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三) 費密(1625─1701)   清學者、詩人。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今新都)人。少時曾上書當政﹐進御張獻忠之策﹐不用。後入明將楊展幕﹐說其屯田。順治十五年(1658)回鄉省墓﹐幾為人執殺。後奉父走陝西﹐下吳越﹐流寓泰州﹐隱居不仕﹐以教授為生。門人私溢貞孝先生。交閻苦戰、毛奇齡等﹐又曾專往蘇門山拜師孫奇逢。為學倡中實﹐主立新道統。其詩陳田以為“格律蒼老﹐才筆雄駿”(《明詩紀事》)。五律《朝天峽》為王士鎮所激賞。著有《燕峰詩鈔》、《文鈔》、《弘道書》、《荒書》、《古今篤論》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清史稿》卷五O一、《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二八。 柴靜儀   清女詩人。字季婦﹐又字季晚。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柴世堯之女。順治、康熙間在世。與其姊貞儀並擅詩名。與馮又令、錢雲儀、林亞清、顧啟姬諸閨秀結“蕉園吟社”﹐時稱“蕉園五子”。其子沈用濟與媳朱柔則亦以詩名﹐一時傳為佳話。其詩沈德潛評為﹕“本乎性情之貞﹐發乎學術之正。韻語時帶箴銘﹐不可於風雲月露中求也。”(《國朝詩別裁集》)。著有《凝香室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二。 黃永   清詞人。字雲孫﹐號艾庵。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順治十Th年(1655)進士﹐官刑部員外郎。以奏銷案罷官。家居後﹐發奮讀書﹐至老不倦。工詩詞﹐與同邑董以寧、鄒抵漠、陳維格有“毗陵四子”之稱。其詞“不趨新鬥險﹐整攝自余情致”(沈雄《古今詞話》)。著有《黃雲孫詩選》、《溪南詞》、《艾庵存稿》、《珊珊傳》。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卷六四。 陳維港(1625─1682)   清文學家。字其年﹐號迎陵。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諸生。少負才名。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與修《明史》。工驕文﹐導源質信﹐泛濫於初唐四傑﹐氣脈雄厚﹐紀購稱其“才力富健﹐風骨渾成”(《四庫全書總目》)﹐汪流謂唐開元、天寶後無與抗。詩雄麗沉鬱﹐為吳偉業派﹐徐乾學稱其“近體似玉溪﹐歌行之運筆頓挫﹐婉轉豐鎮﹐前少陵而後香山”﹐徐世昌謂其“純以氣勝﹐七言古體﹐開困馳騁﹐出人烷花、眉山﹐最為擅場”。(均見《晚晴管詩匯》)詞最工﹐一生所作﹐有一千六百二十九綢之多﹐古今詞家所未有。為陽羨派的開山﹐與浙派詞首領朱彝尊並稱﹐曾合刊《朱陳村詞》。譚獻《售中詞》以為“錫山、其年出﹐而本朝詞派始成﹐顧朱傷於碎﹐陳厭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漸變。錫留情深﹐其年筆重﹐固後人所難到。嘉、道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八九”。陳延伸《白雨齋詞話》以為“國初詞家﹐斷以迎陵為巨率”﹐“迪陵詞沉雄俊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維格關心民攜﹐以杜詩和元、白樂府精神為詞﹐並有大量反映明末清初國事之作﹐尤足稱“詞史”。雖導源辛棄疾﹐而自拓疆宇﹐所以為大手筆。著有《湖海樓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陸謙讓《鹵踨玴鼛謔穚L? t含(626一﹖)   清詩人。字間石﹐一字榕庵﹐號藥鄉贅客。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董俞兄。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觀政吏部﹐以奏銷案被黜﹐削籍歸裡。與弟俞並有文名﹐時稱“二董”。工詩﹐所作“大抵蒼涼幽嚥﹐有騷人哀怨之遺。而倘。況其詞﹐知其意有所寓﹐而莫名其寓意之所在焉”(《四庫全書總目》)。著有《閱離草》、《閒居草》、《三岡識略》、《藥5贅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江蘇詩征》卷九一。 潘任章(1626─1663)   清學者、詩文家。字力田﹐又字聖木。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潘來兄。明諸生﹐入清棄去。順治七年(1650)與同裡周燦、朱鶴齡、顧有孝﹐昆山顧炎武、歸莊﹐無錫錢肅潤﹐浙江陳忱等結驚隱詩社﹐集四方能文道民。以精史事具史才﹐與同裡吳炎廣收文獻私修《明史》。康熙二年(1663)莊廷錢獄起﹐與吳炎同被株連論死﹐天下冤之。《晚晴志詩匯》稱其詩“才力不逮次耕(潘家)﹐而真宰所存﹐未可磨滅”。著有《觀復草廬剩稿》﹐編有《鬆陵文獻》﹐另所著《國史考異》、《杜詩博議》等﹐不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六、顧炎武《書吳潘二子事》、戴笠《潘力田傳》。 王土祿(162──1673)   清詩人。字子底﹐又字伯受﹐號西樵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選萊州府教授﹐遷國子監助教﹐耀吏部主事、員外郎。典試河南﹐空吏議下獄﹐得雪後﹐免歸。復起原官﹐又免歸。其弟士枯、士鎮從之學詩﹐三人號“濟南三王”。“其為文條囹芋蔚﹐絕去雕飾﹐詩則幽閉治肆﹐極乎性情之所之﹐而一歸於正﹐於唐人獨愛孟襄陽。”(《清史列傳》)陳融《顆園詩話》則謂其詩自杜甫人﹐取往於北宋。著有《十奮草堂詩選》、《辛甲集》、《上浮集》、《炊恅z省貳Ⅰ抖潦訪墑啊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慫摹Ⅰ肚迨妨寫□肪砥逴、《國朝先正事略》卷六、《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顧革(1626─1685後)   清詩文家。字雲美。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遺民。少篤學﹐潛心篆隸﹐善識古金石文字。霍式耗殉難桂林﹐收其幼子玄鏡為贅婿。晚為錢謙益弟子﹐作《河東君傳》記柳如是事頗詳。眷懷故國﹐常肅衣冠拜明思宗御書﹐遺民如萬壽棋、歸莊輩皆與之交﹐宋碗等尊之為吳中老宿。著有《塔影園文集》、《南都死難紀略》及《宿香亭》傳奇。生平事跡見《國朝看獻類征》卷四七O、《國朝書人輯略》卷三。 汪拇(1626─1689)   清詩人。字舟次﹐號悔齋。江南江都(今屬江蘇)人。始以歲貢生署贛榆訓導﹐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檢討﹐充冊封琉球正使。未幾出為河南府知府﹐積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早著詩名﹐與族人汪拉激稱“二汪”。在贛榆學官任上﹐力為吳嘉紀延譽﹐嘉紀由是知名。又與孫枝蔚交厚﹐常相唱酬。周克工序其集﹐謂其詩“蕭遠閒曠﹐得古人之意﹐而深之以性情”。王士攜、施閏章等亦頗稱賞其詩。著有《悔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t燦(1626─1689)   清詩人。本名傳燦﹐字青翠﹐號止山。江西寧都人。南明時從父命人閩贛為唐王招兵抗清﹐事敗削發為僧﹐遊閩浙兩廣問。後歸耕養母與祖母﹐復僑居吳下二十余年﹐客遊燕市以終。少有才名﹐長以詩文與海內名流相往還。為“易堂九子”之一。錢謙益序其詩﹐稱“其思則黍離麥秀也﹐其志則《天問》、《卜居》也”﹐又借其後期詩“精強剽悍之色﹐瞥然已失之矣”。著有《六鬆堂集》﹐又選海內名家詩為《過日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二五、《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沙張白(朽26一1691)   清詩人。原名一卿﹐字定峰﹐號介臣﹐一作介人。江南江陰(今屬江蘇)人。明崇幀間諸生。長於史學﹐經史之外﹐醫卜星相之類亦廣為涉獵。性兀傲﹐恥奔竟。入都﹐馮博、魏裔介交口譽之﹔王崇簡延之家塾﹐尋謝歸。會奏銷案作﹐以布衣三上相國書。康熙十一年(167)再試秋閒不第﹐遂閉戶著書終老。其樂府詩出入漢魏﹐或用古題﹐或自制新題。曹禾為之評點﹐吳偉業、龔鼎革、王士境並加推許。著有《定峰樂府》、《讀史大略》。生平事跡見《道光江陰縣志》卷一七。 馬之W(1626﹖一1695後)   清詩人。字是徐。直隸雄縣(今屬河北)人。官江都主簿。與孫奇逢交好。其詩頗受王士鎮稱賞﹐《感舊集》曾錄其所作。其“詩格老蒼﹐無卑弱之習﹐古體多合之﹐同時北方詩人鮮及之者”(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古調堂初刻》。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五。 盧震(16兆一1702)   清詩人。字亨一。漢軍旗人﹐原籍湖北竟陵。順治九年(1652)以諸生特試﹐授編修。康熙初﹐累把學士。八年(1669)﹐出為湖廣巡撫。吳三桂反﹐棄長沙遁逃﹐治罪論絞﹐獲免。管烏喇船廠﹐放歸。喜與文人逸士遊。評論杜詩﹐“力開奧賽﹐亦多得作者之意”(楊鐘系《雪橋詩話三集》)。其自作頗春容。著有《說安堂集》、《杜詩說略》。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六、陳奕榔盧中丞行狀》。 陶季(626─1703)   清詩人。初名激﹐字季深﹐以字行﹐復去深稱季。江南寶應(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崇幀末﹐天下亂﹐摯妻子避居吳地。南明弘光朝立﹐棄舉子業﹐專心肆力於詩古文詞。與萊陽董樵同以布衣遊京師﹐俱以一字為字﹐遂以詩賦定莫逆交。康熙間舉博學鴻詞﹐公卿爭欲薦之﹐力辭不就。縱遊四方﹐其詩多於舟車中得之﹐顧景星稱二百年來山林無此作者。《晚晴移詩匯》謂其所作“才鋒路厲﹐筆勢聳突凌紙﹐突兀而起”﹐“蓋當明季民窮政亂﹐感憤既深﹐不得不作變激之聲也”。著有《舟車集》、《湖邊草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二八、《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王澤弘(162─1708)   清詩人。字涓來﹐號吳廬﹐又號鶴嶺山人。湖廣黃岡(今湖北黃州)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康熙三十九年(1700)致仕後﹐移家金陵。生平好與諸名士遊﹐又喜獎掖後進。其詩“所作類皆和平安雅﹐不失台閣氣象﹐而骨體來堅﹐醞釀未厚﹐尚不能凌際一時”(《四庫全書總目》)。著有《鶴嶺山人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省獻類征》卷四九、《國朝詩人征略》卷二三。 冷士嵋(1626─1711)   清詩文家。字又調﹐號秋江。江南丹徒(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入清絕意仕進﹐以授徒自給。痛前明之天不復見﹐地不復履﹐常戴容笠﹐著芒鞋﹐寒暑晴雨不易。晚貧甚﹐寄居焦山僧舍。與魏櫓為摯交﹐後序其文﹐謂其“樸而不雕﹐淡而彌遠”。其詩每有興亡之感﹐家國之恨﹐《四庫全書總目》評曰﹕“刻意學杜﹐多為激壯之音。”著有《江冷閣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K國朝著獻類征》卷四∕﹨O、黃中堅《秋江散人小傳》。 王吳(1627──1679)   清詩人。字惟夏。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昭異兄。明諸生。不就省試﹐往來江浙間與諸名土交好。時吳中文社盛起﹐爭招之往。奏銷案起﹐被逮入都﹐康熙元年(1662)得釋。以其家漸困﹐遂歸築當恕軒﹐研治經史﹐授徒自給。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正字。復加內閣中書銜﹐命下而已卒。沈德潛謂其詩“於‘婁東十子’中尤鋒掙有聲”(《國朝詩別裁集》)。著有《碩園詩稿》、《當恕軒隨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省獻類征》卷四二六、《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湯斌(1627─1687)   清大臣、學者、詩文家。字孔伯﹐號荊現﹐又號潛庵。河南難州(今雅縣)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授檢討﹐出為澳關道副使﹐調嶺北道﹐以父喪歸。聞孫奇逢講學夏峰﹐負發往從。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侍講﹐典浙江鄉試﹐轉侍讀﹐歷官左庶子、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管詹事府事。輔導東宮﹐轉工部尚書卒。溢文正。居官品行清端。為著名理學家﹐所詣深粹﹐身體力行﹐不尚講論。《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實以詞科入翰林﹐故集中詩賦諸文﹐亦皆彬彬典雅﹐無村塾鄙俚之氣”。著有《湯子遺書》、《洛學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五、《清史列傳》卷八、耿介《湯潛庵先生斌傳》、方苞《湯文正公年譜》。 王土4(1627─1697)   清詩人。字禮吉﹐又字仲受﹐號抱山。山東新城(今桓台)人。監生。與其兄士祿、弟上枯、士德﹐自幼相唱和﹐四人俱以詩名世。而兄弟三人皆成進士﹐獨士接以歲貢終。《四庫全書總目》評曰﹕“其詩綽有風調﹐而才地較弱。”著有《抱山集選》。生平事跡見《國朝省獻類征初編》卷四二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二、《晚晴蓉詩匯》卷二六。 唐夢責(1627─1698)   清詩文家。字濟武﹐號豹岳、嵐亭。山東淄川(今淄博)人。順治六年(1649)進土﹐改庶吉土﹐授檢討﹐以上疏汗直言事罷歸。寄情山水﹐與李呈祥、高市等交遊。以經濟自負﹐詩文為其余事。王士鎮謂其詩“源出蘇、陸”(《漁洋詩話》)﹐《四庫全書總目》則稱“其詩運思頗深摯﹐吐屬亦頗溫雅”。著有《志壑堂集》﹐與蔣餛合編《濟南府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春獻類征》卷─一五、《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三、高用《唐太史夢責生擴志》。 許組曾(1627─1700)   清詩人。字孝修﹐一字孝達﹐號鶴沙﹐SIJ號悟西、定M。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順治六年(1649)進土。官至雲南按察使。早與杜同春、杜登春、夏完淳、徐度遼、王爽、沈空等在鬆江共結西南得朋會。師事徐車遠。晚又與錢陸燦、尤侗等十余人二次於秦望山莊作管年之會。《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曰﹕“樂府規仿舊文﹐七言古詩多學初唐國傑之體﹐皆擬議而未能變化。”著有《寶綸堂集》、《滇行紀程》、《東還紀程》。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四、《國朝詩人征略二編》卷 林雲銘   清詩文家。字西仲。福建閩縣(今閩侯)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徽州府推官﹐以裁缺歸。康熙十三年(167)耿精忠反﹐被囚十八月。後居杭州﹐賣文為活。一以《林四娘記》知名﹐他文殊纖員﹐近鐘(惺)、譚(元春)”﹐“詩詞不多﹐鬱勃之情如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所評注選刻﹐大抵用時藝之法﹐不能得古文之源本”(《四庫全書總目》。著有《損齋焚余》、《吳山滾音》、《莊子因》、《楚辭燈》、《古文析義》等。生平事跡見《國朝著獻類征》卷二四九。 葉愛(1627─1703)   清詩論家、詩人。字星期﹐號已畦。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原籍浙江嘉興。晚年寓居橫山﹐人稱橫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進士﹐康熙十四年官寶應知縣。後因伉直件上而被參落職。自此專心著述﹐教授生徒﹐直至病卒。以詩論見稱﹐其《原詩》為清代最具系統的詩歌美學著作﹐認為“源流、本末、正變、盛衰﹐互為循環”﹐“時有變而待因之”﹐“變之中有不變者在”﹐要求能以“在我”之“才、膽、識、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貴在獨創﹐貴用活法。所論高屋建領﹐體系完整﹐為歷代詩話所不及。其詩文創作也能“內求之察識之心而專征之自然之理”(《己唯文集自序》)﹐自成一家。文如《晉侯論》、《范增論》、《諸葛孔明論》等﹐議論風發﹐揮灑自如。詩如七律《京口作》、七絕《客發首溪》等﹐措語老練﹐氣象雄渾﹐除《原詩》外﹐尚著有《己畦詩集》、《詩集殘余》、《己畦文集》、《汪文摘謬》等多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沈德潛《葉先生嬰傳》。 王昭弄   清詩人。字次谷。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王吳弟。諸生。性豪邁惆說。與兄皆有文名。順治十八年(1661)以奏銷案除生員籍﹐慢慢出遊。暮年客死京師。吳偉業選其詩為《東皋集》﹐編入《太倉十於詩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香獻類征》卷四Th六、《國朝先正事略倦三八。 鄒抵$(約1628─1670)   清詞人。字汗士﹐號程村。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謁選待授職時﹐遇江南奏銷案﹐未能得官。性穎悟﹐經史百家之學﹐均有所涉獵。與王士鎮為同年﹐交往甚密﹐又與陳維拖、董以寧為詞友。著《遠志齋詞衷》﹐是清初較早專心研討詞學的詞人。曾參加“十郡大社”﹐順治初往來淮揚一帶﹐溝通毗陵、廣陵兩地詞人﹐為大江南北詞學交流的重要人物。早季文名﹐古文辭與陳維格、董以寧、黃永稱“毗陵四子”。其詞謝章挺《賭棋山莊詞話》謂為“修潔有《花間》遺意”﹐實則亦有憤世嫉俗之作。所編《倚聲初集》選明清之交各家詞近二千﹐極具文獻價值。另著有《遠志齋集》、《麗農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二三、《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嚴我斯(1628──1687後)   清詩人。字就思﹐號存庵。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第一﹐授修撰﹐官至禮部左侍郎﹐年未六十即乞致仕歸裡。《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近體最富﹐古體僅十之二三﹐大抵長於華贍之作﹐湯惠休所謂如按金錯采﹐亦雕績滿眼也”。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則謂其“不追逐雲間、虞山之風氣﹐卓然期乎自立”﹐“各體皆工﹐於唐為近”。著有《尺五堂詩刪》。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低五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七。 中涵很(1628─1694)   清詩人、書畫家。字觀仲﹐號鶴盟。直隸永年(今屬河北)人。與兄涵光、弟涵盼以忠孝學行聞於海內垂五十年。十歲能文﹐順治九年(1652)貢入太學﹐在京師與李靂、魏裔介、魏象樞等結詩社。顧久困場屋﹐康熙五年(1666)始中舉。遂絕意仕進﹐家居近三十年﹐賦詩自娛。學詩於兄﹐用唐法﹐工五言﹐而近體時時出入中晚唐。書法王益之﹐寫蘭竹仿趙孟順﹐時稱三絕。著有《敏庵集》、《江杭草》等。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三八二。 楊端本(1628─1694)   清詩人。字樹滋﹐號函東。陝酉準關人。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臨淄知縣。《晚晴容詩匯》謂其“生明季﹐值歲饑兵起﹐詩多優時感禍之言﹐其音促數﹐其辭質直﹐所謂亂世之音。入國朝﹐登第人官﹐詩亦漸歸和雅”。著有(水閣集)﹐編有(關廳志)。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二一七、王士鎮《臨淄縣知縣函東楊公墓志銘》。 美意英(162─1699)   清詩文家。字酉濱﹐號湛園。浙江慈溪人。明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薦試博學鴻詞﹐後期而罷。以薦入明史館﹐纂修《刑法志》﹐又人《一統志》局為分纂。三十六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二年﹐充順天鄉試副考官﹐以物論紛法被劾罷﹐卒獄中。績學工古文辭﹐名達禁中﹐與朱彝尊、嚴繩孫稱“江南三布衣”。其文“閡肆雅健﹐往往有北宋人意”(《四庫全書總目》)﹐《楚子文論》、《二氏論》等﹐尤善議論。其詩“兀異旁魄﹐宗杜而參之蘇﹐以盡其變”(《四明清詩略》)。著有《姜先生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倦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全祖望《編修湛園姜先生墓表》。 安致遠(1628─1701)   清詩文家。宇靜子﹐號絨庵﹐一名如磐﹐字拙石。山東壽光人。安安父。康熙十一年(1672)拔貢生﹐十五次應鄉試不售﹐晚構草堂三間﹐顏曰“晚讀”﹐與其子安藝講習其間﹐卒但霆以沒。少與同鄉李渭清、丁野鶴齊名﹐為周亮工所稱賞。工詩文﹐自謂詩喜王維﹐文摹歐陽修。《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所作“從容閒雅﹐不事鉤棘﹐故能不染明末纖詭之習﹐而精神魄力﹐亦未能凌跨諸家”。著有《安靜子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一、《晚晴想詩匯》卷三七。 田蘭芳門628一1701)   清學者、詩文家。字樑紫﹐又字伍眾﹐號貨山。河南維州(今唯縣)人。明造生。少豪放不羈﹐年四十而自悔﹐遂究心理學。與徐鄰唐、張沐相研討﹐又與湯斌往來論學﹐陸隴其見其文﹐深眼其學有淵源。安貧樂道﹐執蟄從遊者甚眾。其詩文“實足當一真字﹐絕去叮畦﹐自抒胸臆﹐使人玩味不盡“(鄧之誠《清志紀事初編》)。著有《逸德軒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略六六、鄭廉《田君蘭芳傳》、湯準《誠確先生傳》。 趙吉士(1628─1706)   清文學家。字天羽﹐號恆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籍安徽休寧。順治∕﹨年(1651)舉人。康熙七年(1668)官文城知縣﹐以平山寇有功﹐擺戶部主事。二十五年﹐遷戶科給事中。有忌之者﹐劾其父子異籍﹐吏議被黜。旋補國子監學正。居京師宣武門外寄園﹐與四方名士相酬唱﹐交朱彝尊、姜表英、何燁等。於漢翔曾貽詩四首﹐吉士依韻酬答﹔後凡遇他題﹐皆疊此韻﹐得詩凡一千五百余首﹐編為《林臥遙集》﹐為詩壇之創格。所著筆記《寄園寄所寄》﹐為世傳誦。另著有《萬青閣集》(含《林臥遙集》)、《續表忠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六、《清史列傳》卷七四、《國朝著獻類征》卷一三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九。 潘江(1628──1711)   清文學家。字蜀藻﹐號木屋﹐又號耐翁。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少孤﹐母吳氏教之學。十歲試文郡邑﹐人目為神童﹐長益博極群書。明末天下大亂﹐避居金陵。亂定還裡﹐以著述自娛。康熙十八年(167)舉博學鴻詞﹐不就。卒年八十四。工詩古文﹐四方從遊者甚眾。詩取法白居易﹐亦時出入錢起、劉長卿。著有《木屋詩文集》、《桐城鄉賢實錄》﹐編有《龍眠風雅集》﹐其他尚有《六經合測》、《字學析疑入《詩韻尤雅》、《記事珠》﹐均佚。生平事跡見金天羽《皖志列傳稿倦二、《晚晴客詩匯》卷四六。 葉方日(1629─1682)   清大臣、詩人。字子吉﹐號切庵。江南昆山(今屬江蘇)人。順治十六年(1659)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江南奏銷案起﹐削職。旋起復原官﹐歷官國子監司業、侍講、左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鑒古輯覽》、《皇輿表》、《明史》總裁﹐兼掌院學士、禮部侍郎、刑部侍郎。溢文敏。以詩文為清世祖、聖祖所賞﹐其詩多“譏諷乎盛世之音”(《四庫全書總目》)﹐亦偶有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著有《葉文敏公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六、《清史列傳倦九、《國朝先正事略》卷六。 呂留良(1629─1683)   清思想家、詩文撥nW腫□□□蛔旨揭埃□□□飴鄭□鐘沒蓿□蟾淖至艉睿□磐澩濉U憬□緄攏n褳╣紓┤恕V釕□T縊暝□肜鍶私嶸紓□□憑儻摹4踴譜誆鈑危□煌eI希□寄備疵鰲﹕籩□虜豢晌□□旃椋□越慚□率19□K持問□輳?1653)始出就試﹐晚拒博學鴻詞、山林隱逸之舉﹐削發為僧﹐取名耐可﹐字不昧﹐號何求老人。雍正間團曾靜獄牽連被戮屍。文似朱高﹐詩則《晚晴管詩匯》以為“純用宋法﹐……而益以蒼堅﹐頗多警策﹐……往往以質直出之”。著有《呂晚村先生文集》、《東莊吟稿》、《四書語錄》、《四書講義》及(慚書)、《論文偶鈔》等﹐與吳之振、吳自牧合編《宋詩鈔》。生平事跡見張符驟《呂晚村先生事狀》、包費《呂留良年譜》。 丘象升(162一1689)   清詩人。字曙戒﹐號南齋。江南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順治十二年(16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侍講﹐外調瓊州、武昌府通判﹐官至大理寺左署丞。少與弟象隨以詩文名﹐時稱“二丘”。其詩作“絕靈奇險”(鄧漢儀《詩觀三集》)。著有《南齋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李澄中《侍講邱公象升傳》。 曉青(629─1690)   清詩僧。字鑒青﹐號推庵。為洪儲傳法弟子﹐繼主中峰。洪儲不忘先朝﹐多與遺老交遊。曉青於是得識名流﹐遂以文學顯名。晚居華山。清聖祖過寺題詩﹐禮遇甚異。“詩格韻俱工﹐唯不特無蔬筍氣﹐轉嫌文人積習過重。文多為教乘作﹐……書、記翩翩﹐辭約意雅﹐一時高手皆遜之”(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高雲堂詩集》、《文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三。 黃虞稷(1629─1691)   清藏書家、詩人。字俞部﹐號桔園。原籍福建晉江﹐徙居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遇母喪不蚅g浴R約鋈搿睹魘貳飯藎□腫肓寫□耙瘴鬧荊□笥殖洹兌煌持盡紛胄蕖□裕□孕晾妥洹<沂啦厥椋□猩□謔保□看蠓蚨嘟柙鬧□>□5癜吒灸柯賈□□□紙∮諼謀剩□涫□□陀諉□媼洹13□磧5取V□小段夜笮□□貳Ⅰ凍□□蠹□貳Ⅰ恫躋砑□貳Ⅰ督墼霸又盡返齲□嗤鮐□□嚶小肚□晏檬檳俊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慫摹Ⅰ肚迨妨寫□肪砥咭弧Ⅰ豆□□芟桌嗾鰲肪硭畝□摺Ⅰ豆□□□蘇髀浴肪砣□? 元玉(16四一1695)   清詩僧。俗姓馬﹐字祖珍﹐號古翁﹐晚號死庵。江南通州(今屬江蘇)人。康熙初住持泰山普照寺。禮部行取天下高僧供奉大內﹐獨不與。與高市、唐夢責、孔尚任交﹐其詩頗近陶淵明、韋應物﹐王士模盛稱之﹐“謂如獲異嗜﹐淡江瑤柱”(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引)。著有《石堂集》、《石堂近槁》、《金台隨筆》。生平事跡見唐夢責《祖珍和尚塔銘》。 顯鵬(﹖一1708)   清詩僧。字彬遠﹐又字秋媽﹐號嘯翁﹐又號鶴使。浙江永嘉人。康熙間杭州東郊棲禪院僧。卒年僧臘六十七。或以為系明故侯之裔。形貌奇古﹐“與人語未嘗言詩﹐而其詩昭彰跌宕﹐具體翁山”(楊鐘差《雪橋詩話續集》)。與徐介、吳允嘉、錢橫、施相、沈用濟、丁文衡諸人交往。著有《萍州集》、《萍州詩略》、《嘯翁近稿》、《嘯翁雲外稿》、《半篙堂近稿》、《村居以後詩》等詩集八冊。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倦一九五、楊鐘秦《雪橋詩話續集》。 錢曾(1629──1701)   清藏書家、詩人。字遵王﹐號也是翁。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貢生。家富藏書﹐又得其族祖錢謙益綠雲樓燼余秘籍﹐復常與江南藏書家如毛晉輩交往﹐抄校圖書﹐所獲善本益多。所撰《讀書敏求記》為最早善本書提要。詩為虞山詩派翹楚﹐其《秋夜宿破山寺絕句》為錢謙益激賞﹐取為《吾眱銦慾嚏撞SF浼□薪袢誦徽□狻肚□褳跏□□閾﹗貳A□嚶粢彩竊安厥檳俊貳Ⅰ妒齬盤檬檳俊貳I□絞錄<□豆□□誠桌嗾鰲肪硭畝□摺Ⅰ豆□□□蘇髀浴肪砦濉14恫□恪恫厥榧褪率□肪硭摹? 安時(1629─1703)   清詩人。字蒼涵﹐號孟公﹐又號信園、廣居於。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工書畫﹐敏於詩。順治十一年(1654)與同裡嚴繩孫、顧貞觀等結雲門社﹐後隱居裡中鍛畫樓﹐藏書萬卷﹐以高士稱。著有《銀畫樓詩草》、《蒼涵外史獨語》。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二九。 樑佩蘭(1629一1705)   清詩人。字芝五﹐一字藥亭﹐號鬱州。廣東南海(今廣州)人。順治十四年(165)鄉試第一﹐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庶吉士﹐次年即告假歸裡。四十二年﹐令詞臣在籍者﹐赴館供職﹐又不得已而出﹐終以不習清書﹐革庶吉士。與屈大均、陳恭尹並稱“嶺南三大家”。又與程可則、陳恭尹、王邦路、方殿元、方還、方朝並稱“嶺南七子”。與中原士大夫交遊唱酬﹐深為王士慎、朱彝尊、潘京等所推重。王煥序三家詩稱其所作為“才人之詩”。康發祥雲﹕“嶺南三家詩﹐樑藥亭藻麗辭豪﹐歌行獨妙。”(《伯山詩話》)擅七言古體﹐如《養馬行》、《日本刀歌》諸作﹐堪稱名篇。著有《六瑩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著獻類征》卷一二一。 朱彝政(1629─1709)   清文學家、學者。字錫緊﹐號竹詫﹐又號金風亭長、小長蘆釣魚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早年曾作客山陰祁班孫、理孫家﹐與魏耕輩共圖復明﹐幾禍及。事解﹐南遊廣東﹐北上河北、山西﹐以布衣負重名﹐與顧炎武、魏櫓、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遊。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同﹐授檢討﹐充《明史》纂修、日講起居注﹐典江南鄉試。二年後被劾罷官。歸後禪心著述﹐集古今說經之書作提要﹐成《經義考》。其文以雅潔勝﹐不先立格﹐惟取達意﹐顧炎武謂出侯方域、王獻定上﹐王士攜謂其纖余澄淡﹐蛻出風露。詩為浙派詩開山祖﹐宗唐而求變﹐晚喜為拗體。與王士鎮齊名﹐有“南朱北王”之稱。趙執信《談龍錄》謂“王之才高﹐而學足以副之﹔朱之學博﹐而才足以運之”﹐但又有“王愛好、朱貪多”之譏﹐洪亮吉借其不能熔鑄唐宋自成一家﹐沈曾植則推其能結唐宋分馳之軌。詞為浙派詞首領﹐宗姜獎、張炎﹐以清空醇雅為歸﹐陳廷掉《白雨齋詞話》稱其“獨出冠時﹐微少沉厚之氣”﹐“文過於質”﹐況周頤則推為清代詞人之冠。編有《詞綜》、《明詩綜》﹐著有《曝書亭集》、《日下舊聞》。詩有楊謙、江浩然、孫銀搓三家注本﹐詞有李富孫注本。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及朱桂孫、稻孫《竹詫府君行述》、楊謙《朱竹詫先生年譜》。 徐沁   清戲曲作家。字水澆﹐號野公、野睦﹐又號若邪野老。浙江余姚人。監生。曾入河道總督朱之錫、浙江總督李之芳幕中﹐多所讚畫。康熙三十三年(1694)薦舉博學鴻詞﹐辭不就。退居若邪溪畔﹐著書於秋水堂。通經史﹐善考証﹐工為文辭﹐所著傳奇《香草吟》﹐李漁序以為“有非警拔二字足以概其能者”。另著有傳奇《芙蓉樓》、《載花珍》、《廣寒香》等﹐總稱《曲波園傳奇》。其他尚有《秋水堂稿》、《越書小纂》、《三晉紀行》、《楚遊錄》、《墨苑志》、《謝皋羽年譜》。生平事跡見《乾隆紹興府志》卷五四、《余姚六倉志》卷三三。 季開生(1630─1662)   清詩人。字天中﹐號冠月。江南泰興(今屬江蘇)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選庶畝土。遷禮科給事中﹐數上疏建言﹐調兵科右給事中。以諫買揚州女子﹐下刑部杖﹐贖流尚陽堡。卒於戍所。其詩早擅才名﹐出關之作﹐如《尚陽堡即事》數篇﹐“語多悲壯﹐在滄淇(李華龍)、懷麓(李東陽)之間”(康發祥《伯山詩話》)。著有(臣詩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四四、《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三三、《國朝詩人征略》卷 查以寧(1630─1669)   清文學家。字文友﹐號宛齋。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諸生。少明敏負文譽﹐同裡結國儀社﹐啟札皆以寧為之。與鄒抵漠齊名﹐時稱“鄒董”。又與陳維施、鄒抵漠、黃永有“毗陵四子”之目。工詩詞﹐兼通天算、樂律。晚歲潛心經學﹐弟子常數百人。所為詩詞“推纖婉麗”(徐軌《本事詩後集》)﹐王士模稱其詞“善寫閻檐之致”(《花草案拾》)。著有《正誼堂詩集》、《文友文選》、《蓉渡詞》、《天文說》。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四O三、《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季振宜(1630─1674)   清藏書家、詩人。字說兮﹐號滄葦。江南泰興(今屬江蘇)人。季開生弟。順治四年(1647)進士﹐授蘭溪知縣﹐行取刑部主事﹐遷戶部郎中。十五年﹐考選浙江道御史﹐數上疏言事。後受命巡視河東鹽政。乞歸。家本豪富﹐好藏書﹐江南故家善本多為其購得。又因錢謙益舊稿道事校補﹐輯《全唐詩》稿本七百十六卷﹐康熙間編《全唐詩》﹐即以之為基礎。鄧漢儀稱其詩“專務創辟﹐而又無處不法古人”(《詩觀初集》)。著有《靜思堂詩稿》、《季滄葦書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四四、《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三三。 萬樹(1630﹖一1688)   清詞學家、戲曲作家、詞人。字紅友﹐又字花農﹐號山翁。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諸生。少遇變亂﹐家境清貧﹐入學國子監﹐才名藉甚。又客遊陝西、山西﹐復歸裡。康熙十八年(1679)起﹐先後在福建、廣東為巡撫、總督吳興祥幕僚。後病歸﹐車於廣西進江舟中。擅戲曲創作﹐吳梅稱其“承石渠(吳炳)之傳﹐以新穎之思﹐狀物情之變﹐論其優劣﹐遠勝笠翁(李漁)”代中國戲曲概論》)。亦工詞﹐純情自然﹐多流動活潑之趣。詞學上貢獻甚大﹐編有《詞律》﹐考訂聲律﹐“為詞宗護法﹐可稱功臣”(吳衡照《蓮子居詞話》)o著有《香膽詞選》、《被現碎錦》﹐《空青石》、《念八翻》、《風流棒》(合稱《擁雙艷三種》)傳奇﹐另有《堆絮園集》、《花農集》及《十串珠》、《玉雙飛》傳奇等﹐已佚。生平事跡見《嘉慶宜興舊志》卷八。 陸隴其(1630──1692)   清學者、詩文家。初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授嘉定知縣﹐因事罷歸。十七年﹐舉博學鴻詞﹐以父喪未及試。二十二年﹐補靈壽知縣﹐遷四)11道御史。乞假歸﹐不復出。乾隆初追溢清獻。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學宗朱嘉﹐以居敬窮理為本﹐為著名理學家。兼擅詩文。《晚晴客詩匯》謂其“間為韻語﹐皆粹然有德之言”。著有《三魚堂文集》、《困勉錄》、《鬆陽講義》、《讀禮志疑》、《問學錄》、《讀朱隨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五、《清史列傳》卷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九、陳廷敬《監察御史陸君墓志銘》。 fftL(1630──1695)   清散文家。字和公﹐號季子。江西寧都人。魏際瑞、魏穆弟。明諸生﹐入清棄去﹐與其兄際瑞、穆居翠微峰﹐一門師友﹐人稱“易堂三魏”﹐合彭士望、林士益、李騰蚊、邱維屏、彭任、曾燦為“易堂九子”。順治十六年(1659)至吳中﹐欲探海上義軍消息。又南至粵﹐北至燕﹐西人秦﹐通聲問於孫奇逢、李碩、李國篤。年五十始返。受業於相﹐“其文尤奇辟警動﹐而終歸於正大”(陳田《明詩紀事》)。詩近唐人﹐長於五古﹐‵鶬@傭□饃睢幣醞砬□鶚□恪罰□V□小段杭咀遊募□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逴、《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屈大均(1630──1696)   清文學家。字介子﹐一字翁山﹐又字華夫、價君。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幼寄養邵氏﹐年十六以邵龍名補縣學生員﹐後復屈姓﹐易名紹隆。年十八隨其師陳邦彥從軍抗清﹐失敗後走肇慶﹐上書南明永歷帝陳中興策﹐將授官﹐以父病歸。後削發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又字騷余。出遊大江南北﹐曾出關探遼地虛實﹐復往紹興與祁班孫、魏耕等密謀﹐引海上義軍攻南京。事敗被緝捕﹐避去﹐返初服。旋又走塞上﹐交顧炎武、李因篤。回粵﹐吳三桂反清﹐曾參其軍務﹐既知其心叵測﹐辭去﹐以遺民終。一生以恢復為己任﹐詩詞多慷慨悲壯之音。其詩祖屈原而宗李白﹐又出入於杜甫﹐為“嶺南三大家”之冠﹐在遺民詩中﹐與顧炎武、吳嘉紀鼎足而三。金天羽謂“亭林端委﹐能抉經心﹐翁山奇眼﹐別具仙骨”(《答樊山老人論詩書》)﹐王煥稱其詩“如奔壑飛濤﹐一瀉千裡﹐故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拉龍神怪”(《嶺南三大家詩選序》)。其文則魏世傲稱為“浩瀚磅市﹐能自行其氣”﹐何灑稱為“一鏟韓、歐案臼﹐獨成三代以上之文”(《翁山文外題辭》)。詞亦豪健﹐具鬱勃怒張之勢﹐朱孝臧舉清代諸家﹐即以之冠首。著有《翁山詩外》、《文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皇明回朝成仁錄》﹐編有《廣東文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香獻類征》卷三二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郭慶時(屈翁山年譜)。 陸$(1630─1699)   清詩人、詞人。原名世仿﹐字次友﹐號義山﹐又號宜山、雅坪。浙江平湖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管內秘書院典籍。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分纂《明史》。遷左讚善﹐典試福建、順天﹐超用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總裁諸書局。告歸。少於兵亂中救父﹐為某將軍收作己子。後脫歸。與朱彝尊為中表﹐時以詩詞相唱和。《晚晴移詩匯》謂其“詩有三唐矩鐫﹐伍鐵山稱其堅凈﹐方雪峻稱其雄麗”。詞尤佳﹐疏朗中見凝重﹐並時有凄清慷慨味﹐為“六家”之外浙西重要詞人。著有《雅坪詩文稿》、《雅坪詞譜》﹐編有《歷朝賦格》。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毛奇齡《內閣學土兼禮部侍郎陸公秦神道碑銘》。 kR(1630─1704)   清學者、散文家。原名大陶﹐字鑄萬﹐後更名甄﹐別號困亭。四川達縣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康熙十一年(167)官長子知縣﹐僅十月即以事落職。減居吳市﹐貧甚而著書不輟。研精軍思﹐撰《衡書》言學論治﹐成九十七篇﹐後又改名為《潛書》。其思想之深刻﹐文筆之精湛﹐為人所重﹐當時魏槽嘆之為周漢之書。另著《毛詩傳箋合義》、《春秋述傳》、《潛文》、《潛詩》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王聞遠《西蜀唐圃亭先生行略》。 朱克生(1631─1679)   清詩人。字國恢﹐又字念義﹐號秋醫。江南寶應(今屬江蘇)人。諸生。嘗從其兄出按福建﹐歸乃北遊京師。平生足跡半天下﹐所至皆紀以詩。康熙三年(1664)就試控曹﹐聞父病﹐冒暑南還﹐人晝夜抵裡。好表彰前哲﹐嘗搜羅邑中人事跡﹐編為《人物志》。肆力於詩﹐與陶澄、陳飭唱和﹐以風格相高﹐為寶應三詩人。王士鎮、汪玻皆愛重之﹐土鎮嘗為其點定詩稿﹐稱其詩“警拔磊阿﹐得少陵之骨”(《晚晴移詩匯》引)。著有《朱秋醫詩集》、《恆陽消夏錄》、《雪夜叢談》、《秋肪日記》、《憶遊偶記》、《毛詩考証》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詩人征略》卷五。 吳兆在(1631─1684)   清文學家。字漢搓。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少有雋才﹐入慎交社﹐名聞遠近。順治十四年(1657)﹐參加江南鄉試﹐中式為舉人﹐以科場舞弊案﹐被仇人誣告牽連﹐次年赴北京復試﹐除名﹐流放寧古塔﹐十六年出塞。在戍所二十余年﹐任將軍巴海家庭教師﹐與友人結“七子詩會”。康熙二十年(1681)﹐經納蘭性德、徐乾學、徐元文、顧貞觀等為之田金二千﹐以輸少府助將作﹐遂得循例放歸。工詩﹐才華富麗﹐風格道上﹐自稱其師為吳偉業﹐傳偉業衣砵。塞外所作﹐凄怨中有悲壯。亦能詞。並能驕文﹐以《長白山賦》知名。著鬱秋翎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徐軌《孝廉吳君兆賽墓志銘》、李興盛《吳兆房年譜》。 董俞(631-1688)   清詩人、詞人。字蒼水﹐號格亭﹐又號藥鄉釣客。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董含弟。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罷歸。中舉後不久﹐江南奏銷案起﹐士紳同日除名者萬余人﹐命名列其間。於是棄舉子業﹐致力於詩詞辭賦。少時﹐詩名與錢芳標相符﹐人稱“錢董”。入都後﹐又曾與王士模相唱和。歸裡後﹐卜築南村﹐歌嘯自如。宋瑰稱“其詩亦閡深涵演﹐非復專家小乘之所敢望”《董蒼水詩序》。又善為婉麗之詞﹐所作“源於清商譜曲”﹐“若矯健疏宕處﹐則又歌行佳境”(沈雄《古今詞話》)。著有《增事詩稿》、《玉鬼詞》﹐又與四茂遇同編《高言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二三、《鶴征錄》卷六。 李因篤(1631─1692)   清學者、詩文家。字天生﹐更字孔德﹐又字子德﹐號中南山人。陝西富平人。明諸生。明季曾走塞上﹐訪求勇士以報國﹐無應者。入清屢北遊雁門﹐南遊三楚﹐皆有所圖。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將以死辭﹐其母勸之應試﹐授檢討﹐以母老病乞養歸。宗朱子﹐重有用之學﹐長於經史﹐欲師事顧炎武不可﹐乃為友﹐與李顆、李柏稱“關中三李”。其詩宗盛唐﹐效法明七子﹐“大抵意氣蒼莽﹐才力富贍﹐而亢厲之氣﹐一往無前﹐失於粗豪者蓋亦時時有之”(《四庫全書總目》)。著有《受棋堂文集》、《漢詩音注》、《漢詩評》、《古今均考》。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清史稿》卷四j﹨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國朝宋學淵源記》卷上。 徐乾學(163─1694)   清詩文家。字原一﹐號健庵。江南昆山(今屬江蘇)人。顧炎武甥。康熙九年(1670)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典順天鄉試﹐坐副榜未取漢軍降級。復原官後﹐歷讚善、侍講、侍講學士、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左都御史﹐官至刑部尚書。二十九年春﹐請假回籍。嘗充《明史》總裁、《大清會典》與《一統志》副總裁。身被殊遇﹐愛才好客﹐為士林所稱。其學閻博淹貫﹐頗有根抵﹐“然文章則功候來深﹐大抵隨題衍說﹐不甚講求古格”(《四庫全書總目》)﹐詩則“格律圓整﹐音調和諧﹐不離唐詩正聲”﹐“意余於匠﹐情深於文﹐蔚然成一家言”(鄭方坤《國朝名家詩鈔小傳》)o著有《園集》、《讀禮通考》、《資治通鑒後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七一、清史列傳》卷一O、韓美《經筵講官刑部尚書徐公乾學行狀》。 彭孫$(1631─1700)   清文學家。字駿孫﹐號羨門﹐又號金粟山人c浙江海鹽人。七歲詠鳳﹐稱神童。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授中書﹐罷歸。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編修﹐歷官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充經筵講官、《明史》總裁。素工詞章﹐與王士演齊名﹐號曰“彭、王”。工詩﹐早年有《南淮集》﹐才氣尤盛。王士鎮、尤侗皆推重之。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謂其詩“詞氣和平﹐在唐人中最近大歷十子﹐在十子中最近文房”。其詞多寫艷情﹐工小令﹐朱孝臧稱之為“吹氣如蘭彭十郎”(《疆村棄稿》)﹐丁紹儀謂其“旨趣頗近歐、晏﹐微乏風骨﹐且未精純”(《聽秋聲館詞話》)。著有《鬆桂堂全集》、《延露詞》、《金粟詞話》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魯獻類征》卷五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 陳恭尹(1631─1700)   清詩人。字元孝﹐號半峰﹐又號獨液山人﹐亦稱羅浮布衣。廣東順德人。明諸生。幼時﹐其父邦彥抗清犧牲﹐避匿得免。以父蔭﹐南明桂王賜錦衣企事。清兵陷廣州﹐間關至閩、浙﹐溯江至金陵﹐由蘇州趨杭州﹐留問、浙者七年。返粵﹐一遊海外﹐歸與何衡、何維、陶市、樑無技相抵確﹐世稱“北田五子”。桂王在雲南﹐欲往從﹐道梗﹐由湖南再往金陵﹐遊開封﹐北渡黃河至太行﹐旋南歸。吳三桂稱帝時﹐以名重﹐一度被清廷捕入獄。得脫後﹐隱居廣州以終。工詩﹐真氣盤鬱﹐激昂頓挫﹐足以發其幽憂哀怨之思。與屈大均、樑佩蘭合稱“嶺南三大家”。王士慎謂其在三家中“尤清調拔俗”(《漁洋詩話》)。張維屏謂“詩以沉為極詣”﹐“梅村、獨流之詩皆沉﹐梅村沉麗﹐獨源沉摯”以國朝詩人征略》)。著有《獨確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馮奉初《明世襲錦衣企事懷遠將軍陳元孝先生傳》、溫肅《陳獨戲先生年譜》。 儲欣(631─1706)   清散文家。字同人。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舉人。少孤﹐率兩弟苦讀﹐博通經史。後曾館於鹽商。《四庫全書總目》雲﹕“欣以制藝名於時﹐而古文亦謹潔明暢﹐有唐宋家法﹐大致於蘇武為近。”姜表英亟稱賞之。嘗選《唐宋十家文全集錄》﹐於茅坤所定八家外﹐增李翱、孫樵﹐後《唐宋文醇》即本此。又與同裡蔣景祁合纂《春秋指掌》及《前事》、《後事》﹐另著有《在陸草堂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楊雍建(1631─1707)   清詩文家。字自西﹐號以齋。浙江海寧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高要知縣﹐遷兵科給事中、刑科都給事中、左副都御史﹐授貴州巡撫﹐官至兵部侍郎﹐乞終養歸。直聲震朝野﹐尤以《諫獵疏》、《天變修省疏》最著稱﹐王士攜譽為清開國後諫官第一。工詩﹐范轄所作詩序﹐稱其詩如其人﹐道真性情。著有《景疏樓詩文稿》、《弗過軒詩抄》、《自。冶集》及《黃門疏稿》、《撫黔奏疏》、《政學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七四、《清史列傳》卷六、朱彝尊《兵部左侍郎楊公神道碑銘》。 劉百章   清戲曲作家。字景賢。浙江樂昌人﹐世居江南吳縣(今屬江蘇)。約順治、康熙間在世。著有傳奇《摘星樓》﹐演武王伐紂故事﹔《七步行》﹐演曹植七步成詩故事﹔《瓦崗寨》﹐演程咬金等聚義瓦崗寨故事。另著《大陰報》、《牡丹圓》、《佐飛龍》、《狀元印》、《狀元旗》、《祝家莊》、《集翠樓》、《傳家訣》、《醉樣師》、《翻天印》諸傳奇﹐俱佚。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馬上田   清詩人。字天証。河南孟津人。順治間舉人﹐官山東學官。於王鋒兄弟為姻家子﹐從受詩法﹐篇翰斐然﹐綽有唐音﹐有推為“孟津詩派”者。康熙十四年(1675)刻其詩集《紉蘭齋七言律》。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八。 丘象隨   清詩人。字季貞﹐號酉軒。江南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丘象升弟﹐兄弟齊名稱“二丘”。年十四能詩﹐才名藉甚。順治十一年ꌿ1654)拔貢生﹐康熙十八年(1679)薦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官至洗馬。性孝﹐能詩。著有《西山紀年集》、《淮安詩城》。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 王士枯(1632─1681)   清詩人。字子側﹐又字叔子﹐號東亭、古體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未仕而卒。與兄士祿、弟士鎮齊名﹐時稱“三王”﹐計東雲﹕“三王並著詩名﹐西樵、阮亭早達﹐故聲譽易起﹐若東亭之才﹐記肯作蜂腰哉∕王士鎮日﹕“山人幼沉默﹐寡言笑﹐讀書好深湛之思﹐為文章﹐刻深窈杏﹐不取悅時目。”(均《晚晴想詩匯》引)著有《古砵山人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王士鎮《先兄東亭行述》、徐乾學《進士東亭王君墓志銘》。 方象政(1632─1685)   清詩文家。字渭仁﹐號霞莊。浙江遂安(今淳安)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內閣中書。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典四川鄉試﹐歷官侍講。“其詩格律俱備﹐調擾有致”﹐“與同裡毛際可共為八家之文﹐記序多而傳志少”﹐“亦頗有名﹐然去侯、魏、汪、姜尚遠”(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人著有《健鬆齋集》、《封長白山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 潘問奇(1632─1695)   清詩人。字雲程﹐又字雲客﹐號雪帆。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諸生。入清不仕。年十五即有詩名﹐性據介而激背自異。壯歲遊鄂、豫、冀、蜀﹐至京師而南歸﹐客死於揚州天寧寺。《晚晴想詩匯》稱其“詩格清雄﹐五、七律尤多警句”﹐“生易代之際﹐裴回惻愴﹐時見於言”。著有《拜鵑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卷一四、《清詩紀事初編》卷一。 丁偉(1632─1696)   清詩人。字膻汝﹐號雁水。福建晉江人。幼孤﹐成童喪母﹐順治八年(165)補縣學生﹐從定遠大將軍濟度攻取漳州﹐授漳平教諭﹐歷官魯山縣丞﹐獻縣知縣﹐戶部主事、員外郎﹐兵部郎中﹐贛南道﹐湖北按察使﹐以事滴降。起補姚安知府﹐復原官﹐以目疾歸。為“金台十子”之一。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引《東越文苑傳》﹐稱其詩“力追唐賢﹐而能以文采潤肺其吏治”。著有《問山集》、《紫雲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陳壽棋(丁偉傳)。 吳興祥(1632──1697)   清詩人。字伯成﹐號留村。漢軍正紅旗人﹐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順治七年(1650)以貢生授萍鄉知縣﹐歷官大寧知縣、沂州知州。降調﹐補無錫知縣﹐遷行人司行人﹐歷官福建按察使、巡撫﹐兵部尚書﹐兩廣總督﹐以事降滴﹐後又復原秩。喜與文士交遊﹐頗有人望。“其詩吐屬清雅﹐氣度蕭散﹐與其人不類”(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留村詩鈔》﹐編有《宋元聲律選》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O、《清史列傳》卷九、《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五三、《滿洲名臣傳》卷二二。 毛宗崗(1632一﹖)   清小說、戲曲評點家。字序始﹐號子庵。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尚在世。與《隋唐演義》作者請人獲為同學﹐與金人瑞也有交往。康熙三、四年間(1664─1665)﹐協助其父毛綸(宇德音﹐號聲山)評改《三國志演義》和《琵琶記》﹐尤以毛本《三國演義》著稱於世。其評政本增刪情節﹐整理回目﹐雖然加強了封建正統觀念﹐然在文字上作了進一步修飾﹐其評點藝術分析較為細致、精到﹐成為清代最流行的《三國》小說本子。另著有筆記《於庵雜錄》。生平事跡見諸人獲《堅部集》、《第七才子琵琶記》浮雲客子序。 吳文偉(﹖一1696)   清詩人、畫家。字山帶﹐又字儀漢﹐號虎泉﹐別號完白先生﹐原名韋。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人。家富藏書。十歲能詩﹐與嶺南三家之一樑佩蘭同塾﹐時相唱和。作詩初效李賀﹐爭奇嗜險、相矜為樂﹐名噪一時。晚以詩古文辭倡導後學﹐以自然靈妙為宗旨。畫亦為時人所重﹐論者謂有徐渭之風。著有《金茅山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戴名世《吳文偉傳》。 吳農祥(1632─1708)   清詩文家。字慶百﹐號星裡﹐別號嘯台、宜齋、大滌山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豬生。康熙十八年(1679)﹐薦舉博學鴻詞﹐因故報罷。家藏書逾萬﹐與弟登樓撤梯﹐盡發所藏苦讀。與吳任臣齊名﹐時有“二吳”之目。至京師﹐客馮博邪﹐與陳維施、毛奇齡、吳任臣、王嗣槐、徐林鴻合稱“佳山堂六子”。作詩甚豐﹐袁枚以為“古人詩集之多以香山、放翁為最﹐本朝則未有多如吾鄉吳慶伯先生者”(《隨園詩話》)。為學條貫五經﹐尤精於《易》﹐與毛奇齡相切磋。章撫功稱其文“才辨宏博﹐茹經播史﹐馳騁百家”﹐稱其詩“激昂發越”(《吳任君行狀Z》。著有《蕭台集Z、《梧園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一、方樑如《吳征君農祥傳》、章撫功《吳征君農祥行狀》。 吳歷(1632─1718)   清畫家、詩人。原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又號桃溪居士。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早亡﹐家道中落。少時學經於陳瑚﹐學詩於錢謙益﹐學琴於陳娟﹐學畫於王時敏、王鑒。稍長﹐遂以賣畫為生。母、妻亡後﹐乃萌出世之念﹐初好佛﹐後於康熙H十一年(1682)入天主教為耶穌會修士﹐教名西滿。後升司擇﹐居澳門七年﹐復歸鄉裡。其山水畫有重名﹐為清初六家之一。其詩錢謙益稱之為“思清格老﹐命筆造微”(《題桃溪詩稿》)。著有《墨井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佷悻麂均慼慼蝞鉆機揪殑阞炕澎A3略□段庥嬪僥昶住貳? 田登   清詩人。字春帆﹐號梅岑。江南江都(今江蘇揚州)人。生於明末﹐家貧﹐遊食四方。康熙間三藩之變﹐曾從軍湖湘數年。揚州知府傅澤洪以其詩與潘問奇(1632─1695以後)詩合刊為《H家詩》﹐兩人年齡略同。阮元《淮海英靈集》謂其詩“多沉雄矯騖之音﹐與黃岡杜於皇齊名”。著有《埋照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一。 儲方皮(1633──1683)   清詩文家。字廣期﹐號遁庵。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康熙五年(1666)鄉試第一﹐六年成進士。授清源知縣。十八年﹐舉博學鴻詞。肆志於文章﹐魏象樞作墓志銘﹐謂其文“調攪幻化﹐義不與古今人苟合﹐為當世所稱”。作各體詩千首﹐皆散佚﹐文二百篇﹐刊為《遁庵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普獻類征》卷二二O、《鶴征錄》卷六、魏象樞《儲君方慶墓志銘》。 黃百家   清學者、詩人。字主一。浙江余姚人。黃宗麥子。國子監生。清康熙中﹐《明史》館開﹐宗激以老病不能行﹐徐乾學延百家入史館﹐成史志數種。博學通經﹐亦能詩。阮元《兩浙輸軒錄》選錄其詩。著有《獨體私鈔》、《王劉異同》、《幸跌草》、《學箕初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0、《清史列傳》卷六八。 ff格(633─1690)   清畫家、詩人。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又宇叔子﹐號南田﹐又號白雲外史、雲溪外史、東園客等。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年十五隨父日初入閩中王祈義軍﹐為清軍總督陳錦掠去﹐養為己子。後出家靈隱寺為僧﹐旋歸。以父忠於明﹐不應舉仕清﹐賣畫養父。其畫為清初六家之一﹐花卉尤出神入妙﹐加以書法、題詠﹐人稱“三絕”。詩為“毗陵六逸”之冠﹐鄭方坤稱其“詩率幽渺凄戾﹐托寄遙深﹐故蚔睃漶潸椑g□唷保a賭咸鍤□□〈□罰□V□小杜趕愎菁□貳Ⅰ賭咸鍤□□貳I□絞錄<□肚迨肥□砦?0四、《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二六、渾敬《揮先生格家傳》及楊巨彬編、張名世增補《渾南田年表》。 翁叔元(1633─1701)   清詩文家。初名精﹐字寶林﹐又字靜鄉﹐號鐵庵。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編修﹐歷官國子監祭酒﹐支部侍郎﹐工部、刑部尚書﹐曾主山東鄉試﹐取趙執信等﹐稱得人。以病致仕。先後從孫永柞、陳瑚學。未第時即以文章名海內﹐與韓芙齊名。王應奎謂其“詩筆秀整”(《海鷹詩苑》)。著有《鐵庵文稿》、《梵園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七一、《國朝省獻類征》卷五九、韓英《刑部尚書翁公叔元神道碑》及自訂《翁鐵庵年譜》。 王啤(633─1705後)   清文學家。初名裝﹐字丹麓﹐號木庵﹐又號鬆溪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諸生。好讀書藏書﹐聚經史子集數萬卷﹐於霞舉堂縱觀之。每讀一書必貫穿首尾﹐擷其精要。好賓客﹐士大夫至杭﹐多與之定交。亦喜參與名士宴集﹐然性如山林中人。好刻書﹐刻有《檀幾叢書》。著有《今世說》﹐仿劉義慶《世說新語》而成﹐惟載入己事﹐頗乖體例。另著有《進生堂集入《霞舉堂集》、《牆東草堂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 李繩遠(1633─1708)   清詩文家。字斯年﹐號尋壑﹐又號樵嵐山人、補黃村農。浙江秀水(令嘉興)人。李良年、李符兄。諸生﹐入國學﹐考授州同知﹐未就。嘗入湖廣總督丁思孔幕。康熙二十八年(1689)歸﹐買杭州竹徑庵居之﹐奉佛以老。其詩格意頗新﹐能以沉著出之。最喜驕文﹐功力之深﹐不讓陳維推、吳□。著有《尋壑外言》。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及自撰《補黃村農生擴志》。 毛際可(633─1708)   清詩文家。字會侯﹐號鶴航﹐晚號鬆皋老人。浙江遂安(今淳安)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彰德府推官﹐歷官城固、祥符知縣。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不遇﹐回任﹐以事罷官歸裡。二十二年﹐應聘為《浙江通志》總裁。淹雅博聞﹐以文章名﹐與毛奇齡、毛先舒有“浙中三毛”之目。著有《鬆皋文集》、《鶴防文鈔》﹐增以新作﹐合為《安序堂文鈔》﹐另著有《鬆皋詩選》、《烷雪詞鈔》(一名《映竹軒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鶴征錄》卷五、呂履恆《毛先生際可墓志銘》。 梅文鼎(1633─1721)   清學者、詩文家。字定九﹐號勿庵。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兒時從塾師羅王賓學﹐即喜觀天象﹐於其運行頗了然。年二十七又師事倪正﹐後遂以精天文歷法之學為一代宗師。李光地曾薦之於朝﹐為康熙帝所敬重。詩文為其余事﹐可見其鬱勃之懷、高尚之志。著有《績學堂詩文鈔》﹐另有《律算全書》等天文律算書近百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六、《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李怦《梅文鼎年譜》、商鴻送《梅定九年譜》。 孫鬱   清詩人、戲曲作家。字右漢﹐號雪崖﹐別署蘇門嘯侶。直隸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官浙江桐鄉知縣。工詩﹐楊鐘益《雪橋詩話續集》評其所作“性情、骨力為五鹿詩人稱首”。又工曲。著有《孫雪崖詩》以及《繡峽燈》、《雙魚佩》、《天寶曲史》等傳奇三種。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康熙朝卷。 高層雲(1634─1690)   清詩文家、書畫家。字二鮑﹐又字通苑﹐一作遇園﹐號前邦。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十八年﹐舉博學鴻詞﹐報罷。授大理寺左評事﹐歷官吏科給事中、通政司右參議、怴慰棓葮颽坎甜盔K閿舷縭願笨脊佟Ⅰ兌煌持盡紛胄薰佟I倏桃□□□模□躒□際保□迨雷嫘已□□□幢乇首髏鍬接焊場罰□□樸謔薄J□婺6鷗Γ□哪芡閹祝□裙□榛□□剿□u□洳□□歉窳樾悖□裨銑搴停□背啤疤□H□闆薄V□小陡某嬲□□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磯□碩□Ⅰ肚迨妨寫□肪砥?0、《國朝香獻類征》卷五九、徐乾學《太常寺少卿高君層雲神道碑》。 t貞吉(163─1698)   清文學家。字升六﹐號實庵。山東安丘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考授內閣中書﹐出為徽州同知。又入為禮部郎中﹐以疾辭湖廣學政歸裡。詩格道煉﹐為宋革所推許。與宋統、王又旦、顏光敏、葉封、田要、謝重輝、丁偉、曹禾、汪俄群稱“金台十子”﹐王士鎮選其詩人《十子詩略》。其論詞謂“離而得合﹐乃為大家”(《河雪詞話》)。自為詞能副其所言。王偉《河雪詞序》謂其“骯臟磊落﹐雄渾蒼茫﹐而語多奇氣﹐倘恍做眼﹐有不可一世之意”。陳延伸《白雨齋詞話》謂其“於國初諸老中﹐才力不逮朱、陳﹐而取徑較正”。朱祖謀作《望江南》詞稱其“脫盡詞流蘿澤習﹐相高秋氣對南山﹐駐度《衍波》(王士攜詞集名)前”。同時吳□選名家詞﹐推為壓卷。著有《河雪詩》、《河雪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著獻類征》卷一四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毛師柱(1634─1711)   清詩人。字亦史﹐號端峰。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諸生。少從陸世儀研習程、朱理學﹐究心時務。家貧遊食四方。江南奏銷案起﹐除諸生名。自此絕意仕進﹐專力於詩。數客如皋冒襄水繪園﹐在揚州與王士鎮相契。晚始歸老鄉裡。其詩早受知於吳偉業﹐而風格與同時“太倉十子”不類。晚與同裡唐孫華、沈受宏、王吉武齊名﹐三人自以為不如。“其詩不矜標格﹐亦無激蚇瀞慼慾簾晼憧m□哪腿慫肌保u酥□稀肚迨□褪魯醣唷罰□V□小抖朔迨□ 貳Ⅰ抖朔迨□□ 貳I□絞錄<□睹窆□□種□盡肪磯□佟3迨□褪魯醣唷肪硪弧? 王土$(1634─1711)   清文學家。雍正朝避帝諱﹐被改名士正﹐乾隆時又改稱士預﹐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授揚州推官。康熙朝歷宮禮部主事、員外郎﹐戶部郎中﹐侍講﹐侍讀﹐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兵、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溢文簡。士鎮少年時為錢謙益稱賞﹐康熙時繼錢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選《唐賢三昧集》以標宗旨。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余習﹐時人消之為“清秀李於鱗(攀龍)”。但傳其衣體者不少﹐影響直到清中葉﹐清末譚獻尚稱“本朝詩終當以漁洋為第一”(《復堂日記》)。與朱彝尊齊名﹐稱“北王南朱”。而趙執信有“王愛好﹐朱貪多”之微詞﹐袁枚有“一代正宗才力薄”(《論詩絕句》)之貶語。余力為詞﹐特長小令。唐允甲序《衍波詞》稱﹕“貼上束其鴻博淹雅之才﹐作為《花間》雋語﹐極哀艷之深情﹐窮倩盼之逸致。”古文以天姿朗悟、自然修潔取勝﹐讀書考訂﹐評論得失﹐辨別真偽﹐時有獨到之見。著有《漁洋詩集》、《蜀道集》、《漁洋續集》、《漁洋文略》、《蠶尾集》、《續集》、《後集》、《南海集》、《雍益集》﹐總為《帶經堂全集》。另著有《漁洋詩話》、《居易錄》、《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晚年自刪定其詩為《漁洋山人精華錄》﹐詞集單行者名《衍波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六六、《清史列傳》卷九、《國朝名家詩鈔小傳》、《漁洋山人自撰年譜》、金榮《漁洋山人年譜》。 王漁洋  ﹛i賜跏空頡? 宋革(1634─1713)   清詩人。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破。河南商丘人。順治四年(1647)應詔以大臣子列侍衛。歷官黃州通判﹐理藩院院判﹐刑部員外郎、郎中﹒直隸通永道﹐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江蘇巡撫﹐吏部尚書﹐加太子少師。精於鑒賞﹐善畫﹐尤長於詩。邵長籐曾以其詩與王士鎮詩合刻為《二家詩鈔》﹐謂其詩“含吐蘊藉﹐標格雋上﹐如良玉之溫潤繽密﹐而精采四照也”。然實非土鎮之敵﹐其詩自雲﹕“綿津三舍避漁洋﹐新屋詩題詛敢當。”著有《綿津山人集》、《西被類稿》、《漫堂說詩》。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九、《清史稿》卷二七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九、湯右曾《太子少師吏部尚書來公牽墓志銘》、顧棟高《宋漫堂傳》。 唐孫華(634─1723)   清詩文家。字實君﹐號東江。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朝邑知縣﹐以薦廷試稱旨﹐授禮部主事﹐調吏部﹐充浙江鄉試副考官。後以事落職。徐乾學開《一統志》局﹐招之往。少工為文﹐晚歲始致力於詩﹐體近蘇武﹐沈德潛謂為“不趨高超﹐專崇質實﹐皆其言有物者”(《國朝詩別裁集》)。著有《東江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二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崔華   清詩人。字不雕。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為王士鎮分校江南鄉試所得士。居直塘﹐性孤潔寡合﹐吳偉業目之為“直塘一崔”。工畫。詩作清異出塵﹐以《湖墅舟中別相送諸子》七律中“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一聯得名﹐人呼為“崔黃葉”。著有《櫻桃軒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清畫家詩史》甲下。 方殿元   清詩人﹜撣m燒攏□啪毆取9愣□□恚n窆闃藎┤恕3涉鸚幀﹖滴躒□輳?1664)進士﹐歷官都城、江寧知縣。引疾歸﹐以兵亂道阻不得返鄉裡﹐攜其子還、朝僑寓蘇州。粵中以方氏父子三人與陳恭尹、樑佩蘭、程可則、王邦因並稱“嶺南七子”。其詩“高華伉爽﹐依傍一空”(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其樂府節韻尤蒼峭入古”(凌揚藻《國朝嶺海詩鈔》)。著有《九谷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詩人征略》卷七。 邵遠平   清學者、詩人。初名吳遠﹐字戒三﹐號戒庵﹐又號蓬觀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選庶吉上﹐授戶部主事﹐歷官郎中、江西學政、光祿寺少卿。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侍讀﹐遷庶子、少詹事。尋致仕歸﹐息影湖莊﹐琴史自娛。工詩﹐《四庫全書總目》評為“酷摹唐音﹐頗見宏贈”。著有《京鄰集》、《粵行集》、《史學辨誤》、《元史類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 吳孟堅(1635一﹖)   清詩人。字子班。江南貴池(今屬安徽)人。父吳應箕﹐明末清流﹐嘗與復社諸生揭帖討阮大銷﹐清兵入關﹐舉義殉難。孟堅能守父志﹐尚氣節﹐好交遊。搜輯亡父遺作帕偵兩朝剝復錄》、《留都見聞錄》為刊行。康熙五十二年(1713)﹐作《復社姓氏序略》﹐年已七十八。卓爾堪《明遺民詩》稱其詩“詠嘆激頑”。著有《偶存草》、《雁字和韻詩》、《一草亭讀史漫筆》、《逸民心略》。生平事跡見《明遺民詩》卷一、《晚晴想詩匯》卷三四。 祁班孫(1635─1673)   清詩人。字奕喜﹐小字季郎﹐以行稱祁六公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南明弘光朝蘇鬆巡撫祁彪佳子。少為大儒劉宗周弟子﹐宗周起兵反清﹐與兄理孫傾家資助。通海案起﹐遣戍遼東。三年後潛歸﹐於蘇州堯峰山削發為僧﹐後為常州馬鞍山寺住持﹐稱咒明林大師。好議論古今﹐不談佛法﹐語及前明﹐則掩面痛哭。死後遺命歸祖祖勞。工詩﹐所作大多悲涼凄槍﹐發抒壓抑不平之氣。著有《東行風俗記》、《紫芝軒集》等﹐生前均未刊刻﹐後經同鄉杜煦兄弟編入《祁忠惠公道集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一、全祖望《祁六公子墓確銘》。 它申吉(1635─1680)   清詩人。字錫余﹐號逸庵﹐一號港余。山東安丘人。曹貞吉弟。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編修﹐歷官湖廣右參議﹐眼陳道副使﹐左通政使﹐大理寺卿﹐禮部、吏部、工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貴州巡撫。吳三桂反﹐被執﹐或雲降敵﹐不知所終﹐或雲被害殉難。與其兄貞吉得舅祖劉正宗指授詩法﹐王士模稱其詩“深思老宅﹐揉以清蒼(鄧漢儀《詩觀三集》引)。著有(余詩集)﹐《黔行》、《黔寄》二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八O、張貞《巡撫貴州工部右侍郎曹公中古墓志銘》。 王又旦門635一1685)   清詩人。字幼華﹐號黃帽漁人。陝西邵陽(今合陽)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選潛江知縣。行取給事中﹐丁父憂歸﹐讀書中條山陰芥川之上。康熙二十年(1681)授吏科給事中﹐轉戶科﹐以疾卒於官。京師以詩名者﹐徽‘兩王先生”﹐一為王士鎮﹐一即又旦。姜高英謂其詩“與阮亭溪徑自別﹐古體老而益肆﹐外露奇倔而內涵靜穆﹐非學醉而功力深至不易臻斯境界”﹐徐世昌稱其與孫枝蔚、李因篤在關中詩人中“如泰華三峰﹐俯視培接”。(均見《晚晴移詩匯》)著有《黃循詩選》。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朱彝尊《戶科給事中邵陽王君墓志銘》、姜晨英《戶科掌印給事中黃洞王公墓表》。 劉$(1635─1690)   清文學家。字山蔚﹐號董園。澈掍P糖鶉恕V釕□I俅嫌繃ρ□澂煌□揮危□胛ㄖ萑綻擠肌9□鎦A□嚶焉啤F湮姆u醯米醞□鐨熳魎啵□孕憬喑啤F□笱□娼闢□囊婀□□□錮擠計朊□□姆嚼辭蠼陶呱醵唷V心昀□紋搿18場10狻16劍□鍥娣輟8辣蟆7胃鎵匠浦□34友□褂瘟秸悖□瞿金復槍欏q伎飼誚ㄖ□羰樵海□□鈣湔平蹋□蔥卸□巍9盼耐猓□喙□剩□□鰲耙宰勻惶醭□□□19緣貿樸謔薄保ㄑ系喜□肚宕適貳罰□□□凳啦櫫□□□□嗜酥杏鷚硌糲鄞逝燒摺V□小緞櫓碧眉□罰□諍□抖□□省罰□碇□小杜□乖賢場貳I□絞錄<□肚迨妨寫□肫逴、《國朝魯獻類征倦四二七。 李良年(163─1694)   清文學家。字武曾﹐又作符曾﹐號秋錦﹐嘗更姓名婦兆演﹐字法遠。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諸生。少貧力學﹐與兄繩遠、弟符有“三李”之稱。又與朱彝尊並稱“朱李”。曹申吉巡撫貴州﹐招致幕下。康熙十八年(1679)﹐薦試博學鴻詞﹐未中。後一度入鳳陽知府幕。徐乾學開《一統志》局﹐聘為分修﹐未幾病卒。其詩情峭灑落﹐其詞則“規模南宋﹐羽翼竹詫”﹐號為“雅正‘’(陳延伸《白雨齋詞話》)﹐居“浙西六家”之次席﹐為浙派詞主將之一﹐雖開闊不及朱彝尊﹐而潤密過之。著有《秋錦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0、朱彝尊《征君李君行狀》。 李天ff(1635─1699)   清大臣、詩人。字湘北﹐號容齋。河南永城人﹐原籍安徽桐城。順治十五年(165)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國子監司業﹐侍講﹐侍講學士﹐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內閣學士﹐戶部、吏部侍郎﹐工部、刑部、兵部、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溢文定。素好士﹐文人從遊者甚眾。《晚晴容詩匯》謂其詩“皆以雍容淵秀出之”。著有《容齋千首詩》﹐別有古宮詞百首。生平事慼捸憎{迨妨寫□肪砭擰Ⅰ肚迨犯寰□□□摺Ⅰ豆□□□桌嗾鰲肪砥摺Ⅰ豆□□日□侶躍氚恕? 顏元(1635──1704)   清學者、思想家、散文家。幼姓朱﹐名邦直﹐字易直﹐三十九歲復姓﹐字渾然﹐號習齋。直隸博野(今屬河北)人。諸生。明末父戍遼東﹐歿於關外﹐元貧無立錐﹐百計覓骨歸葬。少曾務農﹐又曾行醫、教書。居喪守朱氏《家禮》惟謹﹐既而覺其非是﹐乃著《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名所居曰“習齋”。與門人李錫倡實學﹐主“習行”、“習動”﹐建立顏李學派。晚主講肥鄉漳南書院﹐設文事、武備、經史、藝能四科。其文多闡述其思想﹐辭鋒銳利﹐論點精到﹐獨樹一幟。詩不多作﹐亦筆力勁健。著有《四存編》、《四書正誤》、《習齋記余》、《朱子語類評》等﹐均收入《顏李叢書》﹐今人合輯為《顏元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O、《清史列傳港六六、李□《顏習齋先生年譜》、郭范春《顏習帶學譜》。 田要門635一1704)   清詩文家。字綸霞﹐一字紫綸、子綸﹐號山整﹐又號消亭﹐晚號蒙齋。山東德州人。康熙三年(1664)進士﹐授內閣中書﹐歷官工部郎中﹐湖廣督糧道﹐光祿寺卿﹐江蘇、貴州巡撫﹐刑部、戶部侍郎。論詩不強分唐宋﹐尤推重黃庭堅﹐不依附王士鎮之門牆﹐“負其縱橫排異之氣﹐欲以奇麗駕士債(鎮)上﹐故詩文皆組織繁富﹐鍛煉刻苦﹐不肯規規作常語”(《四庫全書總目》)o著有《古歡堂集》、《黔書》、《河志籍考》﹐編有《歷代詩選》、《歷代文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及《蒙齋自編年譜》。 陳維$(1635─1712)   清詞人。字緯雲﹐晚號苦庵。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豬生。陳貞慧子﹐陳維格、維嵋弟。其父去世後﹐在外為幕僚多年。後以太學生考選州判﹐未赴任﹐閉門著述以終老。與兄皆以詩詞文章名世。徐乾學、王士攜、朱彝尊皆稱賞之。尤長於詞﹐為陽羨詞派重要成員、早作頗級麗﹐後轉為蒼涼。著有《秋水閣古文》、《潘鬢詞》、《紅鹽詞》諸集藏於家。生平事跡見《嘉慶重刊宜興縣舊志》卷八。 tfeffi(﹖一1687)   清詞人。字舜民﹐號子康。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順治十七年(1660)舉人﹐次年即因罹江南奏銷案被黜。以佳公子而懷才不遇﹐遭此打擊﹐遂漫遊四方﹐登山臨水﹐憑吊古跡﹐“以抑塞磊落之才﹐使飛揚跋扈之氣﹔以錢崎窈窕之遇﹐抒纏綿凄愴之懷”﹐所為詞“哀樂過人﹐一往有深情”(尤侗《蒼梧詞序》)﹐慷慨激昂之處﹐風格最近陳維格《湖海樓詞》。晚年遠遊歸裡﹐足跡常在陽羨山水間﹐論者以為其詞乃陽羨派詞風之一翼。著有《蒼梧詞》。生平事跡見尤侗《蒼梧詞序》、《清名家詞》作者小傳。 李國宋(636一﹖)   清詩人。字錫山﹐又字湯孫﹐號大村。江南興化(今屬江蘇)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舉人。其詩以杜甫為宗﹐每多傷時念亂之作﹐格老筆蒼﹐聲情並茂。著有《贏隱集》、《珠塵集》。生平事跡見《國朝譽獻類征》卷四二六。 吳欽(1636一﹖)   清戲曲作家。字允哲﹐號叩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豬生﹐就館於臨平最久﹐與西岸十子之一沈謙相交﹐集中多唱酬之作。詩文外﹐兼工戲曲。著有《叩壺集》及《白雪樓》傳奇。生平事跡見《兩浙輸軒續錄》卷三。 王ie(1636─1699)   清詩人。字虹友﹐號汲園。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時敏第七子。以康生入國於監﹐才名噪都下﹐又歷遊燕、晉、豫、粵等地。受業於陳瑚﹐嘗從吳偉業問學﹐復交王士擔、朱彝尊等。吳偉業選其詩人《怴播銵撰l□ 貳I虻慮背啤疤□滯跏俠□徑嗖牛□闆堵□小芬患□□任□媒謾保a豆□□□鴆眉□罰□5酥□銜狡洹捌□願櫳校□懷□□荊□屑□潑反澹ㄎ□耙擔┬摺O□雜問稱堵a□鵪渥承模□嗌擻粢粒□茨芡回﹗H豢袒□醬a□坑屑延健薄肚迨□褪魯醣唷罰□V□小堵□屑□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逴、《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陳玉攝(1636─1700後)   清散文家。字質明﹐號椒峰。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康熙六年(1667)進士﹐授內閣中書。十八年舉博學鴻詞﹐不遇。少有大志﹐凡天文、地理、兵刑、禮樂、河渠、賦役諸事﹐無不究心。與同裡董以寧、鄒抵漠、龔百藥合刻《毗陵四子文》。《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文“亦頗有源委﹐不同剿說﹐然大致透迄平衍﹐學宋格而未成”﹐詩則“非所長矣”。著有《學文堂集》﹐編有《續毗陵人品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著獻類征》卷一四一。 大汕(636─1705後)   清詩僧。字石流﹐俗姓徐。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康熙初﹐主廣州長壽庵﹐奪飛來寺為下院﹐收租販運。後為按察使許嗣興擒押出境﹐至贛州﹐復為巡撫李基和逮解回籍﹐死於常山途次。喜結納名士。與屈大均、潘來先交而後絕。工詩與畫﹐有巧思。其詩清麗﹐頗見才情。著有《離六堂集》、《離六堂近稿》。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壬下、《清史紀事初編》卷三。 徐孫(1636─1708)   清詩人。字電發﹐號拙存﹐又號虹亭﹐晚號楓江漁父。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檢討。早受業於宋實穎。袁景格《國朝鬆陵詩征》評其詩“體尚華秀﹐”王加《國朝詞綜》引樑雲麓語稱其詞“高處在稱艷中時見本色”。其詞流入朝鮮﹐有會寧都護官仇元吉﹐用金一餅購去。間憔妞}試反蘊浮芬皇椋□反□破洹霸□菹昝鰨□哂屑澂謾保□笥邪摶嬗諍笫樂未恃□摺V□小賭現薏萏眉□貳Ⅰ肚嗝偶□貳Ⅰ毒兆□省貳Ⅰ洞試反蘊浮貳Ⅰ侗臼率□貳Ⅰ緞□綾始恰貳I□絞錄<□肚迨犯寰□陌慫摹Ⅰ肚迨妨寫□肪砥咭弧Ⅰ豆□□∠桌嗾鰲肪懟□瘓擰Ⅰ豆□□□沂□□〈□貳? 吳兆宜   清詩歌箋注家、詩人。字顯令。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吳兆著弟。諸生。與諸見並以才藻流譽遠近。諸兄務廣交﹐兆宜獨閉門著書。箋注徐陵、質信、韓僵請人集﹐征事訓釋﹐窮日夜不倦。袁景格以為“吾邑詞賦作者如林﹐箋注之博洽﹐應推顯令為擅場”(《國朝鬆陵詩征》)。著有《玉台新詠箋注》、《徐孝穆集箋注》、《慶開府集箋注》。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卷一二、《國朝鬆陵詩征》卷七。 元趙   清詩僧。字借山﹐號紅椒﹐又號晚香﹐初名通圓﹐字以中。浙江平湖人。康熙間在世。天童寺(或謂化成庵、棲心寺)僧。木陳惠再傳弟子。早人空門﹐遍參臨濟宗諸名僧。清聖祖南巡﹐詣吳門接駕﹐獻詩﹐有旨進京供奉。既入都﹐詩名大噪﹐公卿士大夫皆與訂交﹐後放歸。遊歷南北﹐足跡半天下。王士鎮謂其詩“筆秀骨清﹐造境閉而遠﹐悟性空而靈”(《晚晴答詩匯》引)﹐《四庫全書總目》則稱“其詩以清雅為宗﹐時有秀句”﹐“蓋其居杭州時﹐曾結西溪吟社﹐所與酬唱者﹐皆一代勝流﹐耳德目染﹐落筆自能遠俗﹐但根抵不深﹐氣味不免太薄耳”。著有《完玉堂詩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一、《晚晴感詩匯》卷一九六、陶元藻《全浙詩話》。 成#(1636─1707後)   清詩僧。原姓名方頒消﹐字群趾﹐披剃於本師石洞禪師﹐法名成騖﹐字跡刪﹐號東樵山人。廣東番禹(今廣州)人。方殿元弟。明諸生。與陶環、何繹等通海上﹐奉南明永歷正朔者結峞慼撮痋憬楷甜竣s□漣拿擰3碇藎□偌M回#□滌興□肌3鹿□□遊鏖裕□俗院哦□裕□粲脛□梗□肭□缶□17號謇冀雜諧□輟﹗捌湮木Π櫸12梗□瘓惺匕思易忌□□撓興啤蹲□印反Α保□笆□囁焱灤匾埽□蛔髖龐錚□薜褡聊》輪□啊保u酥□稀肚迨□褪魯醣唷罰□V□小斷躺杼眉□貳I□絞錄<□肚迨□褪魯醣唷肪? 趙俞(1636─1713)   清詩人。字文饒﹐號蒙泉。江南嘉定(今屬上海)人。年四十二始中舉﹐康熙二十七年(1688)成進土。受知於徐乾學﹐徐罷官歸﹐以魚肉鄉裡受控﹐遂被牽連下獄。後亡命京師﹐歷五年事始白﹐納賢得選定陶知縣。與同邑孫志彌、王畸、侯開國合稱“嘴城四子”﹐又與姜展英交密。《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格極為道上﹐但才鋒大銳﹐少一唱三嘆之致”。著有《組寒亭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四、《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卷三、張雲章《知定陶縣事趙先生俞行狀》。 楊無咎(636─1724)   清詩文家。字震百﹐號易亭﹐別號I﹨宛、正孝先生。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明亡﹐父楊延樞殉難蘆墟﹐無咎年僅十二。杜門隱居七十余年。與徐桂、朱用純交遊﹐三人並以先人盡忠殉節﹐益以氣節相抵而﹐時稱吳中三高士。著述甚富﹐隨手散佚。詩文外﹐兼擅書、琴。著有《小宛集》、《唐風》、《談經錄》、《三易卦位圖說》、《示後錄》、《管窺錄》、《論世》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七八、《江蘇詩征》卷六二。 黃百毀   清文學家。字農師。浙江余姚人。黃宗費弟黃宗炎子。少即能文﹐以醫為業。康熙間卜居西湖之濱﹐吊古感傷﹐發於吟詠。後以窮餓卒。工詩﹐亦善作戲曲。著有《稼軒詩稿》﹐另有《意江緣》、《返魂香》傳奇﹐已佚。生平事跡見《兩浙輔軒續錄》卷三、《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曹亮武(1637一﹖)   清詞人。字謂公﹐號南耕﹐原名橫。江南宜興吟屬江蘇)人。為陳維格二姑父曹茂勤嗣子。其父早卒﹐乃從舅父陳貞慧學﹐又受業於侯方域。少與陳維近同學﹐長以詩文相切磋。維格導之學詞﹐初不肯為﹐後溯楚江﹐越彭嘉﹐登匡廬﹐毒廢閣讀書兩年﹐填詞紀遊﹐歸後遂致力於詞。為陽羨派重要詞人。《四庫全書總目》謂“亮武以倚聲把名﹐與陳維施為中表兄弟﹐當時名幾相評﹐其纏綿婉約處﹐亦不減於維進﹐而才氣稍遜﹐故縱橫跌宕﹐究不能與之匹敵也”。然其詞清峻挺拔﹐自屬難得。著有《南耕草堂詩》、《南耕詞》。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二OO、陳維息《南耕詞跋》。 蔭在(637─1674)   清詩僧。字香谷﹐號槍庵﹐俗姓皇甫。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順治、康熙間六都妙華庵僧。幼失估﹐攜弟晦跡入山﹐師事寶雲和尚﹐窮經探史﹐精研聲律﹐遂以詩名。袁景格謂其“詩宗山谷﹐以幽深古峭為主﹐兼有似盧生、劉叉者”﹐“往往以奇語勝人”(《國朝鬆陵詩征》)。著有《香谷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鬆陵詩征》、《晚晴移詩匯》卷一九五。 推永仁(1637─1676)   清戲曲作家。字留山﹐又字匡侯﹐號抱犢山農。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少遊蘇州﹐補府學生。尚氣節﹐以經世之才自負。福建總督范承漠聞其名﹐延入幕府掌書記。耿精忠有反跡﹐永仁為范承漠設計應付。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叛清﹐設宴召二人因之。下於獄中二年﹐不為所動﹐常與范承漠燒炭畫壁﹐作詩明志。范承漠被害﹐永仁遂自經。著有《抱犢山房集》﹐《百苦吟》、《續離騷》、《遊戲三昧》雜劇﹐《揚州夢》、《雙報應》傳奇及《東田醫補》、《集政備考》。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八、《清史列傳》卷六五、《國朝香獻類征》卷三四二。 韓英(1637─1704)   清大臣、詩文家。字元少﹐號慕廬。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康熙十二年(1673)進士第一﹐授修撰﹐進侍講、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官至禮部尚書兼掌院學士﹐溢文酸。以文學受知﹐久值內延。其文學歐陽修、曾鞏﹐以時文作古文﹐《四庫全書總目》稱為“法度謹嚴”﹐然“不能脫然於畦封”﹔其詩則鄭方坤謂能“刻露性情﹐吐納風雅”﹐“卓然成一家之言”(《有懷堂詩鈔小傳》)。著有《有懷堂詩文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劇卷二六六、《清史列傳》卷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一O、朱彝尊《禮部尚書兼掌院學士韓公英墓碑》。 邵長谷(1637─1704)   清詩文家。一名衡﹐字子湘﹐號青門山人。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十歲即為諸生。後因奏銷案除名﹐乃謝去舉子業﹐肆力於詩古文辭。康熙間遊京師﹐施閏章、王士鎮、朱彝尊、陳維族等皆與之交。又入大學試得州同知﹐不就﹐束裝歸。宋車巡撫蘇州﹐禮致之幕府。乃選王士鎮、宋本詩為《二家詩鈔》。其古文規摹唐順之、歸有光﹐“挑汰鍛煉﹐粹然一出於正”﹐詩則“格高氣道”﹐“雄肆奇偉﹐卓然成一家言”(鄭方坤《青門詩鈔小傳》人著有《青門將稿》、《旅稿》、《剩稿》﹐合為《邵青門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宋革《青門山人墓志銘》。 鄭樑(1637─1713)   清詩人。字禹梅﹐號寒村。浙江慈溪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改庶吉士﹐授戶部主事﹐積升郎中。三十三年﹐充會試同考官。出為高州知府﹐居官二年﹐即請歸養親。晚病風﹐遂改名風﹐右體不遂﹐以左手寫作。父與黃宗益交最密﹐命樑師事之﹐學有心得。宗茨歿後﹐為建二老閣祖之。家中藏書甚富﹐與寧波范氏天一閣相諾。以《曉行》詩得名﹐朱彝尊嘗贈以詩。史傳謂其“詩近陳獻章﹐文類歸有光”。黃宗蒙評其詩為“浙汰秋水﹐表裡霜雪”(《晚晴移詩匯》引)。著有《寒村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詩人征略》卷一五、《晚晴線詩匯》卷三O。 泰鬆齡(1637─1714)   清詩文家。字漢石﹐又字次椒﹐號留仙﹐又號對巖。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檢討﹐以奏銷案落職。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復授檢討﹐與修《明史》﹐典試江西﹐歷左讚善﹐遷諭德。二十三年主順天鄉試﹐又被究落職。與王士模為同年﹐相友善。其“詩文和厚﹐無凄苦之音”(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毛詩日箋》、《蒼規山人集》、《微雲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管獻類征》卷─一八。 顧貞觀(1637─1714)   清文學家。字華峰﹐號樑汾。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康熙十一年(1672)舉人﹐官內閣中書。早與吳兆竅齊名﹐及吳戍塞外﹐貞觀方館於納蘭明珠家﹐力請其子性德營救﹐性德見其寄吳之《金縷曲》詞﹐大為感動﹐為言於明珠﹐吳竟得生還。時稱為嘉話。工詩﹐自定其集﹐僅五言三十余篇﹐旨在古淡﹐清微婉篤﹐上追韋應物、柳宗元。而世持傳其詞﹐與陳維近、朱彝尊稱詞家三絕。嘗雲﹕吾詞獨不落宋人圈績﹐可信必傳。取《華嚴經獼勒彈指﹐樓閣門開之義﹐自名其詞集。其詞有傳至朝鮮者。杜詔序謂其“極情之致﹐出入南北兩宋﹐而奄有眾長﹐詞之集大成者也”。陳延伸《白雨齋詞話》則謂其“不悟沉鬱之妙﹐終非上乘”。著有《塘集》、積書巖集》、《征緯堂詩》、《彈指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一四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九。 申涵吩(1638─1682)  ﹝S邐難□搖W炙媸澹□哦e健V繃□濫輳n袷艉穎保┤恕I旰□狻10□偷堋S狀匣郟□肓叫殖□閿脅琶□K持問□四輳?1661)進士﹐授檢討﹐與修《實錄》。康熙十一年(1672)引疾歸﹐家居十年﹐病卒。工詩﹐初從兄學﹐以杜甫為宗﹐而近法李夢陽、何景明﹐時有俊語。嘗仿李東陽樂府作詠史詩百余首﹐奇峭激宕﹐具有史法﹐宋統稱其“言遠而旨該﹐論嚴而語雋﹐不獨音節之妙”(《晚晴移詩匯》引)。歸田後詩益工﹐因自矜慎﹐故流傳者絕少。精研史學﹐善碑版紀序之文。著有《定航詩草》、《忠裕堂集》等。生平事跡見《大清幽輔先哲傳》卷一九、《國朝管獻類征》卷─一六。 葉映q(1638─1688)   清詩人。字蒼巖﹐號炳霞。江南上海(今上海市)人。順治十八年(1661)進士﹐選庶吉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禮部郎中﹐湖北糧儲道。楚兵夏逢龍聚眾反﹐被執殺﹐溢忠節。“清初雲間詩派稱盛﹐李張二董三周諸曹各擅勝場﹐映榴雖未足與之聯腦並駕﹐而造詣亦深”(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葉忠節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0、《清史稿》卷二五三、曹一土《葉忠節公映榴傳》、王一寧《忠節葉蒼巖公傳》。 它未(638─1700)   清詩文家。字頌嘉﹐號峨嵋﹐又號未庵。江南江陰(今屬江蘇)人。康熙三年(166)進士﹐官內閣中書﹐告歸養母。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編修﹐與修《明史》。歷官國子監祭酒﹐因事去職歸。其詩“寄意深婉﹐不以藻繪求工”(《晚晴怒濤匯》)﹐與田受、宋革、汪拉群、顏光敏、王又旦、謝重輝、曹貞吉、丁澎、葉封並稱“都門(或作金台)十子”。文在“十子”中尤有成就。著有《未庵初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 萬斯同(1638─1702)   清學者、詩文家。字季野﹐號石園。浙江勤縣人。南明魯王時授戶部主事。為黃宗費高弟子﹐精通諸史﹐尤熟明代事。康熙十七年(1678)開博學鴻詞科﹐辭不就。十八年﹐徐元文延之往﹐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與修《明史》。後張玉書、陳廷敬、王鴻給相繼為總裁﹐皆聘之﹐於《明史》之成功績甚著。門人私溢貞文。少時致力於詩古文辭﹐頗有根抵。著有《石園文集》、《歷代史表》、《儒林宗派》、《歷代宰輔匯考》、《群書疑辨》、《書學匯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六八、黃百家《萬季野斯同墓志銘》、全祖望《萬貞文先生傳》。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