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清及近代作家名覽(十一) 汪艱(1828─1891)   近代詩人。字玉泉﹐一字越人﹐號谷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國子監生。少隨父遊廣東﹐佐府縣為幕客﹐後遂佔籍番禹。光緒初﹐劉坤一為兩廣總督﹐延主洋務﹐居幕府幾十年。後任總督曾國基等皆得濃讚助﹐國答服其偉才﹐嘆為國寶。淡於仕宦﹐吟詠著作終老。工詩﹐張維屏、林昌彝俱稱賞之。文廷式謂其“稱物芳而志彌潔﹐出辭婉而情彌深﹐淵乎有憂世之心﹐而在言逾遜﹐泊乎有高世之概﹐而與物無爭”(《隨山館詩集序》)。蓋謂其思想有得於儒家與道家。二十一歲所為《葛將軍妾歌》﹐臉炙人口已久﹐他作亦多詩史價值。著有《隨山館全集》﹐歿後﹐其後人又選刻為《隨山館詩簡編》。生平事跡見陳寶箴《汪君墓志銘》。 鄧輔綸(1828─1893)   近代詩人。字彌之。湖南武岡人。父官江西按察使﹐從居南昌。五歲能詩﹐與弟鄧繹齊名。咸豐元年(1851)副貢生﹐以助的敘內閣中書。太平軍攻江西﹐假歸佐父守南昌。用城工勞敘浙江道員。後主講江寧文正書院﹐卒子講舍。鄧為近代湖湘詩派首領﹐與王間運並稱。其詩以學習選體及陶潛、杜甫為主。王間運極推重之﹐以之與魏源與己井舉﹐又稱其為“卓然大家﹐出手成名﹐一人而已”(《墓志銘》)。ヺ軞`5慫淦朊□□□聳□員龠鍍璐Γ□峭跛□啊P淳凹昂吞罩□髯罟□□糠腫髕吩諞歡u潭壬戲從車筆比嗣褳純嗌□睢V□小棟紫閫□□貳I□絞錄<□躚衷恕兜嗣種□怪久□貳? 王韜(828──1897)   近代文學家。字仲強﹐又字紫詮、子潛﹐號張園、無悔﹐晚號天南邂史﹐初名利賓﹐又名瀚﹐化名黃碗(一作王婉)。江蘇長洲(今蘇州)人。諸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受英人麥都思之聘﹐入上海墨海書局。咸豐十一年(1861)一度入太平軍﹐旋遁脫。遭清廷通緝﹐逃亡香港﹐人英華書院﹐為英人翻譯中籍。同治六年(1867)赴英﹐又遊歷法、俄、日諸國。九年﹐回港。十二年﹐創辦《循環日報》﹐提出改良變法﹐以實行“君主立憲”為政治理想。晚年寓滬﹐創辦掛園書局﹐主持格致書院﹐並與洋務派了日昌、盛宣懷等交往甚密。其文學主張頗具進步意義﹐以“直抒胸臆﹐不假修飾”為宗旨﹐對桐城派有尖銳批評。所為文開近代報章體先河。其詩為黃遵憲所稱﹐“凡意中之所欲言﹐筆皆隨之﹐宛轉屈曲﹐夭矯靈變而無不達”(《致王韜函》)。亦工小說。生平著述極富﹐主要有筆記小說《湘隱漫錄》、《遁窟讕言》、《精濱瑣話》、《甕確余談》﹐以及(華館詩錄)、《強園文錄外編》、(園尺陵)、《普法戰紀》、《台事竊憤錄》、《張園經學輯存六種》等。生平事跡見剛克《張國先生年表》、吳靜山《王韜一生事略》、王崇煥《天南進室年譜》、紅樹《王韜年譜》。 秦敏樹(1828─1908後)   近代詩人。字稚梅﹐號散之。江蘇吳縣人。以縣丞候補浙江﹐曾任天目山巡檢。居西洞庭湖﹐工畫山水﹐五十後專用水墨﹐鐫一印曰“五十戒色”。與馮桂芬交契﹐又與譚獻相往還。年八十一﹐尚體健不廢筆硯。好為詩﹐於古梅蔭下﹐築室題曰“小睡足察”﹐吟哦其間。馮桂芬稱其詩“得湖山之清氣”﹐“翁輕清以為性﹐結冷汰以為質﹐煦鮮榮以為詞”(《小睡足定》詩序)﹐譚獻、俞極亦頗賞之。《晚晴想詩匯》以為其“五律佳句﹐頗近晚唐”。著有《小睡足家詩錄》。生平事跡見張鳴河《寒鬆閣談藝瑣錄》卷Th、《晚晴移詩匯》卷一六八。 g$(1829─1878)   近K詞人。一名忠械﹐字希祖﹐號中白﹐又號蒿庵。江蘇丹徒人。先世為鹽商﹐少時以輸響得部主事。後家道中落﹐客遊京師﹐不遇。曾國藩延至淮南書局勘定群籍。通經學﹐治《易》、《春秋》﹐兼通緯候。詞與譚獻齊名﹐為常州派後勁。自序稱“向從北宋溯五代十國﹐今復下求南宋得失離合之故”。吳海《詞學通論》以為“其詞深得比興之旨”﹐“確自皋聞(張惠言)、保緒(周濟)出﹐而更發揮光大之”。譚獻《筐中詞》評為“閨中之思﹐靈均之道則﹐動於衷愉而不能自己”。陳延伸《白雨齋詞話》稱其“匪獨一代之冠﹐實能超越三唐、兩宋﹐與風、騷、漢樂府相表裡﹐自詞人以來﹐罕見其匹”﹐則讚揚過甚。其詞附刊於所著《蒿庵遺稿》中﹐單行者名《蒿庵詞》。生平事跡見譚獻《亡友傳‧莊域傳》。 趙之嫌(1829─1884)   近代書畫篆刻家、詩人。初字益甫﹐號冷君﹐改字地叔﹐號悲庵﹐別署憨貿、無門、鐵三、梅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試進士不第﹐以謄錄勞敘官。歷知鄙陽、奉新、南城縣事﹐卒於官。與李慈銘為中表﹐各以文章邀遊公卿間﹐頗以名相軋。書畫篆刻﹐妙絕古今。書專力於篆隸八分﹐又善以魏碑筆勢作行書﹔畫筆墨酣暢﹐開清末寫意花卉新風﹔篆刻尤為大家﹐吸取古錢及鏡銘碑版篆字入印﹐別創新格。好研治《公羊傳》﹐又長於金石之學﹐於飲撰服御遊藝之屬﹐亦喜探究。亦工詩﹐《晚晴怒濤匯》謂其“詩境力矯膚庸﹐倔強矯健﹐是其所長﹐潘文勤(祖蔭)極稱之”。著有《悲庵詩剩》、《補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勇廬閒話》。生平事跡見程秉話《清故江西知縣會稽趙君墓志銘》、葉昌熾《趙之謙益甫事實》、《清畫家詩史》辛下、徐世昌《顏李師承記》卷一。 張鳴W(1829─1908)   近代詩人。字玉珊﹐號公束﹐晚號項翁。浙江嘉興人。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歷官德興知縣、義寧知州。與李慈銘同年生﹐交友數十年。其詩詞承朱彝尊流風﹐而稍有變化。詩學唐代王維、韋應物﹐詞則取法宋代姜資、張炎﹐又傳其師黃粱清之學﹐在清代於厲雞為近。《晚晴管詩匯》稱其“才情雖弱﹐而格韻自真”。著有《寒鬆閣集》、《寒鬆閣談藝瑣錄》、《說文佚字考》、《疑年康錄》。生平事跡見《國朝育獻類征》卷四0八。 鄭由熙   近代戲曲作家。字伯庸﹐號曉涵﹐又號嘯嵐、堅庵。安徽豐口(今撤縣)人。同治間恩貢。以與太平軍作戰有功﹐保舉知縣﹐分發江西﹐歷署新昌、瑞金等縣﹐補靖安知縣﹐卒於官。於詩推崇曹植、陶潛、杜甫、蘇武及陸遊﹐其詩頗有反映民間疾苦之作。喜填詞﹐張嗚河謂其取徑王沂孫、張炎之間而逼近姜較﹐幽折疏宕﹐一洗秋纖之習。擅作戲曲﹐金瑞漳序其《木摒香》傳奇﹐以為“風雲變色﹐草木皆秋﹐須眉如生﹐鬼神可泣”。著有《晚學齋集》、《安遇軒詩鈔》、《蓮滿詞》及《暗香樓樂樓》三種(即傳奇《霧中人》、《木揮香》、《雁鳴霜》)。生平事跡見《民國朗縣志浩七。 那遜蘭保(﹖一1873)   近代女詩人。博爾濟吉氏﹐字蓮友﹐自署喀爾喀部落女史。蒙古旗人。詩人盛是母﹐宗室恆恩妻。七歲入家塾﹐十二歲能詩﹐十五歲通五經。十七歲嫁宗室副都御史恆恩﹐以賢孝稱。中歲喜讀有用書﹐夫死﹐遂絕不為詩。歿後﹐其子祭酒盛公取手抄本益以搜輯所得共九十二首﹐編為(香館遺詩)﹐李慈銘為之作序。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九O。 王治壽(1830─1881)   近代文學家。字眉叔﹐一字眉子。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貢生。官金華縣訓導。曾遊皖南、杭州﹐與譚獻、陳豪、許增諸人交契。許增出資刊其驕文∕(卷。驕文以外﹐詩詞並工。譚獻稱其“詩篇雅令﹐間為南宋人小詞﹐輒工”﹐“尤精驕儷文字﹐芳潤境密﹐如樑、陳人”(《亡友傳》)。著有(雅堂集)、《簽月詞》、《花影詞》等。生平事跡見譚獻《亡友傳‧王治壽傳》。 龔昌圖(1830─1888)   近代詩人。字少文﹐號藹人﹐又作精仁﹐一號含晶﹐又號含真。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咸豐九年(1859)進士﹐改庶吉士﹐授雲南知縣。以圍剿捻軍功﹐加知府銜。將入滇補用﹐毛鴻賓薦其知兵﹐奉旨留營差遣﹐入閻敬銘幕中。以軍功實授東平知府﹐加道員鹽運使銜。調補濟南知府﹐加布政使銜﹐港登青萊兵備道﹐遷江蘇、廣東按察使﹐官至廣東、湖南布政使。陳衍《石遺室詩話》稱其“詩才雅近隨園﹐間出入於巨北”﹐《晚晴想詩匯》則謂其“詩出入蘇、黃﹐健拔雋快﹐次韻尤所擅長﹐指事類情﹐無不達之辭”。著有《烏石山房詩稿》、《谷盈子》。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辛下、謝章挺《布政使司布政使藹仁龔公墓志銘》。 方溶師(830─1889)   近代詩人。字子嚴﹐號夢管。安徽定遠人。咸豐五年(1855)舉人。官內閣中書、廣東肇羅道。為詩服膺袁枚﹐曾注袁枚詩集及其年譜。著《蕉軒隨筆》﹐對毀袁者痛加抨擊。林昌彝《海天琴思續錄》評其詩“各體詩均具性情﹐兼講風格﹐而五言古緣情體物﹐纖徐詳盡﹐暗懷明發﹐系念弟侄﹐尤見纏綿悄惻。”著有《退一步齋詩集》、《文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五四、《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活祖蔭(1830一們如)   近代詩人﹐晚清大臣。字伯寅﹐號鄭庵。江蘇吳縣人。咸豐Th年(185)進士第三﹐授編修﹐遷侍讀﹐入直南書房。累官侍讀學士﹐大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工部、戶部侍郎﹐以事降級。光緒改元﹐播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工部尚書﹐人直軍機處。以父喪歸﹐服閡﹐起權兵部尚書﹐調補工部﹐晉太子太保。溢文勤。嗜學通經史﹐又好收藏金石。數掌文衡﹐得士頗多﹐與翁同穌並稱“翁潘”。嘗輯刊《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少與戈載等交﹐“文藻艷發﹐兼工詩詞”(《墓志銘》)。其詩無專集﹐見於《癸酉消夏集》、《南苑唱和集》等書中。著有《攀古樓彝器圖釋》。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一、《清史列傳》卷五八、李慈銘《潘文勤公墓志銘》。 李g銘門830一1894)   近代文學家。初名模﹐字式侯﹐後更今名﹐字愛伯﹐一作森伯﹐號藥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諸生。入資為戶部郎中。光緒六年(1880)成進士。後補山西道監察御史﹐屢有疏言事﹐不報。為近代學人﹐平時讀書所得﹐按日記述﹐成《越鰻堂日記》數十巨冊﹐內容涉及經史百家與時事。詩則仍襲浙派舊案臼﹔而與其弟子樊增祥論詩﹐自夸為勺﹨面受敵而為大家”。沈曾植亦深服之﹐沈氏弟子金蓉鏡則貶斥其出王閣運之下。能詞﹐亦屬厲鸚一派舊格。驕文雅秀﹐然亦未臻八代高境。著有《白華線附(柑)閣詩》﹐近人輯有《杏花香雪齋詩》、《霞》11花隱詞》、《桃花聖解庵樂府》、《越經堂文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畫家詩史》壬上、平步青《掌山西道監察御史李君藥客傳》。 翁同解(1830─1904)   近代詩人、書法家。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晚號鬆禪。江蘇常熟人。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子。咸豐六年(1856)進士第一﹐授修撰。歷官中光﹐內閣學士﹐刑部、戶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工部尚書﹐軍說滕戲鞢憚魤謘慼敷匊瓘戲鞢慼憧i惺椋□□齏笱□俊N□□巍9廡鞫□□Ω擔□蕹煽滌形□浞a9廡鞫□□哪輳?1898)六月﹐被放回原籍。政變後﹐又被革職﹐永不敘用。宣統元年(1909)﹐詔追復原官﹐溢文恭。為晚清政治上進步人物﹐詩、文、詞兼擅﹐詩最工﹐足名一家﹐雅健清雋﹐得力於蘇武、黃庭堅﹐有關書畫金石之作最勝﹐時於其中發抒悲憤。著有《瓶廬詩稿》﹐翁永孫輯《瓶廬詩鈔》、《詞》、《文》﹐張蘭思輯《瓶廬詩補遺》、《校異》、《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三六、《清史列傳》卷六三、《清畫家詩史》辛下、朱尚文《翁同講先生年譜》。 運文1(1830─1909)   近代詩人。字青士﹐晚號瘦梅。江蘇保水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刑部主事﹐遷郎中﹐簡放控關道﹐堂官留辦河南大獄。事竣﹐授南陽知府。積勞加三品銜﹐以道員在任升用﹐署開封、彰德知府。丁憂歸﹐不復仕。書院改新章﹐延為府學堂總教習。通經史﹐工詞章﹐善鼓琴。晚居金陵﹐擅限詠之勝。《晚晴管詩匯》稱其詩“早年多憫兵事﹐似張船山﹔晚歲旁涉佛理﹐又似江大紳”﹐陳三立序其集謂其“天才照爛﹐排惻而委備﹐益於昔賢遺軌﹐雅近元、白者”。著有《見在龕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倦一六三、陳作霖《河南科用道南陽知府報公行狀》。 楊在光(830─1912)   近代詩人。字古醞﹐號蘇庵、紅豆詞人。江蘇婁縣(今上海鬆江)人。諸生。官景寧知縣。曾客遊河北保定﹐居蓮池書院﹐與修《銀輔通志》。光緒時以縣丞任職浙江﹐後播知縣。工詩古文辭。潘飛聲稱其詩風多樣﹐“高皇麗則﹐淡逸高深”(《在山泉詩話》)。著部蘇庵集》。生平事跡見張錫恭《楊茂光家傳》、金樑《楊藻光》、葉昌熾《楊藻光紀略》。 王星ie(侶引一1859)   近代詩人。本名於邁﹐又名章ㄐ憎貕汁憛撓~置系鰲U憬□揭□n襠芐耍┤恕O譚峋拍輳?1859)副貢﹐發榜次日﹐自哭才高運賽﹐病情加重而卒。弱冠受知於知府徐榮、學使吳鐘駿。以家貧﹐遊幕河南北﹐依其叔父於河防署。意氣凌厲﹐惟與周星譽兄弟等相善。工詩﹐或稱其“有清微淡遠之音”(戴文逸《吟林綴語》)﹐或稱其“樓心怵骨”、“窮幽極少”(李慈銘所作傳)。著有《酉克殘草》。生平事跡見周星譽《王君星教傳》、李慈銘《三子傳》。 李鴻裔(1831─1885)   近代詩人。字眉生﹐號香巖﹐又號蘇鄰、髯仙。四川中江人。咸豐元年(1851)舉人。歷官兵部主事、江蘇徐海道、江蘇按察使加布政使銜。先後人胡林翼、曾國藩幕府﹐尤受曾賞拔。晚以耳疾謝歸﹐居蘇州同師園。積書數萬卷﹐蓄金石碑版法書名畫以自娛。工為詩古文辭﹐亦精書法。曾國藩稱其詩有“情韻”﹐“俊偉似杜牧之”(《求閡齋日記類鈔》)。著有《蘇鄰遺詩》。生平事跡見黎庶昌《李君墓志銘》、《國朝書畫家筆錄》卷四。 任其昌(1831─1900)   近代詩文家。字士言。甘肅秦州(今天水)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授戶部主事﹐以母者乞養歸。閉門教授﹐歷主天水、隴南諸書院。秦州大災荒﹐知州延其主賑事﹐復以薦詔加員外郎銜。“其所為古文﹐風力雅近宋人”(《清史列傳》)。晚年肆力於詩﹐宗法杜甫﹐《晚晴移詩匯》稱其“思力沉厚﹐與吳柳堂侍御可稱二妙”。著有《敦素堂詩文集》、《史臆》﹐編有《蒲城縣志》、《秦州志》。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卷七三、王權《任君墓表》、路志霄《隴右近代詩鈔》。 宣鼎(183一1880)   近代小說家。字子九﹐號瘦梅﹐又號懊依﹐別署香雪道人、問香庵主、東魯遊人、瘦尊者、太瘦生、虎口通客、是此花身館主、雲山到處僧等。安徽天長人。諸生。幼年好佛﹐茹素十九年。喜聽人談玄說鬼怪因果故事。弱冠後﹐生母及嗣父相繼亡﹐家貧無依﹐婚後入贅外家。咸豐末年﹐移居上海。亦曾從軍﹐旋即返滬﹐以賣畫為生。三十一歲後﹐遊幕北方。工詩文﹐擅書畫﹐諸戲曲﹐著有傳奇《返魂香》及《三十六聲粉鋒圖韻》。所著文言短篇小說集《夜雨秋燈錄》最有名﹐流傳頗廣。生平事跡見《夜雨秋燈錄自序》及蔡爾康《夜雨秋燈續錄序》。 平步青(1832─1896)   近代文學家。一名庸﹐字景孫﹐號常庸、棟山樵、侶霞、霞外、霞偶﹐別署三壺佚史。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官江酉糧道﹐署布政使、按察使。精於掌故校勘之學﹐歸隱後從事著述﹐好作戲曲﹐著有《楊華精》、《退紅衫》、《雨雪梅》《花莖修》、《酪奴夢》、《慎到緣》、《比翼攤》等五十九種﹐都為《現汁級樂府》﹐今佚。另著有《安越堂外集》、《霞外擁屑》、《讀經拾港》、《讀史拾港》、《群書以識》、《樵隱昔浪》﹐合為《香雪崎叢書》﹐內《霞外把屑》為著名筆記﹐間有小說評論。生平事跡見謝國恢《平景孫事輯》。 丁丙(183──1899)   近代藏書家、詩人。字嘉魚﹐號鬆生﹐晚號鬆存。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諸生。先世素富藏書﹐有八千卷樓﹐雨又增築後八千卷、小八千卷二樓﹐因朝廷有“嘉惠士林”之獎﹐故總名藏書之所日“嘉惠堂”。廣搜孤本秘籍﹐為士林所稱。於辦學賑災﹐興修水利﹐亦多有建樹。一生淡於榮利﹐聖旨以知縣發往江蘇而不顧。所為詩婉約蘊藉﹐《晚晴想詩匯》稱其《感逝》、《悼亡》“柔淑如少女”﹐與其人個性不類。著有《鬆夢家詩稿》、《三塘漁唱》、《庚辛泣杭錄》、《北隅綴錄》、《善本書室藏書志》等﹐編有《武林掌故叢編》、《國朝杭郡詩輯》。生平事跡見俞擁《丁君鬆生家傳》、張慕竅《丁鬆生先生大事年表》。 譚獻(832─1901)   近代文學家。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同治六年(1867)舉人﹐署秀水教諭﹐先後官安徽新縣、全椒、合肥、宿鬆、含山等縣知縣。晚年﹐張之洞延主湖北經心書院。其學負一時重望﹐章炳識早年曾問學其門。論學推重章學誠﹐文宗八代﹐詩法三唐﹐尤推重明七子。於詞致力尤深﹐選清人詞為《筐中詞》﹐精審為詞界奉為圭桌﹐又曾評點周濟《詞辨》﹐度人金針。在朱祖謀以前﹐久為詞壇主盟。自為詞托體風騷﹐一代正宗﹐然學古功深﹐創新未足。葉恭綽《廣售中詞》稱其“承常州派之緒﹐力尊詞體﹐上溯風騷﹐詞之門庭﹐緣是益廓﹐遂開近三十年之風尚。論清詞者﹐當在不挑之列”。夏敬觀《廣筐中詞序》謂“浙派外﹐常州別樹一幟。顧二百年來所餐習德染﹐未能盡滌”﹐譚詞“結習仍所不免”。著有《半庵叢書》﹐內收入《復堂文》、《復堂詩》、《復堂詞》、《復堂日記》。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夏寅官《譚獻傳》。 曹壽銘   近代詩人。初名炳言﹐字熄齋。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咸豐八年(1858)優貢﹐官候選知縣。少孤力學﹐為諸生﹐歲考五試均第一﹐督學周五以稱其文如洪波浴日﹐晶光四射。赴吏部謁選知縣﹐自海路北上﹐遇風幾殆。既分省得四川﹐將改補近縣﹐南歸未數月這卒。本以制藝名﹐屢失意於科舉﹐遂致力於詩﹐與裡中皋社同人相唱和。作詩彈思竭慮﹐必求一字之安。李慈銘《越饅堂詩話》謂其“詩秀健工設色﹐時有雋句”﹐陳融《顧園詩話》亦稱其“詩入韓出杜﹐無艱澀拙率之病﹐各得其精蘊﹐造山、青丘之流亞也”。著有《曼志堂遺稿》。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五六、《兩浙輔軒續錄》卷四四。 王IN運(833──1916)   近代文學家、學者。初名開運﹐字壬甫﹐一字壬秋﹐號湘□。湖觸儦銕蛃丐暋荓U□輳?1853)舉人。九年會試報罷﹐肅順延為上賓。曾人曾國藩幕。自負奇才﹐所如不合﹐乃退而講學﹐先後主講成都尊經書院、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江西高等學堂。自謂﹔“我非文人﹐乃學人也。”光緒三十四年(1908)﹐賜翰林院檢討﹐加侍讀。人民國﹐任清史館館長。旋歸。學術淵博﹐治經申公羊家何休之學﹐遂通群經。子部於墨子、莊子、雞冠子俱有《義解》。散文肆力於先秦及《史記》﹐驕文為八代高格。詩為湖湘派魁首﹐宗法八代﹐下及盛唐﹐墨守陳規。但亦能為長慶體如《圓明園詞》﹐亦能為李商隱風格之七言律絕。與鄧輔綸齊名﹐世稱“王鄧”。評論家對其詩多貶斥﹐而宗尚宋詩之夏敬觀則謂其“造詣卓絕”(《學山詩話》)。亦工詞。著作除經、子外﹐有《湘軍志》、《湘□樓詩文集》、《湘績樓詞鈔》、《湘□樓日記》、《湘□樓說詩》、《八代詩選》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王代功《湘級府君年譜》。 施山門835一﹖)   近代詩人。字壽伯﹐又字望雲﹐初名學宜。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以布衣佐郡縣幕於湖北﹐曾寓荊州知府倪文蔚處。博覽群書﹐張蔭桓、樊增祥皆與之論學。好為詩﹐時袁枚流風余韻仍傾動當世﹐山獨鄙之。李慈銘不輕易譽人﹐而稱道其詩“頗有氣格﹐不落幾近”(《越經堂詩話》)﹐陳衍亦謂其詩功不淺。《晚晴想詩匯》評其詩雲﹕“縱橫曲折﹐其氣特盛﹐七言近體工於發端﹐時有空同、大復遺響。”文亦博雅﹐而不逮其詩。所著《姜露庵雜記》﹐人以為“雅約得體﹐近世筆記中之碩果矣”(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另著有《通雅堂詩鈔》。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六七、費行簡《歷代名人小傳》。 高心坐(1835─1883)   近代詩人。初名夢漢﹐字伯足﹐又字陶堂﹐號碧調﹐又號東台。江西湖口》﹨。咸豐元年(1851)舉人。入都﹐與王因運同客於肅順之門。咸豐九年成進士﹐經選知縣﹐南歸佐李鴻章幕。敘勞以直隸州知州發江蘇﹐兩署吳縣知縣﹐以強項名。其詩刻意雕琢﹐時病鉤棘。王閣運與其同為崇尚八代之湖湘詩派中堅﹐而對之有微詞﹐但又肯定其晚年所作歌行“逸氣高情﹐足壓同輩”(《湘績樓說詩》)。《晚晴管詩匯》雲﹔“碧調自定詩集﹐序謂於詩好淵明﹐故曰陶堂﹐然觀其所作﹐華而致﹐栗而純﹐琢磨刻劃﹐入奧出瑩﹐蓋且上規顏、鮑﹐旁取韓、孟﹐殊不似淵明。”著有《陶堂志微錄》、《陶堂遺文》、《恤誦》。生平事跡見楊帆《高伯足墓志銘》、湯紀尚《高陶堂先生傳》、朱之律《高先生事狀》。 施補華(1835一1890)   近代詩人。字均父﹐一作均甫。浙江烏程(今湖州)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早孤家貧﹐勤讀經史百家書﹐負氣不肯下人。太平軍起﹐楊昌港薦之入左宗棠幕府。以功賞同知﹐隨左宗棠留甘肅。調赴嵩武軍﹐途中以事降補縣丞。及抵軍中﹐以功復原官﹐攫知府﹐加鹽運使銜。與俄羅斯交涉邊界﹐奉旨以道員歸原省用﹐加二品行﹐改發山東﹐來及補官而病卒。其詩初一意學杜甫﹐後能參諸大家之長﹐《晚晴想詩匯》稱其詩們偉沉摯”﹐“皆自至性流出”﹐以為“議其學杜落科臼﹐此言正未易當也”。秋涼賢《平等閣詩話》謂其詩“以五古為最﹐述事能斷﹐宏深肅穆﹐得序傳之長”。著有《澤雅堂詩集》、《文集》。生平事跡見楊帆《山東候補道施君墓志銘》。 楊恩壽(1835─1891)   近代戲曲作家。字甸傣﹐號蓬海、朋海﹐別署蓬道人。湖南長沙人。同治九年(1870)舉人。歷官詹事府主簿、湖北鹽運使、候補知府、湖北護貢使等。早充湖南郴州府教席﹐後曾遊幕雲貴。自稱“半生所造﹐以曲子為最﹐詩次之﹐古賦、四六又次之﹐其余不足觀也”(《坦國日記》)。其作品中時寓時政﹐語多激烈﹐創作外﹐擅長戲曲理論批評﹐著有《詞余叢話》行世。另著有《振姻封》、《桂枝香》、《理靈坡》、《桃花源》、《再來人》、麻灘驛》傳奇﹐合稱《坦國六種曲7j﹐吳梅以為“《再來人》、《桂枝香》H種特佳”(《顧曲座談》)。此外尚著有傳奇《雙清影》、《鴛鴦帶》﹐小說集《蘭蘭零離錄》。生平事跡見《坦國叢書》附錄及《坦國日記》。 蕭穆(1835─1904)   近代版本目錄學家、散文家。字敬軍。安徽桐城人。縣學生。少謁曾國藩於安慶﹐國藩頗加期許﹐謂其將來必能繼鄉先正之遺緒。上海制造局開設翻譯館﹐用文筆雅馴者﹐討論修飾﹐穆為首選。得俸即購書苦讀考求之﹐遂熟諸版本目錄校勘之學。百計搜訪﹐藏書日富﹐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續古文辭類纂》﹐取材多出其所藏群書。又嘗至日本訪書。出吳汝綸之門﹐其為文長於考証﹐以序跋為多﹐守桐城派家法。著有《敬李類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陳衍《蕭穆傳》、姚永樸《蕭敬率先生傳》。 戴望(1836一1872)   近代學者、詩人。字子高。浙江德清人。諸生。始好治辭章﹐讀顏元書﹐遂為顏學。後從陳克學音韻、訓估﹐又謁宋翔鳳﹐受《春秋公羊傳》﹐乃通今文經學。然治學頗有門戶之見。生平作書﹐點畫皆用小篆﹒見者詫為江聲復生。譚獻稱其“詩文修飭﹐雅有矩度”(《復堂日記》)。陳作霖謂其“詩才稱而﹐與溫、李為近”(《可園詩話》)﹐《晚晴穆詩匯》則謂其“詩清朗恬雅﹐陶然不染塵境”。著有《管子校注》、《顏氏學記》、《戴氏論語注》、《滴店堂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傳》卷六九、張星鑒《戴子高傳》、莊械《戴子高哀辭》。 劉銘傳(836─1895)   近代軍事家、詩人。字省三﹐號盤亭。安徽合肥人。少在鄉辦團練御太平軍。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募淮軍﹐往投之﹐號銘字營﹐與太平軍戰有功﹐由幹總耀參將、副將、總兵。曾國藩督師剿捻軍﹐淮軍為主力﹐銘傳為諸將冠﹐升直隸提督。事平﹐封一等男爵。後又往陝西與回民作戰。以積勞成疾乞歸。中法戰爭中﹐復起督辦台灣軍務﹐後為台灣首任巡撫﹐對開發台灣有所建樹。因病離任﹐年於家﹐溢壯肅。以武將而工詩﹐曾國藩稱其七律“往往以單行之氣﹐差於牧之為近”(《大潛山房詩題語》)﹐陳衍則謂其詩“偶對工整﹐仍近樂天”(《近代詩鈔》)。著有《大潛山房詩鈔》、《奏議》。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一六、《清史列傳》卷五九、馬其貂《劉壯肅公神道碑銘》。 黎庶昌(1837─1897)   近代散文家。字能齋。貴州遵義人。諸生。少從伯父黎詢問學﹐與鄭珍、莫友芝遊﹐講求經世之學。同治元年(186)﹐應詔上書論時政﹐發安慶曾國藩大營差遣﹐歷署吳江、青浦知縣﹐兩管榷關。光緒二年(1876)﹐隨郭嵩傑出使英、法、德、酉班牙諸國﹐任參化並遊奧、比、瑞、葡等國﹐撮所見聞﹐著《西洋雜志》。又受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歸國授川東兵備道。因病乞歸﹐來幾卒。素為曾國藩賞識﹐與同幕之吳汝綸、張裕劊、薛福成齊名﹐稱“曾門四弟子”。其文“大旨宗法方、姚﹐法度謹嚴﹐簡練繽密﹐研事理﹐辨神味﹐以曾國藩為師﹐而雄直之氣得自天授﹐於四史、《通鑒》致力最深”(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著有《拙尊園叢稿》﹐輯刊《古逸叢書》、《續古文辭類纂》。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六、夏寅官(黎庶昌傳入葉昌熾《黎庶昌藥齋事實》。 張蔭桓(1837─1900)   近代詩文家。字樵野﹐晚號紅棉老人。廣東南海(今廣州)人。納資為知縣。權登萊青道、山東鹽運使﹐授遣s□卮□潰□鳶床焓梗□胛□芾硎攣裱妹判兇擼□固□K律僨洌□笄u笏徹愕潰□詞□□□鍪姑攔□10靼嘌饋19羋橙□□蟪跡□u罄硭隆8□K攏□□蟾倍加□貳11□渴湯桑□由惺橄巍>┤ι榪笪裉□紛芫鄭□□□髕涫隆J□瘸鍪梗□□□□□魅aG閬蟣浞a□煨繒□□蠡褡□魘□陸□F□郵鹵淦穡□壅妒□□T緙□□諮志疵□6”Π濉K洳灰鑰頗拷闢□□芏潦榱ρ□S肜畬讓□9踝倘佟8廢孜□淖紙弧U徘熗爻破洹敖疚鬧北撲謂□□嗍攣□□□喔辭□隕鈧亍□□涓櫳謝肫盜髯□□壬釗肫呂現□搖保a鍛慫頰□□啊罰□F洹逗篩輟芬患□任□萊啤S嗔ψ骰□□喑□蕁V□小短□□□□募□貳Ⅰ毒□□□奕佔恰貳I□絞錄<□肚迨防驕硭乃畝□Ⅰ肚寤□沂□貳啡繕稀17拋媼□墩毆□竦辣□□貳? 汪家沂(837─1906)   近代詩人、學者。字仲伊﹐號張廬。安徽勤縣人。光緒三年(1877)舉人﹐六年成進士。簽分山西即用知縣﹐告病在箱。二十一年保舉學行﹐賞五品卿銜。早於本族“不疏園”讀書﹐從程餛遊﹐好經世之學。後為曾國藩延任忠義局編纂﹐因師李聯誘﹐受漢學於劉流進﹐受來學於方宗誠。李鴻章總督直隸﹐延聘人幕。辭歸後主講敬敷、中江、紫陽諸書院。晚與孫冶讓、樊增祥訂交。涉獵九流百家之學﹐而以經學為主﹐長於集合眾說。論詩以音節為指歸﹐王後稱其所作“不求工﹐亦往往可誦”(《今傳是樓詩話》)。著有(廬詩略)、《控廬文稿》及傳奇《後提親》﹐輯有經籍若幹種。生平事跡見劉師培《汪仲伊先生傳》、章授《江宗沂傳》。 張之洞(1837─1909)   近代政治家、文學家。字孝達﹐一字香濤﹐號壺公﹐又號抱冰、廣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H年(1863)進土﹐授編修﹐督湖北學政﹐歷充浙江、四川鄉試正副考官。光緒朝﹐歷官侍講、庶子、內閣學土、山西巡撫ꄱ7焦闋芏健10□闋芏健17澆□芏健12□齏笱□俊8迦矢蟠笱□俊14□□蟪肌R縹南濉N□笪衽紗□砣宋錚□闆度把□□罰□□浴爸醒□□澹□餮□□謾薄B□□髡湃淞八我餿□聘瘛保□飩□魘□晌□澳□傘薄W暈□□晁戀溲牛□簧懈□牌駟取L廢住16□□7□魷欏13釗竦齲□雲淶蘢櫻□卵堋妒□攀沂□啊煩破洹吧□轎淖忠宰嘁榧骯漚裉迨□□諞唬□盤迨□帕π鄹唬□裉迨□柯砭□□薄A指□住獨靄茁□□啊煩破洹澳蘢緣榔浼榪嚶牖潮□保□案魈迨□9□闢□湮迤□怨盤迨□□笨捎刖9□ㄍ醢彩□╝故鄭□弈芨呦隆薄R喙□疚模□□嗡牧□濉V□小墩盼慕□□□□罰□謔鍘豆閶盤檬□□返取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娜□摺Ⅰ肚迨妨寫□肪□□摹3鹵ι睢墩盼南騫□怪久□貳3卵堋墩畔喙□□貳12磽□省墩盼南騫□昶住貳? 陳作霖(1837─1920)   近代文學家。字雨生﹐又字伯雨﹐晚號可園。江蘇江寧人。早年就學鐘山書院﹐後肄業惜陰書院。光緒元年(1875)舉人。歷任江寧府志局分纂、金陵官書局分校、崇文經塾教習、奎光書院主講、江楚編譯書局分纂、兩江學務處參議、崇義學堂主講、崇粹學堂堂長、江蘇通志局總校兼編纂、江寧縣志局總纂。以教育及整理鄉邦文獻終其身。《晚晴穆詩匯》稱其詩“感事優時﹐清而不激﹐出人杜、韓、白、陸﹐而不襲其貌﹐晚年喜學山谷﹐不流掘民”。著有《可園文存》、《詩存》、《詞存》、《詩話》、《壽藻堂文集》、《冶麓山房藏書跋尾》、《金陵通紀》、《通傳》、《金陵佛寺志》、《鳳麓小志》等。生平事跡見陳三立《江寧陳先生墓志銘》、張江裁《陳可因先生年譜》。 立山(﹖一1900)   近代戲曲作家。土默特氏﹐字豫甫。蒙古正黃旗人。咸豐八年(1858)由官學生為奉哀苑筆帖式。歷官六品庫掌、蘇州織造、總管內務府大臣、銀白旗滿洲副隄鶶1□可惺欏R搴屯牌穡□蚍炊孕□劍□氐饕浴巴ㄑ筧恕弊鏘縷漵□M□曖胄□靡恰17□□缺淮λ饋﹕孟非□□朊□媛啡□□煌□趺埽□□ 讀惱□飯適賂謀轡□□憑綾荊□嬡碩嘌□□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鈉叨□Ⅰ肚迨妨寫□肪□□弧? 薛福成(183─1894)   近代散文家。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少喜性理之書﹐稍長縱覽經史﹐好為經世之學。同治六年(1867)﹐中式副貢﹐曾國藩延入幕府掌機要﹐積勞授直隸州知州。光緒元年(1875)下詔求言﹐上《治平六策》、《海防十議》疏﹐傳誦一時。署宣化知府﹐授浙江寧紹台道﹐擺湖南按察使。光緒十五年派為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歷光祿、太常、大理寺卿﹐遷左副都御史、深受西方思想影響﹐成為改良主義者。卡使任滿歸國﹐病卒於上海。初私淑姚江王氏﹐後師事曾國藩﹐談洋務﹐終則力倡改良變法。治古文﹐與吳汝綸、張格創、黎庶昌號“曾門四弟子”﹐後以古文議政﹐直抒胸臆﹐閻雅真摯﹐不拘宗派。著有《庸庵全集》、《庸庵文別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六、《清史列傳》卷五八、夏寅官《薛福成傳》、錢基博《薛福成傳》。 陳書(1838─1905)   近代詩人。字伯初﹐號椒玉﹐又號木庵。福建侯官(今閩侯)人。陳衍兄。光緒元年(1875)舉人。官直隸博野知縣。與陳跡棋、徐一鸚、李應庚、楊仲癒、林如玉等交遊。詩初學李商隱、杜牧﹐繼而師法陸龜蒙、皮日休、陳師道。陸遊、楊萬裡等﹐終歸於杜甫。論詩不喜空言神韻、專事音節。《晚晴管詩匯。稱其“雅才曠抱﹐詩近白、蘇﹐於襲美、魯望、山谷、後山、放翁諸家皆有神契﹐晚於詩律尤細﹐縱筆為之﹐格嚴氣肆”。著有《木庵先生集》。生平事跡見《近代詩鈔》、《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曾紀澤(839一1890)   近代外交家、吽戮丐樆說澗唌R□舷嫦縟恕T□□□□印I俑忽斂牛□砸癲夠□吭蓖飫桑□缸洌□□壞扔亂愫睢9廡魎哪輳?187)﹐充出使英法大臣﹐補太常寺少卿﹐轉大理寺。六年﹐兼使俄大臣。遷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轉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調戶部﹐兼署刑部、吏部侍郎﹐加太子少保。溢惠敏。辦外交能為中國爭主權﹐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詩為余事﹐《晚晴移詩匯》稱其“托體蘇、黃﹐時復出人義山﹐海外諸篇﹐尤壯健而有深穩之思”。著有《曾惠敏公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六、《清史列傳》卷五八、俞極《曾惠敏公墓志銘》、朱尚文《曾紀澤先生年譜》。 洪良品   近代詩人。字右臣。湖北黃岡(今黃州)人。同治三年(1864)舉人﹐七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山西、順天鄉試考官﹐官至戶科給事中。在台諫以切諫嚴劾著稱。卒年七十一。與王柏心、吳榮為友﹐陳融《顆園詩話》稱其“高唱唐音﹐時有力追古轍﹐不逐時趨之譽”﹐“錘聲練響﹐於追步子壽(柏心)尚似造巡﹐又桓(榮)沉著﹐自遜一籌”。李慈銘自視甚高﹐不輕許可﹐獨稱良品詩“各體兼長﹐具有宗法﹐七古、七律尤勝”《(園詩話)引》。著有《龍岡山人壽文鈔》、《葵園奏議》、《古文尚書辨惑》、《新學偽經考商正》、《古今稱謂考》、《古榆閣苦談》等。生平事跡見劉光第《戶科給事中洪公墓志銘》、王樹鎮《黃岡洪侍御墓表》。 史念祖(839﹖一1910)   近代詩文家。字繩之﹐號掛園。江蘇江都人。諸生。年逾冠﹐入資為通判。與捻軍戰有功﹐積升山西按察使﹐以事主遷﹐起為雲南接察使、布政使﹐官至廣西巡撫﹒坐罪罷免。晚以副都統銜任事東三省﹐卒於官。文學諸子﹐嚴於格律。詩以古風最為擅長。李岳瑞稱其詩風“疏宕’V春冰室野乘》)。平生所學則免於《日課錄》、《誓善紀略》二書。另著有《俞俞齋詩文集》、《張國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七。 寶廷(1840─1890)   近代詩人。字竹坡﹐號偶齋。清宗室﹐隸滿洲鑲藍旗﹐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八世孫。同治七年(1868)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初﹐與陳寶深、張佩綸、張之洞並以直諫有聲﹐號為清流。授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出典福建鄉試。還朝﹐值中法戰役馬尾兵敗﹐有關官員張佩綸罷官﹐陳寶探降級﹔寶廷因借在途納江山船女為妾自污﹐自劾罷官。以中酒病卒。陳衍《石遺室詩話X稱其詩“天才豪宕﹐以曲達為主﹐五言近體﹐時近右丞、嘉州﹐余則香山、《擊壤》、放翁、誠齋﹐近人則初白、隨園、北江、船山”。亦為詞。著有《偶齋詩草》、《偶齋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四、江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 吳汝綸(184─1903)   近代詩文家。字摯甫。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內閣中書。為曾國藩所知﹐留住幕府。旋調直隸﹐參李鴻章幕府﹐深受倚重。尋出補深州知州﹐丁憂歸。眼除﹐署天津知府﹐補冀州知州。引疾乞退﹐受聘為蓮池書院教長。時曾國藩、李鴻章先後秉政﹐汝綸頗參其機要。庚子國變後﹐詔天下用酉法立學﹐受命以五品卿銜充京師大學堂教習﹐赴日本考察學政。歸國後返裡省墓﹐創辦桐城小學堂﹐病率。曾國藩歿後﹐汝結與張裕SIJ並以門弟子負文章重名﹐“其為文深迪古效﹐使人往復不厭”(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詩廉悍恣肆﹐直逼杜、韓﹐尤喜和作﹐用韻矯變﹐出人意表”(《晚晴管詩匯》)。著有《吳先生文集》、《摯甫詩集》﹐後人輯有《桐城吳先生全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馬其誕《吳先生墓志銘》、賀濤《吳先生行狀》、郭立志《桐城吳先生年譜》。 朱庭珍(1841─1903)   近代詩竄毽nW直還□□蛔饜≡埃□攀□□T頗鮮□寥恕M砬寰偃恕>□諑□□6蘊撲我岳矗□繞涫喬宕□□璧牧鞅洌□□銎南鋼攏□芤苑17寡酃餛蘭□□韁□□啤6悅髕咦櫻□宕□虻掠撾□□淼母竦髖傘16□段□□淼男粵榕桑□災虜宦□□恰=鷂湎槌破洹啊堵□□□洹肺迨□準啊妒□啊罰□約□渴叮□╕禿憂氨燦泄□庇鎩保a端諳闥謀省罰□V□小緞T笆□啊貳Ⅰ賭慮逄檬□貳I□絞錄<□肚迨□褪隆飯廡饜□吵□懟16□撾搖噸觳ㄔ澳貢□貳? $t$(1841─1903)   近代詩人、戲曲作家。字維卿﹐號南注生。廣西淮陽人。同治四年(186)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光緒八年(1882)法國侵越南﹐進圖中國﹐景鬆自請入越﹐聯合劉永福黑旗軍抗擊法軍。募兵勇四營﹐號景字軍﹐於越南宣化會同劉永福大敗法軍。十一年﹐以功授福建台灣道﹐後遷布政使﹐署巡撫。中日甲午戰爭起﹐清廷割讓台灣﹐台灣民眾自立“台灣民主國”﹐推其為總統﹐事敗﹐內渡歸﹐隱居不出﹐寄情絲竹。著有《詩畸》、《請纓日記》、《謎拾》﹐與唐俄功《得一山房詩集》合刊為《得一山房四種》﹐另創作桂劇劇本《高坐寺》、《張仙圖》、《救命香》、《桃花庵》、《可中亭》、《星沙驛》等﹐合稱《旗亭新曲》﹐今已佚。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六三。 劉清韻(1841─1916)   近代女戲曲作家。字古香﹐小字觀音。江蘇海州(今東海)人。劉蘊堂女。錢梅坡妻。師從王詡、周丹原。因鄉居遭水災﹐流寓江南﹐售書畫以自給。所為詩詞多身世之慨。楊擦光稱其詩詞“清酸悲狀”《瓣香閣詞跋》)。尤工戲曲﹐作傳奇二十四種﹐遇洪水散失大半﹐今僅存十種。著有《小蓬萊仙館濤鈔》、《瓣香閣詞》、《瓣香閣曲稿》、《小蓬萊仙館傳奇十種》(凡傳奇《天風引》、《丹青劍》、《炎涼券》、《英雄配》、《飛虹嘯》、《氖紅測》、《黃碧簽》、《鴛鴦夢》等八種﹐雜劇《千秋淚》、《鏡中緣》等二種)。生平事跡見俞做《劉古香女史詩序》。 王先謙(184─1918)   近代學者、詩文家。字益吾﹐號葵園。湖南長沙人。同治四年(1865)進士。歷官江蘇學政、祭酒。歸田後歷主思賢講舍、城南書院、岳麓書院。戊戌變法時期﹐勾結湘中豪紳阻撓變法維新﹐後又反對資產階級革命。而學問廣博﹐著述閉富。論文取桐城派之旨﹐編《續古文辭類纂》上繼姚源之選。於經史諸子、國朝掌故﹐皆鉤稽考訂﹐輯有成書。為文考核詳密﹐修潔簡練。詩亦有成﹐《晚晴想詩匯》稱其“早歲作詩蒼涼沉鬱﹐雅近少陵﹐晚學東坡﹐益見變化”。著有《虛受堂詩存》、《文集》、《書札》﹐另編著有《十朝東華錄》、《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苟子集解》、《莊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等。生平事跡見王興祖《葵園先生行狀》、彭清基《王葵園先生家傳》、吳慶低《王葵園先生墓志銘》、纓蔓孫《葵園紀略》及其自編《葵園自訂年譜》。 鄭觀應(842─1922)   近代散文家、商業家。又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又號羅浮待鶴山人、慕雍山人、把優生等。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少棄科舉赴上海﹐從傳教士習英文。又學經商﹐在英商寶順洋行、太古洋行任買辦。同治八年(1869)捐員外郎﹐次年捐候補郎中。先後任揚州寶記鹽務經理、太沽輪船公司經理。光緒初捐候補道員。在上海任機器織布局總辦﹐電報總辦﹐招商局幫辦、總辦﹔在湖北漢陽任漢陽鐵廠總辦﹐粵漢鐵路總辦。義和團運動起﹐與容閡等組織自立會﹐自任幹事。辛亥革命後﹐寓居上海﹐反對袁世凱稱帝與張勛復辟。所為散文不受桐城派“義法”約束﹐語言通俗質樸﹐風格清新﹐情感真切﹐善於說理﹐為近代一大作手。著有《盛世危言》、《救世揭要》、“I籽浴貳Ⅰ堵薷〈□咨餃聳□蕁返齲□□思□□噸9塾□□貳I□絞錄<□肚宕□宋□□濉廢鹵嗟諞瘓懟11畝□□噸9塾Υ□貳10□醯健噸9塾ζ來□貳? 鄧瑜(1843─1901)   近代女詩人、詞人。字慧過。江蘇金匾(今無錫)人。知縣諸可寶繼妻。母於氏工吟詠﹐幼即授瑜韻語。隨父官浙江慈溪﹐時值庭中梅花盛開﹐宴客賦詩﹐完成二律﹐一座驚嘆。詞尤婉麗﹐譚獻稱其所作“生氣遠出﹐俗態屏除”(孫雄《鄭齋類稿》引)﹐錄其所作入《售中詞》。著有《蕉窗詞》、《清足居詩詞集》。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O、《晚晴移詩匯》卷一九O。 劉光普(1843─1903)   近代詩人。字煥唐﹐號古愚。陝西咸陽人。光緒元年(1875)舉人。少貧﹐曾賣餅於市。後交李寅相﹐始究漢宋之學。而歸於經世致用。又倡導新學﹐曾研究漢語拼音﹐創辦實業。歷主經陽、味經、崇實請書院﹐成就甚眾﹐關中學風為之一變。詩宗陶淵明。著有《煙霞草堂詩文集》、《陶淵明閒情賦注》、《立政臆解》、《學記臆解》。生平事跡見陳浩然《劉古愚先生墓表》、陳三立《劉古愚先生傳》。 許任(184─1916)   近代詩文家。字靜山﹐晚號復庵。江蘇無錫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薦隨張蔭桓奉使美、日、秘三國。薛福成使英、法、義(意)、比﹐調充參讚。由同知保充知府﹐加鹽運使銜﹐隨楊儒出使美洲。中日甲午戰爭起﹐以論事切直見疑忌﹐自引去。庚子事變起﹐草國書致俄皇請退兵﹐詔以道員發廣東﹐賞四品卿行出使義國大臣﹐加二品頂戴。使義返﹐仍以道員發廣東﹐告歸。辛亥革命後﹐隱居不出。侯學癒以為其詩之“幽憂孤憤”﹐比之杜甫、蘇武﹐“殆有過之”(《樑溪詩鈔》)。著有《復庵先生集》。生平事跡見賈思級《復庵先生家傳》、馬其貂《情故出使義國大臣許公墓志銘》。 馮煦(843──1927)   近代詞人、詞論家。字夢華﹐號蒿庵﹐晚年自稱蒿英、蒿隱。江蘇金壇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授編修。歷官鳳陽知府、山西按察使、四川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宣統元年(1909)﹐因上書清廷﹐許滿族權貴罷官。卜居寶應。二年﹐江皖大水﹐起為查賑大臣。民國後﹐寓居上海﹐參加超社、選社唱和。早曾與上元顧雲齊名。為薛時雨、林壽圖弟子。工詩詞﹐陳衍《近代詩鈔》謂其“壯年詩多凄嚥之音﹐蓋經喪亂後所作”。曾編《宋六十一家詞選》﹐著《蒿庵詞話》﹐凡所論列﹐悉中肯繁。自以為作詞無愧正宗雅音。另著有《蒿庵類稿》、《蒙香室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九、魏家典《副都御史安徽巡撫兼理提督馮公行狀》。 顧雲   近代詩人。字子鵬﹐一字石公。江蘇上元(今南京)人。凜生﹐官訓導。與馮煦肄業南京鐘山、惜陰兩書院﹐為薛時雨、林壽圖二人高足弟子。少好遊俠﹐邀遊河南北﹐既而折節讀書﹐工古文詞。晚歸裡﹐假離益山薛廬﹐有山林之勝﹐日與文士吟詩飲酒於其間。鄭孝骨謂之“江東顧五”﹐與之交甚契。一時名士如袁調、張春、江雲龍、張士位﹐皆為其吟侶。江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其“詩筆健舉﹐醉中命筆﹐頗多偉觀”﹐又惜其“用思精密﹐而韻不能高”。著有(山詩錄)。生平事跡見陳行《石遺室詩話》、陳融《顆園詩話》、王質《今傳是樓詩話》。 胡元有   近代戲曲作家。字詩齡﹐號壺庵。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光緒八年(1882)曾與顧遠翁、蔡千禾、馮范拎﹐皆在歧紫意將軍署。與同裡陳亙仕宦同在一方﹐退隱後﹐歲時過從﹐陳尤嗜其《壺庵五種曲》﹐以為所作“不待金尊檀板寫付旗亭﹐固已妙香四溢矣”(《摸魚兒》詞小序)﹐為之厘定刊行。馮煦亦與之有所交往。著有《鵲華秋》、《青狨椔瑗LⅠ鬥□□巍吩泳縟□旨吧3□□鄭□銑啤逗□治逯智□罰□碇□小隊窠蚋蟀窫、《壺庵論曲》。生平事跡見《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匯編》卷九。 馬建忠(184─1900)   近代學者、散文家。字眉叔。江蘇丹徒人。少好學通經史﹐憤外患日深﹐造專究西學﹐派赴西洋各國使館習洋勞。每上書建言﹐為李鴻章所賞。累保道員。光緒七年(1881)﹐受命赴南洋與英人議鴉片專賣事﹐八年﹐參加中法、中日交涉﹐又被派往朝鮮處理外交事務。後曾任輪船招商局總辦、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精西洋語言文字﹐光緒五年在外曾獲博士學位﹐又善古文辭﹐寫有關於洋務事宜之奏議、政論頗多﹐時稱“時務文”。所著《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語法著作。另著有《適可齋紀言》、《紀行》、《東行錄》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六。 樑莖孫(1844─1919)   近代學者、散文家。字炎之﹐號彼珊﹐一作小山﹐又號藝風。江蘇江陰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改庶吉上﹐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總纂。返鄉守制﹐主講南青書院。服閡赴京﹐以記名道府用。歸後主持深源、鐘山書院﹐兼龍城書院講席。張之洞設江楚編譯書局﹐聘之主其事。又奉派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任京師圖書館正監督﹐以學部參議候補。辛亥革命後受聘為清史館總纂。於金石學、版本目錄學造詣甚深﹐兼工書法。所為文沿用桐城義法。詩詞不多作﹐亦工。著有《藝風堂文集》、《詩在》、《煙畫東堂四譜》、《金石目》、金石分地錄》、《秦淮廣記》等﹐編有X續碑傳集》、《遼文存》、《常州詞錄》。生平事跡見夏孫桐《纓藝風先生行狀》、纓祿保《學部候補參議翰林院編修纓府君行述》及自編《藝風老人年譜》。 吳俊卿(844─1927)   近代詩人、藝術家。初名俊﹐字昌碩﹐一作倉石﹐號位廬。浙江安吉人。同治四年(1865)補稻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攝安東知縣﹐僅一月辭去。後在杭州孤山創西冷印社﹐自任社長。晚年寓上海。曾從俞激學辭章、訓說書畫篆刻負重名數十年﹐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陳三立《墓志銘》稱其“為詩至老彌勤﹐苦抒擄胸臆﹐出入唐宋間健者”。近代書畫家工詩﹐吳為第一。古律體都能夏縣獨造﹐屏棄幾近。譚獻、陳衍俱極力推崇。陳衍《近代詩鈔》甚至說﹕“書畫家詩﹐向少深造者﹐去廬出﹐前無古人矣。”著有《去廬詩》、《擊廬集》。生平事跡見陳三立《安吉吳先生墓志銘》、諸宗元(廬先生小傳)、王個想《吳昌碩先生傳略》、王賢《吳先生行述》、馮稈《吳公昌碩墓表》。 紀擔維(﹖一1921)   近代詩文家。字香驅﹐又字伯駒﹐號海軒﹐晚號泊居。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紀購五世孫。同治八年(1869)貢生﹐官內閣中書。少留意經世之學﹐熟指掌故。久居張之洞幕府。歷主經心及江漢、兩湖諸書院﹐造就人才甚多。自作詩文極嚴﹐鮮有存稿。擅評畫﹐尤精鑒別。陳三立贈詩雲﹕“讀畫評詩有家法。”以為能得其先祖紀陶正傳。著有《泊居剩稿》。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六六、張師惠《紀泊居先生傳》、周邦道《紀知維》。 鄒強(﹖一1924後)   近代小說家。字翰飛﹐別號瘦鶴詞人﹐又署深湘館侍者、司香舊尉、玉愁生。江蘇金匾(今無錫)人。諸生。為王韜弟子。十八歲赴蘇州從師求學﹐光緒初設館蘇州﹐與《青樓夢》作者俞達相交。光緒十四年(1888)曾遊幕山東淄川。後寓上海﹐曾應聘任《蘇報》主編。晚歲任教於上海啟明女學。卒年八十余。以著長篇狹邪小說《海上塵天影》著名。王韜序稱此書“頗有經世實學寓乎其中”。另著有《三借廬筆談》、《三借廬叢稿》、《澆愁集》、《萬國近政考略》、《洋務罪言》。生平事跡見鄒被《三借廬筆談》、陳汝衡《說苑珍聞》、《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陶方椅(184─1884)   近代詩文家。字子珍﹐一作子鎮。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督學湖南﹐得士頗多﹐以母喪歸。服閡﹐湖北延聘總修省志﹐遊於武昌。後又北上供職﹐染病卒於京味。為李慈銘弟子﹐學有本源﹐洞達群經之流別以及文辭之正變。治《易》、《詩》、《爾雅》﹐又習《大戴禮記》﹐尤精研《淮南子》。李慈銘《送子鎮南還》詩有“力守經師兩漢風”、“文章孤唱更誰憐”之句稱賞之。著有《湘康閣遺集》、《淮南許注異同訪》、《許君年表》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譚獻《陶編修家傳》。 延清(1845──1916後)   近代詩人。字子澄﹐又字紫丞﹐號鐵君。蒙古鎮白旗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改庶吉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侍講學士。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時﹐身處危城﹐作詩紀事﹐抒發愛國之情﹐為人傳誦﹐有“詩史”之譽。平生亦以試估體詩享名。李恩緩稱“其詩則引商刻羽﹐雜以流徽者也”﹐“年老而律極細”(《皮子都門紀事詩序》)。著有《庚子都門紀事詩》(原名《巴裡客余生草》)、《錦官詩續集》﹐編有《遺逸清音集》。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們治朝卷、《清人詩集敘錄》卷七八。 譚宗濬(1846一1888)   近代詩人。字叔裕。廣東南海(今廣州)人。譚瑩子。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第二﹐授編修。督學四)11﹐典試江南﹐所得多知名士﹐歷充國史館、功臣館纂修﹐起居注協修﹐文淵閣校理。外放雲南糧儲道﹐兼權按察使。以勞累過度﹐請回籍調理﹐半道車於隆安旅舍。少承家學﹐既長﹐才學淹博﹐名滿都下。《晚晴轄詩匯》謂其“大抵少作以華贍勝﹐壯歲以蒼秀勝﹐入滇以後諸詩﹐雖不免遷滴之感﹐而警煉盤硬﹐氣韻益古”。著有《荔村草堂詩鈔》、《希古堂文集》、《遼史紀事本末》。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傳》卷七三、唐文治《雲南儲糧道署按實使譚叔裕先生墓碑》、馬其貂《雲南儲糧道譚君墓表》。 朱一新(1846─1894)   近代詩文家。字蓉生﹐號鼎甫。浙江義烏人。入貨為內閣中書。光緒二年(1876)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轉監察御史﹐以疏劾李蓮英﹐詔責降主事。早受知於劉有銘、李文田。在翰林時﹐與袁和、朱采、黃國道交遊。張之洞官兩廣總督﹐建廣雅書院﹐聘為主講。重宋儒理學﹐務通經以致用。著有《佩弦齋集》、《無邪堂答問》、《京師坊巷志》、《漢書管見》、《東三省內外蒙古地圖考証》。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五、《清史列傳》卷六九、金武祥《陝西道監察御史朱君傳》。 袁胡(1846─1900)   近代詩人。原名振給﹐字重黎﹐一字爽秋﹐號漚移。浙江桐廬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歷‘各戶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戶部員外郎、徽寧池太道、江寧布政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二十六年庚子﹐八國聯軍進犯﹐朝議和戰﹐與徐用儀、許景澄等反對圍攻使館和對外宣戰﹐被殺。追溢忠節。先後出劉熙載、張之洞門下。為近代宋詩派代表作家﹐與沈曾植同為後期浙派魁首。張之洞贈詩稱為“雙井(黃庭堅)半山(王安石)君一手”。陳行《石遺室詩話》謂其“根抵鮑、謝﹐而用事遣詞力求僻澀﹐則純於挑唐抱宋者”。沈曾植《漸西村人集序》稱其“比物連類﹐餐潔茹芳”﹐“回視收思﹐樂不忘本”。著有《漸百村人初集》、《安般管集》、《於湖小集》、《袁忠節公遺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六六、《清史列傳》卷六三、譚獻《太常寺卿袁公墓碑》。 周家祿(1846─1909)   近代詩人。字彥異﹐又字急修﹐號奧答。江蘇海門人。同治九年(1870)優貢。朝考用教職﹐授江浦訓導﹐歷署丹洋、鎮洋、荊溪、奉賢訓導。光緒二十九年(1903)薦試經濟特科﹐辭不就。先後遊於夏同善、吳長慶、張曾改、張之洞、袁世凱幕中。中曾屢主師山書院、白華書塾、湖北武備學堂、南洋公學講席。與張春、朱銘盤均為黃體芳門下士﹐以擅詞章而齊名。又工為考據校現之學。張春序其集﹐稱其文“或屈鬱縱宕而盡其旨﹐或驕麗博贍而振其華”﹐其詩“若春條揚花﹐谷泉送響﹐風日會美而林壑俱深”。亦工詞﹐人以為有南宋風格。著有《壽消堂集》、《經史詩箋字義疏証》、《海門廳圖志》、《朝鮮載記備編》等。生平事跡見顧錫爵《海門周府君墓志銘》。 左紹佐(184──1927)   近代詩人。字藥卿﹐又字竹勿。湖北應山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官刑部主事﹐廣東南韶連道、雷瓊道。有政聲。早為張之洞所賞識﹐曾選其文人《江漢炳靈集》﹐為時傳誦。作日記頗精心﹐數十年如一日。與樊增祥交誼尤篤。晚與樊增祥、周樹模有“楚中三老”之稱。詩能運文之精詣﹐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評其詩在“昌黎、東坡間”。著有《竹勿生詩抄》。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七二、《民國人物碑傳集》卷九。 樊增祥(846─1931)   近代詩人。字嘉父﹐號樊山﹐又號雲門、天琴。湖北恩施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改庶吉士﹐授宜〕11知縣﹐歷官咸寧、富平、長安、渭南知縣﹐鳳穎六泅道﹐陝西、浙江按察使﹐陝西、江寧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入民國﹐袁世凱任為湖北民政長﹐未就。後任參政院參政﹐兼清史館事。出李慈銘、張之洞門下﹐與易順鼎齊名﹐時稱“樊易”。其詩才華富贍﹐自謂取徑袁枚、趙翼。艷體之作﹐可方駕韓握。多為紅梅詩﹐與善為白梅詩之釋敬安並稱為“紅梅布政”、“白梅和尚”。前後《彩雲曲》記賽金花事﹐尤負盛名。庚子事變時所為六律組詩﹐追步吳偉業。清亡後之作﹐則多率易庸濫。著有《樊山集》、《樊山續集》﹐另有輯本《樊山集外》。生平事跡見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傳》、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汪辟疆《近代詩人小傳稿》、冒廣生《樊增祥傳》。 林鶴年(184─1901)   近代詩人。字攀雲﹐又字鐵林﹐晚號信園老人。福建安溪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官工部郎中﹐保道員﹐加接察使銜。少有大志﹐好談兵﹐時人比之杜牧、陳亮。中年渡海至台灣﹐客唐景近幕中。與林時甫等海防﹐毀家經難﹐抗御日寇。內渡後﹐鄉人延聘掌教書院﹐辟恰園於廈門鼓浪嶼﹐越十余年卒。工詩享才名﹐會往來泉州、廈門間﹐與龔顯會、黃貽揖、陳第仁諸人結社酬唱。《晚晴管詩匯》謂其詩“雄深沉鬱﹐兼有清麗之辭﹐是從玉裡得力而不模仿宋體﹐於閩派中自成一格”。潘飛聲《在山泉詩話》稱其“以悲憤雄壯之詩傳台事﹐又何減杜陵詩史”。著有《福雅堂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管詩匯》卷一七四、《清畫家詩史》壬上、潘飛聲《在山泉詩話》。 張百熙(1847──1907)   近代詩人。字野秋﹐一字冶秋﹐號潛齋。湖南長沙人。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山東學政、侍講、侍讀、祭酒、廣東學政、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左都御史及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久值南書房。甲午戰爭後﹐憂心外患﹐於變法、洋務、興學諸事宜多所奏陳。好汲引人才。晚究心教育﹐曾充管學大臣﹐於創辦京師大學堂頗有功績。溢文達。(晚晴想詩匯)稱其詩“款款忠情﹐真有烷花每飯不忘君國之意”。著有《退思軒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九、《清史列傳》卷六一。 王頌蔚(1848一1896)   近代文學家、史學家。原名叔丙﹐字銷卿﹐一作帶卿﹐號蒿隱。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光緒五年(1879)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補軍機章京。十八年試御史第一。甲午中日戰爭時﹐多所建議。及和議成後﹐悲憤成疾而歿。早治訓沽之學﹐與同鄉葉昌熾齊名。逮史學﹐曾著《明史考証裙逸》﹐翁同出、潘祖蔭皆賞其才﹐李慈銘、沈曾植、朱一新、樑鼎芬、黃紹賓亦並推重之﹐袁貂尤與其交契。文、詩、詞並能﹐徐世昌稱其“詩思淵密﹐雅善長篇”(《晚晴管詩匯》)。著有《寫禮顧文集》、《詩集》、《遣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葉昌熾《軍機章京戶部湖廣司郎中王君墓志銘》及其子王季烈所撰行狀。 張佩綸(1848─1903)   近代詩人。字幼樵﹐一字紀庵﹐又字資齋。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同治十年(1871)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以光緒元年(1875)大考招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與黃體芳、張之洞、寶廷稱“翰林四諫”。中法戰爭時﹐初主戰﹐以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督師馬江﹐遭敗績﹐遣戍察哈爾。光緒十四年釋還。李鴻章延入幕。庚子事變﹐語以編修住辦和約。既成﹐招京堂﹐稱疾不出。本負經濟才﹐未獲建樹。遣戍後致力為詩﹐取法蘇武﹐並得力於李商隱、王安石。陳衍稱其“才力富有﹐用事穩切﹐與張文襄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詩筆剽健﹐所謂精悍之色﹐猶見眉間﹐與凄惋得江山助者﹐兼而有之”(《近代詩鈔》)。著有《澗於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四、陳寶深《四五品京堂張君墓志銘》、勞乃宣《四五品京堂前翰林院侍講學士張君墓表》。 王鵬運(1848─1904)   近代詞人。字幼遇﹐一作幼霞﹐號半塘、騖翁。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同治九年(1870)舉人﹐歷官內閣中書、內閣侍讀、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值諫垣十年﹐疏數十上﹐皆關系政要﹐一時冈鬭g□災釙淄躋韻攏□勘壞□潰□鄙□□煜隆9廡鞫□□□旮□櫻?1900)∕﹨國聯軍入侵北京﹐與朱祖謀、劉福姚共集宣武門外寓宅填詞﹐成《庚子秋詞》。二十八年南歸﹐客揚州﹐主儀董學堂。後二年病車於蘇州。排精於詞﹐被稱為“清季四大詞人”之首。嘗匯刻《花間集》以迄宋、元諸家詞為《四印齋所刻詞》。朱祖謀序其詞集﹐謂其導源王沂孫﹐復歷辛棄疾、吳文英以還周邦彥之渾化﹐與周濟之說契若針芥。又為《望江南》詞雲﹔“香一瓣﹐長為半塘翁。得象每兼《花外》永﹐起居差較茗柯雄。嶺表此宗風。”可見其傾倒。葉恭綽《廣售中詞》謂其“於詞學獨探本原﹐兼窮蘊奧﹐轉移風會﹐領袖時流”﹐“疆村翁學詞﹐實受先生引導”。詞有《袖墨》、《蟲秋》、《味梨》、《鋼知》等集﹐晚年刪定為《半塘定稿》、《剩稿》。生平事跡見況周頤《禮科掌印給事中王鵬運傳》。 黃遵憲(1848─1905)   近代文學家、外交家。字公度﹐號法時尚任齋主人、水蒼雁紅館主人。廣東嘉應州(今梅縣)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歷任駐日使館參讚、美國舊金山總領事、英使館參讚、新加坡總領事。二十年歸國後﹐辦理東南五省積存教案。二十三年在上海加入強學會﹐入京﹐被命出使英國﹐改德國﹐受阻未行。改官湖南長寶鹽法道﹐署湖南按察使﹐佐巡撫陳寶箴舉辦新政。二十四年奉命使日本﹐道經上海﹐值政變起﹐罷歸。晚年思想傾向革命。攝於舊學﹐久官海外﹐熟悉國際形勢﹐能接受新事物。在美國﹐力與美政府排斥虐待華工事作鬥爭。自美歸後﹐撰《日本國志》﹐圖借鑒日本維新經驗以改良清政。其於詩﹐早年即有“別創詩界”之論﹐自“譬之西半球新國”﹐為“獨立風雪中清教徒之一人”(《與丘偉愛書》)。主張“我手寫我口”﹐要求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寫下不少反映重大國事痋慼慼慼慼樞E肭苛遙□鐘脅簧俜從懲夤□率攣鏌約案鋈鬆硎辣□咭劣糝□鰲8櫳兇鶯岬□矗□□屏□□□□越賢ㄋ祝□洗□仄鵒爍母鍤□緄淖饔茫□□泊嬖詼嚶玫涔實木上啊A浩舫□啤捌涫□艨□醣眨□□渫蚧□□豢啥四擼□詮湃送舛攬□辰紜保a賭怪久□罰□□殖破涫□霸□□芾歟□咳晃□蠹搖保a肚宕□□醺怕邸罰□F淥□屢墑□巳緲滌形□3鴟曇祝□膳墑□巳緋氯□Ⅰ18P9恰15崦髡鸕染慵油瞥紜R喙□10模□堊□壅□□□模□□剎□攏□哂性都□渴丁V□小度司陳□□蕁貳Ⅰ度氈駒郵率□罰□鷯瀉筧慫□唷度司陳□□饈□□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牧□摹17浩舫□都斡□葡壬□怪久□貳3□倭□痘乒□認壬□昶住貳? 吳慶is(1848─1924)   近代詩文家。字子修﹐又字敬疆﹐號稼如﹐晚號海余生、補鬆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官湖南提學使兼署布政使。少遊俞秘門下﹐與諸前輩結鐵花吟社。官湖南時﹐創立優級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後﹐寓居上海。與馮煦、樊增樣、沈曾植、樑鼎芬輩結超社、逸社、然社相唱和。為文服膺曾國藩之說﹐取法於桐城派﹐姚治慶稱其“事要而不繁﹐辭文而不得”(《墓志銘》)。作詩以杜甫為宗﹐多感事懷人之作﹐汪國垣稱其“詩筆位舉”(《光宣詩壇點將錄》)。著有《補鬆廬文錄》、《補鬆廬詩錄》、《侮余生詩》、《蕉廊映錄》。生平事跡見姚治慶《吳府君墓志銘》。 葉大莊   近代文學家。字臨恭﹐號損軒。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官鬆江海防同知、邱州知州。中歲家居﹐與陳寶深、龔易圖、陳書等以詩相酬唱。出仕江南﹐又為兩江總督張之洞招入幕府。於詩服用厲望﹐兼取王士鎮﹐又心摹手追於范成大、劉克莊。後又受易順鼎影響。好作七律﹐以裁對工整為尚。《晚晴管詩匯》稱其吽憫漼紐}套粒□□尢鶿子鋟鈣潯識恕薄H黃涫□呈擋荒芤砸桓窀胖□4拭□戎闢□櫪是弼林杏芯3鴕猓□卵芐蚱浯食啤懊未啊18襠焦淌背鍪榪□錚□俏╡□梢巖玻□□首諛纖危□□□未啊18襠健保□□小緞淳□□醺濉貳Ⅰ緞□濉貳Ⅰ隊中□恪芳啊緞×崆蚋蟠省罰ㄓ置□堵□忖執省罰□I□絞錄<□鍛砬繅剖□恪肪硪渙□濉? 陳寶$(1848─1935)   近代文學家。字伯潛﹐號張庵、橘隱﹐別署滄趣樓主、聽水老人。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改庶吉士﹐歷官編修、侍講、右庶子、侍讀學士、江西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曾充順天、甘肅、江西鄉試同考官、正考官。初與張之洞、寶廷、張佩綸以直諫有聲﹐號為“清流”。光緒十年(1884)罷官。裡居二十五年﹐中間曾作南洋之遊。宣統元年(1909)冬﹐起復原官。三年﹐簡山西巡撫﹐未到任﹐以侍郎候補﹐授宣統讀﹐兼充迅德院顧問大臣。人民國﹐仍隨侍廢帝博儀。張勛復辟﹐任為議政大臣。後清室又授職太博。偽滿洲國成立﹐屢征不赴。其詩用力於韓癒、王安石、蘇武、黃庭堅、陸遊﹐為近代固派詩人首領之一。陳三立稱其“感物造端﹐蘊藉綿違﹐風度絕世”(《墓志銘》)。又工古文﹐傅增湘序其文集﹐稱其“贈序墓志諸作﹐於事無曲筆﹐於人無溢辭﹐其精審為史稿所不及”。著有《滄趣樓詩集》、《滄趣樓文存》。生平事跡見《清畫家詩史》壬上、陳三立《陳文忠公墓志銘》、陳衍《陳寶深傳》。 楊深秀(184─1898)   近代詩人。字調村﹐一作儲春﹐號春香子﹐本名流秀。山西聞喜人。同治初以舉人入貨為刑部員外郎。光緒十五年(1889)成進士﹐遷郎中﹐轉監察御史。精小學、地理﹐又好數學﹐兼通經學。曾創立關學會﹐又參加保國會。與康廣仁交最厚﹐曾上疏請更科舉文體﹐積極參與變法維新。政變後﹐反對慈櫓“訓政”﹐上疏法問光緒被廢之故﹐堅請歸政﹐被捕遇難﹐“為戊戌六君子”之一。“詩有才調﹐一空依傍﹐未可以常格繩焉”(《晚晴穆詩匯》)。陳衍《石遺室詩話》謂“戊戌六君子”詩﹐調春第一﹐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則以為林旭第一﹐劉光第與調春略亞﹐稱“山右近代詩人﹐調春為最﹐力厚思沉﹐出以蘊藉﹐所謂詩人之詩也”。著有《雪虛聲堂詩鈔》、《楊牆村侍御奏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O、樑啟超《楊深秀傳》、胡思敬《楊深秀傳》。 葉昌熾(1849──1917)   近代學者、詩人。字鞠常﹐一作鞠裳﹐號緣督廬主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司業、侍講、甘肅提學使﹐又任存古學堂史學總教習。師事馮桂芬。長於校勘學。曾與陸潤庫、管禮耕、王頌蔚同住馮氏編修《蘇州府志》。程氏鐵琴銅劍樓宋元本書、蔣氏鐵華館叢書、潘氏功順堂叢書皆經其鑒定校勘。其文師事張裕劊﹐詩隱蓄不露﹐托旨遙深。以人稱其詩為“曼情之設滿”為“知言”(《緣督廬日記》)。著有《藏書紀事詩》﹐以七絕記歷代藏書家事﹐精詳為人所稱。另有《詩謁》(原名《辛日移詩史稿》)、《語石》、《緣督廬日記鈔》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九一、曹元捐《葉侍講墓志銘》、錢大成《記葉菊裳》。 鐘祖芬   近代戲曲作家。字雲妨﹐號落落居士。四川江津人。約同治、光緒間在世。凜生。性豪俠﹐博於為文﹐生平著作甚豐﹐然傳世不多。尤工為聯語﹐奇橫不落前人案臼。著有傳奇《招隱居》﹐與雜調《火坑蓮》合刊﹐對鴉片之禍國殃民痛切陳辭﹐垂誡甚深。另著有《振業堂集》等。生平事跡見《民國江津縣志》卷七。 王仁4(1850──1896)   近代詩人。字可莊﹐號大久、公定、忍庵。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光緒三年(187)進士第一﹐授修撰。督山西學政﹐歷典貴州、江南、廣東鄉試﹐人直南書房。補鎮江知府﹐調蘇州知府﹐病卒。居官有政績﹐又好興文教﹐創律思文社、南儒學舍。其《題壁》詩自嘲曰﹕“聊學文山(文天祥)前半生。”詩好袁枚﹐風格近之。著有《王蘇州遺書》。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傳》卷七七。 郭曾訴   近代詩人。字春榆﹐晚號的庵。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官至典禮院掌院學士。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僑寓北京﹐無聊中輒寄情吟詠。卒後﹐清室予溢文安。為禮官垂三十年﹐兼直樞垣﹐洞明掌故。請以顧炎武、黃宗益、王夫之三儒從把孔廟﹐為庚子事變死難諫臣請溢﹐力爭滿員從漢服制﹐先後三疏為世傳誦。入民國始致力於詩﹐陳寶深序謂其婉至類元好問﹐沉厚類顧炎武。《晚晴想詩匯》稱其“深於杜詩﹐不必規規趨步﹐而神與之合”﹐且“見聞翔實﹐寓史於詩”﹐為“一代獻征之所寄”。惜每多遺老守舊之情。著有《藥廬詩存》。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七二、陳衍《石遺室詩話》。 盛g(1850──1899)   近代文學家。字伯熙。清宗室﹐肅武親王後裔﹐隸鎮白旗。十歲即能詩。同治九年(1870)順天鄉試第一名舉人。光緒二年(1876)進士第一﹐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右春坊右中允、翰林院侍講、右春坊右庶子、國子監祭酒。所居意園﹐有林享之勝﹐度金石書畫之室曰鬱華閣。崇尚風雅﹐交遊皆一時名流。編《八旗文經》﹐存滿洲文獻。詩詞多散佚﹐存於集中者﹐僅十之三四。詩有關涉國事、朝事等現實性強的作品。詞雄放似辛棄疾。葉恭綽《廣筐中詞》評其《八聲甘州》一閡﹐以為“幽情苦緒﹐出以清雄之筆﹐源出《東坡樂府》”。著有《意園文略入《鬱華閣遺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四、楊鐘鼓《意園事略》、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 沈曾植(1850─1922)   近代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字子培﹐號乙庵﹐晚號寐愛、谷隱居士、賣齋。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進士﹐官刑部主事﹐讚助康有為開強學會於京師。二十四年﹐湖廣總督張之洞聘往武昌﹐主兩湖書院史席。後歷任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學使﹐署布政使﹐護理巡撫。宣統元年(1909)辭官歸裡。清亡後﹐居上海。張勛復辟﹐任學部尚書。事敗復歸上海。通西北南洋地理、蒙古史、儒學、佛典、道藏﹐王國維稱其“綜覽百家﹐旁及兩氏﹐一以治經史之法治之﹐則又為自來學者所不及”(《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文、詩、詞並工。古文古雅深睡﹐承其鄉朱彝尊之緒而突過之。偶為驕文﹐高古似晉、宋。詩為近代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之典型﹐同光體浙派之代表。主張通元嘉、元和、元佑三關。陳三立序稱其所作“沉博奧逮﹐陸離斑駁﹐如列古鼎彝法物﹐對之氣斂而神肅”﹐張爾日序謂“墨之詩﹐今之東坡、山谷也”。詞則葉恭綽《廣售中詞》評為“力矯凡庸﹐乃詞中之王川(盧金)、魁紀公(樊宗師)也”。著作宏富﹐已刊者主要有《蒙古源流箋証》、《純常子枝語》等。學術筆記﹐錢仲聯輯為《海日樓札叢》。詩文詞有《海日樓文集》、《海日樓詩集》(錢仲聯有箋注)、《曼陀羅股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二、謝鳳孫《沈寐裡先生墓志銘》、王蓮常《沈寐受年譜》。 程鴻機(1850─1918)   近代詩人、晚清大臣。字子玖﹐號上庵﹐晚號西巖老人。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同治十年(1871)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超播侍講學士﹐遷侍讀學士、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庚子事變﹐隨酉太後出逃酉安﹐耀左都御史﹐歷官工部尚書、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外務部尚書、會辦大臣ꄱ8腥找樵既□u蟪肌12□齏笱□俊9僦拼蟪肌R災裼咸□籩家獗話粘狻H朊窆□□11σ砸爬獻躍印W□笄迨矣枰縹納鰲﹗鍛砬緡□位恪肺狡涫□疤醮鎦□埽□扔星□吻氨簿靨骸薄V□小兜暈納□□□ 貳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娜□摺3氯□Ⅰ緞□齏笱□烤□□蟪紀□癲可惺檣蘋□坦□怪久□貳15嗾乜怠毒□□蟪夾□齏笱□客□癲可惺槌濤納□□兇礎貳? 王甲榮(1850─1929)   近代詩人。原名厚培﹐字部購﹐又字步雲﹐號次逸﹐晚號冰鏡老人。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官永淳、富川知縣﹐鐘山理酋通判﹐知府銜候補直隸州知州。又曾任天津集賢、輔仁書院山長。袁世凱竊國﹐宵小騷動﹐曾賦《老革謠》譏刺之。又以賽金花為題材作《彩雲曲》﹐與樊增祥詩同題﹐並稱傑作。《台灣秋興》八首則是其最為得意之作。錢仲聯評其詩“佳構極彩﹐大抵清深志遠﹐陶冶乎唐之玉溪﹐宋之劍南﹐而不為瞧殺之音”(《夢黃庵詩話》)。著有《二欣室詩集》、《文集》、《詞集》、《景行札記》、《庚子京酸聞見錄》。生平事跡見自編《二欣室記事珠》﹐王邁常、王蓮常《部購府君年譜》。 柯助系(850─1933)   近代學者、詩人。字鳳就﹐又字風整﹐晚號家園。山東膠州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南學政、司業、貴胄學堂總教習、侍講、侍讀。派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任貴州提學使﹐署學部右參議並左丞﹐充京師大學堂監督﹐又任資政院議員、督辦團練大臣、典禮院學士。入民國﹐應聘為清史館總纂﹐後代館長。晚年任故宮博物院理事。精於史學﹐所著《新元史》頗負盛名。與徐世昌交契﹐曾結晚晴詩社於民國總統府。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其詩“風骨高摹﹐意味老檐﹐一時巨手也”。著有《寥園詩鈔》。生平事跡見王森然《柯助名先生評傳》、柳治徽《柯助志傳》、張爾田《清右學部左丞柯君墓志銘》。 敬安(185─1912)   近代詩僧。號寄禪﹐俗姓黃。湖南湘潭人。同治七年(1868)出家﹐受戒於南岳祝聖寺﹐上衡州歧山仁瑞寺﹐充苦行僧。光緒元年(1875)至鎮江金山寺﹐從大定和尚參禪。遍參杭州、寧波各地名宿﹐至阿育工寺佛舍利塔前禮拜﹐燃二指供佛﹐自是號“八指頭陀”。十年返湖南﹐主持諸大名剎。與鄧輔綸、王閣運遊﹐入碧湖詩社。二十八年赴寧波主持天童寺。創僧教育會﹐被推為會長。辛亥革命後﹐中華佛教總會成立﹐首任會長。民國元年(1912)﹐示寂於北京法源寺。敬安詩早受湖湘派影響﹐宗唐輕宋﹐以擅長寫白梅詩﹐有“白梅和尚”之號﹐與“紅梅布政”之樊增祥並稱。著有《八指頭陀詩文集》。生平事跡見釋太虛《中興佛教寄撣和尚傳》、馮統掌《中華佛教總會天童寺方丈寄件和尚行述》、《新續高僧傳‧清四明天童寺沙門釋敬安傳》。 簡明亮(1851─1933)   近代學者、詩人。字季紀﹐號竹居。廣東順德人﹐生於南海忠義鄉旅次。諸生。為朱次傳入室弟子。年十五即已遍誦七經。既長﹐治學不強分漢、宋﹐以讀書修身為旨。年三十九絕意科舉﹐淡泊不慕榮利﹐專事著述講學。以學行優等﹐特旨以訓導選用﹐以疾不赴。禮部尚書博良又奏聘為禮學館顧問官﹐時朝亮旅居陽山將軍幕中﹐亦以疾答書辭之。辛亥革命後﹐猶效忠清室﹐清史館館長趙爾類致書聘為纂修﹐不應。治經外﹐亦工詩文。著有《讀書堂詩集》、《尚書集注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孝經集注述疏》、《禮記子思子言鄭注補正》等。生平事跡見其門人編《簡先生年譜》、張啟煌《簡竹居先生年譜》、任元熙《清征士簡竹居先生事略》。 王樹祖(化引一1936)   近代詩文家。字晉卿﹐號陶廬。直隸新城(今屬瑪o保┤恕9廡魘□□輳?1886)進士﹐授工部主事﹐改青神知縣﹐署資陽、青津、富順﹐以事解職。入張之洞幕府﹐被薦為中衛知縣﹐晉平慶徑固化道﹐署新疆布政使。辛亥革命後﹐曾任清史館總纂。少為驕儷文﹐及與吳汝綸遊乃更作古文﹐“浸淫於兩漢﹐而出人於昌黎、半山﹐其氣骨道上﹐實有得於陽剛之美”(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考》)。其詩陳衍譽之為“北方巨率”(《石遺室詩話》)﹐趙元禮以為“渾穆如古謠諺﹐而用筆極腐灑”(《藏齋詩話》)。著有《陶廬文集》、《陶廬詩集》、《費氏古易訂估》、《中庸鄭朱異同說》、《爾雅郭注佚存補訂》、《希臘學案》、《歐洲族類源流略》等。生平事跡見尚秉和《新城王公墓志銘》、蕭菊君《王晉卿傳略》及自編《陶廬老人自訂年譜》、《陶廬老人隨年錄》。 程順江(1852─1888)   近代詩人。字伯翰﹐號葉庵。湖南寧鄉人。程頌萬兄。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朝考第一﹐授戶部七品小京官﹐簽分戶部江西司。其學始浸淫於晉宋齊樑﹐繼而泛濫於經史﹐終沉潛於宋儒性理之學﹐博通而務實踐﹐人以為根抵深醇﹐華實兼茂。與樑鼎芬相友善。陳衍《近代詩鈔》謂其“先後文章之塗軌﹐以至立身行已﹐入官之小用小效﹐與嶺南朱九江次揭﹐如出一轍。其文之最著者﹐為《釋用》、《釋海》、《知困軒記》、《再與張冶秋書》﹐詩多選體”﹐“近體亦偶作中晚以後語”。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謂其“氣體凝重﹐才思內蘊﹐亦湖湘作手也”。生平事跡見程頌萬《程伯翰先生行狀》。 朱銘盤(852─1893)   近代文學家。字日新﹐號曼君。江蘇泰興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敘知州。曾客吳長慶軍幕﹐隨吳軍入朝鮮﹐歸年於旅順。銘盤出張裕到門下﹐工詩文。其詩與范當世齊名﹐范學宋﹐朱學唐﹐取徑不同﹐朱《朝鮮雜詩》尤著名。陳衍《近代詩鈔》稱其“工驕體文﹐沉博絕麗﹐詩天骨開張﹐風格雋上”。狄擦賢亦盛稱其詩。著有《桂之華軒遺集》、《晉會要》、《宋會要》、《齊會要》、《樑會要》、《陳會要》、《四裔朝獻長編》。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鄭肇經《曼君先生紀年錄》。 林綠(1852─1924)   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畫家。初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晚號補柳翁、踐卓翁、長安賣畫翁﹐別署冷紅生、台交。福建閩縣(今閩侯)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歷任杭州東城講舍講習、北京金台書院講習、五城學堂國文總教習、京師大學堂講習、北京間學堂及高等實業學校教習。人民國﹐任教北京大學、勵志書院、北京孔教大學。不習外文﹐待人口譯而筆述﹐譯西洋小說至二百零六部﹐一時為盛。工古文﹐自居於桐城派﹐“五四”以後﹐反對白話文學﹐成為保守派堡壘。又工詩﹐最早反對宋詩派﹐不欲寄人籬下﹐而“自遂己志﹐自為己詩”﹐後則學蘇武、陳與義。晚年嗜為畫。著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及小說《金陵秋》、《劍腥錄》、傳奇《天妃廟》、《合浦珠》、《蜀鵑啼》等。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清畫家詩史》壬上、陳衍《林纖傳》、朱茨胄《畏廬先生年譜》。 陳玉立(185─1937)   近代文學家。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吏部主事。與譚嗣同、吳保初、丁惠康號四公子。二十一年﹐上海開強學會﹐嘗列名。其父寶箴為湖南巡撫﹐創辦新政﹐提倡新學﹐支持變法運動﹐三立住其父多所籌畫。戊戌政變後﹐父子同被革職。侍父退居南昌西山﹐築靖廬。父歿後﹐常往來南京散原別墅與西山間。清亡後﹐以遺老自隱。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軍侵佔北平﹐不食而卒。其詩為近代同光體江西派魁首﹐凝練奧衍﹐取徑黃庭堅而自創面蘋TVP3啊渡16□□□□稹肺狡洹懊□耘乓□□□□□咳淮蠹搖薄A浩舫□兌□□沂□啊煩破洹澳鶘羈∥Ⅲ□諤撲穩思□瀉奔□妝取薄8□雍籩燎逋鑾笆□□□逑職□□□瘛9□□澂灰月□□疲□簧12□諂涫□募□安6朗□易塩□饈噸姓擼□庇形13園輪跡□槐□□髕□□R喙□盼模□豕諞炎坑諧刪停□罄此□□刑種鈄蛹按□譴篤□□任□浪□兀□卵□狡湮氖□謔□V□小渡16□□□□貳Ⅰ渡16□□□募□貳I□絞錄<□鈽輪鞅唷睹窆□宋□□貳10庾詿取凍氯□4□浴貳10□季礎凍氯□4□貳? 陳廷焊(1853─1892)   近代詞人、詞論家。字亦峰﹐原名世餛﹐字耀先。江蘇丹徒人﹐流寓泰州。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工詩詞及詞學理論。葉恭綽《廣級中詞》稱其“《白雨齋詞話》極力提倡柔厚之旨﹐識解甚高﹐所作亦足相副”。著作除《白而齋詞話》外﹐有《詞則》、《詞壇叢話》等﹐又編有《雲韶集》。另著有《白雨齋詞存》、《白雨齋詩鈔》。生平事跡見《光緒丹徒縣志旗余》卷八、《民國續丹徒縣志》、《民國泰州志》。 勒深之(1853─1898)   近代詩人。字省旅﹐又字公遂﹐號元俠。江酉新建人。勒方椅子。光緒十一年(1885)拔貢生﹐廷試第一﹐尋又被黜﹐落拓京師﹐為小京官﹐日事征歌逐舞﹐遺產十萬金﹐揮霍一空。天賦穎異﹐少即工詩驚長者。於本朝人詩獨服膺屈大均、黃景仁﹐二家詩均能背誦。父有書名﹐深之乃學瘦金體﹐以求別開生面。又工畫山水﹐學戴熙。他若圍棋擊劍、聲色犬馬之好﹐亦有裘馬烏衣子弟之風。潘祖蔭極賞其才。與楊增革、丁惠康、陳行相友善﹐陳衍《石遺室詩話》謂其詩“大略似其鄉先生香蘇山館(吳嵩樑)之作”﹐王伯恭《蠟廬隨筆》則謂其詩“風格雅近黃仲則、龔定庵”。著有《蕉尾吟》。生平事跡見張鳴河《寒鬆閣談藝瑣錄》卷四、王伯恭《俺癒憐\省貳? 陳玉樹(1853─1906)   近代詩文家。字惕庵﹐後更名玉翰。江蘇鹽城人。光緒十四年(1888)優貢﹐旋中本科舉人﹐以教諭用﹐不赴。平生之學以墨子為宗﹐身體力行。通諸子百家之學。與李詳交契。曾主講尚志書院、鹽城縣學﹐又應周玉山之聘任三江師范教務長。晚曾入廣東布政使程儀洛幕﹐後又應兩廣總督岑春渲之聘。所為文廣征博喻﹐奇偶錯陳。陳中凡稱“其詩文憂殷語迫﹐恆有免受各華之慨”﹐“及甲午軍興﹐國勢陵遲﹐端憂早計﹐發為文章﹐語益壯烈”(《行述》)。著有《後樂堂文鈔》、《詩存》、《毛詩異文箋》、《卜子年譜》、《爾雅釋例》、《教育芻言》﹐編有《鹽城縣志》。生平事跡見陳中凡《惕庵府君行述》、李詳《大挑教諭揀選知縣陳君墓志銘》。 志銳(1853──1912)   近代詞人。他塔拉氏﹐字伯愚﹐又字公穎﹐號廓軒﹐又號窮塞主﹐晚號遷安。滿洲鑲紅旗人。父長敬﹐世父長善。弟志鈞﹐與志銳有二難之目﹐謹、珍二妃﹐為其胞妹。長善為廣州將軍﹐摯其兄弟姊妹以偕行。署有壺園﹐兄弟讀書其中。一時文士﹐如文廷式、於式枚等﹐咸樂與之遊。初以蔭為太僕寺員外郎。光緒六年(1880)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詹事、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烏裡雅蘇台參讚大臣、索倫領隊大臣、寧夏副都統、杭州將軍、伊犁將軍。革命軍興﹐被殺。清室予溢文貞。志銳究心經世之學﹐富文采﹐工詞。著有《窮塞微吟詞》、《廓軒竹枝詞》。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七O、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吳慶低《志將軍傳》。 於式枚門853一1引5)   近代詩文家。字晦若。原籍四JI營縣﹐寄籍廣西賀縣。光緒六年(1880)進士﹐改庶吉士﹐授兵部主事。入李鴻章幕﹐章奏書札﹐多出其手。歷宮禮部主事、員外郎﹐御史﹐給事中﹐與訂《辛醜條約》﹐匢v迤肪╢茫□湔□翊Π鍰岬鰲4笱□米馨□14胙□菁嘍劍□院柚姿律僨潿焦愣□□□□璐牽□□芾砉鬮魈□罰□□蝕□俊16癲俊16舨俊13□渴湯桑□渥芾砝裱□菔隆12薅╗□紗蟪肌9□飯莞弊懿謾P樑□錈□螅□□憂嗟閡蚤猓□迨矣枰縹暮汀9□疚模□□歡嘧鰨□嗣窆□□湮□□洌□宰1臼攏□栽12□懟@釵奶╔破洹笆□褚□誆□琛14逕街□洹保a逗I絞□菔□啊罰□I□絞錄<□肚迨犯濉肪硭乃娜□12忠菥□噸謝□窆□□舜□貳? 張客(1853─1926)   近代文學家、教育家、工商業家。字季直﹐號嗇庵。江蘇通州(今南通)人。光緒八年(1882)﹐曾隨吳長慶軍赴朝鮮。光緒二十年﹐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授修撰。次年﹐_L海開強學會﹐曾列名。後在通州辦紗廠、墾牧公司、輪船公司等企業﹐又創辦師范等學校。光緒二十七年後﹐倡預備立憲公會﹐並任江蘇路議局局長。宣統三年(1911)﹐任中央教育會會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又在北京任農林工商總長兼水利局總裁。後辭職南下﹐繼續在鄉辦實業與教育。工詩文﹐文多經世之作﹐詩兼學唐宋﹐林庚白《而白樓詩話》稱“同光詩人什九無真感﹐惟二張(之洞與春)為能自道其艱苦與懷抱”。著有《張季子九錄》。生平事跡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張孝若《南通張豐直先生傳記》、劉厚生《張春傳記》及《嗇翁自訂年譜》。 江瀚(1853─1935)   近代詩文家。字叔海﹐號石翁山民。福建長汀人。官開歸陳許道。曾先後主講東J﹔I書院、致用書院。光緒三十年(1904)赴日本考察教育。歸國後歷任江蘇高等學堂監督、學部總務司行走、學部參事官、女子師范學堂總理。入民國﹐任京師圖書館館長、參政院參政、總統府顧問、京師大學代理校長、故宮博物院理事長。其詩五言宗選體﹐代表作《登鑽天坡》、《自壩工入巫峽》、《雙飛橋》等為陳衍所賞﹐謂其風格“舉止大方﹐不廢唐響”(《石遺室詩話》)。著有《慎所立齋集》﹐另著有《孔宗篇》、《孔學發微》等。生平事跡見《清詩紀事》光緒宣統朝卷。 楊鏡秋   近代戲曲作家。原名鴻腔﹐以字行。湖北河陽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福建知縣。好詞曲﹐與四喜部梅巧玲交友。晚貧甚。曾創作改編有皮黃劇本《貴壽圖》、《乘龍會》等。生平事跡見吉水《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梅蘭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徐家禮(1854一﹖)   近代戲曲作家。浙江海寧人。著有抄本雜劇五種﹐總題曰《蟄園五種曲》﹐凡《白袖幢》一折、《俊魔緣》一折、《日塾議》一折、《賽秦坑》二折、《雙蓮瓣》一折﹐均為短劇。《俊魔緣》自序謂﹔“館冬老家﹐縱談畫理﹐有所得﹐信筆寫之﹐積久成恢﹐冬老題曰意國。越五年﹐以病自歸﹐杜門養菏﹐夢中見有倩奴者﹐妙解音律﹐導余入意園﹐園中丘壑﹐隨夢隨變﹐不似囊昔所畫”﹐劇即寫此夢。另《閻塾議》寫開新女學堂事﹐頗有時代特色。生平事跡見《古典戲曲存目匯考》卷八。 韓邦慶(1854─1894)   近代小說家。字子雲﹐號太仙﹐別署花也憐依、太一山人。諸生。幼時隨父宦遊京師﹐及長南歸﹐屢試舉人不中﹐至河南為人作幕僚數年。後寓居滬上﹐與《申報》主筆錢忻伯、何桂蓮等往來酬唱﹐並充報館編輯﹐主辦文藝期刊《海上奇書》。善養棋﹐嗜鴉片﹐又好狹邪遊﹐所得筆墨之資﹐皆揮霍於青樓楚館。對風月場中情實知之既深﹐良有所感﹐遂以吳語著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謂“自《海上花列傳》出﹐乃始實寫妓家﹐暴其姦流”﹐“雖責善於非所﹐而記載如實﹐絕少夸張﹐則固能自踐其‘寫照傳神﹐屬辭比事﹐點綴渲染﹐躍躍如生’之約者矣”。另著有文言小說集《太乙漫稿》。生平事跡見蔣瑞藻《小說考証》卷八等。 范當世(1854─1904)   近代詩文家。初名鑄﹐字無錯﹐改名當世﹐字肯堂﹐號伯子。江蘇通州(今南通)人。歲貢生。曾人李鴻章幕。出張裕¥川〕下﹐並從吳汝給遊﹐續娶姚瑩孫女姚倚雲為妻﹐故與桐城派淵源較深。從張、吳學古文﹐取法桐城﹐但不為所拘﹐以清硬勝、陳三立贈詩謂可“臍列張、吳行﹐承傳追冥漠﹐墜緒獲再昌”﹐而謂其“歌詩反掩之”。詩受姚范、姚輔以來影響﹐取徑蘇武、黃庭堅﹐奇肆兀傲﹐且多反映晚清史事及民生疾苦。吳閻生編《晚清四十家詩鈔》﹐取以冠首﹐選錄最多。陳三立贈詩稱其“玄造豁機牙﹐眾派探濫篇”﹐足以使“一世走已僵”。姚本概稱其“震盪開閾﹐變化無方”(《范肯堂墓志銘》)。金天羽以與何紹基並舉﹐稱為晚清學蘇最工者﹐謂其“涕淚中皆天地民物”(《答蘇堪先生書》)。與弟鐘、銷齊名﹐世稱“通州三范”。著有《范伯子文集》、《范伯子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低四八六、姚永概《范肯堂墓志銘》、金鎖《范肯堂先生事略》。 黃紹等(1854─1907)   近代詩人。字仲驗﹐號鮮庵。浙江瑞安人。黃體芳子。光緒六年(1880)進士﹐改慶吉士﹐授編修﹐典試湖北。晉侍講﹐擺庶於。北京立京師大學堂﹐充總辦。遷侍讀學士﹐歷充編書局、譯書局監督﹐出為湖北提學使。東渡日本﹐與其國人士論儒教精義。歸國﹐未幾年。少承家學﹐為張之洞入室弟子﹐工驕體文﹐精於金石、書畫、目錄之學。尤愛才好土﹐為康有為延譽﹐戊戌政變作﹐又奔告有為﹐使免於難。余事為詩﹐“吐語蘊藉﹐卓然雅音﹐其七言佔詩尤兼有廬陵、眉山、道園之勝”﹐“足為廣雅(張之洞)、資齋(張佩綸)張目”(汪國垣《小傳》)。著有《鮮庵遺稿》。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四四、《近代詩鈔》、汪國垣《近代詩人小傳稿》。 嚴復(1854─1921)   近代文學家、思想家、翻譯家。初名體乾﹐改名宗光﹐字又陵﹐又字幾道﹐後改今名﹐晚號病堅老人、天演宗哲學家﹐又別號尊疑尺庵。福建侯官(今閩侯)人。諸生。光緒三年(1877)赴英國﹐先後在抱士穆德大學和格林尼次海軍大學留學。歸國後﹐在福州船政學堂任教。後調任天津水師學堂總教習、會辦、總辦。光緒二十三年﹐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庚於事變後﹐歷任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學部名詞館總纂。宣統元年(1909)﹐得授文科進士。二年﹐任海軍協都統、資政院議員。入民國﹐任京師大學堂校長、總統府外交法律顧問、約法會議議長、參政院參政。帝制議起﹐曾參加籌安會。後病逝於福州。前期介紹譯述西方學術名著《天演論》、《原富》等﹐後期思想保守﹐主張復古。詩文並工﹐散文雅正達意﹐詩被樑啟超列入《廣詩中八賢歌沖﹐亦受“同光體”詩派影響。翻譯著作﹐輯印為《嚴譯名著叢刊》與《侯官嚴氏叢刊》﹐詩文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病獎堂詩集》。今人輯有《嚴復集》。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六、陳寶探《嚴君墓志銘》、王蓮常《嚴幾道年譜》、嚴線《先府君年譜》。 安維峻(185─1925)   近代詩文家。字小陸﹐號曉峰﹐又號渭襟﹐晚號柏崖。付肅秦安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官福建道監察御史。在任未及一年﹐先後上六十余疏。曾劾李鴻章主和議﹐有直聲。後遭貶戍軍台﹐曾主講掄才書院。釋歸後主講南安書院。宣統二年(1910)又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能文工詩。著有《望雪山房詩集》、《詩文雜集》、《諫垣存稿》、《四書講義》。生平事跡見《清史稿低四五一、安維翰《清末御史責維峻》。 裴景福(185─1926)   近代詩人。字伯謙﹐號睫團。安徽霍丘人。光緒五年(1879)舉人﹐-十二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十八年﹐分發江東﹐歷知陸豐、番禹、潮陽、南海諸縣﹐有政聲。三十一年﹐以事得罪落職﹐遣戍新疆。宣統元年(1909)赦還﹐卜居無錫。辛亥革命後﹐曾任安徽省公署秘書長、政務廳長。好收藏鑒賞金石碑帖書畫﹐晚即以此自娛。好吟詠﹐姚永概序謂其詩於古大家無所不學﹐至其得力於杜、蘇為多﹐俞明震評其出關諸作﹐高調似明七子﹐然七子卻無此堅卓沉細。著有《睫困詩鈔》、《河海昆侖錄》。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七五、沈雲龍《近代史事與人物》。 宋伯魯(1854-1932)   近代詩人。字芝棟﹐一作芝洞﹐改號芝田﹐晚曾更名趙善夫。陝西醒泉(今禮泉)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御史。戊戌政變後﹐因保薦康有為﹐遭罷官。一度寓居上海﹐與范當世相唱和。光緒二十八年返鄉﹐應伊犁將軍之聘與修《新疆志》。入民國﹐曾任安福國會參議院議員。狄傅賢雲﹔“陝西有兩詩人﹐一醒泉宋芝棟侍御﹐……儀度安雅﹐詩以沉著綿麗勝。”(《平等閣詩話》)兼工書畫。著有《海山仙館詩鈔》。生平事跡見竺公《戊戌維新人物記》、賈逸君《中華民國名人傳》。 費念慈(185─1905)   近代詩人、書法家。字妃懷﹐號西合。江蘇武進人。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編修。殿試時﹐潘祖蔭初擬以第一名進呈﹐因有誤字﹐為同債所阻。光緒十七年典試浙江﹐務收雅才﹐取卷多不中規矩﹐揭曉後﹐謗聲四起﹐為李慈銘所劾。經此挫折﹐這家居不出﹐抑鬱以終。工書法﹐精鑒賞﹐詩文不輕作﹐傳世頗稀。其《感事》諸詩﹐反映甲午戰爭等時事﹐慨當以慷﹐足稱詩史。著有《歸牧集》。生平事跡見《國朝書畫家筆錄》卷四、《晚晴移詩匯》卷一七六。 顧印愚(185-1913)   近代詩人、書法家。字印伯﹐號所持﹐又號塞向翁。四川華陽(今雙流)人。光緒五年(1879)舉人。官湖北知縣。與楊銳同為張之洞入室弟於。喜飲酒﹐作宇﹐鬥詩鐘﹐集唐宋人詩為聯詞。其書法信手揮灑﹐自然疏秀。又為王閣運弟子﹐而其詩則不為湖湘派語。樑鼎芬以為其詩工晚唐體﹐陳衍則以為其詩皆宋人語﹐《晚晴移詩匯》評之為“蒼秀雋雅﹐自宋入唐﹐不作凡人語”﹐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點之為地文星聖手書生蕭讓﹐題詩稱之為“義山婉麗又眉山”。著有《成都顧先生詩集》。生平事跡見《晚晴想詩匯》卷一七二、汪國垣《光宣以來詩壇旁記j。 許南英(1855─1917)   近代詩人。字子蘊﹐號蘊白、允白、窺園﹐別署留發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官。祖籍廣東揭陽﹐寄籍福建龍溪﹐出生於台灣。光緒十六年(189)進土。歷任兵部員外郎、台灣通志總局編纂、台南團練局統領、徐聞知縣兼貴生書院山長、陽江同知。辛亥革命後﹐任漳州民事局局長、台灣龍溪縣知事。晚曾參加漳州詩社。工詩。李漁叔稱“其人其詩﹐皆民族精神所寄﹐未可等閒視之”(《魚千裡齋隨筆》)。著有《窺園留草》。生平事跡見《窺園先生自定年譜》、任圖《台灣詩傑許南英》、毛一波《許南英的生平》。 春霖(1855─1918)   近代詩人。字仲默﹐號杏村﹐晚號梅陽山人。福建莆田人。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歷官江南、新疆兼署遼沈、河南、四JI儲道監察御史。光緒、宣統間糾彈袁世凱及慶親王奕圖父子﹐言皆痛切。終以汗直受責﹐還翰林院﹐遂引疾歸。其《乞歸養親留別都中知己》詩三首﹐頗享時譽。著有《江侍御奏議》。生平事跡見《清史槁》卷四四五、林纖《前新疆御史梅陽江公墓志銘》、孫雄《掌新疆道監察御史莆田江君墓表》。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