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七) 敦誠(1734─1791)   清詩人。字敬亭﹐號鬆堂。清宗室。敦敏弟。乾隆二十二年(1757)監山海關稅務﹐後罷官。又曾任宗人府筆帖式、太廟獻爵等小官。性嗜酒﹐別構小舍懸簾戶外﹐題日“葛巾居”﹐常與客共飲其中。與著名小說家曹雪芹交情甚厚﹐互有酬唱﹐寫有《寄懷曹雪芹年》、《贈曹雪芹》、《挽曹雪芹》等待。其詩六言歌行頗有氣勢﹐筆致豪宕灑脫﹐寫景之詩則風格淡雅清麗。著有《四鬆堂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O。 陸錫熊(1734─1792)   清學者、詩文家。一名錫榮﹐宇健男﹐號耳山﹐又號量都、湘南老人。江蘇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二十六年(176)進士﹐歸班候控。次年春﹐清高宗南巡﹐獻賦行在﹐召試一等﹐賜內閣中書﹐充方略館撰修官。奉敕編撰《通鑒綱目輯覽》稱旨﹐遂人直軍機處。歷官宗人府主事﹐刑部員外郎、郎中﹐侍讀﹐右庶子﹐侍讀學士﹐光祿寺、大理寺卿﹐福建學政﹐左副都御史。與紀購同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潛心於經濟之學。亦擅詩文﹐雷國輯《龍山詩話》稱其“詩雅煉俊潔﹐足為浮廓針貶”。著有《寶奎堂文集》、《奠邦詩集》﹐編有(三元詩)、(婁縣志)﹐與紀購總纂《歷代職官表》。生平事跡見《清史資A肪砣□□□Ⅰ肚迨妨寫□肪磯□濉Ⅰ豆□□日□侶浴肪硭畝□9醭□蹲蟾倍加□仿焦□□苣怪久□貳? 李調元(734一1802)   清文學家。字而村﹐又字羹堂﹐號童山﹐又號裡齋、蠢翁、醒園、讚庵、鶴洲、蔗尾、墨莊、臥雪山人。四川綿州(今綿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改庶吉士﹐授吏部主事。遷考功司員外郎。提督廣東學政。播通永兵備道。以事罷官﹐遣戍伊犁﹐以母老贖歸。遂不復出﹐以著述自娛。肆力於學﹐凡經史百家稗官野乘﹐無不博覽﹐詩文詞曲兼工。與從弟鼎元、陰元有“綿州三李”之目﹐於同時詩人﹐推重袁枚、趙翼、紀購。嘗作《南宋官詞》百首﹐論者比之王建、厲鸚。朝鮮詩人徐浩修亦極眼其詩。孫桐生《國朝全蜀詩鈔》謂其“詩文敏捷﹐天才橫溢﹐不假修飾”。而朱庭珍《彼園詩話》則雲調元“專拾袁枚余唾以為能﹐並附和雲鬆(趙翼)﹐其俗鄙尤甚”。著有《童山集》、《蠢翁詞》、《雨村四話》﹐編有《粵風》、《蜀雅》、《全五代詩》﹐輯蜀人罕見秘籍三百余種匯刊為《函海》。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低四四、楊斌修《李雨村先生年譜》。 方正%(1734一1805)   清詩人。一名正添﹐字子雲。安徽新縣人。監生。寓居金陵﹐學詩於何士客。閉門冥思苦索以覓佳句﹐與袁枚激揚風雅﹐爭長詩壇﹐袁枚作《論詩絕句》﹐以之與何士客、陳毅並稱為金陵詩人。畢沉選《吳會英才集》﹐以其為第一﹐謂其“忘情仕進﹐樂志衡門﹐今之賈間仙、羅昭諫也。工於體物﹐一聯一語﹐唐人得之﹐皆可名世”﹐推許不免過當。《晚晴管詩匯》稱其詩“托思清新﹐選辭麗密﹐尤工近體﹐高者不減杜樊川、劉文房”﹐論較持平。著有《伴香閣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三三。 楊昌(1735─1766)   清詩人。字子載﹐號恥夫。江西南昌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貢生。世以武功顯﹐而父子兄弟以詩文相師友數世。早慧﹐六歲解吟詠﹐九歲以詩名。與汪動相伯仲﹐時稱“兩才子”。又與蔣士控相交如兄弟。卒後蔣士掛有詩哀之雲﹕“新詩自陶煉﹐收束筆逾陡。”符擦森稱其“七古縱橫跌宕﹐七律音節蒼涼”(《寄心庵詩話》)。新樂府諸作尤佳。著有《恥夫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三五、《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錢塘(735─1790)   清學者、詩人。字學淵﹐又字禹美﹐號溉亭。江蘇嘉定(今屬上海)人。錢大聽族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改教職﹐選江寧府學教授。與大聽共學﹐又與大聽弟大昭及弟站相切磋﹐為考証之學﹐於音律、文字、推步﹐尤有神解。早歲工詩﹐名列“練川十二子”中﹐《晚晴恣詩匯》稱其所為詩“吐屬名雋﹐亦不減潛研堂(大聽)風格”。著有《鶴原詩草》、《述古編》、《律呂古義》、《史記三書釋疑》、《伴官雅樂釋律》、《說文聲系》、《淮南天文訓補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四、錢大聽《錢教授塘別傳》。 永忠(173──1792後)   清詩人。字良輔﹐號渠仙﹐又號肥仙、玉海生、垠林子、拼相道人、九華道人。清宗室。勤郡王允潤孫。封輔國將軍。常不衫不履﹐散步街市﹐遇奇書秘籍﹐必購之﹐雖典衣絕食不顧。《晚晴像詩匯》稱其“詩體秀逸﹐書法道勁﹐頗有晉人風味”。著有《延芬室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晚晴移詩匯》卷一O、《清畫家詩史》丁上。 沈初(1735──1799)   清大臣、文學家。字景初﹐號車巖﹐又號雲椒。浙江平湖人。幼穎異﹐錢陳群稱為異才。乾癒慾Q七年(176)清高宗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次年成進士﹐授編修﹐歷官侍講﹐右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少詹事﹐詹事﹐禮部、兵部、吏部侍郎﹐左都御史﹐軍機大臣﹐兵部、吏部、戶部尚書。嘉慶元年與會千姿宴。溢文格。平生立朝不立異﹐不苟同﹐論者以為難能。“詩以清雋勝﹐汪容甫作序﹐為品目曰﹕‘深微遠適’”《晚晴管詩匯》)。夙工驕文﹐兼擅古文﹐遂以文學受知兩朝。著有《蘭韻堂集》、《西清筆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五一、《清史列傳》卷二八、《國朝魯獻類征》卷九七。 t榜(1735─1801)   清學者、詩文家。字蕊中﹐又字輔之﹐號樊齋。安徽勤縣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充山西副考官。以父喪歸﹐遂不出。遂於經學﹐尤深三《禮》。與戴震同為江永弟子﹐所為《禮箋》一書﹐得朱理賞識。嘗從劉大格學詩古文詞﹐頗顯才華。著有《周易考佔》、《禮箋》、《海曲方域小志》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五、吳定《翰林院修撰金先生榜墓志銘》。 段玉裁(173─1815)   清學者、散文家。字若膺﹐號檢堂。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舉人。少補諸生﹐學使尹會一授以小學﹐遂究心文字、訓站、音韻。至京師﹐見戴震而好其學﹐因師事之。以教習得官玉屏知縣﹐旋調署富順、南溪縣事﹐又辦理化林坪站務。公余輒挑燈著述不輟。後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通經學﹐尤長於研治《說文解字》﹐積數十年心力著《說文解字注》﹐世稱精詳﹐與桂獲、王搞、孫治讓號清代《說文》四大家。另著有《經韻樓集》、《六書音韻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小學》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劉盼芊憫搡W癲孟壬□昶住貳? 方天(1736─1799)   情畫家、詩人。字蘭抵﹐號櫓庵。浙江石門(今桐鄉)人。布衣。幼隨父遊吳越間﹐多見書畫珍品﹐又廣交藝壇著宿﹐遂兼有眾長﹐山水花卉﹐皆能擅勝。亦工詩﹐《晚晴答詩匯》稱其詩“清而腴﹐阮文達公謂有大歷十子造意”。著有《山靜居論畫》、《山靜居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W、《國朝看獻類征》卷四三六、《清畫家詩史》丁下。 沈叔誕(1736一1803)   清學者、文學家。字劍舟﹐又字值為﹐號雙湖。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乾隆三十年(1765)清高宗南巡﹐召試一等﹐賜舉人﹐授內閣中書。五十二年成進士﹐授吏部主事。到部未十日﹐以母者乞歸養。築室錦帶、寶帶兩湖間﹐學者稱雙湖先生。主魏塘講習尤久﹐多所成就。著有《頤采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Th、阮元《吏部稽助司主事沈君墓志銘》。 錢孟鋼(1736一侶06)   清女詩人。字冠之﹐號院青。江蘇武進人。錢維城女﹐崔龍見妻。幼以孝聞。從母金氏受詩﹐遂請吟詠。年十九就婚京師﹐事姑甚謹。為詩宗唐賢﹐以院花、青蓮為歸﹐故自號烷青。洪亮吉(北江詩話)稱其詩“如沙彌升座﹐靈警異常”。亦擅詞。著有《院青詩草》、《烷青詩余》及《鳴秋合籟集》、生平事跡見《清代日閣詩人征略》卷五。 野蠶   清詩僧。字夢綠﹐號老野﹐俗姓宋﹐名啟祥。安徽合肥人。乾隆間諸生﹐中歲學佛﹐祝發開封相國寺。貌寢﹐吵一目。袖衣敝垢﹐不喜與貴人遊。精篆隸﹐善畫山水竹石﹐有奇趣。尤工詩﹐《晚晴移詩匯》評為“清雋超逸﹐不作凡俗語”﹐楊鐘在《雪橋詩話續集》則謂其“原本少陵﹐沉雄激壯﹐謬哮魁梧﹐每以自喜”。著有《夢綠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九八、法式善《梧門詩話》、李子淵《合溝A□啊貳? 王汝空(﹖一1806)   清詩人。字鎮之。四)11銅樑人。錢陳群婿。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授吏部主事。累遷郎中。出為直隸順德知府﹐調保定﹐以事降同知﹐署直隸宣化府同知。累把大名道。歷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召授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復授安徽巡撫﹐再召為兵部侍郎﹐調刑部﹐以病請歸。弱冠所為詩﹐每一篇出﹐輒為錢陳群激賞﹐時有“快婿清才”之目。少受沈德潛、錢陳群詩教﹐通籍後﹐與程晉芳、錢洋聯會賦詩﹐時稱作手。《晚晴答詩匯》稱“其詩專學昌黎﹐夏縣獨造﹐力洗凡庸﹐但喜押險韻﹐時有附會”。著有《銅樑山人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O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九九。 黃文場(1736一﹖)   清學者、詩人。字時若﹐又字秋平。江蘇甘泉(今江都)人。貢生。工詩古文詞﹐通聲律之學。乾隆間兩淮鹽政設詞曲局﹐被聘為總裁﹐奉旨修改蘇州織造府進呈之古今詞曲﹐因得盡閱所有雜劇傳奇﹐輯成《曲海》﹐收錄一千零十三種﹐為研究中國古代劇曲重要資料。中年奔走齊、魯、吳、越間﹐館衍聖公家﹐又從阮元於杭州。返裡後﹐鹽運使曾懊招入題襟館中﹐與時流相倡和。詩清越高潔﹐稱其為人。著有《掃垢山房詩鈔》、《通史發凡》、《隱怪叢書》、《古泉考》、《葫蘆譜》。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低七二。 王慶瀾(737一﹖)   清詞人、散曲家。字安之。河南夷門(今開封)人。屢試不第﹐一生遊幕在外。其散曲今存小令七首﹐套數四十四首﹐在清散曲家中創作數量較多。著有《巢睫詞》、《枕霞詞》、《鏡虛詞》、《菱花集雜曲》等。生平事跡見《全清散曲》作者小傳。 孫志祖(173─1801)   清學者、詩人。字治教﹐一字頤谷﹐號約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進士﹐官刑部主事、郎中﹐把江南道監察御史。晚年掌教紫陽書院。學宗毛奇齡﹐嘗與厲鸚等相質疑。著有《申鄭軒遺文》、《頤谷吟稿》以及《文選李注補正》、《文選考異》、《孔子家語疏証》、《讀書映錄》等﹐輯有《風俗通佚文》、《重訂謝承後漢書補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阮元《孫頤谷侍御史傳》、孫星衍《故江南道監察御史孫君志祖傳》。 周書   清戲曲作家。字天一﹐號檐圃。江蘇寶山(今屬上海)人。乾隆間諸生。大學士尹繼善門下士。生性曠達﹐同邑凌存淳出為粵東地方官﹐遭巡撫誣陷﹐書為白其冤。或勸之仕﹐不從。工戲曲﹐著有《魚水緣》傳奇﹐平步青稱其“曲文流逸可玩”(《小棲霞說稗》)。亦能詩﹐嘗作《采硯歌》以諷粵東開現山事。另主纂《恩平縣志》。生平事跡見《光緒寶山縣志》卷一O。 徐映玉(738─1762)   清女詩人。字若冰﹐號香溪。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蘇州話生孔統良妻。夫婦僑居杭州甚久﹐後遷吳﹐卜居香溪上。平生信佛﹐好梅花﹐多愁善感﹐嘗問業於華亭沈大成。其《送雲亭弟之秦中》、《送春》、《七夕》諸詩為後人所稱。著有《南樓吟稿》。生平事跡見《國朝閨秀正始集》卷九、《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四、沈大成《徐媛傳》。 王復(1738─1788)   清詩人。字敦初﹐號秋膛。浙江秀水人。王又曾子。又曾歿﹐復年僅十四﹐貧困日甚﹐走揚州﹐依府學教授金棕亭﹐棕亭奇其才﹐數為稱譽。援例為國子監生﹐考授主簿﹐改捐府知事﹐為畢流所知﹐奏請留陝西試用﹐又隨其至河南任所﹐署海縣丞及聯陵、臨漳、武斷諸縣事﹐官至但師知縣。《晚晴轄詩匯》謂“級原之有秋勝﹐猶察石(錢載)之有百泉(錢世錫)、宣臣(祝維法)之有明甫(祝品)﹐各以詩承其家﹐三人集中唱和甚多﹐秋膛以清麗綿速擅勝﹐至其鉤心鬥角﹐辭必己出﹐則三人者家法相同也”。著有《樹營堂集》、《晚晴軒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國朝春獻類征》卷二四五、武億《但師縣知縣王君復行實輯略》。 任大楷(1738──1789)   清學者、詩文家。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蘇興化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授禮部儀制司主事﹐薦《四庫》纂修官﹐歷官員外郎、郎中﹐遷陝西道監察御史﹐未蒞任而病卒。久官京師﹐不近權貴﹐唯閉門讀書。長於辭賦。少年治《文選》﹐學詩文﹐所擬古樂府﹐幽深崛奇﹐極為錢陳群所賞。既而罩精經術﹐尤熟於《爾雅》、《說文》、《廣韻》諸書。《晚晴感詩匯》評其詩“英光沉思﹐遠追鮑謝﹐近采韋柳”。著有《子田詩集》、《吳越備史注》、《小學鉤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章學誠《任君大椿別傳》、施朝斡《任幼植基表》。 李懷民(1738─1795)   清詩人、畫家。名憲噩﹐以字行﹐號石桐﹐又號十桐、敬仲。山東高密人。乾隆間諸生。早孤。擅畫﹐精山水。與弟憲是、憲喬俱以詩名﹐有“三李”之目。嘗與憲喬作《重訂中晚唐詩人主客圖》﹐搜集唐元和以後諸家五律﹐辨其體格﹐奉張籍、賈島為主﹐朱慶徐、李洞以下為客。張維屏謂其“於漁洋、秋谷之後﹐而能自辟叮畦﹐獨標宗旨”﹐“其五言樸而腴﹐淡而永﹐苦思而不見痕跡﹐用力而歸於自然”(《國朝詩人征略》)。《晚晴答詩匯》則雲﹕“其詩體格謹嚴﹐詞旨清朗﹐時時有獨到語﹐不墮當時風氣﹐遂謂與漁洋、秋谷鼎立﹐則推崇過當矣。”高密及鄰縣數百裡間﹐言詩者俱以懷民為宗﹐謂之“高密派”。著有《石桐詩鈔》、《十桐草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春獻類征》卷四三六、《清畫家詩史》了下。 管世銘(738──1798ꌿ   清詩文家。字緘若﹐號困山。江蘇武進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四十三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郎中﹐把御史。為官以直諫名﹐嘗欲具疏論劾時相和坤﹐未成而卒。以制舉文得名﹐亦工詩。所作“詩如其人﹐朗健深厚﹐有上下古今之識。大都出入於杜、韓、蘇三家﹐而不名一體”(錢維喬《祖山堂詩集序》)。洪亮古稱其詩“如朝正岳讀﹐鹵簿森嚴”(《北江詩話》)。編有《讀雪山房唐詩選》、《宋人七言絕句詩選》﹐著有《祖山堂集》、《讀雪山房雜著》、《詩說》。生平事跡見《清史稿低三五六、《清史列傳》卷七二、陸繼格《掌廣西道監察御史管世銘墓表》。 章學誠(1738─1802)   清學者、散文家。原名文教﹐字實齋﹐號少巖。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後入湖廣總督畢沉幕中﹐主講定武、蓮池、文正等書院。性好讀史籍﹐不甘為章句之學﹐鄭虎文稱其有良史才。遊朱篤之門﹐縱覽其藏書﹐日與名流討論﹐學益進。又與戴震、汪中等客馮廷丞暑﹐而論學互不相下。惟與邵晉涵、王念孫數人相契﹐尤深低袁枚。常就南北各地方志館之聘﹐主修和州、永清、毫州、天門等志﹐論者謂非兼才學識之長者不能為。嘗仿朱彝尊《經籍考》之例﹐編撰《史籍考》﹐未成書而卒。所著《文史通義》﹐今人以之與唐劉知殘《史通》並稱﹐為史學理論名著﹐倡“六經皆史”、“道不離器”之說﹐責乾嘉經學家專事考據而不能貫通。論詩文則反對擬古﹐注重內容﹐對風靡一時之桐城派有所批判﹐亦對性靈派流於浮滑空疏有所不滿。另著有《校限通義》、《實齋文集》、《乙卯札記》、《丙辰札記》、《知非日記》等﹐後人合輯為《章氏遺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沈元泰《章學誠傳》、譚獻《飽撓熄寋U痘嵊檬嫡□鹿□□貳10□闆墩率嫡□壬□昶住貳? 高鸚(約1738一約1815)   清文學家。字蘭墅﹐又字雲士﹐號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人﹐祖籍鐵嶺(今屬遼寧)。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六十年成進士﹐官內閣中書、侍讀。嘉慶六年(1801)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後歷官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居官清廉﹐著述多未能刊行。少喜冶遊﹐中年曾設館授徒。通曉經史﹐工時文﹐好金石書畫﹐亦擅長詩詞、小說。其詩取法盛唐﹐多為近體﹐詞風近於花間派﹐善作小令。一般認為他是《紅樓夢》後四十回續作者﹐也有謂系其與程偉元合著者。此續本雖思想性、藝術性均遠不如曹雪芹所著前八十回﹐但按原著隱伏線索﹐大致能使全書悲劇結構得以完成﹐故事情節亦聯貫完整﹐比較注意前後照應﹐盡量保持風格統一﹐故二百年來﹐一直為讀者所喜愛。著有《蘭墅文存》、《蘭墅十藝》、《硯香詞‧楚存草》﹐合為《高蘭墅集》﹐另有《月小山房遺稿》存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周汝昌《紅樓夢新証》。 任兆巴   清學者、詩文家。初名廷城﹐字文田﹐號心齋。江蘇震澤(今吳江)籍﹐興化人。任大椿族弟。太學生。嘉慶元年(1796)舉孝廉方正﹐以侍養歸。幼承家學﹐博聞敦行﹐復從格寅亮、彭紹升遊﹐自經傳子史、音韻古箱﹐及詩古文詞﹐皆探研有得﹐心契其妙﹐為同時名流王鳴盛、段玉裁、錢大聽所重。與族兄大椿、振基有“三任”之目。為人寡嗜欲﹐唯好詩及養生家言。卒年八十二。江藩謂其“詩格在右丞、蘇州間”﹐“蓋得於王者十之三﹐得於韋者十之七也”(《晚晴想詩匯》引)。著有《林盡詩稿》、《心齋文稿》、《毛詩通說》、《春秋本義》﹐編有《吳中女士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 李憲無(1739─1781)   清詩人。袙儑秤活憬活撐gI蕉□咼莧恕@罨趁竦埽□釹芮切幀V釕□G□::氖□迥輳?1780)﹐憲喬以例援廣西岑溪知縣﹐憲居住其治﹐越歲進疾卒。工詩﹐學孟郊、賈島﹐與兄懷民、弟憲喬稱“三李”﹐開創高密詩派。在兄弟中去世較早﹐詩作不多﹐“均以冷雋見勝”﹐“氣韻冷然”(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著有《定性齋集》(一名《叔白詩鈔》)、《蓮塘遺集》。生平事跡見《清人詩集敘錄》卷三九、《晚晴管詩匯》卷三九。 孔繼涵(1739─1783)   清學者、詩人。字體生﹐又字捕孟﹐號教谷。山東曲阜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官戶部主事﹐充《日下舊聞》纂修官﹐以養母乞歸。治學廣博﹐喜刻書抄書。與戴震為莫逆交﹐所編刻《微波樹叢書》即包括《戴氏遺書》﹐所刻《孟子注》、《春秋金鑰匙》、《春秋長歷》皆精雅為世所稱。少工詩詞﹐才思馳騁﹐琢句古樸而酣暢﹐詞作亦多清俊流利。著有《紅桐書屋集》、《紅相書屋詞》、《春秋氏族譜》、《左國蒙求》、《水經釋地》、《國語解訂訛》、《釋數同度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八、翁方綱《戶部河南司主事孔君墓志銘》。 錢維喬(173一1806)   清文學家。小字阿逾﹐字樹參﹐又字季木﹐號曙JI﹐又號竹初、半園﹐別署林樓居士。江蘇武進人。錢維城弟。出身世家﹐而無紈□氣。乾隆二十七年(1762)舉人。曾官勤縣知縣﹐有政聲﹐旋辭歸﹐寄情詩畫間。工詩﹐袁枚《隨園詩話》多錄其所作。趙懷玉序其詩集﹐以為出入杜甫、蘇武。精音律﹐作《碧落緣》、《鸚鵡媒》、《乞食圖》傳奇﹐論者謂清麗尚過於蔣士拴九種曲。著有《竹初詩文鈔》、《樂府》。生平事跡見《道光武進陽湖縣志》卷二二、《光緒遂昌縣志》卷六、《清畫家詩史》丁下。 戴四(173─1806)   清詩文家。字敏夫﹐號芛炰氶撲k乓睹肪郵俊U憬□□玻n窈□藎┤恕G□《□□迥輳?1760)舉人﹐二十八年進士。歷官工部主事、郎中﹐湖廣道御史﹐給事中﹐鴻腫、光祿、太常三寺少卿﹐太僕寺卿。博聞強識﹐能承其家學。居京四十年﹐賢士大夫多與相交。所作詩“風華典麗”(《湖州府志》)﹐袁樹以為“音節近唐人”(袁枚《隨園詩話》)。著有《秋樹山房集》、《籐陰雜記》及《吳興詩話》。生平事跡見姚說《太僕寺卿戴公墓志銘》、《兩浙輜軒續錄》。 錢淬(174─1795)   清詩人。字東注﹐又字約市﹐號南園﹐又號介石生。雲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考選江南道御史。直言敢諫﹐不為權相和神所撓﹐頗得清高宗嘉許。歷官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副使、湖南學政。後值軍機處﹐以積勞成疾卒。善書畫。譚獻《復堂日記》稱其詩“樸厚純實﹐足接杜、韓﹐於退之尤深也”。著有《錢南園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二二、《清史列傳》卷七二、袁文接《侍御錢先生淬別傳》。 彭紹升(740─1796)   清學者、文學家。字允初﹐號尺木﹐又號知歸子、二林居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彭啟豐子。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選知縣﹐不就。家學淵源﹐研理學﹐亦治經史。中歲耽禪悅﹐皈心佛門﹐與江紹、羅有高、薛起鳳遊﹐稱同志。“古文宗法歸有光﹐言有物而文有則﹐熟於本朝掌故﹐論學之文精心密意﹐紀律森嚴﹐談禪之作亦擇言爾雅﹐不涉禪門語錄惡習﹔詩亦有格調﹐選詞練句﹐工力甚深”(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觀河集》、《測海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三O。 馮應榴(1740─1800)   清詩人、詩歌箋注家。字治曾﹐號星實﹐又號圖息噤l俊U憬□╣縟恕7牒譜印G□《□□□輳?1761)進士。三十年清高宗南巡﹐召試授內閣中書。歷官宗人府主事、四川學政、吏部郎中、山東道御史、通政使司參議、鴻腫寺卿、江西布政使。以事罷職﹐復起官至鴻防寺卿﹐乞歸養親。夙承家學﹐肆力於詩﹐援征群書﹐考稽辨訂﹐撰成《蘇文忠詩合注》。錢大聽謂蘇拭詩舊注中﹐王注長於征引故實﹐施注長於臧否人倫﹐查注詳於考証地理﹐惟應榴實兼三家之長。另著有《學語槁》。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管獻類征》卷九六、秦溉《鴻職寺卿星實馮君墓表》。 鮑之鐘(1740─1802)   清詩人。字論山﹐一字禮鬼﹐號雅堂。江蘇丹徒人。鮑皋子。清高宗南巡﹐獻詩賦﹐召試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成進士﹐典試貴州、廣東﹐由宗人府主事﹐積升戶部郎中。居官以風骨聞﹐為和神所抑﹐浮沉郎署。少負雋才﹐以《初月賦》為劉境所知。詩有家法﹐在京師時﹐與洪亮吉、吳錫股、趙懷玉唱酬最密﹐法式善稱為“詩龕四友”。袁枚《隨園詩話》評其“詩有父風﹐而清逸處﹐往往突過前人”。著有《論山詩稿》、《山海經韻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六。 莊德芬   清女詩人。字端人。江蘇吳縣人。武進董用妻。中歲喪夫﹐撫孤以成。其子董思驗後中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官至得州知府。管世銘序其詩稱其“於感逝受遺﹐銜辛茹美﹐觸緒紛來﹐而音節蒼涼﹐詞意凄惻﹐古人何以過﹖尤可異者﹐慘沮之中﹐絕無衰颯氣”﹔洪亮吉謂其詩及雜著﹐“上者無愧魏、晉間人﹐次者亦不作尋常日閣語”(《晚晴移詩匯》引)。著有《晚翠軒遺稿》。生平事跡見《晚晴怒濤匯》卷一八四、《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五。 疏枝春   清詩人。字玉照﹐號晴墅。安徽桐城人。乾隆間豬生。為同裡劉大地門人﹐後復師事姚深。“姚誦詩以淡雅為宗﹐枝春詩則調優俊拔﹐不名一體﹐是善學其師者”﹐“清微幽窈﹐足以名家”(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三十六峰草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德詩匯》卷九七、《桐城文學淵源考》卷四。 李含章   清女詩文家。字蘭貞。雲南晉寧人。歸安葉佩有(1731─1784)繼妻。諸贈一品太夫人。幼隨父宦遊四方。適葉佩蘇後﹐夫唱婦隨﹐詩名益著。袁枚摘其所作人《隨園詩話》﹐與諸名媛同稱。袁文典、袁文接《滇南詩略》引錢塘江庚語評其詩雲﹕“體備而工﹐兼有諸閨秀之長﹐”“聞袁簡齋曾稱為當代日秀之冠﹐不虛也。”著有《繁香詩草》。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八五、《清代日間詩人征略》卷四。 李鬥(﹖一1817)   清文學家。字北有﹐又字艾塘﹐號葵園﹐又號畫防中人、鬥山老人。江蘇儀征人。諸生。博學擅詩文﹐兼通算學、音律。好遊覽﹐嘗三至粵西﹐七遊閩浙﹐一往豫楚﹐兩上京師。與袁枚、阮元、焦循、汪中、凌廷堪、黃景仁等相往還。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六十年﹐記揚州風土人情﹐著成《揚州畫肪錄》﹐阮元作序﹐比之余懷《板橋雜記》﹐王利評曰﹕“山水園林﹐勝流佳話﹐多見其中。雖雅鄭雜陳﹐而風流商施﹐使讀者如在綠楊城郭、二分明月間然。”(《湖海詩傳》)又著有《永報堂詩》、《防風館詩》、《文堂樂府》、《艾塘曲錄》、傳奇《奇酸記》、《歲星記》。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卷九五、《道光重修儀征縣志》卷三七、《同治續纂揚州府志》卷一三。 汪桂   清文學家。字石坡﹐一字鐵林﹐號洞圓山客。安徽獻縣人﹐遷江蘇袁浦(今上海奉賢)。諸生。年十五﹐即工詩。亦善戲曲﹐好作驕體文字。著有《鐵林存稿》﹐傳奇《夢裡緣》、《詩扇記》﹐雜劇℅嶀{紛雍住貳Ⅰ鍍評緯睢貳Ⅰ渡托撓鈉貳芳啊杜□□□3□返取I□絞錄<□噸泄□諾湎非□虯匣惚唷肪硪凰摹? 沈起鳳(1741─1794後)   清戲曲作家。字桐威﹐號幕漁﹐又號紅心詞客。江蘇吳縣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官祁門、全椒訓導。屢試不第﹐以吟詠自遣﹐曾與吳翌鳳等結水村詩社﹐以度曲擅名吳下﹐所著不下三四十種﹐風行於大江南北。吳梅以為其筆法幾可凌駕於李漁、蔣士控之上。兼作小說。詩詞亦清新雋永﹐不落前人集臼。著有傳奇《才人福》、《報恩緣》、《伏虎韜》、《文星榜》﹐合稱《沈賣漁四種曲》﹐另《黃金屋》、《桐桂緣》、《泥金帶》、《千金笑》﹐已佚。又著有《吹雪詞》、《紅心詞》、《人鴿》、《十三經管見》等。所作小說《諧擇》﹐亦負盛名。生平事跡見《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一四、《國朝詞綜》卷四二、《國朝正雅集》。 吳文j$(1741─﹖)   清詩文家。字博如﹐號治)I【。浙江嘉興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貢生。平生好遊歷﹐嘗西入關中﹐南遊台海。有韜略﹐佐湖北巡撫幕﹐論兩湖戎事﹐了如指掌。阮元督學浙江﹐見其詩﹐定為浙中之冠﹐招入幕中﹐使校訂《兩浙輔軒錄》。一日元出其祖征苗刀示之﹐文博走筆作歌﹐傾動一席。兼擅古文驕文﹐宗法六朝、唐宋。《晚晴答詩匯》稱其詩有“雄駿之氣﹐而釀釀深醇﹐非同浮響”。著有《南野堂全集》﹐內有《詩集》、《筆記》、《師貞備覽》等數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史稿》卷四八五、陳文述《吳剛﹔D傳》。 彭紐(1742─1785)   清詩文家。字其凝﹐號秋士。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布衣。絕意科舉﹐品性孤高﹐耿介絕俗。家貧﹐賣屋葬親﹐家具盪然。獨攜先世遺書兩篇﹐轉徙無常居﹐終以窮困客死他鄉。與彭紹升等以文學相切磋。詩學孟郊﹐《晚晴想詩匯》稱其所作“客情孤冷﹐取徑餛刻”。古文尤有名﹐陸繼輪編《七家文鈔》﹐以之與劉大相、張惠言、揮敬、方苞、姚和、朱仕誘並論。“其為文紀述簡質﹐法度甚正﹐氣味甚雅﹐惟篇幅太隘”(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秋士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國朝普獻類征》卷四三八、彭紹升《彭秋士先生墓志銘》。 王友亮(1742─1797)   清詩人。字景南﹐號東田﹐又號藥亭。安徽要源(今屬江酉)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舉人﹐官內閣中書、軍機章京﹐五十六年成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員外郎﹐監察御史﹐禮科、兵科給事中﹐通政司參議﹐太僕寺少卿﹐通政司副使。以詩名海內者三十年﹐詩格與袁枚相近。法式善《梧門詩話》稱其“古體詩多自出機抒之作”﹐“能以清思寫其遠韻”。著有《雙佩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管獻類征》卷一0四。 祝德矚(1742─1797)   清詩人。字止堂﹐號主塘。浙江海寧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御史。以言事不合歸裡﹐授徒自給。其科舉房師為趙翼﹐故其“詩以性靈為主﹐亦能驅遣故實﹐高者可擬其鄉初白翁(查慎行)”(《晚晴移詩匯》)。得袁枚、王文治等稱揚。著有《悅親樓詩集》、《離騷草木疏辨証》。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一三七、《國朝詩人征略》卷四0。 吳翌鳳(1742一1819)   清文學家。字伊仲﹐號枚庵﹐又號漫士、眉庵﹐初名鳳鳴。江蘇長洲(今蘇州)人。諸生。少寓陶氏東齋﹐讀書垂二十年﹐中歲遊楚南﹐遍歷匡廬、岳麓、洞庭諸勝。嘉慶二年(1797)應湖南巡撫之聘﹐任教南台書院﹐垂老始歸﹐卜居城南﹐題其室日“歸雲航”﹐著述終老。以箋注吳偉業詩聞名。工詩﹐長於五言。亦有詞名﹒譚獻曾有“高朗”之評(《筐中集》)﹐為浙派後期名家。著有(吳梅村詩集箋注)、《與稽齋叢稿》﹐編有《國朝文征》、《懷舊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情畫家詩史》戊下、石圍玉(吳枚庵先生墓志銘)。 戚學標門742一倍25)   清學者、詩人。字翰芳﹐號鶴泉﹐又號南墅居士。浙江太平(今溫嶺)人。幼有異稟﹐為齊召南高足。清高宗南巡﹐獻《南巡頌》。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進士﹐歷官涉縣、林縣知縣﹐以件上官罷。後改寧波府學教授﹐未幾歸。一意著書﹐精於考証﹐詩宗老杜。著有《漢學諧聲》、《毛詩正讀》及《鶴泉文鈔》、《景文堂詩集》、《鶴泉集杜詩》、《集李詩》、《三台詩話》、《風雅遺聞》﹐編有《三台詩錄》、《詞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纓壟孫《戚學標傳》。 永港(1743─1790)   清詩人、畫家。號惺齋﹐又號九思主人。清宗室。清高宗第六子﹐出為慎郡王允植後。乾隆H十四年(1759)封貝勒﹐三十七年進封質郡王﹐五十四年再進親王。溢曰莊。工書畫﹐善詩。著有《九思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低二二0、《清畫家詩史河上。 邵晉涵門743一1796)   清學者、詩文家。字二雲﹐又字與桐﹐號南江。浙江余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入《四庫全書》館任編校。充江西鄉試正考官﹐遷左中允﹐招侍講學士﹐充文淵閣直閣事、日講起居注。長於經史小學﹐與名學者錢大聽等交流﹐於修史、訓訪、輯佚等方面均有成就。其詩非專長﹐然“多古意﹐蘊蓄既深﹐發聲自遠”(《晚晴容詩匯》)。著述繁富﹐有《爾雅正義》、《舊五代史箋注》、《考異》、《南江詩文鈔》、《札記》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章學誠傭嶼桐別傳》、黃雲眉《邵二雲先生年譜》。 吳蔚光(1743一1803)   清詩人。字哲甫﹐號竹橋﹐別號湖田外史。江蘇昭文(今常熟)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選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旋引疾歸﹐鄉居終老。愛才好士﹐喜提攜後進。洪亮吉謂其詩“如百草作花﹐艷奪桃李”(《北江詩話》)。著有《素修堂詩集》、《古金石齋前後集》、《杜詩義法》、《唐律六長》、《蘇陸詩評》、《詩余辨訛》、《姜張詞得》、《方言考據》。生平事跡見《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七、法式善《禮部主事吳君墓表》。 弘時(﹖一倍11)   清詩人。字仲升﹐號瑤華道人。清宗室。清聖祖孫﹐誠烙親王允秘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封二等鎮國將軍。晉口子﹐緣事革退。嘉慶時封奉恩將軍。工詩﹐袁枚見其作﹐稱之有“唐人高凋”(《隨園詩話》)﹐《晚晴怒濤匯》評為﹕“烏衣風度﹐閒雅雍容﹐固亦宗演之雋也。”亦精繪事﹐師董邦達﹐山水花木兼長。著有《瑤華道人詩鈔》、《醉墨軒存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工O、《清畫家詩史》丁上。 秦流(1743─1821)   清詩文家。字凌滄﹐號小機﹐又號遂庵。江蘇無錫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後二年召試﹐授內閣中書﹐充軍機章京﹐歷官溫陵道﹐江酉、湖南、廣東按實使﹐浙江布政使﹐光祿、太常寺卿﹐順天知府﹐左副都御史﹐兵部、刑部侍郎﹐以病歸。工詩古文辭﹐“淵鼓純雅﹐不染塵氛”(侯學癒《續樑溪詩鈔》)。洪亮古稱其詩“如久旱名山﹐尚流空翠”(《北江詩話》)。著有《小崛山人集》﹐編有《乙未詞科錄》、《金匾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五四、(清史列傳)卷三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陳用光《刑部右侍郎秦公遂庵墓志銘》。 汪中(1744─1794)   清學梣P6□募搖W秩菔小=□戰□既恕G□::氖□□輳?1777)貢生﹐以母老不赴朝考﹐遂絕讓進。幼孤家貧﹐力不能外學﹐母授以《四書》。及長﹐依書商為傭﹐得博覽典籍﹐遂為通人。年三十客遊於外﹐馮廷丞、沈業富、朱范皆招至幕中﹐禮為上客﹐王貂、錢大聽、盧文招等並為延譽。又往依湖廣總督畢沉。後以往校文淵閣《四庫全書》﹐病卒於酉湖僧舍。性耿直﹐憤世嫉俗﹐人目為狂。博通經術﹐尤精研諸子﹐為乾嘉樸學名儒﹐才學識三者皆有以過人。以驕文馳名﹐王念孫稱其所作“合漢魏晉宋作者而鑄成一家之言﹐淵雅醇茂﹐無意摩放而神與之合﹐蓋宋以後無此作手矣”(《述學序》)。其《哀鹽船文》﹐杭世駿序以為“采遺制於《大招》﹐激哀音於變徽﹐可謂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另《自序》、《廣陵對》、《僅上琴台之銘》、《黃鶴樓銘》、《經舊苑吊馬守真文》、《吊黃祖文》、《狐父之盜頌》亦為名篇。其詩雖非專門﹐亦自成家﹐洪亮吉評為“如病馬振田﹐時鳴不平”(《北江詩話》)。著有《述學》、《容甫先生遺詩》、《廣陵通典》、《春秋後傳》。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七、孫星衍《汪中傳》。 屠紳(174─1801)   清詩人、小說家。字賢書﹐號藥巖﹐又號桑煙生、磊河山人、竹飭山石道人。江蘇江陰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歷官師宗知縣、尋甸知府、廣州通判。幼孤而資質聰敏。生平豪放嫉俗﹐負不可一世之概。與洪亮吉、趙懷玉、黃景仁交往唱和﹐過從甚密。洪亮吉稱其詩“如栽盆紅藥﹐蓄沼文魚”(《北江詩話》。《晚晴線詩匯》稱其小說“恢詭好奇﹐可見其為人”。著有《奮巖詩稿》、長篇文言小說《蟑史》、筆記小說《六合內外瑣言》、《鸚亭詩話》。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九二、沈文元《屠紳年譜》。 吳定(174一1809)   清詩文家。字殿以﹐號淡泉。安徽朗縣人。豬生。嘉慶元年(1796)舉孝廉方正﹐賜六品服。師事劉大樵﹐得力甚深。與姚點相友善﹐時有切磋﹐湘引為畏友。論詩文最嚴於法﹐宗《史記》﹐旁及先秦諸子。暮年歸勤﹐銳意研求義理。尤精於《易》﹐致力四十年﹐貫穿理數。詩亦成家。《晚晴想詩匯》稱“其詩古淡純樸﹐見高世之志”。著有《紫石泉山房詩文集》、《周易集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一二。 楊於果(174─1811)   清散文家。字碩亭﹐晚號審巖。甘肅秦安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官湖北長陽及漢川、枝江、棗陽、南漳、谷城知縣﹐搖荊州通判﹐告歸卒。少師事胡鐵﹐在楚與彭淑、邢謝、渾敬相友善。讀書甚博﹐自經史外﹐亦研習陰陽術數之學。工詩古文辭﹐年十四即以《白鶴詞》享名。論文尤推重《史記》﹐史傳稱其“所為文不矜奇奧﹐清氣往來﹐肖其為人”。著有《審巖集》、《史漢箋論》、《群經析疑》、《甘一史史概》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香獻類征》卷二五六、陳預《楊先生於果墓志銘》。 吳俊(1744─1815)   清詩人。字奕千﹐一字曇繡﹐號雲繡居士﹐又號竹圃、蠢濤。江蘇吳縣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所至有捕盜功。早與弟少甫稱詩京洛﹐又與馮培、李榮過從甚密﹐詩場酒座無不同之。王胡《湖海詩傳》評其詩“取徑幽深﹐精心獨造﹐非但不拾人間余唾﹐亦不必盡合古人矩涵也。從軍以後﹐崎嶇烽火﹐所見益奇﹐筆足以發難顯之情”。著有《榮性堂集》、《莊子解》。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三三、《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三、《江蘇詩征》卷一五、顧建勛《吳曇繡先生年譜》。 李憲兵(174─1796)   清詩人。字子喬﹐又字義堂﹐號少鶴。山東高密人。乾隆三十年(1765)拔貢﹐四十一年召試舉人﹐官岑溪知縣、歸順知府﹐卒於官。早孤﹐學詩於長兄懷民。與懷民及二兄憲局同以詩名﹐時有“三李”之目。與懷民作《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元和後五律﹐奉張籍、賈島為主﹐朱慶徐、李洞以下為客。性捐介﹐不肯隨俗俯仰。與李秉禮以風節相抵碩﹐並授秉禮詩法。袁枚遊廣酉﹐見其詩﹐嘆為今之蘇武﹐與之唱酬。張鵬展《國朝山左詩續鈔》引單鋁語評其詩雲﹕“規模較闊﹐出入唐來諸大家﹐能運以己意﹐雖聞削不傷真氣。他文亦簡勁有法度。”著有《少鶴內集》、《鶴再南飛集》、《龍城集》、《賓山續集》、《拗法譜》附《通轉韻考》﹐編有《六家詩選》(陶、王、孟、韋、儲、柳)。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詩人征略》卷四四。 邵陽   清詩人。字無恙﹐號夢余。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歷官金匾、桃源、阜寧知縣﹐以事落職歸。擅詩而珍惜己作﹐不輕示人﹐故雖功力頗深﹐而其名不彰。門人有陳文述等。法式善稱其詩“善寫性靈﹐才筆清艷”(《梧門詩話》)﹐錢泳亦謂其“秀骨天成﹐非時輩所能踐及”(《履園譚詩》)﹐阮元以為山陰詩人商盤後“僅見此君”(《定香亭筆談》)。著有《夢余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九四、李慈銘《越經堂詩話》、陳文述《夢余詩鈔序》。 武億(745─1799)   清學者、詩文家。字虛谷﹐號授堂。河南愜師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五十六年﹐授博山知縣﹐居官有政績﹐創范泉書院。在任僅七月﹐大學士和神所屬番役擾州縣﹐億按法杖擊之﹐為巡撫吉慶劾罷。嘉慶四年(1799)清仁宗諭舉德才兼備者赴部候旨召用﹐億在所選中﹐未及授官﹐病卒。其學深粹﹐既罷官﹐貧不能歸﹐以經史小學及古文授徒﹐主講清源書院。朱逢頗稱賞之。詩為其余事﹐“亦篤雅不作當時體”(《晚晴移詩匯》)。著有《授堂詩文鈔》、《群經義証》、《經該考異》、《金石三跋》、《金石文字續跋》、《但師金石記》、《安陽金石錄》、《三禮義証》、《授堂札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法式善《武虛谷傳》、孫星衍《武億傳》。 洪亮吉(174─1809)   清文學家、學者。初名禮吉﹐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編修。分校順天鄉試﹐督貴州學政。嘉慶初﹐上書軍機大臣言事﹐指斥時政﹐戍伊犁。不久赦還﹐自號更生居士。其經學成果﹐有《春秋左傳信》、《春秋十論》﹔史學成果﹐有《四史發覆》、《補三國疆域志》、《十六國疆域志》﹔地理學成果﹐有《乾隆府廳州縣志》、《登封縣志》等。詩少與黃景仁齊名﹐號“洪黃”﹐又與孫星衍齊名﹐號“洪孫”﹐又與張問陶齊名﹐號“洪張”﹐以才力縱橫勝。舒位《乾嘉詩壇點將錄》以花和尚一員當之。王朝謂其“嘔心接腎﹐總不欲襲前人牙慧”(《湖海詩傳》)。而陳延伸貶其多魔道﹐朱庭珍謂其染張問陶叫囂粗率惡習﹐李慈銘惜其未除愴父氣。亦能詞﹐偶有雄奇之作﹐陳廷燁以為“稍勝於詩﹐然亦不成氣候”(《白雨齋詞話》)。獨驕文最工﹐與汪中並有“八代高文”之譽。又與胡天遊、袁枚並稱“三大家”。吳和列之於《八家四六文鈔》中。著有《洪北江全集》﹐其中詩詞文有《卷茄閣集》、《更生齋集》、《附結軒詩》﹐亦合稱《洪北江詩文集》﹐論詩著作有《北江詩話》。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五六、《清史列傳》卷六九、趙懷玉《洪君亮古墓志銘》、呂培《洪北江先生年譜》。 孔廣林(174─1813後)   清戲曲作家。字叢伯﹐號幼髯。山東曲阜人。乾隆間貢生。署太常寺博士。年二十六﹐即絕意科第仕進。博雅好古﹐為學尊東漢鄭玄﹐好治《周禮》、《儀禮》﹐著有《周禮臆測》、《儀禮臆測》、《吉兇服名用篇》等。阮元嘗謂海內治經之人﹐多不及其專勤。工詩文﹐積槁三千六百余篇﹐自以為不足傳﹐悉焚之﹐僅編《幼髯韻語錄存》、《延恩集》二小集﹐寥寥一二卷而已。精音律﹐著有傳奇《東城老父鬥雞仟》、雜劇《看現錦》、《女專諸》、《鬆年長生引》﹐與散曲三百余篇一並收入《溫經樓遊戲翰墨》。生平事跡見《民國續修曲阜縣志》卷五。 #玉繩(1745──1819)   清學者、詩文家。字把北﹐號諫庵﹐又號清白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樑同書用子。增貢生。年未四十﹐即棄舉子業﹐潛心著述。與弟履繩以學問相勉勵切磋﹐時有“二難”之目。又與錢大聽、孫志祖、盧文把等遊﹐每書成﹐輒與諸人商榷﹐極受推崇。學問廣博﹐尤精史部﹐深造有得。亦工詩文。《晚晴移詩匯》稱其“詩雖不多﹐而清退書堅﹐不作當時體﹐亦足稱其所學”。著有《史記志疑》、《清白士集》﹐編有《庭立記聞》﹐嫁名於其四子學昌等所分輯。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 趙希$(1746─﹖)   清詩人。字渭Jll。廣東長寧(今新豐)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舉人。官安陽知縣。少讀書於羅浮山﹐嘗受知於學使李調元。好學深思﹐與武億同修《安陽縣志》﹐考據經史﹐旁求金石﹐體例多合古法﹐深得紀購推重﹐所附《金石錄》﹐尤為精確。工詩﹐同時黃景仁、張問陶、馮敏昌、洪亮吉、吳錫以皆稱道之。所為詩“噓吸雲煙﹐變換肌骨”﹐“絕無塵土氣”(凌揚藻《國朝嶺海詩鈔》)。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詩鈔》、《研掀齋文集》、《淇泉摹古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 傅玉書(1746─﹖)   清詩文家。字素余﹐號竹莊。貴州甕安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官安福知縣。曾先後主講星山、正習書院。弱冠入學﹐肆力讀書﹐研習理學。因失意科舉﹐遂以著述為業。錢載稱其文“縱橫博辨﹐波瀾酣恣”﹐“摹事狀物﹐或橘詭峭折﹐或從容愉恰﹐不主故常﹐惟變所適”﹐詩“於古幽艷奇傑、沉鬱沖淡之勝﹐殆欲兼體”(《竹莊詩文集序》)。著有《竹莊詩文集》﹐《鴛鴦鏡》傳奇﹐另著有《讀書拾遺》、《桑樣述聞》。生平事跡見莫庭芝、黎汝謙《黔詩紀略後編》卷─一及《同治安福縣志》卷七。 宋大4(1746─1804)   清詩人。字左彝﹐號茗香。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官國子監助教﹐以母老引疾歸。居鄉裡﹐兇年施粥﹐嚴冬施衣﹐又倡義學﹐制水器御災。善鼓琴﹐尤工詩。《晚晴容詩匯》稱其“詩宗太白﹐其真樸處又雅近王、孟”。五律尤佳﹐郭日以為“沈著高超﹐各極其勝﹐精煉古洛﹐自足名家”(《靈芬館詩話》)。著有《學古集》、《牧牛村舍外集》、《茗香詩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朱駿聲《宋茗香遺事》。 吳錫僅(1746一1818)   清詩文家。字聖征﹐號藏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授編修﹐歷官讚善、侍講、侍讀、祭酒﹐乞養親歸裡。曾主講揚州安定、樂儀書院。詩詞驕文並工。詩與嚴達成、厲鸚、袁枚、錢載、王又曾合稱“浙西六家”﹐為浙派之後勁。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謂其“詩熔漢魏六朝唐宋為一爐﹐而得力於宋人者為多”。詞亦為浙派﹐譚獻《售中詞》謂其“詩規漁洋﹐詞學樊村﹐可雲正宗﹐而筆脆才弱﹐成就甚小”。驕文學唐人﹐吳和曾以其與邵齊贏、洪亮吉、劉星偉、袁枚、孫星衍、孔廣森、曹煥並列為“八家四六”。陳廷燁《白雨齋詞話》謂其“古詩驕文﹐皆未臻高境”﹐“唯詞則清和雅正﹐秀色有余﹐出古詩驕文上”。著有《有正味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槁》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三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要簡(1747─1799)   清詩人、書畫家。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廣東順德人。出生於僑居南寧之米商家庭﹐稍長﹐歷遊廣東、廣酉、雲南、貴州、湖南、湖北﹐壯歲回鄉﹐時為山水近遊。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舉拔貢。與張錦芳、黃丹書、呂堅有“嶺南四子”之稱。工詩書畫﹐時稱“三絕”。又擅治印。詩名最著﹐與宋湘同為乾、嘉時代廣東傑出詩人。洪亮吉《北江詩話》評簡詩“如怒糧飲澗﹐說電授林”。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謂“其詩由山谷入杜﹐而取煉於大謝﹐取勁於昌黎﹐取幽於長吉﹐取艷於玉溪﹒取負於東野﹐取僻於間仙﹐錘焉鑿焉﹐雕焉琢焉﹐於是成其為二樵之詩”。李慈銘《越鰻堂日記》謂“其詩幽折瘦秀﹐遇不猶人。二樵以繪事名﹐詩中皆畫境也”。集中多寫景詩﹐亦多反映民生疾苦之作﹐並有論詩之詩。自稱最服膺浙中錢載﹐而載同鄉錢儀吉又轉而深服簡﹐簡濤又影響浙東姚曼。簡於錢載外﹐推重黃景仁﹐輕視袁枚﹐枚至廣東欲訪之﹐被拒絕。著有《五百四峰堂詩抄》、《茶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後人輯有《詩鈔續集》、《集外詩》、《題畫詩》等。今人馬以君合《詩鈔》及各輯本﹐增以其他佚作﹐重編為《黎二樵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倦四四、蘇文搖《黎簡先生年譜》。 楊倫(174─1803)   清詩人、詩歌箋注家。字敦五﹐一字西禾。江蘇陽湖(今常州)人﹜捸밺:氖□□輳?1781)進士﹐歷官新都、貴溪、蒼梧、荔浦等縣知縣。晚主講江漢書院、白鹿書院。博極群書﹐早傳聲譽。注釋杜甫詩集﹐成《杜詩鏡控》﹐世稱精核﹐王和謂其能照見古人心髓。其詩得力於杜甫﹐與孫星衍、洪亮吉、徐書受等號“毗陵七子”﹐論詩詠史﹐皆所擅能。洪亮吉《北江詩話》謂其詩如“臨摹畫幅﹐稍覺失真”。著有《九柏山房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清人詩集敘錄》卷四二。 馮敏昌(1747──1806)   清詩人。字伯求﹐號魚山。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會試同考官﹐補刑部主事。先後主講端溪、越華、粵秀三書院。初學詩於翁方綱﹐為其高弟﹐又以詩謁錢載﹐極受推重。其詩“由昌黎、山谷﹐上追李、杜﹐貫穿百家﹐自成股徑﹐嘗遍遊五岳﹐周歷邊塞﹐廣搜金石﹐故其詩瑰奇怪特﹐盤鬱軍律﹐巋然為嶺南大宗”(《晚晴澤詩匯》)。與張錦芳、胡亦常號“嶺南三子”﹐而後二人詩名遠遜。著有《小羅浮草堂集》、《河陽金石記》﹐編有《孟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謝蘭生《馮魚山先生傳》。 楊復吉(174─1820)   情散文家。字列歐﹐一字列侯﹐號夢蘭。江蘇吳江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早從王鳴盛遊。家富藏書﹐讀書甚博。文行為時所重。著有《鄉學樓學古文》、《夢蘭瑣筆》、《遼史拾遺補》﹐編有《史余備考》、《元文選》、《昭代叢書五編題跋》、《昭代叢書續集》。《虞初余志》、《元稗類鈔》等。生平事跡見張士元《楊列歐傳》。 趙懷玉(1747─1823)   清詩文家。字億孫﹐號味辛﹐又號牧庵。江蘇武進人。乾隆三十年(1765)清高宗南巡時﹐獻賦行在。四十五年復南巡﹐召試賜舉人﹐授內閣中書。出為青州海防同知﹐署登州、克州知府。以父喪歸﹐遂不復出。歷主通州、石港、關中、愛山書院講席。袁枚稱其“能為八家之文”(《隨園詩話》。詩與同裡孫星衍、洪亮吉齊名﹐亮吉謂之“如鮑家騎馬﹐骨瘦步工”(《北江詩話》)。著有《亦有生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陸繼格《山東青州同知趙君懷玉墓志銘》及其自編《牧庵居士自敘年譜略》。 許鴻磐(1747一約1826)   清文學家。字漸退﹐號雲嬌﹐又號雪帆、六觀樓主人。山東濟寧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歷官安徽同知、泅州知州。少負才名。博涉群籍﹐尤致力於輿地之學。凌廷堪以為“海內輿地之學﹐以鴻磐為第一專家”。詩文外﹐兼擅戲曲創作。著有《六觀樓文》、《詩存》、《穎尾集》、《雪帆雜著》、《六觀樓北曲六種》﹐地理著作有《方輿考証》、《泅州考古錄》、《尚書札記》、《河源述》、《金JI考略》。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卷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六、《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 劉大紳(1747─1828)   清詩文家。字寄庵﹐號潭西。雲南晉寧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官新城、曹縣知縣。引疾歸。病癒﹐補文登知縣﹐未赴﹐奉命督修新城城牆﹐次年竣工。尋以舊案被議革職﹐發往軍台效力﹐以民捐金贖之得免。復以薦補朝城知縣﹐署武定府同知。居官多惠政。好講學能文章﹐公余之暇﹐輒詣書院課士。以母者歸後﹐教授詩文於鄉裡。《晚晴澤詩匯》雲﹕“寄庵自言於詩博好唐宋大家﹐嗣從王、李格調之說﹐後則奉新城神韻為圭桌﹐而兼用近人之所謂性靈者。”著有《寄庵詩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七、《清史列傳》卷七五、劉鴻翱《劉青天大紳傳》。 黃景仁(1749─1783)   清文學家。字漢碑﹐一字仲則﹐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家貧﹐早年奔走四方﹐以謀生計。人安徽督學朱揭幕﹐上巳修楔太白樓賦詩﹐頃刻成數百言﹐名大噪。嘗自恨其詩少幽並氣﹐遂遊京師。乾隆四十一年(1776)﹐高宗東巡召試﹐列二等﹐例得主簿﹐陝西巡撫畢沉奇其才﹐助其納資為縣丞。補官有日﹐而為債家所迫﹐抱病逾太行﹐卒於道。詩學李白、韓癒、李商隱﹐多抒其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時有反映現實、憤世疾俗之作。洪亮吉稱其“如嚥露秋蟲﹐舞風病鶴”(《北江詩話》)﹐王胡謂其“疏油靈腑﹐出精入能”(《湖海詩傳》)﹐張維屏謂其“乾坤清氣﹐獨往獨來”(《國朝詩人征略》)。與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楊倫、呂星垣、徐書受號“毗陵七子”。亦能詞﹐張德流謂其“∕J’令情辭兼勝﹐慢聲頗多楚調”(《詞微》)﹐郭則行則調其“患在奔放無余”(《清詞玉屑》)。著有《兩當軒集》、《竹眠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三八、《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王和《黃子景仁墓志銘》。 與去   清詩僧。號於香。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乾隆、嘉慶間小雲棲僧。所居幽邁多梅﹐花時不啻香雪海。居山率徒侶采薪負米﹐自食其力。與同時陳延慶、洪亮吉、陳石徽、郭磨及釋清恆等論詩唱酬。所作滯灑絕俗﹐然不以能詩稍自矜。著有《懶雲樓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九七。 呂堅   清詩文家。宇介卿﹐號石帆。廣東番禹(今廣州)人。歲貢生。性兀岸自異﹐家貧乏食而笑傲自如。屢應鄉試不遇。其詩文與黎簡、張錦芳、黃丹書有“嶺南四子”之目。李文藻見其詩﹐甚奇之﹐朱窪巡撫廣東﹐堅與黎簡尤見稱許。李桓《國朝魯獻類征》載《嶺南四家詩鈔》語謂⑵岔侻媯G秩□□闢□狽18□諼撓朧□S難蘼嚼耄□媲橛舨□□豢獻饕懷S鎩保□衷亍隊窈□椒渴□啊酚錚□雲涔盼奈□琛17擰11撲□患啊V□小凍偕炯□貳Ⅰ緞樽智乘怠貳I□絞錄<□肚迨分憑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肫叨□Ⅰ豆□□日□侶浴肪硭乃摹? 禪一   清詩僧。初名法喜﹐字心舟﹐號小顛。浙江桐鄉人。乾隆間杭州凈慈寺僧。嗜酒工詩。人謂之“詩狂”、“酒狂”。又擅草書。性曠放﹐時有顯達來訪﹐亦不知逢迎。洪亮吉稱其詩“如張顛作草﹐時覺神來”(《北江詩話》)。阮元巡撫浙江﹐嘗書“七代詩僧精會”扁額以顏其室。著有《法喜集》、《唾余集》、《隨便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答詩匯》卷一九七、《國朝正雅集》。 許權   清女詩人。字宜姨。江西德化(今九江)人。進士崔漠妻。乾隆間在世。工詩善畫。以不容於崔母﹐被迫自縊死。袁枚錄其七歲所作《玩月》詩及《春懷寄外》諸作﹐入《隨園詩話》﹐其詩遂得以流傳。著有《問花樓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閨秀正始集》卷八、《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四。 歸攝儀   清女詩人。字佩珊。江蘇常熟人。上海監生李學被妻。從袁枚學詩稱女弟子﹐時與席佩蘭相唱和﹐頗負詩名。往來江浙間﹐為日閣塾師。晚年結廬滬上。其詩以清婉綿麗勝﹐陳文述贈詩讚為。“絕代青蓮筆﹐名媛此大家。”著有《繡余續草》、《聽雪詞》。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一八六、《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六。 皮雲錦   清女詩人。字織雲﹐一字蕊珠﹐號錦香居士。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泅徑馬姬本妻﹐廖景文女。乾隆間在世。資性慧異。幼隨父居官合肥﹐即喜讀書繪畫﹐既長﹐擅詩工畫。景文集詩友拈題﹐雲錦詩輒先成。早寡。居讀畫樓﹐以琴書詩畫自遣孤懷﹐深自韜晦﹐不欲以才藝名﹐惟與二三名媛唱漸籠銦慾p斷上幾笫□蕁貳I□絞錄<□肚寤□沂□貳飯鍔稀Ⅰ肚宕□□笫□蘇髀浴肪□□? 駱納蘭   清女詩人、畫家。字佩香﹐號秋亭。江蘇句容人。江寧諸生龔世治妻。乾隆間在世。早寡無子﹐課螟嶺女以自遣。舊居廣陵﹐厭其喧雜﹐徙於丹徒之酉郭﹐食貧自守。詩得袁枚、王文治指授﹐為門下女弟子。擅畫﹐尤工蘭花﹐饒有天趣。著有《聽秋軒詩集》。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癸上、《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六、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卷九。 黃振   清戲曲作家。字瘦石﹐號海漁﹐別署柴灣村農。江蘇如皋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仕掘港營都間﹐嘗於歲旱時命部下兵士查禁投機販糧﹐由是米價得平。未幾﹐擺福山營遊擊。為文有奇氣﹐為時賢所稱賞。築斜陽館﹐集賓客﹐倚聲度曲﹐放情詩酒﹐慷慨悲歌﹐似燕趙之士。著有《斜陽館詩文集》、《斜陽館日記》及傳奇《石榴記》。生平事跡見《嘉慶如皋縣志》卷一七、《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倦一三。 沈彩   清女詩人。字虹屏﹐號洪香﹐別署掃花女史、管山蠶妾。浙江平湖人。同邑貢生陸恆妾。乾隆間在世。性明慧﹐工書畫﹐尤精小楷﹐得管夫人筆意。亦工詩文詞賦﹐《晚晴治詩匯》錄其詩作多至二十余首﹐並謂其“集中論婦人詩絕句四十九首有獨到語”。著有《春雨樓集》。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四、《晚晴答詩匯》卷一八五。 楊汝諧   清詩人。宇端擺﹐又字允卿、皆言﹐號柳汀﹐又號退谷。江蘇華亭(今上海鬆江)人。乾隆間在世。授通判。少多病﹐棄舉子業。好浙西山水﹐歲必一至﹐與名士高僧論詩說仍為樂。家居與同人結東皋吟社。兼精書法﹐宗米帝、董其昌﹐又擅繪畫、篆刻。《晚晴移詩匯》評其詩“以意為主﹐色蒼詞磊﹐善寫情﹐工體物”。著有《崇雅堂詩鈔》、《沖簡草堂滯部撰LI□絞錄<□□羰紜鬥珊杼糜∪舜□雲摺Ⅰ豆□□槿思□浴肪砥摺Ⅰ豆□□榛□冶事季□□? 杜綱   清小說家。號草亭﹐因慕元顧仲模玉山草堂﹐自署玉山。江蘇昆山人。以授徒著書為業、與散曲家許寶善相交。善作小說。乾隆五十七年(1792)﹐編撰短篇小說集《娛目醒心編》﹐明年復著《南史演義》、《北史演義》﹐許寶善皆有序、評。亦通曲理﹐著有《自信軒樂府評點》。生平事跡見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任油《曲海揚波》。 羅鬆窗   清子弟書作家。生平及字號籍貫不詳。為子弟書西調最有名代表作家。今研究者據子弟書刊刻傳唱情況﹐推斷他於乾隆年間在北京從事創作活動。其作品多取材於通俗小說、戲曲﹐善於以細膩清麗的文筆敘述愛情故事。所寫不全為故事﹐也有純粹抒情的。鄭振擇《中國俗文學史》稱其“文學修養的工夫很深﹐故其風格﹐便和一般的鼓詞三然有異”﹐“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樣流麗宛轉的唱文來的”﹐並將其所作與世界文豪塞萬提司、巴爾紮克等一同編入《世界文庫》。今存作品有(翠屏山)、《莊氏降香》、《尋夢》、《百花亭》、《七夕密誓》(《鵲橋》)、《出塞》、《大瘦腰肢》、《離魂》、《上任》、《藏舟》、《羅成托夢》、《紅拂私奔》等﹐長短不一﹐長至二十四回﹐短僅一回。生平事跡見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 宋嗚河   清詩人。字梅生﹐又字措桓﹐號治思。江西奉新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土﹐改補南城兵馬司正指揮。日事吟詠﹐自擬在汪瑰、葉封間﹐蓋二人皆曾居此職。嘗遊桑調元、陳奉茲之門。後得狂疾自殺。詩宗杜甫﹐三十以後專學同邑帥家相。著有《南川草堂詩鈔》、《心鐵石齋存稿》﹐另有《杜陵春》、《羅浮夢》傳奇。生平事跡貝﹒《嘉慶洪雅縣志》卷九、《同潔奉新縣志〞殑阨殀A? 史善長門乃De1804)   清詩人、書法家。字仲文﹐一字誦芬﹐號赤崖﹐又號赤霞。江蘇吳江人。乾隆間諸生。少在困頓。嘗隨父客遊秦隴﹐應聘入王赧、畢玩幕。生平遊蹤東至齊魯﹐西邊關塞﹐南下豫章﹐一時名士如孫星衍、洪亮吉、工藝孫等均樂與之交。晚歲倦遊﹐為人作書自給。王朝《湖海詩傳》謂其詩“鉻骼激楚﹐殊有北地之風”﹐又調“體材似本少陵﹐而煉詞琢句﹐得之謝康樂、鮑明遠者居多”。兼工書法印章﹐務排其學。卒後同裡柳樹芳刻其遺稿《秋村讀書樓遺集》。生平事跡見《湖海詩傳》卷四二、《清詩紀事》乾隆朝卷。 李鼎元(175De約1805)   清詩人。字和叔﹐號墨莊﹐又號味堂。四川綿州(今綿陽)人。李調元從弟﹐李敏元兄。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轉內閣中書。嘉慶四年(1799)﹐充冊封琉球副使。官至兵部主事。高才奇偉﹐與弟實元有、二難”之目﹐益以從兄調元﹐號“綿州三李”。初仕後﹐以祿米不足﹐遠遊江海。過名山大)11﹐每借吟詠以發其抑鬱無聊之氣。王胡見其詩﹐以為三吳士大夫莫能或之先。《清史列傳》謂其詩“風骨高峻﹐奉使諸作﹐尤推豪健”。著有《師竹齋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香獻類征》卷一四七、《國朝詩人征略》卷四五。 莊述祖(1750─1816)   清學者、詩文家。字漠探。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選昌樂知縣﹐調濰縣知縣。以卓異引見﹐檄授桃源同知﹐才一月以乞養歸。治學原本家學﹐研求精密﹐於世懦所忽略者﹐軍思深徽﹐洞見本末。亦兼說心性義理。乾隆、嘉慶間以溝通漢、宋學為尚者﹐述祖亦其一。治學外﹐又工詩文﹐《晚晴容詩匯》稱其“詩隱秀﹐七絕尤有風致”。著有《珍藝宦詩鈔》、《文鈔》、《夏小正經傳考釋》、《尚書今古文考証》、《毛詩考証》、《毛詩周頌口義》、《五經小學述》、《漢燒歌句解》、《弟子職集解》、《歷代載籍足征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宋翔鳳《莊先生述祖行狀》。 施國祁(1750一1824)   清詩歌箋注家、詩文家。字非熊﹐號北硯﹐一作北研。浙江烏程(今湖州)人。諸生。家貧﹐為人理產業﹐設肆賣棉﹐市中有樓﹐遂顏曰“吉貝居”﹐著書多成於其中。後通火災﹐樓被焚毀﹐所著書亦多成灰燼。好學不倦﹐工詩古文﹐善填詞﹐尤熟於金代史事﹐嘗病《金史》蕪雜﹐因詳加考訂﹐積二十余年力﹐著成《金史詳校》﹐又列舉條目﹐為《金源札記》。另著《無遺山詩集箋注》﹐注釋金元之際詩人元好問之詩﹐詳田精當﹐為人所稱。《晚晴想詩匯》謂其詩“外清內腴﹐味之彌旨”。著有《禮耕館詩文集》、《外集》、《叢說》﹐半皆記憶補錄之作。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沈登河《施北研先生傳》。 吳熊光(1750一1833)   清詩文家。字望昆﹐一字槐江﹐號伊江。江蘇昭文(今常熟)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舉人考取中正榜。歷官內閣中書、刑部郎中、御史、通政司參議、直隸布政使、河南巡撫及湖廣、直隸、兩廣總督。因故遭貶。道光八年(1828)重赴鹿鳴宴﹐加四品卿銜。政余兼作詩文。著有《伊江筆錄》、《春明雜錄》、《勞溪雜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五七、《清史列傳》卷三O、包世臣《故大臣昭文吳公墓碑》。 黃鈾(1750──1841)   清大臣、詩人。字左田﹐又字左君﹐晚自號百左。安徽當塗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戶部主事。充湖北、山東鄉試考官﹐山西、山東學政。歷官右拉善﹐右中允﹐侍講﹐侍讀﹐庶子﹐侍講學士﹐戶部、禮部、兵部侍郎﹐禮部、說憧i惺椋□□□蟪跡□猶□由儔﹗R縝諉簟9□檣蘋□□□□瞥貧□11貧□搖F涫□氨室廡鬯粒□諍□7瘴□□□騫乓嗲逶嬌紗□保a鍛砬繚笫□恪罰□1嚶小斷簦ㄔ拼櫻╢潰ㄑ嗌□╖□弦攀□罰□□小抖□□幕□貳貳Ⅰ痘□崖肌貳Ⅰ兌頰□□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砣□逡弧Ⅰ肚迨妨寫□肪砣□摺11聘幻瘛痘魄諉艄□昶住貳? 陳端生(1751──1796)   清女彈詞作家、詩人。字雲貞﹐又字春田。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陳兆谷孫女。嫁范氏子(或謂嘉興范英)。夫為諸生﹐以科場事為人牽累(或雲為繼母控件逆)而滴戍邊塞﹐得歸﹐端生已卒。工詩擅文詞。乾隆三十三年(1768)開始創作彈詞《再生緣》﹐至三十五年﹐寫成十六卷﹐時尚未成婚。直至四十九年仲春﹐方始續寫第十七卷。卒後﹐許宗彥、樑德繩夫婦得其稿﹐為續寫三卷始告完成。陳寅格《論再生緣》稱之“為彈詞中最傑出作品﹐堪與希臘羅馬之有名史詩相比”。另著有《繪影閣詩》。生平事跡見《國朝閨間詩人征略》卷六、陳寅格《論(再生緣)》、郭沫若《陳端生年譜》。 劉台$(1751─1805)   清學者、散文家。字端臨﹐一字江齡﹐號子階。江蘇寶應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時四庫館開﹐台拱在都﹐與朱篤、程晉芳、戴震、邵晉涵及同郡任大椿、王念孫等遊﹐時相討論學術。後官丹徒訓導﹐教授有方。雙親歿﹐以哀毀卒。生平治學謹嚴﹐於漢、宋諸儒之說無門戶之見。精音韻訓估﹐而於《論語》及禮學用力尤深。好獎掖後進﹐與王念孫、段玉裁、江中交最善。其人品學問為當世所推重﹐而文章為其余事。著有《論語驕枝》、《儀禮傳注》、《經傳小記》、《苟子補注》、《漢學拾遺》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朱彬《劉先生台拱行狀》、劉文興《劉端臨先生年譜》。 徐書受(1751一1805)   清詩人。字留封﹐一字尚之。江蘇武進人。監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鄉試中副榜﹐分發河南﹐歷署太康縣丞、汝州同知、尉氏知縣﹐官至南召知縣、候補知州。王籍《湖海濤傳》稱其“少而食貧﹐長而多故﹐彈鉸依人﹐恆有四方之役﹐羈旅道塗﹐所作往往牢愁激楚﹐大抵取法在孟東野、張文昌間﹐然才情諧暢﹐兼效元白”。畢玩《吳會英才集》則稱其詩“排側纏綿﹐意由心發”。著有《教經堂集》、《教經堂談獲》。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湖海詩傳》卷三八、洪亮吉《徐君墓志銘》。 祁韻士(1751一1815)   清學者、詩人。字鶴皋﹐又字諧庭。山西壽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罐中允﹐累遷禮部郎中﹐充寶泉局監督。局庫虧銅案發﹐流配伊犁。不久赦歸﹐以著書授經為事﹐卒於保定書院。性穎悟﹐善屬文﹐喜治史﹐於疆域山川形勝、古人爵裡記覽尤勤。兼工詩。著有《袖爽軒文集》、《覆瓶詩集》、《西睡百詠》、《平舒山莊六景詩》、《藩部要略》、《酉睡要略》。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程恩澤《禮部郎中充寶泉局監督祁公韻士神道碑》。 左輔(1751─1833)   清文學家。字仲甫﹐又字菌友﹐號杏莊。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進士﹐授南陵知縣﹐調霍丘。以催科不力免官。嘉慶四年(1799)復官﹐補合肥﹐又以事奪職。初彭齡為安徽巡撫﹐薦補懷寧知縣﹐歷官泅州直隸州知州、穎州知府、廣東雷瓊道、浙江按實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以原品體致。居官以循吏稱。早年與洪亮吉、黃景仁、趙懷玉唱和﹐“才情橫溢﹐寄托遙深”﹐入仕後﹐“以余力賦詩﹐句奇格正﹐有唐人之勝”(《晚晴容詩匯》)。亦工詞﹐屬常州詞派﹐《南浦》一閡﹐譚獻《筐中詞》評為“儒染大筆﹐此道遂尊”。著有《念宛齋集》、《念宛齋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八一、《國朝香獻類征》卷一九六、李兆洛《湖南巡撫左公輔墓志銘》。 何玉疾   清女詩人。字梅鄰。福建侯官(今閩侯)人。鄭捕妻。乾隆間在世。少隨兄番禹縣丞官舍﹐兄卒於解他道中﹐玉被跪求舅氏歸葬其兄。適鄭氏後﹐值家道中落﹐乃盡謝藝事﹐躬自勞作﹐維持生計。好讀史﹐解奔棋、彈琴。工詩﹐翁方綱題其遺稿有雲﹕“既殊香黨艷﹐何嘗《玉台》擬。弗取巧得評﹐或漸風雅企。”著有《疏影軒遺草》。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四。 孔廣森(1752──1786)   清學者、驕文家。字眾仲﹐又字仿約﹐號因軒。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八世孫。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以高門子弟而少年得官﹐一時人爭與之交。然性淡泊自守﹐耽於著述﹐不登顯貴之門。以養親告歸﹐遂不復出。居祖母與父喪﹐哀毀竟卒。嘗從戴震受經學。經史小學﹐無不通﹐尤精研《春秋公羊傳》。擅驕文﹐論者以為兼有漢魏六朝初唐驕文之勝﹐江中讀之嘆為絕手。著有《國軒孔氏所著書》﹐凡《儀鄭堂驕體文》、《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大戴禮記補注》、《詩聲類》、《禮學危言》、《經學危言》、《少廣正負術內外篇》等數種﹐另有《儀鄭堂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五、阮元《孔廣森傳》。 章宗$(1752─1800)   清文獻學家。字逢之。順天大興(今屬北京)人﹐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因受北京廣慧寺僧明心案牽連﹐取消會試資格。篤信佛學﹐而致力經史。窮十余年之力﹐采經史群籍傳注﹐輯唐宋以來亡佚古書﹐著《隋書經籍志考証》﹐今僅存史部徆ミ冈蛂撐捫跔捸憎{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肪砥叨□7鐨茄堋墩倫讜創□貳? 王采苗(1753──1776)   清女詩人。初名藏玉﹐字玉被﹐一作玉珍。江蘇武進人。詩文家孫星衍妻。母夢星而生。既長﹐性柔婉﹐耽文史﹐手不釋卷﹐喜翻道家書﹐時有出塵之想。其父王光曼奇愛之。年十九嫁為孫氏婦﹐越三年﹐生女阿靈﹐得病卒。工書﹐小楷精絕。尤擅吟詠﹐袁枚稱其詩“哀感頑艷﹐丁當清逸﹐故知完山之鳥﹐無異曲之鳴﹐雲和之簽﹐有雙琅之奏”(《墓志銘》)。著有《長離閣集》。生平事跡見王光到《亡女王采蔽小傳》、孫星衍《浩贈夫人亡妻王氏事狀》、袁枚《孫徽隱妻王孺人墓志銘》。 法式善(1753─1813)   清詩文家。原名運昌﹐字開文﹐號時帆﹐又號梧門﹐蒙古族烏爾濟氏。隸屬內務府正黃旗。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歷官司業、左庶子、侍讀學士﹐左遷工部員外郎。積升祭酒﹐以事免官﹐後起官至侍講學士﹐又貶秩為庶子。善詩﹐“如巧匠琢玉﹐瑜能掩假”(洪亮吉《北江詩話》)。又喜獎掖後進﹐王曇、孫原湘、舒位“三君”之名﹐即為其所首稱。著有《存素堂集》、《陶廬雜錄》、《清秘述聞》、《槐廳載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制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三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 楊芳燦(1753─1816)   清文學家。字才叔﹐一字香叔﹐號蓉裳。江蘇金匾(今無錫)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生。補伏羌知縣﹐歷官靈州知府、戶部員外郎。與修《會典》。歸後主講七杭、關中、錦江諸書院。又與修《四川通志》。詩、詞、文及驕體、戲曲兼擅。詩取法杜甫、李商隱﹐洪亮吉稱﹔“如金碧池台﹐炫人心目”。(《北江詩話》)詞則能取吳文英、蔣捷之妙﹐為葉恭綽等所稱。楠y繳莆狡浣疚目傘吧涎諦□8□保a段嗝攀□啊罰□V□小盾餃厴焦菔□某□芳啊堵奕寮恰反□嫻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陌宋濉Ⅰ肚迨妨寫□肪砥叨□Ⅰ豆□□誠桌嗾□胍凰鈉摺17曰秤瘛堆罹□疾幽怪久□貳? 孫星衍(1753──1818)   清學者、詩文家。字伯淵﹐又字淵如﹐號季趄﹐又號芳茂山人。江蘇陽湖(今常州)人。少與同郡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以文學齊名﹐袁枚評其詩為“天下奇才”﹐與訂忘年交。乾隆五十二年(1787)成進士﹐授編修﹐改刑部主事﹐出為山東亮沂曹濟道﹐兼署黃河兵備道、山東督糧道﹐權山東布政使﹐居官清廉有政績。去官後主講揚州安定書院、紹興敬山書院。一生動學﹐好藏書﹐勤於著述﹐精於校刊。著有《問字堂集》、《岱南閣集》、《平津館文稿》、《芳度山人詩錄》等﹐合為《孫淵如詩文集》﹐另有《孫淵如外集》、《尚書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等﹐編有《續古文苑》。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九、阮元《山東糧道孫君星衍傳》、張紹南《孫淵如先生年譜》。 呂星垣(175──1821)   清詩文家。字叔油﹐號應尾﹐又號映該、湘皋。江蘇武進人。乾隆間康貢生﹐歷官新陽訓導﹐邯鄲、讚皇、河間知縣。在裡時曾與楊倫、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黃景仁、徐書受作文會﹐有“毗陵七子”之目。洪亮吉《北江詩話》言其詩“如宿霧埋山﹐斷虹飲諸”。法式善《梧門詩話》則稱其“詩尚奇險﹐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者”。兼擅畫﹐初寫梅竹﹐後喜作寫意花卉。著有《白雲草堂詩文鈔》﹐另《康衡樂府》曲本十種﹐乃嘉慶二十四年(1819)為頒帝六十壽誕而作。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湖海濤傳》卷三七、《清畫家詩史》戊下。 唐仲K(1753─1827)   清詩人。字六積﹐號陶山。湖艦P蘋□n□□常┤恕G□∥迨□四輳?1793)進士﹐歷官宜興、吳江、吳縣知縣﹐海州、通州知州﹐署鬆江、蘇州知府﹐升福建知府﹐搖福建按察使﹐官至陝西布政使。居官多政績﹐以循吏稱。洪亮古稱其詩“如出峽樓船﹐帆牆乍整”(《北江詩話》)﹐《晚晴容詩匯》謂其“筆橫才高﹐實能熔鑄眾長﹐自成機軸﹐故有轉酪成酥之美”。著有《陶山詩文錄》、《露蟬吟詞鈔》。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九六、《國朝先正事略》卷四O、英和《陝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唐公神道碑銘》。 伊f&(1754─1815)   清書法家、詩人。字組似﹐號墨卿﹐又號默庵、南泉。福建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改刑部主事﹐播員外郎。出為惠州知府﹐以吏議會官﹐旋授揚州知府、所至有善政。以父憂歸。服除﹐再至揚州。疾作﹐卒。承其父尹朝棟學﹐又從陰承方遊﹐獲聞鄉先輩李光地緒綸﹐乃研習理學。工詩古文辭﹐受知於朱蓮、紀購﹐善書法﹐尤精隸書﹐得漢隸真傳。工詩﹐然名為書所掩﹐洪亮吉評為“如貞元朝士﹐時務關心”(《北江詩話》)﹐陳衍謂其“近體筆情娟秀﹐而時時喜作雄健渾成語”(《石遺室詩話》)。著有《留春草堂詩鈔》、《坊表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八、《清史列傳》卷七二、趙懷玉《揚州知府伊君秉級墓表》。 何夢蓮(175─1818)   清詩人。字凈亭﹐號周溪。直隸正定(今屬河北)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授官刑部。四十四年中舉人。嘉慶初從軍征苗﹐補戶部郎中﹐轉山東道監察御史。出知榆林府。林清變起﹐以在朝言官不先發而削職。陶棵稱其“近體詩格近元、白﹐其從軍之作﹐尤極沈雄蒼穩”(《紅豆樹館詩話》)。著有《式古堂詩集》。生平事跡見陶探《國朝線輔詩傳》卷四八、《大清輜輔先哲傳》卷二五。 王自孫(1755──1817)   清詩文家。字含豐﹐又字鷗波﹐號惕甫﹐一作鐵夫﹐又號雲房、楞伽山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召試舉人﹐官華亭教諭。客京師﹐館董浩、樑詩正、王傑、劉塘、彭元瑞家﹐為諸人代作文﹐後充教習﹐又與館閣之士遊。肆力於詩文﹐時與法式善、何道生、張問陶、楊芳仙等作詩酒會。王祖《湖海詩傳》稱其詩“任然以瘦﹐夏然以清”﹐“上溯杜、韓﹐而出入於郊、島間”﹐可與法式善、張間陶相頜頑。秦溉則謂其詩“不必盡宗杜﹐又時時有緣情緒靡之作”(《楞伽山人詩集序》)。著有《淵雅堂集》(含《瑤想詞》)。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倦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三、《國朝譽獻類征》卷二五八、秦規王惕甫墓志銘》。 吳而(1755一1821)   清詩文家。字山尊﹐號及之﹐又號抑庵。安徽全椒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規侍讀﹐官至侍講學士。以母老告歸﹐主講揚州書院﹐寓紅橋之西園曲水﹐時與鄉人作文酒之會。擅驕體文﹐沉博絕麗﹐朱連稱之為合任財、丘遲為一手﹐奏御文字﹐多命其屬稿﹐其名遂達宮禁之中。亦工詩﹐王朝稱其“詩才亦以韓、孟、皮、陸為宗﹐鬥險盤空﹐句奇語重﹐五言古尤足以推倒一世”(《湖海詩傳》)﹐徐世昌則謂其“近體風格氣韻未臻高渾﹐不脫館閣之習”(《晚晴管詩匯》)。著有《夕葵書屋集》﹐又稱《吳學士集》﹐編有《八家四六文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青獻類征》卷一三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二。 呈異(1755一1824)   清詩人。字流日﹐號壺山﹐又號秋漁、西溪雲客、錢塘酒民。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以知縣分發四川﹐知崇寧縣事﹐積功把知府﹐歷知敘州、順慶、鼓州。嘗從勒保戎幕﹐參與鎮壓白蓮教事。早飽撈o攏□衛□嗥搿H朧窈螅□羰輪□啵□畝嘁饔健﹗鍛砬綣蓯□恪煩破湓詿u□胱鰲靶□厙桶危□□貝□小薄V□小緞÷薷∩焦菔□□貳I□絞錄<□逗賈莞□盡肪硪蝗□摺Ⅰ豆□□伎□□□□貳Ⅰ鍛砬□鶚□恪肪硪籓四。 王宗炎(1755─1826)   清詩文家。字以除﹐號我膛。浙江蕭山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登第後即杜門不出﹐築十萬卷樓﹐以文史自娛﹐尤喜獎掖後進。讀書論世﹐其說甚精﹐言文以有濟實用為貴﹐作一文必有所以作之故。其所為古文辭﹐根抵經史﹐能言所欲言﹐王引之嘗稱其文詞質而義醇。《晚晴管詩匯》謂其“文章樸茂﹐詩亦篤雅不挑﹐當時越中推為香碩”。著有(晚間居士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晚晴移詩匯》卷一0二。 顏檢(﹖一1832)   清詩人。字惺甫。廣東連平人。拔貢生。乾隆四十H年(1777)﹐授禮部七品小京官﹐積升郎中。出為吉安知府﹐攫雲南鹽法道﹐調通南。嘉慶間﹐歷官江西按察使﹐河南、直隸布政使﹐河南巡撫﹐直隸總督﹐以事革職遣戍。釋回後﹐官雲南按察使﹐貴州、浙江、福建巡撫。道光間﹐官至清運總督。《晚晴志詩匯》稱其詩“不名一家﹐而忠孝友愛之言﹐莫不從性情中流出。自題詩卷有‘獨彈古調有真趣﹐能解愁懷無變聲’之句﹐足艦懷抱”。著有《衍慶堂詩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三五八、《清史列傳》卷三一、《國朝著獻類征》卷一九 a@   清詩人。字蘭如﹐號十四洞天山人。江蘇江都人﹐僑居懷寧。乾隆貢生。少孤苦﹐勤於讀書﹐出姚邪門下。家居課徒養母﹐篤志經史。曾輯《國朝詩革》初、二集﹐奉沈德潛格調說為準則。平生刻意為詩﹐所作為袁枚所賞﹐王豫《群雅集》評為“氣格清超﹐詞旨沉摯”﹐以之與同時吳文博相提並論。著有《晉希堂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狦g□恪肪懟□籓、《群雅集》。 李敏元(1756─1798)   清詩人。字鬼塘﹐號雲棧。四川綿州(今綿陽)人。李調元從弟﹐李鼎元弟。乾隆四十九年(1784)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六十年﹐充山東鄉試副考官﹐遷左春坊左中允﹐入直上書房。車於官。學有根抵﹐未成年即有詩文名。出紀購門下﹐購言其才學為同榜進士之首。與其兄鼎元有“二難”之目﹐益以堂兄調元﹐時稱“綿州三李”。王超稱其“詩有奇氣﹐亦有逸氣”﹐“但奉粟一囊﹐臣饑欲死﹐未免流浪江湖﹐因人作計﹐故激昂慷慨中有危苦蕭颯之音”(《湖海詩傳》)。著有《雲棧詩稿》。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著獻類征》卷一三二、《國朝詩人征略》卷四八。 張問安(1756─1813)   清詩人。字亥白。四川遂寧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張問陶兄。性孝友﹐談於萊利。家居奉母﹐以讀書自娛。詩才超逸﹐與其弟問陶時有“二難”之目。《晚晴移詩匯》雲﹕“亥白為船山兄﹐同致力於詩﹐名不逮船山。其詩骨格道上﹐聲律安諧﹐而一出於雅正。張桂仙沉輯《蜀詩略》﹐謂亥白造詣在船山上﹐信然。”著有《亥白詩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 吳培(1巧6一倍21)   清文學家。字次升。江蘇武進人。官至山東曹州知府。少孤貧。年十八獨身走京師。為王路所知﹐為娶婦﹐留館味第最久。後又受知於朱箱、陸民與懷寧余鵬、同縣黃景仁齊名京洛。曾因南巡獻賦﹐受文練之賜﹐名藉甚。年三十八與陸繼格訂交。後投效南河大工﹐敘勞分發山東試用。因鎮壓白蓮教有功﹐得升任知府。屢試不售﹐制舉文唯法式善知之。少時通曉音律﹐詩文外﹐兼工戲曲。著有《禮石山房集》、《金鄉紀事》、《手治官書》﹐另傳奇《皖江雲》、《人天潔》、《護花幡》已佚。生平事跡見《道光武進陽湖合志》卷二四、《國朝香獻類征》卷二四七、陸繼格《山東曹州知府吳君墓志銘》。 吳芳培(1756─1822)   清詩人。字並菲﹐一字靈秀﹐號雲樵。安徽徑縣人。乾隆四十九年(178)進士。歷官編修、順天學政、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頗有時譽﹐與越南使臣黎光定、鄭懷德、吳仁靜、黃玉蘊、黎正酷、阮嘉吉等多有唱和。潘漠、高岑《國朝詩蘋》稱﹕“先生屢操文柄﹐望重士林。詩格典雅清新﹐體兼唐、宋﹐七律沈雄工麗﹐尤所擅場﹐宜為海內名流所激賞。”著有《雲樵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一O五、《群雅集》卷二Th。 宋湘(1756一倍26)   清詩人。字煥襄﹐號主灣。廣東嘉應(今梅縣)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解元﹐嘉慶四年(1799)進士。授編修﹐典試四川、貴州﹐任雲南曲靖知府﹐任上教民生產﹐檀木棉﹐人稱宋公布。署廣南、永昌﹐皆有政績﹐平定動亂﹐官終湖北督糧道。宋湘為清代嶺南詩人在屈大均以後的傑出者﹐與同時黎簡﹐雙峰並峙。黎簡詩以雕煉勝﹐湘詩以自然勝。自雲﹕“哭不能如老杜﹐歌不能如青蓮﹐皆可不必作詩。”(《楚艘吟》)集中同情人民、反映現實的作品最有價值﹐寫山水風景的﹐能自出手眼。能用古詩手法寫七律﹐能用硬筆寫七絕。其鄉人黃遵憲的詩﹐受他的影響頗大。在乾、嘉詩壇﹐可謂獨樹一幟﹐別開境界。劉彬華《玉壺山房詩話》稱其詩“沈鬱頓挫﹐直逼少陵。《豐湖》以後諸篇﹐又有大峨(蘇武)遺韻。要其磊磊落落﹐實從真性情奔湧而出﹐自成立灣之詩﹐未嘗規於前賢格調也”。黃遵憲《梅水詩後序》稱他“卓然名家”。著有《紅杏山房詩鈔》﹐今人侯過輯有《紅杏山房集外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倦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管獻類征》卷二一三、《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 石揭玉(756─1837)   清戲曲作家、詩人。字執如﹐一字琢如﹐號琢堂﹐又號竹堂、紅心詞客、獨學老人、花韻庵主人。江蘇吳縣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第一﹐授修撰﹐充福建鄉試正考官﹐提督湖南學政﹐入直上書房。出為重慶知府、道商道、山東按察使﹐被劾落職。以勞績賞官﹐乞病歸﹐主講蘇、杭紫陽書院。通琴棋書畫篆刻﹐善作戲曲。亦工詩﹐法式善謂其“格高律細﹐胎息唐賢”(《梧門詩話》)。著有《獨學廬全稿》、《尺續偶存》及《多識錄》、《袁文箋正》、《花間九奏》雜劇集(《伏生授經》、《羅敷采桑》等九種)、《紅樓夢》傳奇。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二、《清代學者像傳港三、吳賺《獨學老人年譜》。 凌廷堪(1757─1809)   清學者、詩文家。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敏縣人。乾隆五十五年(179)進士﹐選寧國府學教授。年十二學賈﹐於友人家見詩詞書﹐借讀即能學作。後為人介紹至鹽運使所設詞曲館校明戲曲。年二十五始為舉子業。入國子監師從翁方綱﹐遂究心經史之學。任教授後奉母至官﹐潛心著述。曾主講敬亭、紫陽書院。母喪去官後﹐阮元曾延之教子。後病卒於家鄉。博通經術﹐尤精三禮﹐又深研燕樂﹐為樸學名儒。江藩謂其“雅善屬文﹐尤工驕體﹐得漢魏之醇粹﹐有六朝之流美”(《國朝漢學師承記》)﹐洪亮古稱其詩“如畫壁蝸涎﹐篆碑薛蝕”(《北江詩話》)。亦工詞。著有《校禮堂集》、《梅迪吹笛詞》、《禮經釋例》、《燕樂考原》、《復禮三篇》。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一、《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七、阮元《次仲凌君傳》、張其錦《凌次仲先生年譜》。 袁級   清女詩人。字紫卿。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袁枚孫女﹐吳國俊妻。幼讀祖父詩﹐即有所悟﹐能學為吟詠。後又研習詞。夏悄《管會閣詩詞序》評其詞“尋聲按拍﹐造語清腴﹐比之白石、屯田﹐何多讓焉”。《晚晴想詩匯》稱其“詩原本性靈﹐意無不達﹐而讀史有識﹐治家有規﹐皆可於詩中見之”。著有《管會閣稿》、《瑤華閣詞》。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八。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