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一) 林古度(1580─1666)   明清之際詩人。字茂之﹐號那子﹐又號乳山道士。福建福清人﹐寄寓南京。少以《撾鼓行》詩受知屠隆﹐與曹學詮友善。後又與鐘惺、譚元春交遊。舊居華林園側﹐有池館之勝﹐明亡悉為車庫馬廄﹐乃徙真珠橋南陋巷﹐窮困日甚而琴詩不廢。年逾八十﹐尚往來揚州﹐與王士模唱酬於紅橋﹐以年輩為東南名士魁碩。其詩早期所作刻意六朝﹐“清□婉鮮”(王豫《江蘇詩征》)﹐結交鐘、譚盾﹐乃德染竟陵派詩風。王士被選其明天啟四年(1624)以前之作為《林茂之詩選》﹐於是其家國興亡之篇幾不傳。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春獻類征》卷四七O。 邵潛(1581─1665)   明清之際詩人。字潛夫﹐號五岳外臣。江南通州(今江蘇南通)人。明末布衣。入清﹐以氣節自高。性急善罵﹐述先朝遺事﹐常至泣下。晚年窮居如皋﹐無妻無子﹐貧不能自給。王士擔訪於曲巷﹐卻壽金不受。少時嘗從潘景升等名士遊﹐好讀周秦兩漢之書而尤精《文選》。工書法﹐善箱篆隸書。詩工五言古體﹐氣勢磅激﹐錢謙益亟稱之。著有《邵山人詩集》。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六三、《國朝書人輯略》卷一。 錢謙益(1582─1664)   清文學家、史學家。字受之﹐漫蝯Y□19嬸□6□□爬稀18淘評先說取=□銑J歟n袷艚□眨┤恕C魍蚶□□□四輳?1610)進士。崇幀初官禮部右侍郎﹐為溫體仁所摒﹐削籍歸。南明福王朝官禮部尚書﹐指事馬士英。降清﹐任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任職六月即告也﹐秘密從事抗清活動﹐與團式把、李定國、鄭成功等都有聯系。博學﹐古文、詩歌、史學、佛學均精﹐閻若被稱與海內讀書者遊﹐博而能精者﹐僅有謙益與顧炎武、黃宗費三人。尤以詩名﹐歸莊謂其“除棵莽、塞徑竇﹐然後詩家始知趨於正道﹐還之大雅”(《王異公詩序》)。馮班謂其“學元裕之(好問)而過之﹐每稱宋、元人﹐矯王(世貞)、李(攀龍)之失也”(《鈍吟雜錄》)。陳文述謂其“沉鬱藻麗﹐原本杜陵﹐逸情高致﹐遠在梅村祭酒之上”(《頤道堂文集》)。與吳偉業、龔鼎革合稱為“江左三大家”。論詩論文既反七子之復古模擬﹐又反公安派之膚淺、竟陵派之狹隘﹐主張“根於志﹐溢於言﹐經之以經史﹐緯之以規矩”(《周孝逸文稿序》)﹐既提倡“情真”﹐又重視學養。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杜詩箋注》﹐編有《吾炙集》、《列朝詩集》﹐其他尚有《開國群雄事略》、《楞嚴蒙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九、《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顧茅《東澗遺老錢公別傳》、葛萬裡《牧翁先生年譜》、金叔遠《錢牧齋先生年譜》。 吳光   清詩文家。字與巖﹐號野翁。江南武進(今屬江蘇)人。明太學生。平生厭棄帖括之學﹐究心經濟﹐務為有用之學。明亡﹐取平日所著﹐悉付之一炬。自是絕意人事﹐隱居福東僻壤﹐惟玩《易》自適。曾作《野翁傳》以見志。康熙九年(1670)陝西李容至常州﹐訪之﹐已年近九十﹐相與論學甚契﹐為忘年交。著有《五願齋文集》、《耕娛集》、《遂初集》、《禳槨聢普LⅠ兌灼墑□恪貳Ⅰ斷笫□桌懟貳Ⅰ洞笱□裰鹵妗貳Ⅰ抖潦槁汲□返取I□絞錄<□肚迨妨寫□肪□□□16釗蕁段庀壬□獯□貳? 孫奇運(1585─1675)   清學者、詩文家。字啟泰﹐號鐘元﹐因久居夏峰﹐學者稱夏峰先生。直隸容城(今屬河北)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人。天啟間﹐與左光鬥、魏大中、周順昌等交厚。明末避亂入易州五峰山。順治二年(1645)以學行薦﹐力辭。七年﹐遷輝縣蘇門山夏峰﹐率子弟躬耕﹐清廷展征不起。其學宗陸、王﹐亦不薄程、朱﹐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雖野夫牧豎﹐必以誠意接之。嘗著《理學傳心纂要》以述道統。詩文為余事﹐然“不事藻績﹐而胎息深厚﹐情意真摯﹐似南宋所作”門p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夏峰集》、《讀易大旨》、《甲申大難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j﹨o、《清史列傳》卷六六、湯斌《孫征君墓志》、湯斌等《征君孫先生年譜》。 盧世癥(1588─1653)   清詩人。字德水﹐號紫房﹐晚號南村病房山東德州人。明天啟四年(162)進土﹐官戶部主事﹐告終養歸﹐起轉禮部﹐改監察御史。降清﹐起復原官﹐以疾不赴。居尊水園﹐以書酒自娛。論詩崇杜甫、陶淵明﹐自作亦似杜之悲涼凄愴。著有《尊水園集略》、《讀杜私言》。生平事跡見田受《盧先生世推傳》。 de徹(588─1656)   清詩僧。俗姓趙﹐初字見曉﹐後更蒼雪﹐號南來。雲南呈貢人。幼年隨父祝發於昆明妙湛寺﹐十九歲遠遊入吳﹐受法於諸高憎﹐奉通潤為師。清初禮部行取天下高僧入直萬善殿﹐獨不與﹐全祖望目為“僧中遺老”。吳偉業謂其詩“蒼深清老﹐沉著痛快……不徒僧中第一”(《梅村詩話》人著有《南來堂詩集》。生平事跡見錢謙益《中峰蒼雪法師塔銘》、陳乃乾《蒼雪大師行年考略》。 邢防(1590─1653)   明清之際詩人。字孟貞﹐一字石湖。江南高淳(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其家近石回湖﹐人稱邢石臼。明季社事大興﹐江淮之間﹐防實為職志﹐遂與夏允彝、陳子龍等定交。嘗人楊文聰幕。入清不仕﹐不屑借交遊以博名譽﹐伏處湖濱﹐以遺老終。其詩為王士模、施閏章等讚賞﹐宋李稱“孟貞詩﹐凄清悲壯﹐山峙雲湧﹐……具體少陵﹐而出人於韋、孟、錢、劉﹐以發其有華﹐才兼眾體﹐誠名家也”(陳田《明詩紀事》引)。李敬甚至推之為明季布衣詩人第一。著有《石臼集》。生平事跡見《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二八、《國朝名家詩鈔小傳》、湯之孫《邢孟貞年譜》。 徐波(1590一1663)   明清之際詩人。字元嘆﹐號頑庵。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孤向學﹐為豬生﹐旋入太學。負意氣﹐任俠急友朋之難﹐至欲不惜破家為友報仇。好為詩﹐吳中求同調不易得﹐則至楚交鐘惺、譚元春。明亡﹐葬父母吳縣天池山麓﹐遂結廬隱居終老。往日譚元春與之別﹐曾題“落木庵”三字以贈﹐遂揭之於庵門﹐究心佛學﹐與中峰、靈巖二高僧往還。錢謙益、王士鎮等均稱賞其人其詩。楊際昌《國朝詩話》謂其詩“清微沖淡﹐不染纖塵”﹐沈德潛《徐先生波傳》謂其詩“撤除塵俗﹐抽思練要”。著有《溢蕭堂集》、《落木庵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看獻類征》卷四七O、沈德潛《徐先生波傳》及自撰《頑庵生擴志》。 賈應完(1590─1674)   清曲藝作家。字思退﹐又字晉著﹐號堯西﹐又號木皮散客。山東曲阜人。明崇幀貢生。崇偵末官固安知縣﹐招兵部主事﹐遷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後告歸鄉居。入清﹐初不願再仕﹐因受縣尉欺辱﹐遂於順治八年(1651)復入京師補舊職。借公事過裡門﹐執縣尉撲之。不數月﹐引疾乞歸﹐不得請﹐乃自劾以說稗詞廢公務。晚年悲憤佯狂ㄐ憐@蝗縈諳繢錚□萍易萄餱洹S□∫□航黃□□滄靼薰俟拇式渤□□□□醞ㄋ錐□劣潰□哉蛐ε□釵□蓯攏□□分械弁踅□啵□□氨鷯舋啦擔□肴逕□煌□保□拔耪噠ι啵□暈□治鎩保塩咨腥巍賭酒□15痛□罰□W硐□廊聳隊□破洹耙隕窆□碭□□剩□翱□蘩紊□□狻保□安皇搶浼□錚□□僑燃□鎩薄R喙□□V□小賭酒□4斯拇省罰□卸嘀摯癱居氤□荊□碇□小妒□佟罰□涫□□獨崞允□蕁吩蚣□謁□闆噸紋院閶浴肪硭摹I□絞錄<□肚□Π□廢□盡貳18□□闆豆□□階笫□□肪硭摹15咨腥巍賭酒□15痛□貳6E逖浴都值何饗壬□侶浴貳? 李天植(1591─1672)   清詩人。字因仲﹐改名確﹐字潛夫﹐浙江平湖人。明崇秘六年(1633)舉人。遭明末喪亂﹐削發人陳山﹐訓童子十年。山僧開堂﹐避喧返其蜃園故居。賣文為食﹐不足則與妻編棕鞋竹器以佐之。貧甚亦不受施與﹐有司往訪﹐避而不見﹐終至餓死。其詩多感槍。著有《蜃園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一、全祖望《蜃園先生神道表》、羅繼祖《李蜃園先生年譜》。 袁於令(159─1674)   清戲曲作家。原名攝玉﹐後改名晉﹐字令昭、研昭﹐號見公﹐又號舞庵、白賓、漫亭仙史、吉衣主人等。江南吳縣(今同江蘇)人。明貢生。入清﹐歷官清源司榷、荊州知府。順治十年(1653)以失上官意遇劾罷歸。後流寓金陵﹐又至揚州訪王士鎮﹐參與紅橋詩會。晚居會稽﹐忽染異疾卒。以創作戲曲享譽當世﹐早年曾受業於葉憲祖。王士鎮稱之為“紅顏顧曲袁荊州”。高奕評其所作“如海鶴鳴秋﹐聲清影淡”(《新傳奇品》)。代表作為《西樓記》傳奇﹐另著有《瑞玉記》、《越招裘》、《金鎖記》、《長生樂》、《戰荊何》、《玉符記》、《合浦珠》、《珍珠衫》傳奇及《留硯齋稿》﹐小說《隋史遺文》一般也認為是其所作。生平事跡見《光陏R罩莞□盡肪砥比□Ⅰ睹窆□庀□盡肪砥呔擰? 孫承澤(159─1676)   清學者、詩人。字耳伯﹐號北海﹐又號退谷、退翁、退道人。山東益都(今青州)人﹐世隸上林苑籍。自幼力學﹐不附魏黨﹐時人目為“東林秀才”。明崇恢四年(1631)進土﹐歷官陳留知縣、刑部給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為四J﹔I防御使。入清﹐歷任大常寺少卿﹐兵部、吏部侍郎﹐加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年六十引退﹐家居二十余年卒。晚年閉門著述﹐潛研經學。好收藏古器物。婦於吟詠。著有《尚書集解》、《九州山水考》、《己亥存稿》及《庚子銷夏錄》、《春明夢余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九、王崇簡《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孫公承澤行狀》。 馮舒(593──1649)   明清之際詩人。字己蒼﹐號默庵。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馮班兄。明諸生。入清不仕。知邑中錢糧之弊﹐與邑豬生合辭上知縣程四達貪狀﹐為其借詞曲殺於獄。與弟班並負才名﹐號“海虞二馮”﹐為虞山詩派重要成員﹐錢謙益頗推許之。又以評點《才調集》闡其詩論聞名。其詩“近體以晚唐為宗﹐古風才氣視定遠(馮班)差縱逸”(《晚晴移詩匯》)。著有《默庵遺稿》、《海虞妖亂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0、《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o。 全之俊(1593──1670)   清詩人。字彥章﹐又字豈凡﹐號息齋。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入清﹐以原官起用﹐升工部、兵部尚書﹐調左都御史。官至中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康熙元年(1662)告歸。溢文通。為新朝文學顧問﹐而立身立朝﹐無可稱舉。宋實穎稱其詩“頓挫擊節﹐波瀾獨老”(《晚晴客詩匯》引)。著有《金文通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九、《清史稿》卷二三八及自編《年⑥蛪@唷貳? 談遷(159─1657)   明清之際學者、詩人。初名以訓﹐字觀若﹐明亡改名遷﹐字孺木﹐一字若觀﹐又字仲木、冠木﹐號棗林。浙江海寧人。明諸生。南明弘光朝﹐以布衣住高輕齋、張慎言幕﹐二公頗為引重﹐薦授中書﹐召人史館﹐固辭不就。入清棄懦冠﹐抱遺民之痛﹐浪跡江湖。北走昌平拜明思陵﹐復欲赴陽城哭張慎言﹐未至而卒。平生關注明朝典故﹐著史書《國榷》﹐搞成失竊﹐又以堅強毅力重著。工詩﹐陳田《明詩紀事》謂其“長子詠古﹐多哀艷之音”。另著有《棗林詩集》、《棗林雜咀》、《藝繁》以及《北遊錄》。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一、《國朝管獻類征》卷四六三、黃宗差《談先生遷墓表》。 劉正宗(15如一1662﹖)   清詩人。字可宗﹐又字憲石﹐清世祖賜字中軒。山東安丘人。明崇幀元年(1628)進士﹐由推官行取編修。南明福王時授中允。入清以薦官編修﹐遷秘書院學士、吏部侍郎、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改文華殿大學士。順治十七年(1660)以罪革職﹐從寬免死。《晚晴客詩匯》謂其“答筆禁近﹐躬閱興亡﹐故詩多感傷之慨﹐集中如《老婦行》、《對鏡嘆》﹐皆自況也”。著有《通齋詩》、《雪鴻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二四五、《清史列傳》卷七九。 朱之俊(1594─1663後)   清詩人。字招秀﹐號滄起。山西汾陽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園子監司業﹐以什宦官歸。崇份改元(1628)﹐原官起用﹐後謁假歸。清順治二年(1645)被迫人都﹐授侍讀﹐典順天鄉試﹐事竣乞歸養母。詩不作傷時語。著有《吳越遊草》、《硯廬詩》、《峪園詩草》、《排青樓詩》。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六。 李元鼎(1595一﹖)   清詩人。字吉甫﹐號梅公。浙江吉水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光祿邧葮颽坎笴倏F□□俅篤退律倥病8□K慮洹1澂坑沂湯傘K持蜨年(1646)以誤薦匪人定死罪﹐詔免。後復原官﹐又以事獲罪﹐應絞﹐改杖徙。未幾卒。《晚晴答詩匯》稱其詩“以綿密安雅勝”。著有《石園全集》﹐內八卷為與其妻朱中用唱和之作。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九。 記開宗(1595─1661)   明清之際詩文家。字靜子。河南商丘人。明諸生。壯歲嘗北歷燕齊﹐南適吳越﹐廣交名士奇人﹐與侯方域為同學至交。南明弘光時舉家至誰上﹐欲倚劉澤清為用而無所就。後猶數往來誰徐之間。“其為詩文初尚僻異﹐而終出入廬陵(歐陽修)、眉山(蘇動)、北地(李夢陽)、婁江(吳偉業)”(徐作肅《墓志銘》)。著有《賈靜子集》。生平事跡見《國朝否獻類征》卷四四、徐作肅《賈靜子墓志銘》。 黃冥聖(1596─1659)   清詩人。字子羽﹐號攝六。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崇幀八年(1635)以貢生廷試﹐授新都知縣﹐升吉安知州。人清後﹐皈心佛教﹐自號蓮蕊居士。翁同僑謂其詩“如秋雁喚空﹐不見其影﹐而有余音”(鄧之誠《清詩紀事》引)。著有《黃振六詩選》。生平事跡見《民國太倉州志》卷一九、錢謙益《蓮蕊居士傳》、《黃子羽墓志銘》。 鄒式全(596─1677)   清戲曲作家。字仲惜﹐號木石。江南無錫(今後江蘇)人。明崇偵十三年(1640)進士﹐南明隆武時﹐官泉州知府。辭自﹐洪承疇兩薦出山仕清﹐皆不就。築眾香用於雙河口﹐三十年不下樓﹐卒年八十二。少工古文詞﹐思致艷逸﹐所制歌曲﹐每命侍兒司跨壇玉尺﹐自吹蕭度之。編《雜劇新編》三十四卷﹐卷各一劇﹐補沈氏之遺問﹐為曲苑所稱。著有雜劇《風流家》﹐今存﹐另著有《宋造民錄》、《香眉亭詩稿》。生平事跡見《道光無錫金醫續志》卷六、《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八。 許令瑜(1597─1650)   明清之際詩人。字元忠﹐一字芝田﹐號容齋道人﹐明亡後號靈泉通翁。浙江海寧人。崇債十六年(1643)進士﹐授仙遊知縣﹐南明唐王時官禮部主事﹐遷給事中。明亡歸隱於鄉。詩多激楚之音。著有《容庵存稿》﹐另著有《孤臣述》、《孝經釋義注》。生平事跡見t國朝省獻類征》卷四六一。 #臣(1597──1652)   明清之際詩人。本名姬做﹐字子卿﹐更名臣﹐宇一個﹐號誰庵。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早歲受知於張博、張采﹐隸名復社。明崇頓九年(1636)以拔貢生應廷試﹐授知縣﹐辭不就。後以薦官戶部司務﹐把主事。南明弘光時往依史可法﹐留參軍務﹐所陳不得用﹐遂辭去﹐削發為憎﹐釋名道用。其詩朱彝尊謂為“雖乏渾涵﹐亦自蕭散”(《明詩綜》)。著有《無他技堂遺租》。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一、方拱乾(原戶司徒郎誰庵蔣公傳)。 $弘緒(1597──1665)   清詩文家。字士業﹐號石莊﹐又號恆山﹐以避清高宗諱﹐名又作宏緒。江西新建人。明崇債問﹐以薦授晉州知州﹐滴湖州經歷﹐署長興、孝豐二縣事﹐有惠政。免歸。入清﹐屢薦不起﹐移居章江﹐輯《宋造民錄》以見志。詩文與其鄉徐世博齊名﹐王士鎮稱二人為南州眉目。施閏章序其文雲﹕“士業之為文﹐不務詭奇﹐不俟撰討修飾﹐而油然沛然﹐敷陳略盡﹐……所為忠正發憤﹐道賢臣義士之行﹐嘯呼出泣﹐若草木之於春﹐……若凄風驟雨之於秋冬。”著有《陳士業全集》、《石莊初集》、《石莊先生文錄》、《寒夜錄》、《江城名跡志》。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路》卷三七。 陳洪綴(1598─1652)   明清之際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前岸﹐晚號老蓮﹐又名小凈名﹐明亡後為借自號老遲﹐又稱海遲、弗遲、侮憎、雲門憎、九品蓮台翋揣蒱屆慼憬E恕C骷嗌□3繒旒湔儻□先耍□四諮幽±□□弁蹕瘛D廈魘保□懲跏諍擦執□□□僕跏詡嗖□□罰□圓桓啊G灞□掄愣□□鬆芐嗽潑潘攣□觥M硪月艋□願闆N□□□□遙□裙□宋錚□氪拮又移朊□□擰澳銑鹵貝蕖薄F涫□敖雜謖媛手屑□縟□保a鍛砬縵朧□恪罰□V□小侗β諤眉□貳Ⅰ獨□竅蠼狻貳=袢思□小凍潞榧都□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砦錙四、《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四、黃湧泉《陳洪級年譜》。 王以定(598─1662)   明清之際詩文家。字於一﹐號沙石。江西南昌人。明貢生。調說善辯論。史可法征為記室﹐傳檄之文﹐多出其謀。袁繼咸亦疏薦之﹐堅辭。入清絕意仕進。晚年寓西湖僧舍﹐頗為大吏所重﹐按察使宋流尤與之相契。精書法。文名甚高﹐與侯方域間。“所為文多鬱勃﹐如殷雷未奮﹔又如崩崖壓樹﹐討搓盤磷﹐旁枝得隙﹐突然幹霄”(《清史列傳》)﹐論者以為能獨開風氣。《義虎記》、《湯琵琶傳》等文﹐頗近唐人小說。其詩則“騷情古意﹐跌宕蕭寥”(陳田《明詩紀事》)。著有《四照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二三、《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方拱乾(﹖一1664)   清詩人。字肅之﹐號坦庵﹐又號越翁。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崇領元年(1628)進士﹐官詹事﹐入清薦補翰林學士﹐罹科場獄與二子滴戍寧古塔。旋捐資贖還﹐卒年七十許。工詩﹐嘗謂“詩必從杜入﹐方有真性情﹐修飾辭藻不能登大雅之堂”﹐沈德潛稱“讀其詩﹐一如論詩之旨”(《國朝詩別裁集》)。著有《何陋居草》﹐《白門》、《鐵鞋》、《裕齋》、《出關》、《入關》諸集及(絕域紀略)。生平事跡見金天羽《皖志列傳稿》卷二、陳詩《皖雅初集》。 毛8(1599──1659)   明清之際藏書出版家。字於晉﹐號潛在﹐原名鳳苞﹐字子久﹐晚號隱湖。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諸生﹐以布衣自處。父以務農起家﹐晉奮起讀書﹐好古博覽﹐喜藏書、校書、刻書、抄書。構汲古閣﹐藏書八萬余冊﹐多宋元善本﹐手自校份﹐常廢寢食。刻印《十三經》、《十七史》、《津逮秘書》、《宋名家詞》、《六十種曲》等﹐抄錄孤本秘籍而以“毛鈔”本見重於世﹐所為有功於文化事業甚多。遊錢謙益之門﹐詩文均有根抵。著有《和古今人詩》、《野外詩題跋》、《虞鄉雜記》、《隱湖小志》等﹐不傳。今存《毛詩陸疏廣要》、《香國》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愛獻類征》卷四二八、錢謙益《隱湖毛君墓志銘》、錢大成《毛於晉年譜稿》。 丁耀亢(1599─1669)   清文學家。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士、野航居士。山東諸誠人。明萬歷末清生。南明弘光時授監紀司理﹐監王遵坦軍。入清﹐順治五年(1648)拔貢﹐充鑲白旗教習﹐改鑲紅旗。歷官容城教諭、惠安知縣﹐以病目乞歸。少從董其昌等遊﹐嘗與陳古白、趙凡夫結山中社﹐又與宋子房講經世之學。《四庫全書總目》謂其“少負雋才﹐中更變亂﹐棲遲羈旅﹐時多激楚之音﹔自入都後﹐交遊漸廣﹐聲氣日甚﹐而性情之故亦日薄”。詩文外﹐兼通詞曲、小說。著有《丁野鶴遺稿》、《天史》﹐小說《續金瓶梅》、傳奇《赤鬆遊》、《化人遊》、《西湖扇》、《給蛇膽》﹐今存﹐另《星漢搓》、《非非夢》等傳奇﹐已佚。生平事跡見《乾隆諸城縣志》卷三六、《國朝詩人征略》卷一四及了氏《自述年借以代挽歌》詩。 朱之瑜(1600─1682)   清學者、詩文家。字魯嶼﹐號舜水。浙江余姚人。明崇偵諸生。明代屢征不出﹐南明福王授江西按察副使﹐亦不就。清兵下江南﹐曾於舟山組義師抗清﹐兵敗流亡日本﹐欲乞師圖恢復。後見事不可成﹐遂定居日本。先住長崎﹐後遷江戶(今東京)﹐授徒講學﹐為日人所重。卒後門人私溢文恭先生。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其學影響日本頗深。亦工詩文﹐其域外詩作抒愛國之情﹐記海外風光﹐尤有價值。著作今人輯為《朱舜水集》。生平事跡見樑啟超《朱舜水先生年譜》、郭垣《朱舜水年譜及族系表》、中山久四郎《朱舜水先生年譜》。 徐世淳(1601─1651)   明清之際詩文家。字巨源。江西新建人。明諸生。明亡﹐棄舉子業﹐高蹈不出。順治八年(1651)﹐陳名夏柄政﹐作手書遺使持禮幣往山中邀其出﹐堅拒不納。使者歸﹐會有盜聞風夜入其室索幣﹐以火灼之﹐遂被害。在明末以博學能文名﹐艾南英與之約為兄弟﹐錢謙益等亦皆推重之。才雄氣溢﹐與侯方域並負文譽﹐又與熊人霖、萬茂先、陳士業稱“江右四公子”。亦擅詩﹐宋革以為遠勝侯方域。著有《榆墩集選》、《榆溪詩鈔》、《榆溪逸詩》、《夏小正解》、《韻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香獻類征》卷四六二、《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查繼佐(1601─1676)   清學者、文學家。初名繼佑﹐初字三秀﹐更字支三﹐號伊模、敬修、與齋﹐題書畫署釣史﹐入清更名省﹐字不省﹐或隱姓名為左尹﹐別號非人氏﹐學者稱東山先生。浙江海寧人。明崇債六年(1633)舉人。南明魯王時授兵部職方主事﹐參與抗清鬥爭﹐兵敗後歸裡講學。以莊延鐵《明史》案受牽連系獄﹐旋釋歸。論學以存誠為體﹐經濟為用。工書畫﹐詩文詞曲皆有造詣。查來謂其“詩文不肯蹈襲前人一字”(阮元《兩浙輸軒錄》引)﹐《晚晴像詩匯順則為其“行文尤近鐘、譚纖雋一派”。著有《釣業》、《粵遊雜詠》、《敬修堂詩集》、《罪惟錄》﹐《續西廂記》雜劇﹐《三報恩》、《非非想》、《眼前因》、《梅花台》、《挔橝虼疃洁撮_取I□絞錄<□豆□□誠桌嗾鰲肪硭牧□□Ⅰ豆□□槿思□浴肪硪弧5蚱稹恫槎□較壬□昶住貳? ffB初(1601─1678)   清學者、詩人。字仲升﹐號遜庵﹐又號季庵。江南陽湖(今江蘇武進)人。揮格父。明崇秒六年(1633)副貢。久留京師﹐應詔上備邊五策﹐不報﹐知事不可為﹐歸隱天台山。南明魯王遣使聘之﹐因辭。避清兵入閩、粵﹐祝發為僧﹐法名明曇。順治六年(1649)﹐在建寧人王祈義師抗清﹐兵敗潛還。外傳張煌言弟乃其門人﹐匿其家﹐縣官將收捕﹐既而事解。鄉居授徒以終。少與楊延樞、錢櫓等共結文社﹐後受業劉宗周。論學重知行﹐以格物為先。徐永宣謂其詩“判目怵心﹐鬼設神施﹐下視南日﹐猶審言之於子美也”(楊鐘益《雪橋詩話余集》引)。著有《遜庵詩文集》、《見則堂四書講義語錄》、《野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傳》卷六六、湯修業《揮先生日初傳》、揮敬《遜庵先生家傳》。 馮班門602一1盯1)   清詩人、書法家。字定遠﹐號鈍吟﹐又號雙玉生。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諸生﹐人清不仕。與兄舒齊名﹐時稱“二馮”。為人落拓﹐性不諧俗﹐欲哭無恆﹐因排行第二﹐時人稱為“二痴”。論詩力低嚴羽﹐著《嚴氏糾謬》﹐尤不取江西宗派﹐而好李商隱與酉昆體。為錢謙益門人﹐謙益作序稱其詩“沉酣六代﹐出入於義山、牧之、庭篤之間”。趙執信於清初詩人少許可﹐見班所著﹐懷“私淑門人”名刺來常熟謁其墓。工書法﹐四體皆粕﹐小楷尤勝。著有《馮定遠集》﹐近代張鴻輯有《常熟二馮先生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魯獻類征》卷四H九、《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 王崇簡(1602─1678)   清大臣、詩文家。字敬能。直隸宛平(今屬北京)人。明崇幀十六年(1643)進士ㄐ樊凈瞗樊聹h蓿□道鈄猿善票本□□屠羆夷掀aK持穩□輳?1646)選庶吉士﹐除檢討﹐歷官侍讀、祭酒、侍讀學士、少詹事、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以疾告自。溢文貞。喜從名士遊﹐顧炎武、申涵光頗稱許之。《晚晴算詩匯》稱其“詩敦穆增永﹐不屑屑規於古人﹐直行胸臆﹐蕭然自遠”。著有《青箱堂集》。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五、毛際可《王文貞公傳》、汪辦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王公行狀》及其《自訂年譜》。 陶汝覓(1602─1683)   清詩人。字仲調﹐又字曼友﹐號賽庵﹐明亡更名鞠延﹐宇忍草﹐號忍頭陀﹐或署石溪農。湖南寧鄉人。明崇債六年(1633)舉人。廷試授知州﹐不就。弘光元年(1645)官新會教諭。唐王時授檢討。永歷元年(1647)授御史﹐已回鄉山居。入清不仕﹐順治十年(1653)以反清嫌疑入獄論死﹐國系年余始得脫。後在湘歷參志局﹐與修方志。早年入復社﹐有文名。朱彝尊稱其“詩未脫竟陵之派﹐然覺爽氣殊倫”(《明詩綜》)。著有《榮木堂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0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五、梅英傑《陶賽庵先生年譜》。 李世熊(1602─1686)   清詩文家。字元仲﹐號但月、愧庵﹐又號寒支子。福建寧化人。明諸生。南明唐王時薦授翰林院博士﹐不就。後曾至江西﹐與魏格、彭士望等交遊。耿精忠反﹐造使聘請﹐嚴拒之。山居四十余年﹐以文章氣節為世所重。其“為文﹐沉深峭刻﹐奧博離奇﹐悲憤之音﹐稱其所遇”(《清史稿》)。詩“亦三亞獨造﹐間效長吉﹐尤與宋遺民謝皋羽為近”《晚晴容詩匯》)。著有《寒支集》、《錢神志》﹐編有《寧化縣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五O一、魏禮《李君世熊墓志銘》、藍鼎元《寒支先生傳》、自編及李權續編《李寒支先生歲紀》。 馮如京   清詩人。字修隱﹐又字修武﹐號秋水﹐又號紫乙。山酉代州(今代縣)人。明崇份元年(1628)恩貢。崇須十三年舉海內經明行修之儒﹐廷對稱旨﹐除知灤州﹐遷永平同知。清兵入關﹐把為水平知府。歷官按察副使、參政﹐榆林、西寧、金行道﹐江南右布政使﹐以廣東左布政使致仕。卒年六十八。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謂“其文事跡議論俱無可征﹐詩格清穩﹐稱意而言﹐於同時雲間、楚中兩派﹐皆無所染﹐不趨風氣﹐可謂自好之士”。著有《秋水集》。生平事跡見嚥朝魯獻類征》卷一五二、魏象樞《方伯馮先生如京傳》。 商景激   清女詩人。字嗣音﹐一字仲商。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吏部尚書商周柞女﹐上虞徐咸清妻。生有國色﹐與姊景蘭俱能詩。嘗作《子夜歌》﹐時人以為深得樂府造意。康熙十八年(1679)﹐其夫應試博學鴻詞報罷歸裡﹐夫妻偕隱﹐唱和以老。年八十﹐猶吟詩不輟。著有《詠難堂詩草》。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 鄒兌全   清戲曲作家。字叔介。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鄒式金弟。明舉人。明崇須十年(1637)﹐公車北上赴試﹐渡江泊金山寺﹐狂風覆舟﹐兌金出金呼眾救人﹐又捐資設救生船。財盡﹐竟歸﹐不復與試。著有雜劇《空堂話》﹐其兄式金稱其深入禪那﹐文從妙悟中流出。生平事跡見《嘉慶無錫金匾縣志》卷四O、《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八。 萬壽棋(1603─1652)   明清之際文學家。字年少﹐一字分若﹐又字內景﹐晚為僧﹐法名慧壽﹐稱明志道人﹐或曰壽道人。江南徐州(今屬江蘇)人。明崇份三年(1630)舉人。早年遊吳門﹐與復社諸君子交。明崇幀十七年(1644)國變﹐重至吳下﹐次年五月﹐與沈自炳、戴之燒、錢邦藝、黃家瑞、陳子龍、吳易等義師會合抗清﹐事敗被執﹐得脫還江北﹐削發易僧服﹐隱居不出。多才藝﹐精書畫篆刻。℅遻睌煜U□恪煩破涫□骯□□芾□□涫永睢10沃鈄誘□濤骼□□諞逕健□□□□螅□嘧骷□□□鎩薄V□小恫□韃萏眉□貳Ⅰ抖萸宄□圖□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砦錙O、《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七一、羅振玉《萬年少先生年譜》。 壬g(1603──1653)   清詩人、戲曲作家。字介人﹐又字猻父。浙江嘉興人。王庭從兄。家設染坊﹐常持古書與布商、菜傭相答。弱冠﹐偶讀元人詞曲﹐以為不難作﹐遂學之﹐竟合調。明崇頓末﹐竟陵派勢盛﹐閒慨然以起衰自任﹐獨尚唐音。既遭世變﹐多感憤之作﹐狂放不羈﹐人多以稱行目之。遊紹興﹐與陳洪統相友善。從弟王庭官嶺南﹐往詣之﹐至贛州通盜﹐所著盡沒於水。抵廣州﹐擁被記憶﹐十不存一。歸次京口﹐卒。少見重於陳子龍﹐謂其詩有盛唐風。居梅裡﹐因有“梅裡派”之稱。朱彝尊兄事之﹐為其選遺詩付樣。著有《二槐草存》及傳奇《紅情言》﹐另有傳奇《紈扇記》、《博浪沙》、《詞苑春秋》、《榴巾怨》﹐佚。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二七、t道光梅裡志》卷一O。 殷岳(1603─1670)   情詩人。字伯巖﹐一字宗山。河北雞澤人。明崇份三年(1630)舉人。父為人誣陷下獄﹐岳走京師為訟冤﹐父這卒﹐乃乞遺骨歸。順治初謁選知難寧縣﹐申涵光勸之歸﹐岳慨曰﹕“吾豈以一官易我友。”遂辭官隱居小簽。後南遊福州﹐客死。作詩但為古體﹐格調直逼建安。與申涵光相交甚得﹐開河朔詩派。時人以之與申涵光、張蓋並稱為“錢南三才子”﹐又稱“廣平三君”。王士被評其(詠史)詩“古鬱悲壯﹐有橫樑之風”(《居易錄》。著有《留耕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上清史列傳)卷七O、朱彝尊《殷先生墓志銘》、申涵光《殷宗山先生行狀》。 陳貞@(1604─1656)   明清之際散文家。字定生。江南宜興(今屬江蘇)人。陳維樓父。明諸生﹐曾中鄉試副榜。少侍父宦遊。人復社﹐文采風流﹐著名當世﹐與侯方域、方以智、冒襄號“四公子”。崇頓十一年(1638)﹐與吳應箕、顧果共議聲討阮大欽﹐草《留都防亂公揭》貼於南京。南明弘光朝(1645)受阮迫害﹐一度入獄。入清隱居﹐不入城市十余年﹐遺民故老時往詣之。其文驕散兼擅﹐溫雅婉麗。著有《雪岑集》、《皇明語林》、《書事七則》、《山陽錄》、《秋園雜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一、《國朝省獻類征》卷四六三、黃宗受《陳定生墓志銘》。 陳確(1604一1677)   清學者、詩文家。原名這永﹐字原季﹐號遜膚﹐庫名道永﹐字非玄﹐入清改名確﹐字乾初。浙江海寧人。明諸生。與黃宗益等從學於劉宗周。明亡後﹐堅持氣節﹐不佳新朝﹐居家講學﹐奉慎獨之說﹐躬行實踐。晚年因病﹐足不出戶十五年。其學不固成說﹐敢於立異﹐反朱幕“存天理、滅人欲”之論。詩文為余事﹐亦“清真大雅﹐寄托遙深”(陳元龍《陳氏理學乾初先生傳》)。又工書法﹐有鐘、王之風。著有《乾初先生文鈔》、《遺詩》﹐今人輯為《陳確集》印行。生平事跡見陳元龍《陳氏理學乾初先生傳》、吳安《陳乾初先生年譜》、陳敬庫《乾初先生年表》。 來集之(1604一1683)   清戲曲作家。宇元成。浙江蕭山人。明崇輸十三年(1640)進士﹐官安慶府推官。時天下大亂﹐災荒連年﹐集之防御賑恤﹐不遺余力。弘光時﹐左良玉勤工兵東下﹐皖民賴其進言而免受兵掠之苦。馬士英知其才﹐薦授兵科給事中。集之不附其門﹐士英患﹐改樞部。未幾晉太常寺少卿。後歸隱蕭山以終老。好學負文譽﹐喜獎掖士子。崇頓十五年分校應天鄉試﹐稱得人。戲曲書畫詩文流傳海內﹐為兩越名宿。著有《秋風三疊》雜劇三種、《兩紗劇》雜劇二種及《倘湖遺稿》、《擗幔漍LⅠ抖烈著紀a貳Ⅰ洞呵鎦駒淞返取I□絞錄<□犢滴醢睬旄□盡肪硪歡□Ⅰ犢滴跛匏上□盡肪磯□□Ⅰ肚□∠羯較□盡肪磯□摹19□媼洹豆拭魈□K律僨淅淳□貢□□貳? 王端淑   清女詩人。字玉映﹐號映然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順治前後在世。王思任女﹐諸生丁肇聖妻。好讀史﹐工詩善書﹐能對客揮毫﹐兼繪花草﹐有疏落蒼秀之致。父常稱﹕“身有八男﹐不易一女。”著有《玉映堂集》、《葉紅集》﹐編有《名媛文緯》、《詩緯》、《歷代帝王後妃名》、《古今年號名》、《史愚》。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癸上、《清代閨間詩人征略》卷一、《國朝書人輯略》卷──一。 白t槽(1605一﹖)   清詩文家。字子益﹐號東谷﹐避清世宗諱﹐名一作允謙。山西陽城人。明崇頓十六年(1643)進士﹐選庶吉士。入清﹐授檢討。順治中招吏部侍郎、刑部尚書﹐以科場案決獄不嚴降級調用。補太常寺卿﹐遷通政使司通政使。康熙初致仕﹐時年五十九﹐又十余年卒。以理學享名﹐其學專事求仁復性﹐而以存誠主敬為功。其“文雖無文采﹐而不失雅正”(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東谷集》、《歸庸集》、《桑榆集》。生平事跡見魏象樞《通政使司通政使前刑部尚書東谷白公允謙墓表》。 賀貽孫   清詩文家、詩論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明諸生。明末黨社興盛﹐曾與陳弘緒、徐世博等結社鄉裡。入清不仕。順治七年(1650)﹐學使慕其名﹐特列貢榜﹐不就。御史宣重光欲薦舉博學鴻詞﹐亦力辭。結茅深山﹐不復見其蹤跡。身遭國變﹐詩中每有“杜安不自得之語”(《晚晴治詩匯》)。《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為文“跌宕自喜”﹐“特一氣揮寫﹐過於雄快﹐亦不免於太盡之患”。其品評前朝各家詩作﹐闡述論詩宗旨文字﹐見諸《詩筏》。著有《水田居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 閻爾梅(606─1679)   清詩人。字用卿﹐號古古、白耷山人。江南沛縣(今屬江蘇)人。明崇幀三年(1630)舉人。早為東林黨人。與陳子龍、夏允彝、楊維鬥、錢謙益等交遊。清軍南下﹐曾入史可法幕﹐勸以視師淮徐﹐號召規復。明亡﹐破產養死士﹐罹獄幾瀕於死。曾亡命奔走於齊楚蜀粵秦晉燕﹐圖謀恢復。為清初著名遺民詩人。詩從明七子出。朱庭珍《彼園詩話》稱其“獨工七律﹐對仗極齊整﹐時有生氣﹐亦頗能造警句﹐惟粗率廓落處太多耳”。著有《白耷山人集》﹐後人輯有《閻古古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五、《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閻沂《文節公白耷山人家傳》、魯一同編、張相文增訂《白耷山人年譜》。 朱鶴齡(606─1683)   清學者、詩文家。字長孺﹐號愚庵。江南吳江(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入清不仕。初專力於詞賦﹐自顧炎武勉以本原之學﹐始研治群經﹐遂長於箋疏之學。注經外﹐又嘗注杜甫、李商隱詩集﹐名傳一時。王光承序其文﹐謂其“古文諸體據依經史﹐裁鑄古今﹐理沉研而詣極﹐色絢練以趨新”。《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頗出入於二家(杜甫、李商隱)之間﹐而寄興清遠﹐能不自掩其神韻”。著有《愚庵小集》、《尚書埠傳》、《禹貢長箋》、《詩經通義》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二。 程先貞(1607─1673)   清詩人。字正夫﹐號蒲庵。山東德州人。明季以祖蔭歷官工部員外郎﹐入清以原官用﹐順治三年(1646)告歸﹐不復出。錢謙益、柳如是北行﹐顧炎武過德州﹐均曾居其家。顧炎武頗重其人。錢謙益序其詩﹐稱其能“汲古起雅”。先貞自謂學陶淵明、杜甫。著有《海右陳人集》c生平事跡見《國朝山左詩鈔》卷七、《清詩紀事初編》卷六。 g$(16D7─1673)   清詩人。字如農﹐號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山東萊陽人。明崇幀四年(1631)進士﹐官儀征知縣、禮科給事中。以彈劾權貴﹐受廷杖入獄﹐滴戍宣城衛。北都先後為李自成軍、清軍所破﹐乃移家江南。南明弘光朝以原官用﹐魯王又授以兵部右侍郎﹐皆不就。與弟姜該居吳下以遺民終﹐時稱“二姜先生”。門人私溢貞毅先生。朱彝尊《明詩綜》稱“公晚歲始為詩﹐風格一本杜陵”﹔《四庫全書總目》謂其“詩才本清剛﹐氣尤激壯﹐故詩文皆直抒胸臆﹐自能落落不凡﹐然縱筆所如﹐不暇鍛煉﹐故粗護之語﹐亦時時錯雜其間”。著有《敬亭集》。生平事跡見《南疆繹史》卷一九、《小腆紀傳》卷五六、盧見曾《漁洋感舊集小傳》、《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七一。 沈壽民(1607─1675)   清詩人。字眉生﹐又字耕巖。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州)人。明諸生﹐崇頓九年(1636)舉賢良方正﹐以劾楊嗣昌報罷﹐名震一時。與黃宗益交厚。聲名之盛﹐與張博、張采、沈士柱齊名稱“吳中二張、江上二沈”。南明弘光時﹐阮大欽欲害之﹐遂變姓名入金華山中。明亡﹐以死力拒征辟﹐足不入城市四十年。學者私溢貞文先生。工詩﹐多黍離麥秀之音。著有《姑山遺集》、《昔者詩》、《溢議》等。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七二、《國朝先正事略》卷四五、黃宗益《征君沈耕巖先生墓志銘》。 胡承諾(160─1681)   清學者、詩人。字君信﹐號石莊。湖廣天門(今屬湖北)人。明崇幀舉人﹐入清隱居山林﹐臥天門、巾拓間。順治十二年(1655)﹐部栓縣職。康熙五年(1666)檄征入都。次年抵京師﹐以老乞歸。構石莊於西村﹐窮年誦讀。於書無所不窺﹐而深自韜晦。晚著《繹志》六十一篇﹐根抵經史﹐折衷周敦頤、程頤、程額、張載、朱幕之說﹐自擬於徐斡《中論》、顏之推《顏氏家訓》。余事為詩﹐李念慈序謂其“宏深博奧﹐不屑為新穎秀發以趨時尚“(《晚晴容詩匯》引)。詩有《菊佳軒詩》、《檄遊草》、《青玉軒集》、《頤志堂詩》等集﹐合為《胡石莊先生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八。 傅山(1607─1684)   清學者、詩文家、書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後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仁仲﹐號真山﹐又號嗇廬、石造人等。山西陽曲人。明諸生。崇頓九年(1636)袁繼咸為闊黨誣劾﹐山約眾代解陳情﹐以是義聲聞天下。明亡﹐堅持氣節﹐不釋道士裝。順治十一年(1654)為人供其通南明﹐下獄﹐絕食不屈﹐後賴救得免。康熙十八年(1679)當道迫應博學鴻詞試﹐固辭不獲﹐板床異之入都﹐臥病不與人接﹐遂放歸。於學無所不能﹐實主王學而出入老莊﹐雜以禪釋。又擅書法﹐精醫術。李果序其集﹐稱其“文出入於諸子﹐蓋蓄經史百家之腴而為之﹐……絕去枝蔓﹐不為膚媚軟弱﹐往往造語精深﹐孤行獨詣﹐無所依傍”。戴廷拭序其詩﹐稱其“時高時典﹐時雄時厚﹐時老時艷﹐時淡時遠﹐至性至情﹐……而未嘗無格”。著有《霜紅龕集》﹐《傅青主男科》、《女科》﹐雜劇《紅羅鏡》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一、《清史稿》卷五O一、戴廷拭《石道人別傳》、全祖望《陽曲傅先生事略》、丁寶控《傅青主先生年譜》。 而詩(607─1686後)   清詩人。字中素﹐號芒崖﹐又號南村、藥房。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一作江都人。明港生﹐入清後隱為木工。操斧鋸之暇﹐不廢讀書吟詠。其詩學陶﹐筆意高淡﹐多自道生平之作﹐尤以《度關》、《建業懷古》二律最為當時傳誦。王士鎮《漁洋詩話》嘗搞其警句而嘆賞之。亦工詞。著有《釋柯集》﹐另有《南浦集》、《南村草》、《藥房近草》。生平事跡見《國朝管獻類征》卷四二三、《國朝詩人征略》卷五、《江蘇詩征》卷三七。 王庭(16叮一1693)   清詩人。字言遠﹐號邁人。浙江嘉興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時兩廣初定﹐除廣州知府。歷官廣西左江道、按察副使﹐四JM地道、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以憂歸﹐服除﹐補山西右布政使。在官有政聲。年六十一致仕﹐優遊林下﹐以著書明道自任。嘗以宋明諸儒互有得失﹐因以己意折衷之﹐著《理學辨》。《晚晴容詩匯》稱其“詩品甚高﹐直抒胸臆﹐其神似陶、韋處﹐非從摹擬得之”。史傳謂其五言清古﹐可與同時邢防相伯仲。著有《秋聞三仕》、《二西漫余》諸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一五三、《清畫家詩史》甲下。 李f(1608─1647)   清文學家。字舒章。江南青浦(今屬上海)人。明崇債十五年(1642)舉人。與夏允彝、陳子龍、周立勛、徐李遠、彭賓號“雲間六子”。清順治初﹐廷臣交薦其才可用﹐授弘文院撰文、中書合人﹐一時詔請書檄﹐多出其手。後嘗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以父喪歸。詩詞與陳子龍、宋徽輿齊名﹐倡雲間詩派、詞派。楊際昌稱其詩“宗王彝州、李於鱗﹐不無膚廓﹐然天才自俊”(《國朝詩話》)。所為詞則深具凄清婉麗之致。著有《多齋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普獻類征》卷一三九。 全人瑞(1608─1661)   清文學批評家、詩人。字聖嘆﹐本名采﹐字若采﹐又名唱。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明港生﹐入清後絕意仕進。少有才名﹐一生好衡文評書﹐嘗謂《離騷》、《莊子》、《史記》、杜甫詩集、《水待傳》、王實甫《酉廂記》為天下六才子書﹐以批點後兩種書著稱﹐又曾腰斬《水待傳》一百二十口為七十一回。順治十八年(1661)清世祖哀詔至吳﹐適人瑞與倪用賓等十八人集眾告吳縣知縣貪酷不法﹐群哭於文廟﹐被坐以震驚先帝、聚眾倡亂等罪名﹐遇害﹐史稱“哭廟案”。其詩學杜甫而較通俗﹐樂府諸篇﹐自見性情。其文學批評重視人物形象的個性化﹐強調創作中必須“深於情”﹐寫出人之“至情”。馮鎮巒稱﹕“金人瑞批《水湖》、《西廂記》﹐靈心妙舌﹐開後人無限眼界﹐無限文心。”(《讀(聊齋)雜記》)著有《沉吟樓詩選》﹐另有《語錄纂》、《聖人千案》、《隨手通》等十一種﹐輯人《唱經堂才子書匯稿》。生平事跡見廖燕《金聖嘆先生傳》。 全聖嘆   即金人瑞。 畫罡(1608──1685)   清詩僧。字麗中﹐又字天然﹐俗姓曾﹐名起率。廣東番禹(今廣州)人。明崇幀六年(1633)舉人。崇幀十二年會試﹐公車北行﹐舟次南康﹐詣歸宗寺﹐謁道獨和尚﹐落發為曹洞宗第三十四傳。崇輸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後避地雷峰。歷主長慶、歸宗、海幢、丹霞、芥庵、華首諸剎。其弟子全為今字排行﹐有遺民詩人今吼(王邦由)、今種(屈大均)、今釋(金堡)、今竟(陸拆)等。雖處方外﹐不忘國事。工詩﹐少嘗與釋二嚴(李雲龍)及其子李雲子結凈社於天關﹐入清後每以詩吊死節之士。著有《瞎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容詩匯》卷一九五、《粵東遺民傳》及孫靜庵《明遺民錄》。 馬世俊(1609──1666)   清詩文家。字章民﹐號甸丞﹐一作甸臣。江南保陽(今屬江蘇)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十八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官至侍講。少以制舉業與同裡陳名夏、宋之繩齊名。工詩古文辭﹐兼精書畫。未第時貧甚﹐以詩謁龔鼎革﹐大受稱賞。“所為詩﹐潛思雋旨﹐聲冥金石﹐一洗詩人之習”《史列傳》)﹐以貧而屢試不第﹐亦多酸辛語。著有《匡庵集》、《京稿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一六、《國朝先正事略倦三八。 吳偉業(1609─1671)   清文學家。字駿公﹐號梅村、鹿樵生。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明崇幀四年(1631)進士第二﹐由編修歷官左庶子﹐南明福王朝任少詹事。清順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祭酒。十三年乞假歸。偉業能詩詞傳奇雜劇散文﹐詩最工﹐多寄身世之感﹐並常揭露黑暗現實。少作風華統而﹐經亂後有蒼涼之音。各體都工﹐尤長七言歌行﹐學“長慶體”而自具面目﹐世稱為“梅村體”。錢謙益《與吳梅村尺續》稱其“攢簇化工﹐陶冶古今”。趙翼《匝北詩話》謂其“宗派既正﹐詞藻又豐﹐不得不推為近代中之大家”。與錢謙益、龔鼎率合稱為“江左三大家”。詞雖非專長﹐也有“接跡屯田(柳永)﹐同音淮海(秦觀)”(《四庫全書總目》)之譽。其戲曲作品頗得吳梅等好評。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傳奇《襪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台》等。其詩注本有程穆衡《吳梅村詩集箋注》、靳榮藩《吳詩集覽》、吳翌鳳《吳梅村詩集箋注》、錢仲聯(吳梅村詩補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九、《國朝名家詩鈔d﹨傳》、顧清《吳梅村先生行狀》及顧師找、鈴木虎雄分別所編《吳梅村先生年譜》。 吳梅村   即吳偉業。 紀映鐘(1609─1681後)   清詩人。字伯紫﹐又作伯子、桑子﹐號揚愛﹐又號鐘山遺老。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明崇秘諸生﹐奔去入天台山為僧﹐復舍去。曾主金陵復社事。晚客於總角交龔鼎革處十年﹐龔死後南歸﹐移家儀真以終。龔鼎革、王士鎮、徐軌等於其詩均有好評﹐鄧漢儀稱其詩“氣極雄渾﹐識極超卓﹐而運置天然﹐自合尺度”(《詩觀二集》)。著有《慈臾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二三、《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鄧旭(1609─1683)  ﹝S迨□恕W衷□選=□鮮僦藎n癜不帳儐兀┤恕5撕閡切幀K持嗡哪輳?1647)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出為挑氓道副使。罷官後歸居江寧。楊鐘泰謂其詩“酷嗜長吉古體﹐多奇語﹐近體似王、盂﹐間入於溫、李”(《雪橋詩話余集》)。著有《林屋詩集》。生平事跡見楊鐘蒙《雪橋詩話余集》、《清詩紀事初編》卷五。 李長祥   清詩文家。字研齋。四)l達州人。明崇幀十六年(1643)進士﹐選庶吉士﹐支部薦備將帥之選。北京破﹐乘間南奔。福王立﹐改監察御史﹐巡浙江鹽政。魯王監國﹐以右全都御史督師﹐加兵部侍郎。魯王敗走海上﹐長祥集殘部於浙東抗清。事敗亡命﹐為清總督陳錦所捕﹐尋獲釋。隱居巖谷﹐復出遊﹐當局不安又捕之﹐以計得脫。往來南北﹐與屈大均等遊。天下大定﹐始居常州﹐築讀易堂以終老。著有《天問閣集》﹐與楊大鰱合撰《杜詩編年》。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五、《小腆紀傳》卷四七、全祖望《前侍郎達州李公研齋行狀》。 李漁(161─1680)   清戲曲作家。初名仙侶﹐後改今名﹐字滴凡﹐號笠翁。浙江蘭溪人。約年十八﹐補博士弟子員。入清﹐居南京﹐名所居曰芥子園﹐開設書舖﹐編刻圖書。又率家養戲班走江湖賣藝﹐廣交達官顯貴、文壇名流。其主要成就在戲曲小說創作及戲曲理論。戲曲作品以喜劇為主。楊恩壽《詞余叢話》言其“位置、腳色之工﹐開合、排場之妙﹐科白、打擇之宛轉入神﹐不獨時賢罕與頜顧﹐即無明人亦所不及﹐宜享其重名也”。孫楷第序《十二樓》﹐言其短篇小說為清代第一。其戲曲理論重視舞台表演﹐認為“填詞之設﹐專為登場”﹐音律之外﹐尤重戲曲結構﹐提出“立主腦”、“密針線”、“減頭緒”等結構方法﹐又強調賓白要有個性﹐結局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形成一套完整理論﹐影響較大。著有戲曲《笠翁傳奇十種》、短篇白話小說集《無聲戲》、《十二樓》﹐一般認為長篇小說《肉蒲團》、《合錦回文傳》亦為其所作。詩文雜著有《笠翁一家言》、《閒情偶寄》。另編有《資治新書初集》、《二集》﹐《尺讀初征》、《四六初征》、《列朝文選》、《明詩類苑》等。今人編有《李漁全集》。生平事跡見朱傳等編《李漁研究資料》所輯傳記、蕭榮《李漁評傳》、單錦流《李漁傳》。 彭士望(161─1683)   清詩文家。字達生﹐號躬庵﹐又號晦農。江西南昌人。明諸生。少從父命師黃道周﹐道周以黨禍下獄﹐士望傾身為之營解﹐幾遭不測。南明弘光時﹐史可法督師揚州﹐召之往﹐進策以左良玉、高傑軍清君側﹐未見用﹐辭歸。至寧都﹐講學易堂﹐與魏櫓兄弟等號“易堂九子”。其學宗王守仁、羅洪先﹐晚講求實用。古文與“寧都三魏”齊名﹐“詩兀傲有似山谷﹐激烈之氣則近放翁”(《晚晴移詩匯》)。著有《恥躬堂文鈔》、《詩鈔》。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國朝香獻類征》卷四OO、《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t(1610─1693)   清詩人。字丹崖﹐後自號南村退要。浙江海寧人。明崇極九年(1636)舉人。入清﹐官伏羌知縣。以賦詩立碑﹐為巡撫所糾罷官。其詩多至萬首﹐刪之猶存其半。所作“凌厲直前﹐空無依傍﹐而意透情深﹐亦復蒼涼有韻”(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著有《留素堂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智獻類征》卷二一六、朱彝尊《知伏羌縣事蔣君墓志銘》。 黃宗江(1610─1695)   清學者、詩文家。字太沖﹐號梨洲﹐又號南雷。浙江余姚人。明諸生。父尊素明天啟間官御史﹐以抗直為魏忠賢所陷﹐死獄中。宗我年十九入京訟冤﹐對簿時出袖錐刺仇人﹐名傳天下。及歸﹐從劉宗周遊。參與《因都防亂公揭》抨擊阮大欽﹐南明初﹐幾為阮所害﹐以弘光朝覆滅﹐得免。歸浙東組義軍抗清﹐依魯王入海﹐授左副都御史。清兵定浙﹐遂間行歸裡﹐從事著述、講學。康熙十八年(1679)薦舉博學鴻詞﹐十九年薦修《明史》﹐均力辭﹐以遺老終。其學雖源自劉宗周﹐遠紹王守仁﹐然以慎獨為宗﹐實踐為主﹐恢宏博大﹐與王夫之、顧炎武並為清初三大思想家。尤精於史學﹐開史家浙東一派。論文主張言之有物﹐力反模擬剽竊﹐對宋詩派的形成有一定貢獻。鄭樑序其集﹐稱其文“浩浩乎胸中﹐而落落乎筆端﹐固廉洛、韓歐所不能兼也”。阮元《兩浙輔軒錄》稱其雖不以詩名﹐然所作佳者“正如老樹著花﹐自含古韻”。著有《南雷文案》、《南雷詩歷》等﹐合稱《南雷集》。另著有《明夷待訪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編有《明文海》﹐今人輯有《黃宗蓋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八、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謝國恢《黃梨洲年譜》。 馬之$(﹖一1656後)   清詩人。字情若﹐號正誼。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崇幀十三年(1640)進士﹐授陽江知縣。明末大亂﹐棄官歸。順治九年(1652)以江南總督馬國柱薦﹐出佐長蘆磋幕。遷定陶知縣﹐有政聲﹐以勞卒於任。生平好為詩﹐深自矜秘﹐不以示人。歿後﹐家人始表輯之。故當時詩名為政聲所掩。《晚晴容詩匯促I方東樹語謂其“詩五七言佳處出入陶、杜﹐淡語癒濃﹐淺言彌深。七古多陳時事﹐氣體豪俊﹐極似高達夫。七律導源調》l、東》l【﹐而黍離之音﹐多與梅村、前山相近”。著有(莊集)。生平事跡見《康熙安慶府志》卷一五、《晚晴線詩匯》卷H一。 宮偉鑼(1611一﹖)   清詩人。字紫陽﹐一字紫玄﹐號紫懸、組弦﹐別號桃都漫士。江南泰州(今屬江蘇)人。明崇頓十六年(1643)進土。入清不仕﹐以布衣遺民終。工詩詞。曾將聞於庭悕銵慰s菰郵攏□氤傘鍛□胖菔浪怠貳K□□小段5新即妗貳Ⅰ洞河瓴萏帽鵂□貳Ⅰ侗β酪患掖省貳Ⅰ恫繕酵餳汀貳I□絞錄<□端目餿□樽苣俊肪硪凰娜□Ⅰ睹窆□╣□靖濉肪磯□恕? 留士俊(1611一1668)   清詩文家。字伯舜﹐世稱文陵先生。江南江都(今屬江蘇)人﹐祖籍陝西徑陽。牢生。攻古文、經史。已而潛研理學﹐留心時政。入清﹐棄請生﹐築室文陵湖上﹐閉戶著書﹐往來者唯袁繼咸、孫枝蔚、施閏章、王士鎮諸人而已。貧老負氣﹐悲憤得疾以卒。《揚州府志》言其“為文怵心判胃﹐既脫稿﹐必琢磨再四﹐始出示人”。著有《艾陵詩文鈔》﹐另有《艾陵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陳鼎《雷艾陵傳》、劉紹放(關中文人傳)。 方以智(1611─1671)   清詩人、學者、思想家。字密之﹐號鹿起﹐又號曼公。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崇債十三年(1640)進士﹐授檢討。永歷時﹐任左中允﹐充經筵講官﹐拜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辭不就。後削發為僧﹐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藥地、浮山愚者等。為明末四公子之一﹐又是復社領袖。博學多能﹐於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研究。文學創作以詩詞為主﹐風格雄壯﹐沉鬱蒼涼﹐多身世之感﹐家國之恨。朱彝尊稱其“樂府古詩﹐磊落技崎﹐五律亦無浮響﹐卓然名家”(《明詩綜》)。出家後不多作﹐往往“以禪語自喻”(陳田《明詩紀事》引)。著有《浮山集》、《物理小識》、《通雅》、《切韻聲原》、《藥地炮莊》、《兩粵新書》、《易余》、《洪言》、《膝寓信筆》、《印章考》、《醫學會通》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傳》卷六八、任道斌《方以智年譜》。 計南陽   清詞人。字子山﹐原名安。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明諸生。明崇頓十六年(1643)曾授更完淳讀。與周茂源、蔣平階等矷慼撞*옱2幹韁□種□胺縞韁饕□稍薄H肭搴笤14詠鵒輳□□四豢汀﹖滴醵□□迥輳?1686)尚在世。其詞局雲間詞派﹐“婉麗中透爽利韻味”(嚴迪昌《清詞史》)﹐後期因遭遇世變﹐語多悲慨。著有《負燈草》、《江楓集》等。生平事跡見《國朝著獻類征》卷四二六、《國朝書人輯略》卷一。 湯燕生   清詩人。字玄翼﹐號巖夫。江南太平(今安徽黃山)人﹐僑寓蕪湖。明諸生﹐入情奔去﹐授徒自給。志尚甚高﹐知縣饋金﹐不納。卒年八十余。精篆隸﹐與鄭籃齊名。詩尚唐音﹐每有興亡之感﹐《韶山懷古》四章﹐為吳偉業激賞﹐以為詩史。著有《商歌集》﹐不傳﹐黃鎖輯其詩一卷﹐與蕭雲從詩合編為《蕭湯二老遺詩》。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七O、《國朝書人輯略》卷一。 葉時章   清戲曲作家。字稚斐﹐一作名雉斐﹐字美章。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與李玉、朱素臣等交往甚密。長於戲曲﹐高奕《新傳奇品》評為“漁陽三撾﹐意氣縱橫”。著有《流浪匙》、《女開科》、《開口笑》、《三擊節》、《遜國疑》、《英雄概》、《八翼飛》、《人中人》傳奇﹐另與人合著《四大慶》傳奇。今存《英雄概》、《鏡拍匙》、《四大慶》。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李玉(約1611─1671後)   清戲曲作家。字玄玉﹐號蘇門嘯侶。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明崇幀間中鄉試副榜。入清﹐絕意仕進﹐肆力於戲曲創作。作品盛行﹐名滿天下。新作甫出﹐戲班競相爭演。與吳偉業、朱佐朝、朱推、畢魏、葉時章、張大復等戲曲作家善。吳偉業《北詞廣正譜序》稱其所作戲曲“即當場之歌呼笑罵﹐以寓顯微闡幽之旨。忠孝節烈﹐有美斯彰﹐無微不著”。高奕《新傳奇品》謂之如“康行走馬﹐操縱自如”。其作品可考者三十九種(一說四十二種)。行世者有《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佔花魁》、《牛頭山》、《太平錢》、《眉山秀》、《兩須眉》、《清忠譜》、《千鐘祿》、《萬裡回》、《映徽閣》、《意中人》等。前四種為《一笠庵四種曲》﹐合稱“一人永佔”。又曾與朱佐朝合寫《一品爵》、《埋輪亭》傳奇。兼精曲律之學﹐編有《北問廣正譜》﹐乃北曲曲譜之最為完備者。生平事跡見焦循《劇說》卷四、《民國吳縣志》卷七五。 陸世儀(1611─1672)   清學者、詩文家。字道威﹐號剛齋﹐晚又號停亭。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明諸生。與同裡陳瑚等以道義相抵流﹐蒿目時艱﹐於古今政治經濟制度國革源流頗為究心。明亡﹐乃隱居與同志講學﹐遠近歸之。當道屢欲薦舉﹐力辭不出。其學歸於程朱﹐亦不薄陸王。“詩歌非其大志所存﹐間一有作﹐則能抒寫其中之所獨得﹐而為尋常思慮所不及”﹐“中年遭值國變﹐憂愁的思﹐時近《離騷》”(《晚晴管詩匯》)。其文極平實有法。著述甚富﹐後人輯有(陸樣亭先生遺書)二十二種﹐主要有《文集》、《詩集》、《思辨錄前後集》、《論學酬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清史稿》卷四八0、《國朝先正事略低二七、陳瑚《尊道先生陸君行狀》。 張展樣(1611─1674)   清學者、詩文家。字考夫﹐號念芝﹐人稱楊國先生。浙江桐鄉人。明諸生。初受業於劉宗周﹐後專意程朱理學。明亡﹐教授裡中﹐來學者﹐一以友道處之。其學大要以仁為本﹐以修己為務﹐居敬窮理﹐知行並進﹐力主耕、讀不容偏廢﹐毋空言著書。講學之余﹐頗習農事。所著《補農書》﹐凡農家事﹐精粗畢具﹐為世所重。頗能詩﹐朱彝尊稱其所作“無頭巾氣”﹐徐世昌謂為“音旨和雅﹐亦見寓托”(同上均見《晚晴容詩匯》)。著有《楊園先生全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O、《清史列傳》卷六六、《國朝先正事略》卷二七、姚夏《張楊園先生年譜》。 徐夜(611一1683)   清詩文家。初名元善﹐字長公。慕稱康(字叔夜)之為人﹐更今名﹐字豬庵﹐一字東痴。山東新城(今桓台)人。明末諸生﹐入清隱居東皋鄭漠河上﹐與顧炎武、張光啟諸遺民交遊﹐放浪山水間。為清初著名詩人王士鎮中表兄弟。王嘗索其稿﹐遜謝不予。後渡洛陽﹐稿盡沒於水。少為文章“原本《史》、《漢》、《莊》、《騷》﹐工於衷艷”(王士植《徐東痴詩序》。《晚晴灣詩匯》評其詩“五言澄思幽生﹐結響堅奧。寫難狀之景﹐神似東野。其作田園語﹐柔厚淡古﹐漸近自然﹐又去陶、儲不遠﹐風骨特勝於近體”。王士模技拾其遺詩﹐輯為《徐東痴詩》。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0、《小腆紀傳》卷五五、《國朝名家詩鈔小傳》。 黃周g(1611─1680)   清詩文家。字景虞﹐號九煙﹐初育於周氏﹐從其姓﹐後復姓黃。湖南湘潭人。明崇預十三年(1640)進土﹐官戶部主事。入清不讓﹐自稱黃人﹐字略似﹐號半非﹐又號圃庵、汰沃主人、笑蒼道人等﹐寓居浙江長興﹐多與遺民文人相往還。年七十﹐忽感愴於懷﹐於五月初五效屈原投南得河死。其詩文書畫篆刻俱精妙。陳田稱其詩“長歌真氣噴薄而出﹐微嫌拉雜﹔近體傲兀﹐自見風節”(《明詩紀事》)。著有《九煙先生遺集》、《更為堂別集》﹐另有《夢史》及《人天樂》傳奇等﹐不傳﹔編有《唐詩快》。生平事跡見《國朝魯獻類征》卷四七三、陳乃乾《黃九煙年譜》。 杜4(1611─1687)   清詩人。字於皇﹐號茶村﹐原名紹先。湖廣黃岡(今湖北黃州)人。明崇幀十H年(1639)副貢生。少惆境有志﹐既無所遇﹐遂一意為詩﹐於時人獨重宣城沈壽民、吳中徐樹。明亡﹐隱居金陵雞嗚山﹐自甘貧困﹐不輕受人之惠。求詩者至﹐多謝絕。晚貧益甚﹐往來維揚間﹐遂卒。為著獺撐]袷□恕V煲妥稹睹魘□邸肺健埃ㄌ歟├簟Ⅲu紓╖僦□洌□□縹薏恍□u□病14沽暾擼□諢識酪遠帕晡□Γ□且□瀾苤□俊薄N□耙底匝遠療洹督股健肥□□迓捎薪□常□秩舫嫌謔繃鞫嗨□且椋□勞破湮迓晌□□摺F□笳盼□痢豆□□□蘇髀浴芬嚶□□□安雲映劣簟保□□焱□洹侗嗽笆□啊吩蟣嶂□□翱蓍麓鐘病薄V□小侗溲盤眉□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砦錙一、《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八、方苞《杜茶村先生墓褐》、汪士鑰《杜茶村先生年譜》。 Et(1611─1693)   清詩文家。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樸庵。江南如皋(今屬江蘇)人。明崇權十五年(1642)副貢生﹐當授推官﹐以世亂不出。南明弘光時﹐阮大敏以舊怨興黨獄﹐賴救幸免。入清屢征不起﹐於水繪園結客酬唱以終。門人私溢潛孝先生。襄高才盛氣﹐與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並稱明末“四公子”。書法精妙﹐文筆調秀逸﹐筆記《影梅庵憶語》尤有名﹐詩《晚晴怒濤匯》評為“蕭寥跌宕”。著有《巢民詩文集》、《影梅庵憶語》﹐編有《同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五O一、《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七八、韓英《冒征君襄墓志銘》。 吳弄(611─1695﹖)   清詩論家、詩人。一名生﹐字修齡。江南昆山(今屬江蘇)人。自謂“一生周隨﹐息交絕遊﹐惟常熟馮定遠班、金壇賀黃公裳所見多合”(《圍爐詩話序》)。其詩論尊唐排來﹐抨擊明七子﹐強調比興﹐貶抑賦體﹐又反神韻之說﹐斥嚴羽《滄浪詩話》為玄言惑人。其“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之論﹐亦頗有名。趙執信曾采其“詩中須有人在”一語入《談龍錄》。所為詩不能自副其說﹐沈德潛評為“摹仿西昆”﹐“而未能自然”(《國朝詩別裁集》)。著有《圍爐詩話》、《答萬季野詩問》、《西昆發微》。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倦四八四、《國朝詩人征略》卷五。 吳景旭(1611一1695)   清詩人、詩評家。字又旦﹐一字旦生﹐號仁山。浙江歸安(今湖州)人。明諸生﹐入清棄去。早歲流離艱苦﹐晚年田園曠適﹐卜築於南山堂(原趙孟傾別業舊址)﹐一時名流多會於此。詩與白居易為近。著有《南山堂自訂詩》、《樂府》、《詞》、《歷代詩話》。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初編》卷二。 函可(1612──1660)   清詩僧。字祖心﹐號剩人﹐俗姓韓﹐名宗睞。廣東博羅人。明諸生。其父仕明為禮部尚書。少有才名﹐負經世之志。年二十九﹐因睹晚明社會動盪、吏治黑暗﹐乃人廬山出家為僧。南明弘光元年(1645)﹐至南京請經﹐遇清兵南下﹐親見抗清義士之奮戰及清兵之暴行﹐著私史記其事﹐為清兵所捕﹐百般拷掠後送京師﹐又減死戍沈陽。在普濟寺讀經﹐又歷主廣慈、大寧、永安、慈航諸寺。與左檢泰、李呈祥、魏琅、季開生等結冰天詩社。其詩“自謂繞塔高歌﹐正如風吹鈴鳴塔﹐又何曾經意”(《晚晴感詩匯》)﹐其感慨家國興亡之作﹐最為動人。著有《千山詩集》、《剩詩》。生平事跡見屈大均《廣東新語倦一二、《晚晴管詩匯》卷一九五。 方文(1612─1669)   清詩人。字爾止﹐號畝山﹐又名一來﹐字明農﹐別號忍冬。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諸生。少孤﹐與從子以智年相若﹐同學十四年﹐並負才名﹐又與吳應箕及復社、幾社諸君子相厚善。入清﹐心懷悲。閒﹐放廢不自檢﹐母年後﹐益浪跡四方。還居金陵﹐以醫卜自活。後又出遊﹐康熙七年(1668)謁明孝陵﹐次年歿於蕪湖客舍。其詩早年所作“高老渾脫﹐有少陵風”(王澤弘《北遊草序》)﹐晚學白居易﹐“興會所至﹐沖口而出﹐……真至渾融﹐從肺腑中流出”(施閏章《西江遊草序》)。著有(山集ㄐ慰劃敯葷燭C貳I□絞錄<□豆□□閬桌嗾鰲肪硭鈉呷□Ⅰ豆□□□沂□□〈□貳18焓欏鬥街舊較壬□□貳? 周亮工(1612一1672)   清詩文家。字元亮﹐一字減齋﹐號標園。河南祥符(今開封)人。明崇偵十三年(1640)進士﹐官濰縣知縣﹐遷浙江道御史。入清歷官兩淮鹽法道﹐揚州兵備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戶部右侍郎。被劾論死﹐赦免。起為青州海防道﹐調江安糧儲道﹐又被劾論死﹐再遇赦。愛才好士﹐名與龔鼎革評。尤嗜書畫篆刻﹐善鑒賞﹐喜收藏。魏櫓序其集﹐稱其文博學而不好征引﹐“筆之所至﹐浩浩瀚瀚若江河之放﹐一曲千裡而不可止”。其詩學杜﹐《晚晴管詩匯》以為“權奇磊落﹐語語皆見性情”。著有《賴古堂集》、《閻小記》、《讀畫錄》、《印人傳》、《書影》。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九、姜定英《前戶部右侍郎株園周公墓志銘》、魯曾促《周標國先生傳》、周在濬《周林國年譜》。 錢浪之(161─1693)   清文學家、學者。字飲光﹐初名秉橙﹐字幼光﹐號田間、酉頑道人。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明諸生。少與方文、方以智主本邑壇站﹐又與陳子龍、夏允彝聯雲龍社﹐以繼承東林。福王時﹐避阮大欽迫害﹐亡命走浙、閩﹐入粵。唐王時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時﹐擺禮部主事。永歷三年(1649)特試﹐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諸敕。忌者眾﹐乞假間道歸裡。後因避禍﹐曾削發為僧﹐名幻光。治經精《易》、《詩》﹐又以莊子繼《易》﹐以屈原繼《詩》﹐著《田間易學》、《詩學》、《莊屈合信》等以闡其旨。後方苞承其緒論﹐蔚為儒宗。工詩﹐自謂所擬樂府﹐以新事諧古詞﹐勝於王世貞﹐五言宗漢魏﹐除學杜甫外﹐不作唐以後語﹐七言近體詩亦非長慶以下比。反映南明史事及行役艱險之作﹐最有價值。晚年家居﹐平淡得陶潛詩之長。古文亦工﹐多關時事。詩文有《藏山閣集》、《田間詩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O、《清史列傳》卷六八、《國朝名家詩鈔小傳》、錢偽祿《先公田間府君年譜》。 高來(1612─16盯)   清詩人。字蔥佩﹐別字念東﹐晚號紫霞道人。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明崇極十六年(1643)進士﹐選庶吉士。入清授檢討﹐官至刑部左侍邯﹐請歸。康熙十八年(1679)以薦復起為原官﹐次年即以老病乞歸。賦性簡遠﹐不飾衣履﹐嗜讀書。《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多率意而成﹐故往往近元、白長慶體。”著鬱棲雲閣集》。生平事跡見唐夢讚《紫霞先生高流傳》、王士鎮《刑部左侍郎念東高公神道碑銘》。 錢陸燦(1612─1698)   清詩文家。字爾強﹐號湘靈﹐又號四沙。江南常熟(今屬江蘇)人。順治十一年(1654)以前明貢生廷試得候缺通判﹐十四年中舉﹐以奏銷案除名。客金陵、揚州幾三十年﹐晚寓居武進。學古文於顧大韶﹐學詩於吳偉業﹐學時文於馬世奇﹐學佛學於熊開元。論詩不滿馮班兄弟﹐論文力稱錢謙益。“其詩不為虞山派所縛﹐別調獨彈﹐三亞自異”(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古文不名一家﹐磊落自喜”(王豫《江蘇侍征》引)。著有《調運齋集》、《圓沙和陶詩》、《再生錄》。生平事跡見《國朝香獻類征》卷四二九、《國朝詩人征略》卷四、《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O。 陳忱(1613一約1670)   清文學家。字通心﹐號樵余﹐又號雁宕山樵、古宋迫民。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明遺民。入清後﹐賣卜自給﹐貧困以終。平生究心經史﹐稗編野乘﹐無不貫通。好作詩文。曾與顧炎武、歸莊、顧有孝、朱鶴齡等參加驚隱諱社。陳田《明詩紀事》謂其“通心苦吟類郊、島﹐大節似柴桑。集中《九歌入激烈悲壯﹐聲出金石”。又引韓純玉語評其詩及雜著小說“驅策史冊典故﹐如吽撳嶼坎窗漿T粑蘗模□乖嗖黃街□闢□備磁絛□詬衲□□稀薄V□小緞佽□□皇返□省貳3□□::怠逗笏□堊菀濉罰ㄓ置□痘旖□□□□□貳Ⅰ度□□□未□貳Ⅰ端□魏蟠□罰□Ⅰ堆沐詞□□貳Ⅰ凍帳瀾紜反□媯ㄒ沿□□I□絞錄<□斷譚崮系謎蛑盡肪硪歡□Ⅰ鍛□魏□莞□盡肪砦寰擰Ⅰ睹魘□邸肪戇?0。 陸橋(1613一﹖)   清詩人。字麗京﹐一字景宣﹐號講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貢生。人清不仕﹐曾走海上參義軍﹐後隱居行醫。受累於莊廷銳之獄﹐輸金得免。恥於苟全﹐遂於康熙六年(1667)棄家為僧﹐往廣東丹霞山﹐不知所終、少與弟諧、培齊名﹐號“三陸”﹐又與陳子龍結登樓社。王士極、朱彝尊以之為“西傳十子”之冠。陳田謂其詩在十子中“勁健不及祖望(張丹)﹐藻麗不如去矜(沈謙)”﹐因“名德足重”﹐故“當時推為風雅領袖”(《明詩紀事》)。著有《成鳳堂文集》、《詩集》。生平事跡見《活史列傳》卷七O、《清史稿》卷四八四、《國朝省獻類征》卷四七五、《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 周茂源(1613一1盯2)   清詩人。字宿來﹐號釜山。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刑部主事﹐招郎中﹐官至浙江處州知府﹐在任頗有德政。順治十八年江南奏銷案起﹐被罷官。後家居讀書著述以終老。明末參加幾社﹐名與幾社六子相亞。與夏允彝、陳子龍、李要為友﹐夏完淳為其門人﹐完淳與允彝死難﹐為之營葬﹐厚恤其後。入清官刑部時﹐又與同署宋徽輿、施閏章相過往。其詩詞均屬雲間一派。《四庫全書總目》謂其“所作葩藻麗鮮﹐浴齊樑之余艷”﹐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稱其“詩善比附﹐字字工切﹐才不及臥子而深穩過之”。著有《鶴靜堂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春獻類征》卷二一六、《國朝詩人征略》卷一、《清詩紀事初編》卷四。 歸莊ꌿ1613一1673)   清詩文家。字玄恭﹐又字爾禮﹐號恆軒﹐或稱歸藏、歸妹、歸乎來﹐又有懸弓、園公、國照、普明頭陀、在台銀山人等別號、別稱﹐入清後更名柞明。江南昆山(今屬江蘇)人。明歸有光曾孫。明諸生。年十七人復社。順治二年(164)昆山縣丞閻茂才下費發令﹐莊鼓動土民殺之﹐閉城拒清兵。事敗﹐一度改僧服亡命。九年﹐應萬壽棋之聘往淮陰投徒﹐或傳此時會顧炎武﹐謀聯絡志士反清。後隱居不出﹐以造民終。與同裡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目。精草書﹐善畫墨竹。“其文不立間架﹐不事塗澤﹐浩浩落落﹐蒼蒼莽莽”(趙允懷《歸玄秦文鈔序》)﹐“詩述家難﹐意酸辭苦﹐至於登臨遊覽﹐神氣飛騰﹐奇乃在骨”(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其《萬古愁》曲子﹐“瑰理恣肆﹐於古聖賢君相﹐無不抵河﹐而獨痛哭流涕於桑海之際﹐蓋《離騷》、《天問》一種手筆”(全祖望《結椅亭集外編》)。著有《懸弓集》等﹐不傳﹐今存清末人輯《歸玄恭文續鈔》、《歸玄恭遺著》﹐今人輯有《歸莊集》。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O、《國朝管獻類征》卷四六四及歸曾祁、趙經達各自所編《歸玄恭先生年譜》。 呂陽(1613──1674)   清文學家。字全五﹐又字詹望﹐號薪齋。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明崇機十三年(1640)進士。入清﹐歷官湖廣道企事、浙江布政使司參議、溫州兵備道等。官浙時﹐多惠政﹐有立飼把之者。高匯之《薪齋集序》謂其詩“以孝友為本﹐靜穆為品﹐經術為資﹐諸子百家為驅使﹐森麗婉絡﹐驚魂燦目。或謂五古通徐陵﹐近體通溫李﹐不知其按千古之秘﹐窮五聲之變﹐惟欲成一家之言也”。著有《薪齋集》。生平事跡見《江蘇詩征》卷一O一、顧光旭《樑溪詩鈔》。 陳瑚(1613─1675)   清學者、詩文家。字言夏﹐號確庵﹐又號無門道人。江南太倉(今屬江蘇)人。明崇頓十六年(1643)舉人。少與同裡陸世儀為摯交﹐治學博大精深﹐以經世為己任﹐嘗上書當事言救荒策﹐而時不能用。入清絕意仕進﹐隱居昆山蔚村﹐遊其門者﹐多英偉之士。又導鄉人治水﹐頗有成效。門人私溢安道先生。《晚晴意詩匯》以為“其詩與授亭(陸世儀)相近﹐停亭以渾頒勝﹐確庵則以沉雄勝﹐在明季遺民詩中﹐皆當推為巨傘”。其文則人稱廉悍﹐尤善紀事。著有《確庵先生詩文鈔》、《頑潭詩話》。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六六、《清史稿》卷四∕﹨O、《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八、陳博《陳安道先生年譜》。 孫默(1613─1678)   清詩人。字無言﹐又字樣庵﹐號黃岳山人。江南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客寓揚州﹐以能詩聞。幾名公巨卿或寒士畸人﹐工詩文擅書畫者﹐無不折節與之交。尤喜獎掖後學。終生不事生產﹐交友文字中﹐無毫發涉私事。晚年欲歸黃山﹐四方進行之作不下數千首﹐一時名流如王士供、朱彝尊、施閏章、宋流等皆有詩。終卒於揚州。著有《留鬆閣集》。又輯同時名家吳偉業、宋流、王士祿、尤侗、陳維格、王士被等人詞作為《國朝名家詩余》﹐《四庫全書總目》以為“一時傳聲佳制實略備於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流之盛”。生平事跡見王士被《祭孫無言文》、汪俄軟孫處士墓志銘》、施閏章《孫無言六十序》。 顧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際學者、思想家、詩文家。初名蜂﹐字寧人﹐號亭林。江南昆山(今屬江蘇)人。明諸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及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乃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抗清鬥爭﹐魯王授兵部司事務﹐唐王授兵部職方郎。堅持民族氣節不佳清﹐歷遊山東、京師、關外、浙東、山西、陝西等地﹐定居華陰﹐圖謀復明。清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薦舉博學鴻詞科﹐誓死拒﹜廒躞冓H□9醴蛑□3魄宄躒□筧澹□尉□乜季藎□14餼□樂掠茫□炊鑰仗感男裕□□宕□□醴縉闆G康韃┬□諼模□屑河諧埽□煜灤送觶□□蠐性稹N□盼難耪□剖擔□形鎘行頡J□列郾□常□□□□袂苛搖I虻慮背破洹按時匾殉觶□鹵鼐□保□縊□□闢□砂□□剩□秸嘸嬗小保a豆□□□鴆眉□罰□□□笈說掠咧兩□□穡□捕紀莆□鼐闆V□櫸備唬□幌攣迨□鄭□鮐□囈□耄□翊嫜□踔□饔小短煜驢□□□E欏貳Ⅰ墩賾蛑盡貳Ⅰ度罩□肌貳Ⅰ兌粞□迨欏罰□□撓小豆送□質□募□罰□涫□□送趿□S小豆送□質□□闋Ⅰ罰□釕疲□□諦旒尉勺 I□絞錄<□肚迨妨寫□肪□□恕Ⅰ肚迨犯濉肪硭陌艘弧4□嬙□豆四□訟壬□竦辣□貳17拍隆豆送□窒壬□昶住貳12還□a豆四□搜□住貳? 曹溶(161─1685)   清文學家。字秋岳﹐一字潔躬﹐又作鑒躬﹐號倦圃。浙江嘉興人。明崇損十年(1637)進士﹐官御史。人清﹐由原職歷官順天學政、大僕寺少卿、左通政、左副都御史、戶部侍郎、廣東布政使、山西陽和道。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丁憂未赴。工詩詞﹐李因篤稱其五古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七古典行宏深﹐五七律根抵杜甫﹐間涉良體﹐奄有眾長。家窩藏書﹐朱彝尊纂《詞綜》﹐多從其家藏宋人遺集中錄出。自為詞亦工﹐開浙派詞先河。彝尊從之遊﹐受其影響。著有《靜惕堂集》、《靜惕堂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八、《國朝名家詩抄小傳》。 宋徽自   清詩人。初名存捕﹐字尚木﹐一作讓木﹐號幽谷朽生﹐別署歇浦村農。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與弟微輿少負雋才﹐稱“大小宋”。明崇債十六年(1643)進士。入清﹐授秘書院撰文中書﹐轉禮部員外郎﹐遷潮州知府。工待古文詞﹐陳子龍稱其詩凡三變﹕由芳澤紅艷﹐而感慨閡激﹐而深婉和平。吳偉業亦亟稱之。蓋遭際不同﹐亦猶絢爛歸於平淡雲。亦善作散曲﹐風骨高秀﹐沉思凄婉。著有《抱真堂詩稿》、《桂芳香同》﹐其他尚有《三秋詞》、《歇浦唱和香詞》、《宋名家詞品》、《左氏兵法測要》等。生平事跡見《光緒重修華亭縣志》卷一六、陳子龍《宋尚木詩稿序》、吳偉業《宋尚木抱真堂詩序》。 高奕   清戲曲作家。字晉音﹐一字太初。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末清初在世。自評其傳奇“清修潔操﹐不入世氣”。著有《春秋筆》、《雙奇俠》、《貂裘賺》、《千金笑》、《聚獸牌》、《錦中花》、《攬香園》、《古交情》、《四美坊》、《眉仙嶺》、《如意冊》、《風雪緣》、《固哉翁》、《續青樓》等傳奇十四種﹐均佚。另著有《新傳奇品》。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一。 呂師讀   清文學家。字黍字﹐號守齋。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文淵閣大學士呂本曾孫。平生極慕明徐渭之為人。甲申之變後﹐散財結客﹐好談兵。入清﹐省故墓而去﹐浮大江﹐渡黃河﹐浪跡四方。至雲南﹐為吳三桂幕府上客﹐滇人比之枚乘、劉楓復遊閩、粵而歸。其蹤跡頗奇。阮元《兩浙輜軒錄》弓舊士模語謂其“古文滔莽雄渾﹐填詞峭雅而旨艷”。《晚晴容詩匯》稱其詩“豪邁不羈﹐時寓滄桑之感”。著有《何山草堂詩稿》、《守齋詞》、傳奇《金馬門》。生平事跡見《國朝詞綜》卷三、《晚晴老詩匯》卷一七、方孝標《何山草堂詩集序》。 吳屯侯   清詩人。字符奇﹐號西亭。江南嘉定(今屬上海)人。明季武舉﹐清初為諸生。曾隸水師。入清後因通賦放廢。年七十卒。早為程嘉址所賞﹐乃受詩法。因功名失意﹐而為詩益有所成。《晚晴管詩匯》評其詩曰﹕“樂府得古意﹐近體有中晚風格。”著有《延陵合壁》、《酉亭詩》。生平事跡見《光緒嘉定縣志》卷一九、《晚晴管詩匯》卷三三。 宋存標   清文學家。字子建﹐號秋士﹐別署榮南秋士。江南華亭(今上海鬆江)人。明崇債十五年(1642)副貢﹐官候補翰林院孔目。詩尚華緝﹐然自有豐致﹔詞曲則宛轉纏綿﹐情文並勝﹐為雲間詩派、詞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秋士香詞》、《翠娛閣集》、《核尊集》、《蘭台嗣響》雜劇以及《史疑》、《國策本論》、《情種》、《墨妙法式論注》等﹐編刻幾社古文《壬申文選》。生平事跡見《光緒重修華亭縣志》卷一六。 魏耕(1614──1663)   明清之際詩文家。原名壁﹐字楚白﹐明亡後改今名﹐又名勝﹐別字白衣﹐號雪翁、雪竇山人。浙江慈溪人。少失業﹐學為衣工於湖州。為富室招贅﹐隸歸安籍﹐成諸生。明亡﹐棄豬生﹐交當世豪傑。參與營上義軍抗清﹐事敗亡命江湖。後又遣死士致書說鄭成功人長江、攻金陵。鄭氏兵敗﹐為人出首﹐被捕死難。與同死於杭州的張煌言、楊文球被時人稱作“酉湖三忠”。曾館於山陰祁氏﹐得盡讀治生堂藏書。朱彝尊《明詩綜》謂其“中年專學子美﹐末年專學太白﹐惜乎未見其止也”﹐蔣馭閡謂其“遊意篇幅之外﹐洋然自得﹐不以煩簡為度”(《雪翁詩集》附錄人著有《息賢堂集》、《雪翁詩集》﹐後者今存。生平事跡見全祖望《雪竇山人墳版文》、魏霞《明處士雪竇先生傳》。 宋防(1614─1673)   清文學家。字玉叔﹐號荔裳﹐一號無今。山東萊陽人。順治四年(1647)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歷官隴西道、水平道、寧紹台道﹐把按察使。族子因宿怨﹐誣其與聞於七變亂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授四川接察使。入覲﹐值吳三桂反﹐成都陷﹐聞變心憂在蜀之家屬﹐進得病卒。始官京師時﹐與嚴濟、施同章、丁澎輩酬唱﹐有“燕台七子”之目。王士鎮以與施閏章並稱為“南施北來”。施、宋又與王士鎮、朱彝尊、趙執信、查慎行被目為“清初六家”。吳偉業序稱其詩“才情雋麗﹐格合聲諧”﹐“備文質而兼雅怨”。王士演《池北偶談》稱其“五言古歌行﹐時間杜、韓之奧”。亦工詞﹐譚獻《筐中詞》以“憂讒”評之。著有《安雅堂全集》、《二鄉亭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O、王熙《四》I﹔按察使來公琉墓志銘》。 陶貞懷   清女彈詞作家。江南無錫(今屬江蘇)人。明末清初在世。所著《天雨花》彈詞三十余卷﹐敘明代萬歷、天啟間朝廷政事﹐一韻到底﹐詢乎傑作﹐楊芳燦舉與《紅樓夢》並提﹐有“南花北夢”之說。據《自敘》﹐是書脫稿子順治八年(1651)。或以為此書實出浙江徐致和手﹐則陶氏為其托名而並無其人﹐見蔣瑞藻《小說考証續編》卷一。 徐燦   清女詞人。字明霞﹐號湘清﹐晚更號紫普。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徐子拉女﹐海寧陳之這繼妻。之過未第時﹐以喪偶故遊蘇州﹐避雨徐氏園﹐徐翁遂以女許配。之進為明崇份進士﹐官中允。入清﹐累官弘文院大學士﹐加少保。坐結黨營私﹐以原官發遼陽居住。尋召還﹐以賄結內監吳良輔論斬﹐免死流徙﹐卒子徙所。燦隨夫滴遷塞外。夙工詩詞﹐精書畫﹐詞得北宋風格﹐工艷流麗而絕纖桃之習。陳維進稱之為“南宋後因秀第一”(《清史稿》引)。譚獻《患中詞》稱其《踏莎行》“興亡之感﹐相國愧之”﹐《永遇樂‧舟中感舊》“外似悲壯﹐中實悲嚥”。朱祖謀《望江南》詞稱其“詞是易安人道蘊﹐可堪傷逝又工愁”。著有《拙政園詩余》。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五O∕﹨、《清代日閣詩人征略》卷二、《清畫家詩史》癸上。 吳進   清女詞人。字蕊仙。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舉人吳康侯女﹐管勛妻。明末清初在世。早與吳江女詩人周瓊齊名﹐合著《比玉新聲集》。夫在洪承疇軍中﹐卒於官﹐遂獨身艱難周旋於兵荒馬亂之世﹐無嬌柔兒女態。周瓊贈詩雲﹕“嶺上白雲朝入畫﹐尊前紅燭夜談兵。”堪稱紀實。後慕杭州山水之勝﹐乃與瓊往遊﹐得暖慧燈禪師﹐乃削發皈依佛門﹐法名上鑒。周銘《林下詞選》評其詞“幽逸﹐似得源於山谷者”。著有《鎖香庵詞》。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清畫家詩史》癸上。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