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十) 吳嘉賓(803一1864)   近代詩文家。字子序。江西南豐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條陳海疆事宜﹐與湯鵬同見嘉納。後因事滴戍﹐越四年釋回。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賞內閣中書﹐加侍讀銜。後戰死於南豐。其學宗王陽明﹐與倭仁、曾國藩等相交。學文於梅曾亮﹐得桐城派義法。其文“博厚而密﹐深簡而遠﹐研究精詳﹐古意融會﹐神閒心據﹐務求其至詣”﹐其詩“思致甚幽﹐氣勢甚豪﹐鐵崎磊落﹐兀傲堅硬﹐不摹仿古人﹐亦不隨逐時人”(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求自得之室文鈔》、《尚綱廬詩存》及《造經說》六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七、《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林昌彝(1803─1876)   近代詩人、詩論家。字意常﹐又字蘿溪﹐別號球記山人、茶望、五虎山人等。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林則徐族弟。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試禮部不遇﹐乃遍遊大江南北﹐廣交知名之士如魏源、姚公、朱流、湯鵬、張際亮、王韜等。曾著《平夷十六策》、《破逆志》等﹐以伸抗英之志。咸豐三年(1853)﹐進呈所著《三禮通釋》﹐賜官教授﹐司教福建建寧、邵武二府﹐不久離職歸鄉。後為廣東巡撫郭嵩意延聘入府課子﹐又為廉州知府戴維辰延為海門書院山長。林則徐謂其詩“感慨時務﹐蘊抱宏深”﹐“風骨沉雄﹐情韻凄婉﹐天資學問兩者具備”(《衣滁山房詩集評贈》)。所著《射鷹樓詩話》﹐以“射鷹”諧音“射英”﹐錄鴉片戰爭前後詩壇文獻﹐以示愛國抗英志向。一生所著﹐除治經之作近十九種外﹐另有《海天琴思錄》、《敦舊集》、《詩人存知詩錄》(後兩種未刊)及《衣滁山房詩集》、《小石渠閣文集》﹐今人輯有《林昌彝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黎兆勛(1804─1864)   近代詩人。字伯庸﹐號檬村﹐又號調門居士。貴州遵義人。黎河子。諸生。官隨州州判。幼慧﹐九歲即能作五、七字詩﹐戲贈同輩。長與鄭珍同學﹐貫穿博洽﹐縱才力為詩﹐遊楚之後﹐功力益進。《晚晴像詩匯》謂其“選詞雋穎﹐擺脫幾近﹐以蒼老之筆﹐運深沉之思”﹐“薄宦羈旅﹐抑鬱不平﹐而必出以蘊藉﹐與子尹詩從入不同﹐成就無異”﹐評價過高。著有《侍雪堂詩》、《差煙亭詞》。生平事跡見《晚晴答詩匯》卷一四八、黎庶昌《從兄伯庸先生墓表》。 蘇廷魁(180─1878)   近代詩人。字度堂﹐一字德輔。廣東高要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給事中、河南開歸陳許道、河南布政使、東河河道總督。為諫官時﹐伉直敢言﹐與陳慶鈞、朱流齊名﹐號“三諫臣”。咸豐八年(1858)曾組織團練抗擊英軍。余事為詩﹐能反映民疾。彭泰來序其詩稱“抑而按之﹐聲聲見心。悲欣往來﹐旁觸遠覽。時有所慨﹐隱系政俗”﹐《晚晴移詩匯》亦稱其詩“葩敷藻耀”。著有《守柔齋詩鈔》、《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七八、《晚晴感詩匯》卷一三八。 汪土蜂(1804─1889)   近代詩人、學者。字振庵﹐別字梅村。江蘇江寧人。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晚援國子監助教銜。從胡培軍、任泰遊﹐與楊大精同精《三禮》﹐號稱“汪楊”。學承宋代楊氏、元代敖氏及清代程瑤田、張惠言諸家。又擅輿地之學﹐究心於《水經注》。咸豐、同治間曾為胡林翼聘人幕府。晚居家不出﹐以讀書種花自娛。陳行稱其“作詩幾無一字無來歷。然理窟甚深﹐興趣稍遠﹐但求妥帖排冥者﹐幾於美不勝收”(《近代詩鈔》)。著有《汪梅村先生集》、《南北史補志》、《水經注圖》﹐續纂《江寧府志B、《同治上江兩縣志》。生平事跡見《儒林傳稿‧汪士擇傳》(《續碑傳集》卷七四)。 張穆(1805─1849)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誦風﹐一字碩州、石洲﹐號息齋﹐初名流遏。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一年(1831)優貢。候選知縣。深於經史輿地之學。善屬文﹐程思澤見之﹐嘆為東漢崔駟、蔡目之匹。《晚晴容詩匯》稱其詩文“雄深奇肆”﹐“真氣盤鬱﹐能自寫其性情”。著有《自齋集》、《蒙古遊牧記》、《魏延昌地形志》、《顧亭林年譜》、《閻百詩年譜》。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三、程鴻詔《張先生4。傳》。 百保(﹖一1861)   近代女詩人。薩古達氏﹐字友蘭。滿洲旗人。瓜爾佳延柞妻。出嫁未及一年﹐其夫病逝﹐撫養遺腹子成人。其子核趾為金行嚴道﹐署布政使﹐迎之居杭州。太平軍起﹐城破﹐投官署後園地死。歿後﹐去香女史為刊其詩。工琴棋書畫﹐尤好詩詞。著有《冷紅軒詩集》、《冷紅軒詞》。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八六。 鄒漢勛(1805─1854)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叔績。湖南新化人。咸豐元年(1851)舉人。與太平軍作戰有功﹐以同知候補直隸州。早承庭訓﹐治經學﹐尤深於音韻之學﹐為鄧顯鶴所知﹐招至寧鄉學舍。會試落第﹐訪魏源於高郵﹐研討學問。會太平軍攻佔南京﹐間道歸長沙﹐向曾國藩獻援、堵、守並用之策﹐為曾所采納。又助江忠源守廬州﹐戰死。詩文為其余事。著有《學藝齋文集》、《詩集》、《讀書偶識》、《廣韻表》、《五韻論》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六。 李文瀚(1805─1856)   近代戲曲作家。字雲生﹐號蓮肪﹐別署切鏡詞人。安徽宣城(今宣州)人。道光八年(1828)舉人。歷官長安知縣﹐潮州直隸州知州﹐嘉定、彝州知府﹐捐道員。心儀林則徐﹐多唱和之作﹐又與馮桂芬相交。性耽度曲﹐詞律細而嚴。著有《胭脂易》、《紫荊花》、《銀漢搓》、《鳳飛樓》等傳奇﹐另有《味塵軒詩集》、文集)、《詞集》、《治歧撮要》、《守嘉州紀要》。生平事跡見《光緒歧山縣志》卷五、《光緒宣城縣志》卷一五、馮桂芬《李雲生墓志銘》。 張全4(1805─1860)   近代詩人。字良市﹐號海門﹐初名敦翟。浙江平湖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侍講。少負才望﹐既入翰林院﹐以振興文教為己任。及視學湘中﹐品第高下﹐士論翁然。有以詩文求審定者﹐即為評議﹐並指授法度。詩詞書畫皆工。著有《躬厚堂詩錄》、《線路山館詞錄》。生平事跡見《兩浙輔軒續錄》卷三八、《清畫家詩史》辛上、《國朝書人輯略》卷九。 魯一同(1805─1863)   近代文學家。字蘭岑﹐一字通甫。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屢赴禮部試﹐不售。早歲師事潘德輿﹐精通經史﹐旁及百家。林則徐、江忠源、曾國藩重其才﹐先後欲延致幕府﹐以親老未赴。當時以古文家而兼詩人之雄﹐朱流以外首推之。其持論以為“凡文章之道﹐貴於外鬧而中實﹐中實由於積理﹐理充而緯以實事﹐則光彩日新”(周韶音《通甫詩存跋》引)。所作能實踐其言。其文“有經世綜物之意”﹐“閻肆而謹嚴﹐演退而峻峭ㄐ慼潯|創鎩保□笆兌榫□恕保□跎□盡鍛╔俏難□ㄔ純肌罰□J□裙□□偶柿良□涔鷗櫳校□砸暈□患啊@畬讓□鄣攔餳涫□耍□哉偶柿戀齲□嗨□宦□□┬砸煌□□□淥怠捌□笮劾□□闖杉遙□木兌嘍轡椿□保□□治狡洹昂頻粗□疲□覽炊勞□□蛭□□χ□□印保□按□□□矗□愕筆□貳保a對驕□檬□啊罰□V□小鍛□俠喔濉貳Ⅰ鍛uκ□妗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肆□Ⅰ肚迨妨寫□肪砥呷□10飫□鎩堵懲uΥ□貳8蘭蛻小堵懲uο壬□□貳? 姚經(1805─1864)   近代文學家、畫家。字梅伯﹐一作某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浙江鎮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舉人﹐屢應進士試不售﹐由謄錄即選知縣﹐未赴﹐以著作教授終身。與定海厲志、慈溪葉元階交﹐結枕湖詩社於寧波。學識該博﹐著作繁多。於經史、地理、釋道、戲曲、小說無不探究。尤長於詩﹐風格奇肆林麗﹐熔杜甫、李白、李賀、白居易、李商隱於一爐。於清人深受黎簡影響﹐而才氣雄放勝於黎。身經鴉片戰爭﹐有不少紀事感時之作﹐悲憤激越﹐足稱詩史。又有很多反映社會現實、描繪歌舞藝術和刻畫山水的名作﹐長篇有時能吸取民歌之長。程恩澤稱其“處境愁鬱﹐故旨合風騷﹔拓胸闊大﹐故辭無庸淺”(《復莊詩問題識》)。潘德輿稱其“生峭幽異﹐調絕流輩”(同L)。譚獻稱為浙東巨匠。亦能詞﹐錘煉婉約﹐辭藻華美﹐繼承浙派宗法姜費、張炎的傳統﹐後期所作﹐涉及鴉片戰爭。於小說﹐著有《讀紅樓夢綱領》﹐曾評點《紅樓夢》。於戲曲﹐著有《今樂考証》﹐編有《今樂府選》﹐並曾自撰傳奇《退紅衫》(未刊)。於鄉邦文獻﹐編《蚊川詩系》。尤工畫﹐人物梅花最著名。詩詞文有《復莊詩問》、《疏影樓詞》、《復莊驕儷文榷》。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徐時棟《姚梅伯傳》、蔣敦復《姚君墓志銘》、董沛《姚復莊先生墓表》。 黃少清(1805一1864)   近代文學家c原名憲清﹐字韻甫﹐又字韻珊﹐號吟香肪主人。浙江海鹽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以實錄館謄錄用湖北知縣﹐以病不赴任。家居﹐築拙宜國、硯園﹐改尊晴雲閣為傳晴樓﹐賦詩度曲﹐栽花種竹﹐時與知交筋詠其中。太平軍起﹐乃間關避往湖北就官﹐權宜都知縣﹐調任鬆滋﹐有政聲﹐未幾卒。詩詞曲驕文兼擅﹐張鳴坷謂其詩“沉雄綿麗﹐雅近玉彬’(《寒鬆閣談藝瑣錄》)﹐張炳望謂其詞“聯綿曠逸﹐衷感頑艷”(《倚晴詩余序》)﹐吳梅謂其戲曲學湯顯祖﹐“《帝女花》、《桃溪雪》自是上乘﹐惟其詞和麗柔靡﹐去古益遠”(《顧曲座談》)。其創作中反映鴉片戰爭之詩篇為其精華所在。著有《倚晴樓詩集》、《詩余》﹐另雜劇《鴛鴦鏡》、《凌波影》﹐傳奇《茂陵弦》、《帝女花》、《鵲鴿原》、《桃溪雪》、《居官鑒》﹐合為《倚晴樓七種曲》﹐編有《國朝詞綜續編》、《吳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光緒海鹽縣志》卷一六、《情畫家詩史》庚下。 吳敏樹(805一1873)   近代詩文家。字本深﹐號南屏﹐又號樂生翁、拌湖漁要。湖南巴陵(今岳陽)人。道光十Th年(1832)舉人。官倒陽訓導。嘗客京師﹐與梅曾亮、朱傳、邵須履、王拯、孫衣言、曾國藩等切磋古文、經學。詩文受桐城派影響﹐推尊方苞﹐然於劉大用、姚湧皆致不滿﹐亦不願列名桐城派﹐曾國藩視為畏友。其論文大旨見於《與歐陽被岑書》。文筆洗練﹐“詞高體潔”(王先謙《文集序》)﹐而紀遊小品尤佳。詩宗黃庭堅﹐“造句矜慎而味醇深”(杜貴揮《傳》)。著有《拌湖文錄》、《拌湖詩錄》、《拌湖詩話》及經學著作多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杜貴埠《吳先生傳》、郭嵩烹《吳君墓表》。 華長卿(805─1881)   近代學者、詩人。字枚宗﹐號梅莊﹐傍名長俄。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選開原訓導﹐以病告歸。以勤學善教﹐奉旨加國子監學正學錄銜。通小學﹐精研《說文解字》。潛心經史﹐頗多著述。有詩名﹐與邊浴禮、高繼歷稱“田南三才子”。其七古《禁煙行》淋漓慷慨﹐極為動人。著有《梅莊詩文鈔》、《詞鈔》、《說文形聲表》、《正字原》、《說雅》、《古本周易集注》、《尚書補閾》、《春秋三傳異同辨》、《兩晉十七國南北朝年表》、《唐宋陽秋》。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大清繳輔先哲傳》卷二六。 陳鐘祥(1806─1857後)   近代文學家。字息帆﹐號抑要﹐別署亭亭山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僑寓貴州貴築(今貴陽)。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歷官青神、綿竹、大邑知縣﹐招滄州、趙州知州。早年論詩最服用王土鎮神韻說﹐自師事吳嵩樑﹐乃遍究唐宋金元諸大家﹐尤得力於蘇武、陸遊。宗稷辰序其詩譽為“十盪十決﹐墨兵縱橫﹐五七律以才調勝﹐樂府最為人格。一二寄托之篇﹐尤關詩史”。尤工詞曲﹐所作散曲亦較多。著有《夏雨軒雜文》、《依隱齋詩鈔》、《鴻爪詞》、《哀絲豪竹詞》、《菊花詞》、《香草詞》、《集牡丹亭詞》﹐編有《趙州石刻錄》。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三五。 鄭珍(1806─1864)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子尹﹐晚號柴翁。貴州遵義人。道光五年(1825)拔貢﹐十七年舉人﹐官荔波訓導。與同省莫友芝齊名﹐時稱“鄭莫”。一生除曾遊湖南、雲南和入京會試旅途所經外﹐蹤跡常在本省。程恩澤督貴州學政時﹐出其門下。程教其為學必先識字﹐故經學詩文俱受程影響。經精《三禮》﹐深於《說文》﹐通聲韻訓估。詩學杜甫、韓癒、孟郊、黃庭堅之奧衍﹐兼白居易之平易﹐莫友芝序謂其“鬚ㄟQ□闢□芐苤□猓□□於俅歟□恢□食﹗薄3卵鼙晡□□擻朧□酥□□弦恢□□模□狡洹襖□叭慫□蠢□□常□慈慫□炎粗□矗□□藕□獃悄》露藕□保□雲漵牒紊芑□2羆蛟濉16□□□羆搖拔□饋11桃岳詞□乙槐渚幀薄﹕□茸□鍍萊簿□彩□□煩疲弧爸U渥咳淮蠹遙□□星逡淮□諉帷W莨劾□□□耍□□□潘棧僕猓□視心茉都鶯跗瀋險摺﹗繃浩舫□蛞暈□涫□餼誠琳□□還□□迨□□鑰曬壅摺S止□盼模□掏□樾虺破洹骯派□卵埽□舐嗜縵惹匾隕現鈄印12臣易辜頡17膠罕□嫖淖旨奧淼誆□鬥忪□恰分□簟保□罷嫫□□幔□敲參□犢□凸□芳已哉摺保□涫瞿附蹋□蠐幀盎鏽□林克普穡?11”﹐高培谷序謂其“謹嚴峭潔﹐不落宋以後體勢”。著有《巢經巢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鄭知同《子尹府君行狀》、黎庶昌《鄭征君墓表》、凌惕安《鄭於尹年譜》。 t以ie(1806──1884)   近代詩人。字春霆﹐一字鶴皋。湖北咸寧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官郎中、御史、給事中、侍讀學士、奉天府丞。咸豐初﹐官太常寺少卿﹐招左副都御史。太平軍至江蘇﹐自請與戰﹐有功﹐授刑部侍郎﹐幫辦江南軍務。坐失援、冒功﹐戍新疆﹐尋赦還。授陝西按察使﹐遷布政使﹐入為光祿寺卿。同治元年(1862)休致。主講江漢書院。著有《大學解》、《讀經傳雜記》、《雨香書屋詩鈔》﹐又與人合修《盛京通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二、《清史列傳》卷五三。 楊想建(1807一﹖)   近代詩人。字掌生﹐號爾園﹐別署蕊珠舊史。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官國子監學正。早學於學海堂。會試屢不中﹐遂流連於娛樂場﹐與藝人為伍。道光二十七年﹐以科場事獲罪遣戍。晚歸廣東﹐主講陽山書院。學識廣博﹐兼通天文、奧地、歷算、音律、掌故之學﹐所作詩文多寓身世不平之慨。著有《留香詩詞鈔》﹐另著有《辛壬癸甲錄》、《長安看花記》、《丁年玉筍志》、《夢華瑣簿》等﹐敘述道光時期京師梨園盛況。生平事跡見本集。 朱次商(1807─1882)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子襲﹐又字稚圭﹐號九江、浩虔。廣東南海(今廣州)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歷官孝義、襄陵知縣。以循吏見稱於時。治經術﹐為嶺南名儒。早見知於阮元、翁同價。其論學棍漢宋之見﹐倡導實學。以敦行孝弟、崇尚氣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為士人修行四要。康有為、簡朝亮等皆出其門下。其詩亦“蘊藉風流﹐不愧作者”(鄒啟柞《耕雲別墅詩話》)。著有《朱九江集》、《性學源流》、《蒙古聞見》、《晉乘》、《國朝逸民傳》、《五史實征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O、《清史列傳》卷七六、簡朝亮《朱九江先生傳》、纓望孫《朱次流傳》。 孔憲彝(808─1863)   近代詩人。字敘仲﹐號繡山﹐一作秀珊﹐又號韓齋。山東曲阜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官內閣侍讀。早隨父宦居長蘆﹐入梅花詩社﹐與名流唱和。後侍父僑寓鹽城﹐遊歷江淮間﹐交遊益眾﹐為陳文述等賞識。弱冠遊京師﹐朱方增閣學見其詩﹐擊節嘆賞﹐遂以女妻之。其詩“多得真性情”﹐“七絕尤衷感頑艷﹐令人讀之凄然欲絕”(符漠森《國朝正雅集》)﹐潘德輿以為“姚武功、杜司勛之間﹐可置一席”(同上引)。著有《對岳樓詩鈔》。另編有《睛裡孔氏詩鈔》﹐阮元以為“可備祖庭掌故”。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庚下、《國朝正雅集》。 蔣敦復(1808─1867)   近代文學家。原名爾愕﹐又名金和﹐字劍人﹐又字子文、純甫、克父、超存﹐號江東老劍﹐又號麗農山人。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諸生。喜放言談大略﹐嘗以策幹楊秀清﹐不見用﹐又上書清官吏﹐謀滅太平天國。曾與西人合作譯書﹐與王韜、李善蘭俱有重名於上海。道光H十年(1840)﹐因哄考得禍﹐削發為僧﹐自號鐵峰、妙塵。二十三年始還俗﹐更名敦復。其詩詞俱受龔自珍影響。黃人《論詩》詩評其詩雲﹕“驚才絕艷世誰知﹐推倒何論彼一時。五十年來殊色少﹐秋波臨會尚相思。”顧子山題詞評其詞雲﹕“凄厲動魄﹐芬芳竟體﹐得力在白雲(張炎)白石(姜壟)間。”著有《嘯古堂集》﹐含《芬陀利室詞》、《芬陀利室詞話》。另有《嘯古堂詩話》及《英志》、《兵鑒》、《表鏡》等。生平事跡見聯固《蔣劍人先生年譜》、野竹《寶山蔣劍人先生年表》及其自著《麗農山人事實雜錄》。 4曾瑩(180─1878)   近代詩人、詞人。字申甫﹐號星齋。江蘇吳縣人。潘曾沂弟。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光祿寺卿、內閣學士、吏部侍郎﹐以父喪會官國籍。太平軍起﹐受命督辦江蘇團練﹐授工部左侍郎﹐以疾請歸。與兄曾沂、弟曾經並負時譽。精畫藝﹐善花卉山水。吳嘉拴謂其詩“選聲煉色﹐吐屬風流﹐學溫、李而去其濃重﹐效皮、陸而遺其或放”(陳融(園詩話)引)。黃轡清謂其詞“如曉霞媚樹﹐春水浮花﹐極幽艷盪漾之致”(《國朝詞綜續編》)。著有《小鷗波館詩鈔》、《文鈔》、《詞鈔》、《畫品》、《畫識》、《畫寄》、《墨緣小識》等。生平事跡見吳汝綸《前工部侍郎潘公神道碑》、俞極《吏部左侍郎潘公墓志銘》。 吳昆田(侶08一1882)   清詩人。原名大田﹐字雲圃﹐號稼軒。江蘇清河(今淮陰)人。道光十四年(183)舉人﹐宮內閣中書﹐揀發雲南知州﹐改刑部員外郎。辭官歸﹐主講奎文、崇實書院。太平軍興﹐組團練設防﹐為大吏所倚重。為潘德輿門人﹐又與魯一同共勵學﹐讀書為文﹐好沉思﹐不斤斤於文辭章句。著有《漱六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高延第《刑部員外郎吳君稼軒墓志銘》、黃雲鴿《吳稼軒墓表》。 張文虎(1808─1885)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蓋彪﹐一字嘯山﹐號天目山樵。江蘇南匯(今屬上海)人。貢生﹐官候選訓導。學問淵博﹐深於經學、小學﹐旁通樂律、中西數學。尤精校勘之學。曾為錢熙柞校刊《守山閣叢書》、《指海》、《珠叢別錄》﹐海內推善本。同治初﹐與李善蘭同客曾國藩幕中﹐主金陵書局校席十三年。晚主江陰南菩書院講席。其詩學宋﹐取法蘇武、黃庭堅。著有《覆瓶集》﹐內含《舒藝室詩存》、《索笑詞》、《隨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七三、纓堂孫《張先生墓志銘》。 陳立(侶09─1869)   近代學者、散文家。字卓人﹐號默齋﹐又號竹民。江蘇句容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二十四年補應殿試﹐選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升郎中﹐授曲靖知府﹐以道阻未到任。早隨父客揚州﹐從梅植之學詩古文辭﹐從凌曙、劉文淇受經學、小學。尤深研《春秋公羊傳》﹐積三十年之力撰成《公羊義疏》﹐人服其精詳。為文講求義法﹐“淵雅典碩﹐不尚空言”(《清史列傳》)。另著有《白虎通疏証》、《句溪雜著》、《爾雅舊注》、《說文諧聲革生述》。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三、《清史列傳》卷六九、劉恭冕《陳君墓志銘》。 馮桂芬(1809一1874)   近代散文家、思想家。字林一﹐號景亭﹐又號鄧尉山人。江蘇吳縣人。道光二十年(1840)進士。官右春坊右中允。曾師事林則徐。受西學影響﹐重經世致用之術。主張改良政治﹐取法歐美﹐富國強兵。對近代洋務派、改良派均有啟發影響。李鴻章尤器重之﹐常以郡縣利病諸政事就咨。論文不取桐城“義法”之說﹐主張“稱心而言”﹐文筆通暢﹐見解卓特。尤精數學﹐見稱於時。其《校部廬抗議》四十篇﹐於經國之事﹐指陳謝切﹐為時代先覺。另著有《顯志堂集》、《兩淮鹽法志》、《西算新法直解》等﹐主編《蘇州府志》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左宗棠《中允馮君景庭家傳》。 余治(1809─1874)   近代戲曲作家。字翼廷﹐號蓮村、晦齋、寄雲山人﹐晚署木鋒先生﹐門人私溢孝惠。江蘇無錫人。早肄業於江陰縣暨陽書院。五應鄉試不中。咸豐八年(185)由附生保舉訓導﹐同治五年(1866)充廣方言館監督。好戲曲創作﹐作品甚多。內容多為勸人行善﹐宣揚忠孝節義。曾組織童伶戲班。主要作品有《後勸農》、《活佛閣》、《同胞案》、《義民記》、《海烈婦記》、《岳侯訓子》、《英雄譜》等。另著有《草小學齋集》、《得一錄》。生平事跡見吳師澄《余孝惠先生年譜》及俞礎所撰墓志銘、彭慰高所撰墓表。 何兆流(1809──1890)   近代詩文家。字通甫﹐號青耗。江蘇江寧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官杭嘉湖道、廣東鹽運使、浙江按察使。好讀書﹐心儀陸遊﹐自署“老學後庵”。罷官後﹐僑寓湖上﹐文酒流連﹐有洛社香英之目。《晚晴管詩匯》稱其詩“婉約清新﹐想見承平風調”。著有《老學後庵文集》、《心庵詩存》、《心庵詞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四一、《晚晴管詩匯》卷一四七。 楊彝珍(809─1899)   近代詩文家。字湘函﹐一字性農。湖南武陵(今常德)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重宴鹿鳴﹐賞四品卿。宗陸王之學﹐與曾國藩、左宗棠相往還﹐又與湯鵬、莫友芝、鄭珍、孫衣言等為友﹐尤與吳敏樹交契。論詩主性情﹐論文推重方苞。陳融稱其“所為詩文﹐卓然可存”(《顧園詩話》)。著有《移芝室合隼》。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洪良品《移芝室九十壽序》。 邵毯展(1810一1861)   近代詩文家。字位西﹐號半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歷官內閣中書、刑部員外郎﹐入值軍機處。性伉直﹐常指斥人過﹐以此為人所忌﹐終致落職。後太平軍攻破杭州﹐死之。其學宗程、朱﹐於近儒則推李光地、方苞﹐罷歸後乃研治經籍﹐兼采漢學家言。在京與梅曾亮、朱次流等交遊﹐尤與曾國藩交契。文宗桐城派﹐曾國藩謂為“奧美盤折”(《墓志銘》)﹐詩則“出入蘇、黃﹐以典雅清奇為主”(《晚晴招待匯盯。著有《半巖廬遺著》、《半巖廬日記》、《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禮經通義》、《尚書通義》﹐其孫輯為《半巖廬所著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五、曾國藩《邵位西墓志銘》、徐銘《邵位西年譜》。 徐高(1810─1862)   近代學者、詩人。字彝舟﹐號亦才﹐別署敝帚齋主人。江蘇六合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招監察御史﹐出知福寧府﹐又調延平。卒於官。曾在鄉裡募壯了數千人組團練﹐與太平軍作戰。在福寧﹐日以振興文教為事﹐又募練水勇以御海盜﹐上疏極言重農桑、貴谷帛、禁淫侈之要。博通經史﹐曾著《小腆紀年》、《小腆紀傳》﹐敘南明及台灣鄭成功父子事﹐多采稗官之說﹐為後人所重。論詩謂袁枚為“輕薄體”﹐而喜白居易之“才調調超群”(《題隨園集》絕句)﹐觀此可見其詩格。他著有《未灰齋文集》、《詩抄》、《讀書雜釋》、《禮記匯解》、《說文引經考》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夏寅官《徐布傳》及自編《敝帚齋主人年譜》(其子徐承櫓、承祖注補)。 貝青喬(1810─1863)   近代詩人。字子木﹐號無咎﹐一號木居士。江蘇吳縣人。道光諸生。家貧遊幕為生。曾在林則徐屬下幫助賑災。鴉片戰爭期間入奕經軍中司文案﹐在浙東抗擊英軍﹐曾隻身入寧波探敵情。後又遊貴州、浙江、安徽等地。晚應直隸總督劉長佑之聘﹐車於旅次。在奕經幕府期間﹐耳聞目睹清軍種種腐敗現象﹐以諷刺筆法創作大型組詩《咄咄吟》七絕百首。早受詩法於朱緩﹐推眼蔣士檢、黃景仁、舒位三家。王韜評其詩﹖跌宕有奇氣﹐忠義激發﹐溢於言表﹐蓋瓣香老杜者”(《流懦雜志》)。著有《半行庵詩存稿》、《咄咄吟》。生平事跡見《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陳湮(1810─1882)   近代學者、詞人。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原籍江蘇上元(今南京)。道光十H年(1832)舉人﹐六應會試﹐不售﹐官廣東河源縣學訓導。道為晚清儒學大師﹐出漢學家程恩澤門下﹐淹通群籍﹐經學詞章以至天文、地理、樂律、算術、書法﹐無不精究﹐力排漢、宋門戶之見。先後主講學海堂及菊坡精舍﹐文廷式、沈曾植等近代著名學者、詩人、詞人﹐都曾向之請益。古文驕體詩詞俱工﹐曾問詩學於張維屏。詞尤特異。曾手批張炎《山中白雲詞》﹐並翻姜變《暗香》、疏影》二曲譜﹐可見其宗尚。譚獻《筐中詞》稱其“填詞朗詣﹐洋洋乎會於風雅﹐乃使級靡、奮厲兩宗﹐廢然知反”。朱祖謀稱為雅音。學術著作有《漢儒通義》、《東塾讀書記》、《聲律通考》、《切韻考》等﹐別集有《東塾集》、公區江南館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六九、《清史稿》卷四八二、汪宗衍《陳東塾先生年譜》。 潘曾級(侶們一化83)   近代詩人。字級庭﹐初名曾鑒。江蘇吳縣人。潘祖蔭父。潘曾沂、曾瑩弟。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考授內閣中書﹐官至內閣侍讀﹐贈三品卿銜﹐以父前大學士潘世恩年高久致仕﹐遂引疾乞歸養。父喪服除﹐不復仕。後以子祖蔭貴﹐就養京師﹐優遊文史﹐宏獎後進﹐布衣蕭然﹐無異寒素。老病杜門﹐獨與李慈銘相往還。符在森《國朝正雅集》稱其詩“清麗有則﹐無貴介氣”﹐又引阮元語謂其諸作“皆抒發性靈﹐意存忠厚”﹐“能力持乎風雅”。著有《陵蘭書屋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二六及其自訂《級庭先生年譜》。 許光治(1811─1855)   近代散曲家、書法家。字文盛﹐又字龍華﹐號羹梅﹐又號穗嫣。浙江海寧人。廉貢生。弱冠後以授徒為生﹐未入仕。少穎悟﹐從兄光清學﹐旁涉藝事﹐舉凡書畫篆刻﹐以至音樂、醫藥﹐無不通曉。好讀《說文》﹐所作篆隸具有法度﹐於金石款識辨釋尤精。所作散曲﹐宗張可久、喬吉﹐風格清雅空靈。著有詞、散曲合集《江山風月譜》及《放吟》、《聲畫詩》、《紅回香館驕散體文》等。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庚下、杜貴埠《許文盛家傳》、管庭芬《許光治事略》。 葉名淬(1811─1859)   近代詩人。字潤臣﹐又字瀚源。湖北漢陽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官內閣中書﹐遷侍讀﹐改浙江候補道。博學好古﹐致力於經學﹐通《易》、《爾雅》。尤工詩。居京師﹐閉門讀書﹐苦吟不輟。與潘德輿交十年﹐頗受其影響。好作山水遊﹐見聞發之以詩。一時名士如湯鵬、王柏心、陳文述、姚裡、張際亮皆與交遊。後因兄名操事﹐詫滌不得志。符演森稱“統觀其詩﹐以真樸之性一發其胸中所欲言”﹐“或謂潤臣詩﹐托體陶韋﹐然潤臣自有真詩”(《國朝正雅集》)。著有《敦夙好齋詩編》、《橋西雜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朱傳《葉中憲君傳》、張星鑒《懷舊記》。 劉書年(1811一1861)   近代詩人。字竹史﹐號仙石。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貴陽遺缺知府﹐尋補安順﹐移知貴陽﹐敘功以道員記名。出曾國藩門下﹐與鄭晙Ꜳ0□閻□冉緩瘛K亮τ誥□沸⊙□□硐倉巍度□瘛貳O參□□□裙□剩□胖□闖破洹襖嗄纖文□咚□□保a賭貢□罰□V□小兜永男□□□貳Ⅰ洞什懈濉貳Ⅰ段牟懈濉貳Ⅰ對又闆貳Ⅰ肚□腥佔恰貳Ⅰ豆槌倘佔恰貳Ⅰ讀豕笱羲稻□懈濉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擰Ⅰ洞笄宄焊ㄏ日艽□投□□17胖□礎豆笱□□□□蹙□貢□貳? 許來衡(1811─1869)   近代文學家。字海秋﹐初名餛。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寓居揚州。咸豐二年(1852)進士﹐選庶吉士﹐授內閣中書﹐遷起居注主事。淡於仕進﹐負氣伉爽﹐有不可一世之概﹐獨心契魯一同等數人。謝章挺稱“近日古文﹐自梅伯言之後﹐眾推上元許海秋﹐其文夷猶自得﹐不為桐城末派所困”(《賭棋山莊詞語續編》)﹐府志又謂其文“不主故常﹐而大致勁暢﹐與魏叔子(撂)為近”。陳作霖謂其“詩亦林麗﹐與文並工”(《可園詩話》)﹐冒廣生謂其詞“別有懷抱﹐雖稍近粗率﹐亦近詞一大家”(《小山吾亭詞話》)。著有《玉井山館集》﹐附《西行日記》﹐另著有《玉井山館筆記》。生平事跡見(傳集補)卷─一所錄《江寧府志‧許宗衡傳》。 莫友芝門811─1871)   近代文學家、學者。字子倔﹐號邵亭﹐晚號阿裡。貴州獨山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後屢應進士試不售﹐以知縣選官。歷遊胡林翼、曾國藩幕﹐往來大江南北﹐在曾幕時間尤久。與鄭珍同出程恩澤之門﹐同為考據、詞章之學﹐世稱“鄭莫”。通小學﹐精版本目錄﹐善書法篆刻。為文奧衍﹐亦有揭露時弊之作。詩學黃庭堅、陳師道﹐不尚流美﹐工力與鄭珍略相伯仲﹐部分作品﹐有現實內容﹐尤多金石古籍題識之作。與鄭詩同為學人之詩一路﹐但深摯獨創處不及鄭。譚獻稱其“樸屬微至﹐學杜老﹐境乃近元次山﹐真雲山韶波音也”(《復堂日記》)。著有《黔詩紀略》、《邵亭知見傳本書目》、《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等。詩文有《邵亭遺文》、《邵亭詩鈔》、《邵亭遺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六九、黎庶昌《莫征君別傳》、張裕到《莫子倔墓志銘》。 曾國客(1811─1872)   近代政治家、文學家。字滌生﹐號伯涵﹐又號求曬齋主人。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歷官檢討、侍讀、內閣學士﹐禮、兵等部侍郎﹐太常專卿、湖北巡撫、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封一等毅勇侯。卒贈太傅﹐溢文正。以組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得清廷重用。治學兼宗漢、宋﹐注意禮制經世。詩文兼工﹐古文繼桐城派之後﹐加以擴展﹐溯源經史﹐奇偶互用﹐別行為湘鄉派。選編《經史百家雜鈔》、《古文四象》以樹立宗旨﹐並於文章日記家書中闡述其說。吳汝綸、張裕到、黎庶昌、薛福成稱四大弟子﹐傳其衣砵。詩亦受桐城派姚鋼提倡黃庭堅詩的影響﹐宗法江西派﹐又欲熔李商隱詩於一爐。總歸宿在於杜、韓。選編《十八家詩鈔》建旗幟﹐倡“機神”之說﹐發詩論家所未發。位高徒眾﹐為晚清宋詩派的先行者。陳衍稱其“五言古參學左太沖、鮑明遠﹐七言古全步趨山谷”(《近代詩抄》)。但其學古﹐暖徑未化﹐且時有礦悍之病。詩文有《曾文正公詩文集》﹐另有家書、奏稿、日記等﹐收入《曾文正公全集》中。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五、《清史稿》卷四O五、吳汝綸《曾文正公神道碑》、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杜就田《曾文正公年譜》。 方玉潤(811─1883)   近代詩人。字友石﹐一作黝石﹐號鴻蒙子。雲南寶寧(今廣南)人。道光諸生。官隴州同知﹐曾入曾國藩幕。為人有湖海豪氣。著《詩經原始》﹐研究《詩經》注意闡發詩篇之文學意義﹐頗有特色。自為詩如《擬新樂府》十九章﹐能反映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時期社會現實。祝鴻儀跋其集稱“其古體氣骨道勁﹐如龍幡蛇走。其近體如古梅著花﹐格韻皆雅。而又善陳時事﹐恍如遊少陵之室。至小詩中亦多青蓮飄逸﹐右丞雅淡”。著有《鴻蒙室詩文鈔》、《詩經原始》。生平事跡見《晚晴感詩匯》卷一五一、《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顧文彬門811─1889)   近代詞人。字府如﹐號子山﹐晚號良庵。江蘇元和(今蘇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歷官刑部福建司主事、陝西司員外郎、福建司郎中﹐出為漢陽府知府、武昌鹽法道、浙江寧紹台道。究心刑律而外﹐詞學最深﹐尤長於集古。著有《靈巖樵唱》、《今雨吟》、《小橫吹剩譜》、《等花醉吟》、《蝶板新聲》、《瞧巢碎語》、《百袖琴音》、《跨鶴吹笛譜》又《續譜》﹐總名《眉綠樓詞》。生平事跡見王頌蔚《浙江寧紹台道顧公墓志銘》。 趙旭門812──1866)   近代詩人。字石知﹐又字曉峰。貴州桐樣人。諸生。官荔波教諭﹐遇苗民起事﹐死之﹐贈國子監學錄。留意鄉邑故事﹐輯有《桐望》。道光間鄭珍、莫友芝修《遵義府志》﹐土人掘得漢建安間石刻﹐鄭氏定為夷邑長盧豐碑﹐旭嘗有辨。鄭珍避太平軍至魁崖﹐常與之唱和。其詩頗得鄭珍、莫友芝二人推許﹐鄭雲﹕“曉峰日澤以古﹐發於聲音﹐又必出之以極思苦吟”﹐莫雲﹕“讀曉峰詩﹐其一往耿峭、不可磨滅之勁骨﹐猶當撐拄紙上﹐以得其為人。”(均見《晚晴管詩匯》所引)著有《播川詩抄》。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四八、《顏李師承記》卷二。 徐子各(1812─1876)   近代詩文家。字西叔﹐一字叔偉﹐號毅甫﹐又號南陽子。安徽合肥人。早歲師事姚瑩。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入京﹐與曾國藩、邵額辰、張穆等交遊。後客池州知府陳源究所。太平軍興﹐又先後居江忠源、曾國藩幕有年。居巢湖濱之龍泉山﹐自號龍泉老牧。同治五年(1866)揀選得知縣﹐不樂為吏﹐調和州學正。曾主講夏丘書院。博學﹐兼通醫卜相人之術﹐與朱景昭、王尚辰有“三怪”之目。兼工詩文﹐為文宏肆﹐才氣甚偉。詩與戴家磷、王尚辰被譚獻選為“合肥三家”。陳衍《近代詩鈔》謂“戴不如王﹐王不如徐﹐徐於文龍勝於詩”。姚瑩、魯一同、何紹基、孫鼎臣諸家俱加推崇。著有《敦良吉齋文存》、《詩存》。生平事跡見馬其和《龍泉老牧傳》、金天羽(皖志列傳搞)。 左宗棠門812─1885)   近代政治家、詩人。字季高。湖南湘陰人。道光十H年(1832)舉人﹐後屢試不第。太平天國軍興﹐由曾國藩保舉﹐特旨為四品京堂﹐率兵號“楚軍”﹐與太平軍作戰。歷官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協辦大學士。封格靖伯。光緒元年(1875)﹐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討伐阿古柏﹐收復失地。中、俄伊犁交涉中﹐主張“先之以談判﹐繼之以戰陣”。光緒七年﹐任軍機大臣﹐調兩江總督。後病歿福州﹐溢文襄。工待﹐陳衍《近代詩鈔》謂其“有扶風豪士之氣”。著有《左文襄公全集》﹐其中收詩集一卷。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一二、《清史列傳》卷五一、吳汝綸《左文襄公神道碑》、朱孔彰《左文襄公別傳》。 劉熙載(181─1881)   近代文學家、文論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籍崖子。江蘇興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國子監司業、廣東學政、左春坊左中允﹐引疾歸﹐遂不出﹐主上海龍門書院講席﹐歷十四年以終。其學自五經子史外﹐幾天文、算術、字學、韻學及佛道之書﹐無不通曉。治經不困於漢學宋學門戶之見。晚年撰《藝概》一書﹐分文、詩、賦、詞曲、書、經義六卷﹐論詩、文、詞流變及藝術手法﹐有不少深刻獨到、切心腹理之處。另著有《昨楫吽撰LⅠ豆磐┤槲菰□恰貳Ⅰ隊我趙及佟返齲□袢撕霞□□讀蹺踉□□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膉﹨o、《清史列傳》卷六七、俞秘《左春坊左中允劉君墓碑》。 江日幀(1813一18幻)   近代詞人。字剛木﹐號謝城﹐又號薪甫。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咸豐二年(1852)舉人。官會稽教諭。精於史學﹐又好研治數學﹐尤熟古今推步諸術。曾著《二十四史日月考》。生平好著述﹐以書籍朋友為性命﹐課徒所得﹐悉以購書。兼通倚聲之學﹐好填詞﹐張德流《詞征》稱其詞“如疏雨打窗﹐餡煙送響”。著有《荔牆詞》、《歷代長術輯要》附《古今推步諸術考》﹐輯有《烏程縣志》、《南行鎮志》﹐刊有《荔牆叢刻》。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造可寶《汪曰極傳》。 泰鋼業(813─1883)   近代詩文家。字應華﹐號滿如。江蘇無錫人。秦流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副貢。九歲而孤﹐母自教之。既長遊京師﹐所交皆名士。是時祁簡藻、曾國藩、梅曾亮、邵滋辰、朱場、龍啟瑞等在京治古文﹐以氣類相師友﹐油業常以所業遊其間。既好古文﹐不肯用力於八股﹐鄉試輒不中。年垂四十﹐入山東、安徽諸學政幕中﹐充史館謄錄﹐敘鹽大使﹐援例改浙江同知﹐積官至候補道﹐署兩浙鹽運使、金行嚴道。以疾乞歸﹐杭人聘主東城講舍。“其文沖夷淵礎”﹐“清真淵雅﹐一守秦流家法﹐詩則夷猶淡盪﹐於陶、韋為近”(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虹橋老屋遺稿》、《平浙紀略》、《浙江忠義錄》。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辛上、孫衣言《秦君浩如墓志銘》。 史夢蘭(813─1898)   近代詩人。字香崖﹐號硯農。直隸樂亭(今屬河北)人。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選朝城知縣﹐以母者不赴。咸豐十年(1860)﹐招鄉勇團練抗擊英、法入侵軍。事平﹐獎五品銜。曾國藩總督直隸﹐招龰憤鴟捸歎閞J賂囪憂氡嘈蕖兌蚋ㄍㄖ盡貳<也厥槭□蚓恚□瘸□謚問罰□誒□□慫□□醬ㄏ找□□巳韁剛啤K□鰲度□飯俅省肺□□省16僥鮮鉤頰□喙汗欏F涫□俺搴推雍瘢□耷崽儀粕敝□簟保a鍛砬縵朧□恪罰□J□耐猓□婀□榛□V□小抖□□槲菔□某□貳Ⅰ兜□擰罰□嚶小妒□貳貳Ⅰ隊榔絞□妗貳Ⅰ兌旌爬啾唷貳Ⅰ讀墑□啊返取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呷□Ⅰ洞笄宓□ㄏ日艽□肪磯□□? 黃鈞率   近代文學家。初名振均﹐字仲衡﹐又字宰平﹐號天河生﹐又號砵池山農。江蘇山陽(今淮安)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官奉賢訓導。遇太平天國起義﹐浪跡四方以避亂。中年喪偶﹐益格保不自聊。往來江淮間﹐遇有可紀可感之事﹐輒賦詩作筆記文以錄之。著有筆記《金壺七墨》﹐備見咸豐時江淮民眾受兵整之苦﹐抒悲歡離合之情﹐亦惻側動人。所記民風民俗﹐亦可補志乘之不足。其詩頗有杜甫詩史、白居易新樂府之神理﹐自雲﹕“戎馬俊淑﹐廢棄筆墨﹐不欲以腐儒酸態﹐貽俊傑笑也﹐惟語涉軍事者﹐錄存一二﹐以識一時蹤跡。”另著有《比王樓遺稿》及傳奇《十二紅火《呼夢麼》、《鴛鴦印》、《雙烈詞》。生平事跡見其《金壺七墨》及《光緒淮安府志倦二三、《民國續纂山陽縣志》卷一O。 戴鈞衡(1814一倍55)   近代詩文家。字存莊﹐號蓉洲。安徽桐城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舉人。師事同裡方東樹﹐自以生方苞、劉大化、姚潮之鄉﹐傳桐城派先正之法﹐責無旁貸﹐遂肆力為古文﹐又重訂方苞文集刊行之。壯年治經學﹐講用世之具。太平軍破桐城﹐鈞衡籌資結鄉勇﹐請援兵與之相抗﹐為袁甲三所推重。以激憤得疾嘔血卒。其“所為文﹐以才氣勝﹐其始尚才華﹐繼而好倫理及事之有關實用者﹐後遭喪亂﹐益喜為感時論事、表彰忠義節烈之文”(《清史列傳》)。其詩則“格調高逸﹐音節宏亮﹐跌宕縱橫﹐瓣香太白”(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味經山館詩文鈔》、《書傳補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方宗誠《戴存莊權後志》。 龍啟瑞(1814─1858)   近代詩文家。字翰臣﹐一字輯五﹐號妙香居士。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第一﹐歷官湖北學政﹐通政司副使﹐江西學政、布政使。早與同鄉呂橫、朱符、王錫振致力於古文﹐後師事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又交劉傳瑩﹐切或經義﹐講論音韻。居官頗有建樹。亦工詩﹐符漠森選其詩人《國朝正雅集》﹐稱其“奇才妙筆﹐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一以真意別切寫之”﹐“有雄渾者﹐有婉麗者﹐莫名一格﹐尤在寄旨遙深﹐詩外有事﹐關心民物﹐得古采風之遺”。著有《烷月山房詩集》、《經德堂文集》、《古韻通說》、《爾雅經注集証》。生平事跡見《清史槁》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纓壟孫《龍啟瑞傳》。 承齡(1814─1865)   近代詞人。裕瑚魯氏﹐字子久﹐又字尊生。滿洲鑲黃旗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至貴州按察使。出守黔中﹐與莫友芝兄弟交最契。黎庶昌時方落魄﹐贈詩慰藉﹐期許甚厚﹐人以為有古人愛士之風。其詞頗有名﹐張之洞著《書目答問》﹐錄清代詞人僅六家﹐內滿洲詞人二家﹐其一為納蘭性德﹐其二即承齡。《晚晴移詩匯》謂其“詞固可與客若並傳﹐詩亦清新雅健”。張德流《詞征》評之為“如就駕鑾儀﹐矜栗諫峙”。著有《大小雅堂詩集》、《冰蠶詞》(一名《大小雅堂詩余》)。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三九、《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馮志沂(1814──1867)   近代詩人。字述仲﹐號魯)﹔﹔。山西代州(今代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歷官刑部主事、郎中﹐廬州知府﹐鳳穎六泅道﹐安徽按察使。為曾國藩所器重。政事之余﹐以吟詠為樂。其“詩境逼近中晚唐音”(戴文選《吟林綴語》)。著有《微尚齋詩文集》、《酉輸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徐時棟(1814─1873)   近代詩人。字定宇﹐又字同叔﹐號柳泉。浙江都縣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入貨為內閣中書。自其少時﹐即有志著述﹐兩試禮部不遇﹐即家居讀書不復出。為全祖望再傳弟子﹐治經有心得﹐不輕依傍漢、宋學之門牆﹐所纂《郭縣志》﹐搜集詳贍﹐考訂精審﹐為方志中上乘之作。其文“宏深雅健”﹐論者以為能兼義理、考証之長﹐“中立乎方(苞)、張(惠言)之間蓋庶幾矣”(董沛《墓表》)。其詩《晚晴想詩匯》以為“道健不懈而及於古﹐新樂府尤擅場﹐所詠多關軍中吏事﹐有資勸懲”。亦工詞﹐近蘇武、辛棄疾。著有《煙嶼樓集》、《北宋譜疏証》、《言行記》、《思舊記》等。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四七、董沛《徐先生墓表》。 周壽昌(1814─1884)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應市﹐又字符農﹐晚號自庵。湖南長沙人。道光。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典試順天。歷官侍講、侍讀、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詹事、署戶部侍郎、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以疾告歸。嗜《漢書》﹐著《漢書補注》。兼治他史﹐著《後漢注補正》、《三國志証遺》。《晚晴想詩匯》謂其“少年喜為驕儷之文﹐自謂學二《雅》之雋博﹐而去其纖辟﹐求閉齋(曾國藩)極推其能。填詞尤工小令﹐散文亦有義法”﹐“余事為詩﹐奄有眾妙﹐要以義山、劍南為歸。晚遭困春﹐益造平淡”。張德流《詞征》稱其詞“如枯荷得而﹐點滴分明”。著作除上述外﹐有《思益堂集》、《思益堂日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周禮昌《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周公存農府君行狀》。 蘭拯(1815─1876)   近代文學家。初名錫振﹐字定甫﹐一字少和﹐號少鶴。廣西馬平(今柳江)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歷官戶部主事、郎中﹐軍機章京﹐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通政司通政使﹐署左副都御史。為桐城派古文家兼詩人﹐師事梅曾亮﹐“其為文淬厲精潔﹐雄直有氣﹐而出以平夷纖徐”﹐“真摯質樸﹐……多取法歸有光”(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詩宗法杜甫、韓癒﹐守桐城詩派家法﹐與朱傳同為廣西名家﹐多有關國事之作﹐祁南藻、林昌彝俱推許之。亦工詞﹐開清末廣百詞派王鵬運、況周頤先聲。著有《龍壁山房集》、《茂陵秋雨詞》、《瘦春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二三、《清史列傳》卷七三。 杜文瀾(1815─1881)   近代詞人。字小肪。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少孤露﹐從舅話氏居﹐兼習法律。久之﹐出佐襄陽府﹐以善定獄享名。旋入貨為縣丞﹐改兩淮鹽運分司運判﹐未赴﹐從湖廣總督裕泰征李況發。事平﹐補海州分司運判﹐改補通州﹐署東台知縣﹐累遷同知、直隸州知府﹐以道員用﹐加鹽運使銜。同治初﹐江南太平軍平﹐加布政使銜﹐歷署江蘇布政使、江蘇按察使、江安糧道、蘇鬆太道、常鎮通海道。為人所劾﹐免官。曾校刊周密、吳文英詞。李肇稱其詞“風流艷發﹐擔病捶聲”﹐“大不遺細﹐音不害情”(《采香詞序》)。著有《采香詞》、《鼓園同話》、《曼陀羅閣瑣記》、《平定粵寇紀略》、《萬紅友詞律校勘記》。生平事跡見俞秘《江蘇候補道杜君墓志銘》。 端木深(1815─1887)   近代詞人。字子疇。江蘇江寧人。道光間優貢﹐錄用知縣﹐未謁選。大學士祁離藻疏薦賢才﹐首列其名﹐授內閣中書。以母喪歸﹐廬居雨花台安隱寺。服閡﹐樸典籍﹐充會典館總纂﹐升侍讀﹐以疾開缺來及﹐歸卒。性甘冷僻﹐惡權貴人。少有詩才﹐弱齡作《梅花詩》﹐有“飽經霜雪無宰相﹐能返陽和亦大才”之句﹐為人傳誦。尤工詞﹐嘗與同好結聽鬆詞社。又與王鵬運酬唱﹐頗得王氏稱許。篤嗜南宋王沂孫﹐自稱其詞為“碧山之余唾”。著有《碧波詞》、《楚辭啟蒙》、《賦源》﹐編有《宋詞賞心錄》。生平事跡見陳作霖《端木侍讀傳》、《清名家詞》作者小傳。 方港頤門815─1889)   近代詩文家。字子箴﹐號夢園。安徽定遠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由翰林歷官台諫﹐又分為兩廣鹽運使、四川按察使。好作詩。初由清初王士填上溯白居易、陸遊﹐後又好杜甫、韓癒、蘇武。陳道序其詩稱“巨篇連章﹐橫翔而捷出”﹐“狹韻僻字﹐鑿險而經幽”﹐“雕刻窮纖微﹐理鋼中宮微”。著有《二知軒詩鈔》、《文存》。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許匯》卷一四五。 符洪森   近代詩人。原名燦﹐字南樵。江蘇江都人。約生於清嘉慶末﹐卒於同治初﹐年五十。咸豐元年(185)舉人。一生未仕﹐遍遊京師、齊、楚間﹐豪於飲﹐廣交遊﹐與姚瑩、張維屏、徐榮、朱傳等相往來。論詩主張“詩之真”﹐須不失“時之真”、“人之真”﹐反對拘古﹐崇尚率真。所作詩工於律句﹐盡發其胸中磊落之概。著有《寄鷗館詩錄》﹐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詩為《國朝正雅集》。生平事跡見《同治續纂揚州府志》卷一 孫衣言(1815─1894)   近代文學家。字克繩﹐又字助聞﹐號琴西﹐晚號選英、遜學老人。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選庶吉士。咸豐初授編修﹐入直南書房﹐耀侍講。出為安慶知府﹐尋以疾歸。後權鳳顏六泅道﹐擺安徽按察使﹐升江寧布政使﹐調湖北布政使﹐召為太僕寺卿﹐不久歸裡。為近代學者孫治讓之父﹐出祁簡藻、曾國藩之門。詩文並工。錢泰吉序稱其文“皆自成機標﹐無所依傍”﹐“碑版述事之文﹐尤似昌黎”。許宗衡跋稱其“氣直而筆曲﹐中間諫古簡厚者尤多”﹐“義理充足﹐根本盛大”。其詩五古上追漢、魏﹐七古宗黃庭堅。譚獻、符漠森、俞減、狄濱賢、陳衍俱加讚揚。著《永嘉學案》諸書﹐存鄉邦文獻。另著有《遜學齋詩文鈔》。生平事跡見姚永樸《孫太僕家傳》、孫延slJ《孫遜學公年譜》。 何武(1816一侶72)   近代詩人。字廉防﹐號悔余。江蘇江陰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歷官江西建昌、吉安知府。與曾國藩等多有唱和。所作題材廣泛﹐頗能反映社會動亂現實。《晚晴管詩匯》稱其“乃孫子滯、舒鐵雲之流亞”。詩文各體皆工﹐驕體尤為人傳誦。曾國藩頗加稱許﹐謂其“詩才軒舉﹐所著驕文、樂府皆有可觀”(《求問齋日記類鈔》)。著有《江風集》、《真氣集》、《文波集》、《我愧之集》、《桐焦集》、《侮余庵樂府》、《悔余庵文稿》、《悔余庵尺犢》。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辛上、《清詩紀事》道光朝卷。 劉蓉(1816─1873)   近代詩文家。字孟容﹐號霞仙。湖南湘鄉人。諸生。少負奇氣﹐不事科舉。與曾國藩相契﹐助其創辦團練﹐以功敘訓導﹐擺知縣﹐加同知銜。請假回籍。又入駱秉章幕府襄辦軍務﹐以知府選用。數陳方略剿太平軍﹐以功授四JI怖政使﹐遷陝西巡撫。以剿捻軍失利革職。陳衍(近代詩鈔)稱其“散文氣盛言宜﹐不斤斤於吞吐規仿﹐詩亦然﹐間工對仗”。著有《養晦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三一、《清史列傳》卷四九、郭嵩秦《劉公墓志銘》。 錢振倫(816─1879)   近代驕文家。原名福元﹐字楞仙。浙江歸安(今湖州)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二十四年充四川鄉試正考官﹐升國子監司業。淡於榮利﹐在官一絕奔竟。三十年了母憂國籍﹐終制不出。長期主講揚州梅花書院、淮陰崇實書院。工驕文﹐用唐法。書法趙孟傾﹐而出以勁挺。著有《示樸齋驕體文》、《示樸齋隨筆》、《鮑參軍集注》、《樊南文集補編箋注》等。生平事跡見《光緒常昭合志稿》卷四O、《民國續纂清河縣志》卷─一。 勒方約(1816─1880)   近代詞人。字悟九﹐號少仲。江西新建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起官刑部﹐積升至福建巡撫、河東河道總督。洞達玄理﹐人傳其能識前生。喜作書﹐嫌素流傳﹐光氣奕奕。政事文學﹐兼而有之﹐生平詩文不苟作﹐獨喜為詞。少壯時風流自賞﹐歌衫舞袖間﹐促節曼聲﹐篇成輒為同人所嘆賞。記宋元名家詞甚熟﹐不下千余首﹐而於萬樹《詞律》致力尤深﹐故其所作﹐“婉媚深窈﹐使人讀之意移﹐而接之於律﹐無一不合”(俞擁《太素齋詞序盯。著有《太素齋詞鈔》﹐一名《搏洲詞》。生平事跡見《清名家詞》作者小傳、《近代文學大系‧詩詞卷》。 陸增祥(1816一1882)   近代詩人。字魁仲﹐號星農。江蘇太倉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第一﹐授修撰。歷官慶遠知府﹐署湖南糧儲道、鹽法道﹐補辰沉永靖道。早與兄增福為祁簡藻所知﹐同舉於鄉﹐號“二陸”。為官有政績﹐減謠役﹐勤耕作﹐禁鴉片﹐安撫少數民族。為學通六書﹐好金石文字。詩亦有成。著有《紅鱗魚室待存》、《楚辭疑異釋証》、《金石補正》、《篆墨述治》。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俞拋《翰林院修撰陸君墓志銘》。 彭玉以(is16一1890)   近代軍事家、詩人。字雪琴﹐名一作玉圖。湖南衡陽人。諸生。少為知府高人鑒所賞﹐招入署讀書。太平軍起﹐曾國藩治水師與戰﹐草創規制多由其策劃﹐與楊岳斌並為水師統領。以功賞記名知府、道員﹐加按察使銜﹐晉布政使銜﹐授廣東按察使、安徽巡撫、兵部右侍郎﹐加怴憧挩屆T14壞惹岢刀嘉荊□鷦鱸俗芏劍□蒼某□□□ΑU斜澂可惺椋□運□〈恰R綹罩薄I倜譴欽攏□□笏淙致磣【□□□饔街□瞬凰□□課□□□”柿3傘S窒不□坊a﹗鍛砬縵朧□恪肺健笆□仄漵嗍攏□□牒屏髯□□2□貝錚□囁上爰□湮□恕薄V□小杜碭罩憊□□□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囊籓、《清史列傳》卷五八、俞錢《彭剛直公神道碑文》。 遊智開(181─1900)   近代詩人。字子代。湖南新化人。咸豐元年(1851)舉人﹐揀選知縣﹐為安徽巡撫李續賓檄調﹐榷三河尖及河南固始厘金﹐署和州知州﹐補無為知州兼署泅州事﹐治行為江南第一。曾國藩奏調入直隸﹐補灤州知州兼署深州事﹐簡授永平知府﹐升永定河道﹐加按察使銜。又實授四J【D按察使﹐升廣東布政使﹐署理巡撫﹐轉廣西布政使﹐以病罷歸。在官以循吏著稱。初官永平時﹐朝鮮使臣卞吉雲道經其地﹐與之酬唱﹐乞其詩稿歸﹐為序而刻之。其詩《晚晴管詩匯》謂為“芬芳排惻﹐有元次山《春陵》、《道州》諸篇遺意”。著有《藏園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五一、《清史列傳》卷六三、《晚晴管詩匯》卷一五三。 i4$ff(1817─1882)   近代詩人。字雪門﹐號復齋。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歷官桐廬、淳安、諸暨、寧海、仁和等縣知縣﹐嘉興府知府。早留心時事﹐居官有政績﹐以循吏稱。其詩多關涉時事﹐凡官吏是非、軍政得失、民間憂樂﹐皆為題材。林鈞稱其詩能得“李杜之骨﹐而樂府尤其所長”﹐“慷慨直實﹐可興可感﹐深得風雅之旨”(《樵隱詩話》)。著有《雪門詩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六。 江it(1818一1866)   近代詩人。字持正﹐一字控叔﹐別署龍漱院行者。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府庫生﹐後三應鄉試不第。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山東學政幕。丁茞o□□液螅□碓陶掄兄□□=□弧O譚崞唚輳?1857)﹐彭蘊章為大學士﹐為其援例得從九品銜﹐分浙試用﹐掌杭州都轉鹽運司使文書。同治元年(1862)﹐再度入福建﹐教書為生。二年後委為溫州長林場鹽課大使。同治四年調杭州佐治海運事。明年病卒。遺命自擬碑調雲﹕“清故詩人江強叔之墓。”其詩取徑韓癒、孟郊、梅堯臣、黃庭堅、楊萬裡﹐而又擺脫陳規﹐自創新面目﹐以白描瘦折取勝。與李聯場論詩不合。生前名不甚著。民國後﹐為同光體詩人鄭孝肯、陳行所極力推崇﹐林庚白《麗白樓詩話》以為“突過《巢經巢集》”﹐“直與李、社評”。金天羽《答蘇勘先生書》謂“吳中文字□麗﹐張叔獨以清剛矯濃婢”﹐“曲折洞達﹐寫難狀之隱﹐如聽話言”。此論得其平。唯夏敬觀論其詩有微辭。著有《伏歌堂詩錄》。生平事跡見黃華《長洲江張叔先生傳》。 劉脫施(侶18一18盯)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伯山。江蘇儀征人。道光二十年(1840)優貢。劉文淇子。從父受經﹐治《左傳》能激述父業。隨父客遊四方﹐曾入曾國藩幕多年。治學貫通經史之余﹐亦重視民歌、諺語。著述極富﹐詩古文有《通義堂文集》、《詩集》、(筆記)﹐另有學術著作《春秋左氏傳大義》﹐《周易》、《尚書》、《毛詩》、《禮記》諸書舊疏考証﹐《史乘》、《諸子通義》、《經傳通義》、《王船山年譜》、《﹔日德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 蔣春霖門818─1868)   近代文學家。字鹿潭。江蘇江陰人。少時侍父荊門州任所﹐登黃鶴樓賦詩﹐一時有“乳虎”之目。父歿﹐奉母遊京師﹐連不得志於舉業﹐乃棄而就兩淮鹽官。咸豐二年(185)﹐權富安場大使﹐七年丁母憂去官﹐移家東台。同治七年冬訪友南行﹐道經吳江﹐一夕暴卒。少工詩﹐金武祥《粟香二筆》謂其“詩格甚高”ㄐ樓i緄髟謚惺8浦□凰盡薄P焓啦□鍛砬縵朧□闥莆□叭》ㄓ詼牛□□艿悶淥枵摺薄V興曜□ξ□剩□喔諧□□輪□鰲H菽衫夾緣隆兌□□省貳11詈枳酢兌湓拼省罰□允鶚頤□□□坡□L廢住犢鷸寫省肺狡浯飾□扒逕癱浼□□□□□鞅鶘醮螅□氤煽腿簟11盍□□□□倌曛校□侄θ□恪保□殖破洹巴裨忌鈧粒□痹煨榛耄□□□諞渙饕印薄3卵由□棟錐□□駛啊肺狡洹吧畹媚纖沃□睿□謚羆抑校□冉□中ξ蹋ㄕ叛祝□薄V熳婺筆峙□犢鷸寫省煩破湮□凹巍5蘭涿□遙□沙憑蘼省保□□治健捌淦□癲刀□創俊薄M豕□□度思浯駛啊肺狡洹靶×釔撓芯辰紓□□魑u嫫□瘢□□薟蛔恪薄N餉貳洞恃□□邸吩虺破洹熬∩u□□□話□嘔□保□按手杏新固叮□晌街咕場薄R盅鋦饕□V□小端□坡□□8濉貳Ⅰ端□坡□省罰□袢思□小端□坡□□始□﹗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慫摹13鷂湎欏督□毫卮□貳? 全和(1818──1885)   近代詩人。字弓叔﹐號亞約。江蘇上元(今南京)人。諸生。太平天國攻佔南京後﹐曾密謀作清軍內應﹐不濟﹐脫逃。後曾遊幕廣州。唐景星在上海辦招商局﹐招之往。為吳敬校外曾孫﹐其詩擅長尖刻諷刺﹐受《儒林外史》影響。樑啟超以與黃遵憲、康有為並舉﹐稱為“元氣淋漓﹐卓然稱大家”(《清代學術概論》)﹐又謂其詩“格律無一不軌於古﹐而意境、氣象、魄力﹐求諸有清一代﹐未睹其偶”(《秋螺吟館詩鈔序》)﹐又單與黃遵憲並舉為晚清兩大家﹐稱為“是中國文學革命的先驅”﹐“兩部詩集是中國有詩以來一種大解放”(《晚清兩大家詩鈔題辭》)。所為詩長於樂府﹐藝術上雖以文為詩﹐大氣磅照﹐但鋒利而乏含蓄﹐泛濫而欠剪裁﹐骨格不高。胡遇、陳衍、汪國垣皆極力讚賞﹐惟胡先轉、徐英則著專文以斥之﹐夏敬觀對其詩亦不滿。著有《來雲閣詩稿》、《來雲閣詞鈔》、《文部撰LⅠ肚□鴕□菔□□貳I□絞錄<□□侍□督鷂難□〈□貳? 薛時雨(1818─1885)   近代文學家。字慰農﹐又字激生﹐晚號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咸豐三年(1853)進士﹐授嘉興知縣﹐以事解任。旋署嘉善知縣。太平軍起﹐曾謁曾國藩軍中論兵事﹐後為李鴻章聘入幕中﹐以功署知府﹐左宗棠疏授杭州知府。又署備糧道﹐代行布政使、按察使兩司事。在任有賢聲。以忌者眾﹐稱病辭歸。掌教崇文、尊經、惜陰三書院。《晚晴想詩匯》稱其詩“如西湖山水﹐清而華﹐秀而蒼﹐往往引人入勝﹐至感時傷事﹐沉鬱頓挫﹐沒煌入少陵之室”。亦工詞﹐自序稱“犯一直字”。著有《籐香館詩鈔》、西湖櫓唱》、《江舟效乃》﹐另編其詩為《桑根老人精華錄》。生平事跡見譚獻《薛先生墓志銘》、顧雲《桑根先生行狀》。 潘曾偉(1818─1885)   近代詩人。字季三﹐又字玉詮。江蘇吳縣人。萌生。官太常博士、刑部郎中、記名道員。何紹基題其集﹐有“清能澈骨豪逾靜﹐渴欲無言少已多”句。並渭其“發為詩詞﹐直道胸臆﹐絕無矜情躁氣及馳騁浮艷之作”。亦精填詞。著有《自鏡齋詩文鈔》、《玉注詞》、《正學編疏解》。生平事跡見《民國吳縣志》卷六八、《晚晴想詩匯低一五一。 方宗誠(1818─1888)   近代散文家。字存之﹐號柏堂﹐又號毛溪居士、西眉山人。安徽桐城人。諸生。官棗強知縣。師事從兄方東樹十二年。太平天國時期曾與同裡朱道文、方潛、趙獻、張勛等講學山中﹐人比之清初易堂九子。後人吳廷棟、嚴樹森幕。又為曾國藩賞識﹐奏調直隸。於教育、賑災事宜頗有所為。李鴻章薦開灤知州﹐辭不往。說經兼采諸子百家﹐而一歸於程朱。為文本於桐城派﹐主張修詞立誠﹐不矜能於字句。劉聲木稱其文“和而粹﹐托意高遠”(《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柏堂集》及《柏堂遺攷滼c捕□□嘀幀I□絞錄T蚯迨犯寰□陌肆□Ⅰ肚迨妨寫□肪□□摺8廢住鬥驕□怪久□貳7鍰傯鎩鍛╔欠較壬□怪久□貳? 郭嵩親(1818一1891)   近代外交家、詩文家。字伯深﹐號篤仙﹐晚號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1862)授蘇鬆糧儲道﹐遷兩淮鹽運使﹐次年署廣東巡撫。光緒元年(1875)﹐授福建按察使﹐未上任﹐旋以兵部左侍郎充出使英法大臣。以受人掣肘不能堪﹐乞病歸﹐在湖南講學以終。嵩煮以熟請洋務著稱﹐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反對盲目排外﹐當時頗遭頑固守舊者之攻擊。余事為詩﹐用力於韓癒、蘇武頗深﹐律句亦工整﹐著有《養知書屋遺集》、《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周易釋例》、《毛詩約義》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六、王先謙《兵部左侍郎郭公神道碑》及《玉池老人自敘》。 朱克敬(﹖一1890)   近代詩人。字香有﹐號瞑庵。甘肅皋蘭人。捐官補龍山典文。晚流寓長沙﹐貧甚﹐慷慨簡傲﹐好議論時政。與郭嵩烹交遊。所為詩自稱“由香山人杜”﹐“佳者往往似姚合”(《儒林瑣記》)。張修府《湘上詩緣錄》稱其晚作“意皆沈痛﹐氣復雄厚”。所著、所編書輯為《娟秀山房叢書》﹐有《瞑庵詩錄》、《瞑庵叢稿》、K瞑庵雜識》、《儒林瑣記》、《雨窗消意錄》等。另編有《歷代邊事匯鈔》、《國朝邊事續鈔》。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孫鼎臣(819──1859)   近代詩文家。字子余﹐號芝房。湖南善化(今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播侍讀﹐屢上疏言因循之弊。以母憂歸。少作華麗﹐後從梅曾亮遊﹐乃變驕體為古文﹐專效歐陽修、曾鞏及歸有光﹐又精熟《文選》。其文“骨格矜重﹐而出之以純渾流麗”(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多諷喻之辭﹐然“逸秀雄深﹐宏亮高雋﹐不必與香山同調”(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其山水詩則“峭悍饒險”﹐“窮力追新﹐盤造生語”(符擦森《國朝正雅集》)。著有《蒼度初集》、《河防紀略》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吳敏樹《孫君墓表》。 魏秀仁(1819﹐一作1818─1873)   近代文學家。字子安﹐一字伯肺﹐又字子敦﹐別號眠鶴主人、咄咄道人、不悔道人、湖懦居士、潛山僧、無思子等。福建侯官(今閩侯)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屢試禮部不第﹐乃遊幕於山酉、陝酉、四川等地﹐遊太原時著小說《花月痕》。後主講渭南象峰書院、成都芙蓉書院。吏部揀選知縣﹐以守城議﹐授五品銜。同治元年(1862)﹐由蜀避亂歸裡、沿途聞見吏治刑賞、兵農戰守等利弊﹐撰為《咄咄錄》。著有《咳南山館文錄》、《驕體文鈔》、《詩集》、《咳南山館詩話》、《咄咄錄》、《塞賽錄》、《彤史拾遺》、《故我論詩錄》、《論詩瑣錄》、丹鉛雜識》、《榕陰雜掇》、《湖懦閒話》、《碧花凝唾錄》、《銅仙殘淚》、《春明技錄》、《說論》及有關石經考十二種。生平事跡見謝章挺《魏子安墓志銘》、容肇祖《魏秀仁先生年譜》。 楊$A(1819──1896)   近代詩文家。字見山﹐又字季仇﹐號庸齋﹐晚號藐翁、紫莫翁。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歷佐曾國藩、李鴻章幕府﹐以鎮壓太平軍、捻軍之功﹐署常州知府﹐補鬆江知府﹐以江長官罷歸。初與俞減為友﹐究心小學。後與高心酸、劉屆芬為文字交。喜金石﹐工書法。兼擅詩文﹐其文清真樸老﹐汰去浮詞﹐詩亦凝重﹐《長白山j一首詠肅順事者最有名﹐為咸豐、同治間一作手。其集經高心費、劉履芬刪定﹐後自刊定本稍復舊觀。吳俊卿、劉承斡、唐文治等對他有很高評價。著有《遲鴻軒詩棄》、《文棄》。生平事跡見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及其自編《藐臾年譜》。 奕鷹   近代子弟書作家。號鶴侶。清宗室﹐莊襄親王子。道光間曾任宮廷侍衛六年。後家道中落﹐窮愁落魄﹐以創作子弟書為消遣﹐與韓小窗等交往密切﹐為子弟書大作家。其《集錦書目》一回﹐將一百五十余種子弟書名目連綴一起﹐對研究清代子弟書書目頗有參考價值。其作品今存十六種﹐數量之多﹐僅次於韓小窗。著有子弟書《柳敬亭》、《劉高手治病》、《孟子見樑惠王》、《侍衛論》、《老侍衛嘆》、《少侍衛嘆》、《女侍衛》等﹐後四種為其寫宮廷侍衛生活之作。另著有《佳夢軒叢著》十一種。生平事跡見陳汝衡《鶴侶》﹐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 吳觀禮(﹖一1878)   近代詩文家。字子攜﹐號圭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由舉人捐納得刑部員外郎﹐參左宗棠幕府﹐與太平軍、捻軍戰。以功薦授陝西候補道﹐加布政使銜。同治十年(1871)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1875)充四川鄉試副考官。詩宗唐調﹐古體多個樂府﹐七言律專學杜甫《諸將》手法。與陳寶深相唱和﹐為文字交。《晚晴想詩匯》稱其“經世之心﹐見於吟詠﹐故多居切事理﹐不僅以才情風格見長”。詩文外﹐兼工書法。著有《圭庵詩文集》、《使蜀日記》、《讀鑒隨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 吳用威   近代詩人。字晉卿﹐號展齋。浙江仁和(今伉州)人。官福建鹽運使。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點之為“地異星白面郎君鄭天壽”﹐評語雲﹕“履帶詩﹐風神搖曳﹐不減張緒當年﹐新城而後﹐此其嗣音﹐至其風骨高賽﹐情韻兼美﹐並世諸賢﹐亦當換首”﹐其《時人詩與女性美》又稱其詩“如掃眉才子﹐對鏡管花”。著有《兼營裡館詩》。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左錫遊   近代女詩人。字芙江。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左錫嘉姊﹐延津邵道袁績俄繼妻。道光、咸豐間在世。工詩﹐善書畫﹐與妹齊名。其詩無日閣柔弱習氣﹐感時之作﹐尤見筆力。著有《碧梧紅蕉館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九、《清畫家詩史》癸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O。 丘心如   近代女彈詞作家。江蘇淮陰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後在世。適張氏﹐二十余年後愛子夭亡﹐女亦出嫁﹐姑舅又病亡﹐家貧甚﹐晚年遂寄居母家﹐設帳授徒。傾一生心血﹐創作長篇彈詞《筆生花》。此書在閨中時即已開始寫作﹐直到咸豐七年(1857)刊行﹐一時風靡大江南北。論者以為“文采之勝”勝於《再生緣》。生平事跡見吉水《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譚正壁《彈詞敘錄》。 周閒(820─1875)   近代詞人。字小園﹐號存伯﹐又號范湖居士。浙江秀水(令嘉興)人。弱冠時赴郡縣試﹐以父病危﹐遂不及應考。後家道中落﹐遊幕於浙東﹐時英軍犯邊﹐大僚戰守書文﹐皆出其手。自此棄舉子業﹐益肆力於詩古文詞。又工書法繪畫﹐所作花鳥皆超逸有致。道光末遊食楚北﹐又回蘇州佐戎幕﹐以軍功得六品銜﹐官新陽知縣﹐以與上官齦塘﹐辭職隱吳市﹐借筆墨自娛。其詞善寫軍旅生活﹐氣韻生動﹐反映鴉片戰爭史事﹐尤為慷慨悲涼。自謂“要於古今各家之外別具一種面目”﹐人以為所作能符其言。著有《范湖草堂遺稿》﹐另著有《兵原》、《日食表》等。生平事跡見《情畫家詩史》辛上、金獻深《周存伯傳》。 李聯$(1820─1878)   近代詩人。字季瑩﹐號小湖。江面臨)﹔f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講學士﹐提督福建、江蘇學政﹐大理寺卿。告歸﹐主講鐘山書院。少孤﹐刻苦力學。精於治經﹐重切實之學。潘清以為其詩“方諸吳梅村情雖不及﹐意則較勝”﹐纓煥章稱其詩“氣味淵永浩瀚﹐瓣香東坡可知矣”(《雲樵外史詩話》)。著有《好雲樓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九、汪士擇《李公墓志銘》。 lie馨(820─1888)   近代詩人。字玉才﹐號仲蘭。浙江永嘉(今溫州)人。道光諸生。能為民請命﹐遭官府迫害。好為詩﹐兼采漢、魏、唐、宋、元、明諸家。鄭傳發序其詩稱“遭時多艱﹐奔走南北﹐發其困頓抑塞羈愁無聊之氣一寓於詩﹐故其為詩富而尤工”。著有《雪蕉齋詩鈔》及《補編》。生平事跡見鄭傳發《雪蕉齋詩鈔序》。 左錫房(1821一﹖)   近代女詩人。字婉芬﹐又字小雲﹐晚號冰如。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左輔孫女﹐吉安知府曾詠繼妻。道光、咸豐間在世。多才藝﹐工詩詞書畫。歸曾氏後﹐諸子女秉其教﹐皆精繪事、擅吟詠﹐為世所艷稱。夫死﹐扶棺歸蜀﹐過叉魚灘﹐遇風幾覆舟。號天泣血﹐風忽止﹐得免於難。自繪《孤舟入蜀圖》﹐海內名士題詠甚眾。其詩多“幽憂感慨之情”﹐其詞則“如行雲卷舒﹐流波跌宕”﹐“得玉田清空之旨”(陳融《頤園詩話》)。著有《烷香小草》、《吟雲集》、《卷葩吟》、《冷吟集》﹐及《冷吟仙館詩余》。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八八、《清畫家詩史》癸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O。 張道(1821一1862)   近代詩人、戲曲作家。原名炳傑﹐字伯攜﹐號少南﹐別署劫海逸裡。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諸生。中年遭喪亂﹐父母去世﹐以哀毀卒。讀書廣博﹐尤熟杭州掌故。工詩﹐擅古驕文﹐秦油業序其詩稱“其詩自言專學東坡﹐然雄奇瑰麗﹐平淡天真﹐無所不有。意君子八代、三唐之源流正變﹐涉能融會貫通﹐非墨守一家言者”。兼工戲曲﹐精書畫。著有《魚浦草堂詩集》、《南翁文集》、《影香詞》、《雪煩詞》、《歐巢詩話》、《蘇亭詩話》﹜僭爁萿ㄓ馱B貳Ⅰ堆鄢蠶斜省返齲□碇□寫□妗睹坊□巍貳I□絞錄<□鍛砬緙彩□恪肪硪晃寰擰Ⅰ豆諾湎非□婺炕憧肌肪硪歡□? 吳仰賢(182─1887)   近代詩人。字牧騎。浙江嘉興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改庶吉士﹐授浪穹知縣﹐歷官羅次、昆明知縣﹐武定知府﹐這東兵備道。詩多反映西南社會現實和自然風光。遠法中唐韓癒、白居易﹐晚唐溫庭憲、李商隱﹐北宋蘇武﹐南宋范成大、陸遊﹐近取朱彝尊、王士鎮。對時人所作亦多評點。吳存義為其詩集題詞﹐譽其“思清筆健﹐理勝詞腴﹐有溫厚篤雅之致﹐幽衍雋永之味﹐工力兼到﹐美善備臻”。著有《小的庵詩存》。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一五三、《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李元度(182─1887)   近代詩文家、學者。字次青﹐又字飭庭﹐號天岳山樵﹐晚號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歷官黔陽教渝﹐浙江溫處道﹐徽寧池太廣道﹐浙江鹽運使、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早從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以功升遷。光緒十年(1884)助彭玉俄督辦廣東海防﹐後任職貴州﹐進籌響十策、籌防十策。少以文鳴﹐及從政兵戎間﹐見聞感慨發之於詩文﹐益雄健﹐為湘鄉派作手。著有《天岳山房文鈔》、《詩集》、《四六文》、《古文話》﹐編撰《平江縣志》、《國朝先正文略》、《國朝先正事略》。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三二、《清史列傳》卷七六、王先謙《李公神道碑》。 龍文彬(1821─1893)   近代學者、詩人。字簡回。江西永新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吏部主事。歸田後﹐歷掌友教、經訓、鴛洲、章山、秀水、聯珠、蓮州請書院﹐成就人才甚眾。少師從劉繹﹐治學貫綜漢宋﹐尤精熟明代史事。論學貴實踐而不尚浮談。工詩。著有《永懷堂詩文鈔》、《明紀事樂府》、《明會要》、《周易繹說》﹜蛂撐捫跔捸憎{迨妨寫□肪□□摺? 林壽E(1821─1897)   近代詩人。字穎叔﹐號黃鶴山人﹐又號歐齋。福建閩縣(今閩侯)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授工部主事﹐遷軍機章京﹐歷官監察御史﹐順天府丞、府尹﹐陝西、山西布政使﹐團練大臣。曾主講致用書院。初在北京時﹐與王拯、孫衣言、張興銷請人遊﹐為詩與其鄉張際亮風格相近﹐持論重高啟﹐輕溫、李。所作大抵取徑選體、高通、岑參。後轉而宗尚黃庭堅﹐為晚清閩派詩之先驅者。著有《黃鶴山人詩鈔》。生平事跡見謝章挺《團練大臣前陝西山酉布政使林公墓志銘》。 俞格(1821─1907)   近代學者、文學家。字蔭甫。浙江德清人。四歲遷居杭州。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改庶吉士。復試時有“花落春仍在”句﹐為曾國藩所賞﹐後遂以“春在堂”榜其室。咸豐二年(1852)授編修﹐五年簡放河南學政﹐被劾罷歸﹐遂僑居蘇州﹐購地構“曲園”。嘗主講蘇州紫陽、上海求志等書院及杭州治經精舍。為晚清著名經學家﹐黃以周、章炳徽等出其門﹐其名遠播日本。其治經子﹐已在免官之後﹐始讀王念孫父子書﹐一依其法﹐為《群經平議》以紹《經義述問》﹐為《諸子平議》以紹《讀書雜志》﹐最後作《古書疑義舉例》﹐視《經傳釋詞》益恢廓。於樸學外﹐從事文學﹐頗究心戲曲小說。其文辭章炳須以為“職適並見”(《俞先生傳》)。詩學袁枚﹐平易自然。李慈銘、王閣運頗加譏貶。亦能詞。著作繁富﹐匯刻成《春在堂全書》﹐中有《春在堂雜文》、《春在堂詩編》、《春在堂尺續》、《春在堂詞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纓全孫《俞先生行狀》、章炳快《俞先生傳》、徐激《俞曲園先生年譜》。 邊浴禮(822一﹖)   近代詩人。字蒙友﹐一字袖石。直隸任丘(今屬河北)人。道光二十四年(18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吏科給事中、歸德知府、南汝光道、河南布政使。年方弱冠﹐作詩逾千﹐有酸南才子之目。《晚晴想詩匯》稱其詩“各體皆工﹐激昂排具﹐不主故常”。兼工填詞﹐為道咸間名家﹐張德河評為“如靜夜鳴番﹐助人嘆息”(《詞征》)。著有《健修堂詩集》、《空青館詞》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大清四輔先哲傳》卷二一。 洪仁殲(822─1864)   近代詩文家。字益謙﹐又作謙益﹐號吉甫。廣東花縣人。洪秀全族弟。累試不第。道光H十三年(1843)為塾師﹐參與創立拜上帝會。咸豐元年(1851)去廣西﹐未及隨太平軍遠征。八年﹐由香港經江西、湖北等地喬裝潛入天京(今南京)。封於福工﹐晉精忠軍師、於王﹐總理太平天國朝政。進《資政新篇》﹐主張革新政治﹐學習西方科技文化。十一年﹐奉命赴安徽、浙江等地催兵救援安慶﹐沿途所作詩文﹐輯為《軍次實錄》。天京陷落﹐為清軍所俘﹐被害於南昌。其文言淺意深﹐明快條暢﹐富有革新精神。今人輯其奏議、文告、書信及詩歌為《洪仁殲選集》。生平事跡見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編《洪仁殲年表》、哪純編《洪仁開大事年表》等。 李土g(1822─1885後)   近代詩人。字芋仙。四)l忠州(今忠縣)人。咸豐五年(1855)副貢。官江西臨J﹔1知縣。為劉秉潭劾罷。恃才傲物﹐曾客曾國藩幕﹐使酒握言。曾國藩以其為有才之人﹐命善待之﹐勿使失所﹐得以溫飽數年。曾國藩卒﹐乃流落上海﹐教女伶度曲自給。詩有所成。王賽稱其“長於律詩﹐而不能為古體”﹐“其律句佳者頗多”(《今傳是樓詩話》)。著有《天瘦閣詩草》。生平事跡見《晚晴答詩匯》卷一五四、《清詩紀事》道光朝卷、《清人詩集敘錄》卷七四。 陳琅(1822─1903)   近代戲曲作家。字叔明﹐號潛翁﹐又號玉獅老人、雲石山人。江蘇陽湖(今常州)人。邑增生。幼年苦讀﹐屢失意科場。壯年客遊皖粵授徒﹐其弟子後多通達顯耀者。年五十﹐始任鹽官於浙江﹐署三江場鹽務、龍山鹽務﹐調桐廬關。沉浮下僚﹐甚不得意。精度曲﹐又擅畫﹐長於山水。著有傳奇《仙緣記》、《蜀錦袍》、《燕子樓》、(海虯記)、《梅喜緣j、《同亭宴》、《回流記》、《海雪吟》、《負薪記》、《錯姻緣》(合刊為《玉獅堂十種曲》)、雜劇《悲風曲》﹐另有《雲石山房剩稿》、《讀畫輯略》。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倦一二、俞極《玉獅堂十種曲序》。 王權(822一1905)   近代詩人。字心如﹐號笠雲。甘肅伏羌(今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舉人。歷官甘肅文縣教諭﹐陝西延長、興平、富平知縣。曾掌教甘肅文昌、天水、正興、興文請書院。有詩文名﹐《州志》稱其“古文胎息韓柳﹐詩亦琅琅唐音”﹐任其昌《書心如集》謂其詩“勢捷生廉悍﹐神來動激昂”﹐錢仲聯《道成詩壇點將錄》稱其“集中挽林則徐及有關英法聯軍入寇之《憤詩》﹐尤稱詩史”。著有《笠雲山房詩文集》、《輿地辨同》、《炳燭雜志》等。生平事跡見《秦州直隸州新志續編》。 丁日昌(1823──1882)   近代詩人。字禹生﹐又作雨生。廣東豐順人。貢生。歷官萬安知縣﹐蘇鬆大道﹐江蘇、福建巡撫。曾入曾國藩幕府﹐受其賞識﹐同治二年(1863)調滬督造軍火﹐介紹容閡赴美購買機器。在蘇鬆太道任內﹐協助曾國藩、李鴻章發展洋務﹐推薦唐廷樞開辦開平煤礦和輪船招商局。好藏書。所為詩與莫友芝氣味相投。屈向邦《粵東詩話》稱其所作“雅淡樸淳﹐詩情甚摯”。著有《百蘭山館古今體詩》、《百蘭山館詞》、《撫吳公犢》。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八、《清史列傳》卷五五。 許善長(1823─1889後)   近代戲曲作家。字季仁﹐號玉泉樵子﹐又號西湖長。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許宗彥孫。歷宮內閣中書、湖口牙厘局事、江西建昌知府、信州知州。早失雙親﹐由祖母樑德繩養育成才。其祖父母為詞章名家﹐兼擅戲曲彈詞﹐家中藏書豐富。善長自幼即身受熏染﹐故亦工詞曲。著有(雲巖)、《胭脂獄》、《獲等仙》、《神仙引》、《風雲會》傳奇五種。另著有雜劇十二種、筆記《碧聲吟館談鎮》。生平事跡見《民國杭州府志》卷一一四。 張裕IIJ(1823─1894)   近代詩文家。字廉卿﹐號流亭。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舉人。官內閣中書。師事曾國藩﹐與吳法綸。薛福成、黎庶昌號為“曾門四弟子”。雖受曾國藩賞識﹐而淡於仕宦。歷主金陵、文正、江漢、經心、鹿門、蓮池請書院。范當世、馬其施等皆師事之。名雖著而遭遇益困。晚入西安將軍榮祿之幕。鬱鬱而死。論文宗桐城派﹐重“氣”之貫通﹐尚“雅健”之風、“自然”之趣。吳汝綸稱其文“意思之恢詭﹐辭句之廉勁﹐亦能自成一家”(《與姚仲實》)。陳衍以為其詩“多隨意之作﹐而自饒風致”(《近代詩鈔》)。詩文外﹐書法亦名重一時、著有《亭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夏寅官《張裕《IJ傳》。 葉衍蘭門823一1897)   近代文學家。字蘭雪﹐又字南雪。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原籍浙江余姚。葉英華子。咸豐六年(1856)進士﹐改庶吉士﹐歷官戶部主事、軍機章京。歸裡主講越華書院。父英華有《花影吹簽室詩鈔》及《詞》﹐衍蘭承其緒﹐詩詞體格綿麗﹐其孫恭綽又承其家學而擴大之。其反映中日甲午戰爭組詞《菩薩蠻‧甲午感事與節庵同作》十首﹐沉鬱悲涼﹐今人推為當時嶺南詞壓卷。工書畫﹐擅寫人物。積三十余年之力﹐編著《清代學者像傳》。譚獻以其詞合沈世良、汪球所作﹐刻為《嶺南三家詞鈔》。另著有《海岳樓詩集》、《秋夢庵詞草》。生平事跡見《宣統番禹縣續志》卷二O。 魏熙元   近代戲曲作家。字玉巖﹐號玉玲成館主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豐八年(1858)舉人﹐官桐鄉教諭。於古今詩文﹐無不精妙﹐尤善詞曲。曾著傳奇《犁樂軒》、《玉堂春》、《酉樓夢》、《寶石莊》四種﹐付刻初竣﹐即遭兵亂被焚毀。此後南北奔馳﹐擱筆二十余年。光緒六年(188)春禾城歲試﹐同人咸集聯歡之際﹐傾談多為酸儒之語﹐因著傳奇《儒酸福》﹐友人倪星垣序稱“其結撰之妙﹐眾美畢臻﹐非尋常詞余所能望其項背”﹐又讚其劇中人物“須眉欲活”。另著有《玉玲政閣詞存》。生平事跡見《民國杭州府志》卷─一三、《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二、《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卷一四。 范元寧   近代戲曲作家。字直侯。江西德化(今九江)人。道光間優貢﹐咸豐二年(185)舉人。著有傳奇《空山夢》﹐問園主人序謂﹕“讀其文﹐感聚散之無常﹐傷美人之零落﹐殆有大不得已者欽﹐”一但其制譜﹐不用古宮調﹐知為曲子相公所河﹐然有其繼之﹐必有其創之。”種稱天農序謂﹕“全無結構之規模﹐不仿金元之院本﹐詞窮意竭﹐淚盡腸枯﹐傾墨凝殷﹐停杯變紫﹐殆所謂自憑悲憤﹐別作文章者免”生平事跡見《同治德化縣志》卷三O。 胡益朋(1826─1866)   近代戲曲作家。字子壽﹐又字簽廷。號小樵亭主人﹐又號勿疑軒主人。江蘇沐陽人。年十二賦遊仙詩﹐已為人嘆賞。年十七受知於毛式部﹐補博士弟子員﹐益肆力於詞章之學。年二十一館於岳丈湯允明之玉茗堂﹐始著傳奇。奇氣縱橫﹐然屢困於科舉場﹐遂時與博徒賣漿者遊﹐狂歌縱飲﹐跌宕於山涯間。違於賦學。戲曲之作﹐見稱於俞減﹐謂得元人三昧﹐其童稚交王詡稱之為東塘(孔尚任)、藏園(蔣土拴)替身。著有《白榆堂詩》、《白榆堂賦》、《十四宮詞》﹐劇作有傳奇《海濱夢》、《淚羅沙》、《鶴相知》、《中庭笑》。生平事跡見吳紹矩《胡子壽先生事略》、《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卷一四。 周gi(1826─1884)   近代文學家。字略叔﹐一宇叔雲﹐原名普潤﹐榜名譽芬﹐號鷗公﹐又號芝箏。河南祥符(今開封)人。先世著籍浙江山陰(介紹興)﹐因居越。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三十年成進士﹐改庶吉土﹐授編修。連續了父母憂歸。家居九年﹐創益社﹐名流如李慈銘等咸隸社籍。服除過京﹐歷官日講起居注、江南道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廣西左江道、桂平梧鬱道、右江道、權廣西按察使、兩〕““鹽運使兼署廣東按察使。幼即能為詩詞及驕文﹐驚才絕艷﹐傾動一時﹐中舉時年才十九。陳衍《近代詩鈔》稱其“以長短句名家﹐能為秦七柳七黃九之言”﹐“詩所剩不多﹐自多麗句”。著有《鷗堂剩稿》、《東鷗草堂詞》。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辛下、金武祥《兩廣鹽運使周公傳》。 翁端恩(1826─1892)   近代女文學家。字齪華。江蘇常熟人。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之次女﹐協辦大學士翁同研之姊。歸安(今湖州)錢振倫繼室。江南兵火﹐隨振倫避地揚州、淮陰等地。振倫歿後﹐同環迎往常熟終老。工詩詞﹐多危苦之音﹐而以雅正為主。蔣德馨序其集﹐稱其“沖和以植體﹐婉約以運思﹐雲山用始鮮明﹐珠玉生乎咳唾”。俞陛雲亦亟稱之。著有(花閣詩鈔)、《管花閣詩余》﹐合刊為《管花閣集》。生平事跡見《吳興錢氏家乘》、《國朝日秀正始再續集》。 易佩紳(1826─1906)   近代詩人。字子飭﹐又字飭山。湖南龍陽(今漢壽)人。易順鼎父、咸豐五年(1855)優貢﹐歷官貴東道﹐官至江蘇布政使。咸豐、同治間﹐太平天國起義﹐時佩紳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以書生率新募兵二千余人﹐與太平軍相抗﹐轉戰數千裡﹐頗有戰功。為官有恤民之心﹐有勸教興學之政﹐郭嵩表曾稱之為良吏。其詩自謂少時“信口輒成”﹐及長則“有時觸而一發﹐仍與信口輒成時無異”﹐“專學一家﹐則非所願也”《函樓詩鈔自序》)。然陳衍則以為其詩學袁枚﹐《晚晴移詩匯》又謂其詩“抗爽有奇氣﹐惟晚年溺情仙道﹐不免頹唐”。著有(函樓詩文鈔)。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清詩紀事》咸豐朝卷。 李壽蓉   近代詩人。字重仙。湖南長沙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官戶部主事。早與王閻運、鄧輔綸等結詩社於長沙﹐提倡漢魏六朝之詩﹐為湖湘派詩人之一。郭嵩煮稱其詩“至其華妙處﹐不減宣城(謝靈運)也”(《天影庵詩存序》)。著有《天影庵詩存》。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咸豐朝卷。 歐陽勛(182─1856)   近代詩文家。字功甫。湖南湘潭人。諸生。師事陳博、陳學受、吳敏樹、郭嵩親﹐受古文法。二陳並主其家﹐講談文學無虛日﹐論詩學及古文義法甚詳贍﹐遂刻意學之﹐步趨桐城派軌轍﹐專心致志治詩古文辭﹐兼工篆書。其文、詩皆“清填喜往復”(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秋聲館造集》。生平事跡見《桐城文學淵源考》卷七、《清人詩集敘錄》卷七六。 劉後芬(1827─1879)   近代文學家。字彥清﹐號柳生﹐一號漚夢。浙江江山人。諸生。官戶部主事。咸豐時﹐太平天國軍佔江南﹐航海至上海安置其家﹐攜母及諸雛稚避地清江浦。旋敘直隸州同知﹐留蘇補用知府。先是僑寓蘇州時﹐所居小市橋﹐鄰詞人吳應與姬人紅梅偕隱之紅梅閣﹐因名其室為古紅梅閣。光緒五年(1879)﹐代嘉定縣知縣﹐因冤屈自殺於任所。工驕文及詞﹐驕文宗八代﹐詞宗姜費。著有《古紅梅閣集》。生平事跡見高心突《代理江蘇嘉定知縣劉君墓志銘》、傅懷祖《代理嘉定縣劉君柳生傳》。 曾傳鈞(182──1881)   近代戲曲作家。字茶村﹐一字文助。湖南善化(今長沙)人。附生。歷官藍山、邵陽等縣教諭﹐岳州府訓導﹐林縣知縣﹐直隸州同知﹐車於任所。著有傳奇《慧蘭芳》﹐楊恩壽曾為之作《慧蘭芳引》﹐王國維著錄於《曲錄》。另著有《冶秋園集》、《萬鬆草堂紀事》等。生平事跡見《同治巴陵縣志》卷一三、《光緒善化縣志》卷二一、楊恩壽《慧蘭芳引》。 張景祁(1827─1894後)   近代詞人。原名左鎖﹐字孝威﹐又字素甫﹐號蘊梅﹐一作韻梅﹐又號新苗主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改庶吉士﹐官連江知縣。晚歲曾渡海至台灣﹐宦遊淡水、基隆等地。早負盛名﹐填詞用力於姜變、張炎﹐精研聲律﹐譚獻等六七人奉為導師。其後作品日富﹐漸入北宋高境。譚獻《中詞》稱為“江東獨秀”。葉衍蘭《新蕾詞序》稱其“選調必精﹐搞辭必煉”﹐“力追正始”。遊台時一組紀事之同﹐尤為甲午中法戰爭時期的詞史。著有《更雅堂全集》﹐內含《新讚詞》。生平事跡見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 王尚辰(1827─1902)   近代詩人。字北垣﹐號謙齋﹐別號五峰、木雞老人、造園老人。安徽合肥人。貢生。官翰林院典簿。年三十余﹐為詩近萬首﹐湯貽汾嘆為奇才。與徐子本齊名﹐又與徐子警、朱景昭有“三怪”之目。遊諸帥戎幕﹐咸豐十一年(186)﹐人蒙城說降苗沛霖。五十而後﹐脫略公卿﹐以排行居五﹐人呼為“五瘋”。跌宕奇氣﹐一寓於詩﹐取法杜甫﹐兼宗王、孟、蘇、陸。孫家教題其集雲﹕“有縱橫氣即豪俠﹐以痛苦聲當嘯歌。”譚獻選其與徐子警、戴家預詩為《合肥三家詩鈔》。著有《謙齋詩集》、《造園詩余》等。生平事跡見《晚晴穆詩匯》卷一六O、譚獻《復堂日記》、楊鐘益《雪橋詩話續集》。 趙銘(828─1889)   近代詩人。字新又﹐號桐孫。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同治九年(187)舉人。官直隸候補道。精研經史﹐兼擅詞章﹐曾入李鴻章幕中﹐有文字之契。歷典州府﹐所至有政聲。生平著述﹐遇兵亂遂多散逸。嘗著《左傳質疑》﹐李慈銘為作序﹐黃彭年題詞於後﹐皆深相推許。另著有《琴鶴山房遺稿》。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六四。 韓小窗(約1828─1890)   近代子弟書作家。本名不傳﹐以署名行。遼寧開原人。幼孤﹐寄居沈陽姑母家。咸豐、同治間數應科舉考試﹐不遇。在京與子弟書作家奕質等共同從事創作。光緒間回沈陽定居。光緒三年(187)與友人結“芝蘭詩社”﹐常聚會於會文山房。九年﹐又與人倡議擴大詩社﹐吸收曲藝藝人參加。詩社解散後離沈陽。或謂其為滿族人﹐嘉慶、道光間在世。為子弟書東調主要作家﹐奕凌《逛護國寺仔弟書稱﹕“論編書的開山大法師﹐還數小窗得三昧。”鄭振鋒《中國俗文學史》謂其東調之作如《長坡坡》等﹐“風骨券券﹐讀之如埃哀梨﹐爽快之至”﹐又謂其西調之作如《得鈔傲妻》、《賈寶玉問病》﹐“不是婦笑怒罵﹐皆成文章﹐便是沉鬱凄涼﹐若不勝情”﹐編《世界文庫》時﹐專為其編《東調選》。著有《露淚緣》、《千金全德》、《草詔敲牙》、《紅梅閣》、《得鈔傲妻》、《賣刀試刀》、《長板坡》、《黛玉悲秋》等﹐今存三十五種﹐另有影卷《謗可笑》、《金石語》二種。生平事跡見任光偉《韓小窗》﹐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