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中國隋唐時期作家名覽(一) 李德林(﹖一591)   隋文學家。宇公輔。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初仕北齊﹐授殿中將軍。人北周﹐宮內史上士。隋立(581)﹐官內史令。自周末至隋文帝時﹐朝中詔策文表皆出其手﹐並參與平陳方略及律令制度的修訂。後出為懷州刺史。《隋書》本傳評曰﹕“德林幼有操尚﹐學富才優﹐譽重化中﹐聲飛關右。”“文詩之美﹐時無與二。”明人輯有《李懷州集》。生平事跡見《北史》卷七二、《隋書》卷四二。 王動(約533一約607)   隋史學家、文學家。字君俄。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弱冠﹐官北齊太子舍人﹐待詔文林館﹐遷中書合人。人周﹐不為用。隋文帝受禪(581)﹐授著作佐郎、員外散騎侍郎。後拜著作郎。揚帝嗣位﹐進秘書少監。曾撰《齊志》、《齊書》、《隋書》及《平賊記》、《讀書記》等史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隋書》卷六九。 盧思道(535─586)   隋文學家。字子行。范陽(治今河北添州)人。少從師於邢助﹐才學兼著。仕於北齊﹐為司空行參軍﹐兼散騎侍郎。後出為丞相西閣祭酒﹐歷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入隋﹐任武陽太守﹐官終散騎侍郎。工詩文﹐長於歌行。詩多宴遊酬唱之作﹐詞意清切﹐已啟融合南北文風之趨向。其《從軍行》﹐明胡應說評為“音響格調﹐咸自停勻﹐體氣車神﹐尤為煥發”﹐“可入初唐”(《詩教》)。《勞生論》、《孤鴻賦》等文較著名。著有《盧思道集》﹐已佚。明人輯有《盧武陽集》行世。《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樂府十一首、詩十六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跡見《北齊書》卷四二、《北史》卷三O、隋書》卷五七。 諸葛穎(539─615)   隋文學家。字漢。丹陽建康(今江蘇南京)人。仕樑﹐為邵陵王參軍﹐轉記室。侯景之亂﹐奔北齊﹐為太子舍人。入隋﹐晉王楊廣引為參軍。廣即位﹐遷著作郎﹐歷朝故大夫、正議大夫等職。著有《巡撫揚州記》、《諸葛穎集》﹐均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七六。 岑德潤   陳隋間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陳偵明中﹐官中軍吳興工記室。好學博識﹐廣涉文史﹐辭筆文雅。《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陳書》卷三四、《南史》卷七二。 何妥   隋音樂家、文學家。字棲鳳。西城(今陝西安康)人。樑時事湘東王蕭繹。入周﹐任太學博士。隋初﹐為國子博士﹐曾受命考定鐘律。開皇中﹐出為龍州刺史。遷國子祭酒。著有《何妥集》﹐又《周易講疏》、《莊子義疏》等﹐皆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六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二、《隋書》卷七五。 李孝貞(﹖一約5引)   隋文學家。字元操﹐避隋諱﹐以字行。趙郡柏人(今河北隆堯)人。在齊﹐釋褐司徒府參軍事﹐累遷給事黃門侍郎。周武帝平齊﹐授少典把下大夫﹐轉吏部下大夫。隋開皇初﹐拜馮翊太守﹐征拜內史侍郎﹐掌文翰。出為金州刺史﹐卒﹐年五十余。工詩文。著有《李元操集》﹐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北史》卷三三、《隋書》卷五七。 魏澹   隋史學家、文學家。字彥淵﹐避唐諱﹐或作彥深、彥泉。巨鹿曲陽(今河北晉州)人。仕北齊﹐初為記室﹐後為殿中侍御史、殿中郎中、中書舍人。入周﹐為納言中士。入隋﹐歷任行台禮部侍郎、散騎常侍、著作郎。著有《魏治集》、《後魏書》一百卷﹐又注《債信集》﹐著《諸書要略》、《笑苑》、《詞林集》等﹐皆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五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北齊書》卷二三、《北史》卷五六、《隋書》卷五八。 李愕   隋政治家。字上恢。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曾為治書侍御史﹒官終通州刺史。好學能文﹐長於機辯。開皇年間﹐曾針對魏晉以來“文筆日繁﹐其政日亂”之情勢﹐上書請正文體﹐要求為文“皆以褒德序賢﹐明勛証理。苟非懲勸﹐義不徒然”﹐而對“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續﹐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的創作風氣十分反感。唯過於強調儒學宗旨﹐將詩賦一律看作雕蟲小技﹐對建安以來文學發展的實績和文學本質特征的認識不免失之片面。生平事跡見《隋書》卷六六。 辛德源   隋文學家。字孝基。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挑)人。仕北齊﹐歷任散騎侍郎、比部郎中。曾先後出使樑、陳。入北周﹐為宣納上士。入隋﹐隱於山林。牛弘薦修國史﹐後轉蜀王咨議參軍。能文工詩﹐長於樂府﹐多艷詞。北齊劉巡讚其“文章□艷﹐體調清華”(《隋書》本傳)。著有《辛德源集》﹐又《集注春秋三傳》、《法言注》、《政訓》、《內訓》﹐均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十一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北史》卷五o、《隋書》卷五八。 孫邰ꬿ   隋詩人。字仙期。信都武強(今河北武強西南)人。少學五經﹐兼通於史。仕北齊﹐為奉朝請。隋初﹐歷豫王長史、齊王文學、大理司直。年官。與孔紹安齊名﹐時人稱為“孫孔”。詩風蒼勁厚樸。五言《遠戍江南寄京師親友》傳誦當世。著有文集﹐已扶。《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九首。生平事跡見《北齊書》卷四四、《北史》卷八一、《隋書》卷七六。 王在   陳隋間詩人。字元恭。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少有盛名於江左。仕陳﹐歷太子洗馬、中合人。入隋﹐與弟胄俱為學士。楊廣即位﹐授秘書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隋書》卷七六。 薛道衡(540─609)   隋文學家。字玄刃。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酉南)人。幼好學。仕北齊﹐彭城王高做引為兵曹從事。高湛作相﹐召為記室﹐遷太尉府主簿、拜中書侍郎。人北周﹐歷任御史二命士﹐陵、鄧二州刺史。隋初﹐為內史合人。後歷任吏部侍郎、內史侍郎﹐進位上開府。場帝初﹐轉番州刺史﹐人拜司隸大夫。大業中﹐因上《高祖文皇帝頌》﹐為場帝見疑﹐被害。與盧思道齊名。長於五言詩。已開融合南北詩風之趨勢。《昔昔鹽》感情真切﹐體物工致﹐音律和婉﹐為傳世名篇﹐“空樑落燕泥”之句尤為人所賞。《人日思歸》思致深婉﹐為唐前五絕之佳作。著有《薛道密集》﹐已決。明人輯有《薛司隸集》行世。《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十一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北史》卷三六、《隋書》卷五六。 柳鞏(542─610)   隋文學家。字顧言。襄陽(治今湖北襄樊)人。仕樑﹐任著作郎。蕭警據荊州﹐以為侍中﹐領國子祭酒、吏部尚書。入隋﹐任通直散騎常侍﹐遷內史侍郎。後轉晉王楊廣咨議參軍。官終秘書監。工詩文﹐同藻典麗。著有《柳顧言慼撰LⅠ鬥a□□淞貳Ⅰ督□醣狽□恰罰□□□﹗斷惹睾何航□媳背□□反嫫涫□迨祝□度□瞎湃□□睾喝□□□□摹反嫫湮奈迤□I□絞錄<□侗筆貳肪戇巳□Ⅰ端迨欏肪砦灝恕? 牛弘(545──610)   隋文學家、學者。字裡仁。安定鴻覦(今甘肅靈台東北)人。初起家北周中外府記室、內史上士﹐轉納言上士。加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修起居注﹐襲封臨徑公。宣政元年(578)﹐轉內史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開皇初﹐遷散騎常侍、秘書監。上表請開獻書之路﹐被納。後進爵奇章郡公。三年﹐拜禮部尚書。六年﹐除太常卿。後授吏部尚書、拜大將軍。大業二年(606)﹐官至上大將軍。明張博評曰﹕“生平文字﹐議禮居優﹐史巨遂謂其損益典章﹐漢叔孫通無以尚。”“其有功藝文﹐豈讓王位《七志》、阮孝緒《七錄》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牛奇章集題辭》)明人輯有《牛奇章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北史》卷七二、《隋書》卷四九。 楊素(﹖一606)   隋大臣、詩人。字處道。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初仕北周﹐任車騎將軍、對州刺史、徐州總管等職﹐以平齊功﹐封安成縣公。隋文帝楊堅代周﹐拜為御史大夫。後以平陳、討突厥功﹐為尚書右僕射﹐與高顧共掌朝政。楊廣即位﹐以擁戴功﹐遷尚書令﹐拜司徒﹐封楚國公。善詩文﹐工草隸。詩多為與薛道衡唱和之作。《隋書》本傳稱其贈番州刺史薛道衡詩“詞氣宏拔﹐風韻秀上﹐亦為一時盛作”。清王士演評其詩“沉雄華贈﹐風景甚遭﹐已辟唐人陳、杜、沈、宋之軌”(《古詩選‧凡例》)。著有《楊素集》﹐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十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周書》卷三四、《隋書》卷四八、《北史》卷四一。 李巨仁   隋詩人。其詩多寫邀遊出世之情﹐工於寫景﹐亦時見巧思。《賦得鏡》中“無波菱自動﹐不夜月恆明”一聯﹐為唐詩人杜甫化用入其《秦州雜詩》﹐成為“無風雲自動﹐不夜月臨關”之名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五首。其余生平事跡無考。 尹式(﹖一604)   隋詩人。河間(治今河北獻縣)人。少有聲名。仁壽中﹐官至漢王記室。漢王敗﹐自殺。《別宋常侍》詩為人所稱。《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七六。 王貞(﹖一約606)   隋文學家。字孝逸。樑郡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開皇初﹐對州刺史引為主簿。後舉秀才﹐授縣尉。場帝即位﹐齊王佩召之江都。未幾﹐病歸鄉裡。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七六。 由世基(﹖一618)   隋文學家。字茂業。會稽余姚(今屬浙江)人。少有俊才﹐徐陵稱為“當今潘、陸”。讓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事﹐歷詞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含人。遷中庶子、散騎常侍、尚書左丞。入隋﹐任通直郎﹐直內史省。歷內史舍人、內史侍郎﹐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後從場帝南巡江都﹐為字文化及所殺。博學工詩﹐善草隸。名篇《出塞》﹐廣為人誦。著有《虞茂業集》﹐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Th十首﹐《隋書》本傳存其《講武賦》一篇。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六七。 潘徽(﹖一613)   隋文學家。字伯彥。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始官新蔡王國侍郎﹐選為客館令。及陳滅﹐入隋﹐為州博士。秦孝王俊召為學士。未幾﹐晉王廣召為揚州博士。廣嗣位為揚帝﹐授京兆郡博士。大業九年(613)﹐為西海郡威定縣主簿﹐旅隴西途中病卒。《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一首﹐《隋書》本傳、《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隋文》共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北史》卷陘x□Ⅰ端迨欏肪砥比□Ⅰ緞綠剖欏肪硪?0二。 王胄(558─613)   隋文學家。字承基。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少有逸才。仕陳﹐為邵陽王法曹參軍﹐歷太子舍人﹐東陽王文學。入隋﹐楊廣引為學士。以擊林邑功授帥都督。廣即位﹐遷著作佐郎。坐與楊玄感交遊徒邊﹐潛還江左﹐被殺。相傳其所作《燕歌行》中有“庭草無人隨意綠”之句﹐為場帝所妒﹐遂見害﹐實非。與虞綽齊名﹐所作詩賦﹐風行當世。楊廣讚其《奉和賜前》詩“氣高致遠”(《隋書》本傳)。著有《王胄集》﹐已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十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隋書》卷七六、《隋唐嘉話》卷上。 許善心(558─618)   隋文學家、學者。字務本。高陽北新城(今河北高陽)人。初仕陳﹐官新安王法曹。入隋﹐歷官通直散騎常侍、虞部侍郎、黃門侍郎、禮部侍郎﹐後援朝散大夫、通議大夫。大業末為宇文化及所殺。曾仿阮孝緒《七錄》作(七林)﹐續成父所撰《樑史》﹐與人合撰《靈異記》﹐並撰有《方物志》、《符瑞記》等﹐均佚。《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四首﹐《隋書》本傳錄其《神雀頌》及《樑史‧序傳》二文。生乎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五八。 明鏡慶   隋詩人。平原示(今山東德州)人。官至司門郎。越王們稱制﹐為國子祭酒。《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五八。 孔德紹(﹖一621)   隋詩人。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至景城縣丞。隋來事竇建德﹐建德敗﹐被殺。《全唐詩》存其詩十H首﹐多在隋時作。生平事跡見《北史》卷八三、《隋書》卷七六。 劉斌   隋文學家。南陽(今屬河南)人。隋時官至信都郡司功書佐﹐後事竇建德為中書舍人。唐武德四年(621ㄑt□鹺諛種惺槭湯桑□莆暮病﹕誒□埽□齬櫫回剩□恢□□鍘K迨痹□胗菔濫稀15椎律堋17跣7□鵲巧攪偎□□崳□幕岢扇□剖□反嫫涫□氖住I□絞錄<□侗筆貳肪戇巳□Ⅰ端迨欏肪砥比□? 楊廣(569─618)   即隋場帝。隋文帝楊堅第二子。公元604─618年在位。初封晉王﹐以陰謀奪太子位﹐並就父自立。即位後﹐窮極侈靡﹐治宮寶﹐遊江都。又發兵攻高麗。統治不到十年﹐各地即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大業十四年(618)﹐被字文化及等殺死於江都。其初習藝文之時﹐“有非輕側之論”﹐詩文作品“並存雅體﹐歸於典制”﹔“暨乎即位﹐一變其風”(《隋書‧文學傳序》)﹐多以樂府職辭寫宮中生活﹐格調統庫﹐類乎齊樑宮體﹐然於七言詩體的發展有所貢獻﹔亦有清俊之作﹐如《悲秋》、《春江花月夜》等。其“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秦觀攝入《滿庭芳》(山抹微雲)﹐遂為絕妙好詞。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隋場帝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錄其樂府十九首、古詩二十四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四卷。生平事跡見《隋書》卷三、卷四。 隋場帝   即楊廣。 祖君彥(﹖一618)   隋散文家。范陽道縣(今河北深水)人。北齊作家祖挺子。薛道衡嘗薦於隋文帝﹐不用。楊帝立﹐調東都書佐﹐檢校宿城令﹐世稱祖宿城。後為李密記室﹐書檄多出其手。唐武德元年(618)秋﹐密敗﹐為王世充所殺。博學強記﹐屬辭贍速。《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八四。 王通(584─617)   隋思想家。字仲淹。綠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遊長安﹐後退居河汾間﹐聚徒講學。死後門人私溢“文中子”。平生以儒家道統自居。論文重貫道濟義和言理﹐要求“上明三綱﹐下達五常”(《天地篇》)﹔而風格則以簡約典則為上。既無取四聲八病的苛求﹐又不滿謝莊、王融等人的纖瑣夸誕。至以“詩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無詩﹐職詩者之罪也”(《關朗篇》)﹐認識到真詩在民間。有《元經》並多種著作﹐皆佚。僅存《中說》十卷﹐為門徒補充整理而成。生平事跡散見於《舊唐書》卷一六三、卷一九O、卷一九二﹐《新唐書倦一六四、卷一九六、卷二O一。 傅奕(555─639)   唐學者。相州抑(今河北臨漳)人。善天文歷數及陰陽術。隋開皇中﹐以儀營事漢王楊諒。唐高祖即位﹐拜太史丞﹐遷太史令。曾上《請革隋制疏》﹐力主唐初典章制度的革故鼎新。武德年間﹐進《刻漏新法》﹐疏請廢佛教。至太宗時﹐又謂佛教“有害國家而無補百姓”(《新唐書》本傳)。雖善術數﹐勸人匆傳。貞觀十三年(639)﹐病危﹐不求醫﹐自為墓志曰﹔“傅奕(奕)﹐青山白雲人也﹐以醉死﹐嗚乎(呼)﹗”(《新唐書》本傳)曾注《老子》、《老子音義》﹐佚。又編《高識傳》十卷。《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九、《新唐書》卷一O七。 歐陽詢(557─641)   唐學者、書法家、文章家。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父給官陳廣州刺史﹐以謀反被殺。為江總收養。仕隋﹐為太常博士。李淵曾引為賓客。淵稱帝﹐授給事中。武德五年(622)﹐主持修撰《藝文類聚》。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與虞世南、格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其書法學二王﹐勁險刻厲﹐於平正中見險絕﹐自成一體﹐人稱“歐體”。《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詩續補遺》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八篇﹐《唐文拾遺》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八九、《新唐書》卷一九八。 袁朗   唐詩人。雍州長安(今陝酉酉安)人。初仕陳﹐為秘書郎。後主時﹐因作千字詩﹐召入禁中。歷太子洗馬、德蔆謣g□俊19厥樨□3巒觶□慫邐□惺橐遣芾傘L莆淶魯□□諂臚蹺難□□□╓坷芍小8□輪小U旯鄢踝洹T□□蕖兌瘴睦嗑邸貳V□小對□始□罰□沿□﹗度□剖□反嫫涫□氖住I□絞錄<□僑仗剖欏肪硪瘓濘佟Ⅰ緞綠剖欏肪鞨O一。 瘦抱   隋唐間詩人。潤州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隋開皇中﹐為延州參軍事。後調入吏部任職。轉元德太子學士。唐初﹐李建成引為隴西公府記室﹐轉太子舍人。著有(抱集)。《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O一。 虞世南(558─638)   唐文學家、書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隋大業初﹐授秘書郎﹐遷起居合人。隋亡﹐先後從字文化及、竇建德﹐後歸唐﹐為秦王府參軍﹐轉記室﹐授弘文館學士。貞觀初﹐轉著作郎。七年(633)﹐授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十二年辭官﹐授銀青光祿大夫。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詩與王桂、魏微齊名﹐徐獻忠評其詩曰﹕“意存批柱﹐擬院官艷之舊﹐故其詩洗準浮夸﹐興寄獨遠。”(《唐音癸簽》引)《新唐書》本傳稱其“文章婉縛”﹐承徐陵之風。書法與歐陽詢、堵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編有《北堂書鈔》行世。今傳《虞秘監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十五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九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二、《新唐書》卷一0二。 鍺亮(560─647)   唐文學家。字希明。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幼警敏能詩﹐為徐陵、江總所器。仕陳為尚書殿中侍郎。入隋﹐官太常博士﹐貶西海司戶。後為薛舉黃門侍郎。舉敗﹐歸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貞觀中﹐累遷散騎常侍。與虞世南齊名。盧照鄰《南陽公集序》稱許其作“風標特峻”。今傳(亮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LⅠ短莆氖耙擰飯泊嫫湮木牌□I□絞錄<□度□莆摹肪砭啪乓凰裁□渡2□J淘□蟪G溲艫院鈧罟□□貳Ⅰ毒商剖欏肪砥叨□Ⅰ緞綠剖橄□?0二。 李百藥(565─648)   唐學者、文學家。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隋開皇初﹐授太子通事合人兼學士。襲父爵安平公﹐署禮部員外郎。場帝即位﹐因件旨被削爵位﹐出為桂州司馬﹐又廢官還鄉。大業中﹐授建安郡丞。入唐為徑州司戶。貞觀元年(627)﹐拜中書舍人﹐封安平縣男。次年﹐除禮部侍郎。後授太子右庶子。遷散騎常侍﹐進左庶子、宗正卿﹐爵為子。《新唐書》本傳謂其“翰藻沈鬱﹐詩尤其所長﹐樵廝皆能諷之”。著有《北齊書》﹐今存。今傳《李百藥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七二、《新唐書港一0二。 王4(571──639)   唐詩人。字叔價。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仕隋為奉禮郎。入唐﹐官太子舍人﹐坐事流用州。太宗即位﹐召為諫議大夫﹐遷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貞觀二年(628)拜侍中。後罷相為同州刺史。詔拜禮部尚書。詩風質樸沉健。《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O、《新唐書》卷九八。 法琳(572─640)   唐僧人、文學家。俗姓陳。郡望穎川(治今河南許昌)﹐家居襄陽(今屬湖北)。幼年出家﹐博讀儒釋經書。武德初﹐住長安濟法守。曾撰《破邪論》、懈正論》駁傅奕、李仲卿等貶斥佛rJ之議。貞觀初移終南山龍田寺﹐嘗預譯事。十三年(639)﹐道士秦世英告發《辯正論》“謗訕皇宗”﹐太宗召其辯對﹐定死罪﹐後改徙益州﹐未至而卒。有文思﹐善談吐﹐能詩文。《全唐詩續拾》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二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續高僧傳》卷三二、《開元釋教錄》卷八。 陳叔達(﹖一635)   隋唐間詩人。字子聰。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陳宣帝子。十余歲嘗侍宴賦詩﹐援筆便就﹐徐陵甚奇之。在陳封義陽王﹐歷侍中、丹陽尹、都官尚書。隋大業中﹐拜內史舍人、終郡通守。以郡降唐高祖﹐授丞相府主簿。武德初﹐授黃門傳郎﹐兼納言﹐封江國公。貞觀中﹐提禮部尚書。後坐閨庭不謹﹐以散秩歸第。頗富才學﹐為太宗時宮廷詩人。著有《陳叔達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六一、《新唐書》卷一0OO 孔穎達(574─648)   唐經學家、文章家。字沖達。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博士腸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都論學﹐穎達年最小﹐冠於群﹐宿儒遣客刺之﹐匿楊玄感家得免。即補太學助教。入唐﹐授秦王府文學館學士。武德九年(626)﹐遷國子博士。貞觀初﹐轉給事中。除國子司業﹐終祭酒。精治《春秋》、《尚書》、《俐、《禮記》、《易》﹐善屬文﹐通算歷﹐工書法。一生著述宏富﹐參與修撰《隋書》、《五禮》、《五經正義》、《大唐儀禮》等。另有文集﹐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一九八。 陳子良(575─632)   唐詩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在隋為楊素記室。入唐﹐官右衛率府長史﹐與蕭德言、質抱同為太子建成學士。貞觀元年(627)﹐為相如令。著有《陳子良集》﹐注《法琳辯正論》﹐均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一三四其《祭司馬相如文》、們日唐書》卷一九O、《唐詩紀事》卷四。 杜淹(﹖一628)   唐詩人。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東北)人。隋大業末﹐官至御史中丞。人唐﹐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坐事流越根。太宗立﹐召拜御史大夫。尋判吏部尚書﹐參議政事。《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六六、《新唐書》卷九六。 凌敬   唐詩人。凌或作陸﹐誤。鄭州(治今河南榮陽西北)人。隋末為竇建德國子祭酒。歸唐﹐為魏王文學。著有《凌敬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五、《舊唐書倦五四、《唐詩紀事》卷三。 孔紹安   隋唐間文學家。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大業末為監察御史。入唐﹐拜內史台人。武德中﹐官中書告人﹐與崔善為、蕭德言主修《樑史》﹐未成而卒。與孫萬壽皆以文辭稱﹐時人謂“孫孔”。著有《孔紹安集》﹐今佚。《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九九、《唐詩紀事》卷三。 沈叔安   唐詩人。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武德時﹐官刑部尚書。七年(624)﹐使高麗。後為潭州都督﹐圖形凌煙閣。約卒於貞觀間。著有《沈叔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七、《南部新書》卷甲、《唐詩紀事》卷三。 崔信明   唐詩人。青州益都(今屬山東)人。隋大業中﹐任堯城令。後隱於太行山。唐貞觀六年(632)應詔舉﹐授興世丞﹐遷秦)l憐。其“楓落吳江冷”之句盛傳當世。《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O一、《唐才子傳》卷一。 劉孝孫(﹖一641)   唐學者。荊州(治今湖北江陵)人。少年知名﹐曾與皮世南、質抱等結為文會。隋大業末﹐王世充弟相王引為行台郎中。唐武德初﹐官東虞州錄事參軍。七年(624)﹐召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貞觀六年(632)﹐遷痋撫w衾傘J□迥輳□ㄏ□椴尉□□智ㄌ□酉綽恚□吹餃味□洹V□校ㄒ鞘德跡□Ⅰ端蹇□世□貳Ⅰ鍍□粼郵酢貳Ⅰ豆漚窶嘈蚴□貳返取T□屑□□沿□G□踉品菁□小凍跆屏跣7鍤□芬瘓懟I□絞錄<□緞綠剖欏肪硪?0一。 魏徵(580─643)   唐政治家、文學家。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後移居相州內黃(今屬河南)。少孤貧﹐出家為道士。隋亂﹐投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授秘書丞。曾為竇建德所俘。建德敗﹐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擺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前後陳諫二百余事。貞觀三年(629)﹐以秘書監參與朝政。又進侍中﹐封鄭國公。卒﹐讓文貞。為貞觀年間著名伊臣。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隋書》序論與《樑書》、《齊書》、《陳書》諸總論皆出其手。其文雖為驕偶之體﹐然不拘聲律﹐不事雕琢﹐不尚用典。所為奏疏﹐詞旨削切暢達﹐析理簡要深刻。《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為傳世名作。其詩多頌功把神之作。但五古《述懷》一篇﹐意氣慷慨﹐格調不凡。清沈德潛評曰﹕“氣骨高古﹐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源於此。”(《唐詩別裁》)原有集﹐已佚。清王浩輯有《魏鄭公集》。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倦七一、《新唐書倦九七。清王先恭編有《魏文貞公年譜》。 顏師古(581─645)   唐學者、文章家。名宿﹐以字行﹐一說名師古﹐字箱。祖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自祖父之推始居關中﹐遂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隋仁壽中﹐為安養縣尉。入唐﹐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學﹐累遷中書舍人﹐專掌機密﹐軍國制法皆出其手。太宗即位﹐拜中書侍郎。貞觀七年(633)﹐拜秘書少監、十一年﹐奉詔與博士修訂《五禮》。皇太子今注《漢書》﹐時人譽為“班孟堅忠臣”。十五年﹐遷秘書監、弘文館學士。十九年﹐從駕征遼﹐途中病卒。學識淵博﹐尤善訓訪﹐工文章。曾考定《五經》﹐參與修撰《五禮》、《大唐禮儀》、《隋書》、《周易正義》、《武德律》等。著有《匡謬正俗》、《急就章注》、《王會圖》等。今存《匡謬正俗》。原有《顏師古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一九八。 令狐德素(583─666)   唐史學家。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武德中官秘書丞﹐受詔參撰《藝文類聚》。貞觀中累遷禮部侍郎﹐主編《周書》。高宗朝官國子監祭酒﹐因主編《太宗實錄》、4高宗實錄》有功進爵為公。論文承傳統儒家思想﹐以《六經》及性道為文章根本﹐在肯定歷代詩人成就的同時﹐對不良創作風氣提出批評﹐提倡“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創造出“和而能壯﹐麗而能典”的優秀作品(《周書‧王褒質信傳論》)﹐代表了初唐史家對文學創作的一般認識。有文集三十卷﹐已優《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六三、《新唐書》卷一0二。 於志寧(588─665)   唐學者。字仲溢。京兆高陵(今屬陝西)人。隋大業末﹐任冠氏縣長。迎謁唐高祖於長春宮﹐授銀青光祿大夫。為渭北道行軍元帥李世民軍府記室、天策府中郎、文學館學土。貞觀三年(629)﹐為中書侍郎﹐加散騎常侍、太子左庶於。後遷侍中。高宗即位﹐進封燕國公﹐監修國史。永徽H年(651)﹐拜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顯慶四年(659)﹐拜太子太師。因武後忌﹐出為萊州刺史﹐改華州。後辭官歸。原有集﹐已佚。參與修撰《周易正義》、《尚書正義》、《大唐儀禮》、《隋書》、《本草圖經》等。《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三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七八、《新唐書》卷一O佷넿 王度   隋唐間文學家。綠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王通兄。防大業間任御史。大業七年(6if)罷官歸河東。次年﹐兼著作郎﹐奉詔修國史。九年﹐以御史兼芮城令﹐持節河北道﹐賑陝東。約卒於唐武德間。著有傳奇小說《古鏡記》。d﹨說敘古鏡的怪異經歷和神奇法力﹐饒有趣味﹐內容結構亦異於六朝小說﹐情節性強且富藻采﹐與無名氏的《補江總白猿傳》同為唐代傳奇文學之先驅﹐標志著六朝志怪小說向唐傳奇的演變。生平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二三0《王度》。 王城(約590─644)   唐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綠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通弟。隋大業末﹐舉孝梯廉潔科﹐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求為揚州六合丞。因簡傲縱酒被劾﹐棄官歸裡。武德中﹐以前官待詔門下省。貞觀中﹐以足疾罷歸。乃結廬河港﹐縱意琴酒﹐躬耕東皋。工詩賦﹐尤擅五言詩。其詩多寫飲酒與田園隱逸生活﹐平淡質樸﹐不染樑陳雕琢浮華舊習﹐於唐初詩壇獨具面貌。明何良俊推為唐時隱逸詩人第一﹐謂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殊有魏、晉之風”(《四友齋叢說》)﹐《四庫全書總目》讚其《石竹詠》意境高古﹐《薛記室收過莊見尋》氣格道健﹐“皆能滌初唐排偶板滯之習”。其《野望》、《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秋夜喜遇王處士》等為傳世名作。著有《王績集》﹐又後人刪為《東皋子集》(又名《王無功文集》)﹐均存。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一六O呂才《東皋子後序》、們日唐書》卷一九二、《新唐書》卷一九六。 謝但(﹖一約643)   唐初文學家。衛州衛縣(今河南淇縣)人。隋朝時﹐官散從正員郎。唐貞觀初﹐應詔對策高第﹐授高陵主簿。十一年(637)﹐授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十七年﹐出為湘潭令。善賦﹐與工詩之李百藥齊名﹐時稱“濱A□桓場薄W□小凍靖場貳Ⅰ隊案場貳Ⅰ妒鍪□場返齲□□□諫桶□□窒住段╚式氳賂場芳啊隊竦□婕汀芬勻胺忪闆T□闆隊9□適隆罰□胂艫卵院獻□獨u□盡返取T□屑□□沿□﹗度□剖□反嫫涫□氖祝□度□莆摹反嫫湮母呈□□□I□絞錄<□荁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HO一。 鄭世翼   唐文學家。避太宗諱﹐又作鄭代翼、鄭翼。榮陽(今屬河南)人。武德中﹐歷萬年丞、揚州錄事參軍。貞觀中流飭州。著有《交遊傳》、《鄭世翼集》﹐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IH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Q一。 楊師道(﹖一647)   唐詩人。字景獻。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宗室。歸唐﹐尚高祖女桂陽公主﹐超拜吏部侍郎﹐轉大常卿。貞觀十年(636)﹐遷侍中﹐改中書令。罷為吏部尚書。從太宗征高麗﹐攝中書令。還﹐稍貶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清警有才思﹐善草隸﹐工詩文﹐喜引當時名士﹐宴集歌詠﹐捉筆如宿構。今傳《楊師道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賦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六二、《新唐書》卷一OO。 薛收(592─624)   唐散文家。字伯褒。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隋未歸唐﹐授秦王府主簿。後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平劉黑闊﹐封汾陰縣男。與薛元敬、薛德音號稱“河東三風”﹐又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原有集﹐已佚。《全唐文》存其文三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九八。 許敬宗(592─672)   唐學者、文學家。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陽)人。隋大業中舉秀才。隋亡﹐投李密為記室。唐武德時﹐補秦王府學士。貞觀中由著作郎官至中書侍郎。高宗時﹐任禮部尚書﹐助高宗立武昭儀為後。升任傳中﹐監修國史。後官至右相。奉詔主持編纂《五代史》﹜僩瀞熨滫蟜T揮植斡胄拮□陡咦媸德肌貳Ⅰ短□謔德肌貳Ⅰ陡咦謔德肌返取=翊□緞砭醋詡□貳I□絞錄<□荁唐書》卷八二、《新唐書港二二三。 岑文本(595─645)   唐學者、散文家。字景仁。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人。隋末﹐蕭銑在荊州港號稱樑﹐召為中書侍郎。唐平荊州﹐歸唐署別駕進署行台考功郎中。貞觀元年(627)﹐授秘書郎兼直中書省。耀中書合人、中書侍郎。與令狐德萊合撰《周書》成﹐封江陵縣子。後加銀青光祿大夫﹐又拜中書令。十九年﹐從太宗伐遼﹐勞悻歿於軍旅。通經史﹐善文辭﹐工書法。原有集﹐已佚。參與編纂《文思博要》、《大唐氏族志》。《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O、《新唐書》卷一0二。。 褚過良(596一658或659)   唐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陽翟(今河南禹州)人。隋大業末﹐事薛舉為通事台人。舉敗﹐歸唐。貞觀年間﹐由秘書郎遷起居郎。博涉經史﹐尤工隸楷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深受太宗賞識﹐乃累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子賓客、黃門侍郎、中書令。貞觀二十三年(649)﹐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封河南縣公﹐進郡公。永徽三年(652)﹐召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次年﹐進尚書右僕射。後因諫阻立武後﹐屢遭貶滴。參與修撰《文思博要》、《晉書》﹐參與刊定《尚書正義》。原有集﹐已佚。清人輯有(遂良集)。《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六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八O、《新唐書》卷一O五。 過宣(596─667)   唐僧人、律宗南山宗創始者。俗姓錢。潤州丹徒(今屬江蘇)人﹐一說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十五歲出家。隋大業間為西明寺上座。貞觀十六年(642)入終南山豐德寺。龍朔間入京兆崇義寺。好學能文﹐學識淵博﹐曾參加玄奧譯場﹐負責潤文。著述甚多﹐有《廣弘明集》、《續高僧傳》等。《全唐文》存其文三卷﹐《唐文拾遺》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宋高僧傳》卷一四。 李世民(599─649)   即唐太宗。唐代皇帝。高祖李淵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隨其父起兵反隋。武德初﹐封秦王。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即帝位。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寬刑薄賦﹐興文整武﹐海內升平﹐威及於外﹐史稱“貞觀之治”。卒溢文﹐葬昭陵。兼愛文學、藝術﹒開設文學館﹐招延文士。其詩多為宮廷唱和之作﹐文詞富麗﹐然不失“雅正”﹐有別於齊樑之宮體。明胡震亨謂其於唐詩有“首辟吟源”之功﹐其《過舊宅》等作可與漢高祖《大風歌》“同其雄盼”(《唐音癸簽盯。明胡應群稱其《帝京篇》“藻贍精華﹐最為傑作”(《詩蔽》)。亦善驕文﹐《大唐三藏聖教序》、《晉書‧陸機傳論》可為代表。後人輯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七卷﹐《唐文拾遺》補其文三十六篇。其中詔令多出臣下之手。生平事跡見唐吳兢《貞觀政要》﹐們B唐書》卷二、卷三﹐《新唐書》卷二。 唐太宗   即李世民。 長孫無忌(﹖一659)   唐大臣。字輔機。洛陽(今屬河南)人。長孫皇後兄。從李世民征伐有功﹐攫比部郎中﹐封上黨縣公。及李世民即位﹐歷官吏部尚書﹐封齊國公﹐進尚書右僕射﹐進位司空、司徒、太子太師。高宗時﹐授大尉﹐檢校中書今﹐知門下、尚書二省。後為武後忌﹐誣以謀反罪﹐流放黔州﹐投級而卒。監修《太宗實錄》、《五代史志》﹐參與修撰《武德貞觀兩朝史》、《大唐儀禮》、《永徽五禮》、《本草圖經》等。其主持修撰之《唐律疏議》﹐是流傳至今最為完整的古代法典。《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倦六五、《新唐書》卷一O五。 張文瓊   唐詩人。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貞觀中﹐為持書侍御史﹐三遷毫州刺史。永徽初﹐以獻頌拜戶部侍郎。四年(653)﹐貶建州刺史﹐卒官。著有《張文球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二一六陳子昂《唐故袁州參軍李府君妻張氏墓志銘》、《﹔日唐書》卷八五、《新唐書》卷─一三。 呂才(600﹖一665)   唐學者。博州清平(今山東高唐)人。通音樂、天文、醫學、軍事、史地話學。貞觀三年(629)﹐征直弘文館﹐參論樂事。曾奉召以圖解周武帝《三局象經》﹐耀太常博士。又奉召參與刊正《陰陽書》﹐並造《方城圖》及《教飛騎戰陣圖》﹐朝廷稱賞﹐招太常丞。水徽初﹐參與修撰《文思博要》及《姓氏錄》。顯慶中﹐增修舊曲《白雪》﹐又參與修訂《本草》。龍朔中﹐為太子司更大夫。另著有《隋記》、大博經》等。新、舊《唐書》錄其文《卜宅》、《祿命》、《葬》三篇。《新唐書》本傳稱其“著述甚多”﹐“言不甚文﹐要欲救俗失﹐切時事﹐件易曉也”。《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七九、《新唐書》卷一O七。 馬周(601──648)   唐散文家。字賓王。博州在平(今屬山東)人。武德中﹐補博州助教。貞觀五年(631)﹐詔直門下省。後任監察御史﹐累官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攝吏部尚書﹐進銀青光祿大夫c通峽經》、《春秋》。原有集﹐已決。《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七四、《新唐書》卷九八。 玄奘(602─664)   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店高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持。洛州報氏(今河南堰師)人。十三歲出家﹐曾遊歷各地。貞觀三年(629)﹐西行求法﹐歷今新疆及中亞各國﹐輾轉至中印度摩揭陀國王台城﹐入那爛陀寺從戒賢習《瑜咖師地論》等經論及聲明、因明之學。後遊歷求學於南印及北印諸國。歸那爛陀寺﹐主講席﹐著《會宗論》三千余喝、《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戒日王為之於曲女城設無遮大會﹐宣講大乘教義﹐大獲聲譽。十九年﹐歸長安﹐太宗命住長安弘福寺譯經﹐後居大慈恩寺﹐譯經論七十五部﹐卒。所譯經論﹐信達典雅。又紀西行經歷見聞﹐為《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與意大利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並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盛譽。亦能詩。《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慧立、彥棕《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冥祥《大唐故三藏玄類法師行狀》、劉同《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續高僧傳》卷四。楊延福有《玄類年譜》。 王梵志   唐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濬縣)人。約為陪末唐初人。家本殷實﹐有田地奴婢﹐後衰敗。曾娶妻生子﹐官通玄學士﹐後皈依佛教。或雲其生於王德祖家林擒樹上﹐因姓王名梵天﹐後改名梵志﹐或雲其生於西域林木之上﹐當屬後人附會。其詩主旨宣揚佛教思想﹐或雜儒家道德觀念﹐亦有諷刺世態人情、揭露現實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語言通俗﹐淺喻深刺﹐辛辣詼諧﹐而韻味深厚。人稱梵志體。對通俗詩歌及文人創作影響很大。今人或以為唐宋間許多具有宗教傾向的白話詩人的作品均托名於王梵志名下﹐故王梵志詩又實為無名白話詩人作品之總稱。今存王梵志詩共約三百九十首。包括敦煌遺書中的三卷本《王梵志詩集》、一卷本《王梵志詩》、釋法忍手抄《王梵志詩》及散見於唐宋詩話、筆記和敦煌其他寫本中的王梵志詩。張錫厚編為《王梵志詩校輯》﹐項楚編有《王梵志詩校注》。生平事跡見《桂苑叢談》、《太平廣記》卷八二、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築文》﹐另參見《王梵志詩校輯‧前言》、《王梵志詩校注‧前言》。 意立   唐僧人。俗姓趙﹐名子立﹐唐高宗欽賜法號慧立。天水(今屬甘肅)人。貞觀三年(629)剃度﹐住自州昭仁寺。二十一年﹐充慈恩寺翻經大德。後補為西明寺知事﹐終太原寺住持。善作文。《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一七、《開元釋教錄》卷九、《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一二。 李淳風(602─670)   唐學者、散文家。歧州雍(今陝西鳳翔)人。貞觀初﹐以將仕郎直太史局﹐造渾天儀。擺承務郎﹐遷太常博士﹐改太史丞﹐遷太史令。高宗時﹐自秘閣郎中復為太史令。博覽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著有《典章文物志》、《乙已佔》、《頒德歷》等書。又曾預修《晉書》、《五代史》等史書。《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九、《新唐書》卷HO四。 上官儀(約605─664)   唐詩人。字遊韶。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父弘為隋將陳棱所殺﹐乃匿沙門為僧﹐精研佛典並經史。貞觀元年(627)﹐舉進士﹐授弘文館直學士﹐遷秘書郎﹐常與太宗論詩唱和。參與修撰《晉書》﹐書成﹐轉起居郎。高宗即位﹐遷秘書少監。龍朔二年(662)﹐加銀青光祿大夫、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永徽時﹐見惡於武則天。限德元年(664)﹐被誣與廢太子樑王李忠謀逆﹐下獄死。詩工五言﹐多應制奉和之作﹐其詩給錯婉媚﹐對仗精工﹐辭藻華美﹐士大夫競相仿效﹐時人稱為“上官體”。又著《筆札華樑》﹐歸納六朝以降對仗之法﹐創“六對”、“八對”之說﹐於律詩的發展頗有貢獻。原有《上官儀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十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j﹨O、《新唐書》卷一0五。 任希古   唐詩人。名敬臣﹐以字行。像州(治今山東陽信)人。十九歲舉孝廉﹐授著作局正字﹐遷秘書郎。虞世南薦為弘文館學士﹐授越王府酉閣祭酒。後舉制科﹐擺許王文學。復為弘文館學士﹐終太子舍人。著有《任希古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九五。 道世   唐佛教著述家、詩僧。俗姓韓﹐字玄澤﹐避太宗諱﹐多以字行。祖籍伊鬧(今河南伊川)﹐後居長安。幼於長安青龍寺出家。顯慶中﹐預玄類譯經事。後入酉明寺﹐傳律宗。總章初﹐撰成《法苑珠林》一百卷﹐今傳。其他佛教著述尚多。或雲弘道元年(683)卒。其所作頌﹐或五言﹐或七言﹐詞采華贍﹐雜用內典及經史諸子典故﹐多驕偶句﹐顯示詩、渴合流之趨勢。《全唐詩補編》存其頌六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卷四、《大唐內典錄》卷五。 唐臨   唐小說家。字本德。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武德初﹐太子李建成引為右衛率府鋁曹參軍﹐太子廢﹐出為萬泉丞。貞觀時任殿中侍御史。永徽元年(650)為御史大夫。顯慶二年(657)改吏部尚書。四年坐事貶潮州刺史。卒於官﹐年六十。著有《律疏》及志怪小說《冥報記》。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八五、《新唐書》卷─一三、《唐會要》卷六二。 李義府(614─666)   唐文學家。流州饒陽(今屬河北)人。貞觀八年(634)﹐應薦對策中第﹐補門下省典儀﹐轉監察御史。高宗為太子時﹐轉太子合人、崇賢館直學士。高宗立﹐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進弘文館學士。因請立武則天為後﹐得寵於後。永徽六年(655)﹐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顯慶元年(656)﹐又兼太子右庶子。明年﹐進中書今﹐檢校御史大夫﹐加太子賓客。龍朔三年(663)﹐遷右相。後獲罪流嵩州。其貌似溫良﹐而實陰險姦詐﹐人稱“笑中刀”、“李貓”。為文與來濟齊名。所著文集、《宦遊記》、《古今詔集》﹐已佚。預修《晉書》、《永徽五禮》、《姓氏譜》﹐與許敬宗合撰《東殿新書》。《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唐文續拾》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八二、《新唐書》卷二二三。 元萬頃(﹖一689)   唐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初官通事舍人。乾封初﹐為遼東道總管記室。因草檄不周﹐流嶺南。後遇赦還﹐為著作郎。上元中﹐入宮修撰﹐密預時政﹐時謂“北門學士”。後遷鳳閣舍人﹐官至鳳閣侍郎。永昌元年(689)﹐為酷吏所陷﹐流嶺南。曾與沈桂期唱和。《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一。 元就   唐文學家。字思敬。龍朔初為周王府參軍。總章中為協律郎﹐預修《芳林要覽》。後坐事貶蓬州。著有《詩髓腦》一卷﹐日人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存其殘文。編有《古今詩人秀句》﹐已佚﹐序存《文鏡秘府論》。《全唐詩逸》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逸》卷中。 辛弘智   唐詩人。高宗時國子進士。或雲其官至國子祭酒。李康成《玉台後集》曾收錄其詩。《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其一為張九齡詩。生平事跡見《朝野負載》卷二、《唐詩紀事》卷三五。 武則天(624─705)   唐高宗後、武周皇帝。公元690一705年在位。名空。並州文水(今屬山西)人。初為太宗宮中才人。太宗崩﹐為尼感業寺。高宗復召入宮﹐拜昭儀。永徽六年(655)立為皇後﹐參預朝政﹐號曰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中宗即位﹐尊為皇太後﹐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89)稱帝﹐改國號日周。神龍元年(705)傳位於太子顯。卒﹐溢曰則天順聖皇後。沈既濟稱其“頗涉文史﹐好雕蟲之藝”﹐“君臨天下二十余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唐杜佑《通典》引)。著有《垂拱集》、《金輪集》﹐已佚。後人編有《武則天集》。《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近四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六、《新唐書》卷四。 張束之(625─706)   唐政治家、詩人。字孟將。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登進士第﹐任清源丞。永昌初﹐以制科對策第一﹐拜監察御史。聖歷初﹐累遷鳳閣舍人。長安中﹐官秋官侍郎﹐拜相。神龍元年(705)﹐招天官尚書﹐遷中書令。後貶新州司馬﹐又流沈州。著有《張柬之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大唐新語》卷六、《舊唐書》卷九一、《新唐書》卷一二O。 徐惠(627─650)   唐女詩人。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幼聰慧。太宗召為才人﹐俄拜捷好﹐再遷充容。太宗卒後﹐哀慕成疾﹐因作詩及連珠以見志。卒﹐贈賢妃。《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五一、《新唐書》卷七六。 李治(628─683)   即唐高宗。唐代皇帝。公元649一683年在位。字為善。太宗第九子。始封晉王。貞觀十七年(643)立為太子。二十三年﹐即帝位。後與皇後武氏共掌朝政。卒﹐溢曰天皇大帝。能詩文﹐善正書。著有《高宗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a唐書》卷四、《新唐書》卷三。 員半千(628─721)   唐學者。字榮期。本名徐慶。齊州全節(今山東濟南)人。上元初年﹐中八科舉﹐始官武涉尉。武則天臨朝後﹐嚏撈丑摩踡j戎啊﹕蟊崳□□坷芍小nW詡次唬□儻□□佑億偷攏□娉縹墓菅□濬□餛皆□□□P□誑□□拍輳?721)卜居堯山、沮水間。著有《三國春秋》﹐已佚。預修《三教珠英》。《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R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二。 李善(約630─689)   唐學者。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其學淹貫古今﹐號為書席。顯慶中﹐累補太子內率府錄事參軍、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曾注解《文選》﹐顯慶三年(658)表上高宗﹐詔藏於秘閣。除潞王府記室參軍﹐轉秘書郎。乾封中﹐出為徑城令。坐與賀蘭敏之交往﹐配流姚州﹐後遇赦得還﹐寓居對、鄭間﹐以講授《文選》為業﹐學生多自遠方而至﹐傳其業﹐號“《文選》學”。著有《文選注》六十卷傳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八九、《新唐書》卷二0二。 查思恭   唐詩人。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高宗時任中書舍人。初任右史﹐後知考功舉﹐因泄題﹐配流嶺表而死。詩多為詠物寫景之作﹐為時人所重。與許敬宗、孟利貞等撰《瑤山五彩》五百卷。今傳《董思恭集》。《全唐詩》存其詩十九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六、《舊唐書》卷一九O、《唐詩紀事》卷三。 劉偉之(631─687)   唐文學家。字希美。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少以文藻知名。上元中﹐為左史、弘文館學士﹐入宮修撰﹐預參決時政﹐時謂“北門學士”。儀鳳二年(677)﹐轉中書侍郎兼豫王府司馬。流嵩州﹐後召為中書台人。武後臨朝﹐以中書侍郎拜相。後私議則天當返政﹐賜死於家。著有《劉偉之集》、《英國貞武公故事》﹐均佚。清人輯有《劉偉之詩》。《全唐詩》存其詩五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八七、《新唐書》卷─一七。 盧照鄰(約635一約686)   唐詩人。字異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球州)人。幼從曾憲學《啤蒼》、《爾雅》﹐又從王義方習經史﹐博學能文。永徽五年(654)﹐入鄧王李元裕府為典簽﹐掌書記之務。龍朔年間﹐調新都尉。秩滿﹐盤遊蜀中。咸亨年間﹐染病﹐求醫人長安。上元年間﹐人太白山求醫。會父喪﹐疾癒甚﹐家益貧﹐曾居洛陽東龍門山﹐又徙陽翟具茨山下。垂拱元年(685)﹐作《釋疾文》三篇﹐中有“一臂連蹲”、“兩足匍匐”句﹐已臥病十年。約於次年﹐投穎水死。與王勃、楊炯、駱賓工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四傑”。“四傑”皆位卑才高﹐而照鄰際遇更慘。其《釋疾文咱謂﹕“先朝好吏﹐予方學於孔墨﹔今上好法﹐予晚受乎老莊。”他如《五悲文》、《窮魚賦》、《病梨樹賦》等皆為自悲身世之作。其詩擅七言歌行﹐代表作《長安古意》﹐托古意以抒今情﹐塔擊與嘲諷盡顯﹐行齊樑之風而新之。明胡應以《詩拉》評曰﹕“照鄰《古意》、賓王《帝京》﹐詞藻富者故當易至﹐然須尋其本色乃佳。”又謂“盧、駱歌行﹐衍齊樑而暢之﹐而富麗有余”。聞一多《它體詩的自贖》稱《長安古意》為“宮體詩中一個破天荒的突破”。七言歌行《行路難》具同樣成就。原有《盧照鄰集》﹐已佚。今傳有明張堅輯《幽憂子集》。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倦二Q一。 朱敬則(635─709)   唐散文家。字少連。毫州永城(今屬河南)人。咸亨中﹐授殖水尉﹐累除右補閉。武則天稱制﹐遷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不久﹐進同鳳閣駕台平章事。後改授成均祭酒、冬官侍郎、鄭州刺史。《舊唐書》本傳謂其“早以辭學知名”。論史尤多創意﹐為文去驕趨散、去浮華而崇質樸。《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O、《新怑毿滫淖龰戮殀A? 范能(638─713)   唐禪宗六祖。俗姓盧。新州(治今廣東新興)人。咸亨三年(672)﹐入黃梅東排奪﹐傳五祖弘忍心法、袈裟。後南歸韶州曹溪﹐開禪宗南宗一派。又居廣州法性寺﹐卒於新州國恩寺。憲宗賜號大鑒﹐門人尊為禪宗六祖。其在黃梅所作“菩提本無樹”一瀉﹐傳頌最廣。弟子記其言論活動為《六祖壇經》﹐今傳。《全唐詩補編》存其詩稿二十首。生平事跡見《六祖慧能傳》(唐抄本﹐存日本)、《舊唐書》卷一九一、《景德傳燈錄》卷五、《宋高僧傳》卷八。 駱賓王(約640一約684)   唐文學家。字觀光。婆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賦﹐人稱“神童”。父死青州博昌令任上﹐奉母移居克州暇丘縣。弱冠赴京應試不第﹐浪跡京洛。永徽初﹐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後辭歸﹐閒居暇丘。乾封二年(667)﹐赴京對策中式﹐授奉禮郎﹐兼東台詳正學士。咸亨元年(670)﹐隨薛仁貴出征邊塞。三年﹐隨軍調赴姚州平叛。邊靖﹐宦遊蜀中。上元二年(675)﹐調武功主簿。後任明堂主簿。儀鳳三年(678)﹐補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後被誣下獄。調露元年(679)﹐遇赦﹐貶臨海丞﹐世稱駱臨海。光宅元年(684)﹐徐敬業起兵揚州討武則天﹐乃入幕府充藝文令。敬業兵敗﹐去向不明。們日唐書》、《資治通鑒》謂其兵敗被誅。《新唐書》謂“不知所之”。《朝野金載》、《唐實錄》等謂隨敬業亡海濱﹐或曰為部下所殺﹐或曰“投江而死”。唐孟榮《本事詩》則謂敬業、賓王逃亡為僧。明朱國協湧幢小品》卷六《駱賓王家記》載﹐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於南通發現賓王墓﹐則可能亡居並客死於南通。與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四傑”。於“四傑”中﹐年歲最長﹐經歷豐富﹐詩文最多。為詩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選用﹐舖排辭采﹐聲調宛轉﹐“當時以為絕唱”(們日唐書)本傳)。《疇昔篇》、《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亦初唐長詩中之傑構。明王世貞《藝苑危言》謂其長詩“綴錦貫珠﹐滔滔洪遠﹐故是千秋絕藝”。其五言詩亦多佳作﹐五律《在獄詠蟬》﹐風骨凝重﹐工整精練。邊塞詩《夕次蒲類津》、《邊城落日》、《至分水成》、《邊夜有懷》、《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等﹐深沉而慷慨﹐代表初唐邊塞詩之成就。又善驕文﹐名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俗稱《討武望檄》)﹐鋒芒畢露﹐慷慨激昂﹐語言曉暢﹐倡為驕文新體﹐啟示了初唐文壇欲除齊、樑以來浮靡練麗習氣之趨勢。杜甫《戲為六絕句》謂之“龍文虎脊皆君馭”﹔又曰“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是為確評。所著有部雲卿編《駱賓王文集》、《百道判集》﹐均佚。《四庫全書》著錄其《駱丞集》。清陳熙晉著有《駱臨海集箋注》﹐流傳最廣。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Q、《新唐書》卷二O一。 韋承慶(640─706)   唐文學家。字延休。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弱冠把進士第﹐官太子司議郎。永隆元年(680)﹐太子李賢廢﹐出為烏程令。累遷鳳閣會人﹐掌天官選。歷沂、豫、沈三州刺史。長安四年(70)﹐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駕台平章事。神龍元年(705)﹐以附張易之流嶺南。歲余﹐入為秘書員外少監。預修《則天實錄》。俄遷黃門侍郎﹐朱拜﹐卒。為文典美。著有《韋承慶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八八、《新唐書》卷─一六、《隋唐五代墓志匯編‧韋承慶墓志》。 杜審言(約645─708)   唐詩人。字必簡。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祖父。咸亨元年(670)登進士第﹐授膽城尉﹐遷江陰尉﹐轉洛陽堙慰堙慼慼撚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尋免歸﹐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坐與繁臣張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石還﹐授國子監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嬌、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詩尤長律體。《直齋書錄解題》謂其詩“句律極嚴﹐無一失粘者”。明胡應項評其五七言律詩“極高華雄整”﹐“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且推其《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為初唐五言律第一(《詩蔽》)。《登襄陽城》、《秋夜宴臨津鄭明府宅》、《贈蘇組書記》等詩傳誦亦廣。今傳《杜審言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0一。 李矯(約645一約714)   唐散文家。字巨山。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弱冠拓進士第﹐調安定尉。後中制舉甲科﹐遷長安尉。累遷監察御史、給事中。件武則天﹐貶潤州司馬。後召為鳳閣舍人。聖歷年間﹐進群台少監、同鳳閣變台平章事﹐又遷駕台侍郎。領銜修撰《三教珠英》。中宗復位﹐因依張易之兄弟﹐貶為通州刺史。神龍H年(706)﹐遷兵部尚書﹐進中書令。次年﹐封趙國公﹐以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懷州刺史。玄宗嗣位﹐貶為廬州別駕。嬌文學聲名卓著﹐與蘇味道齊名﹐稱“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齊名﹐稱“文章四友”。《新唐書》本傳評曰﹔“僑富才思﹐有所屬綴﹐人多傳諷。”《新唐書‧藝文志》錄其《雜詠詩》十二卷(又稱單題詩一百二十首)。今存《李橋雜詠》Th卷﹐後人輯有《李橋集》。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四、《新唐書》卷一二三。 魏知古(647─715)   唐文學家。深州陸澤(今河北深州)人。登進士第。累遷至著作郎﹐兼修國史。長安中﹐歷鳳閣會人、衛尉少卿、檢校相王府司馬。神龍中﹐任吏部侍郎、晉州刺史。睿宗立﹐拜黃門侍郎兼修國史﹐ェ來E2□J蹋□□惺槊畔縷秸率隆﹖□□□輳?713)﹐任吏部尚書。次年﹐為紫微令。改工部尚書。著有《魏知古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八、《新唐書》卷一二六。 司馬承預(647─735)   唐道士。字子微﹐號白雲子﹐法號道隱。河內溫縣(今屬河南)人。早年為道﹐從嵩山潘師正學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後遍遊名山﹐隱於天台山玉霄峰。武後曾召至洛陽。景雲Th年(7if)召人長安﹐還山時朝士贈詩者數百人﹐後編為《白雲記》。玄宗時﹐嘗兩度被召入京。為唐代道教上情派之代表人物。能詩文﹐與宋之間、沈詮期、李白、盧藏用等有交誼。著有《坐志論》、《天隱子》。《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一卷。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二、《新唐書》卷一九六。 蘇味1(648─705)   唐文學家。趙州奕城(今屬河北)人。弱冠登進士第。累調咸陽尉。延載中﹐以鳳閣台人檢校侍郎、同平章事。翌年貶集州刺史。召為天官侍郎。聖歷初﹐復相。坐事貶坊州刺史﹐進益州長史。神龍初﹐以附張易之貶眉州刺史。居相位數載﹐苟合取容﹐遇事模棱兩可﹐世號“蘇模棱”。與李橋俱以文翰顯﹐時號“蘇李”。又與李矯、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屬文辭理精密﹐詩多寫景詠物之作﹐《正月十五夜》詩為世所稱。著有《蘇味道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九四、《新唐書》卷─一四。 薛稷(649713)   唐書畫家、文學家。字網通。蒲州汾陽(今山西萬榮)人。長壽三年(694)﹐舉制科﹐復登進士第。累遷詞部員外郎、禮部郎中、中書舍人。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睿宗立﹐遷太常少卿。累拜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後罷為左散騎常侍。歷工部、禮部尚書﹐進太子少保。及太平公主之亂﹐以預謀被誅。工書法﹐與唐初歐陽詢、虞世南、格遵良並稱為“唐初四大書家”。又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尤善畫鶴。亦長於詩文。張說評其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見唐劉肅《大唐新語》)。著有《薛稷集》﹐已扶。《全唐詩》存其詩十四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九八、《歷代名畫記》卷九。 王勃(650──676)   唐文學家。字子安。綠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工通﹐隋朝學者﹔叔祖王績﹐唐初詩人。兄勵砌皆具文才﹐人稱“王氏三珠樹”﹐以勃為冠。幼通經書史籍﹐善為文辭﹐撰《漢書注指假》十卷。解德元年(664)﹐上書右相劉祥道﹐被表奏舉薦。次年﹐對策的素科中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為沛王李賢聘為侍讀兼修撰。時諸王好鬥雞﹐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怒﹐逐其出府。總章二年(669)﹐遊蜀。咸亨二年(671)﹐求補貌州參軍。五年﹐殺官奴﹐罪死﹐遇朝廷改元而赦免﹐父由是以雍州司功參軍貶為交趾令。後往交趾縣探親﹐渡南海溺水﹐驚悸而卒。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四傑”。“四傑”中﹐勃壽短而名高﹐文學成就最著。對唐初緒靡文風﹐勃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積年統碎﹐一朝清廓。翰苑豁如﹐詞林增峻”(楊炯《王勃集序》)。其詩文獨具風貌﹐《﹔B唐書‧楊炯傳月D崔融語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明胡應問《詩剜謂勃之五律、五絕﹐“自是唐人開山祖”。杜甫《戲為六絕句》謂“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是為確評。其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股王閣詩》、《采蓮曲》等﹐以其內容及形式論﹐皆沖破齊樑詩與宮體詩之任格﹐有所探索與創造﹐對翩憮丑慼撰抴o□林臉墑歟□嚶兄□妗F湮囊浴肚鍶盞嗆楦□□醺蠼□鸚頡肺□□爛□鰨□幸浴奧湎加牘駱鵪敕桑□鎪□渤□煲簧□敝□渚□饋F浯醋魎湮賜耆□丫Σ肓合捌闢□□訊嚶蟹綣巧□霞吒鋼□鰲V□小噸壑兇胄頡貳Ⅰ噸芤追11印貳Ⅰ洞溫塾鎩貳Ⅰ肚□昀□返齲□□□S小鍛踝影布□反□饋I□絞錄<□僑仗剖欏肪硪瘓□、《新唐書》卷HO一。 楊炯(650一約693)   唐文學家。華陰(今屬陝西)人。顯慶四年(659)﹐舉神童﹐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崇文館學士﹐遷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因從祖弟神讓參與徐敬業反武則天案為累﹐出為柞州司法參軍。武周天授元年(690)﹐召入習藝館任教。如意元年(692)﹐授盈)l令﹐卒於任上。世稱楊盈)ID。與王勃、盧照鄰、駱賓工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四傑”。炯聞之﹐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詩擅五律﹐現存詩篇中﹐亦以五律或排律居多﹐如《出塞》、《戰城南》、《紫騾馬》、《夜送趙縱》、《從軍行》等為其代表作﹐感情激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並兼樂府詩自由明快的特色。明胡應激《詩益》評曰﹕“盈川近體﹐雖神駿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其文以驕文居多﹐如《王勃集序》等﹐亦可觀。原有集﹐已使。後人輯有《盈J﹔I集》。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低二0-。 姚崇(650─721)   唐散文家。字元之﹐原名元崇。陝州族石(今河南三門峽)人。舉下筆成章科﹐授汝州司倉參軍。遷夏官郎中、侍郎。聖歷三年(700)﹐進同鳳閣駕台平章事﹐遷鳳閣侍郎﹐兼相王府長史。神龍元年(705)﹐參與謀誅張易之兄弟﹐以功封樑縣侯。旋出為毫、宋等州刺史。睿宗即位﹐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進中書令。為太平公主所忌﹐出為申、徐等州刺史。先天二年(713)﹐玄宗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封樑國公。開元四年(716)﹐罷相。與宋憬同為開元名相﹐史稱“姚宋”。原有集﹐已佚。有《六誡》一卷。《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十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九六、《新唐書》卷一二四。 劉允濟   唐文學家。以字行。洛州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少孤﹐博學善文﹐與王勃齊名。弱冠登進士第﹐補下卦縣尉﹐累遷著作佐郎。歷左史﹐兼弘文館學士。垂拱四年(688)拜著作郎。天授中﹐為來俊臣陷﹐貶大質尉。長安中﹐復官著作佐郎﹐兼修國史。未幾拜鳳閣會人。中宗復位﹐貶為青州長史。後召為修文館學士﹐因樂飲過度而卒。著有《金門待詔集》、《劉允濟集》﹐均佚。清人輯有《劉允濟詩》。《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倦一九O、《新唐書》卷二0二。 於季子   唐詩人。齊郡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咸亨中登進士第。歷任侍御史、司封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武後聖歷中﹐預修《三教珠英》。《詠漢高祖》詩為後人推賞。《全唐詩》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二、《唐詩紀事》卷七、《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 鄭蜀賓   唐詩人。榮陽(今屬河南)人。長壽中﹐年已老﹐方授江左一尉。善五言詩。《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大唐新語》卷八、《唐詩紀事倦五。 喬知之(﹖一約697)   唐詩人。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垂拱H年(686)﹐官至左(一作右)補解。攝侍御史從左豹韜衛將軍劉敏同討同羅、僕固。後遷左(一作右)司郎中。因怨武承嗣奪其侍婢窈娘﹐作《綠珠篇》以寄情。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遣酷吏誣陷﹐下獄死。與陳子昂唱和﹐所作詩篇﹐人多諷誦。誰騿憎{侵□□□□貳﹗度□剖□反嫫涫□□聳住I□絞錄<□度□莆摹肪磯□凰某倫影骸堆噯瘓□嘶□衩□頡貳19轄帷侗臼率□□楦小貳Ⅰ叮蝗仗剖欏肪硪瘓□。 劉希夷(6引一約679)   唐詩人。字庭芝。汝州(治今河南臨汝)人﹐一作領川(今河南許昌)人。少有文華﹐好談笑﹐善彈琵琶。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相傳其舅宋之問愛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欲奪之而未得﹐以土囊壓殺之。後人以為未可信。好為宮體詩﹐詞旨悲苦﹐初不為時所重。開元中﹐孫翌編《正聲集》﹐以其詩為集中之最﹐由是為人所稱。《白頭吟》(一作《代悲白頭翁》)為歷代傳誦之名篇。《江南曲》八首﹐明楊慎評為“柔情緒語﹐妙絕一時”(《升庵詩話》)。又寫有從軍之作﹐如《從軍行》、《將軍行》﹐均有盛唐氣韻。著有《劉希夷集》﹐已佚。今傳《劉廷芝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七首。生平事跡見《大唐新語》卷八、《日唐書》卷一九O、唐才子傳》卷一。 王無競(652─705)   唐詩人。字仲烈。東萊(治今山東萊州)人。儀鳳二年(677)﹐播下筆成章科﹐授奕城尉。歷群台正字、右武衛倉曹參軍、洛陽縣尉﹐累遷殿中侍御史﹐以臨朝斥宰相宗楚客偶語﹐左遷太子舍人。神龍初﹐因何抵權貴﹐貶蘇州司馬。坐交張易之﹐再貶嶺南﹐於廣州為仇家榜殺。與陳子昂、宋之間唱和。曾預修《三教珠英》。《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四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一三孫論《太子舍人王公墓志銘》、川B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O七。 李賢(653─684)   唐文學家。字明允。高宗第六子。上元二年(675)﹐立為皇太子﹐尋令監國。調露二年(680)﹐遭武後猜忌﹐廢為庶人﹐幽於巴州。文明元年(684)﹐武後臨朝﹐逼邀o隕薄V兇詡□□□吩□侍□櫻□繚徽祿場﹕笫老俺普祿程□印﹗度□剖□反妗痘舖u洗恰肥□皇祝□□浪□□﹗度□莆摹反嫫湮囊黃□I□絞錄<□僑仗剖欏肪戇肆□Ⅰ緞綠剖欏肪戇艘弧? 崔融(653─706)   唐文學家。字安成。齊州全節(今山東濟南)人。舉八科高第﹐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中宗為太子時﹐選為侍讀﹐掌東宮章疏。武則天時﹐授著作佐郎﹐遷右史﹐進鳳閣台人。久視元年(700)﹐貶舉州長史。旋又召為春官郎中、知制法。後因阿附張昌宗兄弟﹐貶袁州刺史。旋召為國子司業﹐兼修國史。神龍Th年(706)﹐參與修撰《則天實錄》﹐封清河縣於。為文華婉典麗﹐文名極盛﹐與杜審言、李轎、蘇味道號稱“文章四友”。朝廷制諸冊頌﹐如《洛出寶圖頌》、《則天哀冊文》﹐多出其手。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五十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存其文各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四、《新唐書》卷─一四。 韋嗣立(654一719)   唐詩人。字延構。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少舉進士﹐累調雙流令。武後時﹐歷鳳閣舍人、刑部侍郎﹐拜鳳閣侍郎、同鳳閣駕台平章事。以本官出為檢校沐州刺史。後貶饒州長史。景龍三年(709)轉兵部尚書﹐復相。睿宗立﹐拜中書令﹐尋出為許州刺史。開元初﹐入為國子祭酒﹐太子賓客﹐後貶岳州別駕﹐再徙陳州刺史。《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八八、《新唐書》卷─一六。 高正臣   唐詩人。廣平(今河北雞澤)人。高宗朝﹐歷太子正字、豫王府屬、直弘文館等職﹐後官至襄州刺史、衛尉卿。工書﹐習王右軍之法﹐睿宗甚愛賞之。《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唐張懷成《書斷》卷下、《新唐書》卷七一、《唐詩紀事》卷七、《寶刻類編》卷二。 長孫貞隱   唐詩人。貞或作正。洛陽(今屬河南)人。高宗末﹐官太常博士。與高正臣、陳於昂等交遊唱和。《全唐詩》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七、《唐詩紀事》卷七。 李崇嗣   唐詩人。高宗末﹐官許州參軍﹐奉使至蜀﹐與陳子昂唱和。聖歷中﹐官奉哀主簿﹐與沈桂期、薛晤等同於東觀修書。《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全唐詩》卷八三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序》、《唐詩紀事》卷六。 李顯(656─710)   即唐中宗。唐代皇帝。公元684年、705─710年在位。初名哲。高宗第七子。始封周王。永隆元年(680)立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即帝位。嗣聖元年(684)﹐武後臨朝﹐廢為廬陵王。神龍元年(705)復位。景龍四年(710)為韋後所殺。溢曰孝和皇帝。好詩文﹐曾於景龍中置修文館﹐盛引詞臣﹐賦詩唱和。著有《中宗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及聯句二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新唐書》卷四。 宋之問(約656─712)   唐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治今山西汾陽)人﹐一說編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為洛州參軍﹐歷司禮主簿、尚方監丞、左奉定內供奉。傾附張易之兄弟﹐易之敗﹐左遷優州參軍。遇赦歸﹐起為鴻膠主簿﹐遷考功員外郎。知景龍二年(708)貢舉﹐出為越州長史。睿宗即位﹐流欽州。玄宗立﹐賜死桂州。詩與沈桂期齊名﹐對律詩形式的定型有貢獻﹐《新唐書》本傳雲﹕“魏建安後花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度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及之問、沈桂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早期多宮廷應制之作﹐後經貶徙﹐紀行抒感﹐較為真切﹐《題大廈嶺北驛》、《度大慶嶺》、《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渡漢江》等﹐為人傳誦。今傳《宋之間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十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二卷。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卷二0二、《唐才子傳》卷一。 郭震(656─714)   唐詩人。字元振。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人。少慷慨任俠。十八歲舉進士﹐為通泉尉。武後召見﹐獻詩﹐授右武衛他曹參軍。屢使吐著﹐功勛卓然。大足元年(701)﹐拜涼州都督。神龍中﹐遷金山道行軍大總管。睿宗立﹐以太僕卿歸朝﹐旋拜相。先天元年(712)﹐為朔方軍大總管。明年﹐復相。以誅太平公主黨功﹐封代國公。玄宗講武騙山﹐坐軍容不整﹐流新州。尋起為饒州司馬﹐道病卒。其《古劍篇》為初唐七古名篇。著有《郭元震集》、《定遠安邊策》、《安邦策》、《九諫書》﹐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五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七、《新唐書倦一二二。 沈桂期(約656─716)   唐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任協律郎。武周時官通事舍人﹐轉考功員外郎﹐遷給事中。坐交張易之﹐流吃州。神龍間﹐召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歷中書舍人、太府少卿、太子少詹事。與宋之問齊名﹐號稱“沈宋”。詩多應制之作﹐風格靡麗。對律詩的定型頗有貢獻。錢良擇《唐音審體》雲﹕“律詩……至沈、宋而其格始備。”清姚加稱其詩“高振唐音﹐遠包古韻”(《今體詩抄》)。五律《雜詩三首》、《夜宿七盤嶺》、七律《獨不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甚有名。今傳《沈佳期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0二、《唐才於傳倦一。 陳元光(657─711)  ﹛埻憛戮丐摨ꈱ4妗W婕□傭□n襠接纖□茫□□笠憑詠已簦n袷艄愣□□8剛□□□觥U□洌□□炱渲塚□巫笥窳邐禮錘□山□S纜≡□輳?680)﹐為嶺南總管。垂拱三年(687)﹐奏置漳州﹐詔許之﹐以為刺史﹐授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後潮州亂﹐往討之﹐戰死。今傳其《龍湖集》﹐然或有疑其為偽者。《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四十七首﹐《全唐文》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三。 李義(657一716)   唐文學家。字尚真。趙州房子(今河北臨城)人。永隆二年(681)登進士第﹐任萬年尉。長安三年(703)﹐錢為監察御史﹐歷殿中侍御史、司助員外郎、左司郎中。景龍中﹐遷中書舍人、修文館學士。景雲初﹐遷吏部侍郎﹐進黃門侍郎﹐封中山郡公。開元初﹐為紫微侍郎。官終刑部尚書。詩多奉和應制之作。蘇因謂其“五言之妙﹐一變乎時﹐流便清婉﹐經綸密致”(《李義神道碑》)。著有《李義集》﹐又與兄尚一、尚貞集合編為《李氏花募集》﹐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二五八蘇額《唐紫微侍郎贈黃門監李義神道碑》、們B唐書》卷一0一、《新唐書》卷─一九。 張t(658─730)   唐文學家。字文成﹐號浮休子。深州陸澤(今河北深州)人。上元二年(675)﹐登進士第﹐八次應制科試﹐皆中甲科﹐又四次應吏部考選﹐制策為最。員半幹謂“經文辭猶青銅錢﹐萬選萬中”﹐時人稱其為“青錢學士”(《新唐書》卷一六一《張薦傳》)。曾歷官峽工參軍、長安尉、鴻護丞。儀風二年(677)﹐弱冠舉下筆成章科﹐特授襄樂縣尉。証聖元年(695)﹐遷監察御史。長安初﹐貶處州司倉、柳州司戶﹐後徙德州平昌今。開元H年(714)﹐貶嶺南﹐旋改龔州刺史﹐後人為司門員外郎。其文辭語通俗﹐風虴灒托O□□□⊙尬□印H氈盡12侶薜群M庵罟□怪粒□爻鮒亟鴯浩湮摹V□斜始恰凍□敖鷦亍貳1辛曇□讀□罘鍰錙小貳4□嫘::怠隊蝸煽摺貳>□洹凍慮楸懟吩啤敖□醋□□□潮砑塹熱□刪恚□嗉□飩闢□尚次粗堋保□次醇□□嘉募□﹗度□剖□反嫫涫□皇祝□度□剖□貢唷反嫫涫□迨□聳祝□度□莆摹反嫫湮陌聳□□I□絞錄<□僑仗剖欏肪硪凰木擰Ⅰ緞綠剖欏肪硪渙□弧? 陳子昂(659─700)   唐文學家。字伯玉。樣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文明元年(684)﹐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僑台正字。後屢上疏進諫並陳述政見﹐聲震於朝。垂拱二年(686)﹐從軍北方﹐歷經居延海、張掖、同城等地﹐直抵西北邊塞。永昌元年(689)﹐遷右衛胄曹參軍。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後稱帝﹐上表稱頌。長壽Th年(693)﹐攫右拾遺。次年﹐因事入獄﹐遇赦﹐仍供原職。萬歲通天元年(696)﹐隨武攸宜討伐契丹﹐至東北邊睡。同年回朝﹐仍任右拾遺。聖歷元年(698)﹐解官回鄉。後為受武三思指使的射洪縣令段簡誣陷﹐卒於獄中。為唐代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之先驅。其《修竹篇序》提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來莫傳”﹐“觀齊樑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主張恢復建安文學傳統﹐為文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極力推崇“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為其代表作。杜甫稱其“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陳拾遺故宅》)。韓癒評曰﹕“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評曰﹕“子昂始變文格﹐其詩為唐初之冠﹐其文自驕偶諸篇外﹐散體皆疏樸近古﹐故韓癒、柳宗元皆稱之。”今傳《陳子昂集》(又名《陳伯玉文集》)。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二三八盧藏用《陳氏別傳》、《﹔B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O七。近人羅庸編有《陳子昂年譜》。 馬懷素(659─718)   唐文學家。字惟白。潤州丹徒(今屬江蘇)人﹐客居江都(今江蘇揚州)。初舉孝廉﹐弱冠登文學優贍科﹐補都縣尉。長安中﹐累遷至吏部員外郎。景龍中﹐進考功員外郎﹐修文館直學士﹐搖中書舍人。後歷貌州刺史。開元初﹐歷刑、戶二部侍郎、光祿卿、左散騎常侍。五年(717)改秘書監兼昭文館學士。奉詔編次群書﹐未成而卒。詩多泰和應制之作。《全唐詩》存其詩十二首﹐《全唐文》、《唐文拾遺》共存其文二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九九五聞名《故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兼昭文館學士侍讀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贈潤州刺史馬公墓志銘》、們B唐書》卷一0二、《新唐書》卷一九九。 徐堅(約659─729)   唐學者、詩文家。字元固。原籍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後遷馮栩(今陝西大荔)。儀鳳年間進士。任汾州參軍﹐遷萬年縣主簿﹐累官太於文學。聖歷年間﹐參與擺修《三教珠英》﹐書成﹐授司封員外郎。中宗時﹐任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修文館學士。睿宗時﹐任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士﹐遷右散騎常侍﹐以本官兼黃門侍郎。開元年間﹐歷繹州刺史、秘書監、集賢院學士、左散騎常侍。從駕封泰山﹐參定儀典﹐加光祿大夫。諸識典故﹐參與修撰《初學記》。又著《大隱傳》、《晉書》、《史記注》、《文府》等﹐並參與編纂《則天皇後實錄》、《唐六典》、《太極格》等書。原有文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九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O二﹐《新唐書》卷七六、卷一九九。 黃知章(659一約744)   唐詩人。字季真﹐一說字維摩﹐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衪An裾憬□羯劍┤恕N□籩□□□輳?695)進士及第﹐歷任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麗正殿修書、集賢院學士﹐遷禮部、工部侍郎﹐太子賓客﹐秘書監。天寶三載(744)上疏請度為道士﹐玄宗“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帳青門”以送之(李隆基《送賀知章歸田明詩‧序》)﹐遂歸越﹐旋卒。為人曠達放誕﹐好飲酒﹐與李白友善。與張旭、包融、張若虛合稱“吳中國士”。善章草、隸書﹐風格“怪逸、真率”(《宣和書譜》)。詩風則“外示驚俗之貌﹐內藏達人之度”(皎然《詩式》)。《詠柳》、《回鄉偶書二首》最為傳誦。後人輯有《賀秘監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另有少許補遺﹐《全唐文》存其文Th篇。生平事跡見《全胄文》卷四七竇果《述書賦》、《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一九六。 東方虯   唐詩文家。武後朝﹐官至左史、禮部員外郎。從遊龍門﹐群官賦詩﹐虯詩先成﹐得錦袍之賞﹐後宋之問詩成而善﹐武後奪袍與之問。工待能賦。嘗作《孤桐篇》﹐陳子昂稱其“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9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且作《修竹篇》以和之。其詩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賦三篇。生平事跡見《元和姓纂》卷一、《隋唐嘉話》卷下。 富嘉博   唐散文家。雍州武功(今屬陝西)人。曾舉進士。長安中﹐累轉晉陽縣尉。後為壽安縣尉。神龍年間﹐為左台監察御史。尋卒。與晉陽尉吳少微、太原主簿谷倚﹐同以文辭鳴世﹐人稱“北京三傑”。為文與吳少微均以經典為本﹐《新唐書》本傳謂“雅厚雄邁﹐人爭慕之﹐號吳富體”。曾預修《三教珠英》。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二。 吳少做   唐散文家。新安(今屬河南)人。曾舉進士﹐任晉陽縣尉。神龍年間﹐為左台監察御史。時臥病洛陽﹐聞富嘉漠車﹐乃作《哭富嘉漠》詩﹐亦動絕而卒。與晉陽尉富嘉漠、太原主簿谷倚同以文辭鳴世﹐人稱“北京三傑”。為文與嘉漠均以經典為本﹐雅厚雄邁﹐號“吳富體”。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倦一九O、《新唐書》卷二0二。 韋元旦   唐詩人。字恆。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登進士第﹐授東阿尉。遷監察御史。神龍元年(705)﹐貶感義尉。與韋後有親﹐召為主客員外郎﹐轉左司員外郎﹐遷中書舍人。景龍二年(708)為修文館學士。與沈佳期等唱和。《全唐詩》、《全唐詩補編》共存其詩十二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二O二、《唐詩紀事》卷一一。 薛唱   唐文學家。字升華。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薛元超子。萬歲登封間﹐宮禮部郎中。聖歷中﹐預修《三教珠英》﹐遷正諫大夫。官至給事中。曾與王勃等交遊唱和。著有《薛耀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人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三、《新唐書》卷九八。 張循之   唐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武則天時﹐因上書怦旨﹐被誅。《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川日唐書》卷一00、《新唐書》卷一二八。 盧強用(﹖一約713)   唐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字子潛。幽州范陽(今河北琢州)人。曾舉進土﹐未用﹐乃隱居終南、少室二山。長安年間﹐召授左拾遺。神龍初﹐任濟陽令。後歷中書合人、吏部侍郎、黃門侍郎、修文館學士、工部侍郎、尚書右丞。先天二年(713)﹐因依附太平公主﹐流放新州、堪州。後調昭州司戶參軍﹐遷黔州長史﹐未行而卒。善普龜九宮術﹐工草隸、大小篆及八分書等書法﹐亦精琴棋。曾編《陳子昂文集》並為序﹐又作《陳子昂別傳》﹐均行世。另著有《春秋後語》、《子書要略》、《老子注》等。原有文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三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四、《新唐書》卷一二三。 劉憲(﹖一711)   唐詩人。字元度。宋州寧陵(今屬河南)人。弱冠登進士第﹐授河南尉﹐累遷左台監察御史。天授中﹐奉詔推按酷吏來俊臣罪﹐為俊臣反噬﹐貶淡水令。俊臣死﹐召為給事中﹐轉鳳閣舍人。神龍初﹐自吏部侍郎出為渝州刺史。俄入為太僕少卿﹐兼修國史﹐加修文館學士。景雲初﹐遷太子詹事。許多應制之作。清人輯有《劉憲詩》。《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0、《新唐書倦二O二。 劉知8(661─721)   唐史學家。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永隆進士。玄宗時‘有至左散騎常侍﹐後被貶為安州都護府別駕。生平專治史學﹐兼修國史。所著《史通》包羅詳贍﹐論述精辟。因持“文之將史﹐其流一焉”(《載文》)的觀點﹐故許多史學觀點可移以論文。如反對“無稗勸懲﹐有長姦詐”(《載文》)的著作和“虛加練飾﹐輕事雕彩”(《敘事》)的浮艷文風﹔重視文質相兼﹐要求敘事簡約深刻﹐言近而旨遠﹐詞淺而意深﹐並運用當代語言以加強文章真實性﹐反對“貌同而心異”的復古模擬(《模擬》)等﹐對文學創作和批評都頗具啟發性。生平事跡見《﹔日唐書》卷一0二、《新唐書》卷一三二。 李遭(663─711)   唐詩人。字子至﹐自號東山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武後時舉進士﹐任搞氏尉。聖歷中預修《三教珠英》。書成﹐遷戶部員外郎。景龍二年(708)﹐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充修文館學士。官終工部侍郎。睿宗時﹐道士司馬承須還天台﹐通贈詩甚美﹐朝士屬和者三百余人﹐徐彥伯編為《白雲集》。著有《李道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三六八賈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二。 宋提(663─737)   唐散文家。祖籍廣平(今河北雞澤)﹐徙居邢州南和(今屬河北)。調露二年(680)舉進士第﹐調上黨尉﹐遷監察御史、鳳閣舍人﹐再遷左台御史中丞。神龍初年﹐授吏部侍郎﹐遷黃門侍郎。出為貝、杭、相等州刺史﹐遷洛州長史。睿宗即位﹐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開元初年﹐為京兆尹﹐進御史大夫。因事累﹐出為睦州刺史﹐徙廣州都督﹐後召為刑部尚書。四年(716)拜相﹐為吏部尚書兼侍中﹐封廣平郡公。十七年﹐為尚書右丞相。與姚崇均為開元名相﹐史稱“姚宋”。文章婉媚﹐為詩清艷。初﹐沉淪下僚時﹐作《梅花賦》投獻蘇味道﹐始獲聲名(劉禹錫《獻權舍人書》)。皮日休渭此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質體”《桃花賦序》)。原有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八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浩九六、《新唐書港一二四。 上官婉兒(664一710)   唐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孩德元年(664)﹐祖父儀、父庭芝同被誅﹐隨母配入技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為武後所重。中宗即位﹐令專掌制命﹐進拜昭容。李隆基舉兵誅韋後﹐被殺。善詩﹐辭甚□麗。常代中宗、韋後等作詩﹐又受命品第群臣詩作。著有《上官昭容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三十二首。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倦二二五張說《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卷二三一張說《昭容上官氏碑銘》﹐《舊唐書》卷五一﹐《新唐書》卷七六。 玄覺(665─713)   唐詩僧。字明道﹐俗姓戴。溫州蚅鶡Mn裾憬□輪藎┤恕3跤詒局□□慫魯黽遙□疤焯ㄖ構壑□怠﹕筅鬆□菰□□勰埽□凰薅□蜢獃a□萊埔凰蘧鹺蛻小﹕筧怨橛蘭巍319鰲噸□欄琛罰ㄒ幻□隊蘭沃□欄琛罰□□□□□友孕問劍□淖滯ㄋ祝□□鑊□恚□撲問憊鬮□鞔□=翊□隊蘭渭□貳﹗度□剖□貢唷反嫫涓枰皇祝□度□莆摹反嫫湮畝□□I□絞錄<□蹲嫣眉□肪砣□Ⅰ端胃呱□□肪戇恕? 張惠貞(665─729)   唐詩人。蒲州傳氏(今山西臨椅)人。光宅二年(685)五經及第﹐授平鄉縣尉。歷中書舍人、秦州都督、並州長史。開元八年(720)﹐以中書侍郎拜相﹐遷中書今。後歷由州刺史、益州長史、定州刺史。《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文》存其文八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七。 喬侃   唐詩人。同州馮翊(今陝西大荔)人。喬知之弟。武後時學士﹐預修《三教珠英》。中宗時曾任隋州刺史。開元初﹐為克州都督。與兄喬知之、弟喬備同以文詞知名。《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唐詩紀事》卷六。 喬備   唐詩人。同州馮詡(今陝西大荔)人。武後時﹐預修《三教珠英》﹐後出為安邑令。長安中﹐官終襄陽令。與兄喬知之、喬侃同以文詞知名。著有《喬備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 張紹   唐詩人。名一作沒。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久視初﹐登進士第。以項學麗藻﹐名動京師。後自監察御史為會稽令﹐又自左拾遺貶許州司戶。《全唐詩》存其詩三首。生平事跡見《毗陵集》卷─一《唐故河南府法曹參軍張公墓表》、《唐詩紀事》卷一三、《登科記考》卷四。 宗楚客(﹖一710)   唐詩人。字叔敖。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武後從父姊子。登進士第﹐累遷戶部侍郎。因贓罪流嶺南﹐後召還﹐以更官侍郎為相。神龍初﹐為太僕卿。武三思引為兵部尚書﹐復相。景龍中﹐遷中書令。與紀處湘同為韋後黨﹐時稱“宗紀”。韋後敗﹐亦伏誅。詩多奉和應制之作。《全唐詩》存其詩六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二、《新唐書》卷一O九。 鄭惜(﹖一710)   唐詩人。字文靖。滄州(治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年十七登進士第。武後時附張易之兄弟﹐官至殿中侍御史。二張敗﹐貶宣州司戶(或雲許州司功)參軍。後附武三思﹐官中書舍人。神龍中﹐以太常少卿充修文館學士。景龍三年(709)﹐以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坐贓賄貶江州司馬﹐遷對州刺史。預樵王李重福逆謀﹐伏誅。詩多應制唱和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朝野金載》卷一、《唐詩紀事》卷─一、《唐御史台精舍題名考》卷一。 趙彥昭   唐詩人。字矣然。甘州張掖(今屬甘肅)人。登進士第﹐授南部尉。歷左台監察御史。景龍H年(708)﹐以兵部侍郎充修文館學士。三年﹐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睿宗立﹐出為宋州刺史。後人為支部侍郎。歷御史大夫、刑部尚書。貶江州別駕。詩多為應制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一卷。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九二、《新唐書》卷一二三。 閻朝隱(﹖一712)   唐文學家。字友情。趙州來城(今屬河北)人。登進士第﹐又中孝梯廉讓科﹐補陽武尉。為武後所賞﹐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聖歷中﹐轉核合少監。神龍中坐淚附張易之﹐徙崖州。景龍初﹐遇赦還﹐累遷著作郎。復為秘書少監。又坐事貶通州別駕。張說評其文﹕“如麗色靚妝﹐衣之練繡﹐燕歌趙舞﹐觀者忘憂。然類之諷雅’﹐則為什也。”(見《大唐新語》)著有《閻朝隱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十三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間慼慰蛂撐捫跔捸撕揖M剖欏肪硪瘓?0、《新唐書倦二0二。 都利貞   唐詩人。神龍中﹐官至吏部員外郎。與賈曾、蔣欽給為友。《全唐詩》存其《上元》詩一首﹔生平事跡見《大唐新語》卷八。 岑勇(﹖一712)   唐詩人。字伯華。荊州江陵(今湖北荊沙)人。舉進士﹐累遷太常博士。貶郴州司法參軍。後歷任金壇等縣令、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中書舍人、秘書少監、吏部侍郎等職。景雲元年(710)﹐以中書侍郎為相﹐因預太平公主逆謀被殺。《全唐詩》存其詩六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一首成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七O、《新唐書》卷一0二。 市至忠(﹖一713)   唐詩人。沂州(治今山東臨沂)人。少為殘尉。神龍初﹐以附武三思﹐累官吏部侍郎。景龍元年(707)﹐遷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晉州刺史。後入為刑部尚書。先天二年(713)﹐拜中書令。因預太平公主逆謀被誅。詩多為應制之作。《全唐詩》存其詩九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B唐書》卷九二、《新唐書》卷一二三。 王遣   唐詩人。幽州(治今北京)人。武後朝﹐糊名考判高等。曾寓居蜀中。聖歷中﹐官雍州司功參軍。與陳子昂、盧藏用、王無竟等為友。著有《王道集》﹐已佚。《全唐詩》存其詩五首﹐《全唐文》存其文三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九O、《新唐書》卷二O二、《金石草編》卷六二。 徐彥伯(﹖一714)   唐文學家。名洪﹐以字行。克州玻丘(今山東克州)人。少有文名﹐薛元超表薦之﹐對策高第﹐授永壽尉。轉蒲州司兵參軍。聖歷中﹐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歷宗正卿、齊州刺史。中宗復位﹐改太常少卿﹐預修《則天實錄》。歷衛、蒲二州刺史。景龍中﹐人為工部侍郎﹐尋除衛尉卿﹐兼修文館學士。遷太子賓客。與韋去、李亙並稱“河東三絕”。為文交易求新﹐晚則好為強澀之體﹐後進效之。著有《徐彥伯前集》、《後集》﹐均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一首﹐《全唐文》、《唐文續拾》共存其文七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四、《新唐書》卷─一四。 武平一   唐詩人。名甄﹐以字行。並州文水(今屬山酉)人。武後時﹐隱居嵩山學佛。中宗復位﹐召為起居舍人。景龍二年(708)﹐兼修文館直學士﹐遷考功員外郎。玄宗立﹐貶為蘇州司功參軍﹐轉金壇縣令。約開元末卒。與張說、張九齡、祖詠、王灣、儲光益等唱和。著有詩一卷及《景龍文館記》﹐俱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六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九。 張說(667─731)   唐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後徙居洛陽(今屬河南)。永昌元年(689)﹐中賢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書郎﹐遷左補隊累遷鳳閣舍人。長安三年(703)﹐為魏元忠遭張易之兄弟誣陷而辯冤﹐被流放欽州。中宗即位﹐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侍郎。景雲二年(71)﹐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玄宗即位﹐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因與宰相姚崇不睦﹐罷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開元三年(715)﹐徙岳州刺史﹐後召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節度大使。進為中書今﹐又進尚書右丞相。十四年﹐罷相﹐受命致仕。十七年﹐復為右丞相﹐遷左丞相。為文求實用﹐重風骨﹐矯陳、隋以降浮麗之習。《新唐書》本傳稱其“為文屬思精壯﹐長於碑志﹐世所不逮”。朝廷文浩﹐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頒齊名﹐時號“燕許大手筆”。其詩風格樸實道勁﹐滴岳州後﹐“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雲”(《新唐書》本傳)。有《張說之文集》傳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七、《新唐書》卷一二五。 蘇鎮(670─727)   唐文學家。字廷碩。京兆武功(今屬陝酉)人。舉進士﹐調烏程尉﹐累遷監察御史。神龍年間﹐遷給事中﹐修文館學士﹐中書舍人。時與父琅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掌樞密。睿宗時﹐累遷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封許國公。開元四年(716)﹐進同紫徽黃門平章事﹐與侍中宋憬同執朝政。八年﹐罷知政事﹐為禮部尚書。旋檢校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工詩文﹐朝廷文浩﹐多出其手﹐與燕國公張說同以文章顯﹐號“燕許大手筆”。玄宗愛其文﹐凡所草詔令﹐別錄副本﹐留案頭賞閱。李德裕曾評曰﹔“近世詔浩﹐惟額敘事外自為文章。”(《新唐書》本傳)有《蘇廷碩文集》(又名《蘇許公文集》行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八八、《新唐書》卷一二五。 吳兢(670──749)   唐史學家、散文家。對州濬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詔授直史館﹐修國史﹐遷右拾遺內供奉。中宗神龍中﹐改有補閾。參與撰修《武後實錄》﹐書成﹐遷起居郎、水部郎中。開元三年(715)﹐拜諫議大夫﹐仍修史。後兼修文館學士﹐歷衛尉少卿、太子左庶子。開元十七年(729)﹐貶荊州司馬。後累遷洪州、舒州刺史。天寶初年﹐人朝為恆王傅。一生任職史官﹐著述宏富﹐時譽“良史”。撰有《貞觀政要》、《樂府古題要解》。據《新唐書‧藝文志》載﹐其另撰有多種史書。《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文》存其文十四篇。生平事跡見《﹔B唐書》卷一0二、《新唐書》卷一三二。 崔提(671─713)   唐詩人。字澄瀾。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弱冠登進士第。聖歷中﹐為補解﹐預修《三教珠英》。神龍初﹐附武三思﹐自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景龍中﹐歷兵、吏二部侍郎﹐尋轉中書侍郎﹐拜相。坐贓賄貶襄州刺史。未幾﹐入為尚書左丞。韋後稱制﹐復相。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ㄐ撳呇腹慼撐J□饕□□儐啵□□惺榱睢L□焦□靼埽□髁□希□樂寫退饋I僖暈拇淺疲□氳芤骸5擁炔14暈暮簿右□□□孔員冉□酢12恢□搖V□小洞尢□□貳﹗度□剖□反嫫涫□□□聳祝□度□剖□貢唷反嫫涫□迨祝□度□莆摹反嫫湮娜□□I□絞錄<□荁唐書》卷七四、《新唐書》卷九九。 崔日用(673─722)   唐詩人。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人。弱冠舉進士﹐授芮城尉﹐累遷至吏部員外郎、司勛郎中。景龍中﹐因連附武三思﹐遷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四年(710)﹐以預平韋後功授黃門侍郎﹐參知政事。月余罷相﹐為雍州長史。出為揚州長史﹐歷委、對二州刺史、克州都督、荊州長史。先天二年(713)﹐預平太平公主之亂﹐拜吏部尚書。開元五年(717)﹐坐累出為常、汝二州刺史﹐終並州長史。《全唐詩》存其詩十一首。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一。 裴光庭(675─732)   唐文學家。字連城。蜂州聞喜(今屬山西)人。裴行儉子。母庫狄氏﹐武後召入宮﹐甚得寵。累遷太常丞。神龍三年(707)﹐岳父武三思被誅﹐坐貶鄂州司馬。開元中﹐擺兵部郎中、鴻腫少卿。十三年(725)﹐遷兵部侍郎。久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又遷黃門侍郎﹐拜侍中﹐兼吏部尚書、弘文館學士。二十年(732)﹐封正平縣男。《全唐詩》存其詩一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唐文拾遺》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們日唐書》卷八四、《新唐書》卷一O八。 齊份(675─746)   唐詩人。字洗心。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聖歷初﹐登進士第。大足元年(701)授蒲州司法參軍。開元間﹐官至中書舍人。十四年(726)﹐自對州刺史拜尚書右丞﹐轉吏   唐詩人。字潤甫﹐小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提弟。登進士第。歷監察御妎L5鈧惺逃□貳16舨吭蓖飫傘W齣門淞鰨□雒□踔藎□鏨食梗□啦S洹9□逖允□V□小洞摶杭□罰□沿□﹗度□剖□反嫫涫□□□住I□絞錄<□叮籅唐書》卷七四、《新唐書》卷九九、《唐詩紀事》卷一三。 崔滌(﹖一726)   唐詩人。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提弟。素與玄宗款密﹐及即位﹐用為秘書監﹐賜名澄。從東封泰山還﹐加金紫光祿大夫。《全唐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七四、《新唐書》卷九九。 司馬貞   唐史學家。字子正。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元中為潤州別駕﹐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撰有《史記索隱》和《補三皇紀》﹐注文繁征博引﹐頗多發明﹐今傳。《全唐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五八、《史記索隱》諸序。 薛令之   唐詩人。字珍君。長溪(今福建霞浦)人。神龍二年(706)登進士第。開元中﹐累官左補解、東宮侍讀。在東宮﹐居常快快﹐題詩自傷。玄宗見詩﹐題“若嫌鬆桂寒﹐任逐桑榆暖”之句於其側﹐乃謝病歸。約至德中卒。《全唐詩》存其詩二首﹐《全唐詩補編》存其詩二首。生平事跡見《新唐書》卷一九六、《唐語林》卷五、《唐詩紀事》卷二O。 參考錄入﹕丁冬 責任編輯﹕丁冬 -- ||| || ||| | || |||| || ※ 修改:‧fenoria 於 Aug 16 14:52:51 修改本文‧[FROM: 211.151.89.*] ※ 來源:‧水木社區 newsmth.net‧[FROM: 211.151.89.*]