日之普通話﹐影響深遠。書後附“正語作詞起例”﹐對辨音用字、宮調曲牌及“作詞十法”均有規范論述。元虞集、歐陽玄、羅可信、李祈、瑣非復初等均為之作序。《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三十一首﹐套數三套﹐殘句六句。無虞集序稱其曲“隨時體制﹐不失法度﹐屬律必嚴﹐比率必切﹐審律必當﹐擇字必精”。瑣非復初序雲其“所作樂府﹐回文、集句、連環、簡梅、雪花諸體﹐皆作今人之所不能作者。……而公議曰﹕‘德清之韻﹐不獨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詞﹐不惟江南﹐實當時之獨步也’”。《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玉笛橫秋”。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中原音韻》諸序及自序。 班推志   元詩人、散曲家。字彥功﹐號恕齋。對樑(今河南開封)人﹐寓居杭州(今屬浙江)。師事文學家書法家鄧文原。元貞間隨文原至京為裕聖皇後書大藏經。泰定間補浮樑州教授﹐除本州判官。致和元年(1328)調紹興路總管府推官。至順三年(1332)遷秘書監典簿。後至元三年(1337)出為常熟知州。至正初除江浙儒學提舉﹐秩滿至京授集賢待制。後南歸﹐卒於杭州。與許有壬、黃港、王逢、李祁、楊維極等交遊唱和。書學二王及金王庭憲﹐有“家家恕齋字”之名。亦善畫﹐許有壬、張宏嘗為作題畫詩。《元詩選》錄存其詩辿誚瞴T度□□3□反嫫涮資□惶住﹗短□駝□羝住妨舋涿□淞敖蘢鰲敝小G逋跏空頡凍乇迸繼浮肺健把騫Γ□□鬆拼是□摺薄I□絞錄<□□圃觥督鴰□葡壬□募□肪硪籓《杭州路儒學興造記》、《書史會要》卷七、《道光浮樑縣志》卷七。 華景臣   一作難舜臣。元曲家。字景賢。揚州沖屬江蘇)人。鐘嗣成《錄鬼簿》言其大德七年(1303)曾至杭州與鐘相識。自幼讀書刻苦﹐以水沃面﹐雙眸紅赤﹐不能遠視﹐心性聰明﹐酷嗜音律。居揚州時﹐諸友俱作《高祖還鄉》套數﹐景臣所作《哨遍》設想新奇﹐寓莊於諧﹐諸公皆出其下。又作《一枝花》套曲﹐鐘嗣成受其“工巧”。此外有套數二套﹐俱見《太平樂府》。另有雜劇《屈原投江》、《千裡投人》、《牡丹記》三本﹐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鳳管秋聲”。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序   元詩人。字仲倫。東陽(今屬浙江)人。善詩文﹐從許謙遊﹐為文以左、國、史、漢為標格。嘗遊京師﹐宋獎、危素輩見其所著《四書新說》﹐引為莫逆交。左丞許有壬曾言於中書﹐碟江浙行省﹐使為學官﹐未用而省遇火﹐謀亦隨毀﹐遂絕意仕進﹐歸隱東白山中﹐與詩友陳樵日相唱和以自樂。早年曾追和李賀樂府詩﹐其氣韻詞調亦頗近似。著有《細組集》。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項炯(1278──1338)   元詩人。字可立。臨海(今屬浙江)人。端行積學﹐通群經大義﹐為當時隱居名儒。一時名公碩士﹐如黃灣、張窈、陳李皆從之遊。曾居蘇州甫裡書院﹐時與玉山主人顧被唱和。《元詩選》稱﹕“其古樂府如《吳宮怨》、《公莫舞》、《空井辭》、《江南弄》等篇酷似李長吉。惜其詩不多傳。”著有《可立集》。生平事跡見元黃灣《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四《項可立墓志銘》。 王都中(1278─1341)   元詩人。字元俞﹐一字邦翰﹐號本齋。福寧(今福建霞浦)人。父積翁﹐至元甲申(1284)出使日本﹐遇難於海上。世祖念之﹐授都中為平江路總管府治中。秩滿﹐除浙東宣慰副使﹐歷郴州、饒州兩路總管﹐所至政平訟理。遷兩浙鹽運使﹐歷福建、浙東、廣東宣慰使元帥﹐境內無不晏然。後至元間﹐以戶部尚書領兩淮鹽運﹐終江浙行省參政。卒﹐澄清獻。《元史》為之立傳﹐但紀事有誤。有詩三卷﹐來傳。《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本齋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黃澄《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一《正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參知政事王公墓志銘》。 錢良右(1278─1344)   元詩人、書法家。右一作訪﹐字翼之﹐號江村民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言談舉止有儒者之風。與趙孟順、鄧文原交誼篤厚。至大間任吳縣儒學教諭。後卸職﹐無意仕進﹐閒居三十年﹐居所座客常滿﹐詠歌酣喀無虛日。會被旨﹐使書《農桑輯要》、《大學衍義》。工於書法﹐篆、隸、真、行、草無不精絕﹐豪家貴人咸珍藏之。或有所挾而強使為之﹐雖奉百金而不應。人以“江村先生”稱之。有詩文雜著若幹卷﹐虞集為之序。《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江村先生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黃沿《金華黃先生文集倦三二《錢翼之墓志銘》。 王良(1278─1348)   元詩人。字止善﹐號止齋﹐晚年又號鸚遊子。諸暨(今屬浙江)人。少時勤學﹐尚節氣﹐不苟事言說。淮東廉訪司辟為書吏﹐考滿﹐調廬州錄事判官。歷建德縣尹、兩浙運鹽司經歷、海道清運都萬戶府經歷﹐遷江浙行省檢校官﹐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員外郎﹐所至皆能興利除害。以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元詩選》謂其“論詩務取法古人之雄渾﹐而脫去近世萎東之習”。其詩文頗為當時名士趙孟擷、鄧文原賞識。《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止止齋稿》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黃話《金華黃先生文集》卷三四《中憲大夫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王公墓志銘》、《元史》卷一九二。 陳極(1278─1365)   元詩文家。字君采(一作居采)。東陽(今屬浙江)人。幼承家學淵源。至正中遭亂不仕﹐隱居於固谷﹐以種藥、著書為樂﹐戴華陽巾﹐衣鹿皮﹐因自號鹿皮子。受虞集、黃話、歐陽玄器重﹐時有書信往還。有《鹿皮子集》四卷。《四庫全書總目》評曰﹕“論其所長﹐當仍在文章。”“其古賦落落有奇氣。詩古體五言勝七言﹐近體七言勝五言。大抵七言古體學溫庭范﹐以幽艷為宗﹔七言近體學陸龜蒙﹐而雕削往往太甚。”長於說經﹐然其著述如《易象數新說》、《洪范傳》等﹐今均不存。生平事跡見明宋流《宋文憲公全集》卷五《陳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銘》。 彭炳   元詩人。字元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喜與海內豪傑遊﹐歷齊秦至京都﹐駙馬烏谷孫事以師禮。至正十一年(1351)征為端本堂說書﹐不就。潛心經學﹐詩學陶、柳﹐如“明河夜無聲﹐茅亭四檐月”(《明卷》)、“燕拂輕花過﹐雲隨曲水流”(《草亭》)之句﹐不減柴桑、愚溪之風。著有《元亮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同恕(庵集)卷五《彭氏新瑩石表》、《元詩選》三集。 倪造原   元詩人。字太初。安仁(今屬湖南)人。工詩文﹐以明經就試﹐弗利於有司而不第﹐乃漫遊山川﹐所至吟詠弗輟﹐後歿於京都﹐當朝禮重而葬之﹐題其碑曰“江南吟士之墓”。《元詩選》輯有其《太初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古今圖書集成‧文學典》卷九O。 李源道   元詩人。字仲淵﹐號沖齋(一作行齋)。關中(今陝西渭河流域)人。宦學三川﹐歷四川行省員外郎﹐入為監察御史﹐延傷五年(1318)遷翰林直學士﹐出為雲南肅政廉訪使。累遷翰林侍讀學士﹐官至雲南行省參知政事。工詩﹐吳澄《李侍讀詩序》曰﹕“仲淵心易直而①백3。□湮□□殘□淙耍□盤邐逖勻縞□諼骸13□□圓簧嫫搿17閡韻鹿餼啊F□栽友裕□驃婧踔由截╣啵□╢醚□恐□潿□蘗裟選T賈□□□□逡慘噯弧﹗保a段□惱□□肪磯□□┤□嗌9觶□對□□ 啡□□□舋洹噸僭塩□芬瘓聿8狡湫〈□? 楊敬德   元文學家。字仲禮。臨海(今屬浙江)人。歷官應奉翰林文字。泰定三年(1326)夏﹐選受江浙儒學提舉。王士熙《送楊仲禮序》曰﹕“楊君居史館久﹐文精思得﹐言議濟濟﹐志於事功﹐卓然勇往之資也。”(蘇天爵《元文類》卷三六)曾修《赤城元統志》。有《仲禮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馬祖常(1279─1338)   元詩人。字伯庸。世出雍古部﹐祖輩有錫裡吉思者為鳳翔府兵馬判官﹐子孫以馬為氏。父馬潤任漳州總管府同知﹐家於光州。延枯初進士第一﹐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劾姦相鐵木造罷之。後姦相復出﹐欲中傷之﹐乃辭官。姦相死﹐除翰林待制﹐遷翰林直學士﹐拜禮部尚書﹐再拜御史中丞兼樞密副使。詩文頗受當時文人讚賞﹐《元史》本傳稱其“工於文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成一家之言。尤致力於詩﹐圓密清麗﹐大篇短章無不可傳者”。有《石田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四三。 陳柏(約1279─1339)   元詩人。字新市﹐號雲順。泅州(今江蘇阿胎)人。嘗為禮部侍儀舍人﹐閣老名公﹐莫不折節與交﹐皆呼陳公子。官至太常院太祝。後至元五年(1339)為余姚州同知﹐九月卒於杭。性豪宕不羈﹐人以陳顛稱之。好結客﹐積金不數年散盡。《元詩選》輯有其《雲橋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詩紀事》卷一八、《元詩選》二集。 張可久(1279一約1354)   元散曲家。字小山。祖籍慶元(今浙江勤縣)﹐後移家杭州。大德末曾北遊平江、無錫、鎮江、揚州腔N兀□臃貿跤肭□夜嵩剖□□魏□稀Q臃昧□輳?1319)春﹐編定散曲集《今樂府》﹐貫雲石為之序雲﹕“小山以儒家讀書萬卷﹐四十猶未遇。”至治初始離杭任紹興路吏。泰定初遷行州路吏﹐至至順元年(1330)猶然。後數年﹐調桐廬典史。秩滿﹐約於後至元五年(1339)退隱於浙江德清余不溪。至正二年(1342)出為徽州路稅務大使監稅於勤縣鬆源。九年(1349)﹐為昆山幕僚後歸隱西湖以終。平生與曲家盧摯、馬致遠、馮子振、劉致、薛昂夫、吳弘道、胡存善、馬謙齋、高拭、大食惟寅﹐詩人趙孟擷、李炯、李祁、錢惟善、張雨、倪鰱、張仲深、王壽衍﹐慶元路總管胡元(容齋)、行州路總管趙仲禮(肅齋)、盧景(彥遠)﹐歌妓藝人楊駒兒、張玉卿、樊素雲等交遊﹐多有唱和。散曲創作數量為元人第一﹐生前即編定《今樂府》、《吳鹽》、《蘇堤漁唱》、《新樂府》四種曲集﹐已使。今存元末胡存善編次《小山樂府》﹐元抄本《小山北曲聯樂府》﹐明李開先編《張小山小令》﹐清《四庫全書》收《張小山小令》。任鈉整理重編《小山樂府》。《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曲九套。風格清雅明麗﹐時人譽為“玉龍嘶斷彩鳥鳴”(馮子振《題張小山(蘇堤漁唱叩)﹐“心馳八表快神遊……聲傳南國﹐名播中州”(大食惟寅《奉寄小山先輩》)﹐“字字清殊﹐光生照殿珠”(高拭《題小山(蘇堤漁唱N)。《太和正音譜》列其名第二﹐評其詞“如瑤天簽鶴”﹐“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李開先序其集﹐更將其與喬吉比之為唐詩之李、杜。明王政德《曲律》、清劉熙載《詞曲概》咸以為張又在喬之上。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寧希元《張可久生平事跡考略》(《中華戲曲》總第七輯)。 王士熙(﹖一約1342)   元詩人。字繼學。東平(今屬山東)人。出身文學世家。嘗師事鄧文原﹐博學工詩。至治初為翰林待制﹐泰定四年(1327)累官中書省參政。因事被貶﹐天歷Th年(1329)放還鄉裡。順帝即位﹐起為江東廉訪使。後至元二年(1336)遷南台侍御史。至正H年(1342)升南台御史中丞﹐未幾率。其為詩﹐長於樂府歌行。與袁桶、馬祖常、虞集、揭溪斯、宋本輩唱和館閣﹐雕章麗句﹐臉炙人口。論者以為有元盛世之音。《元詩選》二集輯有其《江亭集》(《四庫全書總目》作《王魯公詩鈔》)一卷。生平事跡見《元書浩五八。 胡助   元詩人。字古愚﹐一字履信﹐號純白道人。要州東陽(今屬浙江)人。始舉茂才為教官﹐除建康路儒學錄﹐歷美化書院山長﹐溫州路儒學教授﹐入為翰林編修﹐累遷太常博士。至正五年(1345)致仕歸。遺言勿乞人狀其行銘其墓﹐而自著《純白先生自傳》。著有《純白齋類稿》H十卷。吳澄《胡助詩序》雲﹕“金華胡助詩﹐如春蘭萌芽﹐夏竹含算﹐露滋雨洗之余﹐苗苗幽媚﹐娟娟凈好。五七言古近體皆然。”(《吳文正集低二二》生平事跡見《純白齋類稿》卷一八《純白先生自傳》、《元史類編》卷三九。 楊朝英   元散曲家。字英甫﹐號泊齋。青城(今山東高青)人﹐家於龍興(今江西南昌)。至元末元貞初曾官郡守、郎中﹐後歸隱。與詩人張之翰、曲家貫雲石、阿裡西成等唱和。皇慶中編第一部散曲總集《陽春白雪》﹐貫雲石為之序﹔至正十一年(1351)又編《太平樂府》﹐元人散曲多賴此二書以傳。《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七首﹐多寫景嘆世之作。元楊維幀《周月湖今樂府序》雲﹕“士大夫以今樂府成鳴者﹐奇巧莫如關漢卿、慶吉甫、楊清齋、盧疏齋。”(《東維子集》卷─一)《太和正音譜》評其曲詞“如碧海珊瑚”。生平事跡見元張之翰《西巖集》卷一《楊英甫郎中治齋》、《陽春白雪》與《太平樂府》署題、元周糞公詮情集》卷五《上歐陽玄詩序》。 王進德   元詩人。字仁父。高唐(今屬山東)人。工詩﹐初由中書椽除戶部主事﹐至治元年(132)拜南台御史﹐累遷治書侍御史﹐出為淮南廉訪使﹐轉江浙參政﹐召拜御史中丞﹐後至元二年(1336)把中書左丞。卒後﹐虞集為撰墓碑。《元詩選》輯有其《仁父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郭天(1280─1335)   元詩人、書畫家。字天錫﹐號雲山。丹徒(今屬江蘇)人。工詩善畫﹐累試不第。美須髯﹐人稱郭髯。歷饒州都江書院山長﹐辟江浙省椽。畫學米布﹐師事高克恭。嘗往來錫山﹐與倪期交往最久。倪鰱《題郭天錫畫》雲﹕“郭髯余所愛﹐詩畫總名家。水際三叉路﹐毫端五色霞。米顛船每泊﹐陶令酒能賒。猶憶相過處﹐清吟夜煮茶。”(清問閣全集)卷三)著有《快雪齋集》、《客杭日記》各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鄭天佑《僑吳集》卷六《郭天錫雲山》、《元詩選》二集。 喬吉(約1280─1345)   元曲家。一名吉甫﹐字夢符﹐號安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太原(今屬山西)人。美容儀﹐能詞章﹐以威嚴自飭﹐人敬畏之。終生不仕﹐流連江湖﹐自稱“江湖狀元”、“風月神仙”。後居杭州太乙宮前﹐有題酉湖《梧葉兒》百篇﹐名公為之序。平生知音甚少﹐唯與歌妓李楚儀、張天香、崔秀卿、因子成、周士宜、王玉蓮、江雲、王柔卿、朱阿嬌、李玉真、常鳳哥、朱翠英、顧觀音、孫梅哥、郭蓮兒、劉牙兒等有交往題贈﹐尤與李楚儀交情最密。所作雜劇十一種﹐今存有《兩世姻緣》、《金錢記》、《揚州夢》三種﹐皆風光腐旋之愛情喜劇﹔其余《黃金台》、《荊公遣妾》、《勘風情》、《認玉故》、《托妻寄子》、《節婦牌》、《九龍廟》、《賢孝婦》八種皆佚。嘗謂﹕“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麗﹐中牷撬W矗□嵋□熗痢15裙笤謔孜補崠□□饉記逍隆﹗保a蛾「□肌肪戇恕蹲鶻窶指□a罰├瀋3□□□鴨□小緞市實廊死指□貳Ⅰ段暮□菁□省返缺鵂□惺饋C骼羈□扔直囁獺肚敲畏□×睢芬瘓懟H胃鐘種□□睹畏□3□范□懟﹗度□□3□盪嫫湫×□□倭憔攀祝□資□□惶住J□拷齟斡謖趴刪枚□脛□朊□D諶荻嘈瓷剿□衛旨澳信□□椋□綹衿媲煞拋藎□鈑骰□潰□潘準姘□□□謇讎紗□懟﹗短□駝□羝住肺狡浯省叭縞聹」睦恕H秈□飪縞聹。□倌□詿笱螅□ㄌ渦謨濬□囟現諏髦□啤薄@羈□瘸浦□□□欣畎祝□霸探灝□□□緦韉饜Γ□種殖銎娑澂皇□□鄭歡嘍嘁嬪貧澂皇□□常瘓渚漵盟錐澂皇□湮□模□鑰晌接脛□□瘛保a肚敲畏□×鈽頡罰□G褰寡□兌子嗲萋肌貳16畹髟□隊甏邇□啊返冉砸雲漵牘亍18懟18﹗□住八拇蠹搖輩17形□耙淮□奘幀薄F瀋3□刪透□哂讜泳紜I□絞錄<□堵脊聿盡貳8氛□淞對□□□蠹衣源□貳? 吳$(1280─1354)   元詩人、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嘉興(今屬浙江)人。工詩﹐善畫山水竹石﹐每畫輒題詩其上﹐詩、書、畫皆精﹐時人號為“三絕”。與黃公望、倪現王蒙有元畫苑四大家之稱。性高介﹐隱居不仕。所居曰“梅花庵”﹐自署“梅花庵主”。倪期有《吳仲圭山水》詩雲﹔“道人家住梅花村﹐窗下鬆醒滿石尊﹔醉後揮毫寫山色﹐嵐靠雲氣淡無痕。”(《清悶閣全集》卷七)著有《梅花道人遺墨》二卷。《元詩選》H集錄其詩一百四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八、《元書》卷九一。 陳德永   元詩文家。字叔夏﹐號兩峰。黃巖(今屬浙江)人。自幼聰慧﹐從盛象翁、林級齋遊。德望清重﹐書宗李北海。為宋末詩人、畫家王柏再傳弟子﹐學者稱“兩峰先生”。曾任和靖書院山長﹐歷官江浙儒學提舉。《元詩選》弓阮清江人杜本言﹐稱其“文章似歐陽子﹐尤長於理”。《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兩峰慚草》一卷。生平事跡見《書史會要》卷七。 陳天揭   元詩人。錫一作賜﹐字載之﹐號晉齋。福寧(今福建霞浦)人。歷任福寧州學正、泉州路學教授﹐轉鹽運提舉大使。天歷二年(1329)累遷定海縣尹﹐至順初改尹建陽﹐秩滿﹐加奉議大夫﹐知福清州。年來六十致仕歸﹐與王薦等十人共為著英會。壽八十而終。程矩夫《題陳天錫載之詩後》雲﹕“在在辭家日﹐悠悠上國心。關河題欲遍﹐雲海夢初深。卷裡英雄跡﹐人間正始音。成連舟已遠﹐空對伯牙琴。”(《雪樓集》卷二六)工於詩﹐有《鳴琴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志》卷七六、《元詩選》三集。 俞遠   元詩人。字之近﹐號空谷﹐因稱空谷先生。江陰(今屬江蘇)人。身骨清瘦﹐好讀書﹐隱居教授﹐篤行古道。至正壬辰(1352)﹐寇過殘毀﹐乃築土為室﹐嘯歌其中。凡有吟詠﹐語必驚人。至正間卒﹐年七十三。同裡王逢挽詩雲﹕“襄陽一管舊﹐東魯古先生。”(《梧溪集》卷三《故空谷俞先生挽詞》)《元詩選》三集輯有其《豆亭集》一卷。生平事跡見明孫作《滄螺集》卷三《空谷先生墓碑記》。 宋本(1281─1334)   元文學家。字誠夫。大都(今北京)人。至治元年(1321)﹐為延試第一﹐賜進士及第﹐授翰林修撰。泰定元年(1324)除監察御史﹐調國子監丞。天歷間累遷吏部侍郎﹐改禮部﹐除藝文大監。至順元年(1330)進奎章閣供奉學士﹐二年冬﹐把禮部尚書。元統元年(1333)﹐進奎章閣承制學士﹐二年﹐轉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經筵官。《元史》本傳謂其“善為古文﹐辭必己出﹐峻潔刻厲﹐多微詞”。著有《至治集》四十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 李#(1281─1354)   元詩文家。字明遠﹐更字仲公。饒州安仁(今江西余幹)人。博學好古文﹐通醫術。後從上饒陳立太傳陸九淵之學。延枯間﹐應試不第﹐遂家居講授。與祝黃、舒衍、吳謙三人交遊﹐時號“江東四先生”。當局三次以高蹈丘園舉薦﹐皆不應﹔復擬授翰林院任職﹐事未果。書室取名竹莊﹐題日俟庵﹐人稱番陽先生。元末兵起﹐為門人何操迎養於臨)l【。其論文謂唐虞所有之言﹐三代可以不言﹔三代所有之言﹐漢唐可以不言。皆本陸學之義。著有《俟庵集》H十卷(一本作《李仲公集》)﹐《元詩選》選錄其詩四十首。《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生平事跡見《俟庵集》卷首危素所撰《墓志銘》、《新元史》卷二三七、《古今圖書集成‧文學典》卷八九。 周文質(﹖一1334)   元曲家。字仲彬。其先建德(今屬浙江)人﹐後遷杭州定居。體貌清增﹐學問賅博﹐資性工巧﹐文筆新奇﹔善丹青﹐能歌舞﹐明曲調﹐諧音律﹔性尚豪俠﹐好事敬客﹐與鐘嗣成交往二十年﹐惜中年早逝。《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平原孤隼”。所撰雜劇﹐僅《持漢節蘇武還鄉》尚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春風杜韋娘》、《孫武子教女兵》、《敬新磨戲諫唐莊宗》三本皆佚。另存小令四十三首﹐套數五套﹐多敘男女戀情﹐清新悅目。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趙禹掛   元曲家。字天錫。淹樑(今河南開封)人。至元間為鎮江路行大司農管勾﹐至順元年(1330)累遷鎮江路判官﹐三年致仕。《錄鬼簿》列其名於“前輩才人”節﹐《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秋水芙英”。活動於元朝前期。作雜劇二種﹐今佚。散曲有小令七首﹐其中兩首“帶過曲”《美河南王》﹐應是在對樑別墅謁見河南王卜憐吉歹時所作。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阿魯威   元散曲作家。威一作星或灰﹐字叔重﹐一作叔仲﹐號東泉﹐時人亦稱之魯東泉。蒙古族人。至治間由延平路總管遷泉州路總管﹐泰定間入朝任翰林侍講學土、經筵官。天歷元年(1328)辭官南遊﹐寓居杭州。元詩人張雨《水龍吟‧代玄覽和東泉學士自壽之作》稱﹕“古來宰相神仙﹐有誰得似東泉老﹖”似其或曾入相。《全元散曲》輯存有小令十九首﹐多嘆世、懷古、旅況之作。《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鶴嗓音霄”。生平事跡見《陽春白雪》卷二題下注、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洪希文(1282─1366)   元詩人。字汝質﹐號去華山人。莆田(今屬福建)人。父巖虎﹐宋代貢士﹐為興化教渝。入元﹐父子俱隱萬山中﹐朝哺孟飯﹐燒芋咬菜相唱和而無溫色。及其父死﹐嗣為鄉先生﹐郡之名族爭致酉席﹐郡學聘為訓導。以其父有《軒渠集》﹐故自命集為《續軒渠集》。凡十卷﹐而流父遺詩附於卷末。郡人林以順作序稱其詩“得意處﹐皆自肺腑流出”﹔宗交序稱其詩有“渾厚樸素之質”。生平事跡見《續軒渠集》卷首自序、《元詩選》初集小傳、《元史類編》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七。 吳師1(1283──1344)   元學者、詩文家。字正傳。舉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童年即工詞章﹐賦詩清麗俊逸。弱冠好來儒真德秀遺書﹐以辟異端為先務。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再調寧國路錄事﹐會大旱﹐遂勸富家賑饑民﹔又上言部使者轉聞於朝﹐得粟、鈔賑之﹐三十萬饑民賴以存活。後至元元年(1335)﹐遷池州建德縣尹。後被薦為國子助教﹐尋升博士﹐執教一本朱素之旨﹐遵許衡成法。至正四年(1344)召主江浙行省鄉試﹐因病未成行﹔朝命準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命未至而車於家。平生與黃港、柳貫、吳萊相與唱和甚善。著有《易雜說》二卷、《書雜說》六卷、《詩雜說》二卷、《春秋胡氏傳附正》十二卷﹐於經術頗深﹔其《戰國策校注》、《敬鄉錄》於史實亦多考証﹔又茪p段庹□□募□罰ㄒ蛔鰲段飫癲考□罰╖□□懟Ⅰ段飫癲渴□啊芬瘓懟﹗端目餿□樽苣俊菲榔洹笆□木哂蟹u取F湮畝嗖□饕謇恚□懦夥鵠希□芏朗厥Υ□黃涫□蚍綣塹郎希□餼騁嗌睿□砣簧□髡咧□謾薄I□絞錄<□段庹□□募□犯鉸頰攀嗨□□段餼□貢懟酚□瘧舅□□賭怪久□貳Ⅰ對□貳肪硪瘓□、明宋康《宋文憲公文集》卷三O《吳先生碑》等。 張起巖(1285─1353)   元詩人、史學家。字夢臣﹐號華峰真逸。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博學有文﹐精於典籍﹐工詩﹐善篆、隸。延拍二年(1315)中進士第一名。初任州縣官﹐後升集賢修撰﹐累遷監察御史。至順間﹐拜禮部尚書﹐轉中書參議﹐遷翰林侍講。後至元三年(1337)出為南台侍御史﹐人中台﹐轉燕南廉訪使﹐任中抑制豪強﹐政聲顯著。至正元年(1341)升南台中丞﹐入為翰林承旨﹐詔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官。積階至榮祿大夫。卒後溢文穆。著有《華峰漫稿》、《類稿》、《金陵集》各若幹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 王士元   元詩人。字善甫﹐號拙庵﹐又號具川道人。臨汾(今屬山西)人。延傷二年(131)與張起巖同登進士第﹐任吉州知州﹐歷官風憲﹐遷國子司業﹐以崇文少監致仕。《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拙庵集》一卷並附其小傳。 蘇彥文   元散曲家。金華(今屬浙江)人。以才學為江西行省椽﹐廉潔幹恕﹐聲譽龕然。進入中書省﹐把引進之職。後以母憂去職以歸。《全元散曲》存其套數一套。生平事跡見元李祁《雲陽集》卷二《送蘇彥文歸金華序》。 秦簡夫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後寓居杭州。《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才人相知者”﹐當與鐘嗣成同時﹐至順年間尚在世。所作雜劇《孝義士趙禮讓肥》、《東堂老勸破家子弟》、《陶賢母剪發待賓》三種今存。《天壽太子邢台記》、《玉溪館》兩種已佚。其中《東堂老》深寓勸戒﹐影響較大。《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峭壁孤鬆”。賈仲明讚其劇“壯麗無雙”(《錄鬼簿》補《凌波仙》吊詞)。青木正兒稱其“排場工致﹐緊張有味”(《元人雜劇概說》)。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趙善慶   元曲作家。名一作孟慶﹔字文賢﹐或文寶。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善卜術﹐任陰陽學正。鐘嗣成《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才人相知者”﹐其卒年當在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以後。所作雜劇有《孫武子教女兵》、《唐太宗領山七德舞》、《醉寫(滿庭芳)》、《村學堂》、《燒樊城糜竺收資》、《敦友愛姜膠共被》、《負親沉子》、《格遂良擲飭諫》八種﹐俱佚。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內容多寫景抒懷﹐見《全元散曲》。《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藍田美玉”。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王元鼎   元散曲家。金陵(今江蘇南京)人。泰定間(1324─1327)官翰林學士。與大都名優順時秀(郭芳卿)相戀﹐以“吟風弄月﹐借玉憐香”為青樓知重。嘗作《古今歷代啟蒙》﹐趙孟擷為之序。又吳澄《王元鼎字說》雲﹕“學者阿魯丁﹐以王氏﹐以元鼎字。其先西域人也。始祖工速阿刺﹐從太祖皇帝出征﹐……為勛舊世臣家﹐名載國史。……元鼎讀《大學》、《論語》﹐……於二書格言﹐實用其力而已。”(《吳文正公集》卷六)孫楷第疑“王”姓實“玉”之誤(《元曲家考略》)。《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七首﹐套數兩套。生平事跡見《青樓集》、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一九。 鄧學可   元散曲家。名熙﹐以字行。廬陵(今江酉吉安)人。曾寓維揚(今江蘇揚州)。資質靜重﹐工曲之外﹐又留心書法﹐有聲於時。《全元散曲》存其套數一套。《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元吳澄《吳文正公集》卷四《仁本堂記》、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 貫雲石(1286─1324)   元散曲家。本名小雲石海涯﹐以父名貫隻哥﹐遂以貫為姓﹔字浮岑﹐號酸齋﹐晚年更名貫石屏﹐別號蘆花道人。維吾爾族人。祖阿裡海涯為平宋開國功臣、湖廣行省左丞相﹐追封江陵工、楚國公。父為湖廣、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母為平章政事廉希閨女。年十二三﹐騰跨奔馬﹐管力絕人。弱冠襲父爵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永州﹐賞罰必信﹐行伍肅然。數年﹐解職遜讓子弟忽都海涯﹐人京從姚位學。健大奇其才﹐薦於東宮﹐進為英宗潛評說書秀才。仁親即位﹐拜翰林學士、知制法、同修國史。皇慶H年(1313)﹐參與制定行科舉條例。延枯元年(1314)稱疾辭歸江南﹐定居杭州。與詩人趙孟順、程文海、鄧文原﹐曲家張可久、阿裡酉被、喬吉、楊朝英﹐名優楊駒兒、楊買奴﹐才女曹妙清等皆有交往。嘗詭姓名﹐易冠服﹐賣藥市肆﹐混跡居人。因病卒。詩文有《酸齋集》﹐後散佚。姚俄盛稱“才氣英邁﹐直居代言之選”(鄧文原《巴西集‧貫公文集序》)。程文海稱其“五七言詩、長短句﹐情景淪至”(《雪樓集‧跋酸齋詩文》)。《元詩選》存其詩二卜七首﹐謂“以統麗清新之派﹐振起於前”(《元詩選‧薩都刺小傳》)。散曲尤著﹐嘗為《陽春白雪》、《小山樂府》作序﹐品評有灼見。今存小令八十八首﹐套數十套﹐見任訕輯《酸甜樂府》、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及肴惠民等《貫雲石作品輯注》。後者並輯存詩三十八、詞二、文三篇及《孝經直解》十八章。《太和止污譜》評為“如天馬脫羈”﹔姚桐壽評為“駿逸為當行之冠﹐即歌聲高引﹐可徹雲漢﹔而惠康(楊祥)獨得其傳……由是州(海鹽)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於浙有雲”(《樂郊私語》)。則其為海鹽腔之奠基者﹐故徐渭《南詞敘錄》、王世貞《曲藻序》舉北曲皆首列“馬(致遠)、貫○Q頡骯帷18懟薄I□絞錄<□□費糶□豆繒□募□肪砭擰豆□□竦辣□貳Ⅰ對□貳肪硪凰娜□? 岑安卿(1286─1355)   元詩人。字靜能﹐號拷佬山人。g、姚(今屬浙江)人。十歲始就學﹐而無意於仕途。其兄弟並登進士﹐獨他淪落不偶。家東南有拷格峰﹐常登山坐覽萬物﹐遂移家山下﹐並以拷佬山人為號。與李孝光、危素相善。至治以來﹐屢薦不就。晚年放情山水﹐以隱逸為趣。能詩﹐卻不欲以詩文成名。其詩多寫隱逸情懷。《四庫全書總目》評日﹕“其詩更復孤往﹐如其為人。惟七言古詩時雜李賀、溫庭悔之體。蓋有元一代風氣如斯。然氣骨本清﹐究亦不同纖媚株冶之格。”有《拷格山人集》三卷。《元詩選》初集選其詩四十九首。生平事跡見《拷優山人集》卷首王至《岑貞元先生行狀》、《元史類編》卷三六。 馬進齋   元散曲家。曾在大都做官﹐似水仙子‧燕山話別》﹔後來“辭卻公衙﹐別了京華﹐甘分老農家”(《檐宮曲‧太平即事》)。張可久有《天凈沙‧馬謙齋園亭》一首﹐二人或同時。《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十七首﹐多嘆世懷古及詠物之作。《全元散曲》有其小傳。 沈槽   元散曲家。字廷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有《竹窗詞》。《全元散曲》存其套數八套。生平事跡僅見其《竹窗詞》所署名字、籍貫(誦芬室抄本)。 任公   元散曲家。字則明。四明(今浙江寧波)人。與曲家張可久、曹明善交厚。少年風流惆境﹐押遊平康﹐以小樂章流布裙初間。晚年銳志讀書﹐作七言詩甚工。《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五十九首﹐套數一套。多寫離情相思﹐詠景懷古﹐《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元詩選》癸集存其詩一首。《西湖竹枝集》、《元詩選》癸集有其小傳。 它宜   元散曲家。蒙古族人﹐兀良氏。元初中書左丞相河南王阿術孫﹐卜憐吉歹子。延枯至治間官集賢侍講學士﹐泰定間遷河南行省平章﹐天歷初改江浙行省平章﹐入為太櫓宗湮使。以荒位宴安歷官屢為御史彈劾﹐至順二年(133)滴為嘉興府判。能以漢文賦詩作曲﹐又能畫﹐有“畫梅卷”﹐詩人曹伯啟嘗為題詩。《元詩選》存其詩三首﹐《全元散曲》存其套數二篇。《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蒙兀兒史記》卷九一《阿術傳》、《元史》卷三O、卷三五﹐《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 錢霖   元散曲家。字子雲。世居鬆江(今屬上海)南城。博學工文章。才不為世所用﹐遂於天歷至順間(1328─1330)棄俗為黃冠。更名抱素﹐號素庵。初營庵於鬆江東郭﹐有二齋號“封雲”、“可月”﹐後遷吳興(今浙江湖州)﹐故或以為吳興人。晚居嘉興(今屬浙江)﹐築室於鴛湖之上﹐命名曰“藏六窩”。因又自號泰窩道人。楊維板曾為作《藏六窩志》(《東維子集》卷二二)。至正十六年(1356)尚在世。有詞集《漁樵譜》﹐今已佚﹐僅存楊維板為撰序﹐以為“有寄閒父子(張樞、張炎)之風”(《東維子集》卷一)。嘗編選諸公諸曲《江湖清思集》﹐又自著有散曲集名《酒邊余興》﹐今俱佚。《錄鬼簿》評其曲﹕“詞語極工巧。”《全元散曲》存其《清江引》小令四首﹐套數《哨遍》一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曹德   元散曲家。字明善。元統間(1333─1334)曾任行州路吏。後至元元年(1335)六月在大都﹐因感憤大師伯顏專權﹐盡殺皇後親屬﹐執皇後幽於別所而順帝亦無奈之時事﹐遂以“長門柳”為喻﹐作《清江引》二曲以諷之。“伯顏怒﹐令左右暗察得實﹐肖形捕之。明善出避吳中一僧舍。居數年﹐伯顏事敗﹐方再入京。”(《輟耕錄》卷八《崛江錄》條)但《輟耕錄》謂二曲為諷部王徹徹都、高昌王帖木兒不花被殺事。後曾任山東憲使。與曲家薛昂夫、任縣交善。《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十八首。《錄鬼簿》評其曲“華麗自然﹐不在小山之下”﹐並錄有其生平事跡。 徐再思   元散曲家。字德可﹐好食甘館﹐故號甜齋。嘉興(今屬浙江)人。曾作嘉興路吏。為人聰明秀麗﹐與張可久同時。曲名與貫酸齋相場﹐人稱“酸甜樂府”。任銷輯有《酸甜樂府》。《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一百零三首。記錄其多年飄泊﹐懷才不遇的感唱﹐但多半寫日情相思之作﹐刻畫心理情態﹐婉曲清麗。《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桂林秋月”。清格人獲稱其詞“得相思三昧”(《堅部壬集‧相思詞》)。李調元評其固詞“人不能道”(《雨村曲話》上)。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孫周卿   元散曲家。沛(今河南開封)人﹐一作古抓(今陝酉彬縣)人﹐或疑“邢”乃“汁”字之誤。其寫作活動年代在至大至泰定年間(1308─1328)。據其散曲《水仙子‧日邊》及《山居自樂》﹐知其曾作官﹐後辭歸客居湘中。妻早歿﹐女嫁詩人傅若金。《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三首﹐多隱居、遊樂及日情之作。生平事跡見元楊朝英《太平樂府‧姓氏》、陶宗儀《輟耕錄》卷一三《綠窗遺稿》條。 顧德潤   元散曲家。字君澤﹐道號九山。湘江(今上海鬆江)人。由杭州路吏遷平江(今江蘇蘇州)路首領官。《錄鬼簿》列為“方今才人相知者”﹐蓋與鐘嗣成同時。與詩人錢惟善、朱晴顏相善﹐朱作《顧君澤真讚》雲“其誰浪笑傲脫世而廢嘯歌者欽”《瓢泉吟稿》卷五)。自刊《九山樂府》、《詩隱》二集﹐售於肆市﹐今不傳。《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八首﹐套數二套。《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雪中喬木”。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汪勉之   元雜劇作家。慶元(今浙江都縣)人。與鐘嗣成同時﹐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仍在世。由學官歷浙東帥府令史。鮑天佑所作《曹娥泣江》雜劇中有勉之所作二折﹐今佚。工於樂府﹐所制頗多﹐亦不存。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屈恭之   元雜劇作家。字子敬。院本作家屈彥英(英甫)侄。與鐘嗣成為同窗之友﹐曾任上海教官、路學教授﹐卒年六十。所撰雜劇《田單復齊》、《孟宗哭竹》、《敬德外馬》、《升仙橋相如題柱》、《宋上皇三恨李師師》五種﹐皆佚。鐘嗣成稱其“樂府華麗﹐不亞於小山”(《錄鬼簿》)﹐然今皆不傳。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高克禮   元散曲家。字敬臣﹐號秋泉。濟南(今屬山東)人﹐一說河間(今屬河北)人。鎮江路總管亞忠世嫡。以思前入仕官至縣尹。至正八年(1348)為慶元推官。治政以清靜為務﹐簡淡自處。後歸隱。與喬吉、薩都刺、楊維板等曲家、詩人相唱和。小曲樂府﹐極為工巧。《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四首﹐多寫兒女情態。《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之中。生平事跡見元胡世佐《赤城別集》卷二《重建推官廳文》。《錄鬼簿續編》、《元詩選》癸集。 蒲德祥   元雜劇、南戲作家。名天瑞﹐號復齋﹐以字行。杭州(今屬浙江)人。元文宗朝在杭州以醫為業。凡古文俱集括為南曲。曾參加武林書會。著雜劇四種。今存《王姐然斷殺狗勸夫》一種﹐《四春園》、《四大王歌舞麗春園》、《包待制三勘蝴蝶夢》三種均佚。另又存南戲《小孫屠沒興遭盆吊》一種(或謂無名氏作)。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証廬陵(今江西吉安)蕭德祥業醫事跡甚詳﹐唯籍貫相異﹐或其客杭行醫甚久﹐鐘嗣成徑目為杭州人。又《蘇平仲文集》卷一二《江浙行省參政周公墓志銘》有蕭天瑞﹐至正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361─1362)﹐在平陽周嗣德幕為都事﹐曾隨詔使人貢。未知與曲家德祥是否一人。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陸登善   元曲家。一說姓“陳”。字仲良。祖籍維揚(今江蘇揚州)﹐後隨父遷杭州。《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才人相知者”內﹐當與鐘嗣成同時﹐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尚在世。為人沉重簡默﹐著有樂府及隱語。鐘嗣成《錄鬼簿》卷上未有跋語雲﹕上卷雜劇資料﹐得之於陸仲良﹐“仲良得之於克齋先生吳公(按﹔即吳弘道)”。一說為雜劇《張鼎勘頭巾》作者﹔另有《開倉集米》雜劇一種﹐已佚。散曲僅存套數《一枝花》﹐題為“悔悟”﹐收入《全元散曲》。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王曄   元曲家。字日華﹐一作日新﹐號南齋。其先睦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桐廬、建德、淳安一帶)人﹐後遷杭州(今屬浙江)。體豐肥而善滑稽﹐詞章樂府﹐題詠工巧。與朱凱合撰散曲《雙漸蘇卿問答》﹐以小曲擬判詞﹐代言體問答﹐體制新奇。又集歷代優人以優語諷世者﹐自楚優孟至金現調頭幾若幹條為《優戲錄》﹐今佚。詩人楊維幀至正六年(1346)秋曾為之序﹐稱其得司馬遷《滑稽列傳》之旨。(東維子集)卷─一)撰雜劇三種。今存《破陰陽八卦桃花女》一種﹐《臥龍網》、《雙賣華》二種優《全元散曲》輯存其重頭小令十六首﹐套數一套。《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詞林英傑”之中。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朱凱   元曲家。字士凱。裡貫不詳。自幼子立不俗﹐與人寡合。至正年間任江浙行省椽﹐家杭州。與鐘嗣成、王曄等相友善。所撰小曲極多﹐編有《升平樂府》﹐今已佚。又曾類集張可久、喬吉、鐘嗣成、王曄、徐景祥等人詩謎隱語﹐分十二門編為《包羅天地》﹐今亦佚。復有《謎語》一集﹐亦快。曾為《錄鬼簿》作序。所撰雜劇《放火孟良盜骨殖》(一作《吳天塔孟良盜骨》)、《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二種﹐皆存。《全元散曲》存其與王曄合撰《雙漸蘇卿問答》重頭小令十六首。生平事跡見《錄鬼簿》、明郎玻《七類修稿》卷五《幹文虎序》。 王仲元   元曲家。杭州人。鐘嗣成《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才人相知者”﹐並謂其“與余交有年矣”。所作雜劇《東海郡於公高門》、《郎中令袁盎卻坐》、《楊六郎私下三關》三種俱佚。其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一首﹐套數四套﹐收入《全元散曲》。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周權   元詩人。字衡之﹐號此山。鬆陽(今浙江進昌)人。平生工詩﹐磊落負雋才﹐然不得志。延桔六年(1319)帶詩稿北遊京師﹐見袁桶﹐確深重之﹐稱之為“磊落湖海之士”﹐欲薦為館職﹐未獲準。回歸江南﹐更專心於詩﹐唱和日多。當代名流趙孟順、虞集、揭溪斯、陳旅、歐陽玄皆推許其詩才。趙孟順《題周秀才此山堂》詩雲﹕“青青雲外山﹐炯炯鬆下石。顧此山中人﹐風神照鬆色。”著有《此山集》詩十卷。陳旅序稱其詩﹕“簡淡和平﹐無鬱憤放傲之色。”歐陽玄序謂其詩﹕“無險勁之詞﹐而有深長之味。無輕靡之習﹐而有春容之風。”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低三六、《元詩選》初集。 陳旅(1287─1342)   元詩文家。字眾仲。莆田(今屬福建)人。幼孤﹐篤志於學。以薦為閩海儒學官。馬祖常出使泉南﹐一見大奇﹐勉遊京師。虞集見其文﹐延至館中﹐與之講習。博學多聞﹐名著京師。後薦為國子助教﹐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入為翰林應奉。至正初証國子監丞。有《安雅堂集》十三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 王冕(1287─1359﹐一作1335~I叩7)   元詩人、畫家。字元章。浙江諸暨農家子。幼貧﹐父命牧牛﹐嘗潛入學合聽諸生讀書﹐暮返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韓性異而教之﹐遂通《春秋》。嘗一試進士舉不第﹐即焚所為文而棄去。行多詭激﹐ⅷ}□誑瘛1庇窩嘍跡□鈽9狻8╘□脊□猿12□誄□□遣瘓汀9□諢□罰□嗑╘筧蘇□籩□□艘砸環□瘧詡洌□饈□瀋顯唬骸笆杌u齦□瘧□瘢□嫉汛鄧□幌呂礎﹗被蛞暈□淌薄Q耙□嶧□爬鍔劍□院擰爸笫□腳□保揮種裁非□輳□院擰懊坊ㄎ□鰲保幻□渚釉弧爸裾□保惶餛渲墼弧案Σ夾□保□胖奐□□﹗端目餿□樽苣俊肺劍骸懊崽觳拋菀藎□涫□嗯啪叩讕18□闢□豢刪幸猿8瘛H桓呤永□劍□瀆潿佬校□捫釵□Φ裙羈∠順□□埃□讜□19髦□湟□□髡摺﹗敝□小噸裾□□啡□懟12□□瘓懟I□絞錄<□睹魘貳肪磯□宋濉19魎紊睢端窩□課募□肪磯□摺鍛趺崠□貳? 許有壬(1287─1364)   元文學家。宇可用。湯陰(今屬河南)人。仁宗延佑二年(1315)進士﹐累官參議中書省事。惠宗元統二年(133)拜參知政事。至正初﹐轉中書左丞。六年(1346)﹐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改御史中丞﹐以病歸。起河南左丞。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復拜中書左丞﹐尋兼太子左諭德。十七年以老病致仕﹐越七年卒﹐溢文忠。工詩文﹐著有《至正集》八十一卷﹐《圭塘小稿》十三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二。 張台(1287─1368)   元文學家。字仲舉﹐號蛻庵。其先晉寧襄陵(今屬山西)人﹐後遷錢塘(今浙江杭州)。少不羈﹐後受業於名儒李存﹐又從仇遠學文辭音律。乃以詩文名一時。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會修三史﹐起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歷應奉、修撰﹐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等。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長於詩﹐尤工近體﹐多憂時傷事之作。古詩則多諷諭﹐有無白遺意。善音律﹐其詞婉麗風流﹐有南宋之風。今傳有《蛻庵集》五卷。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六。 孫子羽   元雜劇作家。儀真(今江蘇儀征)人。《錄鬼簿》列其名於“方今才人相知者”﹐當與鐘嗣成同時﹐至正五年(1345)尚在世。著有雜劇《杜秋娘月夜紫騖蕭》一種﹐已佚。《太和正音譜》稱之為“詞林英傑”。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鳴善   元曲家。名擇﹐以字行﹐字一作明善﹐號頑老子。祖籍平陽(今山西臨汾)﹐家於湖南武昌(今屬湖北)。流寓揚州﹐曾任淮東道宣慰司令史﹐入明任江浙提學﹐未幾﹐即稱病辭官﹐隱居吳江。與吳嫩、宋夢鼎、魯道源﹐時人並稱為“四先生”。元詩人張緒《蛻庵集》卷四、成廷注《居竹軒集》卷三、王逢《梧溪集》卷五皆有贈鳴善詩。又與夏庭芝交往甚密﹐至正二十六年(1366)為《青樓集》作序。《錄鬼簿續編》謂其“有《英華集》行於世﹐蘇昌齡、楊廉夫拱手服其才”。《全元散曲》存小令十三首﹐套數兩套﹐多揭露官場黑暗、當道昏庸。《輟耕錄》卷八載其《水仙子》譏時曲﹐《堯山堂外紀》卷七六載其譏刺張士德攘奪民田的《詠雪油﹐皆鋒利無匹﹐足令姦邪寒膽。《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彩鳳刷羽﹐藻思富瞻﹐爛若春葩”。所作雜劇《包待制判斷煙花鬼》、《黨金蓮夜月瑤琴怨》、《十八公子大鬧草園閣》三種﹐皆不傳。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高安道   元散曲家。《錄鬼簿》僅雲其有《御史歸莊》、《南昌‧破布衫》、《哨遍》等曲行世。列入“方今才人”﹐約與鐘嗣成同時。《全元散曲》存其套數三套。《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亢文龍   元散曲家。曾在大都作《一枝花》贈京師名旦周人愛兒媳玉葉兒(見《青樓集》)﹐又曾在江南漂泊。《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三套﹐其三有“壯志難酬﹐任飄零身寄南州”。《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呂止用   元散曲家。別有呂止軒﹐或即一人。《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三十三首﹐套數四套﹐多輯自《陽春白雪》及《太平樂府》。約活動於大德延信間﹐曾寓居杭州、金陵、吳江等地。曲多嘆世、紀遊及離別風情之作。《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晴霞結□”。《全元散曲》中有其小傳。 孫叔順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二套﹐《一枝花》套寫“情願待體官罷職”的隱居生活。《粉蝶兒》套集藥名嘲郎中與病婦通姦受刑。均輯自《陽春白雪》﹐《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王仲誠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二套﹐殘曲二支。其《鬥鶴類》套有“跳出這蟻穴蜂衙”﹐似亦曾作官。《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景元啟   元散曲家。或誤作果元啟。《全元散曲》存其小令十五首﹐套數一套。其中有輯自元刊《陽春白雪》和《太平樂府》多首﹐當大德延相間人。《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全元散曲》小傳。 查德卿   元散曲家。曾活動在金陵一帶。《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二首﹐多輯自《太平樂府》﹐寫懷古、嘆世、離情等內容。《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全元散曲》小傳。 吳西迪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四十七首﹐多輯自《太平樂府》和《樂府群珠》﹐多紀行寫景、離情別緒、隱居道情之作﹐其行蹤曾到過大都、杭州、湘楚一帶。《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空谷流泉”。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趙顯定   元散曲家。號學村。《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二十一首﹐套數二套。多輯自元刊《太平樂府》。《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全元散曲》小傳。 王愛山   元散曲家。字敬甫。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十四首。《太和正音譜》列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元楊朝英《太平樂府》。 朱庭玉   元散曲家。庭或作廷。《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四首﹐套數二十六套。不少輯自元刊《太平樂府》﹐當為元中後期人。多寫景、詠物、閨怨、道情之作。《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百卉爭芳”。生平事跡見《全元散曲》小傳。 李德載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從《太平樂府》中輯其小令十首。《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不詳。 趙彥暉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從《陽春白雪》、《太平樂府》等書輯存其小令一首﹐套數三套﹐殘套數句。《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不詳。 孫季昌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三套。其中《端正好》套集六十三個雜劇名詠閨怨離情﹐徘諧巧體﹐詭喻出奇﹐所列元雜劇名可補《錄鬼簿》著錄之缺。生平事跡不詳。 沙正卿   元散曲家。或疑即沙可學。可學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至正間進士﹐官浙江行省攝。《元詩選》存其詩二首﹐《全元散曲》輯自《太平樂府》存其套數二套。《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元楊維板《東維子文集》卷五《送沙可學序》、《元詩選》癸集、《元詩紀事》卷二七。 宋方顯   元散曲家。名子正。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曾於華亭蓮湖建房若幹描﹐四面為樓花方窗﹐晝夜長明﹐如洞天狀﹐名曰“方壺”﹐因以為號。元末﹐幹戈四起﹐隱於其間﹐或筋或棄﹐吟詠自適﹔與詩人貝瓊友善﹐請瓊為作《方壺記》。及明統一﹐嘗作《鬥鶴類‧踏青》歌頌“仁主聖明朝”﹐“一統江山社稷”。《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十三首﹐套數五套。其名見於元楊朝英編《太平樂府‧姓氏》篇﹐《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見明貝瓊《清江貝先生集》卷五《方壺記》。 陳德和   元散曲家。《全元散曲》從《樂府群玉》中輯其小令十首詠“雪中十事”。《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生平事跡不詳。 王舉之   元散曲家。多在杭州活動﹐與元末詩人錢惟善相友善。嘗入京﹐錢有詩(見《江月鬆風集》卷九)送之。又與曲家胡存善交厚﹐有《折桂令》贈存善。《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三首。《太和正音譜》列其名於“傑作”中。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劉庭信   元散曲家。先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長而黑﹐人稱黑劉三舍。益都(今屬山東)人﹐祖貫彭城(今江蘇徐州)。落魄不羈﹐風流蘊藉﹐超出倫輩﹐工於笑談﹐天性聰慧﹐信口成句﹐而街市俚近之談﹐變用新奇﹐能道人所不能道者。語極俊麗﹐和者甚眾。與曲家蘭楚芳庚和樂章﹐人多以元白擬之。《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三十九首﹐套數七套﹐多寫市井風情、離愁別緒。元楊維檢《沈生樂府序》謂其曲“縱於圓﹐恣情之過”(《東維子集》卷─一)。《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摩雲老們”。生平事跡見頁仲明《錄鬼簿續編》及元貢師泰《玩齋集》卷一O(故中泰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合治書侍御史劉公擴志銘)。 柯九思(1290─1343)   元詩人、畫家。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仙居(今屬浙江)人。初以父蔭補華亭尉﹐不就。在大學時﹐遇文宗於潛邪。及文宗即位﹐把為典瑞院都事﹐置奎章閣﹐特授學士院鑒書博士。凡內府所藏法書名畫﹐咸命鑒定。賜牙章﹐得通禁署。文宗卒﹐流離江南﹐得暴疾卒。工詩擅畫﹐天歷間﹐與虞集等相唱和﹐及歸老鬆江﹐時往來玉峰、吳間與玉山諸君宴遊﹐玉山主人顧被愛其詩﹐類編《草堂雅集》﹐以其詩壓卷。稱其宮詞尤為得體﹐不在王建下。然其詩文多散佚﹐《元詩選》三集輯有《丹丘生稿》一卷。善寫墨竹墨花﹐畫竹師文同﹐有《墨竹譜》。生平事跡見《萬姓統譜》卷三五、《元史》卷三五。 黃清老(1290─1348)   元詩人。字子肅﹐號樵水。邵武(今屬福建)人。泰定三年(1326)浙江鄉試第一﹐次年舉進士。曹元用、馬祖常請留館閣﹐授翰林典籍﹐尋升簡閱﹐遷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諸﹐兼國史院編修官。至正元年(1341)出為湖廣行省儒學提舉﹐八年卒於官舍。少治《春秋》﹐為文馴雅﹐詩飄逸有盛唐風。張以寧序其詩曰﹕“先生之於詩﹐天稟卓而涵之於靜﹐師授高而益之以超﹐由李氏而入變為一家。”(《翠屏集》卷三《黃子肅詩集序》)著有《樵水集》、《春秋經旨》、《四書一貫》等。生平事跡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三《故元奉訓大夫湖廣等處儒學提舉黃公墓志銘》。 陸友   元詩人、書法家。字友仁﹐號現北生。平江(今屬湖南)人。父以市布為業。生於商賈﹐獨能攻苦於學﹐為鄰裡所竊笑。及長﹐工詩善書。為詩有法度﹐尤長於五言律﹔書工八分隸楷。且博極群物﹐精鑒古器物﹐凡三代而下鐘鼎銘刻、法書名畫﹐一入其目﹐真贗立辨。曾至上都﹐柯九思、虞集交薦於朝﹐未及用﹐文宗崩﹐二公皆去職﹐乃偕九思歸吳。辟鬥室﹐匾曰“志雅齋”。嘗著《硯史》、《墨史》、《印史》﹐詩文有《花菊軒稿》、《硯北雜志》。今僅存《墨史》二卷、《硯北雜志》二卷。生平事跡見無顧被《草堂雅集》卷一O、《元詩選》三集。 顧盟   元詩人。字仲贅。市東(今浙江舟山)人。高才好學﹐嘗館於“相菊軒”﹐詩見《王山雅集》。《元詩選》三集輯有其《仲贅集》一卷。生平事跡見無顧現《草堂雅集》卷一二。 衛仁近   元詩人。字叔剛﹐一字子剛。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好學績文﹐不求仕進﹐有風流蘊藉才子氣。書法學《黃庭經》。至正間﹐遊吳興﹐守將欲舉幕官﹐又張太尉辟延賓館聘之﹐皆謝免。授書裡中﹐年四十七卒。著有《敬聚齋詩稿》。從楊維板遊﹐鐵崖謂其詩音節興象﹐可追盛唐。《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敬聚齋稿》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顧漠《草堂雅集》卷一O。 陳進(1290─1356)   元詩文家。字子平。吳縣(今屬江蘇)人。修身事親﹐不求仕進。嘗從林寬、龔琉學。虞集、黃話、張窈諸公交口論薦﹐皆力謝之。至正十六年(1356)﹐其兄訓以照磨佐軍事﹐張士誠兵突至﹐謙以身蔽訓﹐兵怒掖出﹐復入﹐見訓已被殺﹐伏屍哀拗﹐遂並遇害。一生教授館閣﹐精於詩文。顧嗣立評曰﹔“子平為文章﹐馳騁上下﹐尤善古賦及古今體詩。詭麗春容﹐詞辯鋒出不少讓。黃晉卿見其文必咨嗟﹐以為不易逮。”《元詩選》三集)生平著述甚豐﹐兵天散失﹐僅存《周易解估》二卷﹐別為《河圖說》一卷、《佔法》一卷﹐古今雜體詩二十四首。生平事跡見元陳基《夷白齋稿倦三三《陳隱君墓志銘》、《元史新編》卷五O。 黃元實(﹖一1353)   元詩人。字廷美。泰寧(今屬福建)人。幼孤家貧﹐嗜學寡言﹐動循矩度。天歷H年(1329)中鄉試乙榜﹐授郡文學。當道薦於朝﹐宋任而歸。至正十三年(1353)縣民亂起﹐令延其議討平之計﹐亂民突至﹐遂被殺。工詩。《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廷美集》一卷並附其小傳。 吳景奎(1292─1355)   元詩人。字文可。蘭溪(今屬浙江)人。七歲力學如成人﹐年十三為鄉正。至治元年(1321)劉貞為浙東憲府椽﹐嘗辟為從事。明年貞去﹐景奎亦歸﹐絕意仕進﹐卒子家。其於書﹐無所不讀﹐發為詩歌﹐詞句清麗﹐有唐人風。宋沫序其集日﹔“公以雄逸之資﹐濟通明之識﹐著於篇翰……雕龍彩鳳﹐不足為之麗﹔沖飄激浪﹐不足為之豪。其凄惋也﹐則孤猿夜號﹐鬆露初滴﹔其訓雅也﹐則冠冕佩玉﹐伊趨廊廟。”以藥房樵唱》卷首序)著有《藥房樵唱》三卷。生平事跡見《藥房樵唱》附錄之三《故處士吳君墓志銘》。 官文晦   元末詩人。字輝伯(一作伯輝)﹐號新山道人。天台(今屬浙江)人。少從其兄文炳學﹐穎悟多識﹐雅尚蕭散。綁邑令許廣大嘗聘為儒學教諭﹐辭不赴。好吟詠﹐元季天台人能詩者﹐以其為首稱。詩多樂府體﹐亦往往有諷刺。如《夜織麻行》寫村婦通宵緝麻﹐卻債務累累﹔《鵝翎曲》寫官方拔取鵝翎之擾民﹔《出塞》九首﹐寫士卒征戰之苦﹔《水車歌》述農民痛苦之根源在於“廟堂”﹐可稱“為時”、“為事”之作。著有《新山稿》。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二集、《元詩紀事》卷二三。 宇文公諒(1292─﹖)   元詩文家。字子貞。其先成都(今屬四川)人﹐後徙吳興(今浙江湖州)。元統元年(1333)登進士第﹐授徽州路同知舉源州事﹐入為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辯析請經。六館諸生﹐資其培育者往往出為名臣。調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法﹐兼國史院編修官。後金嶺南廉訪司事。歷官有善政。以疾請歸﹐及卒﹐門人私溢純節先生。其詩文典雅﹐著作宏富﹐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幹卷。《元詩選》三集輯有其《純節洃苤慼憚熇ミ冈蛂撐捫跔捸撕鵅撰L肪硪瘓□。 劉漢   元詩人。字師魯。哪州(今陝西富縣)人﹐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以文藝招高科﹐由端本堂司經拜西台監察御史﹐糾劾不辟權貴﹐坐是左遷﹐累官戶部尚書。以詩鳴﹐豪邁激昂﹐極為任士林所賞識。德行學問與劉俊齊名。《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師魯集》一卷並附其小傳。 劉聞   元詩文家。字文廷。安成(今江西安福)人。習《春秋》﹐受知於歐陽玄﹐至順元年(1330)登進士第﹐授臨江路錄事﹐有善政。入為國子助教﹐遷太常博士。至正元年(1341)了母憂﹐就任吉安州儒學提舉。二年﹐起復翰林編修。與修《宋史》﹐四年史成﹐進翰林修撰﹐出知兩陽府。著有《春秋通旨》、《容窗集》十卷。《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容窗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二二、《元書》卷∕﹨O。 安玉立   元詩人。字世玉﹐號止堂。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人﹐徙居保陽(今屬江蘇)。其先本回給人﹐居契輦河上﹐因以契為氏。以儒業起家﹐登延扣五年(1318)進士第﹐授秘書監著作佐郎﹐除翰林院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至正九年(1349)﹐為泉州路達魯花赤。考求圖志﹐搜訪舊聞﹐成《清源續志》二十卷。後遷湖廣金事、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元詩選》三集輯有其《世玉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一《高昌契氏家傳》。 iN(1292一﹖)   元詩人。字子素。合肥(今屬安徽)人。少好學﹐有俊才﹐壯遊京師﹐名公卿爭相邀遊。流寓吳中﹐日與諸貴人陸詠為樂。曾作《輥卦》以諷當世﹐文宗欲系而治之﹐因亡走江湖間。至正十二年(1352)兵起﹐移家紹興﹐後遭行台大夫納珠之子安安誣陷致死。《元詩選》謂其“喜為今樂府”﹐“歌詩秀麗清鬱”。《元詩選》三集輯有其《子素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顧被《草堂雅集》卷八。 鄭元k(1292─1364)   元詩文家。字明德﹐號尚左生。遂昌(今屬浙江)人﹐寓錢塘﹐又徙吳縣。披閱陳編﹐博涉典籍﹐十年不出戶庭。作文滂沛豪宕﹐為詩清峻蒼古。工楷書。因兒時右臂脫臼﹐以左手揮毫﹐故號之。浙省台完薦於朝﹐以臂疾卻之﹐垂四十捻。至正十七年(1357)﹐除平江路儒學教授﹐一歲移疾去。後七年﹐搖江浙儒學提舉。居九月﹐染微恙而溢逝。性平易直率﹐不為矯激﹐扶患調困﹐畢盡其力。雖至目齡﹐頭童齒豁而壯心未混。倪班、張雨皆其末契﹐推為當代省宿。著有《僑吳集》、《遂昌雜錄》。生平事跡見《新元史》卷二三八。 周回展(1292─1379)   元詩人。字亨遠﹐號石初。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早年刻意文辭﹐多從宋末諸遺老遊。孤介不阿﹐簡靜謙和。仁宗延桔中赴試﹐一再困於場屋﹐遂杜門授經﹐潛研古文歌詩。至正兵變﹐已度花甲﹐舉家避亂﹐骨肉流離﹐奔走行役。明初高隱不仕。著有《石初集》﹐詩文多及元末史事。生平事跡見《新元史》卷二三八。 呂思誠(1293─1357)   元文學家。字仲實。平定(今屬山西)人。少從蕭財學經史﹐泰定元年(1324)中進士。初授景州行縣尹﹐歷任國子司業、監察御史、刑部尚書、禮部尚書等官。繼以治書侍御史總裁遼、宋、金三史﹐升侍御史﹐歷集賢侍講、湖北廉訪使﹐人拜中書參知政事﹐進中書左丞﹐移光祿大夫、大司農。任國史院編修時﹐據事直書﹐拒絕元文宗調閱國史﹐有古史巨之風。性剛直﹐所至皆有聲。疾卒﹐溢忠肅。《元史》本傳謂其有文集若幹卷﹐《兩漢通紀》若幹卷。均未傳。元詩選》三集輯有其《仲實集》一卷。其詩情真語切﹔其文章政事皆過人甚遠。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五。 陳植(1293─1362)   元詩人。字叔方﹐號慎獨痴史﹐學者稱慎獨處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陳深子。少負才氣﹐以文行學術結知於士林。屢辟召不起。至正二十二年卒。工詩文﹐善畫樹石。《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與父詩“並著容閒雅﹐不失古風”。今存《慎獨史遺稿》﹐附於其父《寧極齋稿》後。生平事跡見元鄭元佑《僑吳集》卷一二《慎獨齋君墓志銘》。 李羅御史   元散曲家。蒙古族。始任山北遼陽等路蒙古軍萬戶。延佑三年(1316)春為周王和世球(武親長子﹐後為明宗)常侍﹐護周王奉命出鎮雲南﹐途中隨王抗命逃居朔漠。天歷元年(1328)奉命至大都聯絡迎上周王為帝事。翌年春﹐明宗立﹐拜為御史大夫。八月明宗暴卒﹐文宗復辟﹐免職辭朝﹐尋被殺。《全元散曲》存其《一枝花‧辭朝》一套﹐當作於免職時。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三一《明宗紀》、卷三四《文宗紀》。按《元史》中同名字羅者達二十二人(據汪輝祖《三史同名錄》)﹐然任御史大夫者隻二人。另一人為世祖至元七年(1270)以御史中丞兼大司農卿﹐十二年遷御史大夫﹐十四年除樞密副使兼宣徽院使領侍儀司事﹐十六年鞠治阿合馬﹐二十年偕忠獻王愛薛奉使至宗王阿魯渾所﹐終日波斯不返(見《元史‧世祖紀》及程銀夫《雪樓集》卷五《拂林忠獻王神道碑》)。葉德鈞《元代曲家同名考》以為此人即曲家。然彼仕歷中並無套曲中“御史台開除我”之事。又有唐兀氏字羅﹐泰定H年(1325)任南台御史﹐見《至正金陵新志》卷六。 李裕(1294─1338)   元詩人。宇公饒。東陽(今屬浙江)人。曾從學於許謙。至治間遊京師﹐上《聖德頌》﹐英宗召見﹐補國子生。至順元年(1330)登進士第﹐授陳州同知﹐歷道州推官。工詩﹐篇什秀麗﹐尤善七言樂府﹐出入二李之間。嘗與宋到、楊仲禮、陳居采諸公唱和。著有《中行齋稿》。生平事跡見明來深《宋文憲公全集》卷五《元故承務郎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李府君墓銘》。 宋裝(1294─1346)   元詩人。字顯夫。大都(今北京)人。延訪中﹐攜詩作隨其兄宋本入京師﹐受知於元明善、張養浩、王士熙等﹐遂以文章顯於朝。泰定元年(1324)舉進士第﹐授秘書監校書郎﹐改翰林編修。後至元三年(1337)除監察御史﹐累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拜翰林直學士。卒溢文清。著有《燕石集》十五卷﹐歐陽玄、蘇天爵、許有壬、危素等人為之序。蘇天爵序稱其詩﹕“清新飄逸﹐間出奇古。”危素序稱其詩﹕“精深幽麗﹐而長於諷諭。”(《燕石集》卷首序言)生平事跡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三《元故翰林直學士贈國子祭酒溢文清宋公墓志銘》、《元支》卷一八 蘇天爵(294─1352)   元文學家。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從安熙、吳澄、虞集等學。延枯四年(131)由國子學生公試﹐名列第一。泰定元年(1324)﹐招應奉翰林文字﹐升修撰。至順三年(1332)﹐官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至元間﹐累遷禮部侍郎﹐出為淮東廉訪使﹐入為樞密院判官﹐改吏部尚書﹐升參議中書省事。至正五年(1345)出廉訪山東﹐尋召還集賢﹐又宣撫京四﹐究民所疾苦﹐察支之姦貪﹐以此為宰相所忌﹐罷官。後再起﹐拜江浙行省參政。十二年﹐紅巾軍起﹐奉命參政江淮行省﹐總兵於饒信﹐卒子軍中。《元史》本傳稱﹕“其為文﹐長於序事﹐平易溫厚﹐成一家言﹐而詩尤得古法。”《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曰﹕“詞華淹雅﹐根抵深厚﹐蔚然稱元代作者。其波瀾意度﹐往往出入於歐蘇。”趙訪《滋溪文稿序》謂﹕“其文明潔而粹溫﹐謹嚴而敷暢﹐若珠壁之為輝﹐寂粟之為味。”(《東山存稿》卷二)著有《滋溪文稿》三十卷、詩稿七卷﹐又編《元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類》七十卷、《鬆廳章疏》五卷、《春風亭筆記》Th卷。晚歲復以釋經為己任﹐學者以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八 朱德潤(1294─1365)   元詩文家、畫家。字澤民。平江沖江蘇蘇州)人。好詩文﹐工畫山水人物。延枯末以趙孟擷薦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英宗即位(1321)﹐出為鎮東儒學提舉﹔明年﹐受帝命主持以金泥書寫佛經之事。英宗崩﹐南歸隱居近三十年。至正十一年(1351)﹐兵起﹐江浙行省辟為行省照磨﹐參議軍事﹐曾攝守長興。次年因病免職。著有《存復齋集》十卷及其《續集》﹐另有《古玉圖》二卷。其畫名甚著﹐詩文非其所長。《四庫全書》以其詩“膚淺少深致”為由﹐未收其集﹐僅存其目。生平事跡見《存復齋集》附錄周伯椅(朱府君墓志銘)。 王鑒(1294─1366)   元詩人。宇明卿。安平(今後河北)人。少侍父宦居吳中﹐受學於虞集。喜唐人近體詩﹐時有賦詠﹐皆平實沉毅。遊燕都﹐朝貴交章以茂才舉試侍儀司舍人。其斂衣宵遁﹐隨父寓盤門﹐隱居社門二十余年。張士誠據吳﹐甚敬禮之。卒後﹐士誠令有司送葬恤其家﹐為買地葬橫山。《元詩選》三集輯有其《明卿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陳基《夷白齋稿》補遺《王處士墓志銘》。 熊夢樣   元詩人、書畫家。字自得﹐號鬆雲道人。進賢(今屬江西)人。聰敏曠達﹐作詩為文﹐思若湧泉。以茂才舉為白鹿書院山長﹐授大都路儒學提舉、崇文監丞。未幾棄去﹐放浪淮浙間﹐任意詩酒﹐脫略不拘﹐有晉人風度。後居婁江上﹐匾“得月樓”﹐與玉山主人顧溪為忘年交。顧模評其“博讀群書﹐旁通音律﹐能作數體書﹐乘興寫山水尤清古﹐無庸工俗狀”(《草堂雅集》卷六)。明初官監丞﹐年八十六猶存。著有《釋樂書》。《元詩選》三集輯有其《鬆雲道人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顧被《草堂雅集》卷六。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