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明朝時期作家名覽(二) 王彝(﹖一1374)   明詩文家。字宗常﹐號地堆子。其先蜀人﹐父仕於昆山(今屬江蘇)﹐遂卜居比鄰之嘉定(今屬上海)。少孤貧﹐讀書天台山中﹐師事王貞文﹐得理學家金履祥之傳。曾著論力斥風靡詩壇的楊維板為“文妖”。明初與修《元史》﹐又以薦入翰林﹐因母老而乞歸。時蘇州知府魏觀擬在張士誠舊治建街﹐獲罪﹐處以極刑﹐王彝與高啟俱受牽連被殺。著有《王宗常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二、《明史》卷二八五。 管時敏(1337─1416後)   明詩人。原名管油﹐字時敏﹐號竹間﹐以字行。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元末師從楊維幀﹐與袁凱為詩友。洪武九年(1376)征拜楚王府紀善﹐洪武十四年從楚王之國﹐定居於武昌。洪武三十一年任楚王府左長史﹐在職十年﹐以年邁求致仕歸田﹐楚王仍留他住在武昌﹐給予終身俸祿。時敏在楚王府任職長達三四十年﹐同時為楚王禮重的有西域詩人丁鶴年。兩人過從密切﹐唱和頗多﹐鶴年且為管詩作評﹐又是其子管延枝的老師。《四庫全書總目》雲﹕“時敏學詩於楊維板﹐而不蹈襲維板之體﹐所作春容淡雅﹐多近唐音。”著有《秋香百詠》、《還鄉紀事》等不傳本﹐今存《蚓竅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甲集、《蚓ヅ齱憚梐漲礅蛂憐悍窷L? 孫作   明詩文家。字大雅﹐號東家子﹐學者稱清尚先生。江陰(今屬江蘇)人。元末學家避兵於吳﹐盡棄家產﹐唯載書兩篇。張士誠據浙東﹐作受其康祿﹐旋以母病謝去﹐客鬆江﹐友人為買回築屋而居。洪武六年(1373)聘修《大明日歷》﹐授翰林編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為國子助教﹐尋分教中都。逾年還國學﹐把受司業。以事廢為民﹐復起為長樂縣用學教諭。歸車於家。其詩力追北來黃庭堅﹐在元末自為別調﹐其文“醇正典雅﹐動有據依”(《明史》本傳)。嘗著書十二篇﹐名《東家子》。另著有《滄螺集》。生平事跡見《明史低二八五、來俄《東家子傳》。 王恭   明詩人。字安中﹐號皆山樵者。長樂(今屬福建)人。長期隱居於七巖山。明永樂初﹐以儒士薦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但不久即辭歸鄉裡。永樂九年(1411)尚在世。詩學唐代王維、盂浩然﹐為“閩中十子”之一。《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人“性情本耽山野”﹐而今存之詩“又作於田居之日﹐故吐言清拔﹐不染俗塵﹐得大歷十子之遺意﹐其格韻遠在(高)課上”。其詩凡結有三集﹐未仕前有《白雲樵唱》、《草澤狂歌》﹐官翰林典籍後有《鳳台清嘯》﹐前兩種今均有傳本。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六、《國朝獻征錄低二二。 林鴻   明詩人。字子羽。福清(今屬福建)人。洪武初﹐以人才薦﹐授將樂縣儒學訓導﹐歷禮部精膳司員外郎。年未四十自免歸。在家鄉結詩社﹐聲名頗著﹐閩中以詩知名者﹐稱“十才子”﹐以林鴻為首。論詩惟宗唐代﹐認為開元、天空間聲律大備﹐學者當以是為楷模。《明史》本傳謂“閩人言詩者率本於鴻”。明代詩論家如胡應磷﹐在論本朝詩派時都指明閩派防於林鴻。其詩如其詩論﹐刻意追摹盛唐之作﹐時饒清韻﹐頗有可誦之作。著有《鳴盛集》。生平事跡慼撓@魘貳肪磯□肆□Ⅰ豆□□漬髀肌肪砣□□? 趙迪   明詩人。字景哲﹐號鳴秋、白湖小隱。懷安(今福建福州)人。元末明初人﹐值時多故﹐投老林泉﹐終身未仕。其詩與林鴻齊名﹐亦是晉安一派﹐但未列入“閩中十子”。洪武時另有一詩人趙迪﹐系宜陽人﹐官吏部侍郎﹐二人常為論者相混。著有《鳴秋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 黃哲   明詩人。字庸之。番禹(今廣東廣州)人。明初拜翰林待制﹐入書閣侍太子讀書。出為東阿知縣﹐遷東北通判﹐罷歸﹐尋坐法死。與孫費等結南園詩社﹐時號“南園五先生”﹐亦稱“嶺南五先生”。其詩五古源於六朝﹐七言仿唐音﹐品位在孫費之下﹐王佐之上。著有《雪篷集》﹐部分保存在《廣州四先生詩》中。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一五。 趙介   明詩人。字伯貞。番禹(今廣東廣州)人。“南園五先生”之一。明初杜門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洪武中坐家累﹐逮赴京師﹐道卒。詩學晚唐﹐受元末詩壇風氣影響較明顯。著有們臨清集》﹐部分保存在《廣州四先生詩》中。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李德   明詩人。字仲修。番禹(今廣東廣州)人。明初以明經薦﹐官終廣西義寧教諭。為“南園五先生”之一﹐詩學李賀﹐但實際上以恬淡平易為特點。著有《易庵集》﹐部分保存在《廣州四先生詩》中。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八九。 黎貞   明詩文家。字彥晦﹐號陶生、稱坡。新會(今屬廣東)人。洪武初舉本邑儒學訓導﹐被誣陷成遼東﹐居彼十八年﹐從學者甚眾。放歸鄉裡卒。早年在家鄉時從孫讚遊﹐與孫讚同戍遼東﹐孫費以藍玉黨論死﹐由其為之殮屍人葬。工待能文。著有《林坡詩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國朝獻征錄》卷一~五ꄿ 顧祿   明詩文家、書畫家。初名天祿﹐字謹中。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明洪武初﹐以太學生除大常典簿﹐遷蜀王府教授。有詩名﹐善書畫﹐尤工分隸。過邵陽湖賦七律﹐為明太祖獲知﹐命盡進所作﹐披閱於便殿。著有《經進集》。生平事跡見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一六、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鄭造   明詩人。字起深。黃巖(今屬浙江)人。洪武末年﹐為樂清訓導。其詩不多傳﹐跌宕自喜。著有《直正齋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謝林   明詩文家。字願樹。武進(今屬江蘇)人。謝應芳子。隱居教授﹐家無余糧﹐而不言愁苦。洪武中舉為新鄭教諭。有詩名。著有《雪樵集》、《煮雪窩稿》﹐另著有《延陵通紀》等。生平事跡見《昆陵人品記》卷六、《列朝詩集小傳》甲集。 劉駟   明詩文家。字宗道﹐號慎獨翁。龍溪(今福建漳州南)人。洪武初征秀才﹐入試者八千人﹐駟為第一﹐授都御史。尋坐事徙雲南﹐卒於該地。門人私溢為愛禮先生。著有《愛禮集》。生平事跡見《受禮集》所附《慎獨翁行狀》。 程佑(134─1427)   明詩文家、小說家。字宗吉﹐號存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即以詩鳴。年十四﹐見詩人楊維幀《香費八詠》﹐即席椅和﹐俊語迭出﹐因得楊讚賞。明洪武間﹐先後為仁和、臨安、宜陽訓導﹐周王府右長史。永樂時﹐曾因詩獲罪﹐滴戍保安十年。洪熙元年(1425)赦還﹐在英國公府主持家塾。三年後歸。生平詩文詞曲創作甚豐﹐《列朝詩集》評之為“風情麗逸”﹐“多偎翠倚紅之語﹐為時傳誦”。又雲﹕“其在保安﹐當興河失守﹐邊境蕭條。永樂己亥﹐降佛曲於塞下﹐選子弟唱之。時值元宵﹐作《望江南》五首﹐聞者凄然泣下。又有《漫興》詩及《書生嘆》諸篇﹐至今貧士失職者﹐皆諷詠焉。”他在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當推《剪燈新話》的創作。這是繼唐宋傳奇衰落以後﹐稱著於明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曾風靡一時﹐並卓有影響。其余著述多有亡佚。存世者尚有《存齋遺稿》、《香台集》、《歸田詩話》、《四時宜忌》、《樂府遺音》﹐以及《詠物詩》、《天機玄錦》等。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乙集。 唐文鳳   明詩文家。字子儀﹐號夢鶴。撤縣(今屬安徽)人。與祖唐元、父唐桂芳俱有文名。永樂中薦授興國知縣﹐改任趙王府紀善。卒年八十六歲。一生著述較多﹐在鄉校所作成《朝陽類稿》﹐在興國任上所作成《政余類稿》、《章貢文槁》﹐在趙王府所作成《進忠類稿》﹐在洛陽所作成《洛陽文稿》﹐歸田後所作成《老學文稿》。以上諸集均未見傳本﹐今存《f同集》。生平事跡見《唐氏三先生集》所附志傳。 朱吉(1342─1422)   明詩文家。字季寧。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洪武中以薦授戶科給事中﹐首疏請寬胡惟庸、藍玉黨禁﹐以安反側。後以善書改任中書舍人﹐尋又改侍書。出為湖廣金事。工詩能文。著有《三畏齋集》。生平事跡見《吳中人物志》卷四、明葉恭煥編《吳下家墓遺文續編》卷一。 詹時雨   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隨父宦遊福建﹐因家於閩。為人沉靜寡言﹐才思敏捷。所作雜劇有《補西廂奔棋》一種﹐今存本名《圍棋闖局》﹐題“晚進王生”﹐或即此劇。《全元散曲》輯存其《南昌一枝花‧麗情》一套。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 湯式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和散曲家。字舜民﹐號菊莊。象山(今屬浙江)人。一說寧波(今屬浙江)人。元末補本縣吏﹐本非其志。後落魄江湖﹐明成祖朱校在燕邪時﹐與楊油、貿仲明同被寵遇。永樂間常受賞賜。好滑稽﹐所作樂府套數小令極多﹐名《筆花集》。語多工巧﹐江湖盛傳之。明朱權《大和正音譜》評其摒晱z緗跗鏈悍紜薄K□髟泳紜度鶼賞□貳Ⅰ督亢旒恰罰□□□I□絞錄<□堵脊聿拘剷唷返取? 李唐賓   元末明初戲曲作家。號玉壺道人。廣陵(今江蘇揚州)人。約生於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以前。元末曾官淮南省宣使。與賈仲明交厚。著有雜劇(梧桐葉)、《梨花夢》﹐今僅存前一種。生平事跡見賈仲明《錄鬼簿續編》等。 宋子正   元明之際散曲作家。名方壺。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曾在華亭鴛湖開辟住室﹐方疏四啟﹐晝夜長明﹐如洞天狀﹐名日方壺﹐因以為號。他無心功名﹐但並不是不問世事的隱士﹐對處於社會下層的妓女也表現了深切的同情。明來權《大和正音譜》評日﹔“其詞勢非筆舌可能擬﹐真詞林之英傑也。”生平事跡見貝瓊《方壺記》。 顧堅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和散曲家。號風月散人。昆山(今屬江蘇)人。太學生。和楊維板、倪港、顧仲澳等相友善。寓居昆山﹐善發南曲之奧﹐被認為是昆山腔創始人之一。著有《陶真野集》、《風月散人樂府》﹐均低生平事跡見明魏良輔《南詞引正》。 賈仲明(1343一﹖)   一作賈仲名。元明之際戲曲作家。自號雲水翁﹐又號雲水散人。淄I川今山東淄博)人。自幼聰明敏捷﹐博覽群書﹐擅長吟詠﹐尤其精通戲曲和隱語。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後﹐他曾與雜劇作家湯舜民、楊湘同遊燕王朱核(即後來的明成祖)盼中﹐甚受寵愛。每有宴會﹐都要他吟詩度曲﹐備受稱賞。晚年遷居蘭陵(今山東棗莊)。大約卒於永樂二十年(1422)以後。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說他“所作傳奇樂府極多﹐驕麗工巧﹐有非他人之所及者。一時濟輩﹐率多拱手敬服以事之。”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論他的曲“如錦幄瓊筵”。編有《雲水遺音》等集﹐今佚。著雜劇十六種﹐《裴度還帶》、《玉壺春》、《升仙夢》、《玉梳記》、《菩薩蠻》、《度金童玉女》(《元曲選目》簡名別作《金安壽》)、《意馬心猿》、《梅杏爭春》(佚)、《碧桃花》(佚)、《雙獻頭》(佚)、《節婦牌》、《調風月》(倏)k雙告狀》(佚)、《燕山怨》(佚)、《雙坐化》(佚)、《燕山夢》(佚)、(七世冤家)(佚)。增補元鐘嗣成《錄鬼簿》﹐一說《錄鬼簿續編》亦是賈仲明所著。生平事跡見元鐘嗣成《錄鬼簿》、無名氏《錄鬼簿續編》等書。 劉君錫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燕山(今北京)人。元末官省奏。性方介正直。工隱語﹐為燕南獨步﹐人稱為“白眉翁”。家雖甚貧﹐不屈節。與賈仲明及邵允恭等交往。風流懷抱。所作樂府﹐行於世者極多﹐惜今皆佚。作雜劇三種﹐今存《龐居士誤放來生債》﹐余《賢大夫疏廣東門宴》、《石曼卿H喪不舉》皆佚。生平事跡見《錄鬼簿續編》。 高茂卿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啄州(今屬河北)人。所作雜劇《翠紅鄉兒女兩團圓》一種﹐然今存本題“楊文奎撰”。生平事跡僅見《錄鬼簿續編》。又《嘉靖揚州府志》卷五三載﹕高宗本﹐字茂卿﹐其先直隸雄縣人。洪武初佔籍太倉之鎮海衛。登明景泰五年(1454)進士﹐授南京御史﹐累官河南按實副使。以老免﹐家於揚州。有《復齋稿》、《江淮雜稿》。今人或認為此即曲家高茂卿﹐然依據不足。 黃元吉   元明之際戲曲作家。與賈仲明同時。所作雜劇《黃廷道走千裡流星馬。一種﹐今尚存。《錄鬼簿續編》載於無名氏下﹐脈望館抄校本題“黃元吉”撰。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認為洪武中前後在世﹐其余生平事跡不詳。 鄭楷(約1344一﹖)   明詩文家。字叔度﹐蜀玉賜號醇翁。浦陽(今浙江浦江)人。出自鄭氏“義門”﹐為鄭康族子。授蜀王府教授﹐遷左長史致仕。宣德三年(1428)尚在世﹐並重纂《浦江鄭氏捱義編》二卷。著有《鳳鳴集》、《鳳鳴後集》﹐後者有傳本。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二。 謝常   明詩文家。字彥銘﹐號桂軒。吳江(今屬江蘇)人。洪武十五年(1382)舉秀才﹐召試《丹鳳朝陽賦》稱旨。明太祖欲官之﹐辭歸﹐隱於震澤之東溪。早年學詩於楊維板﹐詩尚纖麗。永樂元年(1403)尚在世。著有《桂軒稿》、《東溪集》等。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許伯族   明詩人。字廷慎﹐號介石。黃巖(今屬浙江)人。洪武中任刑科給事中。其詩影響較大﹐有“小杜”之稱﹐《明詩紀事》稱其“格調高老”(甲簽卷─一)。其論作詩之法及論宋元兩代之詩“具有深旨”﹐為《靜志居詩話》所轉錄。著有《介石稿》﹐久快。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四。 劉ff(1348──1379)   明詩人。字孟藻。青田(今屬浙江)人。劉基子。明洪武十年(1377)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又出為江西布政司左參政。為胡惟庸所脅﹐墮井死。為人處事果斷﹐剛直不阿。友人黃伯生評“其詩顧乃溫柔沖淡﹐但然有愛君憂國之情”(《腎冶集序》)。著有帕怕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二八、《皇明名臣瑰談錄》卷七。 錢子正   明詩文家。原名蒙﹐字子正﹐以字行。無錫(今屬江蘇)人。生於元末﹐明洪武初曾任韓城知縣。與弟錢子義﹐族子錢仲益並有詩名﹐稱為“三錢”。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評其詩“隨意抒寫﹐既無深意﹐又乏雋才”﹐“惟古體差為清健耳”。著有《綠苔軒集》。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甲簽卷一六。 錢子義   明詩人。無錫(今屬江蘇)人。錢子正弟。時人馬季常有《續胡曾詠史詩》﹐子義不襲舊題﹐別成詠史一百五十首﹐錢謙益以為“大率《兔園冊》中語”(《列朝詩集小傳》)。著有《種菊庵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甲集。 錢仲益   明詩人。名允異﹐一名永異﹐字仲益﹐以字行﹐號錦樹山人。無錫(今屬江蘇)人。元末中江浙行省鄉試﹐為杭州錄事。洪武末年又舉明經﹐為本縣訓導。建文中﹐以薦人為太常博士﹐與修太祖實錄﹐遷翰林修撰。永樂初年改漢王府長史﹐長於奕棋。曾待詔禁垣﹐為明成祖呼為“棋仙”。卒於漢王府任上。漢王反﹐事敗﹐明宣宗問其遺啟﹐大加賞嘆﹐免其家人連坐。著有《錦樹集》。《盛明百家詩前編》收有其《錢翰撰集》一卷。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乙簽卷五、《昆陵人品記倦六。 浦源   明詩人。字長源﹐號東海生。無錫(今屬江蘇)人。洪武間官晉王府引禮舍人。慕名入閩訪林鴻﹐被邀入詩社。後舟經淮河﹐墮水死。年僅三十六歲。工詩善畫﹐畫師從倪港﹐專攻山水竹石。其詩韻遠情深﹐特別著意於煉句﹐尤以風致含蓄見長。著有《舍人集》﹐已散快不傳。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二八六、《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九。 許繼(348─1384)   明詩人。字上修﹐號觀樂生。寧海(今屬浙江)人。明洪武中官台州儒學訓導。喜為詩﹐有魏晉人風致。精思力學﹐病咯血而死。著有《觀樂生詩集》。生平事跡見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二二《許士修墓銘》。 王汝玉(1349一1415)   明詩人。原名步﹐或作除﹐字汝玉﹐以字行﹐號青城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穎敏強記﹐元未從楊維板學。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舉於鄉。明永樂初由應天訓導把翰林五經博士﹐預修《永樂大典》。應制著《神龜賦》為第一﹐解縹次之。以修《禮書》紊制度當戍邊﹐為太子有之。進左讚善。坐解結累﹐瘦死獄中。洪熙時追溢文靖。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不費冥索﹐斤斤唐人之調”﹐詩名頗著。曾被目為永樂時詩人之首。著有《青城山人集》。生平事跡慼撓@魘肪胍晃宥□Ⅰ豆□□漬髀肌肪硪瘓擰? 高標(1350─1423)   明詩人、詩選家。字彥恢﹐更名廷禮﹐號漫士。長樂(今屬福建)人。博學能文﹐尤長於詩﹐與林鴻、王恭等人為詩友﹐是以林鴻為首的“閩中十子”之一。永樂初以布衣征為翰林待詔﹐後升翰林院典籍。工書善畫﹐有豪飲之名。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也有不少應酬之作。選編唐人詩為《唐詩品匯》﹐引申宋嚴羽之說﹐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對後七子“詩必盛唐”的主張頗有影響。著有《嘯台集》、《木天清氣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明史》卷二八六、《國朝獻征錄》卷二二。 趙柏謙(們引一1395)   明詩文家。初名古則﹐字仿謙﹐以字行﹐後更名謙﹐號瓊台外史。余姚(今屬浙江)人。幼孤貧﹐寄食山寺﹐與朱右、徐一勇、謝肅定文字交。以博學好古著稱。明洪武十H年(1379)應聘赴京師﹐授中都國子監典簿。後以薦召為瓊山縣學教諭﹐卒於番禹。博究六經百氏之學﹐時目為“考古先生”。著有詩文集《考古文集》﹐另著有《六書本義》、《聲音文字通》等。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四所作傳、《明史》卷二八五。 高得6&(1352─1420)   明詩文家。字孟升﹐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性敏悟﹐日記數千言。洪武九年(1376)以文學薦授臨安教渝﹐升高州府學教授。永樂初播宗人府經歷﹐充《永樂大典幅u總裁。善屬文﹐尤長於詩。其詩文以清麗為宗﹐但尚少含蓄。著有《節庵集》。生平事跡見明鄒濟《顧庵文集倦九所作墓志銘。 周是修(1354─1402)   明詩文家。原名周德﹐以字行。泰和(今屬江西)人。洪武末舉明經﹐為霍丘訓導。明太祖曾面詢家居何為﹐對雲﹕“教人子弟﹐孝梯力田。”太祖喜﹐招周王府奉把正﹐遷紀善。建文元年(1399)改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靖難”兵渡淮﹐京城失守﹐日書別友人﹐自經於尊經閣。為人外和內剛﹐為文援筆立就﹐而雅贍條達。著有《芻帶集》﹐另有《綱常鼓范》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三。 張宇初(﹖一1410)   明道人、詩文家。字子增。貴溪(今屬江西)人。張道陵四十三世孫﹐洪武十年(1377)襲掌道教。建文時坐不法﹐奪印潔﹐明成祖即位復之。其文斐然可觀﹐較少道學氣。著有《現泉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閏集。 王改   明詩人。字廷注﹐號竹居。常熟(今屬江蘇)人。生當元末明初﹐處士終身。卜居於虞山北之蕭溪﹐植竹萬竿﹐吟詠其中。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雲﹕“竹居治生之余﹐不廢吟詠﹐華幼武一流也。詩嫌太熟。”又引李世賢評語雲﹕“其詩和平典雅﹐質不近於俚﹐治不流於枯。”著有《竹居詩集》。生平事跡見清曾溶《明人小傳》卷一、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五。 謝晉   明詩人。名或作給﹐字孔昭﹐號蘭庭生、深翠道人、葵邱。吳縣(今屬江蘇)人。生平不詳﹐僅推知曾以布衣應征﹐似未出仕。工詩善畫﹐畫以山水為工﹐陳田《明詩紀事》稱其詩“特蘊藉﹐在宋人中﹐似陸遊一派”。生卒年不詳﹐永樂十五年(1417)尚在世。著有《蘭庭集》。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乙簽卷六。 方孝孺(135─1402)   明詩文家、學者。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學者稱正學先生。寧海(今屬浙江)人。早年師從來俄﹐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洪武年間﹐以薦授漢中府教授。蜀王聘為世子師﹐並名其居室為“正學”。建文初年﹐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名重一時﹐深受朝野倚重。燕王朱校“靖難”之師攻克京師﹐召方孝孺草登基詔書﹐孝孺服喪而至﹐號哭徹殿堂﹐擲筆於地﹐答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遂被殺﹐滅十族﹐受株連者吽摯陵丐婝Y□醮頰□□緣勞匙勻危□惱倫鶯岷婪牛□史嬡窶鰲3□諞槁邸12鶚隆J□撬□貿□F湮難□鄣慵□斜硐衷淞端仗□肺募□頡分小V□小對詠搿罰□□募□校ㄑ分菊□□□□鴇咎狻鬥秸□□募□貳I□絞錄<□睹魘貳肪硪凰囊弧Ⅰ睹魅逖□浮肪硭娜□? 唐之淳   明詩文家。字愚士﹐以字行。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肅子。建文二年(140)以方孝孺薦授翰林院侍讀﹐同領書局修《鑒戒錄》。卒於官。以才思敏捷著稱。《四庫全書總目》評其今存詩作﹕“其詩雖未經簡汰﹐金礫並存﹐而氣格質實﹐無元季纖稱之習﹐塞外諸作﹐山川物產尤足以資考核。”文的成就遜於詩。著有詩文集《唐愚士詩》。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五。 漏瑜   明詩文家。字叔瑜﹐一字大美﹐號越南。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建文年間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靖難後﹐潛跡江湖﹐締交香舊。宣德中﹐已年八十余﹐尚在烏墩與趙曉、吳煥等人結“九老之會”﹐傳為文壇佳話。著有《石軒集》。生平事跡見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列朝詩集小傳》乙集。 茅大方(﹖一1402)   一作毛大方。明詩文家。名浦﹐以字行﹐又字希董。泰興(今屬江蘇)人。洪武中為淮南教官﹐把秦王府長史。建文元年(1399)為右副都御史。靖難兵下南京﹐死於難。博學工詩文﹐詩流傳不廣。著有《希董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一、《國朝獻征錄》卷五五。 鄭本忠(﹖一1403)   明詩文家。字亦為本忠﹐號安分生。勤縣(今屬浙江)人。少篤學﹐從鄉先生舒卓受《尚書》。元末方國珍據浙東﹐杜門不仕。明洪武六年(1373)舉明經﹐不起。以郡教授薦﹐任昌國儒學訓導﹐尋升秦王府教授﹐卒於任。博學綜覽﹐為文必中規矩。著有《安分先生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八。 張級   明詩文家。字昭季。號鸚庵。富平(今屬陝西)人。洪武中舉明經﹐為東宮侍書﹐累遷試左通政。洪武十五年(1382)為雲南左參政﹐歷左布政使﹐在雲南十七年﹐土地貢賦、法令條格皆其裁定。建文時召為吏部尚書。明成祖人南京﹐錄建文“姦臣二十九人”﹐紛為其中之一﹐以茹瑜言者仍故職。不久又令解職﹐月給半俸居京師﹐懼而自殺。著有(宰文集)、《雲南機務鈔黃》。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一。 劉得(﹖一1402)   明詩文家。字仲憬。青田(今屬浙江)人。劉基子。弱冠通請經﹐洪武二十三年(1390)命襲父爵﹐讓與兄子劉落﹐任閣門使。谷王就封﹐為左長史。“靖難”兵起﹐參李景隆軍﹐景隆敗﹐歸裡。成祖即位﹐召見﹐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成祖為“殿下”﹐下獄自經死。晚明福王時溢剛節。著有《易齋集》、《無隱槁》、《越吟稿》﹐前者有傳本。生平事跡見《易齋集》卷首所載傳記、《明史》卷一二八。 練子寧(﹖一1402)   明詩文家。本名練安﹐以字行﹐號鬆月居士。新塗(今江西新幹)人。洪武十八年(1385)以貢士廷試對策﹐招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建文初﹐與方孝孺並見信用﹐拜御史大夫。燕王朱核即位﹐縛子寧至﹐語不遜﹐被殺﹐族其家﹐姻戚俱戍邊。善文章﹐方孝孺曾稱其“多學而文”。弘治中﹐王佐刻其遺文為《金川五屬集》﹐提學副使李夢陰立金川書院把之﹐名其堂“浩然”。今存有《練中丞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一。 蘇伯厚(﹖一1411)   明詩文家。名蘇培﹐以字行﹐號履素。建安(今福建建匝)人。洪武初以明經薦至京師﹐因親老辭歸。洪武十八年(1385)授建寧訓導﹐遷晉王府伴讀。永樂初把翰林侍書﹐與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遷翰林侍講。工詩能作畫﹐“其五言神意閒審﹐綽有魏晉風”(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著有《履素齋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二 程通   明詩文家。字彥亨。績溪(今屬安徽)人。洪武十八年(1385)貢入太學﹐洪武二十三年舉應天鄉試。授遼王府紀善﹐進左長史。靖難兵起﹐為王上封事數千言﹐論戰守大計。永樂初發其事﹐械至京師﹐與二子俱論死。生平著述多達百余卷﹐死後悉毀於官。十年之後其弟到荊州﹐遼王以所存圖像及遺稿授之。《四庫全書總目》論其人其文雲﹕“封建二策乃其受知於大祖者﹐持議頗正。其他詩文亦俱醇樸有法。雖所存無多﹐而大節凜然﹐有不僅以詞章論者。”著有《貞白遺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三。 王叔英(﹖一1402)   明詩文家。名原采﹐或作元彩﹐以字行﹐號靜學。黃巖(今屬浙江)人。洪武二十年(1387)以薦為仙居yll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靖難”兵至淮﹐奉詔募兵勤王﹐行至廣德﹐京城失守﹐知事不可為﹐書絕命詞自經於玄妙觀銀杏樹下。永樂初簿錄其家。工古文辭﹐其文大抵規撫韓癒﹐稍失之拘謹。著有《靜學文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一四三。 任亨泰   明詩人。字古雍。襄陽(今屬湖北)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進士第一﹐寵遇特隆﹐建狀元坊以族之。以禮部尚書使安南。明太祖重其學行﹐每呼“襄陽任”而不名。後因思明土官與安南爭界事﹐坐免官。著有《狀元任先生遺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三七。 陳誠   明詩文家。字子實﹐號竹山。吉水(今屬江西)人。洪武二十年(1387)進士﹐授行人。出使安南﹐令還所侵思明地。永樂中﹐西域哈裡入貢﹐以吏部員外郎銜與中官李遍(或作李達)等送使臣還國﹐並頒賜西域諸國。歸獻《西域番國志》(又名《使西域記》)及《西域行程記》﹐是明代唯珜縚鶾蒡h偷撓嫌蚓□姓摺>菀恍┬芯空呷銜□□魯銜饜杏脛﹕拖攣餮蟆10□椒孟桑□□□勺孀費敖ㄎ牡巰侶淶木俅搿@□饔蚴□□□□□屑托惺□□徊糠志捅4嬖淞靶諧碳汀鋇敝小A碇□小凍輪襠郊□貳I□絞錄<□睹魘妨寫□肪硪晃濉? 程本立(﹖一1叩2)   明詩文家。字原道﹐號賣隱。崇德(今浙江桐鄉)人。少有大志﹐讀書不事章句。洪武中舉明經、秀才﹐除秦王府引禮台人。後補周王府禮官﹐洪武二十年(1387)進長史﹐坐累滴雲南。洪武三十一年由薦征入翰林﹐預修《太祖實錄》﹐遷右全都御史。出為江西按察副使﹐未行﹐燕王兵入南京﹐自縊死。南明福王當國時追溢忠介。其詩深沉樸健﹐頗近唐音﹔其文以敘述條暢見長。著有《輿隱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三、《國朝獻征錄》卷五六。 王紳(1360─1400)   明詩文家。字仲結。義烏(今屬浙江)人。十三歲時其父王偉奉命出使尚為元樑三所據之雲南﹐遇害死。後受業於父執宋須﹐頗受器重。曾專程赴滇尋父遺骨﹐未獲﹐即於其遇害地致祭﹐並撰《滇南拗哭記》以志哀思。建文帝時﹐以薦受國子監博士﹐與方孝孺友善。卒於官。著有《繼志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九、《皇明名臣瑰談錄》卷一0。 朱$(1361─1425)   明詩文家。明宗室。明太祖朱元津第五子。初封吳王﹐洪武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居開封。與燕王朱核同母﹐建文時頗受疑忌﹐被貶蒙化。朱探即位﹐復爵歸原封地。卒溢定。好學、能詩賦﹐工書法。永樂元年(1403)﹐成祖賜其一老姐﹐是元代皇後之乳母女﹐備陳元宮舊事﹐就其所述﹐作《元宮詞》一百首。陳田《明詩紀事》稱其“頗著文采”﹐較受詩論家關注。另外﹐還寫有和元僧明本的《梅花百詠》詩﹐“清雅端潔﹐惜今不傳”。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國朝獻征錄》卷一。 胡護(1361─1443)   明詩文家。字若思﹐號頤庵。南昌(今屬江西)人。少嗜學﹐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無不究覽。洪武中以舉人援華亭教諭。建文元年(1399)薦授桐城知縣。永樂初﹐授翰林檢討﹐與解縹等俱直文淵閣。永樂H年(1404)拜國子監祭酒﹐永樂十九年改北京國子監祭酒。仁宗時致仕﹐宣宗即位﹐召為禮部侍郎﹐辭歸。家居二十余年而卒。為館閣宿儒﹐朝廷纂修典籍﹐如重修《明太祖實錄》﹐修《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皆充總裁官。文章氣格蒼老﹐為明初一家﹐其詩近於宋江西派﹐詞旨高邁﹐寄托深遠﹐不同於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著有《頤庵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七、《國朝獻征錄》卷一二。 王統(1362──1416)   明詩人、書畫家。字孟端﹐號九龍山人﹐又號友石生。無錫(今屬江蘇)人。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畫﹐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時人比之元代倪成。洪武中征至京師﹐尋坐累滴朔州。南歸後隱居九龍山。永樂初﹐因善書法以薦供事文淵閣﹐久之授中書舍人。為人高介絕俗﹐畫不苟作。其詩結體稍弱﹐而以清雅見長。著有《王舍人詩集》(又名《友石山房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六、《國朝獻征錄》卷八一。 吳j$(1363一1426)   明詩人。字德潤﹐號古屋。崇仁(今屬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任翰林編修。永樂初﹐歷翰林修撰﹐遷國子監司業。清節苦修﹐官太學幾二十年﹐不獲敘遷﹐卒子位。居官操守如一﹐雖家貧﹐常分俸給親族。其詩在明前期請家中自成一體﹐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詩格楚楚”。著有《古屋詩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乙集。 趙友同(136─1418)   明文章家。字彥如﹐號存軒。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自少篤學﹐嘗從宋賺遊。洪武末任華亭訓導。永樂初以澗瓽荂摯楷嵾H蕖隊覽執□洹貳Ⅰ段寰□筧□分釷欏F湮惱卵嗇纖斡□埃□奈□窖堋T諉□踔羆抑校□刪筒桓摺V□小洞嫘□□貳I□絞錄<□段庵腥宋鎦盡肪砥摺Ⅰ豆□□漬髀肌肪砥□恕? 趙M(1365─1436)   明詩文家。字雲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洪武二十年(1387)舉人﹐入太學。授兵部主事﹐遷員外。升浙江右參政。明成祖時曾出使交趾﹐還揣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復任禮部尚書﹐改兵部、刑部尚書。致仕卒。歷仕五朝﹐自奉如寒素。著有《f父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O、《國朝獻征錄》卷四四。 楊士奇(1365─1444)   明詩文家。原名楊寓﹐以字行﹐號東裡。泰和(今屬江西)人。早孤﹐家貧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王叔英以史才薦﹐召入翰林。成祖即位﹐改編修﹐後簡入內閣﹐典機務。永樂二年(1404)為左中允。永樂六年帝北巡﹐命與安義等輔太子。永樂十五年進翰林學士。仁宗即位﹐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並與楊榮等賜“繩想糾纓”銀章﹐得密封言事。宣宗即位﹐為總裁修《仁宗實錄》﹐寵信有加。英宗即位時年方九歲﹐太後推心委任楊士奇與楊榮、楊博三人。卒贈文貞。秉政雅善知人、直言敢諫﹐於謙、況鐘、周忱等皆由其薦用。詩文著述頗豐﹐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其詩講究詞藻﹐雍容典雅。“台閣體”即以三楊為代表﹐而以楊士奇為典型。《四庫全書總目》在指出“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之後﹐又說﹕“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前輩典型﹐遂主持數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著有《東裡全集》﹐另著有《三朝聖渝錄》、(奏對錄)、《歷代名臣奏議》、《文淵閣書目》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八、《東裡全集》所附年譜。 樑潛(1366─1418)   明詩文家。字用之﹐學者稱為泊庵先生。泰和(今屬江西)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舉人﹐授四I【D蒼溪儒學訓導。歷知四會、陽江、陽春諸縣﹐皆有治績。永樂元年(1403)召修《明太祖實錄》﹐模翰林修撰。為《永樂大典》總裁。官至翰林待讀兼右春坊右讚善。有人向明成祖進讒言﹐誣太子擅有罪犯﹐事連樑潛﹐下獄。後棄市。為文體格清雋﹐兼有縱橫浩瀚之氣﹐著述頗豐。死後遺稿與書籍皆賣錢入官﹐由陳循倍價贖還。有《泊庵集》傳世。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二、《國朝獻征錄》卷一九。 虞謙(1366─1427)   明詩人。字伯益。金壇(今屬江蘇)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國子生播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永樂初﹐召為大理寺少卿。永樂七年(1409)北巡﹐太子奏為右副部御史﹐出督兩浙蘇鬆諸府糧﹐輸南北京等地。明仁宗即位召還﹐為大理寺卿。卒於官。《明史》稱其“工詩畫﹐自負才望”﹐時人比之元人倪鰱。其詩以題畫之作較有特色。著有《玉雪齋詩集》。生平事跡見明楊士奇《東裡文集》卷一四所作碑銘、《明史》卷一五O。 復原吉(1366一1430)   明詩文家。字維結。其先德興(今屬江西)人﹐徒居湘陰(今屬湖南)。早孤﹐力學養母。洪武二十三年(1390)舉鄉薦入太學。擺戶部主事。建文初搖戶部右侍郎。永樂七年(1409)北巡﹐命兼攝禮、兵部及都察院事﹐永樂末為諫北巡系獄﹐仁宗即位復其官。宣宗時入閣預機務﹐卒於官。溢忠靖。詩文非其所長﹐僅以平易雅淡﹐不事華靡為特色。著有《夏忠靖集》。生平事跡見明楊士奇《東裡文集》卷一二所作神道碑銘、楊榮《楊文敏集倦二一所作墓志銘、《明史倦一四九、《國朝獻征錄》卷二J﹨。 黃淮(136─1449)   明詩文家。字宗豫﹐號介庵。水嘉吟屬浙江)人。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召對稱旨﹐機密重務悉預聞。帝北巡﹐命與朓A科嫻雀ㄌ□蛹喙□N□和踔旄哽闥□疲□胙畈╕認第□□□輟H首諏Ⅲ□垂□□a□可惺榧嫖漵5畬笱□俊P□露□輳?1427)以疾乞休。卒溢文簡。其文章春容安雅﹐亦與三楊相密。著有《省想集》、《介庵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八、《國朝獻征錄》卷一二。 劉席   明詩文家。字士端。青田(今屬浙江)人。劉基孫﹐劉班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襲封誠意伯。以叔劉瓊事牽連貶秩歸裡。洪武三十年又坐事譴戍甘肅﹐不久即赦還。建文帝及永樂帝皆欲用之﹐以奉親守墓力辭不就。永樂中車於裡。曾築室於故鄉﹔日宅之西、雞山之下﹐以其山水盤旋﹐名為“盤谷”。為人志行塔靜﹐無貴遊紈□之習。詩體格不高﹐但韻致疏朗﹐“惟以抒寫情懷﹐逍遙山水為主﹐殊少精警之作”(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著有《盤谷集》、《盤谷唱和集》﹐前者今存。另著有(運錄)。生平事跡見棚史)卷一二八。 全幼孜(136─1431)   明詩文家。原名金善﹐以字行﹐號退庵﹐一作退朗。新途(今江西新於)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永樂初授諭德兼侍講﹐從帝北征﹐所經山川道路﹐輒命記之。拜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學士。洪熙元年(1425)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宣宗朝為總裁修兩朝實錄。卒溢文靖。為人簡易靜默﹐寬裕有容。文思敏捷﹐為文多不屬草﹐揮筆立就。詩文均為三楊台閣一體之同調﹐唯視野較開闊﹐題材亦較寬泛。著有《金文靖公集》、《前北征錄》、e後北証錄》。生平事跡見明楊榮《楊文敏集》卷一七所作神道碑銘、《明史》卷一四七、《國朝獻征錄》卷一二。 韓經   明詩人。字本常﹐號恆軒。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太尉韓價十二世孫﹐活動於明水樂年間。以行誼稱於鄉裡﹐屢証不出﹐居家教授以終。其詩語多質直﹐主於抒寫個人心情﹐非屑屑僅以文字求工者。著有《恆軒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 解紹(1369─1415)   明詩文家。字大紳。吉水(今屬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舉進土﹐授中書庶吉士﹐受到明太祖愛重。建文時為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招待讀﹐命與黃淮、楊士奇等入直文淵閣﹐頂機務。累進翰林學土﹐讚立太子為漢王朱高煦所惡﹐又因諫討交肚件旨﹐出為廣西布政司右參議﹐即行﹐改任交處﹐漢王又陷以他事﹐下獄死。以文思敏捷﹐機智淵博著稱﹐詩文頗負盛名。某些篇什已見台間體風致。著有《文毅集》(別本題《解學士文集》)。永樂中修《永樂大典》﹐實以解港為總裁。又與黃淮等人奉敕撰《古今列女傳》。生平事跡見《文毅集》附錄、《明史》卷一四七。 胡廣(137─1418)   明詩文家。字光大﹐號晃庵。吉水吟屬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賜名靖。永樂即位﹐復名廣﹐兩次從宿北征﹐以醇謹見重。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卒溢文穆。善長書法﹐並曾奉詔纂修四書五經性理大全。著有《胡文穆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四七。 王俗(1370一﹖)   明詩人。字孟敬﹐一字孟揚﹐號虛舟。祖上為元代唐兀氏﹐從元軍南征﹐居於廬州(今安徽合肥)﹔元末明初﹐其父王翰避兵隱居永福(今福建永泰)。洪武十一年(1378)征王翰入都﹐王翰將其托付友人吳海﹐自刎死。由吳海撫育成人﹐於洪武二十三年領鄉薦﹐入國學。永樂初﹐薦授翰林檢討﹐與修《永樂大典》。學博才雄﹐最為解紹器重。後坐累滴交肚﹐解結於永樂九年(141)獲罪﹐王澤也被牽連﹐系獄死。詩名頗著﹐是“閩中十才子”之一﹐曾編集其父遺作為《友石山人遺稿》﹐詩風與其父相近。著有《虛舟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二八六、《國朝獻征錄倦二 陳繼(137─1434)   明詩文家、畫家。字嗣初﹐號信庵。吳縣(今屬江蘇)人。陳汝言子。少孤﹐以孝聞。造於經學﹐人稱“陳五經”。洪熙元年(1425)薦為國子監博士﹐轉翰林五經博士﹐預修實錄﹐領宏文館事﹐進檢討。致仕卒。其詩本之家學﹐持論以為“詩者﹐非得乎天地之清氣﹐則無以極其妙”。善畫竹﹐亦能文。著有《怕庵集》。生平事跡見《明史港一五二、《國朝獻征錄港二二。 陳ff(1370一1454)   明詩文家。字廷器﹐號琴軒。東范(今屬廣東)人。洪武二十年(1387)舉人﹐永樂初知許州﹐累遷南京禮部侍郎。卒於家。博通經史﹐曾進《平安頌》﹐大為成祖欣賞。詩作格意清新﹐天然秀拔﹐文章則以氣勢宏整見長。詩文與時行的台閣體氣象稍殊。著有《琴軒稿》、《羅浮志》。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三七。 沐昂   明詩人、詩選家。字景高﹐一說字景顆。鳳陽定遠(今屬安徽)人。明開國功臣沐英子。以都指揮同知﹐代其兄沐最鎮守雲南﹐累遷右都督。卒贈定邊伯﹐溢武襄。能以余暇留心文詠。曾選輯明初官於雲南或滴戍者二十一人之詩﹐結成《滄海遺珠》。著有《紫軒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二六。 楊榮(1371一川叩)   明詩文家。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匝)人。建文H年(1400)進士﹐授編修。明成祖入南京﹐簡入文淵閣。永樂五年(1407)命往甘肅經畫軍務﹐尋進右庶子。曾數次出塞參讚軍務。永樂一∕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永樂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累遷工部尚書。宣德中加少傅。卒溢文敏。歷事四朝﹐與楊士奇、楊博並入內閣﹐時稱“三楊”。以文才著稱﹐重修《太祖實錄》及修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或謂處國家大事﹐不愧唐朝名相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與楊士奇等同為“台閣體”詩文筋Y□頰哂氪□砣宋錚□端目餿□樽苣俊菲榔涫□摹壩喝□揭祝□□湮□恕K湮奚鈁坑拿□□跡□鶯岢壑柚□牛□鬩哉鷚□皇潰□□鈣□卸齲□際滴藪茫□u籩□乃□捎□攪摯蓍掄咭煲病S胙釷科嬙□饕淮□□謀□□嚶杏梢印﹗敝□小堆釵拿艏□貳Ⅰ逗蟊閉骷恰返取I□絞錄<□睹魘仿砸凰陌恕Ⅰ豆□□漬髀肌肪硪歡□? 曾榮(1372一1432)   明詩文家。字子啟﹐號酉墅。永豐(今屬江西)人。永樂二年(1404)殿試第一﹐授修撰﹐永樂帝選進士二十八人讀書文淵閣﹐以其為首。累扈從北征。洪熙元年(1425)升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進少詹事。卒溢襄敏。詩文均有時名﹐所作流暢潔雅﹐不滯不礙﹐頗具才華。工書法﹐文思敏捷﹐館閣中大著作﹐自解結之後﹐多出於其手。著有《巢睫集》、《西墅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O一、《國朝獻征錄倦一八。 劉髦門373一1445)   明詩文家、學者。字孟詢﹐學者稱石潭先生。永新(今屬江西)人。永樂六年(1408)舉鄉試﹐不仕。授徒於家鄉﹐從之者甚眾。其子劉定之在文壇較知名。其詩較晦澀﹐散文罕傳。著有《石潭存稿》。生平事跡見明王直《王文端集》卷三五《劉公墓表》。周述   明詩人。字崇述﹐號東墅。吉水(今屬江西)人。永樂二年(1404)與從弟周盂簡並進士及第﹐成祖親獎賞之﹐授翰林編修。後詔解結選曾經等二十八人讀書文淵閣﹐兄弟二人皆在其中。嘗扈從北巡﹐進左春坊諭德。仁宗即位﹐命從皇太子謁陵南京。宣宗時進左庶子。正統初年於官。性溫厚簡靜﹐文章潔雅﹐其詩不出當時台閣之體。著有《東墅詩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 李時勉(1374一1450)   明詩文家。名俄﹐以字行﹐號古廉。安福(今屬江西)人。早年勤奮好學﹐永樂二年(1404)進士﹐選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重修)《太軞鷐w肌罰□槌篩暮擦質潭痢R虻米鍶首塚□陸躋攣烙□P□詡次唬□扔□敝□□案叢□佟P□攣迥輳?1430)修成《成祖實錄》。正統三年(1438)又以修成《宣宗實錄》進學士﹐正統六年為國子監祭酒。一再請求致仕﹐臨行朝臣及國子生近三千人餞於都門。卒溢文毅﹐後改溢忠文。曾久任國子祭酒﹐以直節重望為士類所依舊。為文平易通達﹐不露圭角﹐“多藹然仁義之言”﹐“其所著作﹐以當代重其為人﹐脫稿多為人持去﹐故所存者無多”(《四庫全書總目》)。著有《古廉集》。生平事跡見明楊榮《楊文敏集》卷一五《李氏族譜序》、王直《王文端集》卷三六所作墓表、《明史》卷一六三。 魏田(1374─1471)   明詩文家。字仲房﹐號南齋。蕭山(今屬浙江)人。永樂三年(1405)舉鄉試﹐授鬆江訓導。召修《永樂大典》﹐招太常卿。仕至南京吏部尚書﹐景泰元年(1450)致仕﹐卒溢文靖。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評其詩文﹕“其文極醇雅﹐詩雖非專長﹐亦頗蘊藉。”著有《南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八、《國朝獻征錄》卷二七。 楊博(13而一1446)   明詩文家。字弘濟。石首(今屬湖北)人。建文二年(400)進士﹐授編修。永樂中侍太子﹐為漢王所讒﹐系獄十年﹐仁宗即位始獲釋。播翰林學士﹐掌弘文閣事。正統中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典機務。卒溢文定。在宣德年間﹐與楊士奇、楊榮同心輔政﹐時稱“三楊”。詩文成就遜於楊士奇、楊榮﹐同為台閣體的代表人物。著有《文定集》、《水雲錄》。生平事跡則明史》卷一四八、《國朝獻征錄低一二。 曹端(1376─1434)   明詩文家、理學家。字正夫﹐學者稱月川先生。漫池(今屬河南)人。永樂六年(1408)舉人。專心性理之學。為霍州學正﹐修明儒學﹐諸生服其教。後改任蒲州學正﹐霍蒲兩邑各上章爭之﹐霍州奏先上﹐又赴霍州。先後在霍州持教十六年﹐卒於任所。霍人為之罷市巷哭。私溢為靜修。著有《曹月川集》、《孝經述解》、《四書詳說》等。生平事跡見《曹月川集》所附年譜、明李極《曹正學先生言行錄》、(明史)卷二八二。 章敞(137一1437)   明詩文家。字尚文﹐號質庵。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由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宣德六年(1431)擺禮部侍郎﹐與徐流出使安南。正統初﹐纂洪武以來條格﹐卒於官。以長於詩文著稱﹐曾與修《永樂大典》及《五經四書大全》。著有《質庵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八。 王英(1376─1450)   明詩文家。字時彥﹐號泉坡。金溪(今屬江西)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選庶吉士。仁宗即位﹐進翰林侍講學士﹐正統中累遷南京禮部尚書。卒溢文安﹐改文忠。其詩密切謹嚴﹐句無浮響﹐尤以七言律詩較佳。著有《泉坡集》。生平事跡見《明史低一五二、《國朝獻征錄》卷三六。 李昌祖(1376─1451)   明詩文家、小說家。名幀﹐以字行。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弱冠即有文名。永樂元年(1403)進士﹐選庶吉士﹐授禮部郎中。與修《永樂大典j期間﹐同事者咸推其該博﹐僻書疑事﹐人多就質。出為廣西布政使。生事摘役﹐尋有還﹐改官河南。平生為官清正﹐頗得民望。正統四年(1439)致仕歸裡。景泰二年卒。其文言小說集《剪燈余話》系仿效灌佑《剪燈新話》而作﹐“所載皆幽冥人物靈異之事”﹐頗能表現其“博聞廣見﹐才高識偉”(王英序)﹐是繼程作之後明代傳奇文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亦工詩文。《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清新華贈﹐音節自然”﹐陳循《運線漫稿序》謂“本之以理﹐充之以氣﹐故雅淡清麗﹐宏偉新奇﹐無不該備”。另著有《運警漫稿》、《容膝軒草》、《僑庵詩余》。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一、《明史列傳》卷三八、《國朝獻征錄》卷九二。 陳敏宗(1377─1459)   明詩文家。字光世﹐號泊然居士、休樂老人。慈溪(今後浙江)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選庶吉士﹐與修《永樂大典》﹐書成授刑部主事。宣德元年(142)修兩朝實錄﹐明年轉南京國子監司業﹐秩滿遷祭酒。景泰元年(1450)致仕。卒溢文定。時與李時勉並任南京、北京國子監祭酒﹐時稱“南陳北李”﹐同以德望為士林師范。但以文章論﹐則質樸太甚﹐不及李時勉。詩非所長﹐《靜志居詩話》稱之為“詢盛世之音”﹐實則是台閣體一脈。著有《格然集》。生平事跡又《明史港一六三、《國朝獻征錄》卷七四。 朱高熾(137─1425)   即明仁宗。明代皇帝。明成祖朱像長子﹐洪武二十八年(139)冊為燕世子。朱驚起兵“靖難”﹐以世子守北平沖北京市)。永樂二年(1404)﹐立為皇太子﹐明成祖北征時﹐即命為監國﹐裁決庶政﹐其弟高煦、高除一再伺隙讒溝﹐處境艱難。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崩於北征途中的榆木川﹐八月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1425)﹐但在位不足一年就去世。廟號仁宗﹐葬獻陵。即位之前曾留心詩文﹐他的詩往往經過太子讚善徐善述潤色﹐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認為其詩風格“絕似唐太宗”。著有《御制文集》、《御制詩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八。 林結(137─1427)   明詩文家。宇尚默﹐號深齋﹐又號見一居士。閩縣(今福建閩侯)人。永樂九年(14if)鄉試第一﹐次年會試又第一﹐廷試第二﹐授翰林編修。歷修撰、侍讀﹐右春坊右渝德。早年受業於王假﹐明詩紀事》稱其“詩沿閩派﹐時有警音”。淡泊自甘﹐於學無所不究﹐尤長於經義。著有(齋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一九、《皇明名臣瑰談錄》卷二二。 $#(m8─1448)   明文學家。自號肥仙、大明奇士﹐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明宗室。明太祖朱元津第十七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為寧王。建文時﹐為燕王朱校所執﹐隨軍為草檄﹐燕王許以靖難兵成﹐中分天下。及燕王即帝位﹐封於南昌。永樂前後﹐王室互相殘殺﹐猜忌之事頻頻﹐朱權自危﹐乃寄情於戲曲﹐以示無野心而自保﹐日與文學士相往還。溢獻﹐故後世稱寧獻王。留心史籍﹐諸子百家、釋、老、卜、籃、修煉等亦有涉獵。著雜劇十二種﹐今存《大羅天》、《私奔相如》二種﹐《勘妒婦》、《辯三教》、《客窗夜話》、《煙花判》、《白日飛升》。《瑤天空鶴》、《楊族復落娟》、《九合諸侯》、《肅清瀚海》、《豫章三害》十種均佚。傳奇《荊級記》一說亦為其所作。所著《太和正音譜》不僅保留了許多戲曲史料和曲譜﹐還是我國第一部戲曲理論專著。研究戲曲的作品﹐還有《務頭集韻》、《瓊林雅韻》二種。史學著作有《漢唐秘史》和《通鑒博論》﹐此外還有《采芝吟》、《文譜》、《詩譜》、《異域志》。《壽域神方》等著作。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七、《國朝獻征錄》卷一、《列朝詩集小傳》乾集下。 王洪(1379─1420)   明詩文家。字希范﹐號毅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八歲能文﹐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授吏科給事中。改翰林檢討﹐與修《永樂大典》﹐為副總裁。歷翰林修撰、侍講。明成祖頒佛曲於塞外﹐命其為文﹐道巡不應詔。預修國史﹐以反對將“瑞異”書入日歷﹐滴禮部主事﹐卒於官。其各體文章以樸雅見長﹐驕體亦工﹐詩則追摹唐風﹐尚有新意。其才學曾受到時人王槐等的推許。著有《毅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六、《國朝獻征錄》卷三五。 趙稅   明小說家。字輔之﹐號雪航。南平(今四JI巴縣)人。約活動於永樂、宣德時期。永樂初以明經授翰林院儒學教渝﹐宣德初任漢陽教諭。其家自成都遷京遂又移居漢陽。著有《效及集》﹐系仿程相《剪燈新話》之作﹐今存。晚年著《雪航膚見》﹐《四庫全書總目‧存目》入史部史評類﹐評價不高。生平事跡見《千頃堂書目》卷五《雪航膚見》敘錄。 朱有然(1379─1439)   明戲曲作家、散曲家。號誠齋﹐又號全陽子、全陽翁、全陽道人、老狂生、錦案老人等。明宗室。明太祖朱元漳孫﹐襲封周王﹐就藩河南開封﹐溢憲﹐世稱周憲王。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於經傳子史﹐百家九流﹐莫不貫通。《乾隆祥符縣志》稱其“博學工詩﹐旁通繪事﹐而楷篆尤冠絕一時”。尤精聲律﹐時稱“樂工”。《列朝詩集》評其詩“皆風華和婉﹐譏諷乎盛世之音也”﹐又謂其所作雜劇“音律諧美﹐流傳內府”﹐“中原弦索多用之”。所作雜劇總名《誠齋樂府》﹐收雜劇三十一種﹐現均存﹐以《曲江池》、《義勇辭金》、《香囊怨》等較著名。散曲集亦名《誠齋樂府》。另著有《誠齋集》、《誠齋新錄》、《樂府家訓》、《牡丹譜》、《東書堂集》、《古法帖》、《修楔序帖》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明史稿》卷一O∕﹨、列朝詩集小傳》乾集下。 王直(1379─1462)   明詩文家。字行儉﹐號抑庵。泰和(今屬江西)人。早年家貧力學﹐舉永樂二年(1404)進士﹐改庶吉士﹐帝善其文﹐召入內閣煙屬草。歷仕仁宗、宣宗二朝。正統八年(1443)為吏部尚書。英宗復辟﹐遂乞休﹐賜努書馳驛歸。比家居﹐嘗從諸佃僕耕芮﹐擊鼓歌唱為樂。卒溢文端。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編纂紀注之事多出其手。與王英齊名﹐人稱“二王”。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遺風。著有《抑庵集》﹐別本題《王文端集》。生平事跡見《王文端集》卷三四自撰墓志、《明史》卷一六九、《國朝獻征錄》卷二四。 周忱(138─1453)   明詩文家。字詢如﹐號雙崖。吉水(今屬江西)人。永樂二年(1404)進士﹐選庶吉士﹐與修《永樂大典》。洪熙時調越王府長史。宣德初超遷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達二十二年﹐惠政大著。景泰初以工部尚書致仕。卒溢文襄。以經濟名世﹐詩文均非所長﹐然性好儲書、讀書。著有《雙崖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一五三、《吾學編低二八。 龔詡(1382─1469)   明詩人。一名龔翊﹐字大章﹐號純庵。昆山(今屬江蘇)人。年十七為南京金)川〕卒﹐“靖難”兵至﹐楊哭而去。隱居教授﹐巡撫周忱重其人品﹐欲薦之﹐謝日﹕“詡仕固無害﹐恐負往日金川門一拗耳﹗”竟以隱終。門人私溢為安節先生。著有《野古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一六。 曾鶴齡(1383─1441)   明詩文家。字延年﹐一字延之﹐號鬆坡﹐又號鬆吧。泰和(今屬江西)人。水樂十九年(1421)進士第一﹐授修撰。正統三年(1438)預修實錄﹐進翰林侍講學士。在翰林院任職二十年﹐以文辭典雅著稱。著有《鬆眼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二1。 熊直   明詩文家。字敬方﹐號西洞。吉水(今屬江西從。初冒姓胡﹐永樂十二年(141)舉人﹐入太學。其子熊概登第為御史﹐猶列名太學生。仁宗在春宮﹐聞之嘉嘆。卒時以其子之故贈右都御史。有詩名﹐其文較平衍。著有《西澗集》。生平事跡見《列朝詩集小傳》乙集。 況t(1383─1442)   明詩文家。字伯律﹐號龍網、如愚。靖安(今屬江西)人。永樂四年(1406)為靖安縣禮曹﹐擔任九年書吏﹐赴吏部試﹐經禮部尚書呂震薦授禮部儀制司主事。宣德五年(143)選拔幹員赴任繁劇之地﹐被薦任蘇州知府。在任積勞成疾﹐兩乞解職未果﹐正統七年(144)年於任所。死時﹐“郡民罷市﹐如哭私親”。是明代著名清官﹐事跡曾被編入小說。詩文存世不多﹐大多質直平易﹐較少修飾﹐曾自稱“不能文”。著有《況太守集》。生平事跡見《明史7》卷一六一、《況太守集》卷首所附年譜及卷一至卷三《太守列傳編年》。 彭百煉(﹖一1433)   明詩文家。字若金。泰和(今屬江西)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官至廣酉道監察御史。著有《若金集》。生平事跡見明王直《王文端集》卷二七所作行狀。 孫唱   明詩文家。字原貞﹐以字行。德興(今屬江西)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土﹐授禮部主事。正統初累播河南右參政。景泰三年(1452)進兵部尚書。英宗復辟﹐罷歸。家居十余年而豐﹐享年八十七歲。所作詩文不甚流行﹐亦很少為人論及。著有《歲寒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一七二。 蕭儀(138一1423)   明詩文家。字德容。樂安(今屬江西)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任吏部主事。初因事滴戍﹐為當道疏救得免。又以反對遷都北京﹐下獄死。有文學﹐重節義﹐其文有纖徐曲折之致﹐而意境欠深﹔其詩較平衍﹐唯所涉及題材較寬。著有《襪線集》。生平事跡見明黃淮《介庵集》卷─一所作墓表。 陳循(138一1462)   明詩文家。字德遵﹐號芳洲。泰和(今屬江西)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洪熙元年(1425)進侍讀。宣德初授侍講學士。正統元年(1436)兼經筵官﹐後進翰林學士﹐人文淵閣﹐典機務。景泰中進華蓋殿大學士﹐頗受寵信。明英宗復位﹐杖百戍鐵嶺衛。後上書自訟其冤﹐釋為民﹐一年後卒。平生以文思敏捷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評述﹕“少保(陳循)詩絕意規摹﹐饒越石(劉垠)清剛之氣。”著有《芳洲集》及《東行百詠集句》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一六八、《國朝獻征錄》卷一三、王翔《芳洲先生年譜》。 曹義(1386─1461)   明詩文家﹜撣~右耍□拍□幀>淙藎n袷艚□眨┤恕S覽質□□輳?1415)進士﹐改庶吉士﹔永樂十六年授翰林編修。歷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天順元年(1457)致仕。卒子家。著有《默庵集》藏於家﹐傳本少見。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倦二七、《皇明人物考E卷二。 陳衡   明詩文家。字克平﹐號半隱。淳安(今屬浙江)人。永樂十五年(1417)舉人﹐官毫州學正。著有《半隱集》。生平事跡見明何出光等《蘭台法鑒錄》卷四。 習經(138─1453)   明詩文家。字嘉言﹐號寅清居士﹐晚號尋樂翁。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水樂十六年(1418)進士﹐選庶吉士。預修成祖、仁宗、宣宗三朝實錄﹐官至詹事府詹事。成祖時與周敘等均以賦黃鸚鵡稱旨﹐以詩文知名。著有《尋樂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一八。 薛喧(138或1392─1464)   明詩文家、理學家。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屬山酉)人。早慧﹐十二歲即以所作詩文呈監司。後盡焚所作詩賦﹐從魏希文、范汝舟究洛閩淵源﹐至忘寢食。永樂十八年(1420)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宣德中播御史。曾為太監王振陷害幾死。景泰帝立﹐起為大理寺丞。英宗復辟﹐入閣預機務。見石亨、曹吉祥亂政﹐告老歸。卒溢文清。是明前期最主要的理學家之一﹐詩文非其所長﹐但存世之作較多。著有《敬軒集》(或題《薛文清集》)﹐另著有《讀書錄》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二八二、《國朝獻征錄》卷一三。 柯造(1390一﹖)   明詩文家。字啟暉﹐更字用晦﹐號東同。建德(今屬浙江)人、水樂三年(140)領鄉薦﹐明年預修《永樂大典》﹐選入翰林知機宜大字。授戶科給事中。以三殿災上疏陳言﹐滴交肚罐州知州﹐累遷雲南按察使。其詩文流傳不廣﹐成就不大﹐《四庫全書總目》認為“亦登科太早﹐才高學淺之效”。著有《東同集》。生ⅰ捫跔捸慼慼백3怠侗境□質∪宋錕肌肪砣□擰Ⅰ睹魘貳肪硪渙□摹? 林文(1390─1476)   明詩文家。字恆簡﹐號檐軒。莆田(今屬福建)人。宣德五年(1430)進士﹐授翰林編修。正統初進修撰﹐景泰年間進庶子。英宗復辟改尚寶司卿﹐拜學士。成化初進太常寺少卿﹐仍兼翰林侍讀學士。致仕歸﹐卒溢襄敏。詩文體格溫淳﹐有異於台閣體﹐《明詩紀事》稱其“詩格清遠﹐有偏然出塵之致”。著有《據軒稿》。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二0。 高級(1391─1460)   明詩文家。字世用﹐號育齋。興化(今屬江蘇)人。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明英宗時由侍講學士進工部右侍郎﹐入內閣典機務。景泰初﹐進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掌閣務如故。景泰七年(1456)進謹身殿大學士。明英宗復位﹐謝病杜門。明成化初溢文義(或作文毅)。為人檢素﹐位至台司﹐敝廬瘠田而已。其詩風咯清淡﹒力學唐人﹐以七律較有成就。著有詩文集八十卷﹐未及版行而散佚。後人盡力搜輯﹐刊為《育齋詩集》。另著有《歸田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九、《國朝獻征錄倦一三。 吳與深(1391─1469)   明詩文家、理學家。初名夢祥﹐字子博﹐號康齋。崇仁(今屬江西)人。十九歲時罷舉業﹐盡讀四書五經及宋代理學著作﹐數年不下樓。一再薦舉﹐皆不赴。天順元年(1457)征赴京師﹐授左春坊左諭德﹐固辭﹐留兩月稱疾篤還鄉。卒子家。胡居仁、陳獻章皆其弟子。一文淳實近理﹐但缺乏文采。著有《康在集﹨生平事跡見《明創卷二八二。《明儒學案》卷一。 劉球(139─1443)   明文章家。宇求樂﹐更字廷振﹐號兩溪。安福(今屬江西)人。永樂十九年(衛421)進士。居家讀書十年﹐從學者甚眾。授禮部主事﹐改翰林侍講。正統中為太監王振陷害下獄支解死。景泰時溢忠憨。其文和平溫雅﹐詞旨光明磊落﹐被稱為“君子之文”(《四庫全書總目》)。著有《兩溪文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二。 周敘(139──1452)   明詩文家。字功敘﹐一字公敘﹐號石溪。吉水(今屬江西)人。十一歲即能詩﹐永樂十六年(1418)進土﹐選庶吉士。正統年間一再上疏言事﹐受到英宗嘉納。正統十一年門446)遷南京侍講學士。景泰時請復午朝。有志重修宋、遼、金三朝史﹐並獲詔許自撰﹐錯次數年便故去。負氣節﹐篤行誼﹐其詩文可見台閣體風貌。著有《石溪集》。生平事跡見《明史低一五二。 劉嚴(1394──1457)   明詩文家、學者。字宣化﹐號時雨。吉水(今屬江西)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第一﹐歷官大常少卿。景泰中典順天鄉試﹐黜權臣之子﹐幾得危禍。天順初改掌翰林院事﹐卒於任。溢文介。立朝正直﹐居鄉亦有令德。其詩文尚沿台閣舊體﹐“無疵累之可摘﹐亦無精華之可指”(《四庫全書總目》)。曾預修《五倫書》、《歷代君鑒》﹐並任《表宇通志》總裁。著有《劉文介集》。另著有《宋元通鑒綱目》等。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五二、幗朝獻征錄倦二0。 劉It(1394──1458)   明詩人。字宗器﹐號假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彌月而父卒﹐事母至孝。永樂巾因善書征入翰林﹐舉順天鄉試﹐授中書舍人。宣德時預修成祖、仁宇實錄﹐正統中再修《宣宗實錄》。景泰工作二(1452)高級薦為國子家酒。天Jllof初改少詹事﹐侍東宮講讀。卒於官。憲宗時追溢文恭。生性鰱介﹐言行不苟﹐讀書至老不倦。著有《劉文恭詩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三、《國朝獻征錄》卷一八。 陳益(﹖一1454)   明詩文家。字啟行﹐號行素。高安(今屬江西)人。永樂年間以五經教授鄉裡。其詩意境清幽而略欠深厚﹐其文亦大致相當。著有《敝帚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 馬愉(1395─1447)   明詩文家。字性和﹐號治軒。臨胸(今屬山東)人。宣德二年(1427)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宣德九年特簡三十九人進學文淵閣﹐以其為首。正統五年(144)以侍讀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卒於官。為人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寬厚。詩文非其所長﹐名亦不著。著有《清軒集》。生平事跡見《明史j卷一四八、《國朝獻征錄》卷一三。 蘭茂(1397──1476)   又作藍茂。明戲曲作家。字廷秀﹐號止庵﹐又號和光道人、玄壺子。嵩明(今局雲南)人。原籍河南洛陽。性沖淡簡遠﹐不樂仕進﹐讀書過目成誦。恥為童子章句之學﹐近求六經﹐究心關、閩、潦、洛之微。著有《韻略易通》、《聲律發蒙》、《滇南本草》、《玄壺集》﹐散曲集《碧山樵唱》。戲曲有《性天風月通玄記》﹐袁文典《滇南詩略》疑系偽托。傳小說《續西遊記》亦其所作。生平事跡見袁文典《滇南詩略‧蘭茂傳》、《道光雲南通志》卷一五六、《民國嵩明縣志》卷二六。 吳節(1397─1481)   明詩文家。字與儉﹐號竹坡。安福(今屬江西)人c宣德五年(1430)進士﹐授翰林編修。歷南京國於監祭酒﹐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其詩文皆直抒胸臆﹐縱筆所如﹐無不自達﹐而停蓄深厚不及古人﹐《四庫全書總目》謂其“不踐跡亦不入室”。著有《吳竹坡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二1、《吳竹坡集》附錄。 於謙(139一1457)   明政治家、詩文家。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進士。宣德初授御史、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末為兵部左侍現“土木之變”﹐英宗北狩﹐郵王監國。瓦刺進逼北京﹐朝臣多有主遷都南京者﹐於謙力折其議。景帝獺憮J可惺樘岫驕□恚□魍私獃鋼□校□怨□由儔#□芏驕□瘛S19詬幢□□□嗟熱酥縛賾誶□庥□11逋踔□櫻□炱□小3苫□□□雌涔僦按圖潰□縊啾鎩M蚶□曇涓囊韁宜唷F涫□胺綹褡飛希□訟笊鈐叮凰渲敬嬋□茫□闖15諞饔角蠊□□□犯衲俗□鑫氖可希□嘧慵□洳胖□奘╓豢梢印保a端目餿□樽苣俊罰□H紜妒□乙鰲貳Ⅰ凍鋈□貳Ⅰ侗狽□怠返繞□玻□際搶□創□械拿□鰲F湮鬧饕□親嘁椋□鶚綠醭├鶻啵□恢Σ宦□V□小隊謚宜嗉□罰a蛺狻隊謁□┘□罰□I□絞錄<□睹魘貳肪硪黃逴。 鐘復(1400─1443)   明詩文家。字彥章﹐號雲川。永豐(今屬江西)人。宣德八年(1433)進士﹐歷官翰林院侍講、修撰。病卒於任。其詩文不出當時台閣之體。著有《雲川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倦一六二。 吳惠(1叩0一1468)   明詩文家。字孟仁﹐號天樂道人。吳縣(今屬江蘇)人。宣德二年(1427)進士﹐授行人﹐曾出使佔城。歷桂林知府﹐廣西參政。居官三十年﹐田廬不改其舊。在永樂、宣德間文名頗著。詩文學韓癒﹐集已散佚。生平事跡見《明詩紀事》乙簽卷一六。 趙宗文   明詩人。名趙文﹐以字行。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邵陽知縣。有詩名﹐其七律《金山寺》為明詩選家所推重﹒推許為“可稱高唱”(《明詩紀事》乙簽卷二二)、“凌厲無前”(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其詩傳世不多﹐率皆清穩可誦。著有《慎獨齋集》。生平事跡見明劉鳳《續吳先賢讚略一二。 秦洪   明詩文家。字啟洪﹐號鬆岡。樂安(今屬江西)人。宣德八年(1433)進士﹐改庶吉士。除翰林檢討﹐升修撰﹐以疾乞歸。其文章較平淡﹐詩亦缺乏特色﹐均為台閣體余脈﹐被論者指作“步趨東裡(楊士奇)﹐得其形似﹐格律未能道上也”(《四庫全書總目》)。著有《鬆岡集》。生平事跡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 劉績   明詩人。字孟熙﹐家有西江草堂﹐人稱西江先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通經學﹐隱居不仕﹐教授鄉裡為生。家貧﹐轉徙無常地﹐所至﹐署賣文榜於門﹐有所值則沽酒而飲。詩以雄健為長。著有《崇陽集》﹐未見傳本。另有筆記《靠雪錄》﹐今存。生平事跡見《靜志居詩話》卷六。 聶大年(1402─1456)   明詩文家。字壽卿。臨川(今屬江西)人。宣德末以薦授仁和教諭。景泰六年(1455)以修史征入翰林﹐次年卒於任所。博學善詩﹐工古文﹐長書法。其詩“諸體平熟﹐唯絕句小詩﹐差有韻致”(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著有《冷齋集》、《東軒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二八六、《國朝獻征錄》卷八五。 $莊(1404─1466)   明詩文家。字安止﹐號東山。吉水沖屬江西)人。宣德五年(1430)進士﹐歷刑科給事中、南京大理寺少卿。景泰五年(1454)上疏建言皇帝善事上皇(英宗)﹐友愛皇儲﹐廷杖﹐滴定羌驛丞。英宗復辟﹐石還。官終刑部左侍郎。卒溢恭敏。著有《廖恭敏佚稿》。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六二、《國朝獻征錄》卷四六。 徐有貞(1407─1472)   明詩文家。初名徐理﹐字元玉﹐號天全。吳縣(今屬江蘇)人。宣德八年(143)進士﹐授翰林編修。正統中官侍講。“土木之變”﹐瓦刺進迫﹐倡言南遷﹐為朝士所惡﹐遂改名為有貞。景泰中以金都御史治河。英宗復辟﹐以其有功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誣殺於謙、王文﹐又為權臣石亨所構﹐徙金齒為民。後釋歸。究心經濟﹐於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博覽。為人傾險躁進﹐為時人垢病。詩學唐人﹐多應酬之作。著有《武功集》。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七一。 李賢(川08一川66)   明詩文家。字原德、鄧州(今屬河南)人﹜煄撫菪|輳?1433)進士。景泰初由文選郎中超拜吏部侍郎。英宗復辟﹐進吏部尚書﹐入直文淵閣。憲宗即位﹐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以善於識拔人材知名。卒溢文達。著有《古稷集》﹐又著有筆記《天順日錄》、《古鎮雜錄》等﹐奉敕編《明一統志》。生平事跡見明程敏政《窒墩集》卷四O所作行狀、《明史》卷一七六。 劉定之(1409一1469)   明詩文家。字主靜﹐號呆齋。永新(今屬江西)人。幼有異稟。正統元年(143)會試第一﹐殿試及第﹐授編修。曾因受其弟牽連下獄﹐得白。進侍講。景泰帝即位﹐上言十事﹐帝優詔答之。天順元年(1457)調通政司左參議﹐尋進翰林學士。憲宗立﹐進太常少卿。成化二年(146)以本官進直文淵閣。卒於官﹐溢文安。為人謙恭質直﹐以文學名於時。文思敏捷﹐嘗一日草九制﹐筆不停書。生平不甚喜為詩﹐但所作往往有出語奇崛、用事精當者。著有《呆齋集》﹐另著有《易經圖釋》、《宋史論》、《否泰錄》、《文安策略》。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七六、《國朝獻征錄》卷一 周旋   明詩文家。字中規﹐號畏庵。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明英宗正統元年(143)進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同考會試﹐以勤於事致疾而卒。詩文以典雅閒淡為宗﹐顯然受到台閣體影響﹐“然在當時﹐猶馳驅幹流輩之中﹐未能自辟溪徑”(《四庫全書總目》)。著有《畏庵集》。生平事跡見明過廷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五六、《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五。 王偉(﹖一約1469)   明詩文家﹔字士英﹐號桐山。攸縣(今屬湖南)人。年十四隨父滴宣府。正統元年(1436)進士﹐改慶吉士﹐英宗北狩﹐行監察御史事﹐集民壯守廣平。為於謙引薦為兵部職方司郎中﹐把右侍郎。唯恐為人目為於謙朋黨﹐嘗密奏於謙失誤﹐冀以自解。英宗復辟﹐竟坐於謙黨罷歸。成化三年(1467)復官﹐逾年告病歸﹐卒。為人喜任智數﹐早慧。宣宗巡邊至宣府﹐以獻《安邊頌》而知名。著有《桐山文集》、《桐山詩集》﹐後者今存。另著有《詩學正蒙》﹐已佚。生平事跡見《明史》卷一七O、國朝獻征錄》卷四O。 劉莊(141──1472)   明詩人、書畫家。字廷美﹐號完庵。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郡守況控聞其才﹐舉為吏﹐不就。正統三年(1438)領鄉薦﹐授刑部主事﹐遷山西按察企事﹐居三載﹐棄官歸吳中。老而好學﹐工於七言律詩﹐人稱“劉八句”。其詩有亮節而乏微情﹐以宗唐標榜。晚年與沈周等人唱和﹐頗多歌詠隱逸生活之作。著有《完庵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征錄》卷九七。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