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隋唐時期作家名覽(三) 李希仲   唐詩人。趙州(治今河北趙縣)人。天寶初任但師令﹐後官至吏部員外郎。安支亂起﹐攜家避難入江淮。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碌其詩三首﹐謂其“詩輕靡﹐華勝於實”。《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八、《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四。 崔峒   唐詩人。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安史亂起﹐避地江淮。大歷初﹐由崔圓薦為左拾遺﹐奉使赴江淮搜求圖書。歷集賢院學士﹐遷右補隊建中中﹐因事滴潞府功曹參軍。與錢起、盧綸等合稱“大歷十才子”。其詩多酬贈唱和之作。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曰﹕“崔拾遺文彩炳然﹐意思方雅。如‘清磐渡山翠﹐閒雲來竹房’﹐又‘流水聲中視公事﹐寒山影裡見人家’﹐斯亦披沙揀金﹐往往見寶。”今傳《崔補解詩集》(又名《崔崛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七二、卷二O三﹐《唐詩紀事倦三O﹐《唐才子傳》卷四。 韋夏卿   唐文學家。字雲客。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歷中﹐與弟正卿同舉賢良方正科﹐皆對策高第﹐授高陵縣主簿。累遷刑部員外郎﹐出為奉天令﹐改長安令。轉吏部員外郎、郎中﹐期給事中。出為常州、蘇州刺史。貞元十六年(800)﹐為吏部侍郎。後轉京兆尹、太子賓客﹐檢校工部尚書﹐為東都留守﹐以疾辭官﹐改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四。《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五、《新唐書》卷一六二。 李穆   唐詩人。劉長卿婿。建中初在隨州與長卿有唱酬。《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二。 嚴維(﹖一約781)   唐詩人。字正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至德二載(757)登進士第﹐又理辭藻宏麗科﹐授諸暨尉。大歷末官河南尉﹐為河南尹嚴部辟佐幕府。仕終秘書郎。大歷中居越﹐與鮑防等五十七人聯句賦詩﹐編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其“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句﹐來梅堯臣謂狀“天容時態﹐融和騙盪”如在目前(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引)。《丹陽送韋參軍》等詩傳誦較廣。今傳《嚴維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聯句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聯句九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極玄集》卷下、《唐詩紀事》卷四七、《唐才子傳》卷三。 蘇渙(﹖一775)   唐詩人。廣德二年(764)登進士第。大歷四年(769)﹐以監察御史佐崔鵝湖南幕﹐跡被殺﹐奔廣州。嶺南部將哥舒晃反﹐為其謀主。晃敗﹐被殺。杜甫讚其詩作“才力素壯﹐詞句動人”(《蘇大侍御訪江浦賦八韻紀異》。其《變律詩》﹐唐高仲武以為“長於諷刺”(《中興間氣集》)。著有《蘇渙詩》﹐已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倦上、《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三。 耿湋   唐詩人。河東(今山酉水濟)人。寶應二年(763)﹐登進士第﹐授輟屋尉。大歷中入朝為左拾遺﹐十年(775)﹐奉使江南檢括圖書﹐所歷題詠唱和甚多。貞元初貶為許州司法參軍。三年(787)尚存。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詩長於五律﹐多為酬贈及嘆貧嗟老之作﹐少數篇章亦能反映社會現實。善以淺近語道世情﹐元辛文房稱其“詩才俊爽﹐意思不群”(《唐才子傳》)。《隴西行》、《那州日別》等為其代表作。今傳《耿湋集》。《全唐詩》存其詩工卷。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三、《唐詩紀事》卷三O、《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四。 戎是   唐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都望扶風(今陝西鳳翔)。曾佐顏真卿幕。寶應元年(762)﹐由滑州、洛陽赴長安﹒遇王季友﹐同作《苦哉行》。大歷初入蜀﹐出峽﹐至荊南﹐為節度使衛伯玉幕從事﹐後入湖南觀察使崔毫幕﹐又入桂管觀察使李昌峻幕。建中中入朝﹐供職御史台﹐貶為辰州刺史。貞元初﹐北歸﹐浪跡江南數載﹐復起為虔州刺史﹐貞元十三年(797)在任。工書。其詩題材較廣﹐有些作品表露憂念時事的心情﹐其他則為感懷身世、羈旅遊宦之作。宋嚴羽謂其詩“濫篇晚唐”(《滄浪詩話‧詩評》)。《詠史》、《早梅》、《移家別湖上亭》、(長安秋夕)傳誦較廣。今傳《戎星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低二八、《唐才子傳》卷三。 王侯審   唐詩人。大歷中曾為參軍、寧國丞。建中元年(780)﹐舉軍謀越眾科第一﹐官校書。貞元中﹐歷侍御、主客員外郎、相部郎中。與錢起、盧綸等唱和﹐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全唐詩》存其詩一直。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0三﹐K%才子傳》卷四﹐《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倦一三、卷二六。 古之奇   唐詩人。寶應二年(763)登進士第。大歷初人徑州節度馬群幕掌書記。建中末朱批反﹐偽署兵部員外郎﹐掌文翰。後不知所終﹐當於京師收復後被殺。《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奉天錄》卷一、《唐詩紀事》卷二八、《唐才子傳》卷三。 鄭錫   唐詩人。寶應二年(763)登進士第。與大歷詩人李端、李嘉信、司空曙唱酬。《全唐詩》存其詩十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八。 司空曙   唐詩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今河北雞澤)人。盧結表兄。安史亂起﹐避地江南。大歷初登進士第。曾官主簿。入朝為左拾遺。大歷末﹐貶長林丞。貞元初﹐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幕﹐檢校水部郎中。官終虞部郎中。與錢起、盧綸等合稱“大歷十才子”。其詩多酬贈唱和之作﹐明胡震亨評為“婉雅閒淡﹐語近性情”(《唐音癸簽》)。《賊平後送人北歸》、《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喜外弟盧給見宿》、《江村即事》等為人傳誦。今傳《司空曙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二、順玄集》卷上、《新唐書》卷二0三、《唐詩紀事》卷三O、《唐才子傳》卷四。 朱長文   唐詩人。大歷中江南詩人。唐皎然《詩式》曾引錄其詩。《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詩式》卷五、《唐詩紀事》卷二八。 李冶(﹖一784)   唐女詩人。字季蘭﹐以字行。幼能詩﹐後為女道士。肅宗時﹐居湖州烏程﹐江南詩人劉長卿、朱放、陸羽、皎然等均與之遊﹐有詩贈答唱和。與閻伯鈞尤善。建中末在長安﹐朱批稱帝﹐曾獻詩。德宗收復京師﹐令撲殺之。其詩多寄贈送別之作﹐以五言詩擅場。《中興間氣集》選錄其詩六首﹐謂“五言之佳境”。《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置之大歷十子之中﹐不復可辨”。今傳《李冶詩》。《全唐詩》存其詩十八首。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卷下、《奉天錄》卷一、《唐才子傳》卷二。 李季蘭   即李冶。 王烈   唐詩人。代宗朝人。與崔切有詩唱酬。《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二九五。 衛象   唐詩人。大歷中居荊州。建中中至貞元初任長林今。後性荊南幕﹐檢校侍御史。與李端、司空晤交往唱酬。《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八、《酉陽雜姐》卷一二、《唐詩紀事》卷四三。 劉灣(﹖一約783)   唐詩人。字靈源。西蜀(今四Jg)人。天寶末進土。永泰元年(765)﹐官侍御。大歷八年(773)﹐官起居郎﹐考吏部選人判。遷吏部員外郎。建中元年(78)﹐以職方郎中為關內道黜涉使。與元結、韋應物、錢起友善。元結讚其“欲變時俗之淫際﹐為後生之規范”(《劉侍御月夜宴會並序》)。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其詩四首﹐謂其“屬文比事﹐尤得邊塞之思”。《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冊府元龜》卷一六二、卷六三五﹐《唐詩紀事》卷二五。 段秀實(719─783)   唐散文家。字成公。汾陽(今陝西幹陽)人﹐原籍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始舉明經﹐棄去。天寶四載(745)﹐為安西府別將。肅宗時﹐任節度判官、懷州長史。代宗時﹐薦為徑州刺史﹐封張掖郡王。後加御史中丞。大歷三年(768)﹐為行軍司馬兼都知兵馬使﹐後攝節度副使﹐拜四鎮北庭行軍、徑原鄭穎節度使。德宗立﹐加檢校禮部尚書。建中初﹐召為司農卿。建中四年(783)﹐朱批反﹐謀帝位﹐不與合﹐被殺。《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二八、《新唐書》卷一五三。 王季友   唐詩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家貧﹐隱於近洛山中。代宗朝﹐官太子司議郎。廣德二年(764)﹐住江西觀察使李勉幕﹐遷副使。大歷二年(767)還京﹐後歸隱。與杜甫、岑參、元結、錢起、於邵、郎土元、戎星友善。岑參稱曰﹕“王生今才人﹐時輩咸所仰。”《關使院懷王七季友》)唐殷潘評其詩“愛奇務險﹐遠出常情之外”(《河岳英靈集》)。《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二七千邵《送王司議季友赴洪州序》、《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四、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一。 任華   唐散文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早年隱於林泉。自稱野人、野客、遂人。後入仕為秘書省校書郎。大歷初﹐任桂州刺史參佐。與李白、杜甫、高達同時﹐以詩文相交往。為文恣肆放達﹐為詩風格奇崛。《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四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二。 李朝威   唐文學家。代宗、德宗時人。作有傳奇小說《柳毅傳》。小說寫書生柳毅為龍女傳書、龍女報恩的故事﹐為唐傳奇中的名篇﹐元明清皆有據此改編為戲曲者。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皎然(720─796﹖)   唐詩僧。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雲謝靈運十世孫。早歲勤學﹐出入經史百家。中年慕神仙﹒曾博訪名山。又遊長安﹐幹王侯。後皈依佛門﹐從杭州僧守直受戒。至德後﹐居湖州著漠草堂、抒山妙喜寺等地。江南文士陸羽、皇甫曾、李粵、崔子向等均與交遊﹐歷任湖州刺史崔論、佔幼平、裴清、顏真卿、袁高、陸長源、於顧等亦與唱和。與清江合稱“會稽二清”。於頒序其集﹐謂其“極於緣情□靡”﹐“詞多芳澤”﹐“律尚清壯”。劉禹錫評其詩“能備眾體”、著有《詩式》﹐漫論詩歌創作法式﹐今存。又著有文集﹐其他著作尚多。今有《抒山集》(一名《晝上人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四四於顧《釋皎然林山集序》、《宋高僧傳》卷二九、《唐詩紀事倦七三、唐才子傳》卷四。賈晉華有《皎然年譜》。 崔枯甫(721─780)   唐散文家。字貽孫。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天寶四載(745)進士及第﹐調壽安尉。肅宗朝﹐自起居台人累遷中書舍人。代宗朝﹐以侍郎攝省事﹐知吏部選事。德宗立﹐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改中書侍郎。《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新唐書》卷一四二。 李泌(722─789)   唐散文家。字長源。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徒居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博涉經史﹐尤善詩文。天寶中﹐待詔翰林、供奉東宮。肅宗即位﹐拜元帥廣平王行軍司馬﹐隨從輿輦。參與軍國大事﹐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代宗立﹐召為翰林學士。德宗朝﹐授左散騎常侍、陝貌都防御觀察使、檢校禮部尚書。貞元三年(787)﹐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生事回朝﹐參政頗多建樹。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句﹐補題一則﹐《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精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三O、《新唐書》卷一三九。 劉商   唐詩人、畫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登進士第﹐大歷初任合肥令。約大歷末﹐供職對、滑軍府﹐任觀察判官﹐歷檢校虞部郎中。辭官東遊﹐貞元初居楚州﹐後隱常州又興。約貞元末、元和初卒。好道術﹐唐時有其得道成仙之傳說。擅丹青﹐工山水材石﹐初師張澡﹐後自成一家。詩長於歌行﹐武元衡稱其詩作“皆思入省冥﹐勢含飛動﹐滋液瓊瑰之朗潤﹐港發繡繡之濃華﹒觸境成文﹐隨文變象﹐是謂折繁音於孤韻﹐貫清濟於洪流者也”(《劉商郎中集序》)。早年所著《胡部十八拍》為傳世名作。今傳《劉虞部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新唐書》卷六O、《歷代名畫記倦一O、《唐詩紀事倦三二、《唐才子傳》卷四。 鮑防(722一790)   唐詩人。字子慎。襄陽(治今湖北襄樊ㄑt恕L轂κ□□兀?753)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大歷初為浙東節度使薛兼訓從事﹐官尚書郎。五年(770)入朝為職方員外郎。累遷至河東節度使。德宗朝﹐歷京出、福建、江西觀察使、禮部侍郎、京兆尹等職﹐以工部尚書致仕。在浙東時﹐為越州詩壇盟主﹐與嚴維等聯唱﹐編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H卷。與謝良輔合稱“鮑謝”。穆員稱其《感遇》詩“刺譏時病﹐麗而有則﹐屬詩者親而誦之”《鮑防碑盯。著有《鮑防集》、《雜感詩》﹐均佚。《全唐詩》存其詩八首、聯句三首﹐《全唐詩補編》存聯句三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八三穆員《鮑防碑》、們B唐書》卷一四六、《新唐書》卷一五九。 韓洪(723─787)   唐書畫家、文學家。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以蔭補入仕。至德時﹐歷殿中侍御史、吏部員外郎、給事中﹐知兵部選。大歷時﹐遷右丞﹐知支部選﹐任戶部侍郎判度支。德宗立﹐徙太常卿。後加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鄭國公。次年﹐改封晉國公﹐加度支諸道轉運、鹽鐵等使。其畫遠師南朝來陸探微﹐《五牛圖》尤為著名﹐乃希世名筆﹐與《文苑圖》並存於世。(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二九、《新唐書》卷一二六。 劉酒(724一783)   唐散文家。字永夷。河南伊閥(今河南伊川)人。天寶中進士﹐喪父﹐罷職。後補鄖縣尉。劉晏官江西﹐奏薦為巡覆使﹐充留後。大歷中﹐召拜司門員外郎。建中初﹐進郭子儀為尚父﹐宰相崔訪市召草冊文﹐立成﹐詞義典裁。不久﹐擺給事中﹐權知兵部侍郎。四主E(783)﹐真拜兵部侍郎。會失現叛﹐港號稱制﹐使偽相蔣鎮慰誘之﹐不應﹐絕食死。治《六經》﹐善為文詞。《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尪跔捸憧m籅唐書》卷一五三、《新唐書》卷一九三。 獨孤及(725──777)   唐文學家。字至之。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載(754)﹐以洞曉玄經對策上第﹐補華陰尉。安史謀反﹐避地東南。上元元年(760)﹐入江淮都統李恆府掌書記。永泰元年(765)﹐召為左拾遺﹐不久﹐改大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大歷中﹐歷任壕州、舒州、常州刺史﹐世稱“獨孤常州”。為唐代古文運動先驅之一﹐與李華、蕭穎士同以古文齊名。又喜鑒拔後進﹐樑肅、崔元翰、陳京、唐次等均從其學。為文主張“以五經為泉源”(《趙郡李公中集序》)﹐推崇兩漢文章。文風峭麗奇警﹐不尚驕儷辭藻。樑肅《獨孤及集後序》評曰﹕“其文寬而簡﹐直而婉﹐辯而不華﹐博厚而高明。論人無虛美﹐比事為實錄﹐天下凜然﹐復睹兩漢之遺風。”所作《仙掌銘》、《吳季子札論》皆為傳世名篇。著有《毗陵集》。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六八、《新唐書》卷一六二。 懷素(725一約785)   唐僧人、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長沙(今屬湖南)人。寶應元年(762)詔住西太原寺。工書﹐尤擅狂草。家貧無紙﹐曾植芭蕉萬株﹐取葉練字﹐又以漆盤方板練字。相傳其練書勤奮﹐禿筆成家。其草書筆勢飛揚回轉﹐變化多端。李白、任華、貫休等皆以詩讚頌其書法。與張旭齊名﹐世稱“顛張醉素”。對後世影響很大。存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亦有文名。《唐文拾遺》存其文六篇。另有《食魚帖》一篇﹐篇首有“老僧在長沙食魚”句﹐且篇末明言“懷素藏真白”﹐當歸屬其名下﹐《全唐文》卷九一二歸南陽人﹐俗姓范之懷素名下﹐當誤。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卷三、《書斷》卷三、《書小史》卷一0。 劉太不(725─792)   唐詩人。字仲適。潤州上元(今江蘇南京)人﹐一作宣州(治今陘ㄘ菕滕陝t恕L轂κ□□兀?754)登進士第。大歷中﹐辟淮南幕。建中中累官至中書舍人。興元中歷工、刑二部侍郎、秘書監。貞元中﹐官禮部侍郎﹐兩掌貢舉﹐後貶信州刺史。今傳《劉太真詩》。《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倦五三八裴度《劉府君神道碑銘》、卷五二八顧況《信州刺史劉府君集序》﹐們日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二0三。 竇叔向(﹖一約780)   唐詩人。字造直。平陵(今陝西咸陽)人。至德初遊江西﹐受知於皇甫倪﹐後為租庸使從事、州防御判官。歷太子通事舍人、國子博士、江陰令。大歷十二年(777)﹐入朝為左拾遺內供奉﹐與常表交厚。十四年﹐常褒貶﹐坐出為保水令。五言詩名冠流輩﹐元辛文房謂其“詩法謹嚴﹐又非常格”(《唐才子傳》)。今傳《竇叔向詩》。《全唐詩》存其詩十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一三羊士愕《竇府君神道碑》、《舊唐書低一五五、《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卷四。 孟雲卿(約725一﹖)   唐詩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郡望平昌(今山東安丘)。天寶中應進士舉落第。永泰H年(766)為校書郎﹐赴南海幕﹐元結以詩送之。大歷中﹐流寓荊州、廣陵等地。八年(773)猶在世。與杜甫、元結、薛據、韋應物友善。工五言古詩﹐多寫民疾﹐格調悲怨﹐語言質樸。元結(中集)選其詩最多。韋應物稱其“高文激頹波﹐四海靡不傳”(《廣陵遇孟九雲卿》)。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謂其“祖述沈千運﹐漁獵陳拾遺﹐詞意傷怨─…‧當今古調﹐無出其右”。名作有《悲哉行》、《寒食》、《傷時》等。《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二四一元結《送孟校書往南海詩序》、《唐詩紀事》卷二五、《唐才子傳》卷二。 蚖꘿   唐詩人。玄宗朝人。居對州(治今河南開封)﹐與李白、元結、獨孤及、高通、李頎等友善。天寶十四載(755)猶在。為詩氣格高古。元結《筐中集碌其詩二首。《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倦三二二蕭穎士《蓮蕊散賦序》、《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三。 張彪   唐詩人。穎洛間隱士。家貧﹐舉進士不第。天寶末﹐隱居嵩山。安史亂起﹐奉老母西入關。乾元中﹐居華州﹐與杜甫往還。上元中尚在。善草書﹐工古調詩。元結《患中集》錄其詩四首。《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仇兆鱉《杜詩詳注》卷八、《唐詩紀事》卷二三、《唐才子傳》卷三、《金石革編》卷七九。 元季川   唐詩人。或雲名融。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元結從弟。天寶中﹐從結苦學於商徐山。元結(中集)錄其詩四首。《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元次山集》卷七《筐中集序》、《唐詩紀事》卷三二、《唐才子傳》卷三。 趙微明   唐詩人。天水(今屬甘肅)人。詩格高古。元結(中集)錄其詩三首。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謂其與於難等“吟詠性靈﹐陶陳衷素﹐皆有佳篇﹐不能湮落”。《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四七竇泉《述書賦》、《唐才子傳》卷三。 冷朝陽   唐詩人。潤州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大歷四年(769)登進士第﹐東歸覲省﹐李嘉枯、韓栩、錢起等歌詩賦別。後客相州節度使薛嵩幕。興元元年(784)官太子正字。貞元中兼監察御史。大歷中即以詩鳴。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謂其“法度稍弱﹐字韻清越不減”。《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唐詩紀事》卷三O、《唐才子傳》卷四、《金石草編》卷一O。 陳潤   唐詩人。蘇州(今屬江蘇)人。白居易外祖。大歷五年(770)明經及第﹐次年復登茂才異等科﹐官至坊州5城令(一作尉)。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迪主”孟雲卿之升堂者。《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白居易集》卷四二《唐故坊州聯城縣尉陳府君夫人白氏墓志銘》、《襄州別駕府君事狀》﹐《唐詩紀事》卷三九。 暢當   唐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大歷七年(772)登進士第﹐十三年授弘文館校書郎。建中末﹐以世家子弟應召參軍平李希烈叛。貞元初﹐曾至河中。三年(787)﹐征為太常博士﹐後歸隱。復出為果州刺史﹐十三年謝郡遊道州﹐後不知所終。與韋應物、盧綸、李端、司空曙、耿湋交遊唱和。《唐詩紀事》稱其詩“平淡多佳句”。今傳《暢當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0、《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四。 張南史   唐詩人。字季直。幽州(治今北京)人。安史亂起﹐避地要州﹐曾任左衛倉曹參軍。大歷中﹐寓居揚州揚子。十一年(776)前後﹐移居宣城。再被征召﹐因病未赴。約大歷末至建中初卒﹐竇常、李端有詩悼之。善養﹐中年刻苦學文。與劉長卿、錢起、皇甫冉、耿諱、靈一、朱放等交往唱酬。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其“稍入詩境。如‘已被秋風教憶繪﹐更聞寒雨勸飛筋’﹐可謂物理俱美﹐情致兼深”。今傳《張南史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卷下、《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四一、《唐才子傳》卷三。 章八元   唐詩人。睦州桐廬(今屬浙江)人。大歷六年(771)登進士第。復舉制科。貞元中﹐任句容主簿﹐後辭歸。元鎮、白居易賞其《題慈恩寺塔》。唐高仲武稱其《新安江行》之“雪晴山脊見﹐沙淺浪痕交”﹐為“得江山之狀貌”(《中興間氣集》)。著有《章八元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一O、《新唐書》卷六O、《唐才子傳》卷四。 白元經(﹖一817)   唐詩人、道士。成都(今屬四)l【】人。玄宗幸蜀時﹐為道門威儀﹐居成都上皇觀。後移居余杭天柱觀。《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四首。生平事跡見《洞霄圖志倦五、《三洞群仙錄》卷一七。 秦系(約725一約805)   唐詩人。字公緒﹐號東海釣客。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天寶中應進士不第。天寶末﹐避亂歸越。大歷五年(770)﹐薛嵩奏為右衛率府倉曹參軍﹐辭不就。大歷來﹐客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建中末歸越。貞元七年(791)﹐徐州節度張建封辟為校書郎﹐後隱居茅山。善作五言詩。僅德輿謂其詩“詞或約而旨深”(《秦微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清沈德潛則評為“格近幽澀”(《唐詩別裁集》)。今有《秦隱君集》傳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九O權德輿《秦微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詩序》、《新唐書》卷一九六、《唐詩紀事》卷二八、《唐才子傳》卷三。 嚴武(726─765)   唐詩人。字季鷹。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以門蔭入仕﹐為哥舒翰判官﹐累遷殿中侍御史。安史亂起﹐赴行在﹐為給事中。乾元元年(758)﹐坐房琅事自河南尹貶巴州刺史﹐遷東川節度使﹐移鎮酉)ID。代宗立﹐入為京兆尹、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復拜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764)﹐大破吐蓄﹐加檢校吏部尚書。卒官。與杜甫唱和甚多﹐甫讚其“詩清立意新”(《奉和嚴中丞酉城晚眺》)。今傳《嚴武集》。《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七、《新唐書》卷一二九。 靈一(727─762)   唐詩僧。俗姓吳。廣陵(治今江蘇揚州)人。九歲出家﹐十三歲削發。初師揚州法慎﹐曾居揚州慶雲寺﹐越州南懸溜寺、雲門寺﹐杭州宜豐寺﹐終於杭州龍興寺。與李華、朱放、李纖、張繼、皇甫冉、張南史、嚴維、獨孤及等為塵外之友﹐講德論道﹐朗詠終日。獨孤及謂其詩“思入無間﹐興含飛動”﹐能綴“潘、阮之遺韻﹐江、謝之IN文”(《毗陵集》)。今傳《靈一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毗陵集》卷九《唐故揚州慶雲寺律師一公塔銘》、《宋高僧傳》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三。 惟審   唐詩僧。靈一有《歸岑山過惟審上人別業》詩﹐當與其同時﹐約玄宗、肅宗朝人。《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卷三。 姚倫   唐詩人。陝州決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姚崇曾孫。官至揚州倉曹參軍c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錄其詩二首﹐謂為“雖未弘深﹐去凡已遠﹐屬辭比事﹐不失文流”。《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卷下、《新唐書》卷七四、《唐詩紀事》卷H九、《唐才子傳》卷五。 楊炎(727─781)   唐散文家。字公南。鳳翔天興(今陝西鳳翔)人。始為河西節度使掌書記﹐後為司勛員外郎﹐遷中書合人。元載為相﹐薦為吏部侍郎、史館修撰。元獲罪﹐坐貶道州司馬。德宗即位﹐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間實行“兩稅法”﹐改革財政。後專權用私﹐欲立私廟﹐獲罪﹐貶崖州司馬同正﹐途中﹒復下詔賜死。長於制法﹐與常變齊名﹕所為詩文﹐“文藻雄蔚”、“豪爽尚氣”《新唐書》本傳)。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八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新唐書》卷一四五。 包信(約727─792)   唐詩人。字幼正。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包融子。天寶六載(747)﹐登進士第。為轉運使劉晏判官。大歷中累官至諫議大夫。十二年(777)﹐坐善元載貶嶺南。建中初﹐任江州刺史﹐入為戶部郎中﹐改左庶子﹐均兼領鹽鐵使務。貞元初﹐入為刑部侍郎﹐改國子祭酒。H年(786)﹐兼知貢舉。官終秘書監。與兄何並稱“二包”。今傳《包信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0八權德輿《祭秘書包監文》、《唐詩紀事》卷四O、《唐才子傳》卷三。 顧況(約727一約820)   唐詩人。字通翁﹐自號華陽山人。蘇州(今屬江蘇)人﹐一說蘇州海鹽吟屬浙江)人。至德二載(757)登進士第。嘗求知杭州新亭監。大歷中遊湖州﹐與皎然、韓章聯句。大歷六年(771)為溫州永嘉監鹽官。後至江西與李泌、柳渾等交遊。建中中﹐為潤州節度使韓幌判官﹐官大理司直。貞元三年(787)﹐柳渾、李泌相繼為相﹐薦為秘書郎﹐轉著作佐眠五年﹐作《海鷗詠》嘲消權貴﹐貶饒州司戶。後歸吳﹐入道﹐隱於茅山﹐卒年九十余。工山水畫。論詩主諷諭教化﹐所作《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寫實刺時﹐為白居易新樂府之先導。其詩題材廣泛﹐注意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形式多樣﹐尤長歌行﹐頗具盛唐風骨﹐寫景詩情致悠長。皇甫提謂其“偏幹演歌長句﹐駿發路厲﹐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脅﹐意外驚人語﹐非尋常所能及”(《唐故著作佐郎顧況集序》)。《國兒《行路難》、《棄婦詞》、《過山農家》等為其代表作。《戴氏(廣異記)序》記唐以前志怪小說﹐頗有價值。著有《顧況集》﹐已佚。後人輯有《顧華陽集》傳世。《全唐詩》存其詩四卷﹐《全唐文》存其文三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Q、《唐詩紀事》卷二八、《唐才子傳》卷三。 龐蘊(﹖一約808)   怑憛戮丐摮ョe□﹕庵鶯庋簦n袷艉□希┤恕<沂酪等澹□儺歐鸞獺U暝□□□聳□泛蛻邢Ga﹕筅私□髀磣嫻酪唬□□胳□恚□蹕嗥鹺希□□□淥準業蘢櫻□萊婆泳郵俊T□統□□料逖簦□詼仁褂謨勢睦窬粗□W魘□迦□儆嗥□□□鋟鵠恚□獯嬡敖耄□□醞ㄋ住V□小杜釉淌□恕貳=裼小杜泳郵坑□肌啡□恚ㄖ瀉□□僖瘓恚┐□饋﹗度□剖□反嫫涫□□呤祝□度□剖□貢唷反嫫涫□葉□懟I□絞錄<□蹲嫣眉□肪硪晃濉Ⅰ毒暗麓□坡肌肪戇恕Ⅰ短剖□褪隆肪硭木擰? 常表(729─783)   唐散文家。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天寶末﹐進士及第。授太子正字﹐遷起居郎。寶應H年(763)﹐召為翰林學士、考功員外郎、知制法。永泰元年(765)﹐遷中書舍人﹐加集賢院學士。大歷元年(766)﹐遷禮部侍郎。十H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崇文館大學士。德宗繼位﹐貶潮州刺史。遷福建觀察使。長於制法﹐與楊炎齊名。為文猖潔俊拔﹐“文采贍蔚﹐長於應用﹐譽重一時”(《新唐書》本傳)。著有《文集》、《詔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九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卷﹐《唐文續拾》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新唐書》卷一五O。 崔元翰(729─795)   唐文學家。名鵬﹐以字行。郡望博陵安平(今用河北)。建中二年(781)進土。貞元三年(787)為太常博士﹐後為職方員外郎知制法、比部郎中。有文名﹐亦能詩﹐論文主文以載道與復古。《全唐詩》存其待七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倦二O三。 於良史   唐詩人。大歷中為監察御史。貞元中﹐為徐泅像節度使張建封幕從事。曾賦詩自嘆﹕“出身三十年﹐發白衣猶碧。”(《自吟》)建封憐其才﹐為奏請章服。唐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曰﹕“侍御詩清雅﹐工於形似。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吟之未終﹐皎然在目。”《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卷上、《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三。 朱放(﹖一約788)   唐詩人。字長通。襄州(治今湖北襄樊)人。後徒居山陰。建中中為江西節度參謀。未幾罷歸。貞元二年(786)詔舉韜晦賢才﹐召為右拾遺﹐旋以疾辭歸﹐卒於揚州。與劉長卿、皇甫冉、皇甫曾及詩僧皎然等為詩友。顧況謂其詩“立意皆新”﹐“離聲樂友之什﹐情思最切”(《右拾遺吳郡朱君集序》)。今傳《朱放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八顧況《右拾遺吳郡朱君集序》、《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五。 李子卿   唐散文家。大歷十一年(776)進士。《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五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五四。 於鴿   唐詩人。初與樊澤同讀書於河朔間。年三十未仕。久隱山中﹐曾漫遊廬山等地﹐交遊多逸人道者。約建中中在長安。後隱居漢陽。貞元中為荊南節度使樊澤從事。後仍歸隱。約貞元末卒﹐張籍有詩哭之。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稱其詩“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逐﹐而不陷於疏遠﹐且多警策”。《江南曲》等詩傳誦較廣。今傳《於鶴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四。 鄭常(﹖一787)   唐詩人。榮陽(今底河南)人。貞元初以殿中侍御史為淮西節度吳少誠判官﹐少誠有不臣之心﹐遂與大將楊冀謀逐之﹐事泄被害。唐高仲武謂其詩“省靜婉靡”(據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轉引)。著有《鄭常詩》、《洽聞記》(一作鄭遂撰)﹐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七、《唐才子傳》卷四。 王表   唐詩人。大歷十四年(779)登進士第。貞元初官秘書少監。《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元鎮集倦二八《敘詩寄樂天書》、《唐詩紀事》卷三二。 獨孤授   唐文學家。授一作經。大歷十四年(779)舉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為文長於賦﹐存世之作﹐均為賦體﹐《放馴象賦》為德宗所激賞。亦善詩。《全唐詩》於獨孤授、獨孤經名下各錄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四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三三。 劉全白   唐文學家。大歷九年(774)任浙西從事﹐檢校大理評事﹐累遷膳部員外郎。貞元六年(790)出為池州刺史﹐十年改湖州刺史﹐遷秘書監﹐不久致仕。幼能詩﹐為李白所知。曾往湖州參預顏真卿、皎然等數十人之聯唱。其《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用記》為研究李白生平之重要材料。《全唐詩》存其所預聯句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三九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抒山妙喜寺碑銘》、《元和姓纂》卷五。 清江   唐詩僧。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幼於本州開元專出家﹐後從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雲門寺﹐遊方服勤﹐北至對州等地。大歷四年(769)東還。後復北遊﹐至南陽謁慧忠﹐富傳心要。晚年居襄州辨覺寺。卒﹐劉言史有詩哭之。與盧綸、章八元、嚴維等友善。與清晝(皎然)齊名﹐時號“會稽二清”。《全唐詩》存其詩一卷﹐三分之一與無可、可止等人詩重出。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五。 法振   唐詩憎。劉禹錫評江左詩憎﹐稱“清江揚其波﹐法振沿之”(《澈上人文集紀》)﹐當與清江同時而稍後。大歷初即以詩知名﹐曾與李益賦聯句詩。《全唐詩》存其詩十六首。生平事跡見《劉賓客文集》卷一九《撒上人文集紀》。 護國   唐詩憎。劉禹錫評江左詩憎﹐謂“靈一導其源﹐護國襲之‵Oa凍荷先宋募□汀罰□□庇肓橐煌□倍□院螅□□□7唷4□□□恕T即罄□兇洌□盼接惺□說俊﹗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讀醣隹臀募□肪硪瘓擰凍荷先宋募□汀貳? 柳郴   唐詩人。郴一作那。大歷中登進士第。與李端、盧綸酬唱。著有《柳部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九、《郡齋讀書志》卷四。劉復   唐詩人。登大歷進士第。貞元中﹐為東台侍御。元和七年(812)官至水部員外郎。著有傳奇《周廣傳》。《全唐詩》存其詩十六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唐詩紀事》卷二九。 宋濟   唐詩人。貞元中﹐屢舉進士不第﹐老於場屋﹐舉止可笑。嘗作賦誤失官韻﹐撫膺回﹕“宋五(按濟行五)又坦率矣。”(唐李規唐國史補))由是著名。元和六年(811)猶在。《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其一為高速詩。生平事跡見《唐國史補》卷下、《北夢瑣言》卷五。 戴叔倫(732─789)   唐詩人。字次公﹐一作幼公﹐或雲名融﹐字叔倫。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至德末避兵亂移居邵陽。寶應初應劉晏辟為秘書正字﹐歷廣文博士。大歷中任湖南轉運留後﹐官至監察御史。東歸潤州。後復為河南轉運留後。建中初出為東陽令﹐嗣曹王李皋辟為湖南、江西從事。貞元初﹐授撫州刺史﹐罹謗受代。四年(788)﹐授容管經略使﹐以疾罷﹐北歸﹐道卒。權德輿稱其“文本天華﹐而長於比興”(《唐故容州刺史戴公墓志銘》)。其新題樂府反映民生疾苦﹐以心理刻畫與白描見長﹐開張籍、王建一派。《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為其代表作。五律《除夜宿石頭驛》﹐明胡應附推為“客中除夜之絕唱”(《詩技》)。模擬民歌而作的《蘭溪掉歌》亦清新可喜。嘗編《唐詩》數十萬言﹐草稿未就。著有文集、《述稿》﹐均佚。今傳《戴叔倫集》﹐多雜宋、元、明人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二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一O陸長源《唐東陽令戴公去思頌》、卷五O二權德輿g唐故容州刺史戴公墓志銘》﹐《重修戴氏宗譜》卷三樑肅《戴公神道碑》﹐《新唐書》卷一四三。 竇參(733─792)   唐詩人。字時中。平陵(今陝西咸陽)人。以門蔭入仕﹐自大理司直屢遷至御史中丞。貞元五年(789)以中書侍郎拜相﹐八年貶郴州別駕﹐再貶陽州司馬﹐賜死於道。《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哄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六、《新唐書》卷一四五。 陸羽(733一約804)   唐學者、文學家。字鴻漸﹔一名疾﹐字季跡﹐號竟陵子、桑芋翁、東同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據唐趙磷《因話錄》卷三載﹐羽本棄嬰﹐為竟陵龍蓋寺一俗姓陸之增人收養﹐故從姓陸。少為伶人。天寶五載(746)﹐居天門山攻讀。至德元載(756)﹐避亂至越中。上元元年(760)﹐隱居吳興宮溪﹐閉門著書﹐或與名僧高士相交接。曾詔拜為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未就。後流寓上饒、洪州。曾先後人湖南觀察使裴胃、義成軍節度使李復幕府。粕茶藝﹐時號茶仙。與崔國輔、釋皎然友善﹐並廣交顏真卿、皇甫冉、劉長卿、孟郊等文學家。所撰《自傳》稱﹐著有《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譜》、《南北人物志》、《吳興歷官記》、《湖州刺史記》、《茶經》、《佔夢》等。另著《湖州國經》、《普年》、《吳興志》等﹐參與修撰《韻海鏡源》。今有《茶經》三卷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四三三《陸文學自傳》、《新唐書》卷一九六。 呂渭(735─800)   唐詩人。字君載。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天寶中登進士第。歷委州永康今、大理評事、浙西觀察支使。大歷中﹐曾參鮑防、嚴維等越州聯唱﹐又預顏真卿、皎然等湖州唱和。貞元中﹐累遷禮部侍郎﹐掌十一年至十三年(795─797)貢舉。出為漳州刺史。著有《廣陵止息譜》﹐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又聯句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聯句七首。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一六O。 張建封(735─800)   唐文學家。字本立。究州(今屬山東)人。大歷中﹐累辟使幕。建中中﹐為岳、壽H州刺史。貞元四年(788)﹐除徐泅潦節度使。卒官。能文善詩﹐權德輿稱其碑志銘讚“皆與作者方駕﹐而歌詩特優﹐有仲宣之氣質﹐越石之清拔”(《徐泅像節度使贈司徒張公文集序》)。著有《張建封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權載之文集》卷三四《徐泅潦節度使贈司徒張公文集序》、們日唐書》卷一四1、《新唐書》卷一五八。 杜佑(735─812)   唐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始以父蔭補濟南參軍事、判縣丞。潤州刺史韋元前奏為司法參軍。後入朝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遷容管經略使。建中初還朝﹐歷官戶部侍郎判度支。為盧把所忌﹐出為蘇州刺史﹐改饒州。不久﹐遷嶺南節度使。後召拜尚書右丞。旋即出為淮南節度使。貞元十六年(800)﹐召拜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徐泅節度使﹐討徐泅亂軍。不克﹐還朝。德宗末至憲宗初﹐二度為相。後辭官歸。撰有《通典》﹐為我國現存最早專論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另著有《賓佐記》、《管氏指略》等﹐均佚。《全唐文》存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四七、《新唐書》卷一六六。 韋應物(約737一約792)   唐詩人。京兆萬年(今陝酉酉安)人。天寶末以三衛郎為玄宗侍衛﹐頗任俠負氣。後遊太學﹐折節讀書。廣德元年(763)為洛陽丞。永泰中﹐因懲不法軍騎見訟﹐罷官閒居洛陽同德寺。大歷中曾南遊揚州。九年(774)任京兆府功曹﹐攝高陵宰﹐又歷都縣、株陽令﹐後稱疾辭歸﹐居長安酉郊善福寺。建中二年(781)﹐起為比部員外郎﹐次年﹐出為滁州刺史。貞元元年(785)改江州刺史﹐三年入朝為左司郎中﹐四年出為蘇州刺史﹐約七年罷任﹐寓居蘇州永定寺。世稱韋左司、韋江州或韋蘇州。為中唐前期著名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合稱“王孟韋柳”。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亦多感傷時世、關懷民疾之作。各體均擅﹐尤長五古。白居易稱其“歌行﹐清麗之外﹐頗近興諷”﹐五言詩“高雅閒槽﹐自成一家之體”(《與元九書》)。其詩源出陶淵明﹐又能溶化六朝詩歌﹐且有盛唐余韻﹐故昌本中謂其詩“有六朝風致﹐最為流麗”(《茗溪漁隱叢話》前集所引)。《四庫全書總目》亦評為“真而不樸﹐華而不□”。《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寄全椒山中道土》、《滁州西澗》、《寄李姐元錫》、《賦得暮雨送李胄》等詩均臉炙人口。宋王欽臣編有《韋蘇州集》﹐今存。《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二、王欽臣《韋蘇州集序》、姚寬《酉溪叢語》卷下、《唐詩紀事》卷二六、《唐才子傳》卷四。 陳玄拓   唐文學家。代宗大歷間人。作有傳奇小說《離魂記》。小說以浪漫手法表現倩女與王宙執著不渝的愛情﹐對後世頗有影響。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閻濟美(約737─825)   唐詩人。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大歷九年(774)登進士第。周歷郎署﹐貞元末﹐官至福建觀察使。元和初﹐歷浙東觀察使、散騎常侍﹐後出為華州刺史。六年(811)﹐為秘書監﹐以工部尚書致仕。累加至太子少保。應舉時﹐以《天津橋望洛城殘雪》詩贖帖﹐甚得主司張謂讚賞。《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乾騾子》、《﹔B唐書》卷一八五、《新唐書》卷一五九、《冊府元龜》卷七八四。 李舟(739─787)   唐音韻學家、散文家。字公受。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曾任弘文館校書郎。建中元年(780)﹐攫金部員外郎。曾奉命赴任州策劉文喜部歸降﹐又奉使山南東道說節度使樑崇義朝覲﹐均不辱使命。後遭讒﹐貶虔州刺史。病卒﹐終四十八歲。曾據孫。規唐韻》考定廈正﹐撰成《切韻》十卷﹐為《廣韻》所設韻部序次奠定基礎。其文善辨析﹐高氣格。《全唐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一樑肅《處州刺史李公墓志銘》、《新唐書》卷七二。 杜黃裳(739─808)   唐散文家。字遵素。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肅宗時進士﹐又舉博學宏詞科。曾在郭子儀節度朔方府任職。大歷九年(774)﹐主朔方府留守事。後入朝為侍御史﹐為裴延齡所惡﹐久不遷。貞元末﹐拜太子賓客﹐遷太常卿。憲宗以太子總軍國事﹐樓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曾預平蜀、平夏、苗齊、滅蔡、復兩河諸役﹐實啟憲宗中興之世。元和H年(807)﹐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為河中、晉、蜂節度使﹐封邢國公。《全唐文》存其文三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四七、《新唐書》卷一六九。 高仲武   唐詩選家。渤海(今山東濱州)人。編有《中興間氣集》。《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中興間氣集序》。 馮著   唐詩人。河間(今屬河北)人。建中中攝洛陽尉。後任維氏尉。貞元四年(788)任廣州錄事參軍。官終左補問。與韋應物、盧綸、李端交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一八九韋應物《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元和姓纂》卷一。 薛香   或作薛蘊。唐女詩人。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祖彥輔﹐玄宗朝官大理評事。韋莊《又玄集》選錄其詩一首。《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又玄集》卷下。 晁采   唐女詩人。字試尊。大歷間人。與鄰居書生文茂兩情相悅﹐詩歌酬寄﹐後結為夫婦。然其事未見唐宋時記載﹐疑後人依托。《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二首。生平事跡見《情史類略》卷三、《艷異類編》卷四引《晁采外傳》。 張鬆齡   唐詞人。鬆齡﹐一作鶴齡。金華(今屬浙江)人。張志和兄。曾任浦陽尉。有《漁父詞》一首﹐相傳恐志和逅世不還﹐作此詞招其還。生平事跡及詞見《全唐詩》卷三O八。 張志和(約741─775)   唐詞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號玄真子、煙波釣徒。金華(今屬浙江)人。年十六﹐舉明經。獻策於肅宗﹐令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不久﹐坐事貶南浦尉﹐赦還﹐隱居會稽﹐閉門著《玄真子》三萬言﹐述《大易》二十五卷﹐已佚。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往謁。有《漁父詞》(一作《漁歌子》)五首﹐詠漁釣隱逸之樂﹐清麗遠韻﹐為早期文人詞之名作﹐顏真卿、陸羽、柳宗元等均有和作﹐日本控峨天皇於弘仁十四年(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亦有《和張志和(漁父詞)》五閡。清劉熙載《藝概》評日﹕“張志和《漁歌子》‘酉塞山前白簿飛’一閡﹐風流千古。東坡嘗以其成句用入《鵬碼天》﹐又用於《烷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猶未若原詞之妙通造化也。”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四O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唐才子傳》卷三。 煙波釣徒   張志和的別號。 殷濟   唐詩人。大歷、貞元間人。曾入北庭節度使幕府﹐北庭陷善﹐被俘。敦煌遺書中存錄其詩﹐皆陷善前後所作﹐思念故國親人﹐詞情凄惻哀苦。《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四首。生平事跡見《全唐吽摯^唷□□剖□□啊肪硪話恕? 自在(741─821)   唐詩僧。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從徑山出家。後從學江西馬祖道一﹐為其法嗣。元和中﹐居洛陽香山。後住伏牛山﹐世稱伏牛和尚。其(三傷歌)“辭理俱美﹐警發迷蒙﹐有益於代”(《宋高僧傳》)﹐前蜀時人尚傳寫諷誦。《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祖堂集》卷一五、《來高僧傳》卷一一。 李適(742─805)   即唐德宗。唐代皇帝。公元779一805年在位。代宗長子。寶應元年(762)封魯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討史朝義。後改封雍王。廣德二年(764)﹐立為太子。大歷十四年(779)五月即帝位。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卒。工詩能文﹐常與臣下於宮中唱和﹐自為品第。唐李肇《唐國史補》稱其晚年“尤工詩句﹐臣下莫可及”。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謂其詩“尚雅正”。著有《德宗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近六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倦一二、卷一三﹐《新唐書》卷七。 許孟容(743一818)   唐散文家。字公范。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始﹐拓進士第異等﹐又舉明經科﹐調校書郎。貞元中﹐入徐、泅、像節度使張建封府任職﹐表為深州刺史。後拜禮部員外郎﹐招郎中﹐遷給事中。十九年(803)﹐改大常少卿。元和初﹐遷尚書右丞、京兆尹。八年(813)累遷吏部侍郎。不久﹐以尚書左丞宣慰對、宋、陳、許、河陽行營﹐拜東都留守。《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四、《新唐書》卷一六二。 陸長源(﹖一799)   唐文學家。字泳之。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安史亂中陷河北賊中。貞元間歷任州刺史﹐宣武軍行軍司馬﹐知留後事﹐死對州兵變。工詩文﹐善書﹐與孟郊唱酬甚密。《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四五、《新唐書》卷一五一。 霍總   唐詩人。興元元年(784)為東都留守幕僚﹐後官池州刺史。嘗賦《蝗旱詩》﹐穆員以為得詩人風化美刺之義。元和中令狐差進《御覽詩》﹐選錄其詩六首。《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九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八三穆員《蝗旱詩序》、《唐詩紀事》卷五八。 宋雍   唐詩人。雍或作合。代、德宗時人。為詩初無令譽﹐及嬰疾目盲﹐詩名始彰。《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中。 皇甫澈   唐詩人。澈一作徹。滄州(今同河北)人。貞元十四年(798)任蜀州刺史﹐賦《四相詩》。《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唐詩紀事》卷四八。 韋皋(745─805)   唐文學家。字城武。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大歷初為華州參軍。貞元初屢遷至劍南西)I﹔節度使﹐鎮蜀二十一年﹐以御吐善功進至檢校司徒、中書令﹐封南康郡王。《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十二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四0、《新唐書》卷一五八、《唐詩紀事》卷四八。 盧殷(746─810)   唐詩人。范陽(今河北琢州)人。元和初﹐任登封尉﹐以病去官。家貧﹐獻詩東都留守鄭徐慶﹐屢得周濟﹐書薦時宰﹐不能用﹐竟貧病而卒。與盂郊、韓癒、馮宿友善。孟郊稱其“吟哦無滓韻﹐言語多古腸”、“文章飛上天﹐列宿增晶熒”(《吊盧殷》)。韓癒稱其“能為詩﹐自少至老﹐詩可錄傳者﹐在紙幾千余篇”(《登封縣尉盧殷墓志》)。《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六五韓癒《登封縣尉盧殷墓志》。 靈澈(746─816)   唐詩僧。俗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ㄑt恕S讜潑潘魯黽搖3醮友銜□□□=ㄖ兄校□遊廡撕紊劍□膃ㄈ揮巍pㄈ灰允榧□詘□擰16罹□U暝□醣庇危□戲怠8粗輛┤Γ□□捎鎪□校□米鏑愫又藎□笥鏨夤樵健N饔溫□劍□樑□4籩鈧藎□沼諦□菘□□隆9□□□跤砦□狡洹叭俗髡嘸漵頡保a凍荷先宋募□汀罰□□歡佬塾謔□□洹V□小讀槌菏□□罰□直喑□褪□□睹□□瓿□□罰□□□=翊□度鏨先聳□□貳﹗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讀醣隹臀募□肪硪瘓擰凍荷先宋募□汀貳Ⅰ端胃呱□□肪硪晃濉? 鄭徐慶(746─820)   唐散文家。字居業。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大歷十二年(777)舉進士第。建中末﹐起家山南西道節度使從事﹐累遷殿中御史。貞元中拜相。因事貶郴州司馬。憲宗時﹐復拜相﹐未幾罷。穆宗時﹐官終檢校司徒。善為文辭﹐奏議喜用古語。原有《鄭徐慶集》、《書儀》﹐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八、《新唐書》卷一六五。 由常(約747─825)   唐詩人。字中行。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叔向子。大歷十四年(779)登進士第。為鹽俠小吏十年。後卜居揚州柳楊數載。貞元中﹐淮南節度杜佑奏為參謀﹐由協律郎遷監察御史裡行。元和中﹐佐薛蘋、李眾湖南幕﹐入為侍御史﹐轉水部員外郎。八隼(813)﹐連除朗、羹、江、撫四州刺史。以國子祭酒致仕。與弟牟、群、庫、鞏齊名。有《竇中行詩集》﹐大中年間﹐格藏言將其編入《竇氏聯珠集》﹐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二十六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六一格藏言《竇常傳》、們日唐書》卷一五五、《新店書》卷一七五。 盧綸(748一約799)   唐詩人。字允言。郡望范陽(今河北琢州)﹐蒲州(治今山西永濟)人。安史亂起﹐流寓邵陽。大歷初﹐數舉進士不第﹐元載薦為同鄉尉。遷密縣令。建中初﹐為昭應令。渾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帥﹐召為判官。後隨城鎮河中﹐加檢校戶部郎中。貞元十四年(798)﹐德宗召見禁中﹐令和御制詩。未幾﹐卒於河中。與錢起、吉中率等合稱“大歷十才子”。令狐楚進《御覽詩》﹐選其詩三十二首。們日唐書‧盧簡辭傳》雲﹔“大歷中﹐詩人李端、錢起、韓棚輩能為五言詩﹐而辭情捷麗﹐綸作尤工。”明胡震亨謂其詩“開朗﹐不作舉止﹐陡發驚彩﹐煥爾觸目”﹐然“古體未遭”(《唐音癸簽》)。清王士擔以其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話》)。《塞下曲》、《晚次鄂州》為傳世名作﹔今傳《盧戶部詩集》(又名《盧給集》)。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二O三、《唐詩紀事》卷三O、《唐才子傳》卷四。 李益(748一約829)   唐詩人。字君虞。隴西站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登進士第。六年登諷諫主文科﹐授鄭縣主簿。歷參渭北臧希讓、朔方李懷光幕。貞元初﹐復佐靈州杜希全、抓寧張獻甫幕。十三年(797)﹐入幽州劉濟幕。元和中﹐召為都官郎中﹐歷中書舍人、河南少尹、秘書少監、散騎常侍、太子賓客諸職。大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詩名早著﹐們日唐書》本傳謂其“每作一篇﹐為教坊樂人以路求取﹐唱為供奉歌詞”。其詩題材廣泛﹐以邊塞詩最佳。自雲“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故為文咸多軍旅之思”《從軍詩序》)。各體皆工﹐尤擅七絕。明胡應群謂其“可與太白、龍標競爽”(《詩該》)。《征人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聞笛》、《過五原胡兒飲馬泉》等最為傳誦。今傳《李益集》(又名《李君虞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二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七、《新唐書》卷二0三、《唐詩紀事》卷三0、《唐才子傳》卷四。卞孝置有《李益年譜稿》。 韋渠牟(749─801)   唐詩人。京兆杜陵(今陝西酉安)人。少慧悟﹐李白曾授以古樂府。及長﹐為道士﹐自號遺名子﹐又為僧﹐法名塵外。貞元H年(786)﹐為韓觀使府從事。八年﹐入為四門博士。歷秘書郎、右補閉、左諫議大夫、太府卿﹐官終太常卿。大歷中在湖州與皎然、顏真卿等唱酬。權德奧稱其詩“儷詞比事﹐纖密清巧”(《右諫議大夫韋君集序》)。著有《韋渠牟詩集》、《貞元新集開元後禮》﹐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一首、聯句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O六權德輿《唐故大常卿韋公墓志銘》、卷四九O權德輿《右諫議大夫韋君集序》﹐們B唐書》卷一三五﹐《新唐書》卷一六七。 勇牟(749─822)   唐詩人。字貽周。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叔向子。貞元二年(786)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東都留守巡官。田河陽、昭義從事﹐復為東都留守判官。元和五年(幻0)﹐入朝拜尚書虞部郎中﹐轉洛陽令、都官郎中、澤州刺史﹐官終國子司業。與兄常﹐弟群、庫、鞏齊名。有《竇貽周詩集》﹐大中年間﹐堵藏言將其編入《竇氏聯珠集》﹐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六一措藏言《竇牟傳》、《韓昌黎集》卷三三《國子司業竇公墓志銘》、們日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唐詩紀事》卷三一、《唐才子傳》卷四。 沈既濟(約750一約797)   唐文學家。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一說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大歷十四年(779)﹐為太常寺協律郎。建中元年(780)﹐楊炎為相﹐薦其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次年秋﹐楊炎獲罪﹐乃坐貶處州司戶參軍。貞元初﹐入朝﹐官終禮部員外郎。精通群籍﹐尤工史筆﹐著有《建中實錄》、《選舉志》等。又善為小說﹐有《枕中記》、《任氏傳》行世。《全唐文》存其峈炕慼慼撐u莆氖耙擰反嫫湮囊黃□I□絞錄<□荁唐書》卷一四九、《新唐書》卷一三二。 趙匡   唐學者。字伯循。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官至洋州刺史。與陸質同為儒學宗師談助之高足。質又曾師事匡﹐稱匡為“趙夫子”。大歷前後﹐與助、質以善治《春秋》鳴於世﹐成一家學。又與質增益刪定峻助《春秋集注總例》﹐為《春秋集注纂例》。《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O。 陸質(﹖一805)   唐文學家、經學家。字伯沖﹔原名淳﹐避憲宗諱改。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代宗時辟為淮南從事。後入朝為左拾遺﹐轉太常博士。累遷左司郎中﹐坐事貶國子博士。貞元末﹐歷任信州、台州刺史。永貞元年(805)召為給事中、太子侍讀。旋卒﹐門人私溢文通先生。能詩文﹐長於經學﹐尤精於《春秋》。為學著意辨析與前儒之異﹐開宋儒懷疑經傳之先河。著有《春秋集傳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傳辨疑》。《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共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日唐書》卷一八九、《新唐書》卷一六八。 於領(﹖一818)   唐文學家。字允元。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始以門蔭補千牛﹐調授華陰尉。累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燕國公。後貶恩王傅。《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五六、《新唐書》卷一七二。 楊憑(﹖一817)   唐文學家。字虛受﹐一字嗣仁。股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大歷九年(774)登進士第。屢佐使府。征為起居台人﹐遷禮部郎中、太常少卿。貞元十八年(802)﹐出為湖南觀察使﹐徙江酉。元和初﹐人為左散騎常侍﹐轉刑部侍郎。四年(809)﹐拜京兆尹。以江西任上贓罪貶臨賀尉。移杭州長史﹐人為恭王傅、分司東都﹐遷太子詹事。與弟凝、凌皆有文名﹐時號“三楊”。柳宗元《唐故兵部郎中楊君墓褐》稱其兄弟之文“東薄海岱﹐南極衡巫﹐文學者皆知誦其詞﹐以為摸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四六、《新唐書》卷一六O。 楊凝(﹖一803)   唐文學家。字檢功。糖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大歷十三年(778)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佐山南東道、荊南幕。召為起居郎﹐累遷右司郎中。貞元十二年(796)﹐為宣武軍節度使董晉幕判官﹐軍亂﹐走還京師﹐臥疾。十八年﹒起為兵部郎中。與兄憑、弟凌俱有文名﹐時號“三楊”。權德輿稱其文“疏通而不流﹐博富而有節。潔靜夷易﹐得其英華”(《兵部郎中楊君集序》)。今傳《楊凝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柳宗元集》卷九《唐故兵部郎中楊君墓確》、《新唐書》卷一六O。 楊凌(﹖一約790)   唐文學家。字恭履。歌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大歷十一年(77)登進士第﹐為協律郎。貞元初官至大理評事。與兄憑、凝齊名﹐時號“三楊”力p宗元稱其“少以篇什著聲於時﹐其炳耀尤異之詞﹐諷誦於文人﹐盈滿於江湖﹐達於京師。晚節通語文體﹐尤造敘述。學富識遠﹐才湧來已﹐其雄傑老成之風﹐與時增加”《楊評事文集後序盯。其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柳宗元集z卷一二《先君石表陰先友記2、卷二一《楊評事文集後序》﹐《新唐書》卷一六O﹐《唐詩紀事》卷二八。 孟郊(751─814)   唐詩人。字東野。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東安丘)。早年屢舉進士不第﹐曾客遊江西、湖南、荊襄、河南、邢寧等地。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寄寓對州。十六年﹐授深陽尉。因耽於吟詩﹐公務多廢﹐縣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遂辭歸。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鄭徐慶辟為水陸轉運從事。四年﹐丁母憂罷。九年﹐徐慶出鎮興元﹐奏為節度參謀。行次圄鄉﹐暴疾卒。友人張籍等私溢為貞耀先生。與韓癒創中唐尚怪奇、重主觀之一派﹐並稱“韓孟”。其詩多為樂府及五古﹐嘗雲“知音不韻俗﹐獨立佔古風”(《送盧虔端公守復州》)。蓋其一生窮困潦倒﹐稟性孤直耿介﹐其詩多憤世疾俗、窮愁怨苦之辭﹐搜奇抉怪﹐追求。瞧悻枯槁之美﹐且詩苦思澀﹐務去陳言﹐故韓癒稱其為詩“冥觀相古今﹐象外逐幽好﹐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再”(《薦士》)﹔又謂其詩“判目怵心﹐刀迎縷解﹐鉤章棘句﹐招招胃腎﹐神施鬼設﹐間見層出”(《貞曖先生墓志銘》)。張為《詩人主客圖》尊之為“清奇僻苦主”﹐影響晚唐詩人曹飾、劉駕等甚深。蘇武嘗將其與賈島並評為“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然又消其詩為“寒蟲號”(《讀孟郊詩》)﹐元好問亦譏其為“高天厚地一詩四”(《論詩三十首》)。《四庫全書總目》雲﹕“當以蘇尚俊邁﹐元尚高華﹐門徑不同﹐故是丹非素﹐究之郊詩品格﹐不以二人之論減價也。”《秋懷》、《古別離》、《遊終南山》、《寒地百姓吟》、吉殤》等詩為其代表作﹐《遊子吟》亦臘炙人口。今傳《孟東野詩集》。《全唐詩》存其詩十卷﹐《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韓昌黎集》卷二九《貞陽先生墓志銘》、們日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七六。李士翹有《孟東野年譜》﹐華忱之有《孟郊年譜》。 鄭因(752─829)   唐詩人。字文明。鄭州榮陽(今屬河南)人。大歷中招進士﹐登宏詞科﹐授校書郎、都縣尉。德宗朝﹐累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元和元年(806)﹐以中書侍郎拜相。罷為太子賓客﹐出為嶺南節度使。八年人朝為工部尚書。後以太子太傅致仕。著有《鄭紹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又《享太廟樂章》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九、《新唐書》卷一六五。 樑肅(乃3─793)   後散文家。字敬之﹐一字寬中。安定(今甘肅徑)l【】人﹐世居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幼逢安史之亂﹐避難吳越達二十年。建中元年(780)至京師﹐中文辭清麗科﹐任太子校書郎﹐右拾遺。貞元五年(789)任監察御史﹐轉右補閉、翰林學士、皇太子諸王侍讀、史館修撰。為中唐古文運動前驅﹐師獨孤及。重視文章教化作用﹐主張文本於道﹐曾薦舉韓癒登第。其文古樸流暢﹐為韓癒所師法。《過舊園賦》、《常州刺史獨孤及集後序》、《兵箴》等為其代表作。今傳《樑補團集》。《全唐文》存其文六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二三崔元翰《右補解翰林學士樑君墓志》、《新唐書》卷二0二、《唐詩紀事》卷二五。 陳羽(約753一﹖)   唐詩人。吳縣(今屬江蘇)人。早年曾漫遊浙東、江西、嶺南等地。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遊蜀﹐仕歷東宮衛佐。與戴叔倫、韓癒、楊衍等交往唱酬。元辛文房稱其《自遣》詩“二十八字﹐一片畫圖”(《唐才子傳》)。《從軍行》亦傳誦甚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升堂者。著有《陳羽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賦一篇。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三五、《唐才子傳倦五。 陸贄(754-805)   唐文學家。字敬輿。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大歷八年(773)﹐進士及第。以博學宏詞科登第﹐調鄭縣尉﹐罷歸。又以書判拔革科﹐調渭南主簿。德宗立﹐遷監察御史﹐由調部員外郎轉考功郎中。建中四年(783)﹐朱琳謀反﹐從駕避奉天﹐參決機謀﹐時稱“內相”。還京﹐為中書合人﹐仍兼翰林學士。貞元八年(792)﹐以兵部侍郎知貢舉﹐放韓癒、裴度等登第﹐時稱龍虎榜。次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戶部侍郎裴延齡饞毀﹐罷相。累貶忠州別駕。卒﹐溢宣﹐世稱“陸宣公”。為文長於奏議政論﹐雖為驕體﹐而盡除用典艱奧之弊﹐采用散文句式﹐自然流暢﹐致為後世如韓癒、蘇武等奏議政論文之先導。《新唐書》錄其文十余篇﹐《資治通鑒》采其妻疏三十九篇。今傳《翰克集》(又名《陸空公文集盯。《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六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略一三九、《新唐書》卷一五七。明吳一鵬﹐清江榕、丁晏、楊希閡等先後編有陸蟄年譜。 楊巨源(755一約832)   唐詩人。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貞元五年(789)登進士第﹐授校書郎。元和中﹐以監察御史為河中節度使張弘靖從事。入朝為秘書郎﹐遷太常博士﹐再遷虞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為國子司業。長慶四年(824)﹐年七十﹐自請歸鄉。執政奏以為河中少尹。後以國子祭酒致性。工詩﹐聞於元和、長慶間。為韓癒、張籍、元鎮、白居易知重﹐與令狐楚、李逢吉尤善。劉禹錫稱其為“詩篇絕世才”(《酬楊司業巨源見寄》)。唐趙磷謂其“詩的不為新語﹐體律務實﹐工夫頗深”(《因話錄》)。《寄江州白司馬》、《和練秀才楊柳》、《城東早春》等詩流布較廣。今傳《楊少尹詩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韓昌黎集》卷二一《送楊少尹序》、《新唐書》卷六O、《唐詩紀事》卷三五、《後才子傳》卷五。 歐陽後(757﹖一802﹖)   唐文學家。字行周。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初隱居潘湖。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授國子監四門助教。十五年上書宰相鄭徐慶求不次進用﹐峆哄慼滕嚏敵煍袓苤憔葝牷槳寣樓熙嵾龠飯\□□鰲S牒□□嘟簧躞疲□□釋椒□庀攏□牒□□□┤俊﹕□□破洹爸駒詮盼摹保a杜費羯□□恰罰□﹗緞綠剖欏繁敬□潰骸捌湮惱慮猩睿□馗疵鞅妗﹗庇小杜費糶兄□募□貳﹗度□剖□反嫫涫□瘓磧忠皇祝□度□剖□貢唷反嫫涫□皇祝□度□莆摹反嫫湮乃木懟I□絞錄<□度□剖□肪硭鈉呷□霞頡隊腳費糶兄蓯隆凡12頡Ⅰ度□莆摹肪砦□□吆□□杜費羯□□恰貳Ⅰ緞綠剖欏肪磯筯三。 李吉甫(758─814)   唐文學家。字弘憲。讚皇(今屬河北)人。初任太常博士﹐出為州刺史。後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諸。元和二年(807)相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出為淮南節度使。六年復為相。博學有識﹐著述甚豐﹐詩風清麗典雅。著有《元和郡縣圖志》﹐為現存最早的地方總志。《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唐文續拾》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四八。 武元歷(758─815)   唐文學家。字伯蒼。綠氏(今河南但師東南)人。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元和Th年(807)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後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八年復為相﹐因力主削藩﹐招藩鎮忌恨﹐十年為刺客暗殺。詩藻思□麗﹐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奉其為“瑰奇美麗主”。其《行路難》、《送崔判官使太原》、《題嘉陵驛》等皆為傳世名作。今存《﹔陸淮集》(又名《武元衡集》)。《全唐文》存其文十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八、《新唐書》卷一五二。 李在吉(758─835)   南文學家。字虛舟。隴西(治今甘肅臨挑)人。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旋赴任振武軍掌書記。後入朝為左拾遺、左補解﹐改侍御史﹐充入吐著冊命副使、工部員外郎。元和四年(809)拜詞部郎中。後歷任給事中、太子諸王侍讀、中書告人。十一年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次年罷相。長慶H年(822)復相。寶歷二年(826)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大和五年(831)為太子太師。《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六七、《新唐書》卷一七四。 權德輿(巧9一8侶)   唐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幼聰慧﹐十五歲為文已數百。初為河南黜設使韓徊從事﹐遷監察御史。貞元八年(792)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閉﹐遷起居舍人﹐知制法﹐進中書台人。元和五年(810)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出為東都留守﹐歷刑部尚書、山南西道節度使。卒溢文﹐後稱權文公。工詩善文﹐時人尊為宗匠﹐王侯將相及名人碑銘行狀多出其手。侍文雅正贍得﹐氣派恢宏﹐然缺少新意。皇甫提評其文“如朱門大第﹐而氣勢宏敞﹐廊民國廄﹐戶矚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規勝概﹐令人諫觀”(《諭業》)。宋嚴羽謂其詩“有絕似盛唐者”(《滄浪詩話》)。其《兩漢辯亡論》為史家稱道之名作。今有《權載之文集》傳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倦五六二韓癒《唐故相權公墓碑》、們日唐書》卷一四八、《新唐書》卷一六五。 王播(巧9一830)   唐詩人。字明歌。祖籍太原(今屬山酉)﹐後徙居揚州(今屬江蘇)。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復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集賢校理﹐遷監察御史。元和中﹐歷御史中丞、京兆尹、刑部侍郎、禮部尚書﹐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長慶中﹐征為刑部尚書﹐領鹽鐵轉運使。旋拜相﹐出鎮淮南﹐均領鹽鐵。大和元年(827)﹐入朝為左僕射﹐復拜相﹐暴疾卒。與弟炎、起俱有文獺慰圇孝u餑糾莢骸肥□□舜□小﹗度□剖□反嫫涫□□祝□度□莆摹反嫫湮牧□□□短莆氖耙擰反嫫湮乃鈉□I□絞錄<□度□莆摹肪砥咭凰睦鈄諍搖洞笤□豕□竦辣□□貳Ⅰ毒商剖欏肪硪渙□摹Ⅰ緞綠剖榭幸渙□摺Ⅰ短剖□褪隆肪硭奈濉? 自群(760─814)   唐詩人。字丹列。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叔向子。初以處士客隱常州。貞元十八年(802)﹐京兆尹韋夏卿薦為左拾遺。遷侍御史。憲宗即位﹐轉膳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出為唐州刺史。後入為吏部郎中﹐遷御史中丞。以傾構李吉甫﹐貶黔中觀察使。再貶開州刺史﹐量移為容管經略使。詔還朝﹐道車於衡州。與兄常、牟﹐弟庫、鞏齊名。有《竇丹列詩集》﹐大中中﹐洛藏言將其編入《竇氏聯珠集》五卷﹐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六一錯藏言《竇群傳》、們B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 荷載(760─822﹖)   唐文學家。一作符載﹐誤。字厚之﹐自稱廬山山人。郡望武都(治今甘肅武都東南)﹐鳳翔(今屬陝西)人﹐家居成都(今屬四川)。早年與楊衡、王簡言、李元象隱於青城山。建中初又隱廬山。貞元八年(792)依山南東道節度使樊澤。後依酉川節度使韋皋﹐任節度支使。元和四年(809)為荊南節度使趙宗儒記室。柳宗元稱其“藝術志氣﹐為時聞人”(《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四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九O符(當作荷﹐下同)載《荊州與楊衡說舊團送遊南越序》、卷五七六柳宗元《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唐技言》卷二﹐《唐詩紀事》卷五一。 張登(﹖一約808)   唐文學家。郡望清河(今屬河北)。建中末﹐以大理評事、監察御史為鹽鐵轉運使包倩從事。梣\□腥魏幽鮮坎懿尉□□辭u鈧惺逃□罰□□□醋□搜翁□菏隆J謖鬧荽淌罰□□硎苒潰□漵謨□小3□諦「場L評鈁爻破湫「場捌□甓□埽□洳蝗莘Ⅲ□兄□梢□鶩□□拷鷸□礎保a短乒□凡埂罰□V□小墩諾羌□罰□沿□﹗度□剖□反嫫涫□呤祝□度□剖□貢唷反嫫涫□□住I□絞錄<□度□莆摹肪硭木湃□u擄隆短乒收鬧荽淌氛啪□□頡貳Ⅰ短撇拋喲□肪砦濉? 劉言史(﹖一812)   唐詩人。趙郡(治今河北邯鄲)人。建中中﹐鎮冀節度使王武俊辟為幕賓﹐奏授棗強令﹐辭疾不就﹐世稱劉棗強。貞元中﹐遊澤潞、荊南、吳越、清湘等地。元和中﹐居洛中。六年(811)﹐山南東道節度使李夷簡辟為司功參軍﹐日與談宴﹐歌詩唱答。歲余﹐奏請增秩﹐詔下之日﹐不恙而卒。與孟郊友善唱和﹐與穆質、李翱亦有交往。孟郊稱雲﹕“精異劉言史﹐詩腸傾珠河。”(《哭劉言史》)皮日休亦謂其“有歌詩千首﹐其美麗恢贍﹐自(李)賀外﹐世莫得比”(《劉棗強碑》)。《嘉興社日》等詩傳誦較廣。今傳《劉言史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皮子文該》卷四《劉棗強碑》、《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四。 崔備   唐詩人。許州部陵(今屬河南)人。建中二年(781)登進士第。貞元末仕至監察御史。元和初為西)11支度判官。後歷起居舍人、禮部員外郎、工部郎中兼集賢院學士。十一年(816)﹐任諫議大夫。《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唐代墓志匯編‧唐隴西郡夫人墓志銘》、《唐會要》卷三二、《唐詩紀事》卷四五、《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二O。 馬異   唐詩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興元元年(784)登進士第。與皇甫提、盧全為友。盧全作《與馬異結交詩》﹐異亦有詩報之。《唐才子傳》謂其“賦性高疏﹐詞調怪澀ㄐ模U綣搶飫猓□幻飪蘺□薄﹗度□剖□反嫫涫□氖住I□絞錄<□短剖□褪隆肪硭腛、《唐才子傳》卷五。 馬總(﹖一823)   唐散文家。字會元。扶風(今屬陝西)人。貞元中﹐入義成節度使姚南仲幕府﹐南仲被誣﹐坐貶泉州別駕﹐後徙恩王傅。元和中﹐以虔州刺史遷安南都護﹐徙桂管經略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十二年(817)﹐兼御史大夫﹐為淮酉宣慰副使﹐尋招拜淮西節度使﹐徙忠武節度使﹐改華州防御、鎮國軍使。後為那、曹、遇等道節度使。長慶二年(822)﹐授檢校尚書左僕射﹐入為戶部尚書。有《意林》五卷、《通歷》十卷行世。《全唐詩逸》(《全唐詩》附)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七、《新唐書》卷一八rt。 孟簡(﹖一823)   唐詩文家。字紹道。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人。居於吳中。貞元中拓進士第﹐登宏詞科。元和四年(809)﹐官諫議大夫﹐受詔譯佛經。元和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累貶吉州司馬。復歷睦、常二州刺史。《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九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三、《新唐書》卷一六O。 結幹著   唐詩人。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中官至太僕寺丞。元和中令狐楚進《御覽詩》﹐錄其詩四首。《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一O、《千唐志齋藏志‧唐故李氏夫人河南紀幹氏墓志》。 姚系   唐詩人。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姚崇曾孫。貞元元年(785)進士及第﹐宮門下典儀。《古別離》為傳誦名篇。著有《姚系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七四、《唐詩紀事》卷二七、《唐才子傳》卷五。 購信陵(﹖一約794)   唐詩人。蘇州(今屬江蘇)人。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復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六年﹐仕為望江令。有善政。卒於任﹐民為立調﹐白居易有詩讚美之。著有(信陵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三五、《容齋五筆》卷七、《唐才子傳》卷五。 韋執誼(﹖一約805)   唐散文家。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貞元元年(785)﹐舉進士第﹐又舉賢良方正科﹐對策異等﹐授右拾遺。年逾冠﹐選為翰林學士﹐為德宗賞愛﹐出入宮中以詩歌相唱和﹐並顧問政事。貞元末年﹐與王叔文、柳宗元友善。後為吏部侍郎。順宗即位﹐王叔文當國﹐播為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憲宗立﹐叔文罷死﹐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卒於任所。《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三五、《新唐書》卷一六八。 林盛   唐詩文家。字復夢。泉州莆田(今屬福建)人。貞元四年(788)明經及第﹐韋皋辟為西川推官。劉辟反﹐不從﹐貶唐昌尉。元和中為滄景節度掌書記﹐累遷至禮部員外郎。寶歷元年(825)官邵州刺史﹐後坐事流信州。與歐陽詹等友善唱和。著有《林蘊集》﹐已佚。今傳《林邵州道集》。《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林邵州遺集‧睦州刺史二府君神道碑》、《新唐書》卷二0O。 宋若莘(﹖一820)   唐女詩人。貝州清陽(今河北清河)人。與妹若昭、若倫、若憲、若苟皆有文名。貞元四年(788)俱召入宮﹐預宮廷唱和﹐宮中呼為學士。七年﹐掌宮中文籍。《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五二、《新唐書》卷七七、《唐詩紀事》卷七九。 宋若昭(﹖一825)   唐女詩人。貝州清陽(今河北清河)人。與姊若率﹐妹若倫、若憲、若苟皆有文名。貞元四年(788)俱召入宮﹐預宮廷唱和﹐宮中呼為學士。元和十五年(820)掌宮中文奏﹐拜尚宮。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等皆師事之。進封樑國夫人。其文“淡麗”﹐亦能詩。《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王朝小說》存其《牛應貞傳》。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五二、《新唐書》卷七七、《唐詩紀事》卷七九。 馬逢   唐詩人。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貞元五年(789)登進士第。歷盛屋尉、咸陽尉、大理評事諸職。元和中以殿中侍御史佐東川、荊南幕府。《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賦一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七、《唐才子傳》卷五。 楊衡   唐詩人。字仲師。鳳翔寶雞(今屬陝西)人﹐望出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天寶末﹐隨父旅居於蜀。大歷末﹐與荷載、王簡言、李元象同隱青城﹐建中初﹐復偕隱廬山﹐號“山中國友”。貞元六年(790)登進士第﹐客荊州。七年﹐為桂管觀察使齊映幕從事。八年﹐至廣州。後官左金吾衛倉曹參軍﹐為桂陽部從事。十六年尚在。後不知所終。工古體詩。與荷載、陳羽、靈澈、玄晏等唱和。宋范臘文《對床夜語》稱其《盧十五竹亭送侄仍歸山》詩“語意清脫﹐略無塵土紛華之氣”。《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九O符(當作符﹐下同)載《荊州與楊衡說﹔日因送遊南越序》、卷六九一符載《犀浦縣令楊府君墓志銘》﹐《唐技言》卷二﹐《唐詩紀事》卷五一﹐《唐才於傳》卷五。 王蓮(﹖一835)   唐文學家。字廣津。郡望太原(今後山西)人。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十八年又登宏詞科﹐調藍田尉。二十年﹐以左拾遺召為翰林學士﹐進起居舍人。憲宗元和年間﹐累遷工部侍郎。拜合人。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遷吏部侍郎。穆宗時﹐為御史大夫。敬宗朝﹐遷禮部尚書﹐檢校尚書左僕射、山南西道節度使。文宗大和三年(829ㄐ慼樣ヾy□G洹K哪輳□□舨可惺欏12煨K究鍘18畹姥翁□□聳埂F唚輳□□惺橛移蛻洌□獯□□□Q凹婷畔率湯桑□菟究鍘>拍輳?835)﹐於“甘露之變”中﹐被宦官冤殺。博學工詩文﹐其詩多為五言絕句﹐擅為日情詩。與王建均擅“宮詞”﹐並稱“二王”。《唐才子傳》謂其詩“風韻道然﹐殊超意表”。《新唐書》本傳謂其“文有雅思”﹐“訓法溫麗”。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十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六九、《新唐書》卷一七九。 許堯佐   唐文學家。貞元間登進士第﹐復中博學宏詞科。為太子校書郎。又登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元和十一年(816)﹐以左讚善大夫充冊上吊南詔副使。仕終諫議大夫。有《柳氏傳》﹐為唐傳奇代表作。《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八九、《新唐書》卷二00。陳諫   唐文學家。郡望穎J川治今河南許昌)﹐家居於吳(今江蘇蘇州)。德宗至穆宗時歷任倉部郎中、河中少尹、台州司馬、封、循、道諸州刺史。為永貞八司馬之一。《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唐國史補》卷中、《舊唐書》卷一三五、《新唐書倦一六八。 李景亮   唐小說家。貞元十年(794)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招第。著有傳奇小說《李章武傳》。生平事跡見《唐會要》卷七六、《登科記考》卷一三。 范傳正   唐文學家。字西老。鄧州(治今河南鄧州)人。貞元十年(794)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及書判拔拜科。授集賢殿校書郎﹐遷渭南尉。拜監察殿中侍御史﹐自比部員外郎出為批州刺史﹐轉湖州刺史。元和七年(812)播宣勘觀察使。十一年授光祿卿。敬仰李白﹐曾訪得李白墓﹐遷於青山(今安徽當塗)之陽﹐並免李白侚E□庖 K□鰲短譜笫耙藕擦盅□坷罟□履貢□范院筧搜芯坷畎咨□驕咧匾□壑怠﹗度□剖□反嫫涫□□祝□度□莆摹反嫫湮乃鈉□I□絞錄<□毒商剖欏肪硪話宋濉Ⅰ緞綠剖欏肪硪黃叨□Ⅰ都翁┤廡酥盡肪硪凰摹? 邵南R   唐詩人。字待倫。閩縣(今福建閩侯)人﹐郡望安陽(今屬河南)。貞元十H年(796)﹐與歐陽詹、林蘊俱在長安。十五年登進士第﹐官校書郎。《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三四九歐陽詹《玩月》詩序、《登科記考》卷一四。 崔護(﹖一831)   唐詩人。字殷功。藍田(今屬陝西)人﹐一說博陵(今河北台縣)人。貞元十二年(796)進土。官終嶺南節度使。名作《題都城南莊》詩為年少時所作﹐世傳“人面桃花”故事本此。《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本事詩》、《唐詩紀事》卷四O。 陳翊   唐詩人。翊或作詡﹐字載物。福州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貞元中在泉州與歐陽詹等過往唱酬﹐十三年(797)登進士第。元和九年(814)任江西觀察使從事。官終戶部郎中、知制法。今傳《陳詡詩》。《全唐詩》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賦、銘各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九五歐陽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於東湖亭序》、《新唐書》卷六0、《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記考》卷一四。 侯喜(﹖一822)   唐文學家。字叔迫﹐一作叔退﹐又作叔起。貞元十九年(803)登進士第。元和七年(812)官校書郎﹐後為協律郎﹐終國子主簿。韓癒稱其“詩句讀驚魂”(《和侯協律詠筍》)﹐“為文甚古”(《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石鼎聯句》備受韓癒稱讚。《全唐詩》存其詩句十聯﹐《全唐文》存其文九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四九韓癒《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卷五六八韓癒《敵x鈧韃疚摹罰□短剖□褪隆肪硭囊弧? 李宗閡(﹖一846)   唐文學家。字損之。唐宗室﹐為鄭王李元較之後。貞元二十一年(805)登進士第。元和四年(809)復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洛陽尉。後遷駕部郎中、知制法、監察御史﹐拜中書合人。穆宗時權知禮部侍郎、知貢舉。改兵部、吏部侍郎。大和三年(829)拜同平章事。後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八年復入相。次年貶潮州司戶。會昌四年(844)出為封州刺史﹐又貶郴州司馬。為牛李黨爭時牛黨首領。《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六、《新唐書》卷一七四。 李約   唐文學家。字存博﹐號蕭齋。唐宗室。李勉子。貞元十五年(799)任浙西節度從事﹐後官至兵部員外郎。精楷隸﹐收藏書畫甚豐。嘗重金求得樑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字﹐置於小亭﹐號即由此來。工詩善文﹐亦通音樂。時人張請評曰﹕“夫蕭之為言也﹐切然而清﹔於文也﹐蔚然而整”(《蕭齋記》)。明胡震亨稱其“雖篇什無多﹐疏野可賞”(《唐音癸簽》)。其詩多為贈別、感懷、寫景之作﹐七絕佳篇尤多。《江南春》、(觀祈雨)皆為傳世名篇。《全唐詩》存其詩十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四四崔備《壁書飛白蕭字記》、卷六九五張搶《蕭齋記》﹐《唐詩紀事》卷三一。 廣宣   唐詩僧。安南(今越南河內)人。或雲其俗姓廖﹐乃將其與劉禹錫詩中還俗釋子廖參謀混淆。貞元末居蜀﹐與韋皋、薛濤往還。元和中﹐居長安興善寺﹐後入安國寺紅樓院﹐以詩供奉。與詩人李益、韓癒、楊巨源、令狐楚、白居易唱和。長慶三年(823)﹐以詩賀王起放進士榜﹐起及元鎮、劉禹錫均和之。後出院﹐居長安﹐不知所終。其詩多為應制之作﹐明胡震亨《唐音癸簽》評為“氣色高華”。著《紅樓集》﹐又有與令狐楚唱和詩﹐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七二。 陳鴻   唐小說家。字大亮。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歷太常博士、虞部員外郎、主客郎中。曾充赴回碼婚禮使判官。自稱“少學乎史氏﹐志在編年”(《大統紀序》)。其《長恨歌傳》為唐傳奇代表作。另有傳奇《東城老父傳》﹐然近人或認為實出陳鴻祖之手。曾修撰《大統紀》﹐今不存。《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大統紀序》、《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倦二五、《登科記考》卷一五。 鮑君徽   唐女詩人。字文姬。德宗嘗召入宮﹐與侍臣唱和。後以母老乞歸養。《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九四五其《乞歸疏》、《唐詩紀事》卷七九、《唐才子傳》卷二。 劉皂   唐詩人。咸陽(今屬院酉)人﹐久客並州。貞元中﹐假攝孝義尉﹐嘗以書謁汾州刺史董叔經﹐董怒﹐遂棄官去。令狐楚進呈《御覽詩》﹐選其詩四首。《旅次朔方》詩傳誦最廣。《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宣室志》卷五、《唐詩紀事》卷三六。 胡令能   唐詩人。貞元、元和間人。居圃田(今河南中牟)。以洗鏡餿釘為業﹐人稱胡釘鉸。其詩多淺俗。《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下、《唐詩紀事》卷二八。 李公佐   唐小說家。字領蒙。隴西(治今甘肅臨挑)人。中過進士﹐曾出任鐘陵、江淮從事等官。貞元十三年(797)泛清湘、蒼梧﹐十八年秋至洛陽。元和六年(811)五月奉使至長安。八年東下南京﹐十八年歸長安(據《﹔B唐書‧宣宗紀》﹐大中H年(848)﹐曾派前揚府錄事參軍李公佐推勘吳湘獄。然此人是否即小說家李公佐﹐有待考証)。與白行簡友善﹐曾鼓勵行簡作《李娃傳》。著有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謝小娥傳》、《廬江馮組傳》、《古岳讀經》等。生平事跡見唐杜光庭《神仙感遇傳》卷三。 長孫佐輔   唐詩人。朔方(今陝西靖邊)人﹐客居於吳。舉進士不第。貞元間﹐弟公輔為吉州刺史﹐遂往依焉。後隱居以終。詩長於古調﹐詩集號《古調集》。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瑰奇美麗主”武元衡之入室者。元李文房《唐才子傳》稱其“詩格詞情﹐繁鮮不雜。卓然有英邁之氣”。古體《擬古詠河邊枯樹》、《關山月》﹐近體《尋山家》、《山行經村徑》均稱佳作。著有《長孫佐輔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七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O、《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五。 李宣遠   唐詩人。渲陽(今湖南渲縣)人。貞元間﹐登進士第。以詩名。《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七。 鄭縱   唐詩人。代宗至憲宗間人。元和中﹐令狐楚編進《御覽詩》﹐選錄其樂府詩四首。《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其余生平事跡無考。 陳存(﹖一812)   唐詩人。屢試進士不第。詩長於古體。《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雜有他人作品。生平事跡見《因話錄》卷六、《唐詩紀事》卷四O。 熊孺登   唐詩人。洪州鐘陵(今江西南昌)人。貞元中﹐居洪州郭北龍沙﹐曾陪李兼、戴叔倫、權德輿等遊宴唱和。元和中﹐曾為從事。八年(813)﹐歸鐘陵﹐過朗州﹐劉禹錫有詩選之。後復為劍南百川節度使府從事﹐歸江西﹐過江州﹐與白居易相遇。十四年春﹐白居易赴忠州任﹐復與之相值於洪州。後不知所終。詩長於七絕。元辛文房謂其“言語妙天下”(《唐才子傳》)。《董監廟》、《湘江夜泛》等詩傳誦較廣。今傳《熊孺登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白居易集》卷四五《與微之書》、《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六。 楊郎伯   唐詩人。蜀(今四)﹗l)人。德宗、憲宗時人﹐竇常曾有詩寄之。《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唐詩紀事》卷二九。 王起(760─847)   唐文學家。字舉之。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家居揚州(今屬江蘇)。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後復中博學宏詞科。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歷渭南尉、禮部侍郎、兵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山南酉道節度使。為當時著名博學之士。文多賦奏﹐詩多贈和之作。《﹔B唐書》本傳稱其“富於文學”﹐“長於博洽”﹐“書無不覽﹐經國用遺”。其《和周侍郎見寄》詩﹐門生同和者二十三人﹐一時傳為盛事。與劉禹錫、白居易聯句長達數十韻﹐劉稱其為“就敵”。《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三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四、《新唐書》卷一六七。 羊土語(約762一約822)   唐詩人。字諫卿。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授義興尉﹐佐浙東觀察使幕。永貞中﹐以宣敘觀察巡官貶汀州寧化尉。元和初入朝﹐累遷侍御史。三年(808)﹐坐傾李吉甫﹐貶資州刺史﹐再貶巴州刺史。歷資、洋、睦三州刺史。官至戶部郎中。孟簡謂其“為文雅拔”(《建南鎮褐記》)﹐元辛文房稱其詩“作皆典重”(《唐才子傳》)。《過三鄉望女幾山早歲有卜築之志》等詩較為傳誦。今傳《羊士愕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一六孟簡《建南鎮調記》、韓癒《順宗實錄》四﹐《﹔日唐書》卷一四八﹐《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五。 李峰(764─830)   唐文學家。字深之。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復中博學宏詞科。補渭南尉。歷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翰林學士、司勛員外郎知制法、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和九年(814)罷為禮部尚書。十年﹐出為華州刺史。大和三年(829)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次年因兵變遇害。有《李相國論事集》。《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O五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序》、們日唐書》卷一六四、《新唐書》卷一五二。 薛存誠(765一814)   唐詩人。字資明。河中寶鼎(今山西萬榮)人。貞元中登進士第。累辟使府。入朝為監察御史。元和中﹐周歷台省﹐累遷至給事中、御史中丞。卒﹐白居易作詩悼之。早年曾與盧綸唱和。《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多居誤收﹐《全唐文》存其賦H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五三、《新唐書》卷一六二。 段弘古(約765─814)   唐詩人。法州安鄉(今屬湖南)人。年五十未仕﹐嘗幹謁鄂岳觀察使何士幹、襄陽節度使於顧。元和中﹐從呂溫於道州。溫車﹐復南見劉禹錫、柳宗元。後欲南依竇群於容州﹐道卒。《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柳河東集‧外集‧處士段弘古墓志》。 樊宗師(﹖一823或824)   唐散文家。字紹述。河中(治今山西永濟)人。祖居南陽﹐時人或稱“南陽樊紹述”。始為國子主簿。元和三年(808)登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授著作佐郎。歷任金部郎中、綿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為降州刺史﹐有治績。進授諫議大夫﹐未到任而卒。韓癒《南陽樊紹述墓志銘》稱其為文“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實際他把古文運動倡導“務去陳言”之要求推到了艱澀難解的極端﹐故唐李肇(國史補)曰﹔“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癒﹐學苦澀於樊宗師。”今存《紛守居國池記》﹐僻澀險奧﹐雖經後人一再注釋﹐仍令人難以卒讀。《千唐志齋藏志》收錄其所撰《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讚善大夫南陽樊府君墓志銘並序》﹐則文字順暢﹐明白易曉。始知韓癒許之以“文從字順”﹐並非“以交遊之故”而曲譽之(《四庫全書總目》)﹐乃指其所具有之另一種風格而言。清孫之級編有《樊紹述集注》H卷。生平事跡見《韓昌黎文集》卷七《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新唐書》卷一五九。 裴度(765─839)   唐政治家、文學家。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貞元進士。由監察御史遷御史中丞。官至中書令。政治上力主削藩﹐曾領兵大敗淮西吳元濟。晚年辭官居洛陽。嘗作《寄李翱書》﹐不滿韓癒及其弟子尚奇求險之風﹐以為聖賢文章皆“不詭其詞而詞自麗﹐不異其理而理自新”﹐且文之異在氣格思致﹐“不在其謀裂章句﹐照廢聲韻”﹐隻“意隨文而可見﹐事隨意而可行”即可﹐成為對古文運動流弊予以指正的第一人。然否定韓癒散文創作上的創新追求﹐指為“以文為戲”﹐不免保守。《全唐文》存其文二卷。今傳《裴度詩》。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七O、《新唐書》卷一七三。 李觀(766─794)   唐散文家。字元賓。讚皇(今屬河北)人﹐家於吳(今江蘇蘇州)。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次年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郎。為文主張“上不罔古﹐下不附今﹐直以意到為辭﹐辭訖成章”(《帖經日L侍郎書》)。摒棄浮靡文風﹐崇尚復古。然其文語言生澀﹐短於熔鑄﹐且仍多用對偶句式﹐故流傳不一。詩僅存數首﹐《贈馮宿》可作代表。有《李元賓文集》。《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四卷。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六六韓癒《李元賓墓銘》、《新唐書》卷二O三。 張簡(約766一約830)   唐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一說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貞元雩躟支`ㄍ□笱□諦現萑瞪健J□□輳?797)﹐遊廣州﹐與韓癒相識﹐得其薦迭﹐入京應舉。十五年﹐登進士第。元和初﹐調補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調﹐病眼兒失明。十一年(816)﹐轉國子助教。十五年﹐為秘書郎。以韓癒薦﹐為國子博士。長慶二年(822)﹐除水部員外郎。歷主客郎中。大和H年(828)﹐遷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與元費、白居易、劉禹錫、姚合、賈島等交遊唱和﹐後進詩人朱慶徐、項斯等亦得其推挽。詩擅樂府﹐與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樂府”。白居易稱其“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互舖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姚合讚其“絕妙江南曲﹐凄涼怨女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知”(《贈張籍太祝》)。其詩多反映社會人生之作﹐於下層人民疾苦尤為關懷。長於“以俗言俗事入詩”﹐感情真摯深厚﹐描寫細膩真切﹐生活氣息濃厚﹐韻味悠遠。然其質實平易﹐實自千錘百煉中來。故宋王安石雲﹕“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宋周紫芝亦謂唐人樂府詩“當以張文昌為第一”(《竹坡詩話》)。樂府《江南曲》、《江村行》、《築城詞》、《賈客樂》、野老歌》﹐近體《薊北旅思》、《秋思》等為其代表作。今有《張司業集》(又名《張文昌文集》)行世。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六O、《新唐書》卷一七六、《唐詩紀事》卷三四、《唐才子傳》卷五。卞孝營有《張籍簡譜》。 王建(約766一﹖)   唐詩人。字仲初。穎)川治今河南許昌)人﹐居關輔(今陝酉中部)。貞元初求學於邢州鵲山﹐與張籍同窗友善。貞元後期至元和初﹐歷佐幽州、荊南、魏博幕。元和八年(813)任昭應丞。長慶元年(821)入朝為太府丞﹐轉秘書郎﹐遷秘書丞。大和二年(828)袎迭慰翦歂吽播獏擳棋}□杖尉酉萄粼□稀S肜鉅妗10□□□拙右住17跤砦□14□稀12值骸19轄肌13罹拊唇揮緯□輟I貿□誒指□□胝偶□3疲□萊啤罷磐趵指□薄F湫綠飫指□樸諞醞ㄋ子□孕鸚聰虜閎嗣竇部啵□適嫡媲校□□□腥恕0拙右壯疲骸笆□酥□骼□栽穎□ㄎ□慕□□印9勢淥□□戮洌□□□諶絲謚校□籩□擦鰨□嗖灰椎謾﹗保a妒諭踅□厥槔芍啤罰├韝呔悠澇疲骸按罄□曰梗□挪□庀攏□勒偶□9踅u□遙□逯葡嗨疲□願垂乓狻﹔蚓汕□律□□蛐綠夤乓澹□手紀u□□□肚釤□□□揮泄鷗枰□□歐紜﹗保a短剖□坊恪□□怨攀□鵡俊罰├指□短錛倚小貳Ⅰ洞夭洗恰貳Ⅰ兜貝爸□貳Ⅰ端□蛞□貳Ⅰ隊鵒中小罰□寰闆緞錄弈□省罰□呔闆妒□逡雇□錄畝爬芍小肪□鬮□□校弧豆□省芬話偈祝□嗖□□謔薄=裼小鍛踅ㄊ□□沸惺饋﹗度□剖□反嫫涫□□恚□執適□祝□度□剖□貢唷反嫫涫□□住I□絞錄<□棟拙右準□□餳□□諭踅□厥槔芍啤貳Ⅰ緞綠剖欏肪□鵒、《唐詩紀事》卷四四、《唐才子傳》卷四。 李涉(約766一﹖)   唐詩人。自號清溪子。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末﹐與弟渤偕隱廬山白鹿洞﹐後受辟為陳許從事﹐累遷太子通事合人。元和六年(811)﹐坐為宦官吐突承推辯護﹐貶峽州司倉參軍。居十年﹐遇赦還京﹐為太學博士。寶歷元年(825)﹐坐武昭事流配康州。工詩善文﹐長於七絕﹐亦擅長篇敘事詩。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高古奧逸主”孟雲卿之入室者。《潤州聽暮角》、《再宿武關》、《井欄砂宿遇夜客》傳誦甚廣。著有《李涉詩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下、《冊府元龜》卷一五三、《唐詩紀事》卷四六、《唐才子傳》卷五。 李程(766─842)   唐文學家。字表臣﹜苤慼憫犲悻鼘K嗲匕玻┤恕O逡毓□跎穹□迨浪颿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同年又中博學宏詞科﹐為集賢殿正字。二十年為監察御史、充翰林學士。順宗時三遷為員外郎。元和二年(807)任司勛員外郎兼翰林學士。十年為兵部郎中﹐歷知制流中書舍人、權知京兆尹事、鄂州刺史、鄂岳觀察使、吏部侍郎。寶歷元年(825)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罷為河東節度使。卒於東都留守任所。精於詞賦。們日唐書》本傳評其“藝學優深”﹐“滑稽好戲”。《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七、《新唐書》卷一三一。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文學家。字便士﹐別號白雲孺子。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為桂州、太原從事。憲宗元和初﹐拜右拾遺﹐歷大常博士、禮部員外郎。改職方員外郎﹐知制浩。出為華州刺史﹐遷河陽懷州節度使。十四年(819)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貶衡州刺史。敬宗時﹐為宣武節度使。文宗時﹐累官尚書左僕射。卒於山南西道節度使任所﹐溢文。才思俊麗﹐能文工詩﹐與劉禹錫、白居易等唱和甚多。尤擅驕文﹐李商隱四六文即其所授。《新唐書》本傳稱其“於箋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五卷。另選編《御覽詩》。生平事跡見《劉禹錫集》卷一九《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舊唐書倦一七二、《新唐書倦一六六。 崔郊   唐詩人。貞元末、元和初寓居襄陽(今屬湖北)。作《贈去婢》詩﹐節度使於領因識之。《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雲溪友議》卷上、《唐詩紀事》卷五六。 李赤   唐詩人。浪跡江湖。自謂歌詩類李白﹐故名李赤。遊宣州﹐以心疾卒。有集﹐宋時尚存秘閣。《全唐詩》存其《姑蘇雜詠》十首﹐一作李白詩﹐王安國、蘇武、陸遊皆以為李赤作。生平事跡見《柳宗元集》卷一七《李赤傳》。 賽庫(約767一約828)   唐詩人。字胄卿。平陵(今陝西咸陽)人。叔向子。貞元末為金商防御使判官﹐授國子主簿。永貞元年(805)﹐韓皋鎮武昌﹐辟為節度推官﹐權領岳州。皋移鎮潤州﹐又辟為支度副使。後除澤州刺史﹐歷宣敘觀察副使、奉天令、登州刺史。長慶中﹐韓皋為東都留守﹐復奏為汝州防御判官。後歷信、要二州刺史。與兄常、牟、群﹐弟鞏俱以詩名。有《竇胄卿詩集》﹐大中年間﹐鍺藏言將其編入《竇氏聯珠集》﹐今存。《全唐詩》存其詩二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七六一格藏言《竇庫傳》、《舊唐書》卷一五五、《新唐書》卷一七五。 馮宿(767一837)   唐文學家。字拱之。婆州東陽(今屬浙江)人。郡望冀州長樂(今河北冀州)。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徐泅節度從事。元和十二年(817)為彰義軍節度判官﹐從裴度東征﹐後拜比部郎中。因當政疑其草擬韓癒諫迎佛骨表﹐貶新州刺史。十五年征為刑部郎中。長慶中歷中書舍人。寶歷元年(825)授左散騎常侍。大和二年(828)拜河南尹。後人為工部侍郎﹐遷刑部、兵部侍郎。九年出為東川節度使。與韓癒、白居易等有詩文來往。尤長賦頌制諸。其《試百步穿楊葉賦》頗為傳誦。《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六四三王起《馮公神道碑銘並序》、《舊唐書》卷一六八、《新唐書》卷一七七。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