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宋遼時期作家名覽(一) 徐鉉(917─992)   五代宋初文字學家、文學家。字鼎臣。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父為江都少尹﹐因家廣陵。初仕吳為校書郎。南唐中主時官知制浩﹐貶泰州司戶椽。起為詞部郎中知制浩﹐復坐事流舒州﹐徙饒州﹐召為太子右諭德﹐遷中書舍人。後主時﹐歷禮部侍郎、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入宋﹐為太子率更令﹐歷給事中、散騎常侍。淳化Th年(991)﹐貶靜難軍行軍司馬。博學好異﹐精於篆箱﹐與弟錯並稱“大小徐”、“二徐”。曾受詔與句中正等同校《說文》﹐世稱“大徐本”。亦擅詩文﹐與韓熙載齊名﹐並稱“韓徐”。文思敏捷。《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流易有余而深警不足”﹐其文雖未繼韓柳而上沿燕許﹐但“就一時體格言之﹐則亦泅然孤秀”。著有小說集《稽神錄》﹐今存。有《徐公文集》(一作《騎省集》)行世。生平事跡1《徐公文集》附李路《大宋故靜難軍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工部尚書東海徐公墓志銘》﹐馬令《南唐書》卷二三、《宋史略四四一。 李勝(925─996)   宋文學家。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後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後晉時以蔭補齋郎﹐後漢乾信間中進士。後周時歷官知制諸、判史館、翰林學士。人宋﹐加中書舍人。建隆三年(962)罷為給事中﹐四年知衡州。開寶二年(969)復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屢知貢舉﹐進《開寶通義》二百卷。太宗朝官至參知政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修《太祖實錄》﹐後加監修國史。端拱初邊事告急﹐主張與契丹修好﹐再兵息民。性和厚﹐好接賓客。卒溢文正﹐追封韓國公。奉敕編撰《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書﹐卷秩浩繁﹐堪稱著作之淵海﹐與《冊府元龜》合稱“宋四大書”。其詩今存《二李唱和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二六五、宋杜大連《名臣碑傳流談集》下集卷三。 樂史(930一們叮)   宋學者、文學家。字子正。撫州宜黃(今屬江酉)人。初官平原主簿﹐太平興國中踢進士及第。上書言事﹐耀為著作佐郎﹐知陵州。獻《金明池賦》﹐召為三館編修。雍熙三年(986)獻著作多種﹐太宗嘉其勤﹐遷著作郎﹐直史館。歷知舒、黃、商數州﹐為政頗以賄聞。分司西京洛陽﹐掌西京磨勘司﹐改判留司御史台。居洛有園林亭樹之勝﹐優遊自得。一生著述不輟﹐作品甚形﹐尤好述神仙之事﹐然博而寡要﹐時有荒誕樹謬﹐為論者所嗤﹐其《廣卓異記》二十卷﹐即此類作品。而所撰《太平是字記》一百九十三卷﹐則采據繁富﹐考據精核﹐廣錄人物、風上、古跡、題詠等﹐開後世方志之體例﹐為研究歷史地理之要籍。又編己所著為《仙洞集》。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O六、宋王偶《東都事略》卷─一五。 和唄(933──988)   宋文學家、音樂家。字晦仁。開封濬儀人。後晉宰相和凝之子。深通禮學﹐建隆初為太常博士﹐從犯南郊﹐讚禮有方﹐為太祖所賞。於朝廷禮制﹐多所建言。開寶初權知泅州﹐判吏部南曹﹐歷蔡、晉二州通判。太宗時遷主客郎中﹐知克州。性苛刻鄙吝﹐好殖貨財﹐輕侮人﹐坐削籍。起為太常丞﹐分司酉京。精通音律﹐嘗考正雅樂﹐使八音和暢﹐太祖嘉之。又以叉手笛增人雅樂﹐名之曰“拱高管”。晚年奏上所著《奉常集》、《秘閣集》、《注釋武成王廟讚》。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九。 宋白(936─1012)   宋學者、詩人。字太素﹐一作素臣。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建隆二年(961)進士。乾德初解褐授著作佐郎﹐歷任左拾遺、翰林學士、刑部尚書﹐以兵部尚書致仕﹐卒溢文安。太宗雍熙時﹐參與編纂《文苑英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大型類書。真宗成平年間﹐又與李宗愕合撰《續通典》二百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來白集》一百卷﹐《柳枝詞》一卷﹐已佚。喜作宮詞﹐今存宮詞一百首﹐其《宮詞序》自稱﹕“麗以有則﹐樂而不淫”。有《宋文安公宮詞》一卷傳世。其他詩存二十七首﹐見《全宋詩》﹔文H十首﹐見《全宋文》。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三八、《名臣碑傳現淡集》下集卷七、《宋史》卷四三九。 王操   宋詩人。字正美。太宗太平興國時﹐上《南郊頌》﹐授太子洗馬。曾奉使隴右﹐至石像驛作《黃葵》詩於壁﹐相國李財愛之。仕至殿中丞。其詩如《贈劉將軍》、《寒食》等對仗工穩﹐音律優美。著有《王正美詩》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一引《雅言系述》。 田錫(940一們03)   宋政治家、文學家。字表聖。京兆(治今陝西酉安)人﹐後徙嘉州洪雅(今屬四川)。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進士﹐除將作監丞﹐累官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等。慕魏徽、李維之為人﹐遇事敢言。車後﹐范仲淹為作墓志﹐司馬光為作神道碑。為文切中時弊﹐剛氣凜然﹐蘇武以其奏議比之賈誼。代表作有《上太宗答詔論邊事》、《上太宗論軍國要機朝廷大體》、《上真宗乞早建儲圍》等。其詩古樸典則﹐多古風歌行。著有《咸平集》三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成平集》卷首范仲淹《田司徒墓志銘》、佪`洹短銼硎□嘁樾頡貳Ⅰ端問貳肪磯□湃□? 潘閬(﹖一1009)   宋詩人。字夢空﹐自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或雲揚州(今屬江蘇)人。早年居洛陽賣藥。太宗時﹐以宦官王繼恩薦賜進士及第﹐授四門國子博士。尋以狂妄﹐追還詔書。王繼恩因事下獄﹐問遁入中條山。真宗曾親加逮問﹐後釋其罪﹐貶至信州﹐又授滁州參軍。其後邀遊於大江南北﹐放懷湖山﹐隨意吟詠﹐寓居錢塘。大中祥符二年卒於泅上。工詩﹐《四庫全書總目》評﹕“閻在宋初﹐去五代余風未遠﹐其詩如《秋夕旅合書懷》一篇人喜臘雪》一篇﹐間有五代粗算之習﹐而其他風格孤峭﹐亦尚有晚唐作者之遺。”著有(遙集)傳世。生平事跡見《郡齋讀書志》卷一九、《直齋書錄解題》卷二0、《逍遙集》附宋黃靜、陸子造所作似酒泉子)十首跋》。 張詠(946一們15)   宋文學家。字復之﹐號乖崖。滁州鄲城(今屬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兩知益州﹐恩威並用﹐蜀民畏而愛之。與寇□最善﹐每面折售過﹐雖率貴而未改。官至吏部尚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贈左僕射﹐溢忠定。為文雄健有氣骨﹐不事雕飾。郭森卿《乖崖集序》雲﹕“觀其文大抵脫去翰墨畦徑﹐無屬辭級文之跡﹐而磊磊落落﹐實大以肆。”如《乞斬丁謂遺表》、《一錢斬吏判》等﹐皆當是評。其歌詩有古樂府風氣﹐律句得唐人體。著有《乖崖先生文集》。生平事跡見宋錢易《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墓志銘》、韓清《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右僕射張公神道碑銘》(《乖崖先生文集》附錄)﹐及《宋史》卷二九三。 柳開(947一1000)   未散文家。初名屬癒﹐字紹元﹐號東郊野夫﹔後更名開﹐字仲塗﹐號補亡先生。爵河東縣伯﹐世稱河東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太祖開寶六年(973)進士。初為宋州司寇、錄事參軍。太宗朝﹐歷知常、潤、貝、寧邊、全、桂、環、邢、邢等軍州事﹐官拜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崇僅使。真宗朝﹐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徙滄州﹐道病卒。為宋古文運動復興的先驅者﹐宋朝文體變偶儷為古文自柳開始。提出“吾之道﹐孔子、孟何、揚雄、韓癒之道﹔吾之文﹐孔子、孟何、揚雄、韓癒之文”的文道軌范(《應責》)。著有《河東先生集》十五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柳開自撰《東郊野夫傳》、《補亡先生傳》(《河東先生集》卷二)、張景《柳公行狀》(《河東先生集》卷一六)、宋史》卷四四O。 王禹格(954一1001)   宋文學家。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九歲能文﹐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授成武主簿﹐徙知長洲縣﹐改大理評事。為右拾遺﹐遇事敢言﹐為雪徐鋁罪怦旨﹐貶商州團練副使。歷知解州、單州﹐召為禮部員外郎﹐再知制法。至道元年(995)﹐兼翰林學士﹐坐謗訕﹐罷知滁州﹐移知揚州。真宗咸平初﹐預修《太祖實錄》﹐以直書史事﹐出守黃州。四年﹐徙新州﹐病卒。禹偶反對五代浮靡文風﹐提倡文學韓癒、柳宗元﹐詩學杜甫、白居易。其文簡易醇質﹐得古作者之體。《四庫全書總目》評﹕“宋承五代之後﹐文體纖麗﹐禹俗始為古雅簡淡之作。其奏疏尤極創切﹐《宋史》采入本傳者﹐議論皆英偉可觀。在詞垣時所為應制驕偶之文﹐亦多宏麗典贍﹐不愧一時作手。”《待漏院記》、《黃州新建小竹樓記》、《答張扶書》等為其代表作。其詩亦平易深醇﹐名篇有《對雪》、《感流亡》、《會田詞》等。著有飼。畜集》、《小畜外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沈虞卿《小畜集跋》(《小畜集》後附)、《宋史》卷二九三。今人徐規著有《王禹偶事跡著作編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張維(956─1046)   宋詩人。烏麥洘攢碵屆慼滕陝t恕U畔雀浮I倌暄□椋□恫荒蘢湟擔□□□□□暈□闢□平唐渥櫻□劣謨諧傘2懷鍪耍□宰庸倬糲院眨□庵了鈉貳F驕雍檬□□∮渭淅錚□舷掠諳□□焦戎□洌□砸饔階雜椋□識□燒攏□皇碌褡林□桑□□乓庾緣謾J□紜鍛□住貳Ⅰ隊窈□□a貳Ⅰ端蘚蟪倫□貳Ⅰ豆檠唷返齲□閾聰星橐□攏□逖趴啥痢V□鶻翊妗對□中□韝濉芬瘓懟I□絞錄<□□堋鍍□□壩鎩肪硪晃濉? 林違(957一1028)   宋詩人。字君復。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性恬淡好古﹐不樂仕進﹐初遊於江、淮間﹐後歸杭州﹐結廬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不娶無子﹐所居植梅蓄鶴﹐人謂梅妻鶴子。自為墓於其廬側、仁宗賜溢和靖先生。速善行書﹐喜為詩且多奇句。既就稿﹐輒棄之﹐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有三百余篇。其詩澄淡高逸。七言律詩《山園小梅》是其代表作﹐尤以其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聯倍受後人激賞﹐為詠梅千古絕唱。“疏影”、“暗香”亦成後人填詠梅詞之調名。著有《和靖詩集》四卷。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五七。 趙湘(959─994﹖)   宋文學家。字叔靈。衙州西安(今浙江行縣)人﹐趙村祖。太宗淳化三年(992)進土﹐嘗官廬江尉。工詩文﹐詩原出姚合﹐然無雕樓瑣碎之習﹔古文有皇甫提、孫樵之遺法。宋祁《南陽集序》評曰﹕“(其詩)清整有法度﹐渾焉所得﹐不琢不美﹐無丹股而采﹐然恨未見其多﹔其文恢動沈蔚﹐不減於詩﹐然叔靈以詩自名﹐信其好也。”著有《南陽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南陽集》卷五《釋奠紀》﹐宋祁《南陽集序》及歐陽修等《南陽集跋》五首(《南陽集》後附)。 魏野(960一1019)   宋詩人。字仲先﹐號草堂居士。先世為蜀人﹐後徙於陝州陝縣(今屬河南)。嗜吟詠﹐不求聞達﹐居陝州之東郊﹐自築草堂﹐彈琴賦詩其中。真宗聞其名﹐召之不出。魏野身後名不及林通﹐而當時身價在通之上。其詩名遠播遼土﹐遼使曾求其詩集。當世名人多與之唱和。其作詩精苦﹐多警策句。司馬光稱其詩“效白樂天體”(見《溫公續詩話》)。詩風平樸自然。有《東觀集》十卷行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五七。 寇準(961─1023)   宋政治家、詩人。字平仲。華州下邦(今陝西渭南北)人。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授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徙成安縣、鄭州通判。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尋遷樞密院直學士、敢直諫﹐淳化H年(991)拜左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真宗即位﹐遷尚書工部侍郎。景德元年(1004)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遼兵入侵﹐力排眾議﹐主抵抗﹐促使真宗親征遭州﹐立增淵之盟而歸。真宗病﹐因預謀太子監國﹐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又為大臣丁謂等傾陷﹐貶道州司馬﹐再貶雷州司戶參軍。仁宗天聖元年(1023)卒於貶所。溢忠憨。以風節著於時﹐早有詩名。初嘗與山林詩人潘間、魏野等為友﹐詩風亦相近。又善學唐人﹐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上稱其《春日登樓懷歸》詩“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根”之句深得唐人風格。絕句如《早行》、《江南曲》等尤佳﹐為楊慎所推崇(見《升庵詩話》)。著有《忠憨公詩集》。《全未詞》g其同四首。生平事跡見本集卷前附孫擰撰《萊國寇憋公族忠之碑》、《東都事略》卷四一、《宋史》卷二八一。 李維   宋詩人。字仲方。淚州(今河北永年)人。太宗雍照二年(985)進士﹐任保信軍節度推官。真宗初﹐召試中書﹐播知制法。為翰林學士。仁宗朝歷官陳州觀察使、尚書左丞兼侍讀學士、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卒年七十一。維博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景德年IhJ﹐隨真宗巡幸四方﹐典章文物﹐多芊憎踨憸눱6□a鍍呔□□濉罰□蕖緞□u洹貳Ⅰ恫岣□□輟貳﹕夢□□F涫□嗝櫳垂□5□睿□簿看試逡粼希□樸諉枘【拔錚□紜緞葶宥司佑謝誠J□僨溲□俊貳Ⅰ噸幣埂返取F湮募□沿□□翊媯ㄆ盒「澹┬瘓恚□帳□攀住I□絞錄<□端沃兄投□碩□? 趙恆(968─1022)   即宋真宗。宋皇帝。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封韓玉﹐端拱元年(988)封襄王﹐淳化五年(994)封壽王﹐任開封尹。至道元年(995)立為太子。三年太宗死﹐即位。當政前期較勤於政事﹐號為治世。景德元年(1004)遼軍南下﹐從寇準計親征﹐訂增淵之盟。後用王欽若、丁謂等人﹐政治日趨腐敗。能詩文。在位時輔臣編其集近三百卷(見《玉海》卷二八)。今存表妻之作有《王京集》六卷。其詩作﹐《宋詩紀事》卷一從《石林燕語i等輯有七首。其中《賜楊億判秘監》、《賜蘇州節度使丁謂》等言君臣之誼﹐《海棠》W華艷麗﹐多為平庸無味之作。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六至卷八。 劉藥(971一10引)   宋詩人。字子儀。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真宗咸平元年(998)進士。咸平五年入校太清樓書﹐播為第一。初為館陶尉﹐以楊億薦﹐除大理評事、秘閣校理﹐預修《圖經》及《冊府元龜》。累進翰林學士。真、仁宗兩朝﹐屢知制法知貢舉﹐參預修撰國史。凡三入禁林﹐三典貢舉﹐官至翰林學土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溢文恭。詩學李商隱﹐工於對偶﹐詞藻華麗﹐與楊億齊名﹐時號“楊劉”。與楊億、錢惟演等人唱和之作合編為《西昆酬唱集》﹐後世稱此詩體為“西昆體”。其詩作﹐多描寫宮掖生活﹐歌詠歷代君王故事﹐反映日常生活瑣事。於真宗求仙把神、興造官觀時有諷喻。其詩作見於《西昆酬唱集》、《肥11小集》、《宋詩紀事》等。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0五。 楊億(974─1020)   宋文學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七歲能文﹐十一歲﹐太宗詔送閒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三年(992)﹐命試翰林﹐賜進士第﹐直集賢統。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預修《太宗實錄》。景德二年(1005)與王欽若同修a冊府元龜》。三年﹐召為翰林學士﹐又同修國史。天櫓二年(1018)﹐拜工部侍郎。四年﹐復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纂、判館事。十二月卒。仁宗時追溢“文”。億為酉昆體主要作家之一﹐詩作內容狹窄﹐大抵不出受詔修書、宮廷遊宴、描摹物態之屬﹐然用典貼切﹐屬對工巧﹐音節和諧﹐風格精麗繁褥。《武夷新集》中則有少數仿效白(居易)體、內容充實之作﹐如《獄多重困》、《民牛多疫死》等﹐能同情民生疾苦。億文格雄健﹐長於典制﹐《冊皇太子文》、《寇率拜相制》等為其代表作。著有《武夷新集》、《西昆酬唱集》等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四七、《宋史》卷三O五。 楊備   宋詩人。字修之。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居吳。楊億之弟。仁宗天聖中﹐為長溪令﹐後宰華亭﹐丁內艱歸。樂吳風俗之美﹐效白居易體﹐作《姑蘇好》十章。又作《姑蘇百題》﹐每題箋釋其事﹐范成大修《吳郡志》多采之。慶歷中﹐官至尚書虞部員外郎﹐分司南京﹐上輕車都尉。其詩多為覽古詩﹐《金陵覽古雜詠十首》較著名。今有《蘿軒外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四九、明張路《吳中人物志》卷六。 智圓(976─1022)   宋僧人、詩文家。字無外﹐自號中庸子﹐俗姓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八歲受具於龍興寺。二十一歲傳天台三觀於源清法師。居杭州孤山之瑪瑞院﹐與處士林通為鄰友。賜溢法惠大師。有雜著《閒居編》五十一卷﹐仁宗嘉姑五年刊行於世﹐現收於《續藏經》﹐其中卷三七至卷五一為詩作﹐其詩工於寫景﹐清幽野逸﹐多塵外之趣。嘗搜訪韓、柳文集﹐得見韓癒全集﹐對韓柳文推崇備至﹐嘗謂﹕“釋子果能師韓也﹐則蓋演經律以為文﹐飾戒慧以為行﹐廣慈悲以為政﹐使能仁之道﹐巍巍乎有功﹐則可謂師韓矣。”(《閒居編倦二八》生平事跡見《咸淳臨安志》卷七O、明釋明河撰、清釋道開續《補續高僧傳》 卷杜衍(978─1057)   宋詩人。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大中祥符元年(100)登進土甲科。仁宗慶歷中﹐官至吏部侍郎兼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富提、韓倚、范仲淹同朝共事﹐欲盡革諸弊﹐振修紀綱。慶歷六年(104)以太子少師致仕。後封祁國公。卒溢正獻。工詩、書﹐歐陽修嘗稱其“言無俗韻清而勁﹐筆有神鋒老更奇”(樓鑰《攻夠集》卷七O《跋杜祁公草書詩》引)。然今存者僅十一首。有《杜祁公技稿》一卷。又《直齋書錄解題》卷七有《杜祁公語錄》一卷﹐雲﹕“不知何人作。”蓋衍門人或子孫輯錄其平時片言隻語而成。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太子太師致仕杜祁公墓志銘》、卷五O(祭杜祁公文)、《宋史》卷三一O。 穆修(979─1032)   宋古文家。字伯長。邦州漢陽(今山東漢上)人。大中祥符進士。初為泰州司理參軍﹐以負才寡合許通判﹐貶池州﹐後為穎州文學參軍﹐徙蔡州。性剛介﹐好論時政﹐低斥權貴。宰相欲用為學官﹐終不往見。倡導古文﹐搜校韓、柳文集不遺余力﹐乃籌資刻印﹐親售於京師相國寺。蘇舜欽兄弟與尹謙等從之遊﹐一時士大夫稱能文者必曰“穆參軍”﹐歐陽修尤稱之。《四庫全書總目》謂﹕“宋之古文實柳開與修為倡。然開之學及身而止。修則一傳為尹誅﹐再傳為歐陽修﹐而宋之文章於斯極盛﹐則其功亦不斟矣。”嘗受易數學於陳傳﹐而授李之才﹐之才授邵雍﹔又得陳傳“太極圖”於種放﹐而傳周敦頤。慶歷中﹐祖無擇訪得所著﹐集為三卷。今傳《穆參軍集》。生平事跡見其集所附《穆參軍遺事》、《宋史低四四二。 重顯(980─1052)   宋詩僧。俗姓李﹐字隱之﹐號長鬆長老﹐賜號明黨大師。遂州(治今四川遂寧)人。家世豪富﹐以儒業傳世。幼受家學﹐而志存出世﹐乃以妙齡離俗人道﹐依普安院僧仁燒落發﹐後至靈隱翠峰寺﹐晚年轉徙至明州雪竇寺。《禪林僧寶傳》卷─一謂重顯工翰墨﹐作為詩句追慕撣月休公。《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多語涉撣宗﹐與道潛、惠洪諸人專事吟詠者暖徑稍別﹐然胸懷脫灑﹐韻度自高﹐隨意所發﹐皆天然拔俗。五言詩如“靜空孤鸚遠﹐高柳一蟬新”、“草隨春岸綠﹐風倚夜濤寒”﹐七言詩如《自貽送僧喜排人回山》諸篇﹐皆風致清婉﹐琅然可誦﹐與宋初詩壇績而香艷之習異趣。重顯死後﹐其弟子相與搜集其提唱語、詩、頌為《洞庭語錄》、《雪竇開堂錄》、《瀑泉集》、《祖英集》、《頌古集》、《拈花集》、《雪竇後錄》凡七種。生平事跡見《禪林僧寶傳》卷─一、《補續高僧傳》卷七及今人陳垣編《釋氏疑年錄》。 蔣堂(980─1054)   宋文學家。字希魯﹐號遂翁。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徙蘇州。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進士。真宗時授大理寺丞﹐累遷樞密直學士﹐知益州。皇拍五年(1053)﹐以禮部侍郎致仕。好學工文辭﹐尤精於詩。(庫全書總目)評﹕“其詩雖興象不深而平正通達﹐無雕摟纖瑣之習。”著有《春卿遺稿》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胡宿《文恭集》卷三九《蔣公神道碑》、范成大《吳郡志》卷二五、《宋史》卷二九八。 張伯端(984─1082﹐一作987一1081)   宋道士。台州天台(今屬浙江)人。年少無所不學﹐三教之外兼通天文、地理、醫卜、刑法等術。為大學生﹐舉進士不第﹐後為府吏。曾因盡焚所作案卷﹐受遣戍處分﹐滴嶺南兵籍。晚年浪跡雲水﹐訪求大道。英宗治平中陸洗帥桂林﹐在其帳下典機事﹐陸移他鎮﹐皆隨之。神宗熙寧二年陸洗鎮成都﹐乃依以遊蜀﹐遇劉海贈授以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一作用誠)﹐字平叔﹐號紫陽。修煉成功﹐作《悟真篇》。轉徙秦隴間﹐後訪扶風馬默(字處厚)於河東﹐以《悟真篇》授之﹐是書為道教煉養內丹的主要著作﹐與《周易參同契》齊名。全書采用詩詞曲等體裁。正文詩詞九十三首﹐包括七言四韻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數﹔絕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一之奇﹔《西江月》詞十二首﹐以周歲律。正文闡述內丹丹法﹐即“命功”。卷末又附錄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多吸取佛教禪宗理論﹐闡發“性功”。著作尚有《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金丹四百字》﹐均載《道藏》。生平事跡見《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張用誠傳》、《棲真志》卷四、《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們陸海縣志》。 夏涼(985─1051)   宋文學家。字子喬。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以父死國事﹐授丹陽主簿。真宗景德四年(1007)舉賢良方正科﹐累遷知制法。仁宗天聖七年(1029)拜參知政事。封英國公﹐進鄭國公。卒溢文莊。平生好學﹐經史百家﹐外至佛老﹐無不通曉。然性貪婪﹐尚權術﹐世人目為姦邪。長於朝廷典冊之文﹐其文“詞藻贍逸﹐風骨高透﹐尚有燕、許軌范”(《四庫全書總目》)。詞亦工﹐元姚子敬選(古今樂府)﹐以夏辣《喜遷尊》(霞散峽)宮詞為冠﹐譽之為“富艷精工﹐誠為絕唱’V吳禮部詩話》)。嘗著文集百余卷﹐已佚。今有《文莊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桂《華陽集》卷四七《夏文莊公林神道碑銘》、《宋史》卷二八三。 柳永(約987一約1057)   宋詞人。原名三變﹐字省卿﹔因排行第七﹐故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出身仕宦之家。真宗天櫓初赴京應試不絮鵅滕嚏撒2v艟╔牽□菥菩欣鄭□煉□□□□□杓死止□喙□櫻□□□畬剩□髕飯鬮□鞔□□災寥順啤胺燦芯□□□□閱芨枇醜省薄R苑諾床患歟□□持握咚□□猓□攀圓壞淞H首詰枚療浯剩□褂諏俜虐袷苯□澉礪洹﹕笏熳猿啤胺鈧繼畬省薄T□櫨謂□稀H首誥巴卦□輳?1034)登進士第﹐授睦州團練使推官﹐歷官昌國縣鹽監、華陽縣令﹐然久困選調﹐難以升遷﹐後改名為永﹐方得磨勘轉為京官﹐仕至屯田員外郎﹐後世因稱“柳屯田”。柳永精通音律﹐傾一生精力於作詞﹐其詞承上啟下﹐開一代風氣。他借鑒民間的俗曲新聲﹐大量創制慢詞﹐題材亦有較大拓展。部分詞作展現了北宋中期都市的繁華富庶、節日盛況及民情風俗﹔有些詞則描繪山川旅況﹐抒發了失意文人浪跡江湖的愁思感懷。更多的是一些押妓行樂之作﹐雖情詞佚盪﹐然以同情之心表達妓女追求自由生活、純真愛情的願望﹐體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情趣。柳詞又長於舖敘﹐衍展層遞﹐曲盡其妙﹔又多用白話口語、白描筆法﹐對詞曲發展影響至巨。論者雖貶其詞格不高﹐語涉俚俗﹐亦不得不推其“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於羈旅行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如《雨霖鈴》之“楊柳岸、曉風殘月”﹐傳誦千古﹔《八聲甘州》之“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蘇武評為“不減唐人高處”。近人夏敬觀分柳詞為雅俚二類﹐俚詞乃“開金元曲子之先聲”(《手評(樂章集)》)。有《樂章集》傳世﹐存詞二百一十二首。詩僅存三首﹐其中《煮海歌》一首寫鹽民之苦﹐頗痛切。生平事跡見元郭薦《大德昌國圖志浩六、唐圭漳《柳永事跡新証》(《文學研究》1957年第3期)。 范仲淹(989一1052)   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土﹐初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仁宗天聖薄撚1028)晏殊薦為秘閣校理。後遷吏部員外郎﹐因件呂夷簡罷知饒州。慶歷元年(1041)與韓流並為陝西經略副使﹐慶歷三年授參知政事。針對北宋積弊﹐與富迅、歐陽修等推行“慶歷新政”。因上十事疏為權貴不容﹐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皇格四年卒於徐州﹐溢文正﹐追封楚國公﹐後追封魏國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稱其“人品事業卓絕一時﹐本不借文章以傳。其論著非虛飾詞藻者所能比”。其文多直陳時弊﹐抒寫懷抱﹐代表作有《岳陽樓記》、《上執政書》、《上張右丞書》等。詩亦“高妙”(趙與沈《娛書堂詩話》)﹐如《廬山瀑布》極具氣勢﹐《江上漁者》清新可誦。詞亦擅長﹐初期詞如《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蘇幕遮》(碧雲天)等傷離懷遠﹐情柔語麗﹔後歷經磨練﹐詞風一變而意境高曠﹐情調悲壯﹐《漁家傲》即為備受稱頌之傑作。著有《范文正公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富迅《范文正公墓志銘》(《范文正公集》附《褒賢集》)、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二O《范文正公神道碑銘》、宋樓鑰《范文正公年譜》(《范文正公集》附)、《宋史》卷三一四。 張先(990──1078)   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宿州椽﹐歷吳江今、嘉禾判官。晏殊知永興軍﹐辟為通判﹐後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曉州。官至都官郎中。晚年優遊於湖、杭之間。所作長於樂府﹐因詞中喜用“影”字﹐人稱“張三影”。與柳永齊名﹐然才力不如柳永﹐而工巧、含蓄則過之。代表作如《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歸朝歡》(聲轉德轉聞露井)、《剪牡丹》(綠野連空天青垂)、《一叢花今》(傷春懷遠幾時窮)等。詩歌亦負盛名﹐詩筆清麗老妙﹐如《吳江》、《如西溪無相院》等﹐惜不多見。著有《安陸集》一卷、《張子野詞》二卷傳世。生平事慼捸憫搳撚跔憚梑晼澎A都勒拋右拔摹罰□端問芬懟肪砣□□O某薪苤□小墩拋右澳昶住罰ㄔ亍短撲未嗜四昶住罰□? 雖殊(991一1055)   宋文學家。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真宗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翰林學士、右庶子。仁宗朝﹐曾出知應天府﹐後召拜為御史中丞﹐累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曾先後知宋州、穎州、陳州、許州、永興軍、河南府兼酉京留守。卒溢元獻。殊為北宋文壇重要作家﹐素有文名﹐歷任要職﹐知人善任﹐范仲淹、歐陽修、韓符、富粥等皆得其舉薦。與梅堯臣、張先等友善。詞最工﹒風格清麗疏朗﹐脫去花間派濃艷浮靡之習﹐在當時詞壇獨具一格。今存一百三十余首﹐代表作有《烷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清平樂》(紅箋小字)、《山亭柳‧贈歌者》等。至其詩文﹐《宋史》本傳評﹕“文章贍麗﹐應用無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詩存一百三十余首﹐文十余篇。有《晏元獻遺文》一卷、《珠玉詞》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二《晏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三一一、夏承煮《唐宋詞人年譜‧二晏年譜》。 孫復(992─1057)   宋學者、文學家。字明復。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稱泰山先生﹐石介等師事之。仁宗慶歷中﹐為范仲淹、富迅所薦﹐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慶歷七年(1047)﹐因詩得罪﹐貶通判陵州﹐未行﹐翰林學士趙概等上言為其辯解﹐留為直講﹐稍遷殿中丞。嘉枯二年年。為宋初古文家﹐對歐陽修等人有影響。其文“根抵經術﹐謹嚴峭潔﹐卓然為儒者之言﹐與歐、蘇、曾、王千變萬化、務極文章之能事者﹐又別為一格”(《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人所作如《堯權議》、《舜制議》、《辨四皓》、《信道堂記》等﹐詞氣平滌情憫i付齣潰□道礱靼住V□鶻翊妗洞呵鎰鶩醴10Ⅰ貳Ⅰ端錈韝蔥【□貳I□絞錄<□費糶蕖杜費粑鬧夜□□肪磯□摺端錈韝茨怪久□貳16□□堵Σ郊□肪硪晃濉Ⅰ端問貳肪硭娜□□? 石延年(994─1041)   宋文學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先世幽州(治今北京)人﹐後徙居宋城(今河南商丘)。真宗時以三舉進士補三班奉職。仁宗時﹐以大理評事召試﹐授館閣校勘﹐以太子中允、秘閣校理卒於京。為文勁健﹐於詩最工﹐且善書畫﹐致力於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為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推重。作品多佚﹐今僅存詩詞數十首﹐風格逸宕俊爽﹐辭意深美。詩《寄尹師魯》﹐《送人遊杭》﹐《籌筆驛》﹔詞《燕歸樑‧春愁》﹐尤為人稱道。有《五胡十六國考鏡》一卷、《石曼卿詩集》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一O《祭石學士文》、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倦二四《石曼卿墓表》、《宋史》卷四四二。 梅摯(995一1059﹖)   宋文學家。字公儀。成都新繁(今四﹔I新都)人。仁宗天聖中進士﹐通判蘇州﹐慶歷中擺殿中侍御史。李用和以帝舅除宣徽使﹐摯上言不宜以名器濫授無功。又言張堯佐由宮掖以進﹐恐累聖德。帝稱其言事有體﹐累遷右諫議大夫﹐知河中府。有奏議四十余篇﹐已佚。詩如《昭潭十愛》﹐平易自然﹐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有《梅諫議詩集》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七五、《宋史》卷二九八。 宋澤(996─1066)   宋文學家。字公序。初名郊﹐字伯牽。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後徙開封雍丘(今河南粑縣)。與弟祁俱以文學名世﹐人稱“二宋”﹐以大小別之。仁宗天聖二年(1024)﹐舉進士第一﹐官至同平章事﹐充樞密使﹔封谷國公。英宗即位﹐移鎮武軍﹐改封鄭國公﹐以司空致仕﹐卒溢元憲。文存五百余篇﹐多表制館閣之作﹐《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溫雅瑰麗﹐諷諷乎治世之音”。詩存約八百首﹐風格接近晚唐之秋麗工巧﹐然不乏名章雋句。《落花詩》、《西湖展江亭成留題》等為時傳誦。有《宋元憲集》三十六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桂《華陽集》卷四八《宋元完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 胡宿(996一切盯)   宋文學家。字武平。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後徙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為揚子尉。進集賢校理﹐通判宣州﹐知湖州。久之﹐為兩漸轉運使﹐召修起居注、知制法﹐遷翰林學士。嘉訪六年(1061)拜樞密副使。英宗治平三年(1066)﹐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次年以太子少師致仕﹐未拜而卒。贈太子太傅。溢文恭。長於驕文和律詩﹐所撰制詞“典重贍麗﹐追蹤六朝”﹔律詩則“波瀾壯闊﹐聲律控旬”(《四庫全書總目阿﹐雅有唐調。金元好問《唐詩鼓吹》曾誤收其詩二十余首。著有《文恭集》傳世。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三四《贈太子太傅胡公墓志》、卷五0(祭胡太傅文)、《宋史》卷三一八。 孫抗(998一1051)   宋文學家。字和叔。黔縣(今屬安徽)人。少時寄食浮屠山中﹐博極群書。仁宗天聖五年(1027)﹐得同學究出身﹐授滁州來安縣主簿﹐歷洪州右司理。舉進士﹐遷知得州。慶歷二年(1042)﹐為監察御使裡行﹐累除廣西轉運使。會遣將征依智高﹐以督吏輸值﹐治城修械有功﹐遷尚書司封員外郎。其言事不顧利害﹐講學遠近皆趨。亦喜詩﹐重諷諭﹐宋余靖《孫工部詩集序》謂其“有美必宣﹐無憤不寫﹐雖語存產律而意深作用”。有《文集》百卷﹐已佚。今有《映雪齋集》傳世。生平事跡見來王安石們陸川先生文集》卷八九《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來余靖《武溪集》卷三《孫工部詩集序》及卷一八《祭孫工部文》等。 宋祁(998─1061)   來文學家。字子京。開封雍丘(今河南記縣)人。後徙安州安陸(今屬湖北)。天聖二年與兄岸同舉進士﹐兄弟俱以文學名﹐時號“大小宋”。累官國子監直講、三司度支判官、知制法、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歷知壽、陳、許、毫、成德、定、益、鄭等軍州。預修《唐書》﹐十余年間出入內外﹐常以史稿自隨﹐成列傳一百五十卷。官終翰林學士承旨﹐累封宮國公﹐卒溢景文。詩文溫雅典麗﹐近西昆體﹐而《唐書》之文又務為拗澀﹐摒除驕體﹐實為韓癒嗣響﹐所作《筆記》則標榜新奇。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四庫館裡從《永樂大典》輯其詩文﹐編為《宋景文集》六十二卷。清光緒間孫星華復輯有《景文集拾遺》二十二卷﹐但多有與正集重出者。另有《宋景文筆記》、《益部方物略記》傳世。生平事跡見《名臣碑傳碗談集》上集卷七載范鎮《宋景文公祁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 包拯(999一1062)   宋大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授大理評事﹐累官三司戶部副使。仁宗皇佑二年(1050)港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四年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嘉枯三年(1058)權御史中丞﹐次年權三司使。六年﹐遷給事中﹐為三司使。數日﹐拜樞密副使。卒﹐溢孝肅。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避權貴。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其議論磊落中理﹐剛氣凜然。著有《包孝肅奏議》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七三、《宋史》卷三一六。 陳淚(﹖一1049)   宋詩人。字亞之。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陳師道之祖。歷知懷州、審刑院。仁宗慶歷六年(104)入為度支副使﹐錄轉鹽鐵副使。工詩文。其詩如《蘭溪閒居》、《湖上逢漁者》、《秋日端居》等造意新穎﹐自然閒遠。宋時名公如司馬光、孫覺、蘇武、蘇轍、李虎、晁補之等對其詩皆極推重。今存《陳副使遺稿卜一卷。生平事跡見李鹿《濟南集》卷六《陳省副集序》、晁補之《雞肋集》卷三三《書陳伯事後》、《宋詩紀事》卷一九。 余靖(000─1064)   宋詩文家。字安道﹐初名希古。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歷任集賢校理﹐右正言﹐知制法等職。皇訪四年(105)為廣南酉路經制使﹐次年參與平定依智高亂﹐遷工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英宗朝﹐官至工部尚書。說為襄。余靖生長於天援、天聖間﹐時文尚華侈﹐歐陽修等人起文復古﹐靖亦棄華從質﹐道理相交。文存三百余篇﹐清俊雅正﹐落落不常﹐《大宋平蠻碑》最為世所稱道﹔其他如《海潮圖序》、《秦論》、《漢論》等亦斐然可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評曰﹕“以方駕歐、梅﹐因為不足﹔要於北宋請人之中﹐固亦自成一隊也”。詩存一百三十余首。有《奏議》二卷、《武漢集》二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三《余襄公神道碑銘》、蔡襄《蔡忠惠集》卷三六《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二O。 尹洙(1001─1047)   宋詩文家。宇師魯。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天聖二年(1024)進士。以王曙薦﹐召試充館閣校勘。范仲淹以“朋黨”罪貶知饒州﹐誅上流請同貶﹐滴監級州酒稅。趙元吳反﹐大將葛懷敏辟為經略判官﹐為陝西安撫使韓價所倚重﹐後遷知徑州、渭州﹐兼徑原路經略公事。坐城水洛事﹐與邊將異議﹐徙知晉州、潞州﹐有政聲。復坐以公使錢為部將償債﹐貶崇信軍節度副使﹐監均州酒稅。得疾無醫藥﹐界至南陽(今屬河南)卒。博學多識﹐尤喜論兵﹐嘗著《敘燕》、《息成》等篇﹐論述燕地及西北形勢﹐要求改革弊政。在西北凡五六年﹐故諸熟邊事﹐於戰守之策﹐議論措置﹐切中利害。為宋古文大家之一﹐從穆修遊﹐力為古文﹐天聖中與歐陽修、梅牶眸磙a□□盼母枋□□姆縹□□蟊洹7噸傺統啤捌湮慕餮希□竊級□砭□保a兌□β澈幽霞□頡罰□□端目餿□樽苣俊煩破洹八□□惱攏□徘途13啵□塘□□20灤拗□螅□煌□寮靖:抑□啊薄V□小逗幽霞□貳Ⅰ段宕□呵鎩貳I□絞錄<□費糶蕖兌□β襯怪久□貳10□邸兌□□貢懟貳Ⅰ端問□#二九五。 梅堯臣(1002─1060)   宋詩人。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宣城漢代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出身農家﹐屢試不第。仁宗天聖九年(1031)﹐憑借叔父梅對門蔭﹐任河南縣主隊得西京留守錢誰演與通判謝峰賞識。同年與歐陽修一見如故﹐共同倡導詩文革新。皇枯三年(1051)召試﹐踢進士﹐為太常博士﹐監永濟合。後以歐陽修薦﹐任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新唐書》。一生致力詩歌創作﹐論詩強調《詩》、《騷》傳統﹐反對酉昆體內容空洞、堆砌浮艷之風。現存詩作二千八百多首﹐注重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政治鬥爭。作品力求平淡有味﹐兼工古今體。上承中唐﹐下開兩宋﹐成績顯著。故劉克莊評之曰﹕“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宛陵出﹐然後桑沒之哇淫稍媳﹐風雅之氣脈復續﹐其功不在歐、尹下”(《後村詩話前集》卷二)。代表作有《汝墳貧女》、《田家語》、《小村》、《陶者》、《悼亡三首》、《魯山山行》等。著有《宛陵集》傳世。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梅聖俞墓志銘》、《宛陵集》首附《梅聖俞詩集序》、《宋史》卷四四三。 富強(100個一1083)   宋政治家、詩人。字彥國。洛陽(今屬河南)人。仁宗天聖八年(1030)舉茂才異等﹐授將作監丞、簽書河陽判官。累用知諫院。慶歷三年(1043)拜樞密副使。與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旋懼流言﹐求出任河北宣撫使。至和二年(1055)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嘉枯六年(1061)因母喪去官。英宗立﹐召為樞密使。封祁國公﹐進封鄭國公。神宗熙寧二年(1069)拜相。以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求退﹐出判河南。溢文忠。所上奏策﹐多能切中時弊。蘇武《富鄭公神道碑》雲﹔“其為文章﹐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東坡集》卷三七)。其詩如《涵虛閣》、《過邵堯夫先生》等亦為人稱道。著作甚富﹐惜皆已散佚。今存《富鄭公集》一卷﹐錄詩七首。《宋詩紀事》卷一二又從司馬光《治中尋英會詩》中輯得數首。生平事跡見范純仁《范忠宣集》卷─一《祭韓國富公文》、卷一七《富鄭公行狀》、蘇武《東坡集》卷三七《富鄭公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三。 王進   宋詩人。字君玉。成都華陽(今四)﹔l成都)人。王硅從兄。兒時已能為歌詩。舉進士﹐調江都主簿。仁宗天聖三年(1025)試學士院﹐授館閣校勘。五年﹐簽書南京留守判官事。慶歷七年(104)﹐使契丹還﹐以刑部員外郎、知制治責授信州團練副使。歷知潤州、江寧、鄧州、饒州、杭州、揚州。以禮部侍郎致仕。性孤介﹐不與時合﹐政尚簡凈。其詩時有奇句﹐如《無弦琴》、《絕句二首》等。有《漫園小稿》傳世。生平事跡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0三、一0五、一三三、一六O、一九O﹐《宋史》卷三一二。 杜安世   宋詞人。字壽城。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黃異《花庵同選》又謂名壽域﹐字安世。《全芳備祖》前集卷一O稱之為“杜郎中”。有《壽城詞》一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列之於張先詞後﹐歐陽修詞之前﹐約活動於仁宗時。詞風清麗疏快﹐不避俚俗﹐有民用風味。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二OO。 石介(100──1045)   宋文學家。字守道﹐一宇公操。充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仁宇天聖八年(1030)進士。歷邦州觀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鎮南節度掌書記、嘉州軍事判官。了飄B槍欏>由□詡洌□□萁慚□詡蟻繾娌可較攏□□叱譜嫘煜壬□﹕筧宋□□蛹嘀苯玻□友□呱踔淞G燉□校□噸傺偷戎湊□□叛堋10□骷鮒□□□又性剩□奔□馱骸V闆肚燉□□擄洹放礁櫳掄□2瘓帽浞ㄊ□埽□笸夥牛□猛ㄅ腥曛藎□錘白洹=槲□彼紋木哂跋□□枷爰遙□□跛枷氪□運鋦矗□浦睾□□□□□暗勞場保□暈□鑰住19現樑□□□狹□□□□鞣轎□難□AΤ□盼腦碩□□鰲豆炙怠飛現邢氯□□□土夜□魑骼□墑蔽摹R蚴導u淮螅□飾茨蓯髁12路紜V□小蹲嫘旒□反□饋I□絞錄<□費糶蕖杜費粑鬧夜□□肪砣□摹蹲嫘焓□壬□怪久□貳Ⅰ端問貳肪硭娜□□? 唐詢(1005─1064)   宋詩人。字彥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初以父蔭補將作監主簿﹐仁宗天聖間應詔獻文章﹐踢進士及第。除工部員外郎。歷知歸、廬、湖、蘇、杭、青諸州及江西、福建、江東等路轉運使﹐遷太常博士﹐累官吏部郎中、給事中、拜翰林學士。與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多有唱和、其詩風亦與梅相近﹐語言自然流暢。詢好藏名硯﹐著有《硯錄》。其文集已佚。著有《杏花村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O三。 祖無擇(1006─1085)   宋文學家。字擇之﹐初名煥鬥。蔡州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提點淮南、荊湖北路刑獄。進直集賢院﹐升龍圖間直學士﹐知開封及鄭、杭二州。神宗立﹐人知通進銀台司﹐元豐六年(1083)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陽軍。少從穆修學古文﹐又從孫復受《春秋》﹐為北宋古文運動重要作家。著作頗多﹐惜南渡後僅存十之二三。其為文“峭厲勁折﹐實開風氣之先﹐足與尹珠匹敵”(《四庫全書總目》)。其詩風格古樸。著有(龍學文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三一。 文彥博(1006─1097)   宋政治家、詩人。字競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慶歷末(1048)拜相。神宗熙寧中﹐王安石當政﹐拜司空、河東節度使﹐尋以大師退居洛陽。哲宗元柏初年﹐傳授平章軍國重事。元佑五年(1090)以老告退。封潞國公。長於詩文﹐退居洛陽時﹐嘗與富粥、司馬光等十三人置酒賦詩﹐名為洛陽春英會﹐為一時盛事。王士鎮稱其詩“婉麗濃嫵﹐絕似西昆”﹐並摘其佳句載於《池北偶談》中。其文風格簡直厚重﹐平正通達。著有《潞公集》。生平事跡見《名臣碑傳疏濬集》下集卷一三、《宋史》卷三一三。 契江(1007─1072)   宋僧人、文學家。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籐州譚津(今廣西籐縣)人。七歲出家﹐仁宗慶歷間居杭州靈隱寺。皇訪問入京師﹐兩作萬言書上之。仁宗嘉嘆﹐賜號明教大師。韓符、歐陽修尊禮之。嵩博通內典。嘗作《原教論》、《孝論》十余篇﹐欲明儒釋之一貫﹐以抗當時辟佛尊孔之說。又作《非韓》三十篇﹐力低韓癒。《四庫全書總目》雖機之﹐亦評其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實能自暢其說”。懷悟序其集評其詩“雖不甚豐濃華麗﹐而其風調高古雅淡。至其寫志舒懷﹐有邁世凌雲之風”《津文集》附)。著有《譚津文集》。生平事跡見《譚津文集》卷首如登《鋒津文集引》、陳舜俞《譚津明教大師行業記》。 歐陽修(007─1072)   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永豐)人。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次年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誅、梅堯臣等往來唱和。景訪元年(1034)﹐為館閣校勘。三年﹐以范仲淹被貶﹐貽書責司諫高若納﹐貶夷陵令﹐後轉乾德令。康定元年(1040)﹐回京任館閣校勘。慶歷三年(1043)知諫院﹐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遭政敵忌恨彈劾﹐貶知滁州。後轉知揚州、穎州、應天府。至和元年(1054)入為翰林學士﹐編修《新唐書》。後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以太子少師致仕。卒溢文忠。修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從政初﹐曾親自校訂《昌黎集》刊行天下﹐以為標榜。在他知貢舉時﹐於宋初“險怪奇澀之文﹐痛排抑之”﹐藉科舉考試促進文風改革。又“獎引後進﹐如恐不及”(皆見《宋史》本傳)﹐曾鞏、王安石、蘇詢父子皆出其門。其理論主張與韓癒一脈相承﹐又自有見地。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認為“道勝者﹐文不難自至”﹐反對“舍近取遠﹐務高言而鮮事實”、“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與張秀才第二書》》的浮薄空泛之文。同時也強調“文”的獨立性﹐認為“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與樂秀才第一書》)﹐道能充實文﹐卻不能代替文﹐提出“事信、載大、言文”(《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的標準。創作上﹐盡棄韓派文人皇甫提的奇詭﹐唯取“文從字順”﹐形成一種“簡而有法”《尹師魯墓志銘》》、平易自然、從容婉轉的獨特風格。文存二千余篇﹐吳充《歐陽文忠公行狀》稱其“文備眾體﹐變化開圖﹐因物命意﹐各極其工”。論辯文《與高司諫書》、《朋黨論》﹐記敘文《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序跋《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蘇氏文集序》﹐祭文墓志《祭尹師魯文》、《找同時表》等等﹐無論記事懷人﹐抒情議論﹐皆“纖徐委備﹐往復百折﹐而務達疏暢﹐無所間斷”(蘇詢《上歐陽內翰書》)。尤其《秋聲賦》﹐突破賦體講究驕、律的模式﹐以散文筆調舖寫﹐開創了宋代“文賦”新體。詩存八百六十余首﹐風格平易流暢﹐成就不及散文。《戲答元珍》、《黃深夜泊》、《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等﹐寫景迷懷﹐閒遠古淡﹐於平直中不乏清新巧麗。《食糟民》、《邊戶》等暴露現實黑暗﹐注重詩歌的諷諭作迼聝蜇L宄□□□氖芎□□□跋歟□湟暈奈□□奶氐悖□緯傷問□奶厥夥綹瘢□睹麇□□妨狡□釵□靡狻4蝕娑□偎氖□嗍祝□湮茨馨諭鹽宕□嗜說撓跋歟□床凰蘋塩澠傻母⊙□□搖6運未史17褂幸歡ㄓ跋□7腱恪端瘟□□患掖恃 菲榔洹笆桷量□誘埃□鍆窨□儆巍薄K□闆讀□皇□啊罰□□戳寺□□男灤問劍□貧□酥泄□糯□□櫪礪鄣姆17埂S窒彩佔□鶚□淖鄭□轡□都□怕肌罰□運未□鶚□□撓杏跋□V□小杜費粑鬧夜□□芬話儻迨□□恚□睹□□疽寮屏□恚□緞攣宕□貳菲呤□木懟S□紋畹群閒蕖緞綠剖欏范□俁□□寰懟I□絞錄<□魏□邸棟慚艏□臀錙《歐陽修墓志銘》、蘇轍(城後集)卷二三《歐陽文忠公神道碑》、《歐陽文忠公集》附錄卷一吳充《歐陽修行狀》、《宋史》卷三一九。另有宋胡柯編《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清楊希闊編《四朝先賢六家年譜‧歐陽文忠公年譜》﹐可資參考。 六一居土   即歐陽修。 張方平(007─1091)   宋文學家。字安道﹐自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仁宗景枯元年(1034)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為著作郎﹐西夏叛﹐上《平式十策》。歷知諫院﹐尚書左丞﹐知南京﹐改知陳州。神宗時官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守蜀時對蘇詢父子尤為器重。元豐二年(1079)﹐以太子少師致仕。卒溢文定。善為文﹐數千言文就﹐集中論事諸文“無不豪爽暢達﹐洞如龜鑒”(《四庫全書總目》)。代表作有《芻荔論》等。著有《樂全集》傳世。生平事跡見蘇武《東坡後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八。 蘇舜欽(1008一1048)   宋文學家。字子美。原籍樣川銅山(今四川中江)﹐自曾祖移居開封(今屬河南)。少慷慨有大志﹐天聖中學者以時文相夸尚﹐舜欽獨與其兄舜元及穆修作為古文歌詩。仁袘◥搛ㄐ撚1034)進士﹐累遷大理評事。時杜衍(舜欽岳父)、富粥、范仲淹執政﹐推行“慶歷新政”﹐以范仲淹薦﹐召試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後進奏院詞神﹐舜欽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守自盜罪削職為民。慶歷六年(1046)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自號滄浪翁。讀書窮經﹐時發其憤悶於歌詩。後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年。少時即與穆修、石延年等倡導詩文革新﹐其詩文“瑰奇豪邁﹐自成一家”(施元之刻本《滄浪集序》)。歐陽修為其文集作序﹐稱“子美齒少於余﹐而余作古文﹐反在其後”﹐對其甚為敬重。劉克莊《後村詩話》前集卷二又稱其“(歌行)雄放於梅堯臣﹐軒昂不羈如其為人﹐及幡屈為近體﹐則極平夷妥貼”。其詩注重寫實與指摘社會弊端。語言明快豪放。代表作有《慶州敗》、《吾聞》、《蜀士》、《城南感懷呈永叔》、《吳越大旱》等。另有《淮中晚泊犢頭》等寫景詩情新雋逸﹐別為一格。著有《蘇學士集》傳世。生平事跡見《蘇學士文集》卷首附歐陽修《蘇氏文集序》、《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 韓價(1008一1075)   宋政治家、文學家。字稚圭﹐自號贛史。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天聖五年(1027)進士﹐初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累遷右司諫﹐曾一次奏罷宰相、參政四人。寶元三年(1040)進樞密直學士、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與范仲淹等共事﹐指揮防御西夏戰事﹐時稱韓、范。支持“慶歷新政”﹐嘉枯三年(1058)拜相。英宗即位後﹐進右僕射﹐封魏國公。神宗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堅辭相位﹐出判相州等地。溢忠獻。搞為朝廷重臣﹐其政論文“詞氣典重﹐敷陳劍切﹐有垂紳正飭之氣”﹐代表作有《總管劉平忠勇奏》、《論楊景宗恣橫不恭奏》等。其詩句“多不事雕接﹐自然高雅”以四庫全書總目》)﹐插澎材v小毒湃賬□蟆貳Ⅰ豆□使亍貳Ⅰ對縵摹返取V□小棟慚艏□反□饋I□絞錄<□衛釙宄肌逗□蟻墜□坌兇礎罰ㄋ味糯蠊琛睹□急□□值□□分屑□硭陌耍□Ⅰ端問貳肪砣□歡□? 趙ti(1008─1084)   宋文學家。字問道﹐自號知非子。衙州西安(今浙江裕縣)人。仁宗景拍元年(1034)進士﹐除武安君節度推官。累宮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人稱“鐵面御史”。歷益州路轉運使﹐蜀風為之一變。神宗立﹐招參知政事﹐與王安石不合﹐再知成都。元豐二年(1079)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溢清獻。為人長厚清修﹐平生蓄琴、鶴與白龜各一。詩風則“諧婉多姿﹐乃不類其為人”(《四庫全書總目》)。以五言近體為優﹐如《暖風》、《芳草》等詩清新明快。著有《清獻集》傳世。生平事跡見蘇武《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公對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 范鎮(1008-1088)   宋政治家、文學家。字景仁。成都華陽(今四川雙流)人。居洛陽。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調新安主簿。知諫院﹐嘗請建儲﹐面陳懇切﹐至泣下。英宗文﹐遷翰林學士﹐政見與王安石不合﹐遂致仕。神宗朝﹐起為端明殿學土﹐因辭不拜﹐累封蜀郡公。哲宗元佑三年卒﹐溢忠文﹐贈右金紫光祿大夫。生平與司馬光友善﹐政見一致。學本六經﹐終身不道佛老申韓之說。少時嘗賦《長嘯卻胡騎》﹐晚使遼﹐遼人目曰“長嘯公”。工文能詩﹐文章清麗簡遠。著有《范蜀公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韓維《南陽集》卷三O《范公神道碑》、蘇武《東坡集》卷三九《范景仁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 李覯(1009─1059)   宋學者、詩人。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後以教授自資﹐學者常數十百人。仁宗皇訪元年(1049)﹐范仲淹薦為試大學助教。嘉枯二年(1057)﹐除通州海門縣主簿、太學說書﹐權管勾太學。學者稱盯江先生。嘉枯四年卒﹐年五十一。李靚論文﹐以為應“興國家、靖生民”(《上李舍人書》)﹐故其文多“求經術”、“思理道”之作﹐詩歌多勁質倔強﹐生新奇特﹐反對意熟辭陳。《憶錢塘江》、《讀長恨辭》、《壁月》、《秋晚悲懷》等﹐可為代表。著有《盯江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生平事跡見魏峙《李直講年譜》(《阿江集》卷首)、《宋史》卷四三二。 蘇溝(1009─1066)   宋文學家。字明允﹐號老泉。與子拭、轍合稱“三蘇”。以其曾為文安縣主簿﹐又稱“文安先生”。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景枯二年(1035)﹐“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t宋史)本傳)。寶元元年(1038)﹐入京舉進士不第﹔舉試茂才異等﹐又不第。歸而盡燒器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及韓癒等文﹐閉戶端坐﹐讀七、八年﹐“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宋史‧本傳》。嘉枯元年(1056)攜子街、轍至京師﹐泥歐陽修。修以《薦布衣蘇詢狀》並詢文二十篇﹐薦之於朝。士大夫爭傳其文並競效之。旋以妻喪歸蜀。嘉枯三、四年間﹐朝廷兩召其赴京試策論﹐不赴。嘉訪四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後遷澳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縣令姚同同修禮書﹐成《大常因革禮》一百卷。詢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深微而後上”(歐陽修《故溫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詢自評其文﹐以為“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投之所向﹐無不如意”。詢論文﹐倡古文而排時文﹐以為文當有個人風格。所謂“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電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歐陽修之文﹐“纖徐委備﹐矷撐﹤筬驉慼撳賧釔鞷t藜潿稀保□10健按巳□誘囈遠先蛔暈□患抑□摹保a渡嚇費裟諍駁諞皇欏罰□S忠浴胺縊□□□狻倍沖晌奈□裕□運□魑難□抑□匱闢□苑纈魑難□抑□嘶幔□暈□拔摶□蹕嗲螅□黃詼□□猓□□納□傘閉擼□嬌傷恪疤煜輪□廖摹保n□□□噸儺腫治母λ怠罰□Q□□歡啵□弧熬□鈑形叮□鋝煌椒Ⅰ保ㄒ睹蔚謾侗蓯盥薊岸ⅠV□小都握炯□罰□幀端搗a啡□懟﹗端問貳□瘴鬧盡吩匱□杏小端德肌范□□恚□窕□□絞錄<□費糶蕖杜費粑鬧夜□□肪砣□摹端站□怪久□貳16□□對□嶗喔濉肪硭囊弧端彰髟拾□省貳17歐狡健獨秩□□肪砣□擰段陌蠶壬□貢懟貳Ⅰ端問貳肪硭乃娜□? 邵雍(1011─1077)   宋道學家、文學家。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伊Jll翁等。其先范陽(今河北琢州)人﹐少隨父徙衛州共城(今河南輝縣)﹐居城西北蘇門山﹐刻苦為學。與周敦頤、程頤、程額齊名。仁宗嘉枯七年(1062)﹐西京留守王拱辰為其建屋三十間﹐名安樂窩。雍耕稼自給。富拐、司馬光、呂公著退居洛中﹐恆相從遊。仁宗嘉訪中、神宗熙寧中詔求遺逸﹐接將作監主簿及補穎州團練推官﹐均不赴。卒進康節。違於易數﹐用詩為其余事。不拘詩法﹐直抒胸臆。《四庫全書總目》雲﹕“其詩如唐玉、如良金﹐溫粹精明而不見其廉隅鋒穎﹐如其為人﹐渾渾浩浩﹐簡易較直﹐熏蒸太和﹐不名一體﹐足以想見乎堯舜之時。”代表作有《小園逢春》、《題黃河》等。著有《皇極經世》、《擊出集》等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四二七。 蔡襄(1012─1067)   宋文學家、書法家。字君漠。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年十八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間校勘。慶歷間﹐官知諫院﹐直史館﹐兼修起居注。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後以樞密直學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有政績。召為翰林學士、三司使。因受英宗猜忌﹐以端明股學士移守杭州。卒贈吏部侍郎﹐溢忠惠。工書法﹐與蘇拭、黃庭堅、米布合稱“宋四家”。詩文亦佳。今存古詩九十余首﹐律詩三百余首。律詩尤受人稱道。其中《上元應制》、《夢中作》、《宿漁樑驛》、《寒食遊西湖》等﹐較為有名。其奏議﹐持正直言﹐名重一時﹐不乏較優秀之政論散文﹐其中《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乞罷晏殊宰相》可為代表。著有《端明學士集》。生平事跡見《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五《蔡公墓志銘》、《咸淳臨安志》卷四六、《宋史》卷三二O。 全君日   宋文學家。字正叔。饒州浮樑(今江西景德鎮)人。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歷任秘書丞、太常博士﹐提舉江酉刑獄等﹐終廣西轉運使。主張“務實以正本”﹐以為“推誠在天﹐豈尚文飾”(《應天以實不以文賦》)。支持詩文革新運動。文存七十余篇﹐富臨《金君卿集序》稱其“有韓柳之風”。《應天以實不以文賦》、《惟善能舉賦》二篇﹐突破了賦體傳統題材及表現手法﹐直接指評現實﹐為時人注重﹐范仲淹嘗榜其賦於郡學以為格式。詩存一百余首﹐皆有為而發﹐蘊藉深厚﹐風格清醇流暢。有《金氏文集》二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胡宿《文恭集》卷一二《金君卿可著作佐郎制》、富臨《金氏文集序》。 李師中(1013─1078)   來詩人。字誠之。應天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年十五上書言時政﹐由是知名。舉進士﹐知洛川。轉太子中允﹐累官提點廣西刑獄。統攝帥事﹐善撫土著﹐邊民稱其德﹐呼為“桂州李大夫”﹐不敢直稱其名。神宗即位﹐除河東都轉運使﹐知鳳翔府。熙寧初又拜天章閣待制﹐知秦州。杜衍、范仲淹、富粥皆薦其有王佐才。為呂惠卿所排﹐貶和州團練副使安置﹐稍遷至右司郎中。所著文集、奏議等今皆不存﹐有《珠溪詩集》珘ホO□潰□帳□□攀住J□緦□╦勻弧﹗度□未省反嫫浯省鍍腥□□芬皇住I□絞錄<□ㄋ問罰╜砣□□□? 陶拐(1015─1078)   宋詩人。字商翁。永州祁陽(今屬湖南)人。仁宗慶歷中﹐隨楊牧討湖南土民﹐以功授陽朔縣主婦。知巨州﹐招納土民有功。為康州四練使。復知巨州﹐亦能安民。加東上閥門使﹐未至而卒。曾聚晚學子弟講授六經。平生不事瑣末﹐獨以文章自嘉﹐尤工詩。其詩善寫土風民俗﹐佳作有《巨州》、《合浦還珠亭》等。楊慎《升庵詩話》卷九“自強”條舉其《送趙樞寺丞宰虔化縣》﹐《出嶺題石灰舖》、《憎寺》、《早行》等詩佳句﹐謂其詩“絕似晚唐”。今存《離州小集》。生平事跡見來黃庭堅《豫章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銘》、《宋史》卷三三四。 楊任   宋詩人。字公濟。章安(今浙江椒江)人﹐一作錢塘人。仁宗慶歷六年(1046)進士﹐為密、和二州推官﹐以詩知名﹐歐陽修嘗稱其詩﹔“臥讀楊給一千首﹐乞渠秋月與春風”(《讀章安集》)。哲宗元佑中﹐蘇拭知杭州﹐始為通判﹐與武唱酬頗多。今存詩約百首﹐多吟詠山水名勝﹐描繪景物生動形象﹐氣勢雄闊﹔文辭流麗明快。《陪潤州裴如晦學士遊金山回作》、《永嘉》、《華蓋山》等篇﹐頗為後人傳誦。有《章安集》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契嵩《譚津集》卷一二《山遊唱和詩集敘》及《山遊唱和詩集後敘》、《東都事略》卷─一五、《來史》卷四四二。 陳舜俞(﹖一1076)   宋文學家。字令舉﹐號白牛居士。湖州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少學於胡援﹐長師歐陽修而與司馬光、蘇武等為友﹐毅然有經世志。仁宗慶歷六年(1046)進士。嘉枯四年(1059)舉制科第一。歷官都官員外郎。後棄官歸﹐居秀州白牛村﹐因以為號。神宗熙寧三年(1070)復出﹐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青苗法行﹐不奉令﹐責殤荇l稻□尉撲啊S肓躉劣溫□劍□鰲堵□郊恰貳﹕笊食埂W□螅□□略□魑目藜樂□K□鮮樽噯紜渡涎栽忠焓欏貳Ⅰ渡嫌19諢實□欏貳Ⅰ鬥鈽星嗝縲路ㄗ咱雷嘧礎返齲□蟪麓粗保□釙兄□鰲<恰6欏2羧紜緞闃莩縵枷匭氯□偶恰返忍醭├鞔鎩=□□嫘蚱洹抖脊偌□煩破湮摹按笳□蛞躍□牢竇□北洌□□哂套鬩雜叫鄖椋□╤撓簟薄J□紜妒□狻貳Ⅰ噸置貳貳Ⅰ犢鴕□迨住貳Ⅰ渡戲交□稍骸返冉雜星櫓隆5尉鈾□魘□嘧允閾匾苤□鰨□紜鍍錙8琛罰□笆勒□□□保a睹酚檬□啊肪砩希□V□小抖脊偌□貳Ⅰ堵□郊恰貳I□絞錄<□瘴洹抖□錄□肪砣□濉都萊鋁罹儻摹貳13□□妗抖脊偌□頡貳18□俊豆□患□肪砦逡弧凍露脊儻募□笮頡貳Ⅰ端問貳肪砣□□弧? 周敦頤(1017─1073)   宋理學家。原名敦實﹐遵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流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仁宗景訪三年(1036)以舅息補試將作監主簿﹐累官園子博士、通判虔州、提點廣南東路刑獄、知南康軍等。神宗熙寧五年(1072)定居廬山﹐築流溪書室講學。卒溢元公。平生博學力行﹐為政有能名。黃庭堅評其人品有如“光風實月”。深於《易》學﹐善談名理﹐程顫、程頤皆其弟子﹐對宋明理學影響很大。至其詩文﹐雖無意為之﹐亦精粹深密。佳作有詩《同來復古遊大林寺》、《春晚》﹔散文《愛蓮說》﹐尤為人傳頌。今有《周元公集》、《周子全書》、《周深溪先生全集》三種版本文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宋潘嗣興《灤溪先生墓志銘》、朱在《深溪先生事狀》(均見《灤溪集》卷一0)、《宋史》卷四二七。 陳襄(1017─1080)   宋文學家。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閩侯)人。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解揭授浦城尉。神宗時為侍御史﹐因反對新法﹐出知陳州﹐後官至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言行以古人為法﹐獎掖後進﹐薦司馬光、韓維、蘇拭等三十三人﹐世稱古靈先生。“詩篇平淡如韋應物﹐文詞高古如韓癒﹐論事明白激切如陸讚”《李綱《古靈集原序》。著有《古靈集》等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 韓維(1017─1098)   宋文學家。字持國。開封雍丘(今河南花縣)人。其先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韓億子﹐韓線弟。以蔭入官。趙項(即神宗)封淮陽郡王、穎王時﹐維為記室參軍﹐頗受禮遇。神宗即位﹐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汝州。熙寧二年(1069)遷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七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以兄峰人相﹐加端明殿學士﹐知河陽。哲宗元枯元年(1086)拜門下侍郎﹐知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轉少師。紹聖二年(1095)坐元佑黨籍﹐滴均州安置。元符三年卒。工詩擅文。韓元吉《南洞甲乙稿》卷一四《高祖宮師文編序》謂其“筆力雄健﹐尤為南豐兄弟所推”﹐又雲“董太史自言因公詩得用事法”。亦能詞。有《南陽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南陽集》附鮮於綽所撰《行狀》、沈晦所撰《南陽集跋》、《宋史》卷三一五。 黃庶(1018─1058)   宋散文家、詩人。字亞夫﹐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庭堅之父。慶歷二年(1042)進士﹐曾歷府、州從事﹐終於攝知康州。其生當“文章用聲律最盛﹐哇淫破碎不可讀”之時﹐但他主張“詞章能主意思而不流”(《呂先生許昌十詠後序》)﹔讚賞歐陽修等人倡導的詩文革新。文存六十余篇﹐多峭拔古質﹐簡嚴深遠。詩存一百六十余首﹐《和柳子玉官舍》與《怪石》、《讀赦書》、《樊侯廟》等更要自造﹐不蹈陳因﹐尤為世所傳誦。有《伐植集》二卷傳世。生平事跡見《伐檀集》前附黃庶自序、黃庭堅《山谷別集》卷─一《刻先大夫詩跋》。 文同(101─1079)   宋書畫家、文學家。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因系漢文翁之後﹐故人又稱⑽鞳慼撳④苤慰腄撚Ⅳ插慰孋囥璉Ⅹ|□□┤恕H首諢史迷□輳?1049)進士。歷官鄧州(今四)I】那株)、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元豐初出知湖州(今屬浙江)﹐未到任而死﹐世稱“文湖州”。以畫墨竹著稱﹐蘇武評其畫為“胸有成竹”(《文與可畫貨簍谷婚竹記》)﹐對後人文藝創作頗多啟發。蘇武畫竹受其影響﹐後學者甚眾﹐有“湖州竹派”之稱。其文為畫所掩﹐世人不甚稱道﹐然縱觀其詩文﹐也當與“蘇門四學士”相抗衡。南宋家誠之雲﹕“湖州之文一出﹐東坡兄弟(蘇武、蘇轍)皆敬而愛之。前輩大老如文潞公(文彥博)亦為之延譽﹐司馬溫公(司馬光)則至於心服﹐趙清獻公(趙抹)則至於嘆服﹐荊公(王安石)、蜀公(范鎮)皆形之歌詠。”(《丹淵集跋》)足見文同的詩文創作亦自成一家。著有《丹淵集》存世。生平事跡見宋范百祿《文公墓志銘》、家誠之《石室先生年譜》(均見《丹淵集》前附)、《宋史》卷四四三。 劉敞(1019─1068)   來經學家、文學家。字原父﹐號公是。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1046)進士﹐通判蔡州﹐直集賢院﹐判尚書考功。歷右正言﹐知制浩。嘗奉使契丹。又知揚州、剩州﹐決獄訟﹐明賞罰﹐有政績。拜翰林侍讀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台。敞學問淵博﹐淹通典籍﹐長於《春秋》﹐尤深經學﹐開宋儒批評漢儒之先聲。歐陽修每嘆服其博。其弟放《公是先生集序》稱其文“能道胸中之蘊積﹐暢物理之有無”(《彭城集》卷三四)。歐陽修《劉敞墓志銘》評為﹕“文辭典雅﹐各得其體。”著有《春秋權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說例》、《七經小傳》、《公是弟子記》、《公是集》等。生平事跡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劉公墓志銘》、劉政《彭城集》卷三四《劉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九。 曾鞏(們19一們83)   宋文學家。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嘉傷二年(1057)進士﹐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時﹐為實錄檢討官。神宗熙寧二年(1069)﹐出為越州通判﹐轉知齊州、滄州等地。元豐三年(1080)﹐留判三班院﹐為史館修撰。五年﹐拜中書舍人。溢文定。鞏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古文理論﹐繼承接受了韓癒、歐陽修等人“文以明道”的主張﹔其創作考究法度﹔風格古雅平正﹐章法謹嚴﹐長於說理。《宋史》本傳讚其文“纖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戰國策目錄序》、《樑書目錄序》等﹐最受稱道。其他如《寄歐陽合人書》、《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等﹐敘事議論﹐皆舒緩平和、委曲周詳。曾鞏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今存四百余首。詞僅存《賞南枝》一首。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子團先生行狀》、《曾南豐墓志》、韓維《曾南豐神道碑》(均見《元豐類稿》附錄)、《宋史》卷三一九。清楊希閱有《曾文定公年譜》一卷﹐民國周明泰有《曾子固年譜》等。 何去非   宋文學家。字正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春堵紀聞》作者何蓬之父。累舉進士不第﹐元豐五年(1082)以曾鞏薦廷試﹐神宗御集英殿召對﹐除右班殿直、武學教授﹐使校兵法七書﹐書成奏御﹐改武學博士﹐遷左侍禁。元柏四年(108)蘇武上書﹐稱去非在武學已八年﹐見其著述材力有余﹐識度高遠﹐雖喜論兵﹐然本儒者﹐不樂為武吏﹐乞換文職。遂充太學博士﹐加承務郎﹐歲余出為徐州教授。蘇武復奏﹐並繕寫去非所著《備論》二十八篇以進﹐薦為館職﹐不報。秩滿知杭州富陽縣﹐歷通判廬州、滄州。為人廉勁路悍﹐博學能文﹐蘇武稱其筆勢雄健﹐得楚漢間風力。《四庫全書》著錄《漣壕t勘嘎邸芬瘓恚□□□□□□秦□潿□﹗端目餿□樽苣俊肺劍骸叭□潛疽遠圓唄郾齣霉□□適潛嘟雲纜酃湃擻帽□□鰲F湮男劭□防鰨□綬4□濬□□帳細缸遊□□K昭□鰲讀□□邸罰□塘□□□蓋兀凰照拮鰲讀□□邸罰□趟墓□□瘓取H□撬□郟□思娑□猓□渲加認嘟□9適寐懦浦□﹗繃碇□形募□Ⅰ端韭矸n慘濉返齲□巡淮□I□絞錄<□斡裱蟆抖□布□胍凰摹兌□亢尉□怪久□貳Ⅰ端問芬砭□□□? 王桂(1019─1085)   宋文學家。字禹玉。華陽(今四川雙流)人﹐後徙舒縣(今安徽廬江)。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通判揚州。六年官大理評事。知制浩、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兼侍讀學士﹐典內外制十八年。神宗熙寧三年(1070)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哲宗即位﹐封歧國公。溢文恭。硅為台閣體詩人﹐其詩以富麗為主﹐“摘藻細潤﹐典雅勁健”(元方回《流奎律髓》卷二)﹐好用金玉錦繡字﹐時人有“至寶丹”之評。《上元應制》、《大饗明堂慶成》等為其代表作。集中有宮詞一0五首﹐明毛晉選其一百首﹐與唐王建、前蜀花蕊夫人之宮詞合編為《三家宮詞》。文章則“博贍瑰麗﹐自成一家”(《四庫全書總目》)。尤擅驕文﹐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著有《華陽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葉清臣《王歧公神道碑》(杜大硅《名臣碑傳疏濬集》上集卷八)、《東都事略》卷∕﹨O、《宋史》卷三 司馬光(1019一1086)   宋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號迂受。陝州夏縣(今屬山西)諫水鄉人。故又稱“深水先生”。寶元二年(1039)進士﹐歷簽書蘇州判官、館閣校勘、同知諫院等。神宗即位﹐為翰林學士﹐以反對王安石變法﹐乃求外任。熙寧三年(107)出知永興軍﹐後改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余年﹐編修《資治通鑒》。元豐七年(1084)書成﹐遷資政殿學士。哲宗即位﹐召為門下侍郎﹐進尚書左僕射﹐主持朝政﹐盡廢新法。不久病逝﹐追封太師溫國公﹐溢文正。文多史著及章奏書狀。巨著《資治通鑒》不僅於史料“網羅宏富”﹐而且構思精密﹐語言簡潔洗練﹐“敘之井井﹐不漏不煩”(李慈銘《越鰻堂讀書記》)﹔既對歷史作客觀記載﹐亦不乏文學情采。其中“赤壁之戰”、“油水之戰”、“李輟雪夜入蔡州”等章節﹐猶為世所傳誦。其他如《諫院題名記》、《乞罷陝西義勇札子》、《陳三德上殿札子》等﹐內容充實﹐感情執著強烈。《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文“雖不以詞章為重﹐論其氣象亦包括諸家﹐凌跨一代”。其詩質樸流暢﹐如《道傍田家》、《又和夜雨村舍》、《始至洛中言懷》等。詞今存三首﹐亦清新疏淡。論詩專著《續詩話》﹐品第諸詩極精密﹐有獨到之處。著述宏富﹐除主編《資治通鑒》二九四卷外﹐其他主要有《稽古錄》二十卷、《深水紀聞》十六卷、《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別﹨十卷等傳世。生平事跡見蘇武《司馬溫公行狀》、《司馬溫公神道碑》(均見《司馬文正公傳家集‧附錄》)、《宋史倦三三六。明司馬露、馬巒編有《司馬溫公年譜》六卷﹐清顧棟高編有《司馬溫公年譜》八卷、《遺事》一卷。 張載(1020─1077)   宋理學家。字子厚﹐因講學橫渠鎮﹐故學者稱橫渠先生。祖籍大樑(今河南開封)﹐後隨父遷居鳳翔鄖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宋仁宗嘉技二年(105)進士﹐歷官祁州司法參軍、丹州雲巖縣令、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等。以病歸卒。嘉定中溢“明”。少時喜談兵﹐曾投書范仲淹討論邊防。范勸其讀《中庸》﹐並以“儒者自有名教可樂”相勉。遂轉而苦學儒家著述﹐逐漸形成“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之思想體系(見《宋史》本傳)﹐與北宋時期王安石“新學”、程領程頤兄弟“洛學”同為扛鼎之學術流派。因其門弟子多關中人﹐故稱“關學”。張載著作多為“說義理”之作﹐語言樸質而說理細致﹐但殊少文采。他不滿意韓癒之文﹐以為“隻尚閒言語”(《經學理窟‧自道》)﹐文藝觀上重道輕文。其著作收入明沈自境所編《張子全書沖。生平事跡見宋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張子全書》卷一五)、《宋史倦四二七。 蘇頌(102──1101)   宋文學家。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寓丹陽。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累遷集賢校理。富粥稱為古君子﹐與韓價同表其康退。英宗時遷度支判官。哲宗元佑中﹐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相務在使百官遵職﹐杜絕僥幸之原﹐戒疆場之臣勿要功生事﹐巍然獨立﹐為時雅望。紹聖四年(1097)﹐以太子少師致仕。贈司空、魏國公。其天性仁厚﹐宇量恢廓﹐學問博洽。其文則“多清麗雅贍﹐卓然可為典則”(《四庫全書總目》)。著有《蘇魏公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曾肇《曲阜集》卷三《贈蘇司空墓志銘》、鄒潔《道多集》卷三九《蘇公行狀》、《東都事略》卷八九、《宋史》卷三四0。 王安石(1021─1086)   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後移居江寧(今南京)。慶歷二年(1042)進士﹐簽書淮南判官。嘉傷二年(1057)知常州。次年提點江東刑獄﹐上“萬言書”﹐主張“改易更革”。五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八年﹐以母憂去。神宗即位﹐命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拜參知政事﹐積極推行新法。後因新法遭受反對﹐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十年改集穆觀使﹐封舒國公。元豐三年(1080)﹐拜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改封荊國公。卒溢文。安石為北宋詩文革新埏荂撫x屑崛宋錚□撲喂盼陌舜蠹抑□弧@礪凵希□康魑難□納緇□τ茫□銜□八□轎惱擼□裎□脅褂謔藍□巖印保□髡盼墓籩掠茫□耙允視夢□盡薄M□幣部隙ㄎ難□囊帳跆匭裕□暈□叭藎ㄐ問矯潰┬轡純梢巖玻□鶼戎□□淇梢病保n約□渡先聳欏罰□9勢淥□鰨□嗾□韻質擔□星苛業惱□紊□省J□刪妥罡擼□翊嬉磺□灝偃□□嗍住6嘀賦孿質擔□懈卸獃ⅠH紜逗穎泵瘛貳Ⅰ妒昭巍貳Ⅰ都娌Ⅰ貳Ⅰ鬥17蕁貳Ⅰ鍛荷健返齲□筆閾匾埽□瞧□□搖S絞分□鰨□紜渡湯鍘貳Ⅰ逗□擰貳Ⅰ都稚□返齲□□□14饃羈獺﹗睹麇□□范□祝□14廡掠保□雀菏19□M艘□螅□□枳□□櫳瓷焦饉□□□□18刈志淶耐魄麼噶叮□紜督□稀貳Ⅰ隊痛□現蕖貳Ⅰ督鵒曇詞隆返齲□把爬鼉□闢□訝□魎住保e□校ㄏ□嬉□曰埃□□□把運嬉□玻□肴惶斐傘保ㄒ睹蔚謾妒□質□啊罰□F湫壑鼻途Ⅰ19忱齔□荻□稚鍆癲黃鵲畝撈厥□紓□隕u□骼□□杏啵□貧□問□鐨縷鵒嘶□□饔謾5□糠質□□芎□□□跋旖仙睿□蒼□燦錚□合趙希□捕運問□姆17共□□瞬渙加跋□N拇媲□嗥□□勱Π桶危□瞧□嶗鰨□槁坌隕10撓染嚀厴□H紜渡先首諢實堊允率欏貳Ⅰ洞鶿韭碲梢槭欏返齲□餮賢副□□柿π畚埃弧抖戎□筆固□諤餉□恰貳Ⅰ隊偉□□郊恰返齲□杼夥11櫻□14饃羈蹋弧妒櫬炭土寫□貳Ⅰ抖撩銑14□□返齲□攔胖附瘢□目□鈐丁﹗端問貳繁敬□破洹耙槁鄹咂媯□芤員娌┘悶淥怠薄P鶚率闈櫓□鰨□紜鍛跎罡改怪久□貳Ⅰ都琅費粑鬧夜□摹返齲□嗨吒駛尤鰨□□Σ涿睢4蝕娑□□嗍祝□豆鷸ο恪□鵒昊徹擰罰□竦韝呔□□釵□沖□S忻鍬醬塩□┬話倬澩□饋I□絞錄<□握蔡□汀鍛蹙9□昶住貳Ⅰ端問貳肪砣□□摺3騫碩案摺鍛蹙9□墓□昶住貳3□躺舷琛鍛蹙9□昶卓悸浴貳? 王荊公   即王安石。 張公庫   宋詩人。字元善。皇枯元年(1049進士﹐熙寧中官著作佐郎﹐元符三年以朝議大夫尚書都官員外郎知晉州﹐改蘇州。有《泅州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吳曾《能改齋漫錄倦一六、《宋詩紀事》卷一八、陸心源《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一。 郭祥正   宋詩人。字公父﹐號謝公山人﹐又號醉吟先生、漳南浪士等。太平州當塗(今屬安徽)人。少有詩名﹐梅堯臣稱之為太白後身。舉進士。熙寧間讚成王安石變法﹐然不為王安石賞識﹐以殿中丞致仕。後通判汀州、知端州﹐又棄去﹐隱於當塗青山。其詩存近二千首﹐風格多樣﹐然佳作不多﹐前人評其詩“如大排筵席﹐二十口味﹐終日揖讓﹐而適口者少”(《宋詩紀事》卷二七引《文獻通考》)。著有《青山集》三十卷、《續集》七卷、《錢塘西湖百詠》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四四四。 鄭懈(1022─1072)   宋文學家。字毅夫。安州安陸(今屬湖北)人。皇佑五年(1053)進士第一﹐通判陳州﹐累遷至知制浩。英宗即位﹐數上疏論事﹐出知荊南﹐還判三班院。神宗初拜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熙寧二年(1069)﹐以不行新法﹐出為侍讀學士﹐知杭州﹐徙青州。後引疾祈閒﹐提舉鴻慶宮。懈少負俊才﹐推崇韓癒之文﹐追求“質而工﹐奇而肆”(《與劉合人書》)的風格。文存六百余篇﹐《論臣僚極言得失疏》﹐《論用材札子》、《論綏州》、《辨楊繪救祖無擇》等別切質實﹐纖徐盡意﹐“特立不詭隨”(南宋秦熔《鄖溪集序》)。時人以為“其文似皇甫堤”(《與劉舍人書》)。詩存四百余首﹐《采鬼茨》、《道旁稚子》等﹐指斥現實黑暗﹐感情激越﹐率直坦誠﹔《田家》、《春盡》、《寄並州故人》等﹐吟詠山水景物﹐抒寫宦遊情懷﹐清麗自然。詞三首﹐亦清新俊秀。有《鄖溪集》二十八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七、《宋史》卷三二狻뜿 劉 (1023─1089)   宋史學家、詩人。字貢父﹐一作態父﹐或贛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與其兄敞同登仁宗慶歷六年(104)進士﹐仕州縣二十年﹐始為國子監直講。神宗熙寧初﹐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嘗貽書王安石﹐論新法不便﹐出知曹州。曹地盜匪橫行﹐重法不能止。放為治尚寬平﹐盜亦衰息。哲宗元柏初﹐起知襄州﹐加直龍圖閣、知蔡州。蘇武等人上疏力薦﹐召拜中書舍人。他博覽群書﹐於史學造詣尤深﹐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其學問才華﹐時人莫不推重。所作詩文亦足稱道﹐如七言古詩《城南行》﹐表現詩人對受難百姓哀憫之情﹐語言平易樸實﹐簡捷流暢﹐而含意深厚﹐是其古詩代表作之一。其近體詩亦有特色﹐如七絕《新晴》、《雨後池上》等﹐從不同角度描繪雨後的景致﹐抒發寧靜恬淡之心情。寫景豐富多彩﹐含蓄有致﹐給人以清美的藝術享受﹐可見其對各種體裁的詩歌皆能駕馭自如。平生著述甚豐﹐惜大都亡佚﹐今存有《孟子外書》四篇、《東漢書刊誤》四卷、《漢官儀》三卷、《彭城集》四十卷、《中山詩話》一卷等。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一九。 范純仁(1027─1101)   宋文學家。字堯夫。吳縣(今屬江蘇)人﹐范仲淹次子。仁宗皇枯元年(1049)進士﹐嘗從胡援、孫復學﹐父歿始出仕。知襄城縣﹐遷侍御史﹐知諫院﹐言王安石變法妨民﹐前後上言無所諱避﹐安石怒﹐出知河中府。歷轉和州、慶州﹐有惠政。哲宗時累官尚書僕射、中書侍郎。講章悼﹐貶置永州。徽宗立﹐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溢忠宣﹐高宗初追封許國公。平生夷易寬簡﹐不以聲色加人﹐義之所在﹐則挺然不少屈。發為文章﹐則根抵六經。著有《范忠宣公文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曾肇《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墓志銘》、《東都事略》卷五九﹜劃搯搋L肪砣□凰摹? 章莫(1027─1102)   宋詩人。字質夫。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英宗治平H年(1065)進士﹐知陳留縣。歷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舉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入為考功吏部右司員外郎﹐遷直龍圖閣﹐知慶州、同州。紹聖初﹐知應天府﹐加集賢殿修撰﹐知廣州、渭州﹐招樞密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徽宗即位(1101)﹐拜同知樞密院事﹐旋以老謝事﹐授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卒溢莊簡。詞存二首﹐《水龍吟》一閡以蘇武和作而知名於世﹐詩存十首﹐詠成都轉運司園亭十景。有《寄亭詩遺》一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三二八。 沈道(1028─1067)   宋詩人。字文通。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皇信元年(1049)進士﹐通判江寧府。還朝授集賢校理﹐修起居注。以父坐事免。後起知開封府等﹐所至皆有惠政。後為翰林學士。因母喪歸蘇州﹐眼未竟而卒。其詩清俊流逸﹐《送劉泌歸建州》、《送詩僧思齊歸吳》等皆發興高遠。亦有壯懷激烈之作﹐如《七言和王微之漁陽圖》、《送劉定下第》等。前人又稱其文辭敏麗﹐長於議論﹐“有古人典質之風”(《四庫全書總目》)。著有《西溪集》。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三 王安國(1028─1074)   宋詩人。字平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王安石弟。史稱其年十二即“以文章聞於世”。然安國雖才高於人﹐卻終生未見用。曾數舉進士﹐又舉茂材異等﹐有司考其所獻序言﹐為第一﹐然因母喪不試。熙寧初﹐韓蜂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學教授﹐旋因。許神宗﹐“由是別無恩命”﹐僅授秘閣校理。安國雖為安石弟﹐然政見多不合﹐“每以新法力諫”。結怒於呂惠卿﹐後以事奪官﹐放歸田裡。陳師道謂安國“其志抑而不伸﹐其才積而不發”﹐“其窮甚矣﹐而文義蔚然”(《後山集》卷─一)。其詠史詩如《讀魏世家》等即寄托極深感慨。寫景詩則風發泉湧﹐《同器之過金山寺兼呈潛道》、《股王閣感懷》皆有梗概之氣。其詩又工於用事﹐人稱“對偶親切”(陳師道《後山詩話》)。著有《王校理集》。生平事跡見王安石《l腎I集》卷九一《王平甫墓志》、曾鞏《元豐類稿》卷三八《祭王平市文》、《宋史》卷三二七。 孫覺(1028─1090)   宋文學家。字事老。高郵(今屬江蘇)人。少從胡理學。皇技元年登進士第﹐調合肥主簿。嘉枯中校書昭文館﹐進館閣校勘。神宗即位﹐直集賢院﹐把右正言﹐通判越州﹐徙知通州。熙寧二年詔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市官院。因反對青苗法﹐出知廣德軍﹐徙湖州、廬州﹐改右司諫﹐後歷知蘇、福、徐諸州。所至多有政績﹐在湖州築鬆江石堤﹐水患得除﹐在福州改革婚喪糜費之陋習。元豐五年移知應天府﹐入為太常少卿﹐易秘書少監。哲宗即位﹐兼侍講﹐遷右諫議大夫﹐進吏部侍郎﹐初領右選﹐尋改左選﹐勘定選人額數。元佑三年與蘇武同知貢舉﹐招御史中丞﹐以疾請罷﹐除龍圖閣學士兼侍講。紹聖中列名元拍黨籍。少與李常齊名。與蘇武交遊﹐以女嫁黃庭堅﹐文名頗著。傳胡援《春秋》之學﹐今存《春秋經解》十三卷﹐又有《孫宰老先生奏議事略》一卷、《奏議補遺》一卷。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四四、旅伴林《宋孫事老先生年譜》。 徐積門028一1103)   宋詩人。字仲車。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三歲父亡﹐事母至孝聞名。喜琴棋﹐善騎射。曾受業胡援之門。治平四年(1067)進士﹐未調官﹐因丁母憂回鄉﹐遂不復仕。元佑元年(1086)經監司舉薦﹐先授揚州司戶參軍﹐後為楚州教授及防御推官。卒溢“節孝處士”。徐積立身“操守堅正”﹐而“其文乃奇蒲恣肆﹐不主故常”(《四庫全書總目》)﹐古詩尤甚。蘇武曾±i□輛□盡薄H紜獨釤□自友浴罰骸壩窈綺凰荔□□校□緩笸魯齬庋嬙蛘閃櫳榭鍘保□淥□紜洞笏傘返紉唷骯侄獃湃纈?11子”(《直齋書錄解題》引蘇武言)。律詩多唱和之作而情深意摯﹐《贈黃魯直》、《寄蘇子由》等皆是。小詩如《野花》、《問楊柳》等則別有情趣。於文主張“必出諸己而簡易”﹐謂“吾之書﹐大要以正治心﹐以直養氣而已”﹐故其《嗣孟》、(維辯)等皆依經立訓﹐不失儒雅。評詩論文亦有精見。史稱其“自少及老﹐日作一詩”﹐而其作今僅存《節孝集》、《節孝語錄》。生平事跡見《節孝集》所附行狀、《宋史》卷四五九﹐清段朝端編有《宋徐節孝先生年譜》一卷。 劉摯(103─1097)   宋文學家。字率老。東光(今屬河北)人﹐居東平。仁宗嘉柏中擺甲科﹐歷冀州南宮令﹐以治行稱。遷御史裡行﹐王安石一見器異之﹐顧不附安石﹐上疏極論新法之弊﹐滴監衡州鹽倉。哲宗立﹐擺侍御史﹐論罷蔡榷、章停﹐累遷尚書右僕射。以觀文殿學士知鄂州﹐紹聖初落職﹐為讒所中﹐連貶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紹興初追溢忠肅。嗜學﹐老不釋卷﹐這於三《禮》《春秋》﹐其教子孫﹐先行實後文藝。為人忠亮骨頜﹐於邪正是非辨之甚嚴。其文章﹐劉安世《忠肅集原序》稱﹕“雅健清勁﹐如其為人﹐辭達而止﹐不為長語。”著有《忠肅集》二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蘇頌《蘇魏公集倦七O《祭劉丞相文》、《東都事略》卷八九、《宋史》卷三四O。 雖線邊(約1030一約1106)   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第七子。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熙寧七年﹐因鄭快上書請罷新法﹐受牽連獲罪。元豐五年監穎昌府許田鎮﹐手寫自作長短句﹐上府帥韓維。後去職退居京城賜第﹐不踐諸貴之門。為人真率疏放﹐清高孤介﹐故落拓一生。早歲流連酒席歌舞間﹐以詞遣懷﹐常於沈廉叔、陳君龍家作詞付蓮、鴻、蘋、雲諸女演唱。後家道中落﹐故詞多追懷舊情﹐不勝今昔盛衰之感﹐低回宛轉﹐凄楚沉摯。詞體多用小令﹐於慢詞、舖敘日盛之時﹐獨能守《花間》傳統﹐故陳振孫日﹕“叔原詞在諸名勝中﹐獨可追逼‘花間’﹐高處或過之。”(《直齋書錄解題》)與其父同以詞名﹐世稱“二晏”﹐然體貌各具。其詞深婉秀麗﹐有別於其父之溫潤閒雅﹐故情況周頤曰﹕“珠五比花中之牡丹﹐小山其文杏乎﹖”(《風詞話》未刊稿)有《小山詞》。生平事跡見《小山詞》自序、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卷一六《小山集序》、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一九、夏承司《唐宋詞人年譜》載《二晏年譜》。 馮山   宋詩人。初名獻能﹐字允南。普州安岳(今四J)D安岳)人。仁宗嘉訪二年(1057)進士。神宗熙寧末為秘書丞。通判樣州。鄧緒薦為台官﹐因不能苟合於新法﹐不就。退居二十年。哲宗元訪間為范祖禹薦於朝。官終詞部郎中。贈太師。能詩。《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三認為“山與梅堯臣、蘇舜欽同時﹐時已盡變楊、劉西昆之體﹐故其詩平正條達﹐無算紅刻翠之態”。著有《春秋通解》﹐已佚。今存《馮安岳集》十二卷。生平事跡見《馮安岳集》卷前附劉光祖《序》、方回《桐江集》卷四《跋馮抱甕詩》、《宋史》卷三七一。 沈括(1031─1095)   宋科學家、文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定元年(1040)隨父至閩中。至和元年(105)為沐陽縣主簿。嘉枯八年(1063)舉進士。治平元年(1064)為揚州司理參軍﹐三年居京師﹐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七年(107)修起居注﹐次年為回謝遼國使﹐頗壯國威。九年權三司使﹐次年為蔡榷誣劾罷。元豐五年(1082)為龍圖閣直學士﹐後貶均州團練副使。紹聖初復官﹐二年卒於潤州。“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庫全書總目》)。文章“典則”﹐“有古作者之遺范”(同上)。著《夢溪筆談》質樸無華﹐明快精當。遊記文如《蒼梧台記》等則清新俊秀。詩亦清俊高邁﹐富於意境﹐如《夜登金山》、《哪延凱歌》等皆是﹐《姑孰溪》等小詩則清新明麗。沈括著述甚豐﹐《宋史‧藝文志》曾著錄二十二種(今人胡道靜又補十八種)。惜亡佚甚多﹐今存者僅《夢溪筆談》、《長興集》等。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三一。今人張蔭恐有《沈括編年事輯》﹐又有胡道靜《沈括事跡年表》等傳記資料。 蔣之奇(031一1104)   宋詩人。字穎叔。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仁宗嘉訪二年(1057)進士﹐相監察御史。後出知熙州。徽宗時為翰林學士﹐同知樞密院事。後以疾歸﹐崇寧三年卒。溢文穆。平生博聞強記﹐仲並稱其詩“得少陵之心”(《浮山集》卷四)﹐借其詩文多佚。所存之詩﹐如《琴高台懷古》、《遊化成寺》等高遠俊逸﹔寫景小詩如《蒼玉洞》、《萍鄉即事》等高潔清雅﹔抒發隱逸幽情之詩如《劉遺民釣台》、《重湖閣》則靜寂而不頹喪。著有《三徑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偶《東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三四三。 呂陶(們引一1107)   宋政論家、文學家。字元鈞﹐號凈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拓中進士﹐調銅樑縣令﹐知太原壽陽縣。神宗熙寧間復登制科。上策陳王安石新法之弊﹐滴通判蜀州。哲宗元柏年初﹐搖殿中侍御史﹐上疏論蔡推、韓繽、章淳等人之姦﹐遷左諫議﹐繼出為樣州、淮西、成都路轉運副使。人拜右司郎中、起居舍人﹐遷中書合人﹐進給事中﹐又以集賢院學士知陳州、潞州。後入元柏黨籍﹐奪職﹐再貶庫部員外郎。徽宗時﹐復集賢殿修撰﹐知樣州。陶秉性抗直﹐遇事敢言﹐以政論文著稱。《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所上奏議類皆暢達創切﹐洞悉事機”﹐並以為可“以憬噶^戎□薄F涫□囊嗟溲趴曬邸S小毒壞錄□啡□□司澩□饋I□絞錄<□端問貳肪砣□牧□? 王令(032─1059)   宋詩人。初字鐘美﹐後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五歲而孤﹐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少不檢﹐既而折節力學。仁宗慶歷八年(1048)離乙別居﹐後在天長、高郵等地授徒為生。皇訪四年(1052)﹐朝廷詔天下賢者﹐令雖貧不應試﹐作《送窮文》以明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在舒州被召入京﹐途經高郵﹐乃賦《南山之田》求見﹐安石大為讚賞﹐期其才可與共功業於天下。嘉訪二年(1057)在江陰、常州為諸生講《論語》、《孟子》。嘉佑三年娶王安石妻妹﹐次年率。令能文﹐尤工詩。其詩風格雄偉、感情奔放、想像力豐富。《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才思奇軼﹐所為詩磅而奧衍﹐大率以韓癒為宗﹐而出入於盧全、李賀、孟郊之間﹐雖得年不永﹐未能鍛煉以老其材﹐或不免縱橫太過﹐而視局促剽竊者流﹐則因凋凋乎遠矣”。著有《廣陵集》H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王安石們臨川集》卷九七《王逢原墓志銘》、《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今人沈文悼有《王令年譜》﹐見《王今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附。 沈遼(1032一1085)   宋詩人。字初達﹐號雲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熙寧初為審官西院主簿。初與王安石友善﹐後因議論不合見疏。曾攝華亭縣﹐受人誣陷入獄﹐流永州。後流連江湖﹐築室齊山﹐自號“雲巢”。元豐八年卒。長於詩﹐宋人多比為陶潛。其詩風格多樣﹐既有《釣魚》一類疏淡之什﹐又有《德相所示論書聊復戲酬》之類生峭勁硬之作。又常與釋人唱和﹐然其《屈平》、《子厚》等詩感慨之深不亞陶潛《讀山海經》。其《踏盤歌》又有民歌風。喜《左傳》、《漢書》﹐仰慕柳宗元﹐文章簡潔明快而又雄奇峭麗。《任杜娘傳》一篇則翩撳乘R氨靖竦鰲V□小對瞥脖唷反□饋I□絞錄<□對瞥脖唷泛蟾健渡虯啻錟怪久□貳Ⅰ端問貳肪砣? 程顥(1032一1085)   宋理學家。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陽(今屬河南)人。嘉訪二年進士。先後為鄂縣、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所至有政聲。熙寧初﹐入為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裡行﹐頻蒙神宗召見﹐勸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才”。因反對新法出任地方官﹐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熙寧十年知扶溝縣﹐元豐六年監汝州酒稅﹐在職期間曾率眾抗洪搶險﹐賑災緝盜﹐多有善政。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文彥博采眾議而表其墓曰“明道先生”。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從祖孔廟﹔淳枯元年(1241)﹐詔封河南伯。從政之余﹐聚徒講學﹐與弟頤共同創立洛學﹐世稱“二程”。兄弟同受業於周敦頤。以“天理”為最高哲學范疇﹐宇宙萬物之本源﹐嘗稱“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又倡言“學者須先識仁”﹐仁乃人之本性﹐天地萬物之根本法則﹐故“窮理盡性”即體認仁性。提出“心是理﹐理是心”之命題﹐強調“主敬”﹐由盡心而至於知性、知天﹐達到“渾然與物同體”。其說開陸學主觀唯心論之端緒。其德性寬宏、氣象謙和﹐有別於頤之剛正嚴毅。在文學上倡重道輕文之論﹐以為“有德者必有言”﹐文乃道心的自然流露﹐若刻意為文﹐追求巧文麗辭﹐必害於道。言論與著作收入《二程全書》。生平事跡見《河南程氏文集倦─一《明道先生行狀》、《明道先生墓志》、韓維《南陽集港二九《程伯純墓志銘》、《宋史》卷四二七。 韋驟(1033─1105)   宋詩人。字子駿。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皇枯五年(1053)進士。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知明州。以左朝議大夫提舉杭州洞霄宮致仕。把少時即以詞賦知名﹐王安石嘗奇其《借著賦》(已佚)。其妻議如《戒奢》、《兵備》等﹐皆有感而為﹐非泛泛之論。書表傳記之作﹐如《上股合人書》、《滁州陳公泉記》等﹐亦“安雅有法”(《四庫全書總目》)。詩“大抵不屑屑於規林唐人”﹐“密詠恬吟﹐頗有自然之趣”(同上)﹐如《十月》、《雞人峰》、《琅邪三十二詠》等皆是。著《錢塘集》Th十卷﹐今已殘。賦二十卷﹐已佚。後人又輯其詞一卷。生平事跡見《錢塘集》後附陳師錫所撰《墓志銘》。 程頤(1033──1107)   宋理學家。字正叔﹐人稱伊I院生。河南府洛陽(今屬河南)人。早歲與兄額同受學於周敦頤。仁宗嘉枯間遊太學﹐為胡診所識拔﹐授以學職。熙寧中與敘在洛陽設館授徒﹐從學者日眾﹐世稱洛學。哲宗初﹐以司馬光等薦﹐入為崇政殿說書。紹聖間坐元柏黨人放歸田裡﹐四年送洛州編管。徽宗即位﹐移峽州﹐旋復官。崇寧元年﹐黨論再起﹐列名元佑黨籍碑﹔五年﹐黨禁稍解﹐復宣義郎﹐致仕﹐次年病卒。理宗淳枯元年封伊陽伯﹐從祖孔廟。與兄順同為理學奠基人﹐以理為宇宙本體﹐主張正心持敬﹐格物致知﹐所論與廝有別﹐下開朱幕客觀唯心論之體系。作風剛毅嚴肅﹐重分析思辨﹐亦與乃兄異趣。在文學上倡重道輕文之論﹐以為“有德者必有言”﹐反對刻意為文﹐斥之為“玩物喪志”﹐進而提出“作文害道”之說﹕“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溉務悅人﹐非徘優而何﹖”(《二程遺書》卷一八)。著作收入(程全書)。生平事跡見朱烹《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二七。 豐稷(1033─1107)   宋文學家。字相之。明州勤縣(今屬浙江)人。仁宗嘉傷四年(1059)進士﹐為毫州蒙城縣主簿。歷真州六合縣主簿、襄州毀城縣令。以廉明稱。哲宗元佑H年(1087)為提點利州成都路刑獄。徽宗時召為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轉工部尚書﹐權禮部尚書。崇寧元年(1102)出知蘇州﹐改越州。九月責授道州別駕﹐台州安置﹐後稍復為朝請郎﹐提舉毫州太清宮。高宗建炎中溢清敏。稷歷任要職﹐清苦廉直。反對權臣擅改。又博學多聞﹐遍注經傳。其《孟子注》﹐為朱高所引。所上《崇儉愛民疏》、《揭蔡京蔡卞姦邪疏》等﹐針貶時弊﹐義正辭嚴。其文典雅得體﹐其詩亦寓情言志﹐為後人所重。今存《豐清敏公遺書》為後人所輯。生平事跡見《豐清敏公遺書》附陳地《墓志》、李樸《遺事》﹐《宋史低三二一。 王安禮(034一1095)   宋詩人。宇和官﹐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王安石弟。仁宗嘉訪六年(1061)進士。為著作郎﹐遷集賢院。後出知潤州、湖州。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武下獄﹐安禮上言﹐找得輕。敢直言﹐權貴多畏之。元豐四年(1281)拜中大夫轉尚書左丞。哲宗紹聖二年(1095)知太原﹐卒。樓鑰稱其文“路厲駿發﹐卒歸於道”(《攻境集》卷五一)。《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三謂“以視安石﹐雖規模稍隘﹐而核其體格﹐固亦約略相似”﹐“內外制頗典重可觀﹐敘事之文亦具有法度”。其詩如《酒罩》曠達超邁﹐《贈道光法師》寄情高遠。著有《王魏公集》傳世。生平事跡見來王仍《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三二七。 陳棣   宋詩人。字鄂父。處州青田(今屬浙江)人。父陳汝錫字師於﹐官至浙東安撫使﹐課以蔭任官﹐初為桐城椽﹐後為潭州通判。《惜梅》、《春日雜興》等為其詩作代表。《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風旨”﹐然“邊幅稍狹﹐比興稍淺”﹐“已先導宋季江湖之派”。有《蒙隱集》。生平事跡見《宋詩紀事補遺》卷五八。 蘇軾(1036─1101)   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河子。少承母程氏親授以書。十余歲﹐博通經史﹜眴箋H紊碩□輳?1057)與弟轍中同榜進士。為主考歐陽修所賞識。五年授河南福昌縣主簿。次年經歐陽修推薦﹐召試秘閣﹐復殿試﹐入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英宗治平三年(1066)﹐蘇詢卒﹐找回鄉居喪。神宗熙寧二年(1069)還朝﹐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調。先後任杭州、密州、徐州通判﹐湖州知州。因被誣“詩訕朝廷”而獲罪﹐入御史台獄﹐釀成“烏台詩案”。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元枯初年(1086)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因反對司馬光等盡廢新法﹐再求外調﹐出知杭州、穎州等。元枯七年復授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次年哲宗親政﹐新黨重新掌權﹐又被斥為以文字“譏刺先朝”﹐貶滴惠州、增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歸。次年卒子常州。溢文忠。與父詢弟轍﹐合稱“三蘇”。思想博雜﹐於儒、道、釋均有吸取融匯﹐並由此而形成獨特的人生態度。在政見上傾向儒學﹐在人生處世上出入莊者禪宗。積極從政、堅持操守﹐主張對弊政“滌盪振刷而卓然有所立”(《策略》一)﹐但反對欲速輕發﹐既為新黨所不容﹐亦為舊黨所不滿﹔然其生活態度“期於靜而達”(《答畢仲舉書》)﹐觀察問題頗能超脫﹐處世接物又復曠達﹐故雖歷盡挫折飄泊﹐始終達觀。其文學主張受歐陽修影響﹐反對五代宋初浮巧輕媚的文風﹐更不讚成時下“求深者或至於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的艱澀險怪傾向(見《謝歐陽內翰書》)。認為“有意而言﹐意盡而止﹐天下之至言也”(《策略‧序》)。又認為詩文“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N。又說﹕“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又日﹕‘辭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於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於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同上)。提倡文藝要“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其理論主張對宋代詩文革新貢獻甚大﹐對後代也有影響。其文學創作成就極高﹐文詩詞俱為一代大家。散文為後人所稱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文堅持了歐陽修文平易之路﹐而更為暢達自由﹔文體多樣﹐風格亦多樣。政論文如《策略》、《策別》、《策斷》等滔滔雄辯﹐氣勢逼人﹐繼承發展了《戰國策》、《孟子》及賈誼、陸費的傳統。抒情之作如書札遊記等﹐筆致靈活﹐情感真率﹐生動傳達日常生活情趣與感觸﹐描寫、敘述、議論、抒情錯雜﹐充滿詩情畫意。貶滴黃州時所作之《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是抒情小賦名作。其散文對宋以後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影響極為巨大。詩存二千七百余首﹐涉及政治、社會、歷史、人生、山水記遊、朋友唱和乃至藝術創作的經驗和鑒賞諸多方面﹐抒寫情懷﹐慨嘆人生﹐譏彈時政﹐寄寓名理﹐無不形象鮮明﹐神味完足。如《和子由涓池懷舊》、《蠶市》、《踏青》、《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荔枝嘆》、《吳中田婦嘆》、《泅州僧伽塔》、《遊金山寺》、《有美堂暴雨》、《飲湖上初晴後雨》、《題西林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蘇詩風格多樣﹐對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韓癒諸人均有繼承發揮﹐而“嘻笑怒罵﹐皆成文章”(黃庭堅《東坡先生真讚盯﹐個性極為分明﹐實現了他“系風捕影”能充分達意的文論主張。但也有不少“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作品。武還將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擴展到詞的領域﹐有突出貢獻。其前﹐雖有晏殊、歐陽修、柳永等人的發展開拓﹐但詞仍未突破“艷科”藩籬﹐題材狹窄﹐風格柔媚﹐意境幾近﹔而蘇詞則“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卷二)﹐擴大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風格﹐提高了詞的地位。其《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烷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等均開宋詞風氣。武詞亦長於傳統題材﹐如次韻章質夫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風格婉約﹐音韻諧和﹐雖“和韻而似原唱”(王國維《人間詞話》)﹐體現其風格的多樣性。武亦工驕文。除文學外﹐其書法繪畫等方面亦有很高成就﹐書法尤為別開一派的創始人。堪稱北宋文化最高成就之代表。著作甚豐﹐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生平事跡見蘇轍《奕城後集》卷二O《祭亡兄端明文》、K再家亡見端明文》、《宋史》卷三三八。另有宋王宗稷編《東坡先生年譜》、宋傅藻編《東坡紀年錄》、宋施宿撰《東坡先生年譜》。 蘇東坡   即蘇軾。 許將(1037─1111)   宋文學家。字沖元。福州閩縣(今福建閩侯)人。仁宗嘉訪八年(1063)舉進士第一﹐簽書昭慶軍判官。英宗治平中通判明州。後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曾出使契丹﹐不辱使命﹐神宗嘉之。曾坐事黜知薊州。紹聖初入為吏部尚書﹐拜尚書左丞﹐中書侍郎。曾諫止發司馬光墓。後黜﹐數告老﹐召為信神觀使。贈開府儀同三司﹐溢曰文定。工詩能文﹐歐陽修嘗讀其賦﹐深加讚許。其詩氣魄闊大﹐有唐人余風。著有《許文定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玉仍《東部事略》卷九六、《宋史》卷三四 孔文仲(1038一1088)   宋文學家。字經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說新途(今江西新幹)人。仁宗嘉信六年(1061)進士﹐授余杭尉﹐恬介自守。神宗熙寧初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是﹐遂罷官。哲宗時官諫議﹐又論青苗免役諸法﹐改中書舍人﹐同知貢舉。元信二年卒﹐年五十一。士大夫哭之皆失聲﹐蘇拭柑其樞曰﹕世方嘉軟熟而惡峰峰﹐求勁直如經父者﹐今無有矣。其性猖直﹐寡言笑﹐其文則“詞賦贍麗﹐策論深博﹐文勢似苟卿、揚雄”(《宋史》本傳)。與其弟武仲、平仲並以文章名一世﹐黃庭堅有“二蘇聯壁、三孔分鼎”之語。詩如《早行》、《秋月》等清新、閒談。著有《舍人集》傳世。生平事跡見蘇頌《蘇魏公集》卷五九《孔公墓志銘》、王偶《東部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四。 孫升(038─1099)   宋詩文家。字君李。高郵軍(今屬江蘇)人。治平二年(1065)登進士第﹐簽書泰州判官。元枯元年(1086)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出知濟州。逾年﹐提點京西刑獄﹐召為金部員外郎﹐進侍御史。由起居郎播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以天章閣待制知應天府﹐改集賢院學士。紹聖初創職知房州、歸州﹐貶果州團練副使、河州安置﹐卒。名隸元拓黨籍。嘗學詩於孫覺﹐曰﹕“近世作詩﹐無復有唐人風。”在汀州為避謗﹐不作詩。臨江劉延世在汀州從升遊﹐錄所聞於升之語為《孫公談圃》三卷﹐其中多述時事。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四七、陸心源《元柏黨人傳》。 朱長文(1039一1098)   宋文學家、藝術家。字伯原。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仁宗嘉傷四年(1059)進士﹐以足疾不仕。築寶樂圃坊﹐潛心著書。元柏中起教授於鄉﹐召為太學博士。紹聖間遷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其詩文“多平易近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五)﹐今存《樂圃余稿》十卷。又精於書法和音樂﹐有論書著作《墨池編》六卷、音樂著作《琴史》六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張景修《朱長文墓志銘》(《樂圃余稿》附錄)、《宋史》卷四四四。 蘇轍(1039─1112)   宋文學家。字子由﹐一字同叔﹐號穎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揣憸t恕K瘴淶堋S胛渫□僑首詡紊碩□輳?1057)進士﹐又同策制舉﹐授商州軍事推官。神宗朝王安石以執政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行青苗法﹐轍力陳其不可﹐出為河南推官。哲宗召為右司諫﹐蔡榷、韓繽、章停在位﹐轍皆論去之。累遷御史中臣﹐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哲宗親政﹐落職知汝州。復滴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徒永州、岳州﹐已而復大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穎)11之濱﹐號穎濱遺老。溢文定。轍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性沉靜簡潔﹐蘇武雲﹕“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治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潔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代表作有《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記》等。著有《宋城集》、《後集》、《三集》等傳世。生平事跡見蘇過《斜JI集》卷六《祭叔父黃門文》、《榮城後集》卷一二順濱遺老傳》、王格《東都事略》卷九三、《宋史》卷三三九。 吳則禮(﹖一1121)   宋詩人。字子副﹐號北湖居士。興國軍永興(今湖北陽新)人。以父蔭人仕﹐哲宗元符元年(1098)為衛尉寺主簿。徽宗崇寧中累官至直秘閣。崇寧三年(1104)編管荊南﹐晚年居江酉豫章。其《續百憂集》有“疇昔罪臣投荊州”之句﹐則中間曾以事貶滴。故韓駒《北湖集序》謂“詩人謂窮而乃工﹐蓋流離頓挫有不得其平者”。故其詩峭拔不群﹐如《唐處厚邀同歐陽元老彭志南遊金鑾寺》等蒼涼悲慨﹐近體則好為生拗﹐筆力縱橫﹐《簡子蒼》、《次子仁贈永翁韻》等皆是﹐六言絕句《題惠崇小景扇》則逸趣環生。其文雖傳世極少﹐然亦敘事簡潔。評詩論文亦有精見﹐其《六一居士集跋》謂歐公為文“反復而不亂﹐馳騁而不乏﹐雄辯而委曲﹐高妙而深遠者殆兼而有之”﹐深得其中三昧。著有《北湖集》、《吳則禮詩話》等。生平事跡見宋韓駒《北湖居士集序》(《北湖居士”集》卷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劉叔幢   宋詩人。於神殺朝曾官中書舍人。《兩宋名賢小集》卷八四收載其《題畫詩》一卷﹐錄詩二十首﹐其中有與蘇武、蘇轍、劉敞、李公擇等唱和之作。生平事跡見《宋詩紀事》卷二六。厲鸚按語稱﹕“贛﹐《廣韻》貢同。……疑此即劉做貢父。” 范祖禹(1041一1098)   宋文學家。字淳夫(一作純父﹐純甫)﹐一字夢得。華陽(今四)I成都)人﹐范鎮從孫。仁宗嘉訪八年(1063)進士﹐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書成﹐薦除秘書正字。哲宗立﹐遷給事中﹐宣仁太後崩﹐祖禹慮小人乘間害政﹐諫章累上﹐不報。時紹述之論已興﹐有相章停意﹐祖禹力阻之﹐不從﹐遂請外﹐又為論者所誣﹐連貶昭州別駕﹐英州安置。寧宗時說正獻。平居不言人過﹐遇事則是非分明。嘗進《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鑒》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目為唐鑒公。其文﹐《四庫全書總目》評為“大端伉直﹐持論切當﹐要自無愧於因德﹐當時以賈誼陸蟄比之﹐說者不以為溢美。”著有《范太史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偶《東都事略》卷七七、《宋史》卷三三七。 張舜民   宋文學家、畫家。字會史﹐號浮休居士﹐又號n齋。那州(今陝西彬縣)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出為襄樂令。元豐中﹐國賦詩得罪﹐滴監郴州酒稅。元佑初團司馬光薦﹐為監察御使。徽宗時為諫大夫。崇寧初﹐坐元柏黨﹐滴楚州四練副使。喜慷慨論事﹐工於詩畫。其詩雄邁而不淺露﹐佳作有《再過黃州蘇子瞻東城雪堂》、《杜城芳齋》、《秋暮書懷》等。《題反樓詩》因筆意豪健近於蘇武﹐而被誤收入東坡集中。晚年師法白居易﹐曾作樂府百余篇﹐語淺意深。其詞亦與蘇武相近﹐《賣花聲‧題岳陽樓》可為代表。文亦有特色﹐佳作有《長城賦》、《火宅董黧LⅠ凍恍新肌返取=翊妗痘□□□釩司懟Ⅰ痘□□省芬瘓懟Ⅰ痘□□肌芬瘓懟I□絞錄<□甕跖肌抖□際侶浴肪砭潘摹Ⅰ端問貳肪砣□鈉摺? 舒直(1041─1103)   宋文學家。字信道﹐號做堂。明州慈溪(今屬浙江)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試禮部第一﹐調臨海尉。神宗朝﹐遷奉禮郎、監察御史﹐加集賢校理﹐同李定劾蘇團作歌詩機訕時事﹐釀成“烏台詩案”。累官御史中丞。徽宗朝﹐知南康軍、荊南﹐除龍圖閣待制。卒贈直學士。在詞翰秀發﹐尤長於聲律。詩存一百二十余首﹐大多吟詠山水名勝﹐如《湖心寺偶書》、《蘆山寺》、《村居》等﹐詩情畫意﹐融為一體﹐且格調清遠﹐耐人回味。詞存五十首﹐多辭句清麗﹐思致妍密。文存十余篇﹐《舜琴歌南風問》最受稱道。有t舒們堂詩文存》三卷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份《東都事略》卷九八、《宋史》卷三二九。 劉事世(104─1113)   宋學者、詩人。字仲馮。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劉敞子。中進士第。神宗熙寧三年(1081)以太子中允居樞密院吏房﹐加集賢校理。哲宗元枯七年(1092)﹐拜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章停當國﹐乞免去。紹聖元年(1094)﹐以端明殿學士知成德軍﹐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紹聖末崇寧初曾兩度遭貶﹐以赦得歸。終端明殿學士。其文詞雅贍﹐最精《漢書》﹐與父敞及叔地齊名﹐世稱“三劉”。著有《自省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一九。 鄭俠(1041一1119)   宋詩人、散文家。字介夫﹐號大慶居士﹐又號一拂居士。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調光州司法參軍。秩滿入京﹐監安上門。熙寧七年(1074)﹐繪《流民圖》﹐並奏稱新法“控克不道”。呂惠卿執政﹐又繪《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業圖跡》指斥﹐被編管汀州﹐徒英州。哲宗立﹐為泉州教授。元楚摹軝O18蕁﹔兆諏Ⅲ□食梗□垂使佟P□治□痹撞嘆┤□幔□喲思揖硬桓闖觥J□嬖家話偈祝□蠖嗍閾炊允閉□睦□□S牽□硐殖霾患潑□□□樅璨瘓□慕誆□□紜豆漚恍小貳Ⅰ兜樂屑□運髑N□□□思□砬□摺貳Ⅰ洞握藕汗□曰場返取M跏顆簿右茁肌煩破涫□詘拙右住15勱賈□洹﹗壩寫紊健6□爸□紓□壞靡緣斃懈竦髀芍□薄N拇姘儆嗥□□渡匣實□坌路n□髏褳際琛貳Ⅰ渡暇9□欏返齲□□孕路u錐耍□致鬯湮幢毓□剩□□鉤俠諑洌□誦□亂舛澂慌□漚邢□S小段魈良□肥□澩□饋I□絞錄<□噸9□怪久□貳Ⅰ洞笄煬郵看□罰n□□段魈良□肪硪籓)、《宋史》卷三二一。 孔武仲(約1042──1098)   宋文學家、學者。孔文仲弟。字常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作新淡(今江西新幹)人。仁宗嘉袪八年(1063)進土。調敦城主簿﹐遷國子直講。哲宗元袪間歷國子司業﹐嘗論科舉之弊﹐低王安石學﹐請復詩賦。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請經策。累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徽宗崇寧元年(1102)﹐坐元枯黨﹐奪職。居他州卒。其詩清新明麗﹐想像奇特。佳作有《鄂州》、《過洞庭》、《張秉叔出紫雲回鑾圖以示坐客因為賦之》等。有《宗伯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格(東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四。 陸佃(042─1102)   宋文字學家、文學家。字農師﹐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遊祖父。神宗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甲科﹐授蔡州推官﹐召補國子監直講。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哲宗立﹐累知穎州、鄧州、江寧府、泰州、海州等。徽宗即位﹐召為禮部侍郎﹐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轉左丞。每欲搖用元佑人才﹐為讒者所低﹐遂罷為中大夫﹐知毫州﹐赴任數月卒。精於禮、名家之說。其《埠雅》為研究文字學之重要典籍。其詩以七言近體見長。著有《陶山集》等傳世。生平事跡見宋王偶《東都事略》卷九七、《宋史》卷三四三。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