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五) 盡錫出(1664一﹖)   清詩人。字滋衡﹐一作滋費。四)11新繁(今新都)人﹐僑居江蘇江都。費密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隨父會友﹐作《江防唱和》詩﹐滿座皆驚﹐稱“鳳毛”。與黃叔威、劉靜伯結詩社﹐頗有影響。性格豪放﹐詩如其人。嘗登署采﹐投詩於海﹐痛哭而返﹐蓋悲懷才不遇﹐欲求交於水神。兼工古文。李調元謂其詩“古樂府直接漢、魏﹐五、七律絕亦在李頎、崔敘之間”(《蜀雅》)。曾作《北征哀嘆曲》﹐長二千一百字﹐抒離亂之情﹐自謂“心血橫流﹐吟成鬼泣”。著有《道貫堂文集》、《掣鯨堂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二八、徐世昌《顏李師承記倦五、《國朝詩人征略》卷二O。 方舟(665─1701)   清散文家。字百Jll。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方苞兄。好讀書﹐調優不事章句﹐為文得韓癒、歐陽修之神理﹐與弟苞、武進管世銘被推為清代時文正宗極軌。著有《自知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O、《國朝先正事略》卷一四、方苞(兄百川墓志銘)、陳鵬年《方先生舟墓碼》。 顧周立(1665一1722)   清詩人。宇俠君﹐號間邱、秀野。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舉人。四十四年清聖祖南巡﹐召試行堈鵅撙嚏C□輛╤胄蕖端謂鷦□魎某□□ 分釷椋□樾鵡詬籩惺欏N迨□荒甏徒□濬□氖□□俊R約鋈宋漵5鈽奘椋□□筆謚惺椋□瘓停□鬧□兀□約補欏K□□□俺醴陸稹16□保ㄉ虻慮薄豆□□□鴆眉□罰□□俺鋈牒□7眨□帕□【□□迤□怨盤寮陀吻胱髯釵□貿 保a鍛砬繅剖□恪罰□<□對□□ 啡□□□□藜□唬□□搿端問□□貳Ⅰ睹魘□邸菲海□□校ㄐ鬩疤檬□□□Ⅰ堆智鶚□□貳Ⅰ逗□□□睢貳Ⅰ恫□枋□□Ⅰ貳Ⅰ段路汕浼□闋Ⅰ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咭弧Ⅰ豆□□簍正事略》卷四O、《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及《秀野公自訂年譜》。 朱城(1665─1736)   清大臣、散文家。字若瞻﹐號可亭﹐工西高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土﹐改庶吉士﹐授潛江知縣﹐歷官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陝西學政﹐光祿寺j卿﹐奉天府尹﹐通政使﹐浙江巡撫﹐左部御史﹐吏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溢大端。學宗朱高﹐沉潛義理﹐雖負文名﹐而議論多迂闊難行﹐惟辟迷信、崇儉約著文頗可取。著有《朱文端公集》、《周易傳義合訂》、《儀禮節要》、《呂氏四禮翼》、《史傳三編》、《廣惠編》等﹐主編一大清律集解》。生平事跡見《清史稿》柴二八九、《清史列傳》卷一四、張廷玉。文端來公墓志銘》及朱瀚、朱般《朱文瑞公年譜》。 儲大文(665─1743)   清詩文家。字六雅﹐號畫山。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儲方慶子。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專歸後﹐主揚州安定書院。四十八年曾與王奕清等修《詞譜》、《曲譜》。雍正十二年(1734)與修《山西通志》。肆力為佔文﹐從從祖欣遊。讀書九峰樓數十年﹐職及姜展英皆稱賞之。著有《存硯樓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二五、《國朝詩人征略》卷二二。 周稚廉(約1666一約1694)   清文學家。名一作汝廉﹐字冰持﹐號可笑人。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周茂源孫。國子監生﹐屢試不第﹐牢騷以死﹐年二十九。有才名﹐嘗於文會作(浙江潮賦)﹐奮筆立就﹐滿座皆驚。性放浪不羈﹐眾皆目為狂士。康熙二十八年(168)﹐遇洪異於揚州﹐異酬之以詩。又與同郡范激齊名﹐人稱“周范”。所作詩文詞、傳奇皆工。王士精評日﹕“下筆千言﹐悠悠忽忽﹐跡類清狂。”《江蘇詩征》5﹔》著有《容居堂詞》、《珊瑚塊》、《元寶媒》、《雙忠廟》傳奇﹐未刊者尚有詩、驕文及傳奇數十種。生平事跡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六、《光緒重修華亭縣志》卷一六、二四。 沈元滄(1666──1733)   清書法家、詩人。字群洲﹐號東隅﹐又號晚聞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幼聰慧﹐為毛奇齡、萬斯大所稱賞。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十六年兩中副榜﹐以教習授文昌知縣﹐在職四年﹐有政績。後以事劾免﹐編管寧夏﹐扶病而行﹐不逾年卒。乾隆間以子沈廷芳之貴﹐贈通議大夫。工書﹐得趙孟順、董其昌之神。其詩“探源騷雅﹐出入於杜、韓、蘇、陸諸家”﹐“取法正而根抵深”(鄭方坤《滋蘭堂詩鈔小傳》)﹐時朱彝尊、湯右曾、陳鵬年均推重之。著有《滋蘭堂集》、《雲旅詞》、《念舊詞》、《充安齋雜著》、《今雨軒詩話》、《杜詩補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杜詔(666─1736)   清文學家。字紫綸﹐號雲川﹐別號烷花詞客、蓉湖詞隱﹐學者稱半樓先生。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欽賜進士﹐改庶古土﹐以終養告歸。少從嚴繩孫、顧貞觀遊﹐得其指授。晚與道士洞泉、僧天鈞訂世外交﹐結九龍三逸社﹐又應洞泉之招﹐再續碧山吟社。亦工填詞。鄭方坤謂其詩“略杜之形骸﹐而得其神俊”(《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顧貞觀稱其詞“風流醞藉﹐詞如其人﹐麗而則﹐清而峭﹐晏、周之流亞也”(《國朝詞綜》引)。古文亦能得歐陽修之神髓。著有《雲川閣集》、《鳳髓詞》、《烷花詞》、《蓉湖漁笛譜》﹐編有《唐詩叩彈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0、《國朝管獻類征》卷一二四、華希閡《杜吉士詔傳》。 石龐(1667一﹖)   清文學家。字晦村﹐一字天外。江南太湖(今屬安徽)人。弱冠即成詩詞文集《天外談初集》﹐姚文文作序﹐極稱其才俊。又嘗著《雪賦》、《春賦》﹐皆回文﹐一時以為驚才絕艷。康熙三十五年(169)又刻《晦村初集》﹐胡任輿作序﹐謂其文似金聖嘆﹐詩似徐渭。《四庫全書總目》則稱其“詩文皆纖厭挑巧﹐墮入魔趣”﹐“蓋小有才而未讀書﹐聰明過於學問者也”。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亦以為“其詩文尚未入格”。擅作戲曲﹐著有傳奇《後西廂》、《因緣夢》、《壺中天》、《無因種》、《詩囊恨》、《薄命緣》﹐均佚。生平事跡見《民國太湖志》卷一九、《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三。 劉瓊(1667﹖一﹖)   清小說家。字於堂﹐號介符﹐又號煙霞散人、推雲山人。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舉人。雍正元年(1723)﹐官深澤知縣。在任四年﹐被解職。擅小說﹐兼工繪事﹐有畫傳世。著有長篇章回小說《斬鬼傳》﹐號稱“第九才子書”。另著有《鳳凰池》、《巧聯珠》、《飛花艷想》﹐今存。生平事跡見《同治深澤縣志‧名宦傳》。 郎廷槐(1667一﹖)   清詩人。字梅溪﹐自署千山。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官新城知縣﹐升達州知州﹐以事落職發往軍前效力。年羹堯委充監收同知﹐題補遵義府通判。雍正三年(1725)﹐以年黨革職治罪。著有《江湖夜雨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六。 屈復(668─1739後)   清詩人。字見心﹐號金粟﹐晚號海翁。陝酉蒲城人。年十九應童子試得第一﹐後不事科舉﹐出遊四方。流寓部城﹐周歷晉、豫、吳、越、閩、粵﹐垂老乃轉徙京師﹐以詩學教授弟子﹐名公卿多從之遊。乾隆元年(1736)﹐以布衣薦舉博學鴻詞﹐辭不就。熟於諸史興亡﹐史家謂其出遊蓋有所為﹐行跡略同顧炎武、劉獻廷。其詩“大率多殘山剩水之思﹐麥秀黍離之感﹐……如白首狂夫歌哭道中﹐輒向黃河欲渡﹐令人累放增戚而不能已已”(鄭方坤《弱水詩鈔小傳》)。著有《弱水草堂詩集》、《楚辭新注》、《社工部詩評》、《玉溪生詩意》、《唐詩成法》。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劉紹制關中文人後傳》。 黃之句(1668─1748)   清文學家。字石牧﹐號唐堂。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選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授編修。出為福建學政﹐遷中允。四年被劾降職﹐次年革職。乾隆元年(1736)﹐薦試博學鴻詞﹐以弱視不能作書﹐罷歸。未第時﹐陳元龍延之入幕﹐歸田後雖辭鐘山、鱉峰、淮陰、安定、粵秀請書院之聘。《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綜覽浩博﹐才華富贍﹐興之所至﹐下筆不能自休﹐往往溢為狡償遊戲之文﹐‧二…‧殆陸機之患才多矣”。著有《香屑集》、《店堂集》、雜劇《鬱輪袍》、《夢揚州》、《飲中仙》、《藍橋驛》、傳奇《忠孝福》。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管獻類征》卷一二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 方苞(166─1749)   清散文家、學者。字靈皋﹐又字鳳九﹐號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舉人﹐四十五年成進士﹐以母病未仕。五十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下獄﹐免罪人旗籍。清聖祖賞其文﹐得李光地之薦﹐召直南書房。清世宗即位﹐赦歸原籍。授左中允﹐累遷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以足疾辭官﹐仍以原銜食俸。後以事創侍郎銜﹐賜侍講銜還裡。嘗歷充《一統志》、《皇清文穎》、《三禮義疏》正、副總裁。為學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禮》﹐治經頗有心得。少以時文名天下﹐既長以古文稱巨孽﹐其為文“取法昌黎﹐謹嚴簡潔﹐氣韻深厚﹐力尚質素﹐多征引古義﹐擇取義理於經﹐有中心側但之誠”﹐“運掉凌空﹐實能以宋儒之理行八家之文”(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清代桐城派散文﹐以方苞為創始人﹐經劉大姐、姚團發揚光大﹐遂在清代文壇佔據統治地位垂二百年﹐其作文重義法、重雅潔之旨﹐亦影響後世極深。少亦學詩﹐後棄不為。著有《望澳先生集》。其他經學著作等﹐與文集匯刊為《抗希堂十六種》。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0、《清史列傳倦一九、沈廷芳《方望澳先生傳》、蘇停元《方望澳先生年譜》。 楊守知(669─1730)   清詩人。字次也﹐號致軒﹐別號晚研、稼亭、意園。浙江海寧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官平涼知府。早從查慎行遊。與歸安沈樹本、平湖陸奎勛、嘉善柯煌合稱浙西四才子。陳勛論清初詩派謂﹕“海寧詩派自陸辛齋、朱紙左父子、查韜荒為國初眉目﹐至初白、查浦兄弟以五、七字冠冕一時﹐致軒從諸人遊﹐雖別自成家﹐而淵源可考”。(阮元《兩浙輜軒錄》引)法式善、阮元皆稱其工詠物詩﹐多佳句。著有《致軒集》。生平事跡見《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國朝詩人征略》卷八、《晚晴容詩匯》卷五五。 gS   清詩人。字青士。山東壽光人。安致遠子。康熙間貢生。幼隨父讀﹐克承家學﹐所為詩文俱有矩度﹐唯波瀾尚未老成﹐《四庫全書總目》以為問世太早之故。嘗作《青社先賢詠陌二十五首﹐自戰國至明﹐鄉州文獻略備﹐顯微闡幽﹐王士鎮亟稱賞之。著有《峟~對凹□貳Ⅰ蹲□骷涫□濉貳Ⅰ賭涎粲礁濉貳I□絞錄<□鍛砬綣蓯□恪肪砣□恕? 徐昂發   清詩人。榜姓管﹐字大臨﹐號畏壘山人。江蘇昆山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歷官編修、江酉學政。雍正初以事遣戍新疆。以文酒自豪﹐常體四座。尤長於考証。《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五言古體大抵刻峭清新﹐一往駿利﹐有透空碎遠之音”。沈德潛稱其驕文“追訪六朝”﹐近體“得力樊南﹐而能自出面目。同時談藝名士﹐無與儷者”(《國朝詩別裁集》)。未第時﹐作《宮詞百首》﹐遍播旗亭酒社間。著有《畏壘u人集》、《乙未亭詩集》、《畏壘山人筆記》。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著獻類征倦一二一、《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國朝書人輯略》卷三。 萬承勛(1670一﹖)   清詩人。字開遠﹐又字宇光﹐號西郭。浙江都縣人。萬斯同侄。雍正初﹐以諸生薦﹐奏對稱旨用為磁州知州。父萬言官五河知縣﹐以件大吏論死罪。承勛時未弱冠﹐跋涉萬裡﹐乞衷於當世賢大夫﹐釀金告贖﹐父終得釋生還。少即以詩名﹐查慎行贈詩稱其“翻瀾涕淚隨聲出﹐徹骨冰霜煉句來”。嘗自謂生平時文不如佔文﹐佔文不如詩﹐詩不如人。著有《冰雪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管獻類征》卷七二、《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蘊端(1670─1704)   清詩人。初名岳端﹐字正子﹐又字兼山﹐號玉池生﹐別署紅蘭室主人。清宗室。初封勤郡王﹐降貝子﹐以事奪爵。勤學好客﹐禮賢下士。選刻孟郊、賈島詩﹐命曰《寒瘦集》﹐王士鎮亟稱之。姜定英謂其詩有“體兼濃麗清逸者﹐義山、致堯之遺”﹔有“奇情激昂﹐飄馳湍發而不可遏抑者﹐鮑明遠之宕逸﹐高達夫之悲壯”(《晚晴怒濤匯》引)。兼精戲曲。著有《玉池生稿》、《雲筒詩》、《織字軒詩》﹐《揚州夢》傳奇。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九、《清畫家詩史》乙下、《晚晴管詩匯》卷七。 許遂   清詩人。字揚雲。廣東番風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舉人。官清河知縣。薦舉博學鴻詞﹐格於部議﹐不得與試。平生與沈德潛最善﹐沈氏序其集謂其“古詩規模漢京﹐近體不肯落大歷、元和以下﹐取道既正﹐復以雄麗浩衍之學濟之﹐卓然成一家之言”。著有《真吾閣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吳應違《七先生傳》。 汪繹(671─1706)   清詩人。字玉輪﹐號東山。江蘇常熟人。錢曾外孫。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三十九年廷對第一﹐授修撰﹐後三年告歸。四十四年奉命至揚州校《全唐詩》﹐旋卒。志尚幽閉﹐與同裡邵陵交厚﹐唱酬最多。其詩“骨秀天成”(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於真摯中自饒逸韻”(霍紹基跋)。著有《秋影樓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二一、《國朝詩人征略》卷一八。 惠土奇門671─1741)   清學者、詩文家。字天牧﹐又字仲孺﹐號鬆崖﹐又號半農﹐學者稱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人。惠周惕子﹐惠棟父。康熙五十年(171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湖廣鄉試正考官﹐提督廣東學政。遷右中允﹐超招侍講學士﹐轉侍讀學士。雍正間以事罰修鎮江城。乾隆間復起為侍讀﹐以病告歸。少工文辭﹐盛年治經史﹐晚尤這於經學。清聖祖嘗問廷臣誰工作賦﹐蔣廷錫以王頌齡、湯右曾與士奇對。其詩沈德潛謂為“近唐人﹐以自然為宗”﹐視其父“各有所得”(《國朝詩別裁集》)。著有《紅豆齋詩文集》、《易說》、《禮學》、《春秋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三、錢大聽《惠先生傳》。 蔣明(1672─1743)   清書法家、詩人。又名振生﹐字湘帆。江蘇金壇人。少為諸生﹐試輒不利。乃益肆力於古﹐受文法於岳丈王源﹐而峭利堅削﹐時或過之。又從楊賓習書法﹐博涉晉唐以來名家碑帖﹐積學既久﹐名噪大江南北。嘗立志校正重書《十三經》全文刻石﹐於乾隆三年(1738)完工﹐裝演成冊﹐由總督上呈清帝﹐奉旨授國子監學正銜。當寫經時﹐以恩貢選英山教諭﹐又舉博學鴻詞﹐均力辭。著有《拙存堂集》、《易卦私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三、《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書人輯略》卷三。 張元(1672─1751後)   清詩人。字殿傳﹐號榆村。山東淄川(今淄博)人。雍正四年(1726)舉人﹐官魚台教諭。詩有家學﹐又及聞王士權給論。盧見曾為永平知府﹐延其主書院﹐助成《感舊集o﹨傳》。及盧再至揚州﹐選《國朝山左詩鈔》﹐元又寄詩賀之。與其祖、其父三世均享高壽﹐人以為罕靚。《晚晴管詩匯》稱其詩“端凝開拓﹐風格自高”。著有《綠騖軒詩》。生平事跡見《晚晴移詩匯》卷六六。 黃叔琳(1672─1756)   清詩文家。字昆回﹐一字宏默﹐號研北。順天大興(今用北京)人。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歷官編修﹐侍講﹐侍讀﹐太常寺卿﹐內閣學士﹐山東學政、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禮部、刑部、吏部侍郎。以文學政事受知三朝﹐識拔人才甚多。富藏書﹐與方苞為友。著有《硯北叢錄》、《雜錄》、《文心雕龍輯注》、《史通訓故補》、《詩統說》、《周禮節訓》、《硯北易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O、《國朝先正事略》卷一O、戈濤《黃昆圃先生傳》、顧鎮《黃昆圃先生年譜》。 章藻動   清詩文家。字豈績。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改庶吉士﹐僅五月﹐即引疾歸。《清史列傳》言其詩“登臨諸詠﹐流連排惻﹐情見乎詞”。其驕文幾與陳維施、吳博齊名﹐而欲以新巧勝﹐故遁為別調﹐李元度稱其“純用宋格﹐則公安、竟陵之流亞也”。著有《思績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九、《國朝詩人征略》卷一九。 李絨(1673─1750)   清詩文家、學者。字巨來﹐號穆堂﹐又號巨洲。江西臨川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廣百巡撫、直隸總督。雍正五年(1727)﹐坐事當斬﹐免死﹐令纂修八旗通志》。乾隆初起為產部侍郎﹐旋降詹事。以母喪歸。起遷內閣學士﹐以病致仕。其學宗陸九淵、王守仁。楊希閱《鄉詩據譚正集》稱其“古文直達肝隔﹐無所緣飾”﹐“詩有才氣﹐凌厲無前﹐尤工次韻﹐揮斥如意﹐良由腹筒充、天資勝也”。著有《穆堂類槁》、《別稿》(亦可合稱《李穆堂詩文全集》)、《春秋一是》、《朱子晚年全論》、《陸子學譜》、《陽明學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三、《清史列傳》卷一五、《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全祖望《閣學臨川李公級神道碑銘》。 沈徊潛(1673──1769)   清詩人、詩論家。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中允、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少詹事、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加禮部尚書銜。卒贈太子太師﹐溢文慧。身後因徐述茲一柱樓詩案牽連﹐奪贈官削溢。少時受詩法於葉鯊﹐論詩尊盛唐﹐主格調﹐與王士鎮之主神韻﹐袁枚之主性靈﹐分別影響於當時詩壇。曾著《說詩曄語》﹐選《古詩源》、《唐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等標舉宗旨。自為詩風格樸老﹐但缺少神味﹐模擬痕跡太顯。偶有反映現實、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名篇如《制府來》刺噶禮、《漢將行》悼年羹堯﹐更形式摹舊﹐尚可比美明七子同類型樂府。清高宗序其集﹐稱其伯仲高啟、王士鎮﹐讚譽過當。著有《歸愚詩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五、《清史列傳》卷一九、錢陳群《贈太子太師大宗伯沈文惠公德潛神道碑》及其集所附自訂年譜。 藍鼎元(167─1733)   清詩文家。宇玉霖﹐號鹿洲﹐又號任庵。福建漳浦人。豬生。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朱一貴反﹐鼎元隨從兄南澳鎮總兵藍廷珍出征﹐為掌書記。事平﹐復隨廷珍駐台﹐歲余而返。雍正元年(1723)﹐以拔貢入太學。校書內廷﹐分修《一統志》。六年﹐授普寧知縣﹐官至廣州知府。居官多惠政。《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文筆條暢﹐多近事理﹐在近人文集中猶可謂有實際者也”。《晚晴算詩匯》評其《台灣近詠》雲。“番俗夷情﹐洞若觀火﹐坐而言可起而行﹐非徒夸山川之瑰麗﹐賦物產之珍奇者。”著有《鹿洲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七、《清史列傳》卷七五、《國朝音獻類征》卷二二七、陳壽棋《藍鼎元傳》。 王時用(167─1744)   清詩人。字抱翼﹐又字皋漠﹐號小山。江蘇鎮洋(今太倉)人。諸生。少與同學顧陳海為性命交﹐又受經於楊無咎。遊京師﹐為監生﹐公卿皆折節願交。鄉試屢項﹐以薦官晉江知縣﹐歷官政和、匝寧知縣﹐漳州、蒲州同知﹐成都知府﹐車於任所。為官有惠政﹐能得民心。沈德潛稱其“詩能從情性中出﹐往往清絕”(《國朝詩別裁集》)。著有《小山詩劇。生平事跡見劉紹規王先生時翔傳》、沈起元《成都府知府鎮洋王公墓志銘》。 陳祖范(1675─1753)   清詩文家。字亦韓﹐號見復。江蘇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其秋試禮部中式﹐以病不與殿斌。告歸後讀書華匯之濱。時詔天下設書院﹐大吏爭延為師﹐教導有法﹐然不一二年即辭去。乾隆十六年(1751)薦舉經學﹐以年老不赴﹐購國子監司業。其文“暢所欲言﹐亦自合僑蘯牶癔O□涫□爸筆閾匾埽□環成□鰲保a端目餿□樽苣俊罰□V□小端疽凳□□貳Ⅰ段募□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恕Ⅰ肚迨犯濉肪硭模□躉、《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三。 方世舉(1675─1759)   清詩人、詩歌箋注家。字扶南﹐號息翁。安徽桐城人。桐城方氏為邑大族﹐而世舉獨與從弟貞觀以詩鳴。少遊朱彝尊之門﹐多見古書科本。康熙間遊京師﹐李級甚推重之﹐嘗以其所賦險韻長篇夸示同人。中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牽連遠戍塞外﹐雍正元年(1723)赦歸﹐寓揚州。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謝不就。以韓癒詩舊注未盡善﹐乃鉤稽群籍﹐發明旨趣﹐著《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嗜韓詩﹐自作長篇﹐瑰活亦往往似之。著有《江關集》、《草堂詩抄》、《漢書辨注》、《世說考義》、《家塾恆言》、《蘭叢詩話》。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四三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蕭穆《方息翁先生傳》。 許廷鎮(1675─1760)   清詩人。字子遜﹐號竹素。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官武平知縣。晚主韓江、婁東書院講席。少喜慷慨論古今事﹐精弓馬武技﹐遍遊四方﹐交海內名士。曾以詩謁王士鎮﹐士鎮嘆為後生可畏。高其津有作亦常與之商榷。晚歸裡村居﹐猶時時入城與沈德潛交往論詩。王優稱其“詩才締麗﹐始學杜牧之、王仲初﹐繼而規模何大復、徐昌谷﹐志和而節雅﹐七言絕句尤為人所傳誦”(《湖海詩傳》)。著有《竹素園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國朝詩人征略》卷二二。 方警如   清詩文家。字若文﹐又字文輸﹐號樸山。浙江淳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進士﹐官直隸豐潤知縣﹐以事免職。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以格於部議﹐不與試。後以經學薦﹐亦不就。少受業於毛ⅱ瑨{□媼躍□釩偌遙□諍喝寮闋Ⅲ□饒苤鈣潿鏤螅□謇□卣壑雜諼從□□嗖恍□□現□瘧鰲M碇鞣笪氖樵航蠶□□淠曖獍聳□9□盼模□嗄蓯□J反□破涔盼摹鞍戮15斜柿Γ□庇敕槳□3疲□╣駁褡廖□□□斐殺□傘保□鍛砬綹袷□恪肺狡涫□壩盟畏a□櫓□鹿□□繚顯凍觶□嘧忝□搖薄7槳□10際攬□□浦□□V□小都□檎□□盼摹貳Ⅰ噸芤淄ㄒ濉貳Ⅰ渡惺櫫ㄒ濉貳Ⅰ睹□□ㄒ濉貳Ⅰ噸W6案邸貳Ⅰ獨□□□狻貳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咭弧Ⅰ豆□□誠桌嗾髀范□□濉Ⅰ豆□□日□侶浴肪硭□。 高其悼(1676─1740)   清詩人。字章之﹐號芙沼﹐又號種球漢軍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1)進土﹐改庶吉士﹐授檢討﹐兼住領﹐歷官中允、侍講、山酉學政、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廣西巡撫﹐雲貴、閩浙、兩江總督﹐降調江蘇、湖北、湖南巡撫﹐把工部、戶部尚書。溢文良。少即以詩名﹐後癒有進境。沈德潛、袁枚等執詩壇牛耳者﹐均致好評。法式善調其“以元微之自許”﹐“有長慶風韻”(《梧門詩話》)﹐朱庭珍謂其“律詩皆有唐音﹐能切而不浮﹐清而不薄﹐造詣頗深。五古尤高﹐《薊州新城》、《碧雲寺》諸大篇﹐洋洋灑灑﹐真摯古厚﹐卓然可傳”(《彼園詩話》)。著有《味和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二、《清史列傳》卷一四、《國朝春獻類征》卷六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八。 楊櫓(1676─1754)   情散文家。字農先。江蘇武進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遷左中允、侍讀學士。以原官休致﹐復召入京修書。曾與修《政治典要》、《明史》、《一統志》、《三朝實錄》、《憲皇帝實錄》、《明鑒綱目》。居信局二十余年﹐論者以為可匹萬斯同。治學淹貫經義﹐於《易》、《詩》、《書》、《春秋》、《三禮》多所撰述。為李級、方苞所推服﹐一稱其文似韓癒﹐一稱其文似歐陽修。著有《孟鄰堂集》、《詩經釋辨》、《春秋類考》、《周禮訂疑》、《稽古錄》、《水經注廣釋》、《毗陵科第譜碟》。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春獻類征》卷一二四、齊召南《翰林院侍講學士楊公椿墓志銘》。 任蘭核(1677─1746)   清詩文家。字香谷﹐號南樓﹐又號隨齋。江蘇保陽人。康熙五十二年(171)進士﹐授編修。雍正間歷官內閣學士﹐兵部、吏部侍郎﹐曾宣撫安南﹐不辱主命。高宗即位﹐命任《世宗實錄》總裁﹐招禮部尚書。乾隆十年(1745)以年老致仕﹐越歲卒於家。少喜為詩﹐井工古文詞﹐尤擅律詩﹐不失杜陵家法﹐如互言古詩﹐亦皆有古韻。平生愛才若渴﹐門下士以文學著名者有胡天遊等。著有《南樓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O、清史列傳》卷一九、任兆群《於告經筵講官禮部尚書任公蘭核神道碑》。 方式濟(1678─1717)   清詩人。字沃園。安徽桐城人。方登峰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宮內閣中書。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牽累﹐隨父兄等流放黑龍江卜魁城﹐先於父沒於成所。其“詩格廉悍﹐樂府尤矯矯不群”(《清史列傳》)﹐每多記關外風土人情之作。著有《述本堂詩集》、《龍沙紀略》。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青獻類征》卷四三、《國朝詩人征略》卷一九。 程夢星(1678─1747)   清詩人。字伍喬﹐又字午橋﹐號汛江﹐又號茗柯、香溪、杏溪。安徽朗縣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土﹐選庶吉士。後四年﹐以母喪歸﹐不復出。居揚州策園﹐與一時名流以詩酒相往還。雅好李商隱詩﹐以舊注未精﹐重為箋注。《四庫全書總目》雲﹕“其詩略近劍南一派﹐而間出入於玉溪生。詞亦具南宋之體﹐但格力差減耳。”著有《今有堂詩集》、《茗柯詞》﹐編有《冂滷倗屆傴伅LⅠ督□枷□盡貳Ⅰ讀交囪畏ㄖ盡罰□磧小獨鉅逕絞□□闋Ⅰ貳Ⅰ洞實鞅縛肌貳I□絞錄<□豆□□閬桌嗾鰲肪硪歡□摹Ⅰ肚寤□沂□貳芬蟻隆Ⅰ豆□□□蘇髀浴肪鞨 許廷是(1678─1747後)   清戲曲作家。又名逸﹐字升聞﹐號適齋。江蘇常熟人。監生。擅畫花卉山水﹐喜研字學、詩律﹐有文名。張師治序其集謂“以詩文名重五十年﹐而僅終於國學﹐識者惋之”。又善填詞度曲﹐自稱“年逾二十喜填南北院本”。著有《東野軒詩文集》、傳奇《兩鐘情》、《五鹿塊》、雜劇《蓬壺院》。生平事跡見《民國常昭合志》卷一八、《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八。 茅星來門678─1748)   清散文家、學者。字豈宿﹐號鈍裡﹐又號具茨山人。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徙桐鄉。諸生。少銳志於學﹐研治經史。年近三十﹐讀書回義精舍﹐覽《近思錄》﹐有感於“科舉奪志”一語﹐遂棄舉子業﹐潛心理學三十余年。年五十﹐攜其詩文遊京師﹐謁方苞、任蘭枝、王汝駿等﹐諸公激賞之﹐以是聞名。著有《近思錄集注》、《鈍史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七、沈彤《茅罡星來傳》。 浦超龍(1679一﹖)   清學者、詩歌箋注家、詩人。字二四﹐又字起潛﹐晚號三山他受(或作愴父、者人)﹐學者稱山倫先生。江蘇無錫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歷官蘇州府學教授。平生讀書有得﹐從其學者頗多﹐門下名士有王和、錢大聽、王嗚盛等。精研社詩﹐所著《讀杜心解》為清代著名杜詩注本。論詩以為“不可以格調拘﹐不可以時代限”﹐而應本乎“性情”。楊鐘費《雪橋詩話續集》摘其詩佳句﹐以為“置之《南宋群賢小集》中﹐可分一席”。另著有《史通通釋》、《古文眉控》、《不是集》、《釀蜜集》等。生平事跡見《國朝青獻類征》卷二五三。 沈炳震(1679─1737)   清學者、吽撰珝nW忠□Γ□哦□浮U憬□□玻n窈□藎┤恕﹖滴跫淥旯鄙□W雜綴醚□□笞u□凡濬□□鏨醵啵□杉□橙弧R喙□□模□虻慮弊鞔□□破涫□躚□蹺□17□讜□□心瓿鋈胗謁瘴洹11僕□幔□罅饜杏詵凍紗蟆18接危□叭揮□謀嘧耄□揮□緣撓鎰悅□薄V□小對瞿□□□貳Ⅰ恫仙@指□貳Ⅰ短剖□鴟邸貳Ⅰ對瞿□□又闆貳Ⅰ抖□□皇匪鈉住貳Ⅰ短剖樵紫嗍老當磯╖鎩貳Ⅰ獨□□老導湍甌唷罰□紉浴緞戮商剖楹銑□分沖啤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肪□□恕5虻慮薄渡蛘□□□鶇□貳4□嬙□渡蚨□心怪久□貳? 方貞觀(167ffe1747)   清詩人。本名南堂﹐字貞觀﹐以字行。安徽桐城人。於方苞、方登峰為從兄弟﹐《南山集》之獄﹐隸入旗籍﹐雍正元年(1723)釋歸。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赴。工書﹐晚客揚州﹐賣字為生。鄭方坤稱其詩“取明白坦易”﹐“大抵於張籍、王建及《長慶集》為近”(《南堂詩鈔小傳》)。著有《南堂詩鈔》。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李果(167─1751)   清詩人。字實夫﹐又字碩夫﹐號客山﹐又號在亭﹐晚號海廬。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布衣。年十四棄童子試﹐入官舍傭書養其祖母。與沈德潛同遊葉登之門﹐齊名“沈李”。特立獨行﹐以文譽應督撫之聘﹐為掌奏記﹐賣文為活。雖生較晚﹐然喜與遺老遊﹐熟知舊事。晚年文譽甚高﹐沈德潛稱其“詩格蒼老﹐一洗肥膩”(《國朝詩別裁集》)。著有《在亭叢稿》、《詠歸亭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國朝詩人征略倦二五。 文昭(1680─1732)   清詩人。字子晉﹐號首嬰居士、紫幢軒主人、北柴山人。清宗室。少時及王士擔之門﹐辭爵讀書。嘗侍從祖蘊端﹐分的得句埢h骸盎ㄏ愀吒蠼□□槲緞÷□睢﹗鄙釵□潭慫□汀J致脊攀□笆字病8趙□鰲3倫影骸17啪帕涫□□豆攀□ 罰□紀蹺□16畎住6鷗Α10□ξ鎩6拍潦□□度□剖□堋罰□妓帳謾11僕□帷18接巍16□夢省15菁□17躉□8咂簟9跏磕J□□鍛醭□□堋罰□員曜諫小M跏降□狡涫□耙員□12晃□嚀□□□旨孀壑謨校□18羆抑□□□□湮對謁嵯討□狻保a鍛砬縵朧□恪芬□□V□小蹲洗斃□□□貳I□絞錄<□肚迨犯宓退陌慫摹Ⅰ豆□□合桌嗾鰲肪硭娜□弧Ⅰ鍛砬□鶚□恪肪砭擰? 鄂爾泰(1680─1745)   清大臣、詩人。西林覺羅氏﹐字毅庵﹐號西林。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舉人﹐襲佐領﹐授三等侍衛。雍正間歷官江蘇布政使、雲南巡撫、雲貴桂三省總督、保和殿大學土兼兵部尚書。受命出巡陝甘﹐經略軍務。乾隆初命總理事務﹐辭去﹐授軍機大臣﹐兼理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賜號襄勤。後因結朋黨屢遭清高宗斥責﹐乾隆十年以病解職﹐同年卒。溢文端。官吳中時與諸生相酬唱﹐有《南邦黎獻集》之編。沈德潛稱其“不欲以詩名﹐而意格自高”(《國朝詩別裁集》)。著有《西林遺稿》、鄂少保公奏疏》、《六河總圖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八八、《清史列傳》卷一四、袁枚《武英殿大學士太傅文端公鄂爾泰行略》、鄂容安等(勤伯鄂文端公年譜)。 夏綸(680─1753後)   清戲曲作家。字惺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諸生。雖有名於時﹐然屢困於科場﹐八試未中舉人。四十以後﹐以貨郎進而撓於檢吏。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已年近六十﹐不遇。以著述自娛﹐終者鄉裡。作戲曲在年六十以後﹐督課之余而成之。其所作“皆主懲勸﹐常舉忠孝節義﹐各舉一種﹐事切情真﹐可歌可泣”(樑廷均《曲話》)。著有《惺齋五種曲》﹐凡《無礙壁》、《杏花村》、《瑞騖圖》、《廣寒梯》、《南陽樂》傳奇五種﹐又增《花警吟》一種而合刊為《新曲六種》。生平事跡見徐夢元《惺齋五種曲序》、龔淇《燃鍋圖記》、《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倪石   清學者、詩文箋注家。字魯王。浙江錢塘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舉人﹐宮內閣中書。見聞廣博﹐長於史學﹐喜為驕體文。曾著《神州古史考》、《方輿通志》、《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等。又編有《質信年譜》﹐所著《皮子山集注》﹐《四庫全書總目》評為“旁采博搜﹐辨証精審”﹐為著名別集箋注本。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 張堅(680﹖一1771前)   清戲曲作家。字齊元﹐號漱石﹐又號洞庭山人。江蘇江寧人。少有才名﹐受知於大學士鄂爾泰。婉於音律曲調。乾隆初﹐開設音樂館﹐募海內知音﹐或有勸其應召者﹐力辭。九江關監督唐英雅好戲曲﹐引之為同調﹐羅致幕中﹐出資為其刊所作傳奇。晚自號江南秀才﹐年八十三卒於陝中。楊恩壽《詞余叢話》謂“漱石四種中﹐惟《夢中緣》排場變幻﹐詞旨精微﹐詢為防思(洪異)後勁﹐足開藏園(蔣士鍵)先聲﹐湖上笠翁(李漁)不足數也”。著有《王燕堂四種曲》﹐凡傳奇《玉獅墜》、《梅花營》、《夢中緣》、《懷沙記》等四種。生平事跡見《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一六、《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薛雷(1681─1770)   清詩人、醫學家。字生白﹐號一瓢。江蘇蘇州人。工詩善畫﹐師事葉文﹐嘗謂“學詩須有才思﹐有學力﹐尤其有志氣﹐方能卓然自立﹐與古人抗衡”。與墨主張正合。沈德潛稱其詩“□麗者本飛卿﹐鐫燒荒幻者本昌谷﹐平易者本樂天、東坡﹐而最上者則又闖入盛唐壺奧”(《晚晴容詩匯》引)。又以醫學聞名﹐詩名反為所掩﹐與葉桂(天士)齊名。著有《一瓢詩存》、《抱珠軒詩存》、《折桂山房詩存》、《吾以吾鳴慼慼撰LⅠ兌黃笆□啊貳Ⅰ渡ㄒ蹲□濉罰□嚶小短迫誦÷苫ㄓ曇□貳R街□小兌驕□□肌貳Ⅰ段氯嚷邸貳Ⅰ段氯忍醣妗罰□約啊堆ι□滓槳浮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砦錙二、《國朝管獻類征》卷四八二、《民國吳縣志》卷七五。 沈樹本   清詩人。字厚余﹐號操堂﹐晚號艙翁。浙江歸安(今湖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工詩﹐少時以詠白萍句得名﹐人呼“沈白萍”。其詩出入蘇武、陸遊之間﹐與海寧楊守知、平湖陸奎勛、嘉善柯慣稱浙西四才子。生性恬淡﹐喜獎掖後學。著有《竹溪詩略》、《編翁詩集》及《玉玲拔山館詞》﹐編有《唐宋六大家詩》、《湖州詩掀》等。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一二四、《國朝詩人征略倦二一。 王世深(﹖一1727)   清詩人。字寶傳﹐號良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第一﹐授修撰﹐歷官侍讀學士、少詹事。家為名宦望族﹐世代以文章名於時﹐三百年間﹐吳中言文事者﹐必首推洞庭王氏。世深後出﹐領袖玉堂二十載。視學山東﹐以家法化導﹐青、齊文風一變。少負俊才﹐所為詞賦儷於古人﹐而於詩尤工﹐沈德潛雲﹕“歐陽水叔評梅聖俞詩謂‘清麗閒肆﹐涵演深遠﹐使得見於朝廷﹐宜作為《雅》、《頌》﹐以歌詠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先生庶幾無愧。”(《晚晴容詩匯》引)著有《橘巢小稿》。生平事跡見《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清畫家詩史》乙下、《國朝書人輯略》卷三。 李自華(1682─1755)   清詩人。字實君﹐號玉洲。江蘇吳江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四川鄉試副考官。乾隆初供職《一統志》局﹐分纂江酉志。少有才名﹐詩得張大受指授。生平遊蹤頗廣﹐登臨眺賞﹐得江山之助﹐所作益工。王和稱其“筆力嶄新﹐滔滔自運﹐其宗法蓋在杜、韓間”(《湖海濤傳》)。時同邑蔣恭華以古文名﹐重華以詩名﹐人莫能分上下。著有《貞一齋集》、幀一齋詩話》、《三經附義》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劉大地《翰林院編修李公墓志銘》。 後英(1682─1756)   清戲曲作家。字俊公﹐又字叔子﹐晚號蝸寄居士。奉天(今遼寧沈陽)人﹐隸漢軍正白旗。籍屬內務府﹐年十六供奉養心殿。雍正間任員外郎﹐駐景德鎮窯廠監窯務。乾隆間﹐歷監淮安、九江、粵海關﹐復調回監九江關﹐仍兼監督窯務。先後在景德鎮管理瓷器制造等事務二十余年。精通制瓷之術﹐能仿古名瓷﹐亦有創新﹐所督造之瓷器﹐世稱“唐窯”。熱心文教﹐好吟詠﹐工書畫﹐尤以擅作戲曲馳名。著有《陶冶圖說》、《問奇典注今釋》、《窯器肆考》、《陶人心語》﹐所著傳奇《轉天心》、《雙釘案》﹐雜劇《巧換緣》、《三元報》、《蘆花絮》、《梅龍鎮》、《面缸笑》、《虞兮夢》、《天緣債》、《英雄報》、《女彈詞》、《清忠譜正案》、《長生殿補閉》、《十字坡》、《布騷》﹐合稱《古柏堂傳奇》。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五、《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五。 華岳(1682──1756)   清書畫家、詩人。字秋岳﹐又字德嵩﹐號新羅山人﹐又號東園生、離垢居士、白沙道人。福建長汀人。慕杭州西湖之勝﹐因家焉。曾在造紙作坊為徒工。僑居揚州賣畫甚久﹐晚復歸杭州。詩書畫均善﹐人稱“三絕”。其畫擅人物、山水﹐尤精花鳥草蟲﹐空靈駱宕﹐可方駕暉格。書學鐘路、虞世南。所為詩“神致偏遠﹐借古體過於刻意”﹐“七言歌行尤工”(《晚晴容詩匯》)。著有《離垢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國朝書人輯略》卷四、《清畫家詩史》兩上。 馬樸臣(1683─1738)   清詩人。字相如﹐又字春遲﹐號漁山。安徽桐城人。家貧力學﹐與同裡方貞觀友善﹐才名籍甚﹐時有“瑜亮”之比後從諸貴遊子弟授經﹐轉徙各地。雍正十年(1732)中舉人﹐屢試不第﹐推擇為中書舍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遇。鄭方坤稱康熙末年“館間諸公﹐尚仍唐制﹐一二軼才之士﹐復跌宕自恣於眉山、劍南之間”﹐“方氏(貞觀)矯以清真﹐有若彈丸脫手。相如接路而興﹐抗袂而起﹐風格雖微遜一籌﹐要自有其君形者存﹐非苟作者”(《春遲詩鈔小傳》)。著有《報循堂詩鈔》。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四、《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國朝詩人征略》卷H六O。 趙殿成(1683─1756)   清詩歌箋注家。字武韓﹐號鬆谷。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雍正初﹐舉孝廉方正﹐不就。事父母以孝聞﹐父病﹐割己內以進﹐母歿﹐悲泣致右眼失明。注唐王維詩﹐廣征博引﹐成《王右丞集箋注》付刊﹐人稱其詳用精當。另著有《古今年譜》、《群書索隱》、們閒民金鏡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三八八、杭世駿《趙鬆谷墓志銘》。 黃任(683─1768)   清詩人。字率田﹐號十硯先生。福建永福(今永泰)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舉人﹐官四會知縣﹐有善政。罷官歸﹐貧不能自存﹐而用力於詩﹐所作不下數千首﹐刪存者尚近千首。五古接近王維、孟浩然、常建、劉備虛淡遠高潔一路﹐也有如《限粥行》、《築基行》等學白居易諷喻詩之作。尤工七言絕句﹐兼有李商隱、杜牧、溫庭篤、蘇拭諸家俊逸風格﹐袁枚稱之為“唐代詩原中晚佳”(《論詩絕句》)。詩集初為《十硯齋稿》﹐既而有《秋江集》﹐最後為《香草齋詩抄》﹐僅六卷﹐可知其安汰之嚴。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王應奎(1684─1757)   清詩人。字東淑﹐號柳南。江蘇常熟人。諸生。應鄉試八次未中﹐退隱。同邑陳祖范、王峻輩雅重之﹐郡邑修志等事﹐必咨訪之。王豫《江蘇詩征》稱其“古文傅深﹐典贍中有修潔之致”﹐“詩品更高﹐不拾人牙慧”。著有《柳南詩文鈔》、《柳南隨筆》﹐編有《海虞詩苑》。生平事跡見《光緒蘇州府志》卷一O一、《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0。 盛錦(﹖一1756)   清詩人。字廷堅﹐又字青峰。江蘇吳縣人。康熙間諸生。為人淡泊﹐不屑屑於科名仕宦。平生遊蹤遍於南北﹐當世賢達咸折節與之訂交。沈德潛稱其“早歲詩多芳華明麗﹔中年一變為沉雄頓挫﹔晚歲更趨深婉﹐歸於敦厚﹐與翁獎堂(照)、周迂村(準)唱酬甚盛﹐其詩兼有兩君之長”(《晚晴答詩匯》引)﹐又舉與張錫柞、黃子雲並稱﹐有《靈巖三家詩》之刻。著有《青樓遺稿》。生平事跡見《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國朝詩人征略》卷二五、安吉《盛有樓小傳》。 沈起元(1685─1763)   清詩人。小名傳時﹐字子大﹐號敬亭。江蘇太倉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主事﹐遷員外郎﹐歷官福州、興化、台灣知府﹐河南、直隸布政使﹐終光祿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引疾歸。曾主鐘山、濟南、揚州、太倉諸書院。詩與許延綿齊名稱“許沈”。《晚晴管詩匯》以為其詩“路厲沉雄﹐於國初諸大家外﹐能獨樹一幟”。著有《敬亭文稿》、《詩草》、《桂軒待草》、《周易孔義集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O、《清史列傳》卷七五、彭紹升《光祿寺卿前直隸布政使沈公起元事狀》。 李錯(1686─1755)   清學者、詩人。字鐵君﹐一字眉山﹐號商青﹐又號幽求子、焦螟子。漢軍正黃旗人。娶大學士索額圖女﹐家世貴顯﹐而不慕榮利﹐淡泊自甘。嘗仕為官庫筆帖式﹐旋棄去。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報罷。十五年﹐舉經學﹐辭以老病。築室盤山塘青峰下﹐閉戶吟詩﹐人罕見其面。通經學﹐工詩﹐與陳景無、戴亨並稱“遼東三老”。雷鍵以之與陳景元、朱做、陳廷策、陳祥合稱“五布衣”。《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意思蕭散﹐挺然拔俗﹐時有古鬆奇石之態﹐而刻意求高﹐務思擺脫﹐亦往往有出削骨立﹐斧鑿留痕”。著有《睫巢詩集》、《文集》、《原易》、《春秋通義》、《尚史》。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 汪士慎(1686─1759)   清書畫家、詩人。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安徽休寧人。長期流寓江蘇揚州。精篆刻﹐善隸書﹐擅畫花卉﹐墨梅尤氣韻高潔。為*揚州八怪”之一。兼工詩﹐著有《巢林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書人輯略》卷二九、《國朝書畫家筆錄》卷一、李鬥《揚州畫防錄》卷二。 諸錦(1686─1769)   清詩人、學者。字襄七﹐號草廬。浙江秀水(今嘉興)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改庶吉士﹐選金華府學教授。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召試一等三名﹐授編修﹐充《三禮》館纂修官﹐福建、山西鄉試正、副考官﹐官至左拉善。少孤奉母教﹐苦讀有成﹐顧嗣立等為之延譽﹐名遂起。長於箋疏考証。告歸後﹐鄉居十余年﹐以讀書著述終老。嘗輯浙人詩﹐編為《國朝風雅》。詩法黃庭堅、陳師道﹐鄭江評為“掐招胃腎﹐抉摘杏微”﹐陸奎勛評為“言近旨遠﹐根抵深而英華自茂”(均王娜湖海詩傳)引。著有《綠跌閣詩稿》、《毛詩說》、《更小正信》。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管獻類征》卷一二六、《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 錢陳群(1686一1774)   清詩文家。字主敬﹐號香樹﹐又號集齋、拓南居士。浙江嘉興丐蚴S縷叮□附討□粒□ρ□瘓搿﹖滴趿□□輳?172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讚善、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右通政兼順天學政、太僕寺卿、詹事、內閣學士、刑部傳郎﹐以病乞歸﹐清高宗賜詩送之。高宗南巡時又先後加刑部尚書、太子太傅銜。卒溢文端。諭曰﹕“儒臣老輩中﹐能以詩文結恩遇、備商榷者﹐沈德潛故後﹐惟錢陳群一人而已。”著有《香樹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五、《清史列傳》卷一九、姚油《錢文端公墓志銘》、錢儀吉《文端公年譜》。 金農(687─1763)   清書畫家、詩文家。字壽門﹐又字司農、吉金﹐號冬心﹐又號用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心出家庵粥飯伯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少受業於何神﹐後遊歷山東、陝西、山西、湖北、廣東等地。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在京未就試。晚寄食揚州﹐賣書畫自給。為“揚州八怪”之一﹐擅書法﹐楷書號“漆書”﹐自成一家﹐亦能篆刻﹐年五十始學畫﹐筆致古拙。其詩“清妙絕塵”(李堂《緣庵詩話》)﹐“意致蕭散”(法式善《梧門詩話》)﹐自序謂“所好常在玉溪、天隨間”。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齋硯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 ffi$(1687─1771)   清詩人。字端雲﹐號南村。貴州玉屏人。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官內閣中書﹐改授安陸知縣。黔中詩人﹐周起清之後﹐田榕、潘涼差堪繼武﹐榕趨響王士慎﹐曾注《漁洋山人精華錄》﹐涼贈詩雲﹕“功臣何處求毛、鄭﹖獨有平溪田孝廉。”所注惜未傳。詩名藉甚﹐為錢載、吳省欽、張大受所稱賞。著有《碧山堂集》。生平事跡見《晚晴零詩匯》卷五∕﹨。 符曾(1688一﹖)   清詩人。字幼魯﹐號藥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監生。以汪世薦﹐累官硌d□坷芍小G□≡□輳?1736)﹐舉博學鴻詞﹐以父喪不與試。與同裡沈嘉轍、吳排、陳芝光、趙裡、厲鸚、趙信等﹐同撰《南宋雜事詩》﹐人各百首﹐采據法博﹐足資考証。查慎行名之曰“七君子”﹐並為之作序。所為詩“氣和而色淡﹐志迫而神清”(楊鐘我《雪橋詩話續集》)﹐“當其至處﹐幾幾欲登白石之堂而奪其席”(全祖望《春島集序》)。著有《春見小稿》、《賞雨前屋小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 張?(1688─1745)   清詩人。字天扉﹐一字抑齋﹐號南華山人。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雍正五年(1727)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雲南鄉試正考官。乾隆間歷官侍講、右庶子、少詹事、詹事。乞假省墓﹐道卒。以才思敏賄受知於清高宗﹐高宗與沈德潛論詩﹐謂德潛詩雖以風格勝﹐然不如鵬猻敏捷。又工繪畫﹐尤長山水﹐書法亦蒼潤明秀﹐時稱“三絕”。其“詩以密勝疏﹐古歌行排界有力”(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著有《南華文鈔》、《南華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沈彤(688──1752)   清學者、詩文家。字冠雲﹐號果堂。江蘇吳江人。曾師事何份乾隆元年(173)薦舉博學鴻詞﹐報罷。與修《三禮》、《一統志》。書成﹐授九品官。精於禮學﹐著述頗多。初從何焊遊﹐中歲師方苞﹐又與全祖望、徐大椿交厚。所為詩文“深厚古質﹐格律端謹﹐不事文飾﹐務蹈理道﹐無嘩囂浮侈之習”(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果堂集》、《周官祿田考》、《尚書小疏》、《儀禮小疏》、《春秋左傳小疏》、《氣穴考略》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全祖望《沈果堂墓版文》、惠棟《沈君果堂墓志銘》。 馬日增(1688一1巧5)   清詩人、藏書家。字秋玉﹐號懈谷。安徽祁門人﹐徙居江蘇江都。馬口稠兄。諸生。官候選知州。家有藏書樓﹐見善本書﹐必重價購之。《四庫全書》館開﹐進書七百余種﹐優詔褒嘉。好賓客﹐全祖望、厲鸚、符曾、金農皆館其家結邦江吟社﹐施詠無虛日。“詩纏綿清婉﹐沈德潛以為峭刻得山之峻﹐明凈得水之澄”(《清史列傳》)。著有《沙河逸老小稿》、《解谷詞》、《焦山紀遊錄》﹔編有《林屋唱酬錄》、《韓江雅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天、《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杭世駿《候補主事馬君墓志銘》。 趙縣(168─1747)   清詩人、藏書家。原名殿昂﹐字功幹﹐號谷林。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貢生。乾隆元年(1736)薦試博學鴻詞不遇。家有小山堂﹐富藏書﹐多其外祖家治生堂祁氏舊本﹐與揚州馬曰琅叢書樓齊名。築春草園﹐與名流施詠其間。曾與厲鸚等各賦《南宋雜事詩》百首﹐享譽海內。全祖望謂其所作“其氣穆然以清﹐其神遊然以瑩﹐其取材浩乎莫窮﹐其別裁蓋非一師一家之可名也”(晚晴管詩匯)引)。著有《愛日堂吟稿》、《秋芙蓉吟稿》、《春草園小紀》﹐另撰輯《南宋雜事詩》、《小山堂唱酬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春獻類征》卷四三四、《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杭世駿《趙谷林傳》。 允禮(﹖一1738)   清詩人。清宗室。清聖祖第十七子。康熙四十四年(1705)從幸塞外﹐自此常隨帝出行。雍正元年(1723)封果郡王﹐管理著院事﹐六年﹐進親王。命管工部事﹐總理戶部三庫﹐又授宗令﹐管戶部。清世宗病重﹐受遺詔輔政。清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管刑部。慕﹐溢曰毅。《晚晴容詩匯》稱其詩“篤雅沖和﹐具有矩度﹐紀行諸什﹐登臨憑吊﹐得江山之助﹐擄懷覽勝﹐於此不凡﹐綜其所詣﹐不在慎格(靖)郡王下﹐自來談藝者﹐多推《紫瓊》而不及《春和》、《靜遠》諸集﹐殆非篤論”。著有《春和堂集》、《靜遠齋集》、《奉使紀行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倦二二0。 六十七   清詩文家。名或取其諧音作陸世流﹐字居魯。滿洲旗人。雍正、乾隆間在世。由內閣中書歷官給事中。出身於風雅之家。父關舒泰、叔關寶惟善皆能詩。為詩敏贍。嘗出巡台灣﹐撰《番社采風國考》記當地風土﹐堪稱翔實﹐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另著有《台灣府志》、《使署閒情》、《遊外詩草》、《台陽雜詠》、《西域聞見錄》。生平事跡見鐵保《熙朝雅頌》、《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三六、《晚晴客詩匯》卷六九。石 文   清詩人。字貞石。浙江上虞籍﹐錢塘(今杭州)人。康熙間諸生。家奇貧。少學為詩﹐無所承受﹐獨以己意鑽索於故紙堆中﹐而凄喚幽怨﹐自成一家言。與同裡厲鸚、金農、丁敬、陳章輩結文字交﹐酬唱清談﹐無三日不會。終無所遇﹐浪像幽憂以死﹐年僅三十二歲。卒後諸故人掇拾遺編﹐得十之一二﹐刻《貞石詩鈔》行世。生平事跡見《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盧在心(169─1759)   清詩人。原名揚﹐字玉巖﹐又字敬甫﹐號白雲。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盧文把父。思貢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遇。與桑調元為總角交﹐裡中有“雙先生”之目。岳父馮景以詩文名世﹐存心淵源有自﹐尤豪於詩。桑調元賦《鎮海樓》長律二百韻﹐存心即賦《浙江潮》二百韻以配之。桑調無序稱其詩“力掀岳讀﹐拉熊鯨﹐不動聲色”。《杭州府志》言其“詩不一格﹐或澄淡似陶﹐或奇崛似韓﹐或豪騁似蘇﹐或深秀似王、孟”。著有《白雲詩集》、《蠟談》。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三五、《鶴征後錄》卷─一。 盧見曾(1690─1768)   清詩人。字抱孫﹐號談園﹐又號雅雨。山東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授洪雅知縣﹐丁憂歸。服閡﹐起補蒙城知縣﹐遷六安、毫州知州﹐江寧、穎州知府﹐饒九南道。乾隆初官兩淮鹽運使﹐以事滴戍。起補灤州知州、永平知府﹐遷長蘆鹽運使﹐復調兩淮。所至皆有政績。愛才好士﹐官鹽運時﹐名流咸集﹐極一時文酒之盛。嘗校刊《乾鑿度》、《戰國策》、《尚書大傳》、《周易集解》等書﹐又補刊朱彝尊《經義考》﹐輯山東籍人詩為《國朝山左詩鈔》。平生得王士演、日要指授﹐以詩名世。《晚晴容詩匯》謂其“詩筆健拔﹐而詞旨深厚”。著有《雅麗堂詩文遺集》﹐《旗亭記》、《三尺樓》傳奇。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魯獻類征倦二一O、盧文招《故兩淮都轉鹽運使雅雨盧公墓志銘》。 張照(16引一1745)   清大臣、詩人。初名默﹐字得天﹐又宇長卿﹐號經南﹐又號天瓶居士。江蘇婁縣(今上海鬆江)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讚善、侍講、侍讀、庶子、侍講學士、少詹事、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撫定苗疆大臣。乾隆初以罪革職。復起授內閣學士﹐歷官刑部侍郎、刑部尚書。溢文敏。擅書畫﹐工詩。清高宗作《懷舊詩》﹐列其名於五詞臣中。沈德潛謂其“性地高明﹐通釋氏教﹐所作詩左磕右觸﹐皆樣語也”(《晚晴移詩匯》引)。著有《得天居士集》(一作《古香亭集》)、《天瓶齋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四、《清史列傳》卷一九、《國朝魯獻類征》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一四。 程廷柞(691─1767)   清學者、詩文家。初名默﹐字啟生﹐號綿莊﹐又號青溪居士。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原籍安徽斯縣。諸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報罷。十六年復以經學薦ㄐ撲蝞i欏3跏痘牒梟□□叛鍘16鈧□□□笥治恃□誒釓啵□溲□煲匝趙□□鰨□我怨搜孜洹11譜謔埽□□梅且槌獺18□Rθ沸蚱涫椋□廖□浦亍﹗鍛砬綾臼□恪肺狡涫□盎□擋19□□煥嗑□□已浴薄V□小肚□□募□貳Ⅰ杜獵聘笫□□貳Ⅰ肚□□□怠芳啊凍淌弦淄a貳Ⅰ渡惺櫫ㄒ欏貳Ⅰ洞呵鍤緞÷肌貳Ⅰ洞笠自裱浴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膉﹨o、《清史列傳》卷六六、程晉芳《綿莊先生墓志銘》、袁枚《征士程綿莊墓志銘》。 厲R(1692─1752)   清文學家、學者。字大鴻﹐號樊樹。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報罷。揚州馬曰館、馬曰珊小玲戲山館富藏書﹐延鸚館其家﹐盡探其秘發。大江南北﹐主盟壇地﹐凡數十年。學問淵博﹐詩詞兼工﹐尤熟於遼史、兩宋朝章典故﹐所撰《遼史拾遺》、《南宋雜事詩自注》﹐考史事者重之。詩詞向稱為朱彝尊以後浙酉詩派和浙酉詞派的代表作家。其詩多表現閒逸情致﹐時有孤寂之感、風格清幽淡雅﹐於王維、孟浩然後自辟溪徑。但有短燈冷僻典故之病﹐姚確曾貶之為惡派。其詞譚獻《售中詞》稱為“真可分中仙(王沂孫)、夢窗(吳文英)之席”。陳廷峰《白而齋詞話》稱為“幽香冷艷﹐如萬花谷中﹐雜以芳蘭﹐在國朝詞人中﹐可謂超然獨絕者矣”﹐“窈曲幽深﹐自是高境﹐然其幽深處在貌而不在骨﹐絕非從楚騷來﹐故色澤甚饒﹐而沈厚之味終不足也”。詞中亦有短燈應弱之作。著作宏富﹐以所輯《宋詩紀事》最為巨峽。自著《樊樹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制卷四八五、朱文藻原編纓奎孫重訂《厲樊栩先生年譜》、陸謙祉《厲樊謝年譜》。 江由教(169─1758)   清大臣、詩文家。字師茗﹐號謹堂。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原籍安徽休寧。雍正二年(1724)進士﹐悢荂慼撬遄歎葙呡齰租P詬笱□濬□允倫笄ㄊ潭裂□俊@矍u□可惺椋□饜灘濬□媸□蠖加□罰□□誥□□π兇摺=穡﹋平﹐加太子少師、協辦大學士。以事降兵部侍郎﹐調戶部。復授工部尚書﹐加太子太傅﹐兼刑部尚書﹐復調工部、吏部。溢文端。記誦淹博﹐文章“典重有體”(《四庫全書總目》)﹐清高宗賦《懷舊詩》﹐列之五詞臣中。亦工書法。著有《鬆泉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二、《清史列傳》卷一九、錢維城《吏部尚書溢文端汪由敦傳》。 史震林(1692─1778)   清詩文家、書畫家。字公度﹐號帖岡﹐又號梧岡、部同居士。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官淮安府學教授。九年﹐解職歸﹐客淮揚間﹐以教館為生﹐從遊者甚眾。性孤介﹐不肯與時俯仰﹐與曹學詩、屈復、吳震生潛心禪悅﹐往來多方外之交。工隸書﹐善寫蘭竹﹐以生秀為宗﹐不落前人案自。擅詩文﹐袁枚《隨園詩話》稱其“好為幽冷之詩”﹐王豫《群雅集》稱其詩“閒逸有致”。著有《華陽詩稿》、《仙遊散草》、《華陽散草》、《華陽散稿》、《止園筆談》等﹐所作筆記《酉青散記》尤有名。生平事跡見馮金伯、吳晉《墨香居畫識》卷二八、《國朝書人輯略》卷五、《清畫家詩史》丁上、《群雅集》卷三。 明中(﹖一1768)   清詩僧。字大恆﹐號貢虛﹐又號嘯巖、紫衣僧、北山主人、牧牛行者、慧日峰主﹐俗性施﹐名演中。浙江桐鄉人。七歲於秀水楞嚴寺出家為僧。其師教之讀儒釋書﹐過目成誦。行腳入京師﹐侍永覺無礙樣師﹐直萬善殿講禪學。雍正十三年(1735)放還﹐住持杭州凈慈等寺。擅詩﹐與厲鸚、杭世駿、樑同書等結詩社相唱和。亦擅篆刻。其詩王朝評為“澄淡幽復﹐使然以瘦﹐皎然以清﹐如孤鶴警露﹐清猿嗷霜”(《湖海詩傳》)。著有《頁虛大師遺集》。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據佶傴荂慰像r□J□□肪硭牧□? 鄭方坤   清詩文家。字則厚﹐號荔鄉。福建建安(今建歐)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歷官邯鄲知縣﹐河間同知﹐登州、武定知府。天分既高﹐記誦尤廣。詩古文辭頗有成就﹐與兄方城齊名。“其詩下筆不休﹐有凌厲一切之意。尤力攻嚴羽《滄浪詩話》‘詩不關學’之非”(《四庫全書總目》)﹐其文“根抵在六朝”﹐“大抵儷體居多”(同上)。亦能詞﹐“有後村別調風味”(謝章挺《賭棋山莊詞話》)。著有《蔗尾集》、《青衫詞》、《經稗》、《補五代詩話》、《全問詩話》、《國朝名家詩鈔小傳》。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苦獻類征》卷二二四。 周大樞   清詩人。字元木﹐一字元牧﹐號國牧。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遇。十四年﹐復以經學薦。十七年中舉人﹐時年近六十。官平湖教諭。博學多才﹐尤婉於《易》。工詩詞﹐與胡天遊、萬光泰交誼最深﹐詩亦受胡影響﹐為江東詩社翹楚。嘗為阿裡表所知﹐延為上客。法式善稱其詩工七古﹐洋洋灑灑﹐沉鬱似杜甫﹐奔放如蘇武。其自序《調香詞》及為萬光泰所作《樊鄰詞序》﹐杭世駿以為風韻不減三唐。著有《居俟堂稿》、《存吾春軒詩鈔》、《周易井觀》、《鴻爪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略四 馬維翰(1693─1740)   清詩文家。字默臨﹐號墨群﹐又號侶仙。浙江海鹽人。康熙六十年(172)進士﹐選吏部主事﹐遷員外郎﹐歷官陝酉道御史﹐工科、戶科給事中﹐建昌、常鎮道﹐以父喪歸。著作精悍如其人﹐“詩宗杜、韓﹐以縱橫排異為之﹐然神鋒太俊者居多”(《清史列傳》)。著有《墨激詩》、《古文》﹐們B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co、《清史列傳》卷七一、桑調元《常鎮道簪╮慼憚y□貳? t為仁(169─1749)   清詩人。一名成空﹐字心趕﹐號蓮坡。直隸宛平(今北京豐台)人。康熙五十年(17if)舉人。以事下獄﹐八年始歸。因發憤讀書﹐遂博通典故。時與萬光泰、厲糞、趙執信探研詩詞書畫。袁枚稱“其詩清妙”﹐“深得初白老人(查慎行)之教”(《隨園詩話》)。所作《蓮坡詩活》﹐以述詩人軼聞為多。其詞出於雅正﹐“華而不靡﹐刻而不露”(馮金伯《詞苑革編》)。又與厲鸚同作《絕妙好詞箋》。他著有《蔗塘未定稿》、《押簾詞》。生平事跡見《國朝名家詩鈔小傳》、《大清帶輔先哲傳》卷HO、《國朝詩人征略》卷二一。 鄭生(1693─1765)   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因得罪豪紳而罷官。在官前後﹐皆居揚州﹐習畫為生﹐畫以寫蘭竹著稱﹐書號“六分半體”﹐均有重名﹐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詞作品能反映其不滿黑暗現實、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和反抗壓制、心胸磊落的情操。抒情寫意﹐痛快淋漓。所為樂府諸篇﹐言近旨遠﹐風格似白居易、陸遊﹐沉鬱悲涼之慨﹐上追杜甫。其文藝理論﹐亦多獨創﹐具有鮮明的戰鬥性。《詞鈔自序》自稱其詞“中年感慨學辛、蘇”。陳廷烊謂其“擺去羈縛﹐獨樹一幟”﹐“真詞壇霹靂手也”(《白雨齋詞話》)。亦擅通俗文學﹐所作道情臉炙人口。著有《板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四、《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國朝名家詩鈔小傳》、中華書局編《鄭板橋年表》。 鄭板橋   即鄭獎。 姚培謙(1693─1766)   清詩文家、詩歌箋注家。字平山。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諸生。雍正四年(1726)被保舉﹐以居喪不赴。好讀書﹐不求聞達﹐然多與文人學者交遊﹐曾與陳祖范助黃叔琳纂《文心雕龍輯注》。亦喜刻書、注書﹐校刊《後村居士文集》﹐編選評注《古文所》﹐撰《李義山詩集箋注》、《楚辭節注》。另著有《鬆桂讀書堂集》﹐編有《類腋》、《元詩百一鈔》等。生平事跡見《光緒華亭縣志》卷一六。 徐大$(1693─1772)   清詩人、醫學家。曾改名大業﹐字靈胎﹐晚號捆溪老人。江蘇吳江人。諸生。不屑仕進﹐遂棄舉子業。工詩詞聲律﹐尤精醫學﹐兼善水利學﹐往來吳淤、太湖一帶。詩清新雋逸﹐所撰《狗溪道情》﹐以通俗語言宣傳立身處世之高尚情操﹐為袁枚所飲服。著有《畫眉泉雜詠》、《樂府傳聲》、《管見集》。醫學著作有《難經經釋》、《醫貫貶》、《醫學源流論》、《慎疾芻言》、《外科正宗評》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七、彭啟豐《徐君大業墓志銘》、袁枚《徐靈胎先生傳》、宋大仁《徐靈胎年表》。 嚴進成(694一﹖)   清詩人。字報瞻﹐一作鬆佔﹐又字海珊。浙江烏程(今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進士﹐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未與試。成進士後二十多年﹐始補臨縣知縣﹐後官至嵩明知州。其詩與厲糞、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以並稱為“浙西六家”。吳應和謂“海珊與樊樹相友善﹐而詩思豪邁﹐通不相類。所作《明史雜詠》﹐時稱詩史﹐又有《梅花詩》傳誦京師”﹐“台傷遲暮﹐乃益發奮於詩。歷遊豫、楚、滇、黔﹐登臨吊古之作﹐率皆悲壯激烈﹐奇氣橫溢﹐鐵崖(楊維板)樂府、淵穎(吳萊)歌行﹐殆兼師其意﹐而不襲其貌。少陵所雲‘語不驚人死不休’﹐海珊有焉”(《浙西六家詩鈔》)。法式善謂其詠物詩“如李龍眠畫入神品”(《梧門詩話》)。阮元謂其詩具有“造句雄奇”和“言情行旅”“兩種筆意”(《定香亭筆談盯。著有《海珊詩鈔》、《明史雜詠》。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著獻類征》卷二二八、《國朝詩人征略》卷二四。 車矚芳(﹖一1755)   清詩人。字圖南﹐號萊洲。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縣令強之應試﹐故意拖延赴京日期﹐終因後期而歸。後主邑講席二十余年。晚年官海豐教諭﹐兼主講惠陽書院。一生淡於名利﹐人重其道德文章。工詩文﹐“其享氣中和﹐涵養純粹﹐為騷壇中程伯淳(顫)”(凌揚藻《國朝嶺海濤鈔》)。著有《螢照閣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吳應謹《七先生傳》。 姚世ff(1695─1749)   清詩文家。字玉裁﹐號意田。浙江歸安(今湖州)人。豬生。少與弟汝金有“二陸雙丁”之目﹐又與姊婿王豫同學。學宗何神﹐貫穿經史﹐考訂詳核。喜山水﹐好交遊﹐與金農、厲目最相契。中年以後﹐鬱鬱不得志﹐又屢喪親人﹐遂以窮厄而終。詩古文清雋高潔﹐全祖望嘗稱為當世有用之才﹐沈德潛則謂之為備文質、兼雅怨者。著有《屠守齋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兩浙輔軒錄》卷二一、全祖望《姚范田擴志銘》。 丁敬(695──1765)   清詩人、篆刻家。字敬身﹐號鈍了、硯林﹐又號龍深山人、孤雲石史、勝怠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遇。生平不習舉子業﹐篤好金石﹐尤工篆刻﹐為“西價八家”之首﹐浙派大師。刻苦作詩﹐與金農齊名﹐所作“造語奇崛秀異遜於農﹐然長篇舖陳終始﹐農亦不能這”(《清史列傳》)。又與布衣張玩相唱和﹐互疊險韻﹐至不能休。著有《龍測館詩集》、《硯林詩集》、《武林金石錄》。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國朝書人輯略》卷四。 吳回生(1695─1769)   清戲曲作家。字長公﹐號可堂ꄲ0洗澹□趾磐豕創士汀6□鍬每汀0不粘廢厝恕V釕□@□暈匏□茫□苑9儺灘恐魘隆P□蜆椋□木雍賈萏□角挪唷S肜黟小6【粗釗私揮蝸嚶焉啤﹕靡饔劍□□□模□□袈傘V□寫□妗痘簧砣佟貳Ⅰ短旖蹈﹗貳Ⅰ妒勞食丁貳Ⅰ肚□堇幀貳Ⅰ獨職泊骸貳Ⅰ渡□階恪貳Ⅰ鍛蚰□﹗貳Ⅰ賭隻□蕁貳19橇儷∠病貳Ⅰ度四訝□貳Ⅰ度□噯□貳Ⅰ凍傷□住貳Ⅰ兜匭邢傘罰□銑啤短□嚼指□罰□殖啤隊窆詞□□幀貳A碇□小對□榛蛭省貳Ⅰ緞匝□教浮貳Ⅰ短□弦鰲貳Ⅰ督鶼潯諮浴貳Ⅰ鬥崮先聳驢肌貳Ⅰ洞蟛卣□琛貳Ⅰ賭洗逡偶□返取I□絞錄<□豆□□閬桌嗾鰲肪硪凰牧□10際攬□緞灘抗籩菟局魘攣餼□怪久□貳? #Wb(1695─1771)   清學者、詩文家。字伊佐﹐號張市﹐又號獨往生、五岳詩人、南鄰處士。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年十五受教於勞史﹐究心宋儒之學。雍正四年(1726)中舉人﹐十一年召試通知性理﹐賜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引疾歸。歷主流溪、鴛湖、深源書院講席﹐弘揚師說。為人清硬約俗﹐有遊山痹。《四庫全書總目》調其“才鋒路厲﹐學問亦足以副之﹐故詩文縱橫排異﹐擺落模徑﹐毅然自為一宗﹐而恃其才學﹐不主故常﹐豪而失之怒張﹐博而失之蔓衍者﹐亦時有之”。著有《桑強甫集》、《論語說》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七、《國朝先正事略》卷三0。 胡天遊(1696─1758)   清詩文家。榜姓方﹐名驟﹐字雲持﹐號稚威﹐一說初姓方﹐名遊。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雍正七年(1729)副貢。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以服喪未赴﹐次年補試﹐因病不終場而出。十四年﹐再舉經學﹐又報罷。遊食四方﹐享高名而為人所忌。往山西依故人田拉﹐卒於蒲州。工驕文﹐齊召南序稱為“磊落有奇氣﹐下筆驚人﹐矯挺縱橫﹐不屑屑蹈常襲故﹐雄聲瑰偉﹐足蚚|拋髡囈橇Α薄J□塗絛燮媯□□□□19轄級□猿擅婺濬□涑□□讀遺□釗□小罰□釵□□端□啤=□□稹隊敕□嚼先寺□□欏肺健疤□偉戀□□淳□□□□似涮鼐□咭病薄G迨□婀鉅慌桑□□蘊□危□□笫嫖弧9蹶技討□□涼ㄗ哉潿□旒□V□小妒□稚椒考□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肪砥咭弧18焓誦濉鬥教□未□貳10□□痢斷瓤賈賞□□□昶準吐浴貳? 陳弘謀(696─1771)   清大臣、詩文家。字汝咨﹐號榕門﹐以避清高宗諱﹐名又作宏謀。廣西臨桂(今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吏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揚州知府﹐江南驛鹽道﹐雲南布政使﹐江蘇按察使﹐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甘肅、湖南、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吏部、禮部、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以原品體致﹐卒於回籍途中。溢文恭。《晚晴容詩匯》謂其“所著《五種遺規》﹐足為官箴士范﹐集中文章爾雅﹐皆粹然有德之言”。著有《培遠堂偶存稿》、《四書考輯要》、《五種遺規》。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七、《清史列傳》卷一八、袁枚《東閣大學士陳文恭公傳》、陳鐘可《陳文恭公年譜》。 尹繼善(1696─1771)   清大臣、詩人。章佳氏﹐字元長﹐號望山。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侍講﹐侍讀學士﹐江蘇巡撫﹐雲貴、廣西、J﹔【陝、兩江總督﹐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江南河道總督﹐文華殿大學士﹐贈太子太保。溢文端。身居高位﹐公余惟好讀書﹐寒暑不輟。為詩好疊韻﹐喜聽人吟己作﹐字有未安﹐必改之。與袁枚唱和最多。《晚晴容詩匯》謂其“詩沿湖中唐﹐而以劍南、石湖為宗﹐沖融和易﹐動中自然﹐適肖其為人”。著有《尹文端公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倦三O七、《清史列傳》卷一八、袁枚《庣鶠歐核痋撬窗摩a斯□躺粕竦辣□貳? 杭世駿(1696─1773)   清學者、詩文家。字大宗﹐號重浦﹐晚號秦亭老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授編修﹐校勘《甘四史》、《十三經》﹐纂修《三禮義疏》。改御史﹐以言“朝廷用人﹐宜混滿漢之見”﹐得罪罷歸。晚主講安定、粵東書院。後迎駕西湖﹐賜復原官。少貧苦讀﹐既長﹐精禮學﹐好藏書。與同裡厲鸚、符曾、汪伉等善。“學富才高﹐為兩浙冠冕﹐而詩格清老疏治﹐逸氣橫流﹐不為書卷所累”(潘漠、高岑《國朝詩革初集》)。著有《道古堂集》、《詞科掌錄》與《余話》、《續禮記集說》、《經史質疑》、《格城詩話》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應增《杭大宗墓志銘》。 祝維諾(16盯一﹖)   清詩人。字宣城﹐號豫堂。浙江海寧人﹐原籍秀水(令嘉興)。乾隆三年(1738)舉人﹐官內閣中書。少有才名﹐善詩。與錢載、王又曾、萬光泰等結為詩友。所作詩“清麗芋綿﹐尤工樂府”(《清史列傳》)。深得李錯、沈德潛、全祖望賞識。《晚晴移詩匯》亦稱其“詩宗西江﹐而去其生澀﹐宏肆類竹詫(朱彝尊)﹐雅潔類秋錦(李良年)”。著有《綠溪詩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春獻類征》卷一四五。 惠棟(1697─1758)   清學者、散文家。字定宇﹐號鬆崖﹐世稱小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人。惠周惕孫﹐惠士奇子。諸生。乾隆十五年(175)詔舉經明行修之士﹐陝西總督尹繼善、兩江總督黃廷桂均薦之床及進呈所著書而罷。幼承家訓﹐篤志向學﹐既長精於經學﹐為乾嘉樸學吳派領袖。著作繁多﹐以學者身份注王士模詩﹐成《漁洋山人精華錄訓纂》﹐為時所重﹐另有《鬆崖文鈔》、《九曙齋筆記》、《九經古義》、《古文尚書考》、《周易述》、《易漢學》、《易例》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七、《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二。 tie(1697─1760)   清散文家。字貫一﹐號翠庭。福建寧化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薦授國子監學正。十一年﹐成進士﹐改庶吉士﹐乞假歸。乾隆元年(1736)﹐授編修﹐遷諭德。歷官庶子﹐少詹事﹐通政使﹐提督浙江、江蘇學政﹐左副都御史﹐乞養母歸。學宗程、朱。師事方苞﹐受古文法﹐“其文得方苞寬博之一體”﹐“深厚而切至﹐安定而光明﹐寬而不衰﹐峻而不迫﹐淡而彌旨﹐約而彌余”﹐“言簡意足﹐不失本宗”﹐“無張皇僵賽之態﹐攀援蓋覆之飾”(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亦能詩﹐非所措意﹐故所傳不多。著有《經筒堂文鈔》、《翠庭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九O、《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七、朱仕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公墓志銘》。 樑詩正(169─1763)   清大臣、詩人。字養正﹐又字養仲﹐號蘿林。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授編修。歷官侍讀﹐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刑部、戶部侍郎﹐戶部、兵部、刑部、吏部尚書﹐掌院學士﹐協辦大學士。以事革職﹐命留任。以父喪歸。復起後進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溢文莊。少與兄啟心有“二難”之目﹐後又與杭世駿、陳兆書等結文社﹐編同人之作為《質葦集》。《晚晴感詩匯》稱其“應制諸作﹐莊雅雍容﹐自然合節。情文相生之妙﹐專家苦吟﹐不過如是”。著有《矢音集》、《錢錄》﹐與人共編《欽定葉韻匯輯》、《西湖志纂》、《酉清古鑒》。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三、《清史列傳》卷二0、杭世駿《大學士文莊樑公墓志銘》、王和《樑文莊公詩正行狀》。 彭端淑(1697─1777)   ケ丑撰珝nW忠且唬□爬終□K模㊣D丹棱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郎中﹐出為廣東肇羅道﹐為官清廉有政績。賦歸後家居十余年﹐主錦江書院講席﹐以實學造士﹐多所成就。有文名﹐與弟肇誅、遵泅號“三彭”。古文學《左傳》、《史記》﹐詩質實厚重﹐尤工五古﹐張維屏以為“蒼健沉鬱﹐大有杜意﹐似非船山所能及”(《國朝詩人征略》)。著有《白鶴堂文槁》、《晚年自訂詩稿》、《戊戌草》、《雪夜詩談》。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國朝魯獻類征》卷二─一。 楊述曾(169─1767)   清詩人。字二思﹐號企山﹐別號南圃。江蘇武進人。楊椿子。乾隆元年(173)舉博學鴻詞。乾隆七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歷充雲南、廣酉、陝西鄉試副考官﹐歷官侍讀、右中允、日講起居注。少承家學﹐留心諸史。曾助父編寫《明史綱目》三編﹐方苞見之﹐稱其有良史才。與朱藥、蔣和寧、張憲、王籍港人定《通鑒輯覽》體例﹐修訂輿地謬訛﹐匯為《箋釋》。湯大奎《炙硯瑣談》稱其詩“宗杜、韓、蘇﹐丁卯典試滇南﹐著《使車集》﹐佳處直逼東坡”。著有《南圃文稿》、《使車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略七一、《國朝省獻類征》卷一二四、《鶴征後錄》卷八。 方觀承(698─1768)   清大臣、詩人。字通教﹐號問事、宜田。安徽桐城人。幼遭家難﹐寄食僧寺。雍正十一年(1733)任記室﹐隨征準噶爾﹐歸授內閣中書。以治河功歷任吏部郎中、直隸清河道、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加太子太保﹐溢格敏。善書法﹐尤工詩。其詩“隨境為哀樂﹐早年於役﹐諸詩蒼涼悲壯﹐爾後漸入亨途﹐多應制之作﹐風格亦稍稍下矣”(《晚晴容詩匯》)。著有《問亭集》﹐其他尚編著有《直隸河渠志》、《兩浙海塘通志》、《海塘新志認《卜魁風士記》、《從軍雜記》、《賑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四、《清史列傳》卷一七、姚期《方格敏公家傳》、袁枚《方格敏公神道碑》。 劉大祖(1698─1779)   清散文家。字才市﹐又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雍正間登副榜﹐未能中舉。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十五年舉經學﹐皆不遇。年逾六十﹐得選織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機陽江上不復出。善古文﹐遊方苞之門﹐得其義法﹐下傳姚確﹐世稱“方劉姚”﹐而桐城派古文遂風行天下。其文集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頗多卓越之見。詩宗唐人﹐能熔諸家為一體。從學者多以詩文名世﹐而以姚和、吳定為最著。姚和作傳﹐稱其“文與詩並極其力﹐能包括古人之異體﹐熔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著有《海峰集》﹐編有《歷朝詩約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吳定《劉先生大棺墓志銘》、姚詡《劉海峰先生傳》。 賀雙卿   清女詞人。字秋碧。江蘇丹陽人。約乾隆間在世。嫁為金壇周氏婦。負絕世才﹐秉絕代姿﹐為農家之媳﹐而始惡夫暴﹐終勞瘁以死。生平所為詩詞﹐不願留墨跡﹐每以粉筆書蘆葦上﹐以粉易脫﹐葉易敗也。遇人不淑﹐故所作每多抒寫凄苦悲切之情。造語不落俗套﹐抒情細致入微﹐而毫無造作之跡﹐與一般閨秀詞顯著不同。陳延伸《白雨齋詞話》評其詞“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所作詞十二閡﹐後人輯為《雪壓軒詞》。生平事跡見史震林《西清散記》、陳延伸《白雨齋詞話》卷五。 楊庸   清小說家。字邦懷﹐號慎園。江西豐城人。雍正、乾隆間在世。嘗取明代馮夢龍《新列國志》之精要﹐輯成《列國志輯要》八卷一百九十節。生平事跡見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卷二。 李凱   清戲曲作家。字圖凌﹐一字雷崖。浙江勤縣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乾隆十九年(1754)官紹興教諭。平居孝友﹐親友家貧﹐凱每年各贍銀米﹐終身不變。叔父歿﹐堂弟俱幼﹐凱以銀米接濟﹐至各成年乃罷。卒年六十九。擅戲曲﹐亦能詩文。少留心聲律之學﹐與范梧交。梧精於音律﹐嘗出所作《紅玉燕》傳奇相示﹐凱乃作《寒香亭》傳奇四卷﹐范梧見之﹐嘆為不及。又著有《越吟草》、《學庸說文》。生平事跡見《光緒勤縣志倦四二。 何夢瑤   清詩人。字讚調﹐一字報之﹐號西池﹐晚號研農。廣東南海(今廣州)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官遼陽知州。薦舉博學鴻詞﹐辭不赴。學問博雅﹐撰述甚富﹐幾天文、術數、樂律、算法、醫學無不究心。惠士奇督學廣東﹐曾延其人幕﹐為“惠門八子”之一。少即好詩﹐與羅天尺、蘇評結南香詩社。晚年與杭世駿交契﹐相與酬唱。生平論詩﹐推崇李白﹐以為獨擅千古。所為詩“煉不傷氣﹐清不入批﹐南海詩人之該﹐而夢瑤為之魁”(《清史列傳》)。著有《菊芳園詩文鈔》、《算迪》、《皇極經世易知》、《琴學纂要》、《何氏醫確》﹐編有《肇慶府志》、《岑溪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著獻類征低二三0。 邊連寶(1699─1772)   清詩人。字趙珍﹐一作肇畸﹐號隨園﹐晚號茗排居士。直隸任丘(今屬河北)人。邊汝元子。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乾隆元年(1736)薦試博學鴻詞﹐報罷﹔十四年(174)復薦經學﹐辭不赴﹐遂無意仕進。一生耽於經史﹐篤學好古﹐為錢陳群所賞識。蔣士檢稱其詩“出入昌黎、東野、香山、玉川間﹐才力縱恣﹐雄起北地”(《征士邊君隨園傳》)。著有《隨園詩集》、《杜律啟蒙》、《南遊壩澆集》(與邊中寶同撰)、《古文病余草》、《續草》、《長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0、《大清閒輔先哲傳略二一、蔣士鍵《征土邊君隨園傳》。 黃國秘(1700一﹖)   清戲曲作家。字容之﹐又字容工﹐號守真子﹐又號蕉窗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蔭生。官杭州、行州同知﹐遷衛輝知府。自稱“自小性好填詞﹐時窮音律”﹐所著劇﹐“未嘗不取古法﹐亦未嘗全取古法”(《看山間集閒筆漢語》)。著有《排問齋傳奇》﹐凡《雷峰塔》、《棲雲石》、《雙病記》、《解金貂》、《溫柔鄉》、《梅花箋》等六種﹐另著有《看山閣集》、《看山閣閒筆》。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張慧劍《明清江蘇文人年表》。 勞孝男(約1701一約1750)   清詩文家。字巨峰﹐號阮齋。廣東南海(今廣州)人。雍正十三年(1735)拔貢。少隨父遊海南島。弱冠遊江淮間。受知於惠士奇﹐與何夢瑤、吳世忠、羅天尺、蘇用、陳世和、陳海六、吳秋有“惠門八子”之目。與修《廣東通志》﹐發凡體例等﹐多出其手。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未遇。歷知錦屏、鎮遠、清鎮、龍泉、清溪、畢節諸縣﹐卒於任。居官重文教﹐多惠政。《晚晴等詩匯》稱其詩“才鋒朗映﹐歌行勝於近體”。著有《阮齋詩文鈔》、《春秋詩話》、《讀杜識余》、《西江源流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吳應速《七先生傳》。 吳敬持(1701─1754)   清小說家。字敏軒﹐一字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元年(1723)諸生。吳氏家族科甲鼎盛﹐敬樣少時過繼長房吳霖起為嗣。霖起死﹐族中爭遺產﹐敬樣感慨良多﹐三十歲前﹐遂耗盡田產。三十三歲移家南京﹐作《移家賦》﹐自謂﹕“有瑰意與畸行﹐無捷徑以窘步。吾獨好此塔修﹐乃眾庶之不譽。”從此賣文為生。或以為《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乃作者自貓踨捸慼搳撚1736)開博學鴻詞科﹐為安徽巡撫所薦﹐托病不赴﹐生活益困﹐作《除夕述懷詩》以自遣。終客死揚州。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為其一生所著影響最大之作﹐對晚清譴責小說具有重大影響。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此書“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除小說創作外﹐兼工詩文。吳湘皋序其集謂其“以名家子好學詩古文辭雜體以名於世。凡有所作﹐必曲折深入﹐橫發截出﹐就於古人﹐毅率規矩而始已”。另著有《文木山房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五、程晉芳《文木先生傳》、胡通《吳敬樣年譜》、孟醒仁《吳敬樣年譜》。 馬日用(約1701一1761後)   清詩人、藏書家。字佩兮﹐號半搓。安徽祁門人﹐徙居江蘇江都。馬曰琅弟。國學生。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不就。家有小玲現山館﹐藏書極富﹐常與諸名士作詩酒之會。杭世駿謂其詩“寫孤韻而抽清思”﹐“詩筆清削”(《南齋集序》、《詞科掌錄》)。著有《南齋集》、《南齋詞》、《韓柳年譜》﹐編刻有《小玲麻山館叢書》六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 全德球(1701─1762)   清詩人。字汝白﹐一字慕齋﹐號檜門。安徽休寧人﹐移籍浙江仁和(今杭州)。乾隆元年(1736)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人直南書房﹐連充福建、江蘇、江西考官﹐提督江酉、山東、順天學政。由侍讀學士、內閣學士﹐遷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淹貫經史﹐愛才若渴。在江西獨識蔣立柱為第一才人。王達入京師﹐招與同遊。性樂佳山水﹐凡過勝區﹐必登覽吟嘯。王起《湖海詩傳》謂其於詩主黃庭堅﹐以清新刻削、酸寒瘦澀為能。錢陳群序其詩﹐稱其所作“春容奧衍﹐有古作者風”。著有《檜門詩存》﹐採X小段鶻□繆擰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齉五、《清史列傳倦二O、陳兆書《仁和金公德模墓志銘》。 商企(1701─1767)   清詩人。字蒼雨、蒼羽﹐號寶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初以知縣用﹐特旨改庶吉士﹐授編修﹐以養親乞外補﹐授同知﹐累官至元江知府﹐隨軍遠征緬甸﹐病卒於途。精音律﹐伶人度曲﹐常吹蕭和之。其風流時人比之溫庭貧杜牧。《晚晴管詩匯》稱其詩“初估玉幫﹐既而出入杜、韓、元、白、蘇、陸間﹐歌行尤瑰麗縱恣﹐跌宕自喜﹐才情富贍﹐與厲樊樹名相評”。著有《質園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管獻類征》卷二三O。 陳兆才(1701─1771)   清詩文家、書法家、學者。字星齋﹐號句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雍正八年(1730)進士﹐以知縣分發福建﹐閩浙總督郝玉徽使之主青峰書院講席﹐兼領通志局事。十三年入都﹐授中書﹐充軍機章京。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授檢討。與修《世宗實錄》、《清會典》、《明紀綱目》、《續文獻通考》。歷官左中允、侍讀學士、太僕寺卿、順天府尹、太常寺卿、通政司副使﹐復轉太僕寺﹐乞假歸。假滿﹐仍直上書房。卒於任。以博聞強識見稱於時﹐尤喜獎掖後進。精書法﹐取意簡遠。為學不專主一家。其“詩文不以氣炫才﹐不以詞害志﹐醇古淡泊﹐清遠簡放﹐適如心之欲出”(《清史列傳》)。著有《紫竹山房集》﹐編有《陳太僕批選八家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一、陳玉繩《陳星齋年譜》。 吳穎芳(170─1781)   清學者、詩人。字西林﹐號臨江鄉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為人端重寡言笑﹐幼赴童子試﹐為隸役所河﹐以為大辱﹐自此一意研學﹐終身不復謀仕進。生平博覽群書﹐究心金石、文字、音韻之學﹐又精佛學。晚年名益著﹐雷鐵視學浙江﹐莊存與典試浙江﹐皆訪其所著書而去。少與厲鸚善﹐詩與厲鸚、杭世駿各有專長﹐《晚晴容詩匯》謂其“詩如水碧金膏﹐自然清麗﹐有過於雕刻者﹐為勇汰之。樸學工詩推此數子﹐非社集標榜一流所可擬已”。著有們陶江鄉人詩集》、《吹的錄》、《說文理董》、《音韻討論》、《文字源流》、《金石文釋》。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著獻類征倦四三八、王淑吳先生穎芳小傳》。 彭啟豐(170─1784)   清詩人。字翰文﹐號芝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彭定求孫。雍正五年(1727)進士第一﹐授修撰﹐遷左中允。乾隆間歷官侍讀學士﹐左金都御史﹐內閣學士﹐刑部、吏部、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書。以事降職﹐又命原品體致。後主講蘇州紫陽書院。溢文勤。性耽吟詠。少與沈德潛同學﹐又嘗結北郭詩社﹐與徐群、盛錦清人唱和。《晚晴管詩匯》謂其“應制文字多稱旨﹐詩篤雅有繩尺”﹐“有中晚唐名家風度”。晚歲詩王淑湖海詩傳》評為“寫景關情﹐神妙獨到”。著有《芝庭文稿》、《詩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0四、《清史列傳》卷一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一六、王芭孫《兵部尚書彭公啟豐神道碑銘》。 姚范(702─1771)   清詩文家。初名興諫﹐字已銅﹐又字南青﹐號在塢﹐晚號幾蓬老人。安徽桐城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未見告歸﹐往來天津、揚州之間﹐主講書院。與齊召南、杭世駿、胡天遊、邵齊贏等交遊﹐致力於經傳子史﹐晚尤好釋氏書。論文重聲響音節﹐風格主古雅﹐然亦推服唐李翱“創意造辭皆不相師”之說。論詩於明七子及沈德潛格調說﹐頗有微詞﹐而崇尚宋黃庭堅﹐同時又兼采唐李商隱。其說對其侄姚翊及桐城詩派形成有重要影響。所為詩“導源義山而別開灤墨m□滌肜□□煌□□轡匏穩舜志18□啊保a鍛砬緡□位恪罰□0□萊汲破涫□摹氨卮鍥湟猓□□□臘闢□猿商迨啤保a賭貢□罰□V□小對□杼眉□貳Ⅰ對□滋帽始恰罰□約啊鍍厥櫫□□賴恪貳Ⅰ鍛□□募□賴恪返取I□絞錄<□肚迨妨寫□肪砥叨□16鈁茁濉鍛╔且κ賢□胂□□較壬□□貳10獾灤□兌ν□胂壬□貢懟貳□□萊肌凍綈嚴縵鴕□□貢□貳? 沈廷芳(170─1772)   清學者、詩文家。字碗叔﹐號椒園。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元滄子。乾隆元年(1736)以監生薦舉博學鴻詞﹐授編修﹐港山東道監察御史﹐直言敢諫。歷官山東登萊青道﹐河南、山東按察使﹐有政聲﹐與陳鵬年、陸隴其齊名。以年老致仕﹐卒於京師寓所。師事方苞﹐受古文法﹐其文“盡得方苞之傳﹐蘋經籍之腴﹐所得至深﹐沖融醇效﹐稱其德量﹐雖規矩森然﹐時得變化之趣”﹐詩則“吐詞清拔﹐結思追遠﹐絕去粗浮怒張之習”(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隱拙齋集》、《理學淵源》、《鑒古錄》、《古文指授》。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江中《山東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沈公廷芳行狀》。 喬億(170─1778)   清詩人。字慕韓﹐號劍溪﹐別署實在居士。江蘇寶應人。喬萊孫。少以詩名江淮間﹐與沈起元、方觀承、沈德潛交善。美須髯﹐善談論。以國學生應順天鄉試不售﹐棄去﹐專肆力於詩。客遊山西﹐為犯氏書院山長。工五言詩﹐近體在王、孟、錢、劉間﹐古體直追漢魏。著有《小獨秀齋詩》、《窺園吟稿》、《江上吟》、《三晉遊草》、《惜余存稿》、《劍溪外集》、《劍溪文略》、《燕石碎編》、《杜詩義法》、《劍溪說詩》﹐匯刻為《喬劍溪選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朱彬《喬劍溪先生墓表》。 全性(702─1782)   清詩文家。字而叔﹐號海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授國子監學正。乾隆七年(1742)進士第一﹐授修撰﹐遷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典試廣東、江西、山西﹐督學安徽、江酉。前後入直上書房十七年。以病乞歸﹐主講敷文書院。精研經史﹐長於詩文。晚年常與鄉裡管英嘯歌湖山。杭世駿稱其“詩宗韓、杜﹐驕體得南宋二李之遺”(《詞科余話》)。著有《清語錄》、《史漢平林訂誤》、《靜廉齋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五、朱電禮部左侍郎加二級金公墓志銘》、袁枚《禮部侍郎海住金公傳》。 程移衡(1702─1794)   清詩文家、詩歌箋注家。字惟淳﹐號近亭。江蘇鎮洋(今太倉)人。乾隆二年(173)進士﹐授榆社知縣。以耿介件上官﹐罷歸。博聞多識﹐工詩文。曾與修《太倉州志》。在京時成《吳梅村詩箋》十二卷、《詩余附箋卜卷﹐推尋詩旨本事﹐人稱精到。另著有《復社年表》、《婁東著舊傳》、《據格齋區談》、《燕程日記》、《投級堂集》﹐輯有(吟集)。生平事跡見《鎮洋縣志》卷九、《鶴市志略》。 齊召市(17031768)   清學者、詩人。字次風﹐號瓊台﹐晚號息園。浙江天台人。雍正七年(1729)副貢﹐乾隆元年(173)召試博學鴻詞﹐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中允、侍讀、侍讀學士、內閣學士、禮部侍郎。以博識能詩為清高宗所賞。十四年夏墮馬受傷﹐乞歸。後因族子牽累﹐削職放歸﹐旋卒。精輿地之學﹐著有《水道提綱》。天才敏捷﹐為詩文援筆立就﹐與同時浙江名家厲鸚、杭世駿鼎足齊名。《晚晴答詩匯》稱其詩“沈博絕麗﹐宏偉秀彥﹐非山澤之膽可比”。詩文著有《寶綸堂詩文鈔》及《和陶百詠》。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五、《清史列傳》卷七三、袁枚《原任禮部侍郎齊公召南墓志銘》、秦贏《禮部侍郎天台齊公墓表》。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