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金元時期作家名覽(一) 丘處機(1148──1227)   金元之際詩人、道士。字通密﹐自號長春子﹐世稱為長春真人。棲霞(今屬山東)人。十九歲出家學道﹐師事全真教祖王結。為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蒙古成吉思汗十五年(1220)﹐應召往西域﹐以敬天愛民、清心寡欲、少殺生民為言。成吉思汗賜以金虎牌﹐令回燕京(今北京)掌管道教。能詩詞﹐多涉道家語。遺著有《播溪集》。《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三十九首。其弟子撰《長春真人酉遊記》中亦有其西行途中所作若幹詩篇。生平事跡見元李道謙《甘水仙源錄》卷二陳時可《長春真人本行碑》、《元史倦二0二。 楊克(1186─1255)   金元之際詩人。又名知章﹐字煥然﹐人稱紫陽先生。乾州(今陝西乾縣)人。金末舉進士不中。對京被圍時﹐元好問曾薦之於耶律楚材。後經考試﹐被任為河南路征收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任職十年﹐以老病請休。所著《還山集》六十卷及《大典近鑒》、《正統書》等﹐皆已散失。今存《還山遺稿》﹐乃明人所輯。生平事跡見金元好問《造山先生文集》卷二三《故河南路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楊公神道之碑》、元姚使《牧庵集》卷三《紫陽先生文集序》、《元史》卷一五三。 楊弘1(1189一約1271)   金元之際詩人。字叔能ㄐ撮龠挬VW痛an袷羯蕉□筒□┤恕=鵡╥□喑怯危n袷羯攣鰨╜撲埃□笞□逖□□□騰汀=鶩鋈□危□衛磣詼似蕉□輳?1235)﹐任唐州司戶。不久﹐蒙古軍攻下唐州﹐遂寓居濟源(今底河南)及濟南等地﹐儉素自守。蒙古海迷失後元年(1249)﹐自編《小亨集》成﹐元好問為之作序﹐盛讚其詩﹐引為同調﹐其時已年過六十。《元詩選》小傳謂其“年八十余卒”。詩宗唐人﹐《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所作五言古詩﹐得比興之體﹐時時近漢魏遺音﹔律詩風格高華﹐亦頗有唐調﹐雖不及好問之雄渾蒼堅﹐然就一時詩家而論﹐不可謂非北方之巨率也”。其詩如《空村謠》﹐記蒙古軍屠戮之慘﹐可補史料所不及。生平事跡見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六《楊叔能(小亨集)引》、元魏初《青崖集》卷三《素庵先生事言補序》、《元書》卷八九。 耶律輕材(1190─1244)   元詩文家。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王族﹐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金尚書右丞耶律履子。義州弘政(今遼寧義縣)人。十七歲應進士試﹐成績獨優。後出任開州同知。金貞枯H年(1214)以左右司員外郎留守燕京﹔燕京陷﹐拜名僧行秀(萬鬆老人)為師﹐受顯訣。貞訪三年始隨成吉思汗征戰疆場﹐頗受親信。太宗窩闊台繼汗位後﹐拜中書令。為官三十余年﹐為確立蒙古之統治中原﹐出謀劃策﹐功勛卓著。又曾倡議設立燕京編修所﹐對保存和發揚文化也作出了貢獻。著有《湛然居士集》十四卷、《酉遊錄》二卷。因隨成吉思汗征行六萬裡﹐曾旅居西域十年之久﹐故對邊疆塞外之風土人情、山川景物頗熟悉﹐詩文中常有生動描寫。其中《西域河中十詠》以清新筆觸﹐展現出一幅幅邊地民族生活畫面﹐最為人稱道。《西遊錄》系其從征西域後所作﹐文筆流暢自然﹐亦生動地描繪了酉域風光特色。王鄰序其集曰﹕“中書湛然﹐有天然之才﹐或吟哦數句﹐或揮掃百張﹐皆信手拈來﹐非積習而成之。如寶鑒無塵﹐寒冰絕錢﹐其照物也瑩然。”清顧嗣立評其文學創作亦雲﹕“當經營創制之初﹐馳驅絕域﹐宜若無暇於文。而雄篇秀句﹐散落人間﹐為一代詞臣倡始﹐非偶然也。”(《元詩選》)生平事跡見《元支》卷一四六。 石君寶   元雜劇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孫楷第考見金武德將軍石錢德玉者﹐字君寶﹐遼東蓋州人﹐女真族。金亡後居燕城(今北京)﹐兩子(1276)年八十五卒﹐疑即石君寶。(見《元曲家考略》)然與《錄鬼簿》所錄姓氏、籍貫不合﹐僅備一說。所作雜劇十種﹐今存《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曲江池》、《諸宮調風月紫雲亭》三種﹐余《柳眉兒金錢記》、《東吳小喬哭周瑜》、《呂太後困彭越》、《趙二世醉走雪香亭》、《張天師斷歲寒三友》、《窮解子紅紹驛》、《士女秋香怨》七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羅浮梅雪”。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治(1192──1279)   一作“李冶”。金元之際詩人、數學家。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染城(今屬河北)人。才名與元好問相當﹐世謂“元李”。金亡時﹐元好問薦之於耶律楚材。元世祖至元二年(126)召拜翰林學士﹐三年以疾辭歸。精於數學﹐著有《測圓海鏡》十二卷、《益古演段》三卷。詩文亦工﹐有《敬齋文集》﹐今佚。另有《敬齋古今勝》四十卷﹐原書散佚﹐《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八卷。《元詩選》癸集錄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三、《元史》卷一六O。 白黃   金元之際詩人。字君舉。澳州(今山西河曲)人。金末任懷寧主簿、歧山令。詩名與元好問相上下。入元後﹐於澳陽結茅為享﹐著有《茅事詩》。李治序之﹐稱其詩“龍韜雷厲於紛壁之頃﹐玉唾川流於談笑之間”。惜多不傳。《元詩選》癸集錄其詩二首並附其小傳。 白華   元詩人。字文舉﹐號寓齋。澳州(今山西河曲)人﹐與元好問為世交。兄責有詩名。子白樸為元名曲家。金末進士﹐曾任樞密判官。金亡降宋﹐子女養於元好問。後復歸元﹐依史天澤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與子女復聚。其題《屏上梅》詩﹐有“部借調羹品﹐空為落額妝”之句﹐頗自傷。亦能詞﹐有《滿庭芳‧示劉子新》等。生平事跡見《金史》卷──一四。 商行(1194一﹖)   金元之際散曲家。字正叔﹐或作政叔。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商氏為濟陰世家。兄衡(平叔)官威戎(今甘肅靜寧境)時﹐行曾隨遊﹐晚年作《隴山行役圖》留念。金亡時﹐年四十。人元後年六十猶存﹐《錄鬼簿》稱為“商政叔學士”﹐或在元初曾為學士。工於散曲﹐今存小令四首﹐套數八篇﹐收入《全元散曲》。生平事跡見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九《曹南商氏千秋錄》。 楊果(97─1269)   金元之際詩人。字正卿。蒲陰(今河北安國)人。金末進士。金亡時﹐元好問薦之於耶律楚材。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宣撫遼西﹐二年升任參知政事﹐後出任懷孟路總管。為人善諧誰﹐文采風流﹐照映一世。工詩、詞、曲﹐有《西庵集》。其詩多興亡之感。其詞如《摸魚兒‧和元好問(雁丘詞)》微有感受封建禮教壓抑之情緒。散曲存於《陽春白雪》、《太平樂府》等書中者﹐計小令十一首﹐套數五篇。生平事跡見元王澤《秋澗大全集》卷一七《參政楊公挽章》、《元史》卷一六四。 王磐(120─1293)   金元之際文學家。字文炳﹐號鹿庵。永年(今屬河北)人。金末進士﹐入元後歷任益都等路宣慰副使、參議行中書省事、翰林直學士、翰林承旨、太常少卿等。其論文為主獨創﹔文詞波瀾宏放﹐浩無津涯﹔作詩述事遣情﹐閒逸豪邁﹐不拘一律。著有《鹿庵集》。《元詩恁@稨集錄其詩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元程短夫《雪樓集》卷二四《跋商季顯所藏王鹿麾先生詩》、《元史》卷一六O。 員炎   元詩人。字善卿。衛州(今河南衛輝)人。性豪盪﹐嗜酒業詩﹐不事生產。元初一度監嵩州酒稅﹐旋即辭去。長遊河朔﹐褐衣麻履﹐居處惟詩稿、酒瓢﹐酒酣則以巨挺橫膝上﹐掉頭吟諷歌謠。楊弘道《小亨集》有《大名贈員善卿》詩﹐當與楊為同時人而略晚。卒時六十七歲。《元詩選》癸集錄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元王澤《秋澗大全集》卷四九《員先生傳》、《天啟同州志》卷一 11   元詩人。字邦彥﹐號玉峰。順聖(今河北陽原)人。金未為大學生﹐任尚書省令史﹐遷褒信縣令。召拜朝列大夫、翰林修撰。金亡還鄉裡。蒙古海迷失後Th年(1250)﹐忽必烈召之至和林﹐問統一之計﹐播條陳便宜三十余事﹐舉名士六十余人以應。享年七十。《元詩選》癸集錄其《燕城書事》詩一首﹐格調豪邁﹐對成吉思汗殘破燕京後之荒涼現實有所描寫。生平事跡見元王律《秋澗大全集》卷八二《中堂事記》、《元史》卷一六四。 李思衍   元詩人。字昌翁﹐一字克昌﹐號兩山。余幹(今屬江酉)人。元世祖時任國子司業、禮部侍郎﹐官至南台御史。曾與禿盧奉使招諭安南﹐禿盧受安南厚幣﹐思衍不受。世祖怒禿盧受幣﹐思衍曰﹕“禿盧受﹐安小國之心﹐臣不受﹐全大國之體。”頗受世祖賞識。卒後張伯淳曾有挽詩﹐其年歲當與張相上下。有《兩山稿》傳世。《元詩選》H集錄其詩二十二首。其中有(孫謠)等篇﹐對元初社會現實揭露十分深刻。生平事跡見元盛如樣《庶齋老學叢談》卷三、《元詩選》H集乙。 劉祁(120─1250)   金元之際文學家。字京叔﹐別號神川邂士。渾源(今屬山西)人。劉從益子。金太學生。金亡﹐築“歸潛堂”鄉居。後出為山西東路考試官﹐又在蒙古征南行台粘合重山幕中作幕賓七年。著有《歸潛志》、《處言》、《神JI勝士集》等。生平事跡見元王渾《秋澗大全集》卷五八《渾源劉氏世德碑銘》、《歸潛志自序》、《金史》卷一二六。 姚樞(1203──1280)   元詩人、政治家兼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敬齋。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後遷洛陽。少年力學﹐被稱為有“王佐之略”。隨蒙古軍南征途中﹐與楊惟中搜集儒書、儒士﹐獲理學家趙復﹐送往北方講學。後與許衡等同在輝州(今河南輝縣)築室講學﹐遂傳朱學於中原。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為東平宣撫使﹐後拜太子太師﹐不受﹐改大司農。建議振興儒術﹐並參與編制《至元條格》﹐法制始立。至元十年(1273)﹐任昭文館大學士﹐制定禮儀。十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於中原兵燙頻仍、版快散亡之際﹐曾“自板諸經﹐散之四方”﹐致力於恢復文化事業﹐許有壬稱其“功不在禹下”。著有《雪齋集》。《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二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國朝文類》卷六O《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元史》卷一五八。 杜仁傑   金元之際詩人、曲家。原名之元﹐字仲樑﹐一字善夫﹐號止軒。長清(今屬山東)人。金末隱於河南內鄉山中﹐與元好問、麻革、張澄諸人遊。金亡﹐好問薦之於耶律楚材﹐未仕。至元世祖時又屢征不就﹐人稱“杜征君”。胡抵運《挽杜止軒》詩雲﹕“八十康強談笑了”﹐其卒時當在八十以上。能詩﹐王澤挽仁傑詩有“細吟風月三千首”句﹐而大部散佚。有《善夫先生集》。散曲今存小令一首﹐套數四篇﹐頗具特色。其中散套《莊稼不識勾欄》﹐寫金末戲曲演出情景﹐詼諧有致。生平事跡見元王旭《蘭軒集》卷一四《祭止軒先生文》、《元書》卷九一。 趙是   宋元之際詩人、理學家。字仁甫﹐號江漢。德安(今湖北漢陽)人。蒙古太宗七年(1235)﹐太子闊端伐宋﹐攻陷德安﹐趙復被俘﹐欲自殺。楊惟中、姚樞奉詔於軍中求儒、道、釋、醫、卜等士﹐救之﹐強赴燕京。於太極書院講授所遺書籍。此前南北道阻﹐載籍不通﹐所講程、朱諸經傳注盡錄以付姚樞﹐後樞退隱蘇門﹐許衡、郝經、劉因皆傳其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能詩﹐《元詩選》癸集錄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元姚健《牧庵集》卷四《序江漢先生事實》、《元史》卷一八九、《宋元學案》卷九O。 杜瓊(1204─1273)   元學者、文學家。字文玉。霸州信安(今河北霸州)人。金將亡﹐避地河南維氏山中。戰亂後﹐轉徙教授汾、晉間﹐遷居彰德安陽。蒙古憲宗九年(1259)﹐世祖忽必烈曾召問取宋之策﹐被從容對答﹐世祖悅﹐謂可大用﹐命從行﹐以疾弗果。忽必烈即位﹐詔征之﹐辭不就﹐社門著書﹐以終其身。天歷間﹐追封魏郡公﹐溢文獻。《元史》本傳謂其所著有《春秋地理原委》十卷、《語盂旁通》八卷、《律呂律歷禮樂雜說》三十卷、《狼山文集》十卷等﹐但均未見傳本。《元詩選》三集有《維山集》一卷﹐錄其詩十一首。其詩格調高古、沉鬱雄闊。生平事跡見元馬祖常《石田文集》卷─一《杜文獻公神道碑》、《元史》卷一九九。 徐世隆(206─1285)   元詩人。字威卿。西華(今屬河南)人。由金人元﹐歷官翰林侍講學士兼太常卿﹐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山東、淮東道按察使。《元史》稱其“有《流洲集》百卷、文集若幹卷”﹐今未見傳本。《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元王輝《秋潤大全集》卷一九《大卿徐先生挽章》、《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二、《元史》卷一六0。 許衡(1209─1281)   元詩文家。宇仲平﹐號魯齋。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幼穎悟不凡﹐稍長﹐嗜學如渴。後與姚樞、竇默同隱蘇門﹐講習理學。中統元年(1260)召為國子祭酒﹐未幾﹐謝病歸。至元二年(1265)復召入京﹐命議事中書省﹐七年除中書左丞﹐八年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體教之。十年辭歸。十三年再召至京﹐領太史院事﹐修成《授時歷》﹐十七年以疾歸。卒後溢文正﹐封魏國公。衡乃元開國大儒﹐其詩古樸坦誠﹐自成一家。其文章自然明白醇正﹐乃典型的理學家之作。著有《讀易私言》、《魯齋遺書》。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五八。 商挺(1209─1288)   元散曲家。字盂卿﹐一作夢卿﹐號左山老人。曹州濟陰(今山東曹縣)人。年二十四對京破﹐北走與元好問、楊矣遊。東平嚴忠濟辟為經歷﹐出判曹州。蒙古憲宗三年(1253)入侍忽必烈於潛邪﹐遣為京兆宣撫司郎中﹐就遷副使。中統元年(1260)金陝西行省事﹐二年進參政。四年遷四)1行樞密院事。至元元年(1264)入京拜參知政事。六年同簽樞密院事﹐八年升副使。九年出為安西王相。十六年生事罷。二十年復樞密副使﹐以疾免。卒後贈太師魯國公﹐溢文定。有詩千余篇﹐惜多散佚。《元詩選》癸集存其詩四首。《全元散曲》從《陽春白雪》輯其小令十九首﹐多寫戀情及四季風景。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五九、《元朝名臣事略》卷─一。 楊雲鵬   一名楊鵬。元詩人。字飛卿。韓城(今屬陝西)人。生於金﹐金未曾任詳議官。早年從師李獻能。入元後﹐客居東平(今屬山東)達二十年之久﹐以元好問為知己﹐每有新作﹐必寄之。曾輯詩二千余首﹐號《陶然集》﹐請元好問作序。然此詩集未見傳本。《元詩選》三集僅選其詩十九首﹐亦題為《陶然集》﹐並引元好問序日﹕“裕之序其詩﹐萬慮洗然﹐深入空寂。盪元氣手筆端﹐寄妙理於言外。”其詩沉鬱蒼勁﹐七律近元好問。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三七《陶然詩集序》。 王義山(1214──1287)   元詩人。字元高﹐號稼村。富州(今江西豐城)人。精《易》學﹐善詞賦。宋末進士。歷永州戶曹﹐升通判瑞安軍府事。至元十七年(1280)被薦掌江西學事﹐一年後﹐退老於東湖之上﹐環所居皆蓮花﹐因名其堂曰“君子”以自況。又題所居祖宅曰“稼村”。從學者稱為稼村先生。《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文“往往自出新意”。其論詩有“吾間詩之天﹐不在巧與新﹐纖種寄淡泊﹐清峭寓簡淳”(《跋楊中齋詩詞集》)之句。著有《稼村類稿》。《元詩選》H集錄其詩十四首。生平事跡見《稼村類稿》卷二九《稼村自撰墓志銘》、《宋元學案補遺》卷八八。 劉秉忠(121─1274)   元詩人。初名侃﹐因從釋氏﹐又名子聰﹐拜官後始更名秉忠﹔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那州(今河北邢台)人。海雲禪師過雲中﹐聞其博學多才藝﹐邀與俱行﹐同見世祖。其論天下事如指諸掌﹐世祖甚愛之﹐遂留藩鄰。中統元年(126)世祖即位﹐一時典章禮樂規模制作﹐皆由其草定﹐時人稱之為“聰書記”。至元元年(1264)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在官以天下為己任﹐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車後贈太傅﹐溢文貞。其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猶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工詩詞﹐有《藏春集》六卷。史稱其詩蕭散閒治﹐類其為人。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五七、《藏春集》附張文謙為撰《行狀》。 樑進之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歷任警巡院判、除縣尹﹐又除大興府判﹐後知和州。與關漢卿為世交。孫楷第據孫德謙輯《善夫先生集‧與楊春卿書》考知乃杜善夫妹婿﹐善醫﹐為“醫之翹楚”﹐由金人元(《元曲家考略盯。賈仲明《凌波仙》詞吊雲﹕“行文高古尊韓柳﹐詩宗李杜流。”然其詩文今不見傳。所著雜劇《東海郡於公高門》、《趙光普進梅諫》H種皆佚。《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花裡啼駕”。生平事跡見《錄鬼a》。 王修甫(約1218一約1273)   元散曲家。東平(今屬山東)人。曾受薦舉。與王輝交善﹐揮稱其“樊川風調錦囊詩”﹐“望君冠蓋鳳凰池”(《贈王修甫》)。至元十年(1273)許﹐揮又作《挽王修甫峙﹐謂其“少日才情驚小杜”、“五十五年成底事”。《全元散曲》輯存其套數兩套。生平事跡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石子章   元雜劇作家。名建中﹐以字行。祖籍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石晉之後。曾寓居大都(今北京)﹐客遊真定(今河北正定)﹐後家於鄭南(今河南鄭州﹐一說今陝西漢中)。金亡後曾隨烏古孫仲端出使西域。與元好問、李顯卿、張肅、陳述、王旭等交遊友善﹐此數人多有寄贈子章之詩﹐則子章亦由金入元時人。為人“疏狂放浪無拘禁”(《錄鬼簿》補吊詞)。所作雜劇二種﹕《秦儲然竹塢聽琴》今尚存﹔《黃桂娘秋夜竹窗雨》僅存殘曲一套﹐見《元人雜劇鈞沉》。《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一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清風爽籟”。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王和卿   元散曲家。大名(今屬河北)人。“滑稽挑達﹐傳播四方”﹐中統初﹐因賦〔醉中天〕《詠大蝴蝶》﹐“由是其名益著”﹐與關漢卿交善﹐而車年在關前。《全元散曲》輯存有小令二十一﹐套曲一﹐殘套二﹐亦多有滑稽嘲話﹐或借以諷世﹐筆調辛辣夸張﹐語言俚俗徘諧。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見中統元年行中書省架間倉官有太原人王和卿﹐又有蔚州人王鼎字和卿(1242─1320)﹐以籍貫未合﹐未知與曲家王和卿是否一人。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一三。 李文蔚   元雜劇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與白樸、王思廉友善﹐從元好問、李治、張德輝等金遺老遊於封龍山。至元十七年(1280)後﹐曾寄書白樸﹐時白已五十五歲﹐其年歲當相近。至元中嘗任江州路瑞昌縣尹。著有雜劇十二種﹐今存《把橋進履》、《燕青博魚》、《蔣神靈應》三種﹐其余《題紅怨》、《李夫人》、《澆花旦》、《東山高臥》、《石州慢》、《魚雁傳情》、《芭蕉雨》、《推車旦》、《燕青射雁》九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雪壓蒼鬆”。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楊見之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為莫逆變﹐凡有文辭﹐每相切磋修改﹐時人號為“楊補丁”。曲家王元鼎稱之為師叔﹐名女優順時秀稱之為伯父﹐可見其知名曲壇。所著雜劇九種﹐今存們隆江驛滯湘夜雨》、《鄭孔目風雪酷寒亭》H種﹐余《黑旋風喬斷案》、《借通縣跳神師旦婆》、《報冤兩世d﹨劉屠》、《蒲魯忽劉屠大拜門》、《蕭縣君風雪酷寒亭》(旦本)、《醜駙馬射金錢》、《劉泉進瓜》七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瑤台夜月”。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王仲文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賈仲明《凌波仙》吊詞雲﹕“仲文蹤跡住金華﹐才思相兼關鄭馬。”孫楷第據元黃增為史惟良所作《史公神道碑》中“惟良少受學前進士王仲文”等語﹐考証王為金末進士﹐由金入元者﹐至元末嘗為史惟良授學。所作雜劇十種﹐今存《不認屍》一種﹐僅存殘曲者有《五丈原》、《張良辭朝》兩種﹐其余《董宣強項》、《王祥臥冰》、《錦香亭》、《王孫賈》、《韓信乞食》、《石守信》、《諸葛祭風》七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劍氣騰空”。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關漢卿   元曲家。號已齋基﹐一說“名一齋﹐字漢卿”。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國)伍仁村人(清乾隆《祁州志》)、解州(今山西運城)人諸說。生卒年約有三說﹕(一)元末部經《青樓集序》、楊維檢《元宮詞》謂為“金造民”、“大金優諫”﹔趙萬裡、鄭振蜂皆主其說﹐卒年趙考為約至元十七年(1280)﹐鄭考為約大德二年(1298)。(二)胡須、吳曉鈴、王季思主生於金末(1224一1230)﹐卒於約大德四年(1300)。(三)馮沉君、孫楷第主生於蒙古時代(1240─1250)﹐卒於延枯末或更晚。身分亦有太醫院尹、金太醫院尹、“入元不佳”、大醫院戶諸說。《析津志》又列之於《名宦傳》﹐雲其“生而調境﹐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青樓集序》稱其“不屑仕進﹐乃嘲風弄月﹐流連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賈仲明《書錄鬼簿後》稱之為“前輩玉京書會燕趙才人”﹐並於《凌波仙》挽詞譽之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其散曲《不伏老》還自述擅長圍棋、歐鞠、打圍、歌舞、吹彈、篆覽、吟詩、雙陸等多種技藝。《元曲選序》中則述其常“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於當時劇壇享名極盛﹐致後起之雜劇作家如高文秀、沈和輩﹐被人稱為“小漢卿”、“蠻子關漢卿”。與當時劇作家楊顯之、樑進之、費君祥﹐散曲家王和卿﹐名藝人朱簾秀等皆有交往。宋亡後曾到過杭州等地。所著雜劇共六十余種﹐今存《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望江亭》、《調風月》、《單刀會》、《西蜀夢》、(蝴蝶夢)、《排衣夢》、《玉鏡台》、《金線池》、《謝天香》、《哭存孝》、《魯齋郎》、《王侯宴》、《陳母教子》、《裴度還帶》等十七種﹐後四種令人或疑非其作﹐然乏確証﹔僅存殘曲者有《哭香囊》、《春衫記》、《孟良盜骨》三種﹔僅存劇目者有《破窯記》、《哭魏徽》、《三負心》、《玉堂春》、《萬花堂》等四十六種。散曲今存套數十三、殘套二、小令五十七。其雜劇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多揭露封建社會之黑暗腐敗﹐表現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之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譚記兒、王瑞蘭、燕燕等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人物個性鮮明﹐戲劇沖突強烈﹐關目生動曲折﹐結構布局嚴整﹐語言本色精練。王國維比之為司馬遷、白居易、柳永﹐言其能“一空依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宋元戲曲考》)。自周德清《中原音韻》以迄明清﹐皆以“關、馬、鄭、白”並稱為“元曲四大家”。其《竇娥冤》、《拜月亭》、《單刀會》、《望江亭》等劇﹐為南戲、明傳奇及後起之地方戲或改編﹐或吸收為一折﹐七百年來上演不衰。其散由多婉約幽默﹐“造語妖嬌﹐卻如少女臨杯﹐使人不忍對豬”(貫雲石《陽春白雪序》)。今人編有《關漢卿戲曲集》、《關漢卿全集校注》。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元史類編低三六、譚正壁《元曲六大家略傳》。 費看樣   元雜劇作家。字聖父。大都(今北京)人。與關漢卿相友善。著《愛女論》行於當時。所著雜劇僅《才子佳人菊花會》一種﹐今佚。於唐臣﹐亦雜劇作家。生平事跡幾《錄鬼簿》。 朱o隕(1221─1279)   元文學家。字景淵。長興(今屬浙江)人。初因能“國書”(蒙古文)而被選為平陽州蒙古椽﹔又為長林丞﹐司煮鹽賦﹔後曾為江西瑞州監稅。早年篤志於學﹐居鬧市而能伏案危坐﹐牟峨稱其為“應隱”。入仕後﹐為良吏﹐士大夫多從之遊。嘗與楊載、揭溪斯、鮮於樞唱和往還﹐頗受影響。焦站《國史經籍志》載其有《瓢泉集》四卷﹐而世無傳本。《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沖輯出其詩二卷、詞一卷、文二卷﹐編為《瓢泉吟稿》。《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所作雖邊幅稍狹﹐而神理自清”﹐“其雜文亦刻意研練﹐不失氶慼撙﹜疰砥撙嵽z□韝逍頡菲榔涫□骸岸林□□□□媯□夤旁蠆皇□湃俗髡咧□猓揮絞吩蚰艿玫筆敝□欏V劣謁□□□饔興賈攏□□擲喜增兩。□確牆□□□蕓□□濁樗□懿礎﹗鄙□絞錄<□鍍叭□韝濉肪砦濉蹲孕湊嬖蕖貳Ⅰ端目餿□樽苣俊肪硪渙□摺? 郝經(1223─1275)   元文學家。宇伯常。陵川(今屬山西)人。其祖天挺為元好問之師。金亡﹐徙家順天。家貧﹐晝負薪﹐暮讀書﹐與元好問交好﹐為賈輔、張柔所讚賞﹐先後聘為家庭教師。兩家藏書皆萬卷﹐經博覽無不通。蒙哥汗九年(1259)﹐忽必烈圍鄂州﹐宋相賈似道向忽必烈求和﹐並向宋廷偽稱自己擊退蒙兵。忽必烈即位﹐以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出使南宋﹐賈似道恐經泄露求和事﹐拘經於真州(今江蘇儀征)。至元十一年(1274)伯顏南伐﹐經始獲釋﹐回大都卒﹐溢文忠。經被留南宋十六年﹐益致力於文章﹐著《春秋外傳》、《易外傳》、《太極演原》、《續後漢書》及《陵》11集》等。其文豐蔚豪宕﹐詩多奇崛﹐而真州話作﹐尤極凄惋。生平事跡見無間復《靜軒集》卷五《元故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郊公墓志銘》、《元史》卷一五七。 反天錫   元曲家。名一作天福﹐字吉甫。大都(今北京)人。約與關漢卿、白樸同時。曾任中書省椽、除員外郎、中山府判。所著雜劇《中郎將常何薦馬周》、《隋場帝江月錦帆舟》、《孟嘗君雞鳴度關》、《會稽山買臣負薪》、《薛昭誤入蘭昌宮》、《封駕先生罵上元》、《善蓋厲周處三害》、《楊太真霓裳怨》、《楊太真浴罷華清宮》、《裴航遇雲英》、《列女青陵台》、《玉女琵琶怨》、《秋夜凌波夢》、《秋月蕊珠宮》、《蘇小卿麗春園》計十五種﹐皆佚。賈仲明《凌波仙》讚其人品作品﹕“語言脫灑不粗疏﹐翰墨清新果自如﹐胸懷調優多清楚……騰今換古﹐嘿玉噴珠。”又吊馬致遠埢h骸骯燦Α□住9乩掀爰紜﹗苯□漵牘亍18懟□撞14□□慵□蓖□﹗度□□3□芳□嫫湫×釔呤祝□資□奶祝□孕淳啊13鄖欏11徹胖□鰲T□嵩剖□堆舸喊籽┬頡菲菲賴貝□3□□嘁蘊□□牘睾呵洳18郟□蕉□恕霸□□□濬□慈縞倥□儔□□谷瞬蝗潭院□薄﹗短□駝□羝住菲榔淝□叭縉娣逕19欏薄I□絞錄<□堵脊聿盡貳? 白樸(1226一﹖)   元曲家。字仁甫﹐後改字太素﹐號蘭谷先生。原籍澳州(今山西河曲)人﹐後移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華仕金為樞密判官﹐與元好問為中州世契。金天興元年(1232)﹐蒙古攻對京(今河南開封)﹐華隨哀宗出就外兵﹐翌年城陷﹐樸年七歲﹐母被俘離散﹐得好問軍以北渡﹐教其讀書。自是不茹葷血。四年後父歸﹐同卜居灣陽﹐治律賦之學﹐為後進之翹楚。然幼經喪亂﹐恆鬱鬱不樂﹐有滿目山川之嘆﹐故放浪自適。嘗遊燕京﹐與雜劇女伶天然秀有交往。元中統二年(1261)﹐丞相史天澤薦之於朝﹐再三遜謝﹐棲遲衡門﹐淡泊榮利。尋棄家南遊至漢江、九江、巴陵等地﹐其間曾北返真定、客懷州(今河南沁陽)依父執楊果。至元十七年(1280)始徙家定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諸遺老詩酒優遊山水間﹐屢遊杭州、鎮江、揚州等地。有欲薦之從政者﹐乃引稅康《絕交書》以拒之。大德十年(1306)年八十一尚重遊揚州﹐作《水龍吟》詞。自幼與侯克中、李文蔚、史樟等相友善﹐後又與盧摯、胡抵運、王澤、王博文、王思廉、王利用、奧敦周卿等相交遊。著有詞集《天籟集》二卷﹐今存。皆“清雋婉逸﹐意愜韻諧﹐可與張炎《玉田詞》相匹”(《四庫全書總目》)。清初楊友敬掇拾其散曲附於集後﹐名《沈遺》﹐有小令三十七﹐套數四﹔《全元散曲》亦收之。撰雜劇共十六種﹐今存《梧桐雨》、《牆頭馬上》、《東牆記》三種﹐《流紅葉》、《箭射雙雕》二種僅各存一淛w□剩□漵唷隊臥亂恕貳Ⅰ洞□□私□貳Ⅰ陡咦婀樽□貳Ⅰ讀荷講□貳Ⅰ毒□□帷貳Ⅰ墩棟咨摺貳Ⅰ兌□菰埂貳Ⅰ蹲□紀□貳Ⅰ肚□撩巍貳Ⅰ鬥□舜□貳Ⅰ堆質Φ欄轄□肥□恢紙載□S牘睾呵洹18碇略丁189庾娌3莆□霸□□拇蠹搖薄﹗短□駝□羝住煩破浯省叭緡舨□畔觶□綣搶諢保□試翠□妗薄M豕□□榔淝□骸耙蘊剖□髦□□□是八屏趺蔚謾保□耙運未視髦□□矢λ撲斬□隆薄#a端臥□非□肌罰╡□絞錄<□堵脊聿盡貳Ⅰ督鶚貳肪懟□凰摹8氛□淞對□□□蠹衣源□貳H嗣裎難□靄嬪?1984年版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附有《白樸年譜》。 胡抵t(1227─1295)   元文學家、戲曲評論家。字紹開﹐號紫山。武安(今屬河北)人。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被薦出山﹐歷任中書詳定官、應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戶部員外郎、中書省右司員外郎兼左司員外郎﹐出為太原路治中、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荊湖北道宣慰使、濟寧路總管、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元初對整頓官制有所建樹﹐力主裁減機構﹐以經民困﹐因而為姦相阿合馬所忌﹐離開中樞。轉官地方後﹐又以清廉著稱。暇時優遊文藝﹐兼治伊洛之學﹐並工書法。詩文不拘一格﹐而涉及戲曲與雜技藝術者頗多。所與往還之著名戲曲藝人﹐有珠簾秀、宋氏、黃氏、趙文益等。其《贈宋氏序》對雜劇“悅耳目而舒心思”之娛樂功用予以充分肯定﹐頗具卓見﹐為元代最早之重要戲曲批評文字。著有《紫山大全集》。生平事跡見《紫山大全集》卷首劉庚序、《元史》卷一七O。 宋遠   元文學家。號梅洞﹐塗J【﹔(今江西南昌)人。曾與股賓、周景、蕭列、劉將孫邂逅於南昌樟樹鎮華光閣﹐賦有《意難忘》詞一閉﹐可知其為元世祖時期人。又有《挽胡宣慰(抵運)峙﹐可知元貞末年(129)尚在世。詩詞多散佚﹐《元詩恁@飯錛□計涫□□住F湫::怠督亢齏□罰□巧甏坑臚踅磕鋃□肆登椋□叢鴟飩g窠獺M跏蹈υ□荽俗□叢泳紜督亢旒恰貳I□絞錄<□□□□□質樵杭□睹□□萏檬□唷肪碇小Ⅰ對□□ 飯錛□? 劉應鳳   元詩人。字堯舉﹐號書台。安福(今屬江西)人。宋末曾入仕﹐元兵逼江南時﹐還鄉隱居﹐以文自娛。好《莊子》、《戰國策》。人稱其文有霸氣。文天祥被俘押送大都﹐路過江西﹐應鳳疑其降元﹐故寫《送文總管朝燕》四首以諷之。其第三首雲﹕“夾道紅旗駐馬蹄﹐鄉人將喜又將疑。天留仲子繼孤竹﹐誰向西山飯伯夷﹖”蓋因怕夷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下﹔而文天祥被俘初未死﹐故以詩促其死節。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清萬斯同《宋季忠義錄》卷一六、《元詩紀事》卷三一。 連文鳳   元文學家。字百正(一作佰正)﹐號應山。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宋太學生﹐仕展不詳。宋亡﹐與諸遺老吟詩唱和﹐人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其詩被推為第一﹐評語日﹕“眾傑作中﹐求其粹然無疵﹐極整齊而不窘邊幅者﹐此為冠。”著有《百正集》﹐但久已失傳﹐《四庫全書》據《永樂大典》輯出﹐編為三卷。又有賦三篇﹐序二篇﹐記二篇﹐說一篇﹐傳一篇﹐均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附於卷末。《四庫全書總目》評其作品曰﹕“大抵清切流麗﹐自抒性靈﹐無宋末江湖諸人纖瑣粗礦之習。”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但亦未忘情於世事。生平事跡見宋劉辰翁《須溪集》卷六《連伯正詩序》、《元詩紀事》卷六。 奧敦周卿(約1227一約1297)   元散曲家。漢名希魯﹐姓奧敦﹐字周卿﹐別號竹庵、滄江。女真族。淄(今山東淄博)人。至元六年(1269)累官為懷孟路總管﹐遷侍御史﹐改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金事﹐十四年遷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十五年調江東建康道副使﹐升江北淮東腕儒屼U埂13□蝦□鋇懶□檬梗□珍種萋紛芄堋S肭□野灼印13罟□□□蘇胖□燦薪煌□J□式圓淮□□齟嬪3□×□□祝□資□惶祝□□度□□3□貳I□絞錄<□錕□淞對□□銥悸浴貳20□T□棟露□芮浼沂郎□嬌悸浴罰ㄕ憬□逃□靄嬪?1992年版《散曲研究與教學》)。 王揮(1227─1304)   元文學家。字仲謀﹐號秋澗。汲縣(今河南衛輝)人。中統初﹐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諸兼國史編修。至元五年(1268)拜監察御史。知無不言﹐論列五十余章﹐權貴側目。出為平陽路總管府判官。歷河南、燕南、山東憲副。進福建憲使﹐黜官吏貪污枉法者﹐凡數十人。二十九年﹐召至京師﹐上書極陳時政﹐招翰林院學士、嘉議大夫。大德元年﹐進中奉大夫。大德五年(1301)致仕﹐卒後溢文定公。著有詩文曰《秋潤集》﹐凡一百卷。其詩才氣橫溢﹐散文則學韓癒。生平事跡見《秋洞大全集》附錄王公儒《溢文定王公神道碑銘》、《元史》卷一六七。 方回(227─1307)   元詩人。字萬裡﹐號虛谷。江縣(今屬安徽)人。宋景定三年(1262)進士﹐宋末知嚴州。元兵至﹐迎降﹐官建德路總管。未幾被罷黜﹐遂往來於杭州、跌縣之間﹐以遺民自比。著有《桐江集》、《桐江續集》、《流奎律髓》等。其詩專主江西﹐為“江西詩派”之殿軍。所著《流奎律髓》﹐選唐宋以來近體詩加以評論﹐“於情景虛實之間﹐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後山、簡齋為標準”(《元詩選‧方回小傳》)。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學律詩者多以其書有路可尋﹐故傳刻甚多。生平事跡見《元書》卷八九。 徐球(﹖一1301)   元詩人。字子方﹐號容齋、養齋、漢史。東平(今屬山東)人。鐘嗣成《錄鬼簿》列其名於“前輩名公樂章行於世者”節。魁岸有襟度。早年曾受教於元好問。弱冠在東平﹐與閻復、李謙、孟棋四人同稱“四傑”。仕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拜南台中丞﹐日與苟宗道、程短夫、胡長孺相唱和﹐極一時之盛。累官至江南浙西肅政廉訪使、翰林學士承旨。工於詩。有《愛蘭軒詩集》﹐已佚。在杭時﹐名畫家高克恭與李公略同觀錢塘夜景﹐因作《夜山圖》﹐有月下看山之妙趣。時題詩者甚多﹐惟破所作能得其大要。散曲今存小令十二首﹐套數一篇。《元詩選》以翔”為“瑰”﹐系避嘉慶市名諱。生平事跡見元戴表元《剜源文集》卷二三《眾祭徐子方承旨文》、《元史》卷─一五、一四八、一六O、一七三、一九0。 卯昂(約1229一約1289)   元詩人、軍事家。字彥高﹐號野齋。林州(今屬河南)人。少習刀殺﹐能挽強管。至元二年(1265)﹐上書言事﹐廉希憲賞其才﹐授山東統軍司知事﹐屢立戰功。官至安遠大將軍、廣東宣慰使。工詩﹐多江關戎馬之作。柳貫稱其“橫樑賦詩﹐下馬草極﹐雖古良將復出﹐未敢多讓”(《柳待制文集》卷八)。著有《野齋集》。《元詩選》二集錄其詩十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六五。 魏初(1232─1292)   元詩人。字太初﹐號青崖。順聖(今河北陽原)人﹐魏瑪之養子。幼而好學﹐曾受業於元好問﹐文簡而有法﹐世祖雅重之。歷官國史院編修﹐監察御史﹐陝西河東按察副使﹐治書侍御史﹐江西按察使﹐御史中丞。曾上書請優待儒戶及禁止役使工匠。著有《青崖集》十卷﹐今存輯本五卷﹐收入《四庫全書》。《元詩選》要集錄其詩一首。能為詞﹐《全金元詞》錄其詞四十三首。生平事跡見元王侯《秋澗大全集》卷j﹨o《中堂事記》、《元史》卷一六四。 陳思濟(123─1301)   元詩人。字濟民﹐號秋岡。拓城(今屬河南)人。弱冠事世祖於潛邪。至元六年(1269)授高唐知州﹐除監察御史﹐改知沁州。累遷兩浙鹽運史、湖南廉訪使、池州路總管﹐改江西廉訪奀臐慼憎熆攭m□a4□攣迥輳?1301)金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事。卒後溢文肅。虞集《陳文肅公秋風詩集序》謂其“平生文章之出﹐沛如泉原之發揮﹐而波瀾之無津﹔譬如風雲之變化﹐而舒卷之無跡。”(《道園學古錄》卷三三)《元詩選》二集輯有《秋同先生集》一卷。生平事跡見無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四二《溢文肅陳公神道碑》、《元史》卷一六八。 侯克中(約1233一約1328)   元曲家、詩人。字正卿﹐號良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居呼樑(今河南開封)﹐至元中徙居浙中。幼喪明﹐聆群兒誦書﹐不終日能悉記其所授。稍長習詞章﹐自謂不學可造詣。既而海之﹐乃精心讀《易》。著有《大易通義》﹐泰定二年(1325)付樣﹐詩人袁桶為之序。與曲家白樸為總角交﹐與名公曲家史天澤、徐玻、胡抵運等亦相善﹐有詩文往還。年九十余尚健在。有《良齋詩集》十四卷行世。其詩多涉理路﹐頗近邵康節體﹐而抒情寫景亦有足資諷詠者。所作雜劇僅《關盼盼春風燕子樓》一種﹐今不傳。《全元散曲》輯存其散曲二套。生平事跡見元袁確《清容居士集》卷二一《大易通議序》、卷二七《郭公神道碑銘》及王國維《曲錄》二。 掀舉   元詩人。字彥舉。陝州(今河南陝縣)人。原不解文字﹐後自學作詩﹐出語奇特。郝經、王澤﹐皆與之相識。郝經《與撤彥舉論詩書》中稱其“瑰麗奇偉﹐固非時下所及﹐然工於句字而乏風格”。王輝《員先生傳》中附載其小傳﹐言其客死保塞(今河北清苑)。其詩《函谷道人集》三卷﹐元時曾刊行﹐已佚。今僅鮮於樞《困學齋雜錄》存其佚待五首。《錄鬼簿》列為曾作“樂府”之“名公”。生平事跡見《元詩選》癸集、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盧亙(﹖一1314)   元詩人。字彥威。汲郡(今河南衛輝)人。博學﹐善為文﹐尤工詩。元貞間﹐以擬著《膝芶H蠹恰范□苤□諞κ梗□鑫□□吩罕嘈蓿□蹦甓□□摹@□擦鐘Ψ睢12拮□□醜□啤T□貳堵□逋□胗嗤□□□啤□□鏽胄辭欏肥□芯湓疲骸笆□抻□煩□□疲□市律畎□÷□琛﹗保a肚迦菥郵考□肪硪渙□□對□□褪隆肺狡淥偷宋腦□□住案竦□娣綠迫耍□□□淺刪停□庀罄喜浴薄﹗對□□ 范□□□校ㄑ逋□□┬瘓聿8接舋湫〈□? 高文秀   元雜劇作家。東平(今屬山東)人。曾為東平府學生員﹐早卒﹐都下人稱“小漢卿”﹐其創作年代當在關漢卿之後。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謂其至元十七年(1280)任保水縣達魯花赤或曾任山陰縣尹。但天一閣藍格抄本《錄鬼簿》中貿仲明所補高文秀吊詞﹐有“早年卒不得登科”句﹐可証高氏未曾人仕。劇作多以歷史故事及傳說中俠客義士為題材﹐其中黑旋風故事劇即達八種﹐對後來《水湖傳》李逢形象的塑造頗有影響。不少作品表現了正義壓倒邪惡、弱者終勝強敵之主題。曲詞通俗奔放﹐風格與關漢卿相近﹐《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金瓶牡丹”。青木正兒《元人雜劇概說》讚譽高、關同為本色派中之豪放激越者。所作雜劇達三十四種﹐數量僅次於關漢卿。其《好酒趙元遇上皇》、《黑旋風雙獻頭》、《劉玄德獨赴襄陽會》、《須貿大夫淬范推》、(保成公徑赴涓池會)五種﹐今存﹔《周瑜謁魯肅》一種﹐殘存第二折曲詞﹐見《元人雜劇鉤沉》﹔其余《黑旋風詩酒麗春園》、《黑旋風喬教學》、《黑旋風借屍還魂》、《黑旋風鬥雞會》、《黑旋風敷演劉要和》等二十八種皆佚。生平事跡見《錄鬼薄》、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鄭廷玉   元雜劇作家。彰德(今河南安陽)人。《太和正音譜》稱其詞“如佩玉鳴鑾”。日本青木正兒則列之於本色派中敦樸自然者一類(《元人雜劇概說》)。所作雜劇見於著錄者共二十三種﹐其《楚昭公疏者下船》、《看錢奴繕諲}藝□鰲貳Ⅰ棟□□浦強焙笸□a貳Ⅰ恫即□蛻興甲旨恰貳Ⅰ端紊匣視□轄鴟鎦恰貳Ⅰ洞薷□□顯┘藝□鰲妨□紙翊媯□唷洞迪襞□杲譚□碩□貳Ⅰ鬥繚呂刪□□袒□貳Ⅰ蹲癰該吻鏌估闖擎洹貳Ⅰ獨暇吹鹵藪蚶罨饋貳Ⅰ恫懿□韝純痹摺返仁□咧鄭□載□W髕匪湎月端廾□18隻廝枷耄□□隕緇崞陡恍□獾南窒蠖嚶兄岡稹I眯垂□趕罰□雲郵導□□I□絞錄<□堵脊聿盡貳? 武漢臣   元雜劇作家。山東濟南人。所著雜劇十二種﹐今存《包待制智賺生金閣》、《散家財天賜老生兒》、《李素蘭風月玉壺春》三種﹐僅存殘曲者《虎牢關三戰呂布》一種﹐余《女元帥掛甲朝天》、《四哥哥神助提頭鬼》、《抱侄攜男魯義姑》、憎伯明錯勘贓》、《趙太祖創立天子班》、《窮韓信登壇拜將》、《鄭瓊娥梅雪玉堂春》、《謝瓊雙千裡關山怨》八種皆優《大和正音譜》稱其詞“如遠山疊翠”。生平事跡見《錄鬼簿》、清姚公《今樂考証》。 劉清單   元詩人。字立雪。江西人﹐縣籍不詳。約元世祖至元末年(1294)前後在世。與鄧判為同門友﹐宋末連舉不第﹐著意於詩﹐鰥居獨處。人元後隱居不出﹐年至七十余歲﹐當卒子大德以後。著有《立雪稿》。《元詩選》二集錄其詩十九首並附其生平事跡。 姚$(1238─1313)   元文學家。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今屬河南)人。姚樞之侄。初從許衡學﹐並助教貴胄子弟子國子監﹐年近四十出仕﹐始任陝酉、四川、中興等路學校提舉﹐曾奉命招降王立於釣魚城﹐任陝西漢中道按察司副使﹐改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所至以興學賑民為務。至元末年﹐任翰林直學士、大司農丞﹐翰林學士承旨知制法。元貞初與高道凝負責纂修《世祖實錄》。著有《牧庵文集》五十卷﹐已散佚。今存《牧庵集》三十六卷。《元史》本傳稱其文“閻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春容盛渠g□形骱悍紜□□親匝癰褚鄖埃□惱麓蠼襯□芟戎□薄J□□患捌湮摹﹗對□□ 范□□計涫□□□祝□渲小遁拔□盡芬黃□□唇□慈嗣窠贍剎□現□啵□□□筆□抑猩偌□4首魘璺牛□蒲□□露澂帕Σ患啊﹗度□鷦□省仿計浯仕氖□攀住F渲小逗匭呂傘□龐釵□弊盡芬皇祝□鴯侄龐畈簧浦喂□□□□啪椴揮μ溲□□柘氡鷸隆I3□嗌20□□迨魃□度□□3□反印堆舸喊籽□貳Ⅰ短□嚼指□分釷櫓屑□眯×□□□聳祝□濁□黃□F洹都惱饕隆芬皇祝□鍇城檣睿□□脅凰□I□絞錄<□賭菱旨□犯鉸肌賭昶住貳Ⅰ對□貳肪硪晃灝恕? 王思在(1238─1320)   元詩人。字仲常。真定獲鹿(今河北鹿泉)人。幼師元好問﹐長而仕元。官至集賢學士﹐授太子賓客、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元詩選》癸集錄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六O。 錢選(123──1301)   宋元之際詩人、畫家。字舜舉﹐號玉潭﹐別號習懶翁、雷)l翁、清鵬老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善畫。與趙孟擷八人並稱吳興“八俊”﹐趙被薦入朝﹐諸人皆相附以取官爵﹐獨選流連詩畫﹐不屑仕進。元末名畫家黃公望深讚其學問人品。遺詩有《習懶齋稿》﹐多為題畫之作﹐風格雅淡。《元詩選》二集錄其詩二十五首。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志》卷四O、清陸心源《儀顧堂集》卷一四《錢選傳》。 史樟(約1240一約1288)   元戲曲家。字敬先﹐一作敬仙﹐號散仙﹔元初名臣史天澤次子﹐大排行第九﹐故又稱史九敬先(仙)、史九散仙。祖籍永清(今屬河北)﹐後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先以蔭襲為真定順天萬戶﹐後以軍功任武昌萬戶、金吾元帥等職。然愛莊、列之學﹐遂棄官入道﹐常麻衣草履雲遊四方﹐雖出紈□之間而無豪貴之習。著雜劇《老莊周一枕蝴蝶夢》一種﹐今尚存。另據清張大復《寒山堂曲譜》﹐宋元南戲《間憮市篕@□餉□熬派絞榛嶠菁□肪啪聰戎闆保□獨蠲恪分□綠餉□笆肪啪聰取18碇略逗現闆薄J欠竇詞氛粒□寫嬲□欏I□絞錄<□踉蟆肚□□□肪□□□毒毆□踴□裨蕖貳Ⅰ對□貳肪硪晃邐濉? 陳早(1240─1303)   元詩人。字剛中﹐號飭齋。臨海(今屬浙江)人。元世祖時﹐以布衣上《大一統賦》﹐被任為上蔡書院山長﹐後歷任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台州路總管府治中。至元末﹐以副使身分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大德七年(1303)﹐上書斥責浙東元帥脫歡察兒估勢立威、不恤民隱等罪狀﹐又發倉賑民、以此過勞成疾﹐病卒於家。《元史》本傳記其作詩為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析”。著有《觀光稿》、《交州稿》、《玉堂稿》等。有《陳剛中詩集》傳世。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九O、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 劉揚(1240─1319)   元詩人、理學家。字起潛﹐別號水村。南豐(今屬江西)人。宋末以詩文鳴。宋亡人元﹐任延平教授。研經究史﹐網羅百氏。曾作《補史十忠詩》以哀悼宋末死節義士李茉、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李庭芝、張江等十人﹐為時所稱。論詩主張“以厚倫美化為本﹐非曰諧俗寄情而已”(《補史十忠詩‧序》)。著有《經說講義》、《哀鑒》、《英華錄》、《隱居通議》等﹐詩集有《水雲村稿》。《元詩選》二集錄其詩十八首。生平事跡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卷七一《故延平路儒學教授南豐劉君墓表》。 湯炳龍(1241一約1323)   元詩人、學者。字子文﹐號北村老民。原為山陽(今江蘇淮安)富家﹐家破後流寓京口(今江蘇鎮江)。辟慶元市舶提舉。學問淵博﹐善談論。於《四書》、《五經》皆有傳注﹐尤精於《易》。詩歌甚工。元戴表元《湯子文詩序》曰﹕“子文詩肆麗清這﹐乃一如丘園書生、山林處士之作﹐搜羅蟲魚﹐抉摘煙霞。”(《刻源文集》卷九)著有《北村詩集》。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盧摯(約1242一約1315)   元文學家。字處道﹐一字事老﹐號疏齋﹐又號嵩翁。穎J川今屬河南)人﹐祖籍琢郡(今河北球州)。弱冠由諸生入仕﹐為元世祖侍從。至元十二年(1275)起﹐先後出任燕南河北道、江東道提刑按察副使﹐轉陝西道按察使、河南路總管。大德初授集賢學士大中大夫﹐持憲湖南。復入為翰林學士﹐遷承旨。大德末致仕卜居宣城。與姚推、劉因、吳澄、程短夫等文壇宿舊交厚﹐與曲家白樸、馬致遠、貫雲石、張可久、劉致﹐詩人揭溪斯、張之翰、宋裂、張雨﹐名優珠簾秀、張伯雲、杜妙隆、解語花等皆有酬唱。詩文有《疏齋集》行於世。論著有《文心選訣》和《文章宗旨》。元吳澄評其“所作古詩類魏晉清言﹔古文出入盤港中”(《新元史‧文苑傳》引)。元蘇天爵則稱其詩“始以清新飄逸為之倡”(《滋溪文稿》卷二九《書吳子高書稿後》)。文與姚鍵齊名﹐詩與劉因比肩(《元詩選‧疏齋集》)。《全元散曲》存其小令一百二十首﹐多抒情寫景、詠史懷古之作。元貫雲石《陽春白雪序》評曰﹕“疏齋嫵媚﹐如仙女尋春﹐自然笑傲。”今人李修生輯箋《盧疏齋集輯存》四卷﹐收詩、文、詞、由各一卷﹐並附《年譜》。生平事跡見《新元史》卷二三七及《天下同文集》卷五、卷一九、卷二三、卷二四中所收盧摯《移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乞致仕碟》等文。 王實甫   元雜劇作家。名德信﹐以字行。大都(今北京)人。約與關漢卿同時而稍後。今人王季思等考証其雜劇創作活動在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一1307)。孫楷第復考証元代名臣王結之父名德信﹐祖籍易州定興(今屬河北)人﹐後徙家中山(今河北定州)。曾任縣尹﹐“治縣有聲﹐擁拜陝西行台監察御史。與台臣議不合﹐年四十余即棄官不復仕。累封中奉大夫﹐河南行省參知政事﹐護軍﹐太原郡公”。妻“張氏﹐封太原郡夫人”。事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三《王結行狀》。此文作於後至元三年(1337)﹐以其有封而無贈﹐知德信夫婦彼時猶存﹐年約近八十(《元曲家考略》)。《元史》卷一七八有《王結傳》。《全元散曲吟存王德信《集賢賓‧退隱》散套中“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想著那紅塵黃閣昔年羞”﹐“且喜的身登身登中壽。有微資堪贍調﹐有亭園堪縱遊”等句﹐確曾為官而中道退隱﹐六十歲尚“詩酒風流”、“抱孫孫兒成願足”。然其卒年與《錄鬼簿》“前輩已死名公才人”不符﹐故王結之父是否即曲家德信﹐尚無定論。所作雜劇十四種﹐其中《崔駕等待月西廂記》、《昌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歌舞麗春堂》三種今尚存﹔《蘇小卿月夜泛茶船》、《韓彩雲絲竹芙蓉亭》H種﹐各存一套﹐見《元人雜劇鉤沉》﹔余《才子佳人多月庭》、《作賓客陸績懷橘》、《厚陰德余公高門》、《曹子建七步成章》、《詩酒麗春園》、《趙光普進梅諫》、《孝父母明達賣子》、《雙渠怨》、《嬌紅記》九種皆佚。又《曲海總目提要》以《古名家雜劇》本中《月明和尚度柳翠》亦為實甫作﹐然未雲何據。其《酉廂記》被後人譽為“北曲之冠”﹐流傳極廣。散曲僅存小令一、套數一、殘套一﹐見《全元散曲》。元末賈仲明稱其“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凌波仙》吊詞)。《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花間美人”﹐“舖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王敏德《曲律》更以實甫未與“元曲四大家”之列而深致不平﹐言“世稱由手﹐必曰關、馬、鄭、白﹐顧不及王﹐要非定論。”近人曾將實甫、喬吉並關、馬、鄭、白合稱“元曲六大家”。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伯淳(1243─1302)   宋元之際詩人、書法家。字師道。崇德(今浙江桐鄉)人。宋末舉進士﹐累除太學錄。人元後﹐歷任杭州路儒學教授、翰林直學士、慶元路總管府治中等﹐大德四年(1300)拜侍講學士。與趙孟擷、鄧文原交厚﹐皆長於書法。《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文源出韓癒﹐多謹嚴峭健﹐得立言之體。後人對其詩評價不高﹐清顧嗣立雲﹕“師道古詩﹐語意膚淺﹐近體率皆應酬之作﹐全篇殊不足觀。而佳句頗多……覺意深語健﹐耐人吟諷也。”(《元詩選》Th集)著有《養蒙先生集》。《元詩選》錄其詩五十四首。《全金元詞》錄其詞二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元程短夫《雪樓集》卷一七《翰林侍講學士張公墓志銘》、《元史》卷一七八。 劉敏中(1243─1318)   元文學家。字端甫﹐號中庵。章丘(今屬山東)人。早年受知於杜仁傑。至元十一年(1274)由中書省椽招兵部主事﹐拜監察御史。權臣桑哥秉政﹐遂辭歸故裡。後起為燕南肅政廉訪副使﹐入為國子司業﹐遷翰林學士。大德七年(1303)以宣撫使巡行遼東諸郡﹐除東平路總管﹐招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大德九年﹐召為集賢學士﹐議中書省事。武宗即位﹐召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旋拜河南行省參政﹐改治書侍御史﹐出為淮酉廉訪使﹐轉山東宣慰使﹐拜翰林學士承旨﹐以疾辭歸。延枯五年卒﹐追封齊國公﹐溢文簡。其為人﹐每以時事為憂。其為文﹐理備辭明。著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率平正通達﹐無勾章棘句之習”。韓性《中庵集序》亦謂其“不藻繪而華﹐不琢接而工”。生平事跡見《元史》卷一七八。 戴表元(1244─1310)   元文學家。字帥初﹐一字曾伯﹐別號謝源先生。奉化(今屬浙江)人。受業於王應城、舒岳祥。宋度宗咸淳中人太學﹐登進士乙科﹐任建康府教授。後遷臨安教授﹐行戶部掌故﹐皆不就。元初寓居於勤(今浙江寧波)﹐大德八年(1304)為信州教授。調要州﹐以疾辭。其後翰林集賢以修撰、博士二職交薦﹐仍以老疾不應。著有《刻源集》三十卷。其學識淵博﹐文清深雅潔﹐許多傷時憫亂悲憂感憤之詞。憫宋末文風之萎靡﹐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為至元、大德間文章大家﹐名重當時。生平事跡見元袁樹清容居士集》卷二八《戴先生墓志銘》、《元史》卷一九O。 市國寶   元詩人。字君王﹐號輝山。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以鄉舉官吳江﹐遂家焉。有《輝山存稿》一卷﹐僅存詩二十四首。乃其嗣子蕭英所編﹐東魯孔濤為之序。《元詩選》初集有《輝山存稿》一卷﹐錄其詩十二首﹐並謂孔序“稱其握瑜懷噗﹐溫而不沽﹐發而為詩﹐皆有補於世道”。生平事跡見《元詩選》初集。 文矩(﹖一1323)   元詩人。字子方。長沙(今屬湖南)人。起家湖南憲司書吏﹐大德十一年(1307)授荊湖北道宣尉司照磨﹐補刑部宗正﹐歷秘書監校書郎、著作郎。延訪間改翰林修撰﹐兼國史院編修官。至治元年(1321)奉使安南﹐還進大常禮儀院判官。工詩文﹐吳澄志其墓﹐稱其“文章歌詩﹐雖疏宕尚氣﹐有陳事風賦之志焉﹐惜其未傳而這止也﹗”(《吳文正集》卷∕﹨O)趙孟傾贈詩有“我友文子方﹐其人美如玉。高談動卿相﹐惠利厚風俗。文章多古意﹐清切綠水曲”之句。(《鬆雪齋文集》卷二)《元詩選》二集輯有《子方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吳澄《吳文正集倦八0故太常禮儀院判官文君墓志銘》。 何失   元詩人。字得之。昌平(今屬北京市)人。以織帽紗為業。負才氣﹐善詩賦﹐思致不凡。與高彥敬、鮮於伯機同學為詩。至正間﹐公卿交薦﹐以親老不就﹐年八十而終。其詩集散亡。《元詩選》二集輯有《得之集》一卷。生平事跡見《元書》卷八九。 王圭   元詩人。字敬仲。宣城(今安徽宣州)人。댱5氪鞅碓□9□□□□停□裙□逖浴4鞅碓□短饌蹙粗僖巴□肥□小芭□孿□□樵譜闢□714沽剮朐旅摺保□拔示□□募負渦恚□χ該炷□字捫獺敝□洌a讀踉次募□肪磯□耍□﹗對□□ 啡□□□小毒粗偌□芬瘓懟I□絞錄<□對□□ 啡□□? 荊韓臣   元散曲家。東營(今遼寧遼陽)人。生於豪族。自幼遊學於燕﹐交遊宿儒名士。至元三年(1266)立制國用使司﹐首蒙選拔﹐以宿衛入仕。八年官奉訓大夫彰德路轉運副使﹐為武安縣書《文廟瑞芝記》。十一年、十八年兩次從忻都、范文虎等東征日本﹐為征東都元帥府參軍書記、參議。王渾有《送荊書記斡臣北還詩並序》﹐稱其詩“清雄奇麗”(見《秋澗集》卷二三)。李庭《寓庵集》卷四《送荊或臣詩序》亦稱其詩“語意天出﹐清新贍麗”。其詩今不傳。《全元散曲》僅存其套數二套。《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珠簾鸚鵡”。生平事跡見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張時起   元雜劇作家。字才英﹐一作才美。東平(今屬山東)人。府學生員。居長蘆(今河北滄州西)。所著雜劇《昭君出塞》、《賽花月秋千記》、《霸王墳下別虞姬》、《沉香太子劈華山》四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雁陣驚寒”。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甘泳(﹖一1290)   元詩人。字中夫﹐一字泳之﹐號東溪子。崇仁(今屬江酉)人。性剛正﹐不隨時俗。年二十余﹐浪跡東南﹐讀前人書而不拘於古﹐尤工詩。《元詩選派I黃大山序其詩雲﹕“高不誕﹐深不晦﹐勁不粗﹐全體似李賀而不涉於怪怪奇奇。”嘗賦《出嶺雜言》一首﹐凡一千四百字﹐隨事起義﹐隨義煉句﹐古今大篇﹐未或過之。著有《東溪集》。生平事跡見《萬姓統譜》卷六六、《元詩選》三集。 毛直方   元詩人。字靜可。建安(今福建建巨)人。工詩文﹐與同邑劉邊、虞韶、虞廷碩並勤著述﹐宋末領鄉薦。人元不仕﹐乃優遊鄉裡﹐授徒講學。延訪復科舉後﹐其徒多中進士﹐遂得薦為教授。著有《聊復軒斐稿》、《冶靈稿》﹐又編《詩宗群玉府》、《詩學大成》等。生平事跡見《萬姓統譜倦三三、《元詩選》三集。 劉邊   元詩人。字近道。建安(今福建建廈)人。元初與同邑毛直方、虞韶、虞廷碩齊名。工詩文。與建陽熊禾友善。著有《自家意思集》、《讀史據言》等。生平事跡見《元詩選》三集。 除草庵(1247─1320﹖)   元散曲家。名英﹐字彥卿﹐號草庵。析津(今北京)人。沉毅有才略﹐早年受知於御史大夫、太師、忠武王伊吸勒諾延﹐嘗從見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任山東肅政廉訪副使﹐曾薦張養浩入京為曹椽。大德七年(1303)為江西福建宣撫使﹐改浙東廉訪使﹔十年遷甘肅行省參政。延信元年(1314)﹐奉使河南經理錢糧﹐尋拜河南行省左丞。此外尚歷任監察御史、撫州判官﹐河東、陝西、河北廉使﹐江南行台侍御史﹐泉州治中﹐雄州、孟州太守﹐平陽、潭州路總管﹐右司都事﹐大都路知事﹐兵馬指揮使都目等職﹐終資善大夫、雲南行中書省左丞。《錄鬼簿》稱其為“中丞”﹐蓋行中書省左丞之簡稱。《全元散曲》輯存其《山坡羊帥令二十六首。生平事跡見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五《甘肅行省創建來遠樓記》、卷一二《析津陳氏先瑩碑銘》。 仇遠(124──1326後)   元文學家、畫家。字仁近﹐一字仁父﹐號近村﹐又號山村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咸淳(1265─1274)年間﹐詩名與白理並稱吳下﹐人謂“仇白”。又與趙孟擷、戴表元、方回、鮮於樞、吾丘衍等為詩友﹐常相贈答。元至元中(127年前後)應薦為保陽(今屬江蘇)州學教授。晚年謝事﹐與方士遊。名山勝地、佛剎靈區﹐多所題詠。方回《仇仁近詩序》言其作詩近體學習唐人﹐古體效法《文選》。釋弘道贈詩雲﹕“吾愛山村友﹐詩工字亦工。波瀾唐句法﹐深灑晉賢風。”(見《元詩選》二集小傳)。遺著有《金淵集》、《山村遺集》、《無弦琴譜》、《稗史》等。其《書與土瞻上人》七律雲﹕“末俗由來不貴儒﹐小夫小婦恣椰榆。……咸平處土(林通)真堪羨﹐死守梅花住裡湖。”對元朝輕視儒士的風氣﹐頗致不滿。生平事跡見《弘治課陽縣志》卷四、《萬歷杭州府志》卷七五、《元書》卷八九。 高克恭(1248─1310)   元詩人、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西域色國人﹐父祖隨元軍進據中原﹐遂定居大都(今北京)房山。至元十二年(1275)任工部令史﹐始入仕途。二十五年累遷監察御史﹐歷中書都事、兵部郎中﹐出為江淮行省郎中。大德元年(1297)除南台治書侍御史﹐歷工部、吏部侍郎﹐改刑部﹐升刑部尚書。入京朝覲時﹐病逝於城南客寓。溢文簡。好寫墨竹。山水畫造詣精絕﹐兼工詩。趙孟頒題詩有“國朝名筆誰第一﹖尚書醉後妙無敵”之句。柳貫謂其詩“思與境會﹐脫口成章﹐自有一種奇秀之氣”(《柳待制文集》卷一八)。著有《房山集》﹐久已散佚﹐僅有數十首詩散見於《元詩選》、《元文類》等書中。其詩多為五七言絕句﹐尤以七絕最佳。生平事跡見元鄧文原《巴西集》卷下《故大中大夫刑部尚書高公行狀》、《元史類編》卷三六。 白ffi(1248─1328)   元詩人。字廷玉﹐號湛淵、棲霞山人﹐又離名唐楚友以參加月泉吟社。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曾執教於藏書之家﹐晝錄夜誦﹐學業大進﹐宋末與仇遠同以詩知名。元初應薦為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淮東鹽倉大使﹐蘭溪州判。晚年結廬西湖之金沙灘﹐歸老於棲霞山。著有《湛淵集》二十卷﹐已散佚﹔今存《湛淵遺稿》三卷﹐為清人沈景樑輯。另存《湛淵靜語》二卷。《元詩選》二集錄其吽憐說撙q住I□絞錄<□骼瓷睢端撾南芄□□□肪硪瘓擰對□收吭ㄏ壬□墜□姑□貳Ⅰ鍛蚶□賈莞□盡肪砥呶濉Ⅰ對□欏肪戇司擰? 劉@(1249──1293)   元文學家。初名駟﹐字夢駛﹐後改因﹔字夢吉﹐號靜修。容城(今屬河北)人。得南宋入元理學家傳授程朱之書﹐杜門深居﹐專精理學﹐以教授為生。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名所居曰“靜修”。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征召人朝﹐授承德郎、右讚善大夫。不久以母病辭歸。二十八年再召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堅辭不就。卒於家。仁宗延枯中﹐贈翰林學士、追封容城郡公﹐溢文靖。曾自編其詩為《丁亥集》﹐詩風平正通達﹐力矯時弊。後人為之編《靜修先生文集》﹐有影印元刻本。生平事跡見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卷八《靜修先生劉公墓表》、《元史》卷一七一。 程相夫(1249─1318)   元文學家。初名文海﹐進武宗諱以字行﹔號雪樓。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元兵南下﹐從季父入覲燕京﹐授管軍千戶。世祖見而奇之﹐改應奉翰林文字﹐累遷翰林集賢直學士。復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詔求賢於江南。薦趙孟擷等二十余人。大德八年(1304)﹐召為翰林學士。武宗朝﹐進翰林學士承旨。延枯初﹐議行貢舉法。三年﹐以病求去﹐加光祿大夫。敕行省時加存問。居三年卒。其儀狀峻偉﹐音吐如鐘。所著有《雪樓集》三十卷。虞集謂宋季士習卑陋﹐公“以平易正大之學﹐振文風﹐作士氣。今代古文之踐﹐實自公倡之”(《元詩選‧程短夫小傳》引)。生平事跡見《雪樓集》附錄揭溪斯《無故翰林學士承旨程公行狀》、《元史》卷一七二。 胡長孺(1249─1323)   元詩人。字汲仲﹐號石塘。婆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性剛直﹐與高彭、李提、梅應春等號“南中八士”。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強之入都﹐拜集賢修撰。與宰疧蛗w希□墓傺鎦萁淌塚□平u□際鹿佟20□V韃盡M砟暌□賈蓴17稚健F涫□撓舋嫫闢□悅線3破洹疤熳矢咚□□13員闋猿□琛保a對□□ 范□□□□V□小妒□廖母濉貳I□絞錄<□魎沃匏撾南芄□□□肪硭陌恕逗□□媧□貳Ⅰ對□貳肪硪瘓□。 吳澄(1249一1333)   元文學家。字幼清﹐晚稱伯清。崇仁(今屬江酉)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征至京師﹐以母老辭歸。大德初﹐起應奉翰林文字﹐除江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疾去官。至大元年(1308)﹐召為國子監丞。皇慶元年(1312)﹐進司業﹐謝歸。英宗即位﹐拜翰林學士﹐同修國史。泰定初﹐為講官﹐《英宗實錄》成﹐加授資善大夫。卒後溢文正。著有《草廬集》四卷。平生雅好邵子(雍)書﹐故其詩多近之。嘗作草屋數間﹐題其確曰﹕“抱膝樑父吟﹐浩歌出師表。”故學者稱草廬先生。生平事跡見元虞集《道國學古錄》卷四四《故翰林學士吳公行狀》、《元史》卷一七一。 馬致遠(約1250一約1324)   元曲家。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東光(今屬河北)人。其仕歷有諸說﹕《錄鬼簿》隻雲任“江浙省務提舉”。賈仲明《凌波仙》則雲“戰文場﹐曲狀元”﹐明臧晉叔等亦雲其舉填詞科(《元曲選序》)。明清方志更載其舉進士﹐任真定府教授、知六合縣、把工部主事(《嘉靖河間府志》卷二六、《康熙能輔通志》卷一七、《光緒四輔通志》卷三四及《東光縣志》卷一二)勵措第考致遠其字﹐名稱德(一作唄德)﹐廣平(今屬河北)人。至大四年(1311)由江浙行省員外郎把寧國路總管府判﹐延枯三年(1316)丁父憂去職﹐六年眼閉﹐授慶元路奉化(今屬浙江)知州﹐至治二年(1322)除吉安路知吉水州(今屬江西)﹐三年到任﹐以後仕歷不詳。官寧國(今安徽宣州)、奉化﹐皆有善政。與鄧文原、袁確相友善。元貞中(1295一1296)﹐與李時中、花李郎、紅字李二等人曾在大都參加元貞書會。晚年勘破紅塵﹐辭官隱居杭州西湖。與盧摯、張可久等有散曲唱和。又與王伯成為忘年交。所作雜劇十五種﹐今存《漢宮秋》、《岳陽樓》、《薦福碑》、《青衫淚》、《陳傳高臥》、(任風子)及與人合作之《黃粱夢》七種﹔殘曲《誤入桃源》一種﹐見《元人雜劇鉤沉》﹔其余《酒德頌》、《馬丹陽》、《戚夫人》、《齋後鐘》、《歲寒亭》、《孟浩然》、《踏雪尋梅》七種皆佚。另據明呂天成《曲品》及清《傳奇匯考標目》載﹐南戲《牧羊記》亦系馬作﹐清張大復《寒山堂曲譜》於該劇曲下注“江浙省務提舉大都馬致遠千裡著”﹐且雲其與史敬德合著《蕭淑蘭祭墳重會姻緣記》(一名《劉文龍傳》)、與史九敬先合著《風流李勉三負心記》等南戲。《牧羊記》今存明改本﹐余二種僅存殘曲。散曲有今人任納輯本《東籬樂府》一卷﹐《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數十六﹐殘套三。其雜劇或寫歷史興亡之愛國主題﹐或寫士人懷才不遇之窮愁困頓﹐多數則寫隱居樂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憤。散曲多寫景紀行、嘆世歸隱之作。風格皆豪放情逸。賈仲明稱之為“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共債、白、關老齊肩”(〔凌波仙〕)。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太和正音譜》評其曲詞“如丹鳳朝陽”﹐“典雅清麗”﹐列為“元人第一”。生平事跡見《錄鬼簿》、譚正壁《元曲六大家略傳》。 郭安過(1250─1331)   元雜劇作家、書法家。名貫﹐以字行﹐號西楚。保定(今屬河北)人。以才行見推擇為樞密中書椽。至元二十七年(1290)拜監察御史﹐歷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官至集賢殿大學土﹐朝中冊寶碑額多出其手。博學善文﹐精篆箱﹐尚氣節﹐姚除、劉因及陶宗儀皆有文讚之。曹本《錄鬼簿》於“彭伯威(成)”《四不知月夜京娘怨》劇下注﹕“又雲郭安道作”﹐則其所作雜劇僅此一種。生平事跡見元姚位《牧庵集》卷四《郭肅政安道序》、陶宗儀《書史會要》卷七、《元史》卷一七四。 元淮   元詩人。字國泉﹐號水鏡。臨川(今屬江西)人。至元初﹐曾率軍平定閩中地方武裝。至元H十四年(1287)﹐任保陽路總管。曾有《絕句》雲﹕“截發搓繩聯斷盜﹐搭旗作帶系金創。臥薪嘗膽經營了﹐更理毛錐治保陽。”(見《元詩紀事》)以書生而才兼文武頗自矜許。著有詩集《金淵集》﹐與仇遠之詩集同名﹐有人因改元淮此集為《水鏡集》或《金困吟》。集中《吊昭君》、《昭君出塞》二律﹐概括馬致遠的《漢宮秋》雜劇﹐《貴妃人蜀》一詩源於白樸的《梧桐雨》﹐為詩壇少見。生平事跡見《元史類編》卷22八。 陳克明   元散曲家、詩人。臨川(今屬江酉)人。曾為行省曹郎﹐後去官歸隱。工詩﹐有《環籟小稿》及《一笑集》﹐今俱不傳﹐唯《元詩選》存其詩十一首﹐有題畫、贈答、抒懷。散曲存小令《一半兒》八首、套數一套。因《太平樂府》將八首《一半兒》歸為查德卿﹐故《全元散曲》仍之。然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定格》錄其中一首評曰﹕“一樣八首﹐臨川陳克明所作﹐俊詞也。……音律獨先。”《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九晚芳蘭”。生平事跡見元朱曉顏《瓢泉吟稿》卷五《環籟小稿序》、黃元鎮B秋聲集》卷七《一笑集序》。 胡炳文(1250─1333)   元學者、詩文家。字仲虎﹐號雲峰。徽州委源(今屬江酉)人。自幼潛心於朱高之學﹐上溯伊、洛﹐以達孔、孟﹐靡不推究。至元二十五年(1288)任江寧教諭﹔大德五年(1301)歷信州路學錄﹔延枯中被薦為信州道一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未赴。受聘掌委源明經書院教事﹐成材者頗多。車後集賢院禮溢文通先生。著有《周易本義通釋葉二卷、《四書通》二十六卷、《純正蒙求》三卷﹔另有詩文《雲峰集》二十卷﹐元末毀於兵﹐至明正德初其八世孫胡濬重輯殘篇編為十卷傳世。生平事跡見明正德刊本《雲峰集》卷九《雲峰胡先生行狀》、《元史》卷一八九、《元史類編X卷三二、《元詩選》初集。 李壽卿   元雜劇作家。太原(今屬山西)人。官將仕郎﹐除縣丞(《錄鬼籌》)。孫楷第考得其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時為江浙總管﹐三十一年時為提舉﹐皆管理則賦工匠之官。且能詩畫。杭州漂陽﹐對其宦遊之地。(《元曲家考略》)所作雜劇十種﹐今存《月明和尚度柳翠》(一作《月明三度臨歧柳》)、《說鰭諸伍員時來》二種﹔《鼓盆歌莊子嘆骷髏》僅存好曲一套﹐見《元人雜劇鉤沉》﹔余《司Q昭復奪受禪台》、《呂太後使計斬由信》、《呂太後夜鎖鑒湖亭》、《呂太後經滬水》、《呂無雙遠波亭》、《船子和尚利蓮夢》、《辜負呂無雙》七種皆說《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一首。《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洞天春曉”﹐“雍容典雅﹐9化的玄﹐造語不凡”。生平事跡見《錄8簿》、孫格第《元曲家考略》。 尚仲賢   元雜劇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說湘江省鄉提舉﹐與戴善夫相善。孫楷第考証疑8尚仲良﹐名從善﹐大名(今屬河北)人世業醫。歷官御診太醫﹐宣授成全郎B民司提點﹐提舉江浙醫學。後至元三主(1337)時年近六十﹐尚在世。(見《元d家考略》)然與《錄鬼謝列仲賢為“B輩已死名公才人”之年代不合﹐僅可1備一說。所作雜劇共十一種(一說一種)﹐今存(洞庭湖柳毅傳書)、《尉遲恭三奪第》、《尉遲恭單鞭奪紀》、《漢高皇恆足氣英布》四種(一說《尉遲恭單鞭奪樑》為他作)﹐僅存殘曲者有《海神廟王魁負桂英》、《陶淵明歸去來兮》、《鳳凰坡越娘背燈》三種﹐余《武成廟諸葛論功》、《沒興花前秉燭旦》、《崔護謁漿》、《張生煮海》(次本)四種全佚。《大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山花獻笑”。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紀君樣   一作紀天祥。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所著雜劇六種﹐今存《冤報冤趙氏孤兒》一種﹔《陳文圖悟道鬆陰夢》僅存殘曲﹐見《元人雜劇鉤沉》﹔余《信安工斷復販茶船》、《曹伯明錯勘贓》、《韓湘子三度韓退之》、《驢皮記》四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雪裡梅花”。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戴善夫   元雜劇作家。夫一作甫。名不詳。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與尚仲賢“同裡同僚”。所作雜劇共五種。其中《陶學士醉寫風光好》今存﹔《柳啻卿詩酒玩江樓》僅存殘曲一套﹐見《元人雜劇鉤沉引其余《諸宮調風月紫雲亭》、《關大王三提紅衣怪》、們白俞泣杖》三種皆說《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荷花映水”左平事跡見《錄鬼簿》。於伯淵   元雜劇作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所作雜劇《白門樓斬呂布》、《呂太後餓劉友》、《丁香回回鬼風月》、《養和尚復奪珍珠旗》、《尉遲恭病立小秦王》、《狄樑公智斬武三思》六種﹐皆佚。《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一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翠柳黃鵬”。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張怕雲   元曲名優。住大都海子(今北京什剎海)。能詩詞﹐善談笑﹐藝絕流輩﹐名重京師。趙孟傾、商傳、高克恭等畫家﹐皆為寫《恰雲圖》以贈。翰林承旨姚位、閻復及中書左丞史彬亦與之善﹐嘗同至其家聽曲。姚偶言“暮秋時”三字﹐張應聲續作《雙調‧小婦孩兒》曲﹐才思敏捷如此。翰林學士盧摯、程距夫亦有《蝶戀花》詞贈之。《全元散曲》僅存其殘令一首。盧摯詞讚其歌曲雲﹕“忽聽梨園新樂府﹐離奇別鶴清如許。”生平事跡見《青樓集》。 李致遠   元曲家。字君深。江右(今江酉)人﹐一說源陽(今屬江蘇)人。元惠宗至正中前後在世。與元初詩人仇遠交厚。仇遠至元中任保陽教授時有詩《和李致遠君深秀才》(《金淵集》)﹐感嘆彼此功名失意。《元曲選》存《大婦小婦還牢末》雜劇﹐題“李致遠撰”。《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二十六首﹐套數四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玉匣昆吾”。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馬彥良   元散曲家。名天取。磁州溢陽(今河北磁縣)人。中統元年(1260)﹐立行中書省於燕﹐與胡抵運、李謙同為到省聽任人員。至元前期官御史台都事。與王澤亦有交。博通經史﹐薦把風憲﹐有聲譽﹐彈劾無所避﹐仕至治書侍御史。今僅存《一枝花‧春雨》一套﹐見《全元散曲》。生平事跡見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一五《戶部尚書馬公墓碑》、《康熙磁州志》卷一六。 鄧玉賓   元散曲家。曾官同知﹐後棄官修道。《全元散曲》輯存其小令四首﹐套數四套﹐多寫棄官道情。《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幽谷芳蘭”。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王廷秀   元雜劇作家。益都(今屬山東)人。淘金千戶。孫楷第考証元有三王廷秀﹕一為由金入元者﹐金未嘗從詩人李俊民遊﹔二為鎮陽(今河北正定)人王篤字廷秀﹐號竹居﹐元貞間曾任上猶縣尹﹐後改任廬陵縣尹﹔三為王大有字廷秀﹐至順中為湖北憲祿﹐後至元元年(1335)為平江路推官。三者孰是曲家尚難辨定(《元曲家考略》)。所著雜劇《鹽客三告狀》、《秦始皇坑儒焚典》、《周亞夫細柳營》、《石頭和尚草庵歌》四種﹐皆佚。《全元散曲》存其散套一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月映寒潭”。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李好古   元雜劇作家。保定(今屬河北)人﹐又有酉平(今屬河南)人、東平(今屬山東)人之說。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考証﹕西平人李好古﹐號浴雪﹐家於江南﹐至正六年(1346)曾官南台御史﹐後移官陝西行御史台﹐與詩人歐陽玄、許有壬等交善。又有李敏中字好古﹐河南人﹐官至陝西行省郎中﹐疑即御史李好古。孫氏之考甚詳﹐唯與《錄鬼簿》列李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時代不合﹐姑以存疑。所作雜劇三種﹐今存《沙門島張生煮海》一種﹐《趙太祖鎮兇宅》、《巨靈神劈華岳》二種佚。散曲僅存《雙調‧新水令》套殘句﹐見《全元散曲》。《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孤鬆掛月”。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費唐臣   元雜劇作家。大都(今北京)人。費君祥子。著雜劇三種﹐《蘇子四風雪貶黃州》今尚存﹐《斬鄧通》、《漢丞相韋賢籃金》﹐二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三峽波濤。神風聳秀﹐氣勢糾橫。”列之第六位。生平事跡見《錄裡簿》。 趙子祥   元雜劇作家。籍貫未詳。賈仲明廳詞﹐有“一時人物出元貞”、“傳奇樂樂時新令﹐錦排場起玉京”、“《麗情集》於下流行”諸語﹐似亦元貞書會中人﹐曾編《麗清集》﹐惜今未傳。所著雜劇《崔和擔生》、《風月害夫人》、《太祖夜斬石守信》三種﹐皆佚。《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馬嘶芳草”。今人孫楷第考証趙熊字子樣﹐安徽宣城(今宣州)人。約生於大德末﹐曾為池陽郡府椽曹(《元曲家考略》)。唯與《錄鬼簿》列之“前輩已死才人”時代不合﹐姑存疑。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姚守中   元曲家。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營州柳城(今遼寧遼陽)。姚位侄﹐姚樞孫。曾任平江路吏。至元、大德前後在世。所著雜劇《漢太守郝連留錢》、《東都門逢萌掛冠》、《格遂良扯詔立東宮》三種﹐皆說《全元散曲》輯存其散套《牛訴冤》一套。《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秋月揚輝”。孫楷第考証《牧庵集》卷一二《希真先生詞碑》中“族侄場”即守中(《元曲家考略》)。生平事跡見《錄鬼簿》。 趙文敬   名一作“文殷”或“敬夫”。元雜劇作家、著名演員。藝名明鏡。彰德(今河南安陽)人。元世祖至元年間曾任教坊色長。賈仲明吊其詞雲﹕“文敬超群眾所推。”(《凌波仙》)聲望可見。所作雜劇《宦門子弟惜立身》、《渡孟津武王代紂》、《張果老度脫啞觀音》三種﹐皆快。生平事跡見《錄鬼簿》、孫楷第《元曲家考略》。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